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二节
- 格式:doc
- 大小:161.50 KB
- 文档页数:17
第四章第二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著特征
●一、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理念(先进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超越以往一切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
●(一)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集中体现在它是社会主义所坚持和追求的价值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清晰的展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根本追求,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内
在精神之魂
●(二)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三)吸纳世界文明有益成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纳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
●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是中华文明的气质
●二、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人民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人民历史主体地位,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最广大人民的价值
追求,引导最广大人民为实现美好社会理想而奋斗
●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特性
●(一)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立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立场
●(二)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
●三、因真实可信而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真实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真正的与社会主义制度相契合,与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而且因其
真实可信而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真实可信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以往价值观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其真实性
●(二)认清西方“普世价值”的实质
●“普世价值”就是一种极具迷惑性、欺骗性并且带有鲜明政治倾向的价值观。
第二节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一、自然崇拜客家人生活在相对封闭的南方山区,身处群山环绕的的小盆地中,到处是连绵不断的青山,因此对大自然充满敬畏。
要在这里生存发展,必然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在客家人心中,有许多对大自然的崇拜。
1.天公崇拜天公崇拜是客家地区普遍流行的习俗。
客家人称天为“天公”、“天神”、“天老爷”,是至高无上的神明。
客家人“当天烧香”“当天发誓”,意味求老天保佑、老天作证。
客家人发誓中最毒的就是“天打五雷轰”,将被雷电击死的人和事件视为极大的不详。
中原汉人传统上也是敬天的。
周代就有春祈秋报。
清代北京的天坛。
汉代董仲舒的天命观,皇帝是天子,天会感应人间的兴衰、善恶。
元代关汉卿《窦娥冤》:“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拜天公”多在露天举行,比如家门口、庭院、天井等处,摆一个香炉,一个供桌。
没有天公的神像,因为天空太高了,人们无法一睹其真容,画不好就是大不敬。
客家人无论拜什么神灵,都必须先拜天公,到庙堂拜神、到土地伯公庙、扫墓,都要先拜天公,才拜这些神灵。
结婚拜堂,也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
每年除夕零时开始拜天公,正月初九是“天公生日”,正月十五是“许天神”,正月二十是“天穿日”(纪念女娲补天拯救人类的纪念日),十月十五日要“还天神”。
