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荫山房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广州番禺余荫山房简介
余荫山房建于清代道光年间(1821~1840年),是清代名臣、两广总督——余国柱的宅第。
为广州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民居建筑,也是岭南建筑风格的杰出代表。
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余荫山房占地面积约2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000平
方米,分三进院落,正厅为岭南风格的“三间两廊”式楼房,正厅两边有厢房。
每进院落由三座并列的楼房组成,四周为回廊连接。
整座建筑群布局严谨、建筑精美、色调和谐、美观大方,是研究岭南建筑、园林、雕塑等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余荫山房的主体建筑余荫堂为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435平方米,前后共四进院落,分为“余荫山房-东园”和“余荫山房-西园”两部分。
东、西两园以曲廊相连。
东园中有一座三层的楼为“听涛阁”,取“三山不到,空自留人”之意。
楼后为水池,
池水清澈如镜,映着半圆形的假山和四周青竹翠柏。
池西有一座玲珑小巧的建筑物“小沧浪”(即“小沧浪亭”)。
—— 1 —1 —。
余荫山房园林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作者:***来源:《工业设计》2021年第06期关键词:余荫山房;园林文化;园林文化创意设计1 余荫山房概述余荫山房又称“余荫园”,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因其地处南村镇偏僻的东源坊岗下,所以为广东四大园林中保存最完整的。
建于清同治六年至十年(公园1867—1871 年),全园面积约1598 平方米,为了纪念和永泽祖先福荫取“余荫”二字作为园名,又因地理位置偏僻,故用“山房”为名[1-2]。
岭南园林在空间布局方面喜欢用规则的方圆与不规则的几何形式组织空间,通过规则与不规则的区域形态变化,使狭小的区域产生错落有序的空间感[3-4]。
不规则的区域划分,在空间上产生错落有序的感觉,移步异景,在余荫山房的园林布局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表达了岭南文化的继承、兼容与多样性。
余荫山房平面图如图1 所示。
山房的整体用地规则、方正整齐。
从南门原正门进入山房,经过门厅和小道,紧接着是浣红跨绿廊桥,从方位的角度观察,廊桥恰巧分隔了庭院的东、西部分;与此同时,从布局的角度看,廊桥正巧妙的连接庭院的东西两部分。
深柳堂是全园的核心建筑,位于廊桥的西北部,是园主会客的主要场所。
临池别馆为书斋,与深柳堂隔池相望。
宾友憩息的小庐舍位于廊桥的东偏北,名为卧瓢庐,廊桥的东面为玲珑水榭,四面环水,呈八角形。
然而,规则的水体布局始终贯穿整个园林空间,面积小而规则的水系布局也是岭南园林的主要特点之一[5-8]。
相对于北方园林和江南园林,岭南园林无论从体量还是文人气息方面虽略有逊色,但市井气息与中西方兼容的建园特色,造就了岭南园林的独特魅力。
2 余荫山房园林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现状余荫山房在2006 年扩建的文昌苑新园区内引进了全国首家园林共享书吧,同时成立名为“主题文创研究院”的文化产品创作研究所,着重强调对“主题”进行创作。
目前余荫山房文化创意产品主要以工艺品、文具和装饰配件等纪念品为主(图2)。
工艺品主要包括团扇、折扇、宫灯;文具类别包含便签、书签等;装饰性配件包括冰箱贴、杯垫和钥匙扣等;纪念品方面主要以纪念币和徽章为主。
余荫山房:“大雅含宏”余荫山房,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北山路26号,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园林建筑。
这座园林建筑包含了许多文化历史元素,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大雅含宏”。
本文将介绍余荫山房及其所展示的文化元素“大雅含宏”。
