第三讲:现代农业创新主体和主要特征1
- 格式:pptx
- 大小:75.54 MB
- 文档页数:13
现代农业的特征
现代农业的特征
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农业技术的先导性。
现代农业是以新技术来发展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巨
大引擎和推动力。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使农业成为现代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
第二个特
征是农业要素的集约性。
现代农业是现代科技、资金等现代生产要素相结合的产物。
城乡
信息、技术、人才、资本、设施、市场等各类生产要素,不断地向农业生产和农业经营的
领域渗透,应用和延伸,所以农业投入要素现代化水平和集约化程度日益提高。
第三个特征是农业功能的多元性。
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日益增强。
在保证农产品供给、扩大农民就业、输送劳动力的传统功能基础上,农业向着农产品加工、农业环保、观光、
休闲等领域扩展。
无论是从国外看还是国内看,农业的功能要向多元化发展。
我们要在强
化传统功能的基础上,拓展发展新型农业的功能。
第四个特征是农业产业经营的一体性。
现代农业面向两个市场,实现现代经营管理,
普遍地推行产业化经营,贸工农结合,不断地拓展和延伸产业链,实现生产、科研、加工、消费各个环节的产业一体化。
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快的地方,农业产业化经营,贸工农一
体化的态势非常明显。
第五个特征是农业效益的综合性。
现代农艺以效益最大化为原则,使农业从单一经营
转化多元经营。
实现经济效益、生产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
第六个特征是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现代农业以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强调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力。
现代农业的核心、特征、方向、目标分别是,现代农业的三大体系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
现代农业广泛运用现代的先进科学技术,从顺应自然转变成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从凭借传统农业生产经验转变为依靠科学,并且在植物学、动物学、化学、物理学等科学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将工业部门生产的大量物质和能量投入到农业生产中,来换取大量农产品。
现代农业的三大体系是指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一、现代农业的核心、特征、方向、目标分别是1、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
2、现代农业是在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农业。
现代农业广泛运用现代的先进科学技术,从顺应自然转变成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从凭借传统农业生产经验转变为依靠科学,并且在植物学、动物学、化学、物理学等科学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将工业部门生产的大量物质和能量投入到农业生产中,来换取大量农产品。
3、实现农业现代化主要两个方面,一个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另一个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二、现代农业的三大体系1、现代农业的三大体系是指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2、产业体系和生产体系的关键点是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效率,而经营体系的关键点是创新农业经营模式。
3、产业体系是集食物保障、原料供给、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市场服务、文化传承等于一体的综合系统,是衡量现代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主要标志。
4、生产体系是先进科学技术与生产过程的有机结合,是衡量现代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5、经营体系是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有机结合,是衡量现代农业组织化、社会化、市场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现代农业的类型及特点作者:杨春成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3年第11期杨春成(河南省黄泛区农场,河南西华 466632)摘要:本文从现在农业技术出发,描述了现代农业的主要形态及期特点及其发展现状。
关键词:现代农业形态特点中图分类号:S-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32-0051-1一、类型特点(一)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20 世纪50 年代美国土壤学家艾希瑞克针对现代农业投资大、能耗高、污染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等弊端,从环保角度提出的。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
(二)有机农业有机农业始于20 世纪20 年代末的德国和英国,后来传到荷兰、瑞士和欧洲其他国家。
目前从事有机农业的国家有150 多个。
有机农业是指遵循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完全或基本不是有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调节剂、畜禽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也不是由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的生产体系,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才有有机肥料满足作物营养需求的种植业,采用有机饲料满足畜禽营养需求的养殖业等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三)精确农业精确农业是20 世纪90 年代初由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土壤学者倡导下开始探索的环保型农业的通称,是未来数字农业发展的基础。
精确农业是将现代信息获取及处理技术、自控技术等与地理学、农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等基础学科有机的结合,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对农作物、土地、土壤从宏观到微观的实时监测,已实现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病虫害、水肥状况以及相应环境状况进行定期估息获取和动态分析,通过诊断与决策制定实施计划,并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进行田间作业的信息化农业。
(四)可持续农业可持续农业包括以下含义: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农业经济效益的持续提高、农业生态效益的持续提高。
