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病害基本知识
- 格式:pptx
- 大小:5.15 MB
- 文档页数:57
园林常见的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园林作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受到了广大市民的喜爱。
然而,园林中常常会遭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给植物和人们带来不小的困扰。
因此,了解常见的园林病虫害,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十分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园林常见的病虫害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帮助大家更好地保护园林环境。
一、病害1. 叶斑病:叶斑病是园林中常见的一种病害,其主要表现为叶片上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斑点。
这些斑点会逐渐扩大,导致叶片枯萎甚至掉落。
防治措施包括及时清除受感染的叶片,保持植株周围的通风和光照良好,使用合适的杀菌剂进行喷洒。
2. 枯萎病:枯萎病是由真菌或细菌引起的,它会导致植物的根部和茎部出现腐烂的现象。
受感染的植物会逐渐失去水分和养分,最终枯萎而死。
为了预防和控制枯萎病的发生,可以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种植,避免积水和根部损伤,保持良好的排水和通风。
3. 菌核病:菌核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其特点是在植物茎内形成菌核,最终破裂并释放孢子。
菌核病会导致植株的生长受到严重的抑制,并可能导致死亡。
为了防治菌核病,可以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及时清除受感染的部位,保持植株的健康生长。
二、虫害1. 飞虱:飞虱是园林中常见的一种害虫,其主要危害是通过吸取植物的汁液,导致叶片黄化、干枯和掉落。
防治飞虱的方法包括定期清理园林垃圾,保持植株的健康生长,使用虫害防治药剂进行喷洒。
2. 蚜虫:蚜虫是园林中最为常见的害虫之一,它们以群集的方式寄生在植物的嫩叶和茎上,通过吸取植物的汁液导致叶片发黄、卷曲和死亡。
防治蚜虫的措施包括增加植物的抗病性,定期检查并清除受感染的部分,使用合适的杀虫剂进行喷洒。
3. 蛞蝓:蛞蝓是园林中常见的害虫,其危害主要表现为咀嚼植物的叶片和茎部,导致植物的营养和水分流失。
在防治蛞蝓方面,可以采取人工捕杀、设置陷阱和利用天敌等方式,减少它们对植物的危害。
综上所述,园林常见的病虫害给植物和人们带来了很多困扰,但只要采取合适的防治措施,就能有效地控制它们的危害。
园林常见病虫害园林常见病虫害1. 病害1.1. 枯萎病枯萎病是园林中常见的病害之一。
它主要是由土壤中的真菌引起的,在潮湿的环境下易于蔓延。
枯萎病会导致植物的叶片发黄,干枯,最终导致整棵植物枯萎。
预防措施:- 保持土壤通风透气,避免水分滞留;- 阳光充足,避免植物过度湿润;- 定期除草,防止杂草传播病菌;- 使用适量的有机肥料,增强植物的抵抗力。
1.2. 灰霉病灰霉病是由灰色霉菌引起的一种病害。
它喜欢潮湿的环境,往往在植物叶面和茎上形成灰色的霉菌。
灰霉病会导致植物的叶片出现水浸斑,干燥后变为灰色,最终导致叶片干枯。
预防措施:- 减少植物叶片之间的湿度,避免叶片接触到水;- 定期修剪植物,保持通风畅通;- 或者使用防霉剂进行喷洒,控制病菌的传播。
1.3. 病病是由引起的病害。
它往往通过介质如昆虫传播。
病会导致植物叶片变黄,发生变形,甚至整体生长受到严重影响。
预防措施:- 定期检查植物,及时发现并清除受感染的植物;- 注意植物的生长情况,避免使用受感染的植物进行繁殖;- 使用杀虫剂,防止昆虫传播。
2. 虫害2.1. 蚜虫蚜虫是园林中常见的害虫之一。
它们会聚集在植物的嫩叶、花蕾和茎部,吸取植物的汁液。
蚜虫会导致植物叶片黄化,弯曲,花蕾畸形。
防治措施:- 定期检查植物,发现蚜虫要及时清除;- 使用杀虫剂进行喷洒,杀死蚜虫;- 加强植物营养,增强植物的抵抗力。
2.2. 蜘蛛螨蜘蛛螨是小型节肢动物,它们会在植物叶片的背面筑网,并吸取植物的汁液。