余荫山房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是中国著名文学家袁枚的故居,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之一。
余荫山房总面积约为2.3万平方米,分为前后两重进深。
整个建筑以小巧玲珑、错落有致、曲径通幽、古朴典雅著称,被誉为“江南园林之花”。
“大雅含宏”是余荫山房重要的文化元素之一。
它是袁枚为了表现自己的志向和理想而设置的,同时也是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推崇和传承。
在余荫山房中,“大雅含宏”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这座园林建筑的精髓所在。
“大雅”取自《诗经》中的《大雅》,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诗歌集,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袁枚将“大雅”作为余荫山房的标识,寓意着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在余荫山房中,可以看到许多关于“大雅”的书籍、书法作品和雕塑,这些都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致敬和弘扬。
“含宏”则是袁枚自己取的别号,意为“包罗万象,具有宏大的内涵”。
这一别号充分展现了袁枚自己对于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也折射出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敬重。
在余荫山房中,“含宏”作为文化元素被广泛运用,体现在建筑风格、园林景观和装饰艺术等方面,呈现出古典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大雅含宏”不仅仅是余荫山房的一种文化元素,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
袁枚通过“大雅含宏”表达了自己对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追求,也激励着后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在余荫山房中,游客可以感受到这种“大雅含宏”精神的力量,从而对中国古代文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体味。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人物,袁枚对于文化的推崇和传承是与众不同的。
他希望通过余荫山房和“大雅含宏”来呈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卓越之处。
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变得尤为重要,而余荫山房以“大雅含宏”为代表的文化元素正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有力诠释和传播。
广州番禺余荫山房园林的简介广州番禺的余荫山房园林呀,那可真是个超有趣的地方呢。
这余荫山房园林呀,就像是一颗隐藏在番禺的绿色明珠。
它的历史可悠久啦,就像一个饱经风霜却依旧充满魅力的老者。
它可是广东四大名园之一哦,一走进它,就仿佛走进了一个古代的江南水乡画卷里。
园子里的建筑那叫一个精致。
你看那些亭台楼阁,飞檐翘角的,就像一只只展翅欲飞的小鸟。
像玲珑水榭,就坐落在水中央,周围是碧波荡漾的湖水,从这儿看出去,整个园子的美景就像一幅绝美的画儿。
坐在水榭里,微风轻轻吹过,带来阵阵花香和湖水的清凉气息,感觉整个人都变得懒洋洋的,超级惬意呢。
还有那些回廊,弯弯曲曲的,就像一条长龙蜿蜒在园子里头。
回廊两边的墙上啊,有好多精美的花窗,透过这些花窗看外面的景色,那又是一种别样的感觉,就像是在看一幅幅天然的画框里的画,一会儿是一片翠竹,一会儿是一朵盛开的小花,每一眼都充满了惊喜。
园子里的植物也特别多。
各种树木郁郁葱葱的,像一把把大伞撑在那里。
特别是那些老榕树,树干粗得好几个人都抱不过来,长长的气根垂下来,就像老爷爷的胡须一样。
还有那些五颜六色的花儿,在不同的季节里轮流开放。
春天的时候,桃花、杏花就像一群害羞的小姑娘,红着脸在枝头笑呢;到了夏天,荷花在池塘里亭亭玉立,就像一个个穿着绿裙子的仙子。
