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文化内涵共19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2.74 MB
- 文档页数:1
汉字的文化内涵与汉字教学汉字是汉民族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有机成分,我们探究汉字字形的构字理据,可以发现汉民族诸多的文化特征。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经说过:“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汉字文化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就是研究探讨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近年来,不少人主张将汉字文化融入汉字教学之中。
因此,本文就汉字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如何将汉字文化有机地融入汉字教学之中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汉字的文化内涵(一)、汉字体现了汉民族的社会生活汉字是起源于绘图构形显意的形义文字。
深入到每一个汉字的构成过程中去,就会发现其中都蕴藏着很深的造字理据,从中可以窥探当时的社会原形。
在汉字的构形中有一句名言:“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许慎《说文解字?序》),说明了先人在以形来象义时,总是取自己最熟悉最近切的形体。
现在和钱币有关的字,像财、货、贡、贫、赈、费、贾、赠、贪、贷、赊、贿赂之类都属贝部。
贝不过是一种贝壳,为什么可以用它来表示钱币的含义呢?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解释说:“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
至秦废贝行钱。
”可见中国古代曾经用贝壳当作交易的媒介物,到了周代,人们开始把“布”、“泉”也作为“货币”使用了。
“布”本来是一种麻布,至周而有货币的功能,并与“泉”有了分工:“其藏日泉,其行日布,取名于水泉”。
但此时,“贝”也仍作为货币的一种,即许慎所言“周始有泉,而不废贝也”。
到了秦代,“贝”就开始不作货币用了,这时开始出现了“钱”。
“钱”的本义是一种金属制成的农具,后来它获得“钱财”又是因假借“泉”之音而成。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这种货币演变清楚地反映在汉字中,这种古代的货币制度在文字的形体上还保存着它的蜕形。
因此,现代表示财富的字大都仍是从“贝”。
汉字就犹如一块块化石,在它们的身上凝聚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积淀。
“贝”、“布”、“钱” 及用它们来构成的一串串汉字,无声却有力地告诉我们古代货币的一幕幕演变史。
汉字的演变与文化内涵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源远流长,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明。
这些文字经过漫长的岁月,不断地发展与演变,凝聚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探讨汉字的演变历程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一、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汉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约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最早的汉字形态简单,寓意直观,如有关天、地、人、日、月等的象形文字。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需求的变化导致汉字逐渐演化为更为复杂的表意和表音符号。
在商朝和西周时期,汉字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演变。
当时的汉字仍以象形为主,但已开始出现一些会意和形声字。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表达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同时也表现出了强烈的表音性。
到了秦汉时期,汉字进一步发展,并通过简化和规范化的努力,形成了统一的标准字。
这对于统一文字标准、推动社会发展和加强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尽管后来汉字有过一些简化和繁体字的变化,但整体演变趋势相对稳定,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汉字的文化内涵汉字作为一种表意符号,既具有表面的字形和字义,也承载着深层的文化内涵。
首先,汉字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文化。
汉字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如“中”字代表中国的中央地位,“道”字代表周易哲学中的理念等。
通过学习和理解汉字,可以深入了解中华古代文明的底蕴。
其次,汉字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追求。
汉字在形态上追求简洁、对称和美观,如“美”字的优美曲线和对称性。
每一个汉字背后有着深刻的审美理念,通过汉字的书写和欣赏,可以感受到中国人对美的不懈追求。
此外,汉字还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例如,“仁”字代表了中国人重视亲情、友情和爱心的价值观。
“忍”字则表达了中国人崇尚忍让和宽容的人生态度。
这些字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和思想精髓。
最后,汉字还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汉字中的一些符号、图案和字义与具体事物、情感和象征相联系,产生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意识。