蜘蛛螨会导致植物叶片出现黄斑,后期叶片变为灰褐色。
防治措施:- 定期清除植物叶片上的蜘蛛螨及其网;- 使用杀虫剂进行喷洒,杀死蜘蛛螨;- 加强植物的养分供应,增加植物的抵抗力。
2.3. 白蚁白蚁是一种会破坏园林植物木质部分的害虫。
它们喜欢潮湿的环境,并通过啃食植物的木质部分来获取食物。
长期被白蚁侵蚀的植物会出现木屑堆积、树干空心等现象。
防治措施:- 定期检查植物木质部分,发现白蚁要及时处理;- 使用白蚁药剂进行防治;- 保持园林环境通风干燥,减少白蚁的滋生条件;总结园林常见的病虫害包括枯萎病、灰霉病、病、蚜虫、蜘蛛螨和白蚁等。
病害部分知识重点名词解释1.病害:当园林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在种苗、球根、鲜切花和成株的贮藏及运输过程中,由于受到其他生物的侵害,或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致使植物的生长发育收到显著阻碍,正常的生理程序受到干扰,细胞、组织和器官遭到破坏,导致花、叶、果等器官变色、畸形和腐烂,甚至全植株死亡,从而降低了花木的产量及质量,造成了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观赏价值和园林景观,这种现场称之为病害。
2.病原:引起园林植物病害的直接原因称之为病原。
按其性质可分为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
3.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性病原引起的植物病害是不能相互传染的,称为非侵染性病害,亦称为生理病害。
4.侵染型病害:由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病害都能相互传染,称为侵染性病害,或传染性病害。
5.病害的症状:植物感病后,植物在外部形态上表现的不正常特征称为症状。
感病植株外部形态发生的病变特征称为病状。
病原物在寄主植物发病部位上产生的繁殖体和营养体称为病症。
所有植物病害均有病状,但并非都有病症。
6.★菌核:是由菌丝形成的一种休眠体,形状、大小、色泽不一,其内贮藏有较丰富的养分,对高温、低温和干燥条件有较强的抵抗能力,既是营养的贮藏器官,又是休眠体。
7.★子实体:真菌在进行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时,由气生菌丝分化出来的产生孢子的结构称为子实体。
不同真菌的子实体其形态和称谓不同。
8.带毒现象:有的植物在受到某种病毒侵染后,病毒虽然也在体内繁殖,但寄主一般不表现症状,这种现象称之为带毒现象。
带毒现象表示寄主对病原物的高度忍耐力,同植物的抗病性有关。
9.隐症现象:由于环境条件的关系,感病植物暂时不表现明显的症状,甚至原来表现的症状也会消灭,这种现象称隐症现象。
10.★病程: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的侵染过程称为病程,又叫侵染程序。
病程从病原物同寄主接触开始,到它的侵染活动停止为止。
11.★侵染循环:是指从前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12.病害流行:植物病害在一定地区或在一定时间内的发生普遍而严重成为病害流行。
绿化园林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绿化园林在我们生活和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美化了环境,还提供了清新的空气、休闲的场所以及和谐的氛围。
然而,绿化园林也面临着许多病虫害的威胁,这些病虫害可能会对植物的健康和生长造成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病虫害以及相应的防治方法,旨在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和维护绿化园林。
一、常见病害1. 灰霉病灰霉病是一种常见的真菌病害,主要感染绿化园林中的花卉和蔬菜。
病害的症状包括叶片上呈现灰白色的模糊斑点,植物的叶片、花朵和果实会因此而腐烂脱落。
防治方法包括及时清除感染的植物部分,合理施用杀菌剂,并注意改善通风环境,减少病害传播。
2. 炭疽病炭疽病是由炭疽菌引起的病害,在绿化园林中常见于果树和叶菜类等植物。
感染的植物表现为黑色圆形病斑,对叶片和果实造成明显伤害。
