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化的探索复习》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65.50 KB
- 文档页数:4
近代化探索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近代化的概念和特点,掌握近代化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了解近代化的影响和意义,掌握近代化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了解近代化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掌握近代化的发展模式和路径。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
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近代化的概念和特点。
近代化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近代化的影响和意义。
近代化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 教学难点。
近代化的发展模式和路径。
三、教学过程。
1. 课前导学。
通过讨论和提问,了解学生对近代化的认识和理解。
2. 知识讲解。
1)近代化的概念和特点。
2)近代化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3)近代化的影响和意义。
4)近代化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3. 案例分析。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近代化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和发展路径。
4. 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近代化的发展模式和路径,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5. 总结归纳。
教师对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近代化的发展模式和路径。
6. 课堂练习。
给学生布置相关的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
1. 启发式教学法。
通过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讨论式教学法。
通过讨论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案例分析法。
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近代化的实际影响和发展路径。
4. 小组讨论法。
通过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发言表现、思维活跃度等。
2. 课后作业。
评价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包括对近代化的理解和认识。
3. 课堂练习。
评价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包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蕿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复习课)莄复习目标: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羂1、知识与能力:蚁(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羀(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肆( 3)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羅(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螁2、过程与方法:肇(1)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了解中国的各个阶级、各种政治力量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感知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富强的艰辛历程。
螇(2)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问题,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螄(3)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
袁3、情感态度价值观:蒇(1)学习前人敢与改革的勇气、面向世界的开放态度,追求民族自强的爱国主义情感。
芅( 2)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薂(3)加深对改革艰巨性、复杂性的认识,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
羁重点与难点:袈重点:近代化的四次探索活动;羇难点:近代化的探索为什么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芁授课过程:肁导课:1840 年,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随后,列强纷至沓来,中华民族陷入苦难和屈辱的深渊。
在深重的民族危机中,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了,中国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今天,我们就来复习第六专题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艿知识梳理:蒅教师出示幻灯片“复习目标”,学生朗读目标。
莄屏幕展示本节课的主要复习内容,即中国近代化探索包括的主要历史事件: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近代化的探索》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所谓近代化,即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
中国近代化过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全面启动,逐步深入展开。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
1898年的戊戌变法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盟的作用。
孙中山等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统治。
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本单元近代化的探索在整个中国近代史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2、本单元知识结构本单元的主题内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从经济、政治到思想的学习过程,层层深入。
3、教学目标和要求(1)知识目标: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如分析评价洋务运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分析,认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但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②认识到维新变法是在民族危机关头,由资产阶级推动,清政府实行的一次自救运动。
它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③通过对辛亥革命的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④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它为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奠定了思想基础。
⑤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前途命运,培养学生爱国救国意识和振兴中的历史责任感。
4、重点难点重点: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这几次运动的总趋势。
【二、教法和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给学生讲解相关概念;如近代化,洋务派等;适当补充人物的相关历史事实,通过对人物的了解更好的记忆理解当时的历史事件;采用启发教学、分析比较、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探究式模式;引导学生从中国人民对近代化探索过程去理解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概括知识点。
近代化的探索复习教案第一章:鸦片战争与中国的近代化起步教学目标:1. 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2. 掌握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3. 理解中国近代化起步的必要性和意义。
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2. 鸦片战争的过程和结果;3. 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4. 中国近代化起步的必要性和意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2. 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过程和结果;3. 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4. 让学生探讨中国近代化起步的必要性和意义;5. 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观点。
评价方法:1. 学生课堂参与度;2. 学生作业和小组讨论的表现;3. 学生对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化的理解和思考。
第二章:洋务运动与中国的近代化探索教学目标:1. 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和目的;2. 掌握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成就;3. 理解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和影响。
教学内容:1. 洋务运动的背景和目的;2.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成就;3.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和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洋务运动的背景和目的;2. 让学生了解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成就;3. 引导学生思考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和影响;4. 让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探讨洋务运动的成败和原因;5. 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观点。
评价方法:1. 学生课堂参与度;2. 学生作业和小组讨论的表现;3. 学生对洋务运动和中国近代化的理解和思考。