《现代农业与管理》课程提纲与目录第一讲:总论一、农业发展的历程 6(一)原始农业 9(二)传统农业 14(三)现代农业19石油农业 23替代农业(有机、生态、自然、生物动力)27二、我国现代农业建设 35(一)中国农业发展历程(计划经济、联产承包、反哺) 35(二)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现实条件 63(三)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 76三、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 77本质特征+(产业性质)基本特性 77-78内涵概括 80具体内容 82四、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 83五、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88(一)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89(二)现代农业发展遵循的原则 90(三)现代农业发展的十大方向 91第二讲:现代农业建设的基本理念、重点内容和支撑体系一、现代农业建设的基本理念 110(一)市场经济理念 111如何坚持市场经济理念 118机会成本 119(二)经济全球化理念 121如何理解农业经济全球化 123 (三)和谐发展理念 125(四)可持续发展理念 131(五)组织制度创新理念 134(六)企业化经营理念 137二、现代农业建设的主要内容 140(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142(二)实施农业产业化 147(三)建设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 152(四)农地适度规模经营 159(五)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 166(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171(七)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174三、现代农业的支撑体系3.1现代农业投入支撑体系 1783.1.1 农业财政投入体系 1783.1.2 农村金融体系 1793.1.3 社会资本投入体系 1833.2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1863.3现代农业产业支撑体系 1893.4现代农业市场支撑体系 190农产品冷链物流 200冷链条件(三P 三C 三T 三Q 三M) 205 四、现代农业技术体系 211中国农业优先发展八大关键技术 212高产、优质、高效(两高一优)农业 215 《农产品协定》 216绿箱 219黄箱 220蓝箱 230绿色贸易壁垒 231新的贸易保护形式 236精品农业 237包装农业 240彩色农业 241立体农业 242生态农业 246数字农业 256精确农业(精准农业) 257智慧农业 265三品一标 271无公害农产品 272绿色食品 273有机食品 279有机农业 280“三品”同异对比 283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291都市低碳农业 302白色农业 307绿色农药 313物理农业 315现代农业食品工程 316设施农业 318现代生物技术(组培) 320节水灌溉 327第三讲: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及其选择一、国外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346(一)美国现代农业(机械化、家庭农场) 346 (二)日本现代农业(一村一品、小规模) 363 (三)法国现代农业 370(四)国外现代农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377 二、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具体模式选择 393(一)资源节约型现代农业 393(二)劳动密集型现代农业模式 401(三)区域特色型现代农业模式 402(四)可持续型现代农业 404(五)省工节本型现代农业(资源节约型的新模式) 405 第四讲:现代农业的目标和评价指标体系一、现代农业的目标 418二、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功能和设计思路 424三、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及其分析 430构成(一级、二级、辅助指标) 430计算公式(含名词解释) 433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437第五讲:现代农业的经营与管理一、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452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原则和依据 453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总体思路 456六大发展方略 456四大定位 465三大战略 466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基本方法 469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重点步骤 470(一)基本情况分析(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政府政策等) 470(二)优劣趋势分析 479(三)市场分析 484(四)规划方案设计 486(五)规划资金筹措安排 486二、现代农业项目的投入产出分析 487经济方面的投入产出分析 489社会方面的投入产出分析 490生态方面的投入产出分析 491三、农产品市场分析 492完全竞争市场和企业决策 493垄断市场和企业决策(卖方垄断) 497四、现代农业企业管理 500现代农业企业的主要特征 502我国农业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504农业企业管理 505五、企业认证和质量管理 510(一)企业认证的范围和意义 511(二)申请认证的条件和程序 512(三)良好农业规范认证(GAP) 515(四)质量管理 522质量控制(QC)、质量管理(QM)和质量职能 522全面质量管理(TQM) 523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方法——PDCA循环 526思考题龙头企业、中介、合作社利与弊【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指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围绕一项或多项产品,形成“公司+农户”、“公司+ 基地+农户”、“公司+批发市场+农户”等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的经营组织形式。
现代农业的内涵一、是创新的理念。
创新是现代农业的核心,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创新的主体,尤其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农业高新技术正在加速现代农业的建设进程。
创新渠道主要包括:⑴引入新的农业新产品;⑵引入农业高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⑶开辟新的农产品市场;⑷开拓并利用农业生产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⑸实现农业企业的新组织。
除农业科技创新之外,现代农业的创新还包括农业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生产方式、营销方式的创新。
二、产业化的经营理念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随着专业化和协作的发展,农业开始实行一体化经营和企业化管理,通过利益或产权等联结,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联结成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形成紧密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同时,与现代生产手段、生产技术相适应,农业发展突破了传统的产加销环节、部门相互割裂、城乡界限明显等局限性,通过农业公司、农业合作社带农户(家庭农场)等生产组织形式,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走向一体化,农业与工业、商业、金融、科技等不同领域相互融合,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农业产业链条大大延伸,农产品市场半径大为拓展,逐步形成了农业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格式。
三、集约化经营的理念现代农业本质是集约农业,农业发达国家在推进集约化经营的实践中,因要素禀赋的差异而采取了不同的模式,有的实施资本和技术集约,有的实行劳动和技术集约。
我国人均耕地较少,土地使用以家庭经营为主,农业资本积累薄弱,在现代业建设中应重点推行劳动集约,适度推进资金、技术集约,积极推动管理集约,走劳动、资金、技术、管理集约相结合的道理,不断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
四、外向型的理念现代农业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综合怀开放性的产业,客观上它要法语充分利用两种市场和两种资源,积极参加国际间的分工合作,以及参加国际市场间的竞争,促进发展开放经济。
美国农业是典型的以出口为主导的外向型农业,非常注意开拓国外市场。
简述现代农业的特点摘要:一、引言二、现代农业的特点1.高度的机械化和自动化2.科技创新驱动3.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4.农业生产与信息化深度融合5.环保和可持续发展6.政策支持和市场导向三、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与挑战1.发展成果2.存在的问题四、应对策略与建议1.加大科技创新投入2.优化政策环境3.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推进农业绿色发展5.加强农业国际合作五、结论正文: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农业正逐渐改变着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现代农业不仅体现在农业生产技术的提升,更表现为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型。