防治方法包括及时清除感染部分,加强植物养护,增强免疫力,并注意消毒工具和废弃物,以防止病害传播。
3. 银星病银星病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病害,主要感染苹果、梨等果树。
感染的植物叶片上出现银色或金属光泽的小斑点,严重时会导致叶片枯黄干燥。
防治方法包括修剪病叶,并合理施用农药进行控制,同时注意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
二、常见虫害1. 蚜虫蚜虫是绿化园林常见的害虫之一,其吸取植物的汁液会导致植物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死亡。
蚜虫的症状包括叶片弯曲、发黄、畸形以及蜜露分泌等。
控制蚜虫可以采用合理的灌溉和施肥措施,引入天敌如瓢虫等进行生物防治,或者使用合适的杀虫剂进行化学防治。
2. 白粉虱白粉虱以吸食植物汁液为食,常见于蔬菜、花卉以及草坪等。
受虫害的植物会出现黄化、弯曲、萎蔫等症状。
防治方法包括清除虫害植物部分,控制虫源的繁殖,增加天敌的数量,并合理使用农药进行防治。
3. 小地老虎小地老虎是一种地栖害虫,主要损害苗木的根系。
虫害的植物会出现发黄、生长受阻、倒伏甚至死亡等现象。
防治方法包括灭除虫害,合理施用杀虫剂或薄荷酮等进行熏蒸处理,并注意增强植物的抗病虫能力。
第三章园林植物病害基础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损伤2.寄主3.非侵染性病原4.症状5.病症6.菌丝体7.无性繁殖8子实体9.真菌的生活史10.转主寄生11.半知菌12.寄生性13.致病性14.植物的抗病性15.病程16.系统侵染17.侵染循环18.植物病害流行二、填空题1.生物性病原是指以园林植物为寄生对象的一些有害生物。
主要有、、植原体、类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线虫、寄生藻类、螨类等。
通常将这类病原称为或,如属于菌类的(如真菌,细菌)又称为。
2.凡是由生物因子引起的植物病害都能相互传染,有侵染过程,称为或,也称寄生性病害。
3.由非生物因子引起的植物病害都是没有传染性,没有侵染过程,称为或,也称生理性病害。
4.真菌的发育可分为与两个阶段。
5.真菌菌丝体的变态类型有、、、、。
6.真菌的繁殖方式分为和,分别产生、。
7.真菌门分为5个亚门:、、、和。
8.白粉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为色,寄生在植物的叶片,嫩梢,花器和果实和体表上形成一层状物,故引起的病害通称。
9.有的锈菌必须经过两种完全不同的植物才能完成其生活史,此现象称。
10.植物病毒病在症状上只有明显的,不出现。
11.植物病毒病的初侵染源主要是、、、。
12.细菌的繁殖方式是。
13.根据寄生性种子植物对寄主植物的依赖程度,又将分为和。
14.菟丝子与寄主植物接触时形成,伸入寄主。
15.侵染程序包括、、和四个时期。
16.真菌侵入途径包括、和三种方式。
17.细菌侵入途径只包括和两种方式。
18.病毒只能从侵入。
19.病原物侵入期,环境条件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20.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的扩展范围,只限于附近,称为局部侵染。
21.侵染循环包括3个基本环节:病原物的;病原物的,病原物的。
22.病原物的传播方式有、、、。
23.植物病害流行的因素是、、。
24.当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原物,而不利于寄主植物生长时,可导致。
25.造成植物病害流行时,环境条件最为重要的因素是。
三、选择题:1.不属于园林植物病害的是()。
掌握园林植物病害的主要概念,掌握病原学的基本知识,熟悉园林植物病害发生、发展的规律,牢记园林植物病害防治体系。
植物病害对人类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a爱尔兰饥谨(马铃薯晚疫病)b孟加拉饥荒(水稻胡麻斑病)植物病理学:研究经济植物发病的现象、原因、原理、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治方法的科学。
1.病原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 植物病理学以研究生物因素为主。