第三章:戊戌变法与中国的近代化改革教学目标:1. 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2. 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措施;3. 理解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化改革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内容:1. 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2.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措施;3. 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化改革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2. 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措施;3. 引导学生思考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化改革的影响和意义;4. 让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探讨戊戌变法的成败和原因;5. 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观点。
近代化的探索历史复习课教案第一章: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一、教学目标1. 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2. 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发展及其失败的原因。
3. 分析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对近代化的探索所产生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发展及其失败的原因。
3. 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对近代化的探索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生动形象地展示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场景。
2. 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对近代化的探索所产生的影响。
四、教学评估1. 通过对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相关知识点的测试,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分析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第二章: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一、教学目标1. 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目的,认识其对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作用。
2. 掌握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失败的原因。
3. 分析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对近代化的探索所产生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洋务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目的。
2. 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失败的原因。
3.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对近代化的探索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生动形象地展示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历史场景。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对近代化的探索的作用。
四、教学评估1. 通过对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相关知识点的测试,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评估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一、教学目标1. 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2. 掌握中华民国的成立及其历史意义。
3. 分析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建立对近代化的探索所产生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八年级历史上册近代化的探索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近代化的探索是指我国在近代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变革和尝试。
(2)掌握近代化的探索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历史事件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了解近代化的探索对我国历史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近代化的探索的整体认识。
(2)运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近代化的探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运用史料实证法,培养学生对近代化的探索相关史实的理解和评价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近代化的探索过程的尊重和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近代化的探索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3)引导学生认识到近代化的探索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近代化的探索的主要内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2)近代化的探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近代化的探索对我国历史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2. 教学难点:(1)近代化的探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近代化的探索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我国近代化的探索。
(2)提问:同学们认为,我国近代化的探索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梳理近代化的探索的主要内容。
(2)学生结合教材,总结近代化的探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 合作交流:(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探讨近代化的探索对我国历史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2)学生分享合作交流的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情况,进行课堂讲解,重点讲解近代化的探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教师运用史料实证法,讲解近代化的探索相关史实,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近代化的探索》(复习课)教学思路设计学校:活道中学授课教师:梁海斌复习目标:( 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熟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理解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列举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重点与难点:重点:近代化的四次探索活动;难点:近代化的探索为什么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授课过程:一、复习导入:以个别提问的方式,抽查第六讲列强侵略的几个历史事件,及其历史事件的相关基础知识。
二、讲授新内容:教师根据《中考解读》P36页的考点分析,向学生简单讲述《近代化的探索》在中考中的比重,指导其明确本讲内容是中考重点关注的内容,要认真把握。
屏幕展示“近代化”的含义,以让学生对该讲内容有初步概念,继续出示幻灯片“近代化探索的特点”——主要复习内容,即中国近代化探索包括的主要历史事件: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考点一:洋务运动1、出示洋务运动基础知识表格,第一大组同学用接龙的方法迅速完成相关内容。
2、教师小结本部分内容,强调洋务运动开启了是中国的近代化。
并组织学生齐读重点内容,速记洋务运动的内容、评价,然后找二三个学生检验速记情况。
3、思考讨论:洋务运动为什么会失败?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改变封建统治制度。
4、展示洋务运动代表人物的图片。
5、实战演练。
指导学生完成《预习提纲》中的中考选择题,并简单评讲。
考点二、戊戌变法1、展示幻灯片的戊戌变法表格,第二大组同学用接龙的方法迅速完成相关内容。
2、完成之后,教师简单对重难点进行点拨,并组织学生齐读重点内容,并布置学生用2分钟时间识记其影响。
3、教师小结本部分内容,强调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近代化的探索》教学设计【复习目标】1. 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点】近代化的四次探索活动;【教学难点】近代化的探索的特点和感悟。
【教学过程】一、导入:本节课我们一起复习近代化的探索。
二、梳理知识:首先让学生认识到何为近代化?所谓“近代化”,即是中国人民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
第一步探索: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探索)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口号:自强、求富代表:中央:恭亲王奕䜣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前期:自强创办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后期:求富创办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筹建海军:北洋、南洋、福建开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结果:失败失败的标志:甲午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地位: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局限性: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积极性: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中国出现第一批近代企业,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起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道路。
第二步探索: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背景:《马关条约》签订,加深民族危机兴起:1895 公车上书揭开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发展:创办《万国公报》(后改《中外纪闻》),组织强学会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时间:1898年6月到9月领导者:光绪帝内容:经济:发展农工商业军事:训练新式陆海军教育:创办报刊,开办新式学堂,废除八股文。