例如,“春”字代表着生机勃勃、万象更新,“福”字寓意着好运和幸福,在中国文化中经常被用于节庆和吉祥活动。
汉字中的文化内涵西南大学教育学院04级人文教育姚丽(222004305040019)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一个民族的传统与文化得以延续的主要手段。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漫长悠久岁月里,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从文字图画到图画文字,再到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汉字的形体虽多有变异,但又一脉相承,忠实地记录了中华文明的光辉历程。
从汉字字形所承载的古代文化信息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先民们创造文字的智慧,观察到古代中国人在生活劳作、民风习俗、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与思想情趣诸方面留下的历史印记。
它所展示的当时的社会画面,表现的中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成果,具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比如“仁”字,从甲骨文到小篆,其形体都作“二人”会意,表明古人心目中的“人”,不是单独孤立的存在,而是一种人与人相互交往的社会关系,无论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都是这种“二人”关系,独则无朋,偶则相亲,这是人与人相互交往的基本准则。
“仁”字就是以“二人”相亲来规范人际关系,并纳入到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体系之中。
中华文化对人的基本要求是,做人的根本在于“仁”,要做到“仁”,首先就要相亲相爱。
自孔子以来的历代思想家、教育家解释“仁”字,都强调“仁者爱人”,“天下归仁”,一个“仁”字也就成了统治中国人头脑数千年之久的儒学思想的核心。
又比如“男”字,在甲骨文和金文里,男字作,是左田右力结构。
从小篆开始,男字就变成了上田下力结构。
不论何种结构,“田”的外框口代表田间,内横线代表田间的东西向小路,内竖线代表田间的南北向小路。
“力”是手臂的象形,表示人在出力。
“田”和“力”合起来,表示田间劳作的人。
在男主外、女主内的父系社会里,这在田间劳作的人自然就是主外的男子了。
所以,《说文解字》说:“男,丈夫也。
从田从力,言男用力于田也。
又如“妇”字,在甲骨文里,妇字作,右旁是女子的形象,左旁是扫帚的形状,合起来表示使用扫帚的女子。
在女主内、男主外的社会,常常与扫帚打交道的人自然就是主内的女子了。
汉字的文化内涵与哲学思想汉字是中国古代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
作为中国人民的日常表达工具,汉字不仅仅是一种文字,更是一种传承着千年智慧的文化符号。
在我们探讨汉字的文化内涵与哲学思想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形状与象形思维汉字的形状往往与其所代表的事物或概念有密切的关联,这体现了汉字的象形思维。
例如,字形“山”就像一个高耸的山峰,通过形象的表达,使人们对山的形态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而汉字“木”则是通过笔画的勾勒,将树木的形态和特征完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这种象形思维赋予了汉字与生俱来的图像性质,使人们在认识事物时更为直观和深入。
二、意义与意蕴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着丰富多样的意义,这使得汉字拥有了引人深思的哲学思想。
以汉字“道”为例,它既可表示道路,又可代表真理、伦理等,具有广泛的引申意义。
而汉字“仁”则涵盖了旨在人际关系中倡导仁爱和感恩的道德理念。
汉字的意义不仅仅停留在表层,更是从多个层面上反映出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
三、结构与组合汉字的结构和组合方式既有逻辑性,又蕴含了哲学思想。
通过结构和组合,汉字可以传递出丰富的信息和意义,使人们产生联想和思考。
例如,由“人”和“心”组成的汉字“情”,通过结构的设计,使我们直观地感受到了人类情感的复杂和多变。
类似地,汉字“思”由“田”和“心”组合而成,体现了人类思考的本质和过程。
汉字的结构和组合方式,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改变,更是文化内涵的传达与延伸。
四、书法与艺术汉字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通过汉字的书写,人们能够感受到墨香和纸张间的交融,领略到独特的审美意境。
书法艺术不仅表现了汉字的形态美,更体现了汉字所蕴含的哲学思想。
在书法创作中,艺术家通过笔势的运用,传递出他们对生活、人性和宇宙的独特见解。
因此,汉字书法不仅仅是一种写字的技艺,更是一门富有哲学内涵的文化艺术。
总结汉字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哲学思想。
汉字的文化内涵与民族认同汉字,作为中国文字的代表,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中国人的民族认同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汉字的演变与发展,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变迁,更蕴含着中国人民的智慧、价值观和民族精神。
本文将从汉字的演变、传承与创新、文化传承与发展等方面探讨汉字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以及其对民族认同的影响。
一、汉字的演变汉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甲骨文时代,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等多种演变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基本结构和形态逐渐定型,形成了独特的书写系统。