2.病理学:主要研究植物病害发展过程中病原物在寄主体内外的生长发育及其致病作用第一节植物病害的概念一、植物病害: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病原物侵染或不适宜环境因素的影响,生长发育受到抑制,正常生理代谢受到干扰,组织和器官遭到破坏,导致叶、花、果等器官变色、畸形和腐烂,甚至全株死亡,从而降低产量及质量,造成经济损失,这种现象称为植物病害。
病原:引起植物病害的原因,指病原物侵染或不适宜环境因素的影响。
a生物性病原:真菌等b非生物性病原:除了生物以外的,一切不利于园林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因素,包括气候、土壤等。
*病理程序:病害的发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当植物遭受到病原物侵袭和不适宜环境因素影响后,首先表现为正常的生理功能失调,继而出现组织结构和外部形态的各种不正常变化,使生长发育受到阻碍,这种逐渐加深和持续发展的过程,称为病理程序。
病害三角:植物侵染性病害形成的过程,是寄主和病原物在外界条件影响下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寄主、病原物与外界环境条件3个基本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它们之间的这种三元关系,称为“病害三角”第二节病害症状类型症状:植物感病后所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现象,包括病状和病症病状:植物感病后由寄主植物本身所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现象。
主要分为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五大类病症:植物感病后病原物在病部的特征性表现。
包括病原物的营养体和繁殖体。
常见类型有粉状物、霉状物、点状物、颗粒状物、脓状物等1.花叶:植物感病后,病部细胞内的叶绿素不能正常形成,或其他色素(花青素等)形成过多,而使植物的发病部位出现不正常的颜色。
第一章园林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1、概念:园林植物病害;病原;病原物;寄主;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病害三角;病害四面体;症状;病状;病征。
2、植物病害发生的基本原因(围绕病害三角和病害四面体)?第二章园林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原(一)植物病原真菌1、概念:真菌;菌丝;菌丝体;营养体;菌丝变态结构(吸器;假根;附着胞);菌丝结构(菌核;子座;菌索);子实体;无性繁殖;有性生殖;生活史;2、真菌产生的无性孢子及有性孢子分别有哪几种?3、半知菌的子实体有哪几种?4、子囊菌的子实体有哪几种?5、锈菌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及其具体内容?6、重要病原真菌:(1)接合菌:根霉菌(Rhizopus)。
(2)子囊菌:外囊菌属(Taphrina);白粉菌属(Erysiphe);单丝壳属(Sphaerotheca);叉丝壳属(Microsphaera);叉丝单囊壳属(Podosphaera);球针壳属(Phyllactinia);钩丝壳属(Uncinula);黑腐皮壳属(Valsa);核盘菌属(Sclerotinia);散斑壳属(Lophodermium);斑痣盘菌属(Rhytisma)。
(3)担子菌:柄锈菌属(Puccinia);多胞锈菌属(Phragmidium);胶锈菌属(Gymnosporangium);柱锈菌属(Cronartium);栅锈菌属(Melampsora);黑粉菌属(Ustilago);外担子菌属(Exobasidium)。
(4)半知菌:丝核菌属(Rhizoctonia);葡萄孢属(Botrytis);镰孢菌属(Fusarium);炭疽菌属(Collectotrichum);壳针孢属(Septoria)。
(5)卵菌霜霉菌目:腐霉属(Pythium);疫霉属(Phytophthora);白锈菌属(Albugo);霜霉属(Peronospora)。
(二)植物病原病毒1、概念:病毒;病毒粒体;复制增殖。