政治:开放言论,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结果:失败又称:103天。
百日维新影响: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第三步探索: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1905 日本东京中国同盟会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历史意义: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
八上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复习课教学设计【复习目标】1. 了解洋务运动中创办的军事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 作用;2. 知道“百曰维新”的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3. 了解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4. 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法指导】本单元侧重于先进的中国人前赴后继在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中的探索,包括经济工业 化方面的洋务运动、政治民主化方面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思想民主化科学化方面的新文 化运动。
学习木单元要注意比较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的变化,即从经济变革到政治变革再到 思想文化的变革,认识中国的近代化由表及里、不断深入。
从而正确评价四次探索在中国近 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概念理解】近代化主要指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确立的过程,这些都是中国人民 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
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中国的近代化在 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艰难起步,主要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 新文化运动。
【复习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夏习了第一单元,知道了列强的一步步对中国侵略的加深,我们陷 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那么中国的出路在哪 里?中国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关注西方,学习西方,二、知识梳理:第h 课洋务运动 1. 背景、目的、代戒、口%碱2. 去列举洋务派为佰自强 求富”而创办的王吧军定工仲和民用工仆,评价汗帝远 励在巾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什用-第7理成戌交法1. 晋景、必2、发展、膏湖、结果、+米2. ★知道“百日维新”的工耍内客,认识戌成玄法时中国沂代社今的怫响.第8课辛亥革命1.晋笊、孙中山创徉干珊党、和中山副'II革命纲领、爆发、高潮、结果。
只.★评价辛亥革命e第g喋新文优通]1.背景、标志、口号、旗帜'王萼Chilli 舌I ILL. I I 阡心1\在八仞、16甘2.★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斛放迅切中的地位和作印-运动名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时间原因清政府内外交困反对尊孔发古的逆流政治派别主张、内容兴民权,发展资木主义领导人性质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进少知识分了领导的思想解放运动作用四、知识巩固与能力提高:1.看课本概括中国各阶层进行了哪些探索?分别说说这几次探索的实质、领导阶级、性质。
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近代化的探索》复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近代化的探索》一章主要内容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历史事件。
这些事件都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化的历程,认识中国近代化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近代化的探索》这一章节的内容,可能还存在一些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近代化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
2.难点:中国近代化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中国近代化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3.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3.教学资源:收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5分钟)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近代化的探索历史复习课教案第一章: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教学目标:1. 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掌握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3. 认识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背景与过程:英国对华鸦片贸易、林则徐禁烟、鸦片战争爆发。
2. 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3. 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的关系:鸦片战争促使中国走向近代化,激发了一系列社会变革。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分析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各个时期的历史特点。
3. 探讨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第二章:洋务运动与近代工业的发展教学目标:1. 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
2. 掌握洋务运动期间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状况。
3. 认识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教学内容:1. 洋务运动的背景与过程:内忧外患、同治中兴、洋务派的发展。
2. 洋务运动期间近代工业的发展: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
3. 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洋务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
2. 分析洋务运动期间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状况,让学生了解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
3. 探讨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到洋务运动的重要性。
第三章:戊戌变法与近代政治制度的改革教学目标:1. 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2. 掌握戊戌变法期间政治制度的改革内容。
3. 认识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教学内容:1. 戊戌变法的背景与过程:民族危机、康有为、梁启超的主张。
2. 戊戌变法期间政治制度的改革:废科举、兴学堂、改官制。
近代化的探索复习教案第一章: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教学目标:1. 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2. 掌握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3. 分析鸦片战争和晚清社会变革对中国的影响。
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背景和过程;2. 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3. 鸦片战争和晚清社会变革对中国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鸦片战争的背景和过程;2. 分析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3. 讨论鸦片战争和晚清社会变革对中国的影响。
第二章:洋务运动与近代化探索教学目标:1. 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2. 掌握近代化探索的主要内容;3. 分析洋务运动和近代化探索对中国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洋务运动的背景和过程;2. 近代化探索的主要内容;3. 洋务运动和近代化探索对中国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洋务运动的背景和过程;2. 分析近代化探索的主要内容;3. 讨论洋务运动和近代化探索对中国的影响。
第三章:戊戌变法与近代化探索教学目标:1. 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2. 掌握近代化探索的主要内容;3. 分析戊戌变法和近代化探索对中国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戊戌变法的背景和过程;2. 近代化探索的主要内容;3. 戊戌变法和近代化探索对中国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戊戌变法的背景和过程;2. 分析近代化探索的主要内容;3. 讨论戊戌变法和近代化探索对中国的影响。
第四章:辛亥革命与近代化探索教学目标:1. 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2. 掌握近代化探索的主要内容;3. 分析辛亥革命和近代化探索对中国的影响。
教学内容:1. 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过程;2. 近代化探索的主要内容;3. 辛亥革命和近代化探索对中国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过程;2. 分析近代化探索的主要内容;3. 讨论辛亥革命和近代化探索对中国的影响。
第五章:北洋政府与近代化探索教学目标:1. 了解北洋政府的背景、过程和影响;2. 掌握近代化探索的主要内容;3. 分析北洋政府和近代化探索对中国的影响。
八年级历史上册近代化的探索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近代化的探索历程,理解其主要内容,重点掌握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历史事件。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近代化探索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2. 各个历史事件的特点及其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 近代化探索的曲折性与复杂性。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复习教材,梳理知识点。