本文将对现代农业的特点进行简要概括,并分析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与挑战,最后提出应对策略与建议。
二、现代农业的特点1.高度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高度的机械化和自动化。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不断推进,农民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劳动生产率得到显著提高。
自动化设备和技术的大量应用,使得农业生产过程更加高效、精确,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
2.科技创新驱动现代农业离不开科技创新。
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如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突破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科技创新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3.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现代农业倡导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这有助于提高农业产值和效益。
通过土地流转、农业合作社等形式,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农业产业升级。
4.农业生产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现代农业生产与信息化技术的深度融合,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智能化管理、精准化决策支持。
如遥感技术、大数据、互联网等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实时、准确的信息服务。
5.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提倡绿色、低碳的农业生产方式。
通过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资源循环利用等措施,实现农业生产的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6.政策支持和市场导向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和市场导向。
政府通过制定相应政策,对农业产业进行扶持和引导。
《现代农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分析》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农业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对现代农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内涵、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提出了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现代农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分析一、引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出现为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等特点,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因此,深入研究现代农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现代农业的内涵与特点(一)现代农业的内涵现代农业是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装备、现代管理方法和现代经营理念,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和市场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的农业发展模式。
(二)现代农业的特点1.科技含量高现代农业广泛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先进科技成果,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2.产业化程度高现代农业实现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提高了农业的附加值。
3.规模化经营现代农业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
4.生态环保现代农业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采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内涵与类型(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内涵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指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具有较大规模、较高集约化程度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农业经营组织和个人。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要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
现代化农业的特点现代化农业的基本特点是:高产、优质、低耗、高效。
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仅仅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还难以适应要求,而必须把农业提到"现代基础产业"的高度,按此要求大力发展规模经济,改变小生产和大市场不协调的局面。
首先要以商品生产基地为建设重点,建设专业化、一体化、现代化的粮食产业体系,在此基础上,实施种植业三元结构工程,发展饲料作物和养殖业促进农牧结合。
其次要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向农业产后领域延伸,在村镇发展现代饲料工业、食品工业等,应用高新技术使产品向高质量、高档次、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
以乡镇企业为支柱,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搞好小城镇规划,走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文明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路子,使小城镇成为乡镇企业的有效载体。
1.农业技术科学化从当代农业发达国家的实践看,现代化农业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现代农业科学已成为门类齐全、日益完善的科学体系。
农业技术已不再是传统农业的简单生产经验,而提升为先进的科学技术。
主要表现在:第一,以生物学革命为先导的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下,新兴和交叉学科将会大量出现,应用现代生物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激光技术、空间技术、遥感遥测技术、能源技术等,这些门类众多科学技术相互渗透、融合、补充,使农业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综合性的大科学体系,促使农业呈现高科技特色。
第二,在农作物品种改良方面,由于遗传学的发展和育种技术的进步,培育出许多高产、优质、抗逆、适宜于机械化作业的品种。
特别是杂交优势的利用,矮秆耐肥品种的培育和推广为提高粮食作物产量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三,栽培技术正在向集约化、模式化、定量化的方向发展,灌溉技术也正在向节水、高效的方向发展。
第四,在化肥生产方面,复合肥料、高效浓缩肥料和长效肥料已成为一种趋势;有些国家在肥料中加入除草剂和杀虫剂,使化肥变成了农药的载体,节约了成本又增强了农药的安全性。
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及发展趋势徐锋一、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具有较高的综合生产率,包括较高的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