2、病毒病害的主要症状有哪些?3、病毒的侵入方式及传染途径有哪些?(三)植物病原细菌1、植物病原细菌的结构?2、细菌性病害标志——菌脓!!3、植物病原细菌的侵入途径有哪些?4、植物病原细菌的传播途径是什么?5、重要病原细菌属: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欧文氏菌属(Erwinia);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s)。
园林植物保护学知识点第一章园林植物病害基础知识1、病害:由于病原物侵染或不适宜环境因素的影响生长发育受到抵制,正常生理代谢组织结构遭到破坏2、病害三要素及关系病害的三因子学说一植物病害需要病原、寄主植物、环境条件三者配合才能发生,三者共存于病害系统中,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任何一方的变化均会影响另外两方。
任何一方的变化均会影响另外两方。
3、症状:园林植物感病后,在外部形态上所表现出来的不正常变化,称为症状。
症状可分为病状和病征。
病状:是感病植物本身所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状态。
病征:是病原物在感病植物上所表现出来的特征。
4、病征的主要类型粉状物植物发病部位出现各种颜色的粉状物霉状物植物发病部位出现各种颜色的霉状物。
锈状物发生在枝、干、叶、花、果等部位。
病部产生锈黄色粉状物,或内含黄粉的疱状物或毛状物。
由锈菌引起点状物是很多病原真菌繁殖器官的表现,褐色或黑色,不同病害粒点病征的形状、大小、突出表面的程度、密度或分散、数量的多寡都是不尽相同的。
菌脓细菌性病害常从病部溢出灰白色、蜜黄色的液滴,干后结成菌膜或小块状物。
5、四大病害的特征及区别(括号里是传播方式)67、侵染过程:病程大致可划分为接触、侵入、潜育和发病四个时期。
实际上病程是一个连续的侵染过程。
8、侵染循环:从前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侵染循环的环节:初侵染和再侵染,病原物的越冬和病原物的传播9、病害流行的条件(因素):有大量易于感病的寄主;有大量致病力强的病原物;有适合病害大量发生的环境条件。
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而且必须同时存在。
10、植物抗病性:植物对病原物的抵抗能力称为抗病性垂直抗病性是指一个植物品种对许多病原物的某些生理小种起作用。
水平抗病性是指一个植物品种对个别病原物的所有生理小种都起作用。
11、生理小种是指一种病原生物里对一种寄生的不同品种致病性不同的类群12、真菌的无性繁殖:是不经过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由营养体上产生孢子的繁殖方式(主要有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真菌的有性繁殖:是通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产生孢子的繁殖(主要有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13、活力营养生物寄生营养生物14、柯赫氏法则①发病植物上常伴随有一种病原微生物存在②该微生物可在离体的或人工培养基上纯化而得到纯培养③将纯培养接种到相同品种的健株上,会表现出相同症状的病害④从接种发病的植物上再分离到病原微生物的纯培养,其性状与原接种物(纯培养)相同15、病原物的寄生性:病原物从寄生植物活体内获取营养物质而生存的能力专性寄生物:不同病原物,其寄生程度是不一样的,一些病原物寄生程度很高,只能在活的寄主上寄生,一旦寄主组织死亡,它就无法继续生存,我们把这一类病原物称为活体营养生物,也称之为专性寄生物兼性腐生物16、生理病害特点①具有突发性②田间分布普遍③病状表现散发性④无病症有病状17、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由于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于在生长环境中有不适宜的物理、化学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一类病害第二章园林植物害虫基础知识1、什么是昆虫及其特征?昆虫是动物界无脊椎动物中最大的一个类群。