2.土地崇拜:土地神,客家人称“社公”、“土地伯公”、“福德正神”,潮汕地区则称为“福德老爷”,是人们对土地的崇拜而人格化的神明,社公管一方土地,每个村庄必然有一个社公庙,尽管这个社公庙很小,仅用三四块石板搭起来的。
有些客家地区还把土地神称为“土地伯公”“土地爷”,是颇有人情色彩的尊称。
一个村庄里,除了社公,还有许多“伯公”。
有庄头伯公、庄尾伯公、水尾伯公、榕树伯公、石头伯公、桥头伯公),成为社公管理整个村庄的得力助手。
但土地庙只有一个。
土地、伯公的关系:村长、小队长。
村长1个,小队长可以许多个。
土地神也是台湾客家人最亲近的神祇(qí)。
第四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2节性状的遗传【学习目标】1、记住并识别三组概念①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②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③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2、尝试用遗传图解分析亲代与后代的基因组成和性状表现。
3、通过观察分析资料,发现规律并解决问题。
4、增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运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解释遗传的有关问题。
【学习过程】探究问题一: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一:认识生物的性状生物体的、、和统称为性状。
二:认识相对性状在遗传学上,把生物的性状的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
【跟踪练习】(1)下列所述不属于性状的是()。
A、皮肤的颜色B、人的血型C、耳垂的有无D、衣服的颜色(2)下列各组中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兔的长毛和短毛B、玉米的黄粒与白粒C、小红的单眼皮和小丽的双眼皮D、马的白毛和鼠的褐毛探究问题二:基因与性状的遗传【自主学习】结合课本P96—P101的文字及图片,独立解决以下问题。
1、生物的性状一般是由控制的,在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是存在的,基因也是存在的。
2、仔细观察染色体与基因关系示意图,思考并解决以下问题:(1)图中所示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基因,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基因。
(2)在体细胞中,基因与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3)若用A、a表示控制某对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那么形成的基因组合有几种?这些基因组合控制的生物性状分别是显性性状还是隐性性状?【思维训练】若H表示控制肤色正常的基因,h表示控制白化病的基因,请你写出肤色正常人的基因组成为,白化病的基因组成是。
探究问题三:生物亲代与后代之间性状的遗传【合作探究】(一)判断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观察并分析豌豆花色和果蝇翅型在亲代与后代间的遗传现象,判断豌豆和果蝇的相对性状中哪种性状是显性性状,哪种性状是隐性性状?(二)学会书写正确的遗传图解1、丈夫是双眼皮,基因组成AA2、丈夫为双眼皮,基因组成Aa3、丈夫为双眼皮,基因组成Aa妻子为单眼皮,基因组成aa,妻子是单眼皮,基因组成aa,妻子是双眼皮,基因组成Aa(三)推导亲代与后代的基因组成观察豌豆花色和果蝇翅型在亲代与后代间的遗传现象,推导亲代与后代的基因组成。
★第四章第二节军阀割据下的中国政局【教与学的达成】一、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1、中央政权:2、军阀割据:(图、表)①直系:②皖系:③奉系:④其它:3、割据根源:①半封建性:②半殖民地性:4、割据影响:二、短暂的张勋复辟1、“府院之争”:①原因:②实质:2、张勋复辟:1917夏3、《讨逆宣言》:4、“讨逆军”:三、护法运动1、原因:2、开始:3、矛盾:4、失败:认识:【能力训练】概述孙中山维护共和的几次斗争,为什么不能成功?说明什么?1、袁世凯死后,继任总统的是A、黎元洪B、段祺瑞C、冯国璋D、曹锟2、由日本帝国主义扶植的军阀是①直系②皖系③奉系④滇系⑤桂系A、①②B、②③C、①④D、④⑤3、日本鼓动北洋军阀政府出兵参加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是A、驱逐德国的在华势力B、加强对中国的独霸C、抵制美国对中国的独霸D、加强协约国的力量4、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①直系②皖系③奉系④滇系⑤桂系⑥晋系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⑤D、④⑤⑥5、“一战”爆发后,段祺瑞主张参战的主要目的是A、乘机收回德国占领的山东B、抵制美国对黎元洪的支持C、借以展示中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