再说那湖水,清澈见底。
水里有好多小鱼在游来游去,它们可调皮啦。
有时候会成群结队地游过来,好像在欢迎游客;有时候又突然散开,就像在玩捉迷藏。
湖面上偶尔还会有几只鸭子游过,嘎嘎嘎的叫声在园子里回荡,给园子增添了不少生机。
余荫山房园林里还有好多有趣的小角落。
比如说某个偏僻的小径尽头,可能就藏着一块造型奇特的石头,或者是一小片幽静的竹林。
在这儿呀,你可以找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闭上眼睛,听着鸟儿的歌声,感受着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身上的温暖,就好像和大自然融为了一体。
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园林,更像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
每一块石头、每一座建筑、每一棵树木可能都有着自己的传说。
余荫山房的简介
余荫山房坐落在苏州平江路,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
这是一座具有苏州特色的私家园林,始建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是江南三大名园之一。
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称为中国四大名园。
余荫山房因主人姓余,故名余荫山房。
余荫山房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与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与苏州留园和拙政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
园内有大量精美的建筑和文物,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余荫山房是晚清状元实业家、著名书画家——俞樾的故居。
它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
共分四进,
以其精致的园林布局和精巧的建筑装饰,在众多园林中脱颖而出。
余荫山房内的“远香堂”为苏州园林中最大的一座厅堂。
它由一幢二层楼组成,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楼前有天井。
堂内有一道高4米、宽1米左右的屏风墙。
屏墙正中嵌着“远香堂”三个字,两旁贴着一幅对联:“风香云影”、“雨润花梢”。
—— 1 —1 —。
余荫山房的观后感前几天去了余荫山房,那可真是一场妙趣横生的游览。
一走进余荫山房,就感觉像是穿越到了古代某个大户人家的私家园林。
那园林的布局啊,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迷宫,但又不是那种让你晕头转向、不知所措的迷宫。
小小的园子巧妙地被分隔成不同的区域,一步一景,每走几步就能发现新的惊喜。
先说那建筑吧,古色古香的,透着一股精致劲儿。
屋顶的飞檐就像鸟儿展翅欲飞,屋梁上的木雕精致得不像话。
我仰着脖子看了半天,心想这古代的工匠可真是有耐心,能把木头雕成这么栩栩如生的模样。
什么花鸟鱼虫啊,神话故事里的人物啊,都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木头上,感觉它们都要从梁上跳下来跟我打招呼了。
再看看那些园子中间的池塘,就像一面大镜子,把周围的亭台楼阁、绿树红花都倒映在里面。
池塘里还有鱼呢,五颜六色的,慢悠悠地游来游去。
我站在池塘边,看着那些鱼,感觉它们过得可真惬意,整天就在这么美的地方晃悠,也不用担心上班打卡啥的。
我丢了点鱼食下去,好家伙,它们一下子就围过来了,那争先恐后的样子就像一群小孩子抢糖吃。
园子里面的植物也特别多,绿树成荫可不是瞎说的。
那些高大的树木像是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片园子。
还有各种各样的花,我都叫不上名字。
有些花躲在角落里悄悄开放,散发着淡淡的香气,你要是不仔细闻,还真发现不了它的美。
我就想啊,这园子的主人一定是个很有情趣的人,才能把这些花花草草打理得这么好。
余荫山房里还有很多回廊,沿着回廊走,既能遮阳又能避雨。