园林植物常见病害种类和防治措施一、病毒性病害(1)症状主要表现在叶片上,发病部位会出现褪绿,并逐渐呈黄、绿相间的斑驳,严重时叶片畸形(扭曲、线叶),植株长势变弱,例如菊花花叶病。
(2)发病规律由病毒汁液或是蚜虫等昆虫传毒,在干燥的天气条件下病害易发生。
(3)防治措施①要加强检疫,采用无病繁殖材料或是无病苗。
②要及时防治传毒昆虫,主要是防治刺吸式害虫,可用八方尚猛、冠呀、快彪、三彪等。
③要及时清除病株,发生时可用光合素+绿展喷雾,间隔5天,连续2-3次。
二、真菌性病害(1)炭疽病类病害①症状:炭疽病是植物中最常见的一类病害。
其主要危害寄主的叶片和新梢,也可以在花、果、茎、叶柄上发生。
该病有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
急性型的典型症状是初期会呈暗绿色,好似开水烫伤状,后期会呈褐色至黑褐色,然后病部会腐烂。
慢性型的典型症状则是病斑呈灰白色,其上生有呈轮纹状排列的黑色小颗粒。
②发病规律。
病原在寄主病部、病残体或是土壤中越冬,通过风雨和昆虫进行传播,在高温多雨季节发病。
在通风透光性差、植株长势弱、排水不良、偏施氮肥等条件下容易发病。
不同的品种,其抗(耐)病性也有差异。
③防治措施:在发病初期施药防治。
光合素+炭科800倍液。
(2)叶斑病类病害①症状:叶斑病是植物病害中最为庞杂的一个类群,凡是叶部产生斑点的病害均可以称为叶斑病。
其主要症状就是在植物的叶片上产生大小不等、形状和颜色多样的斑点或是斑块。
有些在病斑上还会出黑色小点,例如鱼尾葵叶斑病、杜鹃叶斑病、美人蕉叶斑病、君子兰叶斑病、苏铁白斑病、月季黑斑病等都属于此类。
②发病规律。
该病的病原在病残体或是土中越冬,会随风雨传播,多数会在高温条件下发病。
在多雨、多雾、露水重、连作、过度密植、通风透光不良、植株长势弱等条件下也均易发病。
③防治措施a.及时清除病叶、病残体,集中烧毁,以减少病原。
b.加强栽植管理,以增强植株长势,提高抗病力;改进浇水方法,有条件者可以采用滴灌,要尽量避免对植株直接喷浇;并需要保持通风透光。
园林植物病害基础知识学习目标通过本章学习, 明确园林植物病害的概念, 把握病害症状的类型, 了解非侵染性病害的要紧病原和症状特点, 了解各类病原物的一样形状, 把握真菌、细菌要紧种类的特点, 把握侵染性病害的症状特点、发生进展过程及测报的差不多方法。
一、园林植物病害的涵义园林植物在生长发育和贮运过程中, 由于受到环境中物理化学因素的非正常阻碍, 或受其他生物的侵染, 导致生理、组织结构、形状上产生局部或整体的不正常变化, 使植物的生长发育不良, 品质变劣, 甚至引起死亡, 造成经济缺失和降低绿化成效及观赏价值, 这种现象称为园林植物病害。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阻碍, 其中直截了当引起病害的因素称为病原, 包括生物性和非生物性病原, 其他因素统称为环境因子。
生物性病原又称为病原物, 包括真菌、细菌、病毒、植原体、寄生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和螨类(图2-1)。
非生物性病原包括温度不宜、湿度失调、营养不良和有毒物质的毒害等。
病原物引起的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
非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病害称为非侵染性病害, 也叫生理病害。
植物病害的发生都具有一个病理变化的过程。
植物遭病原物的侵染或不利的非生物因素的阻碍后, 第一是生理方面发生不正常变化, 如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的加强, 同化作用的降低, 酶的活性和碳、氮代谢的改变, 以及水分和养分吸取运转的失常等, 称为生理病变。
之后是内部组织发生不正常变化, 如叶绿体或其他色素体的增减、细胞数目和体积的增减、维管束的堵塞、细胞壁的加厚, 以及细胞和组织的坏死等, 称为组织病变。
继生理病变和组织病变之后, 外部形状也发生不正常变化, 如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的坏死、腐烂、畸形等, 称为形状病变。
往往先引起生理机能的改变, 继而造成植物组织形状的改变。
这些病变是一个逐步加深、连续进展的过程, 称为病理变化过程或称病理程序。
病理变化过程是识不园林植物病害的重要标志。
在侵染性病害中, 受侵染的植物称为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