汉字的演变不仅反映了人类的认知方式和社会进化,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例如,“家”字的演变,从最早的房屋的图形,演变为现代汉字中的“家”字,不仅仅是对房屋的表示,更蕴含了家庭、家园、家国的含义,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庭和社会的重视。
二、汉字的传承与创新历史的长河中,汉字以其独特的韵律和美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汉字赋予了人们以一种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汉字文化,中国人采取了各种方式和措施。
例如,中小学的语文教育中,注重对汉字的教学,教导学生学习和写汉字,不仅是为了传承汉字文化,更是为了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自己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中国人。
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汉字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对汉字有了更多的运用方式。
例如,汉字的使用不再局限于纸质书籍,而是扩展到了电子屏幕、网络平台等各种媒介。
这种创新方式使得汉字不仅在书写中得以传承,更在多种多样的应用场景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三、文化传承与发展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字中的每一个字形,每一个字义,都蕴含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信仰。
例如,“仁”,在汉字中代表着人之为人的道德准则,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礼”,体现了中国人讲究礼仪的传统美德。
这些传统价值观和精神理念通过汉字的传承,代代相传,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标志。
汉字的文化意蕴汉字不仅传承着中华文化,它的形体及其变化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而且还是可以映射出中华古代文化诸多信息的文化“化石”。
这是由汉字形体的独特性所决定的。
世界各民族的文字草创伊始,莫不以描摹实物的形体轮廓为起点,在其发展的起始阶段大都显示出一定程度同步行进的轨迹,汉字的古今嬗变也走过了一段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字相同的历程。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最终结果却迥然不同,印欧文字最终都演变成拼音文字,文字形体与语词意义之间失去了直接的联系,唯有汉字在沿着特殊轨道前行发展几千年之后仍然保留了初始时期的特质,成为以形表意的独特文字。
汉字与拼音文字不同的是,它能用自己的独特的形体结构,组建特殊的话语场,其字形符号象形、直观,故而“以形表意”是其根本特征。
比如汉字的“六书”,就是中华民族的先民们代代相承而构筑的一个造字系统。
它以象形为基础,运用抽象的线条去描摹、比附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
这就是说,汉字能够通过特定的符号系统同外部的人与世界建立起直接的联系,其字形的造型可以同各种事物概念之间形成某种对应及类比的关系。
所以,许多汉字,人们通过观察其形体结构便可直接捕捉到丰富的文化信息。
若用理性分析的方法分析其字形结构,往往就能“意会”其所指,做到“识而见意”,而无须通过声音的口耳相传,去“听话听音”。
汉字的字形既能直接跟人的思想情志彼此沟通、紧密相联,其中蕴藏的信息自然就丰富了。
从汉字字形所承载的古代文化信息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先民们创造文字的智慧,观察到古代中国人在生活劳作、民风习俗、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与思想情趣诸方面留下的历史印记。
甲骨文以前的不去多说,就以甲骨文为例,它所展示的当时的社会画面,表现的中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成果,就很值得后人体味。
比如“仁”字,从甲骨文到小篆,其形体都作“二人”会意,表明古人心目中的“人”,不是单独孤立的存在,而是一种人与人相互交往的社会关系,无论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都是这种“二人”关系,独则无朋,偶则相亲,这是人与人相互交往的基本准则。
汉字的字义引申与文化内涵汉字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字系统,几千年来一直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精髓。
每一个汉字都有其独特的字义和文化内涵,通过字义的引申,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汉字的丰富内涵和文化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汉字中的一些常见字义引申。
比如,“人”字,原本表示人的形状,但在引申义中,它还代表着人类、社会、众多等含义。
这个引申意义传递了中国人民重视集体、注重人际关系的价值观念。
再比如,“山”字,它不仅仅表示山的形状,还引申为难以逾越的困境、事业的艰难等含义。
这种引申意义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困难的坚韧精神和对于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汉字的字义引申不仅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点,也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比如,“心”字,它原本表示心脏,但在引申义中,它还代表着心灵、内心世界、情感等含义。
这种引申意义反映了中国人民注重内心修养、重视情感交流的文化传统。