D、依仗日本,借款练兵,武力统一全国6、袁世凯复辟帝制和张勋复辟的失败说明了①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②只有实行民主共和,才是国家和民族的唯一出路;③违背历史发展的潮流,必将要失败;④政体差异无关紧要,关键是不要怀有政治野心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①②7、1917年,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是针对A、“宋教仁案”B、袁世凯复辟帝制C、张勋复辟帝制D、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8、近代中国军阀割据局面形成的社会根源是①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群龙无首;②大小军阀各霸一方,相互争战;③主动感分散性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的必然产物;④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必然结果A、①②③④B、②③C、②④D、③④9、使孙中山认识到“南与北(军阀)”如“一丘之貉”的历史事件是A、二次革命B、护国运动C、讨逆运动D、护法运动10、护法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①口号对广大人民群众没有号召力;②依靠的是南方军阀势力;③西方列强不支持;④没有进行武装斗争A、①②B、①②④C、①③D、①②③④11、下列史实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府院之争;②日本鼓动段祺瑞参战;③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④张勋复辟;⑤护法运动;⑥段祺瑞重任国务总理A、①②④③⑥⑤B、②①④③⑥⑤C、②①③④⑥⑤D、①②③④⑤⑥12、近代中国各派军阀的共同点是①始终打着维护共和制度的旗号;②利用中央政权排斥异己;③以分散性封建地主经济为基础;④以帝国主义列强为靠山A、③④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④13、“府院之争”的激化,从根本上反映了A、是否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争B、南方、北方军阀之间的地盘之争C、国会内各派政客之间的权力之争D、美国、日本抢夺对华控制权之争14、下列关于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都是A、国民党直接领导的B、为了维护辛亥革命成果C、反对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D、最终未取得成功材料一在段祺瑞的支持下,……拟定了共和的三策:(一)运动亲贵,由内廷降旨,自行宣布共和。
第四章第二节第1 页共1 页第二节汗液的形成和排出学习目标:1、说出皮肤的结构和功能2、说明汗液的形成和排出,以及它对人体的意义3、确立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导学提纲一、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分为和。
1.表皮:由_______组织构成,分为_______和_______。
_______可以分裂产生新细胞,与皮肤再生有关。
细胞排列紧密,细菌不易侵入,并且可以防止。
表皮内没有和。
2.真皮:主要由_______组织构成,内含有大量的_______、_______,使皮肤有一定的____和_____。
真皮内有丰富的和。
3.皮肤附属物:_______、_______、毛发和指(趾)甲等。
二、汗液的形成和排出1.汗腺包括_____和_____两部分。
分泌部位于和内,由盘曲成团的构成。
2.汗液形成:当血液流经汗腺周围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进入汗腺,形成汗液。
3.汗液的排出:汗液通过_______排出体外。
皮肤对人体的具有重要作用。
三、皮肤的卫生保健皮肤的表面往往聚集着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混合形成的污垢,因此,应该常洗澡,勤换衣,保持皮肤清洁。
课内探究自主学习皮肤有那几部分组成?合作探究1、根据皮肤的结构特点,推测皮肤的功能。
2、某同学的手指被铁钉划破了,流出了血,请问铁钉至少划破了皮肤的哪一层结构?3、为什么人出汗后会感到凉爽?4、人体的排泄主要有那几条途径?精讲点拨【例题】某人划破了手指导致出血,伤口至少深至皮肤的( )。
A.表皮B.生发层C.角质层D.真皮巩固检测1、皮肤由哪两部分组成?()A、角质层和生发层B、角质层和皮下脂C、表皮和真皮D、角质层和真皮2、皮肤中与调节体温有关的结构是()A、表皮和血管B、生发层和汗腺C、血管和汗腺D、皮脂腺和汗腺3、人的手掌上的厚皮俗称“老茧”,其显著增厚的部分属于()A、生发层B、角质层C、皮下脂肪D、脂肪细胞3、皮肤擦伤后有血液流出,这是因为擦伤了()内的血管。