2.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解答疑惑。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复习状态。
2. 自主学习:让学生根据教材,自主梳理近代化的探索历程及其相关知识点。
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解答疑惑。
4. 案例分析:选取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历史事件,进行分析。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地图和视频,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真实感受。
2. 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兴趣。
3.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七、教学内容:1. 第六课洋务运动:学习洋务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 第七课戊戌变法:学习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3. 第八课辛亥革命:学习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4. 第九课新文化运动:学习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5. 第十课近代化探索的总结:总结近代化探索的过程,分析其成败原因,引导学生思考近代化探索的意义。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提问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近代化的探索历史复习课教案第一章: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一、教学目标1. 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2. 掌握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历程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3. 分析鸦片战争和晚清社会变革对中国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背景和过程2. 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历程3. 鸦片战争和晚清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晚清社会变革的具体事件,如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等。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鸦片战争和晚清社会变革对中国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评价1. 考核学生对鸦片战争和晚清社会变革的基本知识的掌握。
2. 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和讨论中的表现,以及对历史意义的理解。
第二章:洋务运动与近代化的初步尝试一、教学目标1. 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
2. 掌握洋务运动的主要成果和不足。
3. 分析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和启示。
二、教学内容1. 洋务运动的背景和过程2. 洋务运动的主要成果和不足3.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和启示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洋务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洋务运动的主要成果和不足。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和启示。
四、教学评价1. 考核学生对洋务运动的基本知识的掌握。
2. 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和讨论中的表现,以及对影响和启示的理解。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一、教学目标1. 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意义。
2. 掌握中华民国的成立及其历史地位。
3. 分析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过程2. 中华民国的成立及其历史地位3.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意义。
近代化的探索历史复习课教案第一章:鸦片战争与中国的近代化起步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掌握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鸦片战争的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资料分析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起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2 教学内容1.2.1 鸦片战争的背景: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需求。
1.2.2 鸦片战争的经过:林则徐禁烟,鸦片战争爆发,南京条约的签订。
1.2.3 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近代化的起步,五口通商,协定关税,片面最惠国待遇。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1.3.1 教学重点: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1.3.2 教学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学生对近代化探索的理解。
1.4 教学方法1.4.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鸦片战争的历史图片和资料。
1.4.2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鸦片战争的理解和感受。
1.5 教学步骤1.5.1 引入新课: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1.5.2 讲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1.5.3 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1.5.4 学生分享对鸦片战争的理解和感受。
1.5.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
第二章:太平天国运动与近代化的探索2.1 教学目标2.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掌握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2.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资料分析能力。
2.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重要阶段,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2 教学内容2.2.1 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鸦片战争的失败,民族矛盾的加剧。
2.2.2 太平天国运动的经过: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天京事变,太平天国政权的建立。
近代化的探索历史复习课教案第一章:鸦片战争与中国的近代化起步1.1 教学目标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掌握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及其主要特点。
1.2 教学内容鸦片战争的起因和过程。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
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及其主要特点。
1.3 教学活动观看鸦片战争相关视频资料,了解战争过程。
学生分组讨论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及其主要特点。
第二章:洋务运动与中国的近代化探索2.1 教学目标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
分析洋务运动的特点及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掌握洋务运动后中国近代化的进展及其主要问题。
2.2 教学内容洋务运动的起因和过程。
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贡献。
洋务运动的特点及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2.3 教学活动学生自主阅读洋务运动相关资料,了解运动过程。
小组讨论洋务运动的特点及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洋务运动后中国近代化的进展及其主要问题。
第三章:戊戌变法与中国的近代化改革3.1 教学目标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分析戊戌变法的成败及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掌握戊戌变法后中国近代化的改革方向及其主要问题。
3.2 教学内容戊戌变法的起因和过程。
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
戊戌变法的成败及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3.3 教学活动学生观看戊戌变法相关视频资料,了解变法过程。
小组讨论戊戌变法的成败及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戊戌变法后中国近代化的改革方向及其主要问题。
第四章:辛亥革命与中国的近代化转型4.1 教学目标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分析辛亥革命的特点及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掌握辛亥革命后中国近代化的转型及其主要问题。
4.2 教学内容辛亥革命第四章:辛亥革命与中国的近代化转型4.1 教学目标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近代化的探索复习》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德育纲要要求:
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课本和完成思维导图等,梳理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大事件,能说出近代化探索过程。
通过复习课本和完成课堂检测题等,掌握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重点知识,并学会如何分析试题。
教学难点:近代化探索过程
课型:复习课
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导入】
学生阅读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板块一:洋务运动】
1、出示复习任务一:洋务运动的背景、目的、代表人物(中央、地方)、时
间
2、完成检测题:
(1)掀起洋务运动的清朝开明官员有哪些?