又比如,“道”字,它原本表示道路,但在引申义中,它还代表着道德、哲学、人生的真谛等含义。
这种引申意义传递了中国人民崇尚道德、追求真理的价值观念。
汉字的字义引申还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自然界的观察和思考。
比如,“水”字,它原本表示水的形状,但在引申义中,它还代表着流动、变化、柔软等含义。
这种引申意义传递了中国人民对于水的观察和理解,认为水具有柔韧性和变化性,可以适应各种环境。
又比如,“木”字,它原本表示树木,但在引申义中,它还代表着生命、成长、坚韧等含义。
这种引申意义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自然界万物生长和生命力的认识。
汉字的字义引申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方式,更是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深入理解汉字的字义引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
同时,这也为我们学习和传承中华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在当今世界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汉字的字义引申也在不断丰富和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的词汇和概念不断涌现,汉字的字义引申也在不断扩展。
这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需要保持对汉字的敬畏之情,同时也要积极创新,使汉字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汉字的文化内涵与汉字教学汉字是汉民族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有机成分,我们探究汉字字形的构字理据,可以发现汉民族诸多的文化特征。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经说过:“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汉字文化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就是研究探讨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近年来,不少人主张将汉字文化融入汉字教学之中。
因此,本文就汉字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如何将汉字文化有机地融入汉字教学之中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汉字的文化内涵(一)、汉字体现了汉民族的社会生活汉字是起源于绘图构形显意的形义文字。
深入到每一个汉字的构成过程中去,就会发现其中都蕴藏着很深的造字理据,从中可以窥探当时的社会原形。
在汉字的构形中有一句名言:“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许慎《说文解字?序》),说明了先人在以形来象义时,总是取自己最熟悉最近切的形体。
现在和钱币有关的字,像财、货、贡、贫、赈、费、贾、赠、贪、贷、赊、贿赂之类都属贝部。
贝不过是一种贝壳,为什么可以用它来表示钱币的含义呢?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解释说:“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
至秦废贝行钱。
”可见中国古代曾经用贝壳当作交易的媒介物,到了周代,人们开始把“布”、“泉”也作为“货币”使用了。
“布”本来是一种麻布,至周而有货币的功能,并与“泉”有了分工:“其藏日泉,其行日布,取名于水泉”。
但此时,“贝”也仍作为货币的一种,即许慎所言“周始有泉,而不废贝也”。
到了秦代,“贝”就开始不作货币用了,这时开始出现了“钱”。
“钱”的本义是一种金属制成的农具,后来它获得“钱财”又是因假借“泉”之音而成。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这种货币演变清楚地反映在汉字中,这种古代的货币制度在文字的形体上还保存着它的蜕形。
因此,现代表示财富的字大都仍是从“贝”。
汉字就犹如一块块化石,在它们的身上凝聚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积淀。
“贝”、“布”、“钱”及用它们来构成的一串串汉字,无声却有力地告诉我们古代货币的一幕幕演变史。
文字的文化内涵文字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系统,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承载着人类的智慧、思想和感情,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文字的文化内涵,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其价值和影响。
一、文字的历史渊源文字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古代文字的发展经历了象形文字、指事文字、会意文字、形声文字等阶段,每一种文字都代表着当时社会的特点和文化表达方式。
例如,中国古代的象形文字描绘了当时社会的生活场景和物质文化,反映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认知。
二、文字的文化表达文字是人类文化表达的重要工具。
通过文字,人们可以记录历史事件、传承经典著作、表达情感思想,并将其传递给后代。
世界上许多文化古迹都是以纪念碑铭文、刻石碑文等形式存在的,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成为人们了解过去和思考未来的重要资源。
三、文字的艺术价值文字不仅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还具备独特的艺术价值。
不同的文字系统拥有各自独特的字形和结构,形成了多样的书写风格和艺术形态。
书法作为文字的艺术表现形式,将文字与美感相结合,以其独特的线条、笔触和排列布局,传达着艺术家的情感和境界,成为东方文化独特的艺术语言。