第二节系统结构模型化技术一、系统结构模型化基础(一)结构分析的概念和意义任何系统都是由两个以上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与结构的整体。
结构即组成系统诸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
包括现代企业在内的大规模复杂系统具有要素及其层次众多、结构复杂和社会性突出等特点。
在研究和解决这类系统问题时,往往要通过建立系统的结构模型,进行系统的结构分析,以求得对问题全面和本质的认识。
结构模型是定性表示系统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着的本质上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和关联情况的模型。
结构模型化即建立系统结构模型的过程。
该过程注重表现系统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性质,是系统认识、准确把握复杂问题,并对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
阶层性是大规模复杂系统的基本特性,在结构模型化过程中,对递阶结构的研究是一项重要工作。
结构分析是一个实现系统结构模型化并加以解释的过程。
其具体内容包括:对系统目的--功能的认识;系统构成要素的选取;对要素间的联系及其层次关系的分析;系统整体结构的确定及其解释。
系统结构模型化是结构分析的基本内容。
结构分析是系统分析的重要内容,是系统优化分析、设计与管理的基础。
尤其是在分析与解决社会经济系统问题时,对系统结构的正确认识与描述更具有数学模型和定量分析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二)系统结构的基本表达方式系统的要素及其关系形成系统的特定结构。
在通常情况下,可采用集合、有向图和矩阵等三种相互对应的方式来表达系统的某种结构。
1、系统结构的集合表达设系统由n(n≥2)个要素(S1,S2,…,Sn)所组成,其集合为S,则有:S={S1,S2,…,Sn}系统的诸多要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并且一般都是以两个要素之间的二元关系为基础的。
所谓二元关系是根据系统的性质和研究的目的所约定的一种需要讨论的、存在于系统中的两个要素(Si、Sj)之间的关系Rij(简记为R)。
通常有影响关系、因果关系、包含关系、隶属关系以及各种可以比较的关系(如大小、先后、轻重、优劣等)。
二元关系是结构分析中所要讨论的系统构成要素间的基本关系,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形:Si与Sj间有某种二元关系R,即SiRSj;Si与Sj间无某种二元关系R,即Si R Sj;Si与Sj间的某种二元关系R不明,即Si R%Sj。
在通常情况下,二元关系具有传递性,即:若SiRSj、SjRSk,则有SiRSk(Si、Sj、Sk为系统的任意构成要素)。
传递性二元关系反映两个要素的间接联系,可记作R t (t为传递次数),如何将SiRSk记作SiR2Sk。
有时,对系统的任意构成要素Si和Sj来说,既有SiRSj,又有SjRSi,这种相互关联的二元关系叫强连接关系。
具有强连接关系的各要素之间存在替换性。
以系统要素集合S及二元关系的概念为基础,为便于表达所有要素间的关联方式,我们把系统构成要素中满足其种二元关系R的要素Si、Sj的要素对(Si,Sj)的集合,称为S上的二元关系集合,记作Rb,即有:Rb={(Si,Sj)|Si、Sj∈S,SiRSj,i、j=1,2,…,n}且在一般情况下,(Si,Sj)和(Sj,Si)表示不同的要素对。
这样,“要素Si和Sj之间是否具有某种二元关系R”,也就等价于“要素对(Si,Sj)是否属于S上的二元关系集合Rb”。
至此,我们就可以用系统的构成要素集合S和在S上确定的某种二元关系集合Rb来共同表示系统的某种基本结构。
例4—1某系统由七个要素(S1、S2、…S7)组成。
经过两两判断认为:S2影响S1、S3影响S4、S4影响S5、S7影响S2、S4和S6相互影响。
这样,该系统的基本结构可用要素集合S和二元关系集合Rb来表达,其中:S={S1,S2,S3,S4,S5,S6,S7}Rb={(S2,S1),(S3,S4),(S4,S5),(S7,S2),(S4,S6),(S6,S4)}4—4 例4—1有向图〖TS)〗有向图(D)由节点和连接各节点的有向弧(箭线)组成,可用来表达系统的结构。
具体方法是:用节点表示系统的各构成要素,用有向弧表示要素之间的二元关系。
从节点i(Si)到j(Sj)的最小(少)的有向弧数称为D 中节点间通路长度(路长),也即要素Si 与Sj 间二元关系的传递次数。
在有向图中,从某节点出发,沿着有向弧通过其它某些节点各一次可回到该节点时,在D 中形成回路。
呈强连接关系的要素节点间具有双向回路。
表达例4—1给出的系统要素及其二元关系的有向图如图4—4所示。
其中S3到S5、S3到S6和S7到S1的路长均为2。
另外,S4和S6间具有强连接关系,S4和S6相互到达,在其间形成双向回路。
3、系统结构的矩阵表达(1)邻接矩阵邻接矩阵(A)是表示系统要素间基本二元关系或直接联系情况的方阵。
若A=(aij)n ×n ,则其定义式为:aij= 1,SiRSj 或(Si,Sj)∈Rb(Si 对Sj 有某种二元关系)0,Si R Sj 或(Si,Sj)∈Rb(Si 对Sj 没有某种二元关系)有了表达系统结构的集合(S,Rb)或有向图(D),就可很容易地将A 写出,反之亦然。