(2)19世纪60年代,中国近代化的核心内容是()
A、学习西方经济制度
B、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C、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D、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3、出示复习任务二:洋务运动的内容
4、完成检测题:
(1)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分别有哪些?
(2)洋务派如何加强清朝的军事力量?
(3)洋务派如何培养人才?举例说明
(4)洋务派认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在洋务运动中能体现“制器为先”的是()
A江南制造总局B开平矿务局
C安阳铁厂D轮船招商局
5、出示复习任务三:洋务运动的结局怎样?体现其结局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出现此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洋务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6、完成检测题:
材料:“北洋舰队的覆灭并不是一场战役的失败,而是那场持续了数十年求索的失败”。
(1)“数十年求索”中的“数十年”和“求索”分别指的是什么?
(2)求索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7、出示复习任务四:洋务运动的意义/作用/积极评价
8、完成检测题:
在洋务运动中,“中国人需要的物品,是中国自己仿照外国制造的……对我们而言多卖出一分钱的货物,中国的财产就少被掠夺一分”,这说明洋务运动A使中国走向富强
B使中国资本主义获得了空前发展
C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D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在洋务运动伊始,李鸿章曾说:“中国之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远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他认为清朝的制度比西方好,只是科技方面不如西方,所以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但是办了几十年洋务之后的清政府在甲午海战中败给了岛国日本,这时的李鸿章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没办法救中国,中国人尝试走资产阶级的改革之路。
【板块二:戊戌变法】
1、出示复习任务一:公车上书的时间、人物、目的、作用
维新派的报刊和政治团体
2、完成检测题: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由此开始。
请判断这里“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的标志性事件是
A、虎门销烟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公车上书
3、出示复习任务二:戊戌变法的时间、支持者、内容
4、完成检测题:
请列举戊戌变法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军事上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5、出示复习任务三:戊戌变法的结果、失败原因
6、完成检测题:
材料:有人这样评价近代史上某一历史事件:几个幼稚的秀才和一个少不更事的皇帝,用他们的前程和脑袋,验证了保守势力的强大。
(1)某一历史事件指的是什么?
(2)几个秀才和一个皇帝指的是哪些人?
(3)他们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梁启超说:“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康有为多次上书给光绪帝请求变法,光绪帝表示“不做亡国之君”,然而这次自上而下的变法只经历了103天就失败了,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谭嗣同在死前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资产阶级额改良道路走不通,中国人决心彻底破除旧的封建帝制,建立一个民主共和的国家。
【板块三:辛亥革命】
1、出示复习任务一:
(1)兴中会的成立时间、地点、人物
(2)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人物、革命纲领、机关刊物
(3)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及其具体内容
2、完成检测题:
(1)1910年春,陈嘉庚加入某革命组织时宣誓:“福建省同安县人陈嘉庚,当天发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他加入的应该是()A.兴中会B.华兴会
C.中国同盟会 D.中国国民党
(2)李教授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专家,目前,他正在兴中会成立的地方做客讲学,他讲学的地点是在()
A.广州 B.香港
C.檀香山 D.东京
(3)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A.兴中会B.强学会
C.华兴会D.同盟会
3、出示复习任务二:
(1)辛亥革命的首义及其时间
(2)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地点、临时总统
(3)民国纪年+1911=公元纪年
4、完成检测题:
(1)有人写诗歌赞颂到:“红楼首义承民怨,荆楚勋功解沸扬”与诗句相关的事件是()
A.武昌起义B.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C.林则徐虎门销烟 D.邓世昌黄海撞日舰
(2)中华民国成立后开始采用民国纪年,小强的爷爷说自己出生于民国二
十五年,那么他出生于公元多少年?()
A.1935年 B.1936年 C.1937年 D.1938年
5、出示复习任务三:
有人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6、完成检测题:
郭沫若曾为辛亥革命题春联:“共和三尺剑,光复一戎衣”。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政治上、思想上的大解放。
这里“思想上的大解放”是指A.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