回廊的墙壁上偶尔还能看到一些古人留下的字画,虽然我不是很懂艺术,但看着那些龙飞凤舞的字和意境深远的画,也能感受到一种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这就好像在和古人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虽然我们隔了那么多年,但在那一刻,感觉距离拉近了不少。
在余荫山房里游览,就像是在翻阅一本立体的古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
我一边走一边在脑海里想象着以前住在这里的人是怎么生活的。
是不是也像我现在这样,被这园子里的美景迷得晕头转向,整天就想在这儿喝茶、赏花、逗鱼呢?总的来说,这一趟余荫山房之旅让我大开眼界。
余荫山房作文题目《余荫山房》篇一余荫山房,那可是个超酷的地方,就像一颗隐藏在繁华都市中的古雅明珠。
我第一次去余荫山房的时候,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看啥都新鲜。
一进门,那古色古香的建筑就把我给镇住了。
那些房子就像一个个稳重的老者,静静地站在那儿,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房顶上的瓦片层层叠叠,像是鱼鳞一样,在阳光下闪着低调的光。
也许,每一片瓦片都见证过这里曾经发生的喜怒哀乐吧。
园子里的植物可多了,那些树木高大又茂盛,像一把把巨大的绿伞。
我走到一棵大树下,感觉就像走进了一个绿色的小城堡。
树下的草丛里还开着不知名的小花,五颜六色的,像星星一样点缀着这片绿色的世界。
我想,这些小花可能是大自然派来给大树作伴的小精灵吧。
走着走着,我看到了那有名的玲珑水榭。
它就坐落在水上,就像一个优雅的水上仙子。
我站在旁边,看着水里的鱼儿游来游去,感觉自己好像也变成了一条鱼,在这小小的水世界里自由自在地穿梭。
这时候,我就想啊,以前住在这里的人该有多惬意呢?他们是不是每天都在这水榭里喝茶、吟诗、作画?嘿,说不定还会在这儿来一场小小的水上音乐会呢!不过呢,这余荫山房也有让我觉得有点小遗憾的地方。
有些地方的墙皮都脱落了,就像一个原本穿着华丽衣服的人,衣服上破了几个洞。
我就寻思着,这是不是因为来的人太多,把它给累坏了呢?也许应该多花点心思来保护这个古老的园子。
但是不管怎么说,余荫山房给我带来的那种宁静和古朴的感觉,是在别的地方很难找到的。
就像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小天地。
我在这儿,仿佛能穿越回古代,和那些古人来一场灵魂的对话。
这余荫山房啊,真的是个充满魅力的地方,每次想起来,就像有一只小手在挠我的心,让我总想再去一次。
《余荫山房》篇二余荫山房,这名字听起来就很有韵味,就像一首古老的诗,轻轻念出来,都能感觉到一种岁月的沉淀。
我记得那次去余荫山房,天气有点热,太阳像个大火球似的烤着大地。
可一走进余荫山房,就像突然走进了一个清凉的世界。
余荫山房简要介绍
余荫山房是清代全国四大私家园林之一。
位于苏州古城东南隅,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一起并称为“苏州古典园林三大家”。
余荫山房建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为当时江南着名的四大家族之一。
余荫山房占地约3000平方米,园内有近百间房屋,布局错落有致。
主体建筑余荫山房为清代名臣、著名书法家赵之谦所建,位于苏州古城西南隅(今虎丘区)的余荫山南麓,北依狮子林、西临虎丘塔、东接留园。
是苏州园林中的名园。
它的主人余荫山先生是位很有学识的人,一生勤于著述。
他一生著述甚丰,有《论语会笺》《尚书通论》等四十余部书,还著有《印心石屋诗文集》等二十余部文、诗、词、曲及杂著等。
其所著《印心石屋诗文集》,为清代著名的诗文集。
这本书中的作品风格多样,立意深刻。
其诗文以抒发个人的思想感情为主。
如诗云:“松竹梅岁寒三友,琴书酒墨事闲闲;自为人作自成趣,何必人间有王侯。
”反映了他对大自然、对人生的热爱之情。
—— 1 —1 —。
广东四大名园-番禺“余荫山房”广州番禺的余荫山房始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在造园技法上它藏而不露、以小见大。
园林虽然仅有三亩之地,但楼台堂馆、亭榭桥轩、假山莲池样样俱全,因而与顺德的清晖园、东莞的可园、佛山的梁园并称为“广东四大名园”,同时它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过北门的牌坊,可见三座建筑一字排开,它们分别是“漾春轩”、“潜居邬公祠”和“善言邬公祠”。