与例4—1和图4—4对应的邻接矩阵如下: S1 S2 S3 S4 S5 S6 S7 A= 0000000100000000010000000110000000000010000100000⎡⎤⎢⎥⎢⎥⎢⎥⎢⎥⎢⎥⎢⎥⎢⎥⎢⎥⎢⎥⎣⎦很明显,A 中“1”的个数与例4—1中Rb 所包含的要素对数目和图4—4中有向弧的条数相等,均为6。
在邻接矩阵中,若有一列(如第j 列)元素全为0,则Sj 是系统的输入要素,如图4—4中的S3和S7;若有一行(如第i 行)元素全为0,则Si 是系统的输出要素,如图4—4中的S1和S5。
(2)可达矩阵S1 S2 S3 S4 S5 S6 S7若在要素Si 和Sj 间存在着某种传递性二元关系,或在有向图上存在着由节点i 至j 的有向通路时,称Si 是可以到达Sj 的,或者说Sj 是Si 可以到达的。
所谓可达矩阵(M),就是表示系统要素之间任意次传递性二元关系或有向图上两个节点之间通过任意长的路径可以到达情况的方阵。
若M=(mij)n ×n ,且在无回路条件下的最大路长或传递次数为r ,即有0≤t ≤r ,则可达矩阵的定义式为:mij= 1,SiR t Sj (存在着i 至j 的路长最大为r 的通路)0,Si t R Sj (不存在i 至j 的通路)当t=1时,表示基本的二元关系,M 即为A ;当t=0时,表示Si 自身到达,或SiRSi ,也称反射性二元关系;当t ≥2时,表示传递性二元关系。
矩阵A 和M 的元素均为“1”或“0”,是n ×n 阶0—1矩阵,且符合布尔代数的运算规则,即:0+0=0,0+1=1,1+0=1,1+1=1,0×0=0,0×1=0,1×0=0,1×1=1。
通过对邻接矩阵A 的运算,可求出系统要素的可达矩阵M ,其计算公式为: M=(A+I)r (4—1)其中I 为与A 同阶次的单位矩阵(即其主对角线元素全为“1”,其余元素为“0”),反映要素自身到达;最大传递次数(路长)r 根据下式确定: (A+I)≠(A+I)2≠(A+I)3≠…≠(A+I)r-1≠(A+I)r=(A+I)r+1=…=(A+I)n(4—2) 以与例4—1和图4—4对应的邻接矩阵为例有: S1 S2 S3 S4 S5 S6 S7A+I= 1000000110000100110000001110000010000010100100001⎡⎤⎢⎥⎢⎥⎢⎥⎢⎥⎢⎥⎢⎥⎢⎥⎢⎥⎢⎥⎣⎦其中主对角线上的“1”表示诸要素通过零步(自身)到达情况(单位矩阵I),其余“1”表示要素间通过一步(直接)到达情况(邻接矩阵A)。
S1 S2 S3 S4 S5 S6 S7S1 S2 S3 S4 S5 S6 S7(A+I)2=A 2+A+I= ()()()()100000011000000011`000011100000100000110100001⎡⎤⎢⎥⎢⎥⎢⎥I I ⎢⎥⎢⎥⎢⎥⎢⎥I ⎢⎥⎢⎥I ⎢⎥⎣⎦其中带圆圈的“1”表示要素间通过两步(间接)到达情况(矩阵A 2)。
按照前述布尔代数的运算规则,在原式(A+I)2的展开中利用了A+A=A 的关系。
进一步计算发现:(A+I)3=(A+I)2。
由(4—2)式即有r=2。
这样,根据(4—1)式,与例4—1和图4—4对应的可达矩阵为: S1 S2 S3 S4 S5 S6 S7M=(A+I)2= 1000000110000000111100001110000010000011101100001⎡⎤⎢⎥⎢⎥⎢⎥⎢⎥⎢⎥⎢⎥⎢⎥⎢⎥⎢⎥⎣⎦(3)其它矩阵在邻接矩阵和可达矩阵的基础上,还有其它表达系统结构并有助于实现系统结构模型化的矩阵形式,如缩减矩阵、骨架矩阵等。
①缩减矩阵根据强连接要素的可替换性,在已有的可达矩阵M 中,将具有强连接关系的一组要素看作一个要素,保留其中的某个代表要素,删除掉其余要素及其在M 中的行和列,即得到该可达矩阵M 的缩减矩阵M ′。
如原例可达矩阵的缩减矩阵为:S1 S2 S3 S4 S5 S6 S7 S1 S2 S3 S4 S5 S6 S7S1 S2 S3 S4 S5 S7 M ′= 100000110000001110000110000010110001⎡⎤⎢⎥⎢⎥⎢⎥⎢⎥⎢⎥⎢⎥⎢⎥⎢⎥⎢⎥⎣⎦②骨架矩阵对于给定系统,A 的可达矩阵M 是唯一的,但实现某一可达矩阵M 的邻接矩阵A 可以具有多个。
我们把实现某一可达矩阵M 、具有最小二元关系个数(“1”元素最少)的邻接矩阵叫M 的最小实现二元关系矩阵,或称之为骨架矩阵,记作A ′。
系统结构的三种基本表达方式相互对应,各有特色。
用集合来表达系统结构概念清楚,在各种表达方式中处于基础地位;有向图形式较为直观、易于理解;矩阵形式便于通过逻辑运算,用数学方法对系统结构进行分析处理。
以它们为基础和工具,通过采用各种技术,可实现复杂系统结构的模型化。
(三)常用系统结构模型化技术系统结构模型化技术是以各种创造性技术为基础的系统整体结构的决定技术。
它们通过探寻系统构成要素、定义要素间关联的意义、给出要素间以二元关系为基础的具体关系,并且将其整理成图、矩阵等较为直观、易于理解和便于处理的形式,逐步建立起复杂系统的结构模型。
常用的系统结构模型化技术有:关联树法、解释结构模型化技术、系统动力学结构模型化技术等,其中解释结构模型化(ISM)技术是最基本和最具特色的系统结构模型化技术。
ISM 技术是美国J ·N ·沃菲尔德教授于1973年作为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结构问题的一种方法而开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