农业成为有较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这是衡量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最重要的标志。
农业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农业发展本身是可持续的,而且具有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
广泛采用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实现水资源、土地等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达到区域生态的良性循环,农业本身成为一个良好的可循环生态系统。
农业成为高度商业化的产业。
农业主要为市场生产,具有很高的商品率,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
商业化是以市场体系为基础的,现代农业要求建立非常完善的市场体系,包括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
离开了发达的市场体[本文来自于]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现代农业。
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国家,农产品商品率一般都在90%以上,有的产业商品率可达到100%。
实施农业生产物质条件的现代化。
一是比较完善的生产条件、基础设施和现代化的物质装备为基础,集约化、高效率地使用各种现代化生产投入要素,包括水、电力、农膜、肥料、农药、良种、农业机械等物质投入和农业劳动力投入,从而达到提高农业生产率的目的。
实施农业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广泛采用先进适用的农业科学技术、生物技术和生产模式,改善农产品的品质、降低生产成本,以适应市场对农产品需求优质化、多样化、标准化的发展趋势。
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是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
实现管理方式的现代化。
广泛采用先进的经营方式、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形成比较完整的紧密联系、有机衔接的产业链条,具有很高的组织化程度。
有相对稳定、高效的农产[本文来自于]品销售和加工转化渠道,有高效率地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的组织体系,有高效率的现代农业管理体系。
实现农民素质的现代化。
具有较高素质的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劳动力,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前提条件,也是现代农业的突出特征。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什么?主体包括哪些类型?最近,中央再次出台三农领域重磅级政策指导性⽂件,即《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
此政策⽂件中,对于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及发展的政策⽀持,具有很多⼲货级别的政策扶持体系。
我们都知道,此前对于扶持新型经营主体也有很多政策扶持内容,但均未成体系,⽽这次分别从财政税收、基础设施、⾦融信贷服务、保险扶持、市场营销拓展、⼈才培养等六⼤⽅⾯作了更系统的规定,形成了⼀个全⽅位的政策体系,解决了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在发展中所遇到的⼀系列问题。
为什么要加⼤对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度?新型经营主体是个啥?新型经营主体都有那些类型?想必这些问题对于不是很懂这⽅⾯政策的⼈来说,认识应该并不清晰,或者说并不全⾯。
新型经营主体对于我们来说,实际上并不陌⽣,例如现在我们常常看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个应该是⼤家见得⽐较多的了。
但是这些新型经营主体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可能在现阶段来说,因为存在⼀些管理上的不规范问题,造成部分⼈对新型经营主体有⼀些狭隘性的认识。
不过这并不妨碍这些新型经营主体的优势存在。
下⾯,咱们来做⼀个简单的分析对⽐,你就会明⽩为什么要扶持新型经营主体了。
在农村,我们都知道⾃改⾰开放以来,农村的⼟地结束了⼤集体时代吃“⼤锅饭”的现状,开始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地分到各家各户,在相当⼀段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们的⽣产积极性的问题。
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改⾰开放不断深⼊,尤其是我们国家加⼊WTO以后,这种分散性的经营模式弱点就开始呈现。
这些弱点带来的问题,对于从农村出来的⼩伙伴们可能都有⼀些直观的感受,例如愿意留在家⾥种地的年轻⼈越来越少、种出来的农产品与市场结合度不⾼、农产品销售不了、质量⽋佳、科技含量不⾼等等。
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农业领域的改⾰也不断随着时代的步伐相继深⼊,其中培育新型农业⽣产经营主体就是其中⼀项。
新型农业经营是什么?所谓新型农业⽣产经营主体,当然强调的是“新”了,就是在农村新出现的⽣产模式,主要是指在完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有⽂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和⼤规模经营、较⾼的集约化程度和市场竞争⼒的农业经营组织。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内涵、特征、发展现状、问题以及建议37——(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存在的问题与障碍当前中国的农业正处在转型的阶段,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产品市场格局转变的关键时期,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于加快进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农村劳动持续向外转移,农业生产出现“兼业化、粗放化、副业化”趋势,“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日益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好的重大问题。
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身上看,一是规模化程度不高。
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小,实力不强,大型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也小,有70%的专业大户的种植规模不足6.7公顷;农业龙头企业年销量收入小于1亿元的比例超过90%。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数量、产品种类也存在着规模偏小的问题。
农业效益偏低,导致农业经营粗放、农业集约化和规模化程度不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很难获得必要的利润激励。
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不规范。
专业合作社的运行不规范,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大多数专业合作社没有落实民主管理制度,产权不明晰,财会制度和利益分配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管。
相当比例的龙头企业尚未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还不紧密,与基地农户没有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公担”的合作机制。
三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近几年,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发展,对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虽然服务体系的数量较多,但是服务能力弱,服务市场发育不足,没有形成合理的服务布局。
农业服务机构管理机体制混乱,机构职能不清,机构设置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需要,双重职能交叉混乱。
同时,农业服务形不成合力,各个服务组织间各自为政,难以发挥整体效能。
四是经营人才缺乏和思想认识不到位。