四、文字的象征意义文字在不同文化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红色代表喜庆和热情,白色代表纯洁和祥和,黑色代表沉静和庄重。
这些颜色与文字相结合,形成了特有的文化符号,广泛应用于各个方面,如节日庆典、婚庆仪式等,成为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文字的哲学思考文字在人类思维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文字不仅是思维定型的工具,还能够激发人们的思考和创造力。
通过文字的表达,人们能够反思人生意义、探索哲学思辨,并引发人们对人生、社会以及宇宙等深刻问题的思考。
因此,文字是哲学和人文学科发展中的重要支撑。
综上所述,文字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系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还具备文化表达、艺术价值、象征意义和哲学思考等多重功能。
汉字的文化意蕴第一讲汉字的文化意蕴第一节图符文化与汉字魔方当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火热出炉时,那个似“京”而非“京”的小人奔跑着,舞动着,一下子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
中国特色、北京、奥运的主题在这个似“京”的印章图符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示。
无独有偶,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则是以汉字“世”略加变化,形成三人亲密相拥的图形,三人为众,恰可以抽象为“你、我、他”的全人类,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以及以人为本的积极追求。
汉字书法的“世”字与北京奥运会会徽篆刻的“京”字交相辉映,异曲同工。
这是当代汉字与图符文化仍然关系密切的两个经典范例。
在追溯最具中国特色的汉字的起源时,不能不关注史前文化中的图符现象。
一、汉字起源于图符刻画已知中国最早成系统的文字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甲骨文是成熟的文字体系,它离汉字的源头已经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关于汉字的起源时代,至今尚无统一意见。
不过汉字起源于图画和刻画符号的观点,则是当代学者普遍认同的。
上世纪考古发掘了一百多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在众多的出土陶器、石器、骨器、龟甲上发现了许多契刻符号。
其中年代最早的要算河南省中部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公元前5000 ~前6000年),在若干墓葬随葬的龟甲、骨器和石器上发现的二十一个契刻符号。
李学勤先生指出:“这些应该说是世界上可能和文字有关的符号中所出现最早的。
贾湖符号比较有象形性,如眼睛形似甲骨文‘目’字,门户形似甲骨文‘户’字。
”1[1] 而其发掘者称:这些与商周甲骨金文构形相似的刻画符号,是目前所知全世界年代最早的原始文字。
郭沫若先生很早就注意到刻划符号与文字的密切关系。
他在《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中写道:“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划,和器物上的1[1]李学勤:《字学论集?序》,《华夏考古》2003年第4期。
花纹判然不同。
黑陶上也有这种刻划,但为数不多。
刻划的意义至今虽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
1997年第4期汉字文化论汉字的文化底蕴张 莉 汉字作为书写符号系统,不仅是很完满地完成了辅助汉语更好地实现其交际功能的任务,同时它又折射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其构字方式中浸透着我们华夏祖先的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风貌,体现出这个古老民族的观察方式和审美情趣,因此说,汉字又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我们这里所谓“文化”,指的是广义的文化,即人类在社会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称,它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
汉字之所以能蕴涵文化意义并且在其发展中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容量,这是由汉字的性质决定的,汉字是世界上几种古老的表意体制文字中唯一生存至今且呈现出旺盛生命力的文字。
汉字的表意性可从以下两方面加以理解:一是汉字的形与意间的联系较形与音要更直接、更紧密些;二是汉字字形具有模糊提示字义的作用。
汉字的表意原则直接地体现在汉字的四种造字法中,象形、指事、会意三种造字法,字形与字音间没有任何联系。
如果说象形字是对物象的静态描摹的话,那么指事、会意已是对复杂意念的动态显现了。
正是这三种造字法,通过动静虚实、内外表里的多角度的透视,在线条形体上作了曲尽其妙的挖掘,创造了一个个汉字,它们是一幅幅生动展现古人生活的风俗画,在这画卷里脉脉流淌着的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心理潜流。
一、汉字与古代社会生活风貌华夏民族经历了悠悠几千载的沧桑,不断地前进,作为开华夏民族文明史的汉字则正如一块块化石,将古老的汉民族的文化心理、历史演进的轨迹,活生生地勾勒描绘出来,再现于你面前。
(一)古代社会生产和生活人类社会的演进,大都是由渔猎而畜牧,由畜牧而稼耕。
这些内容反映到文字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渔,甲骨文(以下略)从鱼、从手从线,意为用鱼杆钩鱼。
逐,甲骨文从鹿、从足,意为追逐野兽。
虔,从网从手从虎,意为用手张网捕虎。
摧,字形像手持木棒击鸟。
这些文字部分地反映了先祖以渔猎为生的状貌。
采,甲骨文像用手摘野果之形,反映了古人以草木之根实为食的原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