目前农村的实用人才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仅仅为1.6%,而受过中等及上的农村职业教育比例不足4%,生产经营的人才严重的匮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业人员年龄结构普遍“高龄化”,这就使得对新品种、新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模式的接受能力差,而那些有知识、懂经营、会管理、年纪轻的从业人员相对较少,基层服务的技术人员数量也不高。
现代农业概论作业1-----现代农业概论形成性考核册一、名称解释1. 农业农业是指栽培农作物和饲养牲畜的生产事业。
在国民经济中农业还包林业、渔业、和农村副业等项生产在内。
在《农业法》中还将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产业直接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也包括在农业之中。
2.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心的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
3.种植制度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包括作物布局复种或休耕单作、间作、混作、套作或移栽、轮作或连作等。
4.间作同一田地上同一生长期内分行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方式。
5.再侵染初次侵染引起植物发病后在病部形成的繁殖体传播到其他健康植物上引起发病称为再侵染。
二、填空1、循环再生多层次利用2、资源新技术3、有性繁殖无性繁殖4、植物检疫植物抗病虫品种5、有机质团粒三、单项选择题1.C 2.A 3.C 4.D 5.A 6.B 7.A 8.B 9.D 10.C四、简答题1、什么是设施农业设施农业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走向新的工厂化农业、环境安全型农业、无毒农业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打破传统农业的结节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
2、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哪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3、什么是模式化栽培技术作物栽培学在研究作物生育进程中各器官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以及作物与环境间关系的基础上明确各种栽培措施和调控技术的作用原理科学、定时定量地分析其效应和应用原则形成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栽培调控技术。
4、什么是作物化学控制技术作物化学控制技术是指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通过影响植物内源激素系统调节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使其朝着人们预期的方法和成都发展的技术。
新型经营主体随着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农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日益显示出发展活力和潜力,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主体。
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定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建立于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之上,适应市场经济和农业生产力发展要求,从事专业化、集约化生产经营,组织化、社会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
从目前的发展来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要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类型,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组织形态。
其主要实施者就是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理事长、产业化龙头企业法人代表等"领办人",属于新型职业农民范围,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个体形态。
随着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农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日益显示出发展生机与潜力,已成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主体。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特征1.以市场为导向的自给自足是传统农民的主要特征,商品率低。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背景下,根据市场需求发展商品生产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内生动力。
无论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都是围绕提供农产品和服务来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
2.以专业化为手段传统农户生产"小而全",兼业化倾向明显。
随着农村生产力水平提高和分工分业发展,无论是种养、农机等专业大户,,还是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都集中于农业生产经营的某一个领域、品种或环节,开展专业化的生产经营活动。
1.在规模基础上,受过去低生产率的制约,传统农户扩大生产规模的能力较弱。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和基础设施条件的提高,特别是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后土地资源的释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都在努力扩大经营规模,提高规模经济效益,以寻求更高的回报。
1.以集约化为标志的传统农户,缺乏资金和技术,主要依靠增加劳动力投入来提高土地产出率。
农业科技创新的特征
农业科技创新具有以下特征:
1. 多学科交叉融合:农业科技创新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农业学、生物学、化学、工程学等,需要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形成综合性的解决方案。
2. 技术驱动:农业科技创新以技术进步为驱动力,通过引入新技术、新理念和新方法,改进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
3. 高效可持续:农业科技创新的目标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要兼顾环境可持续性。
通过高效利用资源,减少农药和化肥使用,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4. 创新创业:农业科技创新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创新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关键,而创业则是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出的过程。
5. 整合资源:农业科技创新需要整合农村和城市的各种资源,包括土地、资金、人才、科研机构和市场等。
通过政府、企业和农民的合作,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
6. 信息技术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科技创新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数据分析、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
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可以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管理和智能化控制。
7. 持续改进:农业科技创新是一个不断迭代和持续改进的过程。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农业科技创新需要及时跟进新的发展方向,持续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