小广场的对面是灵龟池余荫山房的原主人为清朝举人邬彬,这座“潜居邬公祠”是为纪念他的祖父邬鸣谦而建造的。
穿过“潜居邬公祠”,来到余荫山房的文昌苑景区,只见水池对面有一座醒目的文昌阁。
文昌阁的对面是一组假山,上面开满了艳丽的三角梅。
假山上瀑布流水潺潺水边还有闲趣亭、甜品店和茶庄,这一区域目前为旅游配套设施所在地。
洗手间巧妙地隐藏在假山内这是建筑旁边的青云巷来到第二列建筑“善言邬公祠”的正门,这是园主为纪念他的父亲而建的一座三进祠堂。
“善言”是园主父亲邬拜飏的谥号。
建筑群有门厅、享堂(即拜堂)和寝堂(即祖先安息的地方)。
天井内种植着四棵果树,分别为两株杨桃和两株龙眼,寓意着子孙满堂、官运亨通。
里面还陈列着一副清咸丰皇帝的圣旨刻匾,诰封园主本人为通奉大夫,其祖母、母亲和妻子为夫人。
门上的木雕精美华丽继续往前游览来到“卧瓢庐”,这里是专为宾客休息而设的。
屋后方竟然有一排西式百叶窗,它通过摆动窗上的叶片,可以调整室内的光线。
正南面有一排蓝白相间的玻璃窗,这便是著名的“四季窗”。
岭南地区一年到头四季如春,缺乏变化,但透过单面蓝紫色的玻璃往外看,外面的景物像撒了一层薄薄的霜,宛如白雪皑皑的冬季,而透过两面重叠的蓝紫色玻璃再看,屋外的绿叶变成了红色,仿佛来到深秋季节。
这组玻璃窗多少可以让岭南人感受一下北方四季分明的景色。
室外可见“余荫山房”的标志性景观- 浣红跨绿廊桥。
这座廊桥仅有20米长,却巧妙地将桥、廊、亭、栏连接在一起,同时也将园区分隔成东西两部分,西面红雨,东片绿云。
余荫山房
大家好,今天我们游览的是余荫山房。
余荫山房又叫余荫园,在番禺南村,占地1598平方米,建于清同治六年。
它以小巧玲珑的艺术特色著称,是广东四大名园之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余荫园是南村人邬彬邬燕天兴建的,他在同治六年考中举人,做了刑部主事、七品员外郎,后来他的两个儿子也先后中举。
当时,一家出了三个举人,是件光宗耀祖的事情。
于是邬彬在宗祠旁边的空地上,建造了余荫园,表示纪念和继承祖先的余荫,让子孙后世更加荣华富贵。
邬彬聘请了许多造园名师,花费了近3万两白银,用了五年的时间才建成余荫山房。
进入余荫山房,往右穿过圆拱门,迎面是砖雕“寿”字;在这里夹墙种着一排竹子。
相传造园时是先种下了竹子,然后才建墙和房,如果是真的话,这些竹子有140多年的寿命了,看上去还是青翠欲滴,这是余荫山房的一大奇观——夹墙翠竹。
二门的这幅对联是园主人邬彬亲自题写的,“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这幅对联巧妙地把园名嵌了进去,点出了余荫山房的特点:布局合理、小巧玲珑、书香文雅。
进入二门后,首先看到的是一道30米长的廊桥,它把园林的建筑分成了东西两边,荷花池又将景致分成了南北两部分,使园林更加有层次。
这是余荫山房的第二大奇观——虹桥映月。
深柳堂是余荫山房的主体建筑,原来是园主人读书的地方,现在是装饰艺术和文物精华的所在。
堂前的石柱左右两边分别缠绕着炮仗花和古藤,花开的时候就像红雨一片,衬托着深柳堂。
堂前的楹联是:“鸿爪为谁忙,忍抛故里园林,春花几度,秋花几度;蜗居容我寄,愿集名流笠履,旧雨同来,今雨同来。
”
深柳堂面阔三间,因为园主人曾在北方做过官,所以他用白色和紫色的玻璃来装饰窗子,从堂内看出去,是严冬下雪的景致,让人感受北国风光。
深柳堂藏有很多艺术和文物精品,包括满洲窗、刻在长4米的樟木板上的咸丰帝圣旨、32幅桃木扇形格子、两幅大型紫檀木花鸟挂落、紫檀木雕屏的名人墨宝等。
这是余荫山房的第三大奇观——深柳藏珍。
临池别馆是园主人写诗作画的书斋,门前有一幅对联:“别馆恰临池洗砚有时鸥可狎,回廊宜步月寻诗不觉鹤相随”。
走出临池别馆,来到玲珑水榭,也就是八角亭,这里曾是园主人会见客人、吟诗作对的地方。
亭子八个方向的玻璃窗格都能看到四周的景致,有清雅而瑰丽的氛围。
亭里的楹联是园主人仅留的墨宝:“每思所过名山坐看奇石皴云依然在目,漫说曾经沧海静对明漪印月亦足莹神”。
亭里八个方向景致各不相同,分别是丹桂迎旭日、杨柳楼台青、腊梅花开盛、石林咫尺形、虹桥清辉映、卧瓢听琴声、果坛兰幽径、孔雀尽开屏。
余荫山房的南部是相对独立的瑜园,是园主人的第四代孙邬仲瑜在1922年建造的,是用来日常起居和读书的庭院。
瑜园以船厅为中心,又叫小姐楼,分两层。
首层有桥、亭、池、馆等建筑,二楼是小姐的琴房、闺房等,可以欣赏古筝和舞蹈表演,能够感受到清代大户女子生活的雅趣。
余荫山房的北部是均安堂祖祠,堂门外有两珠酸杨桃树,和堂内的龙眼树、紫荆花树组成“子孙成龙”
的意思,表示园主人希望其子孙后代都能继承先祖的余荫,使邬氏后世昌盛繁荣。
这里是主体建筑有三层楼高的文昌阁,楼顶的“魁星踢斗”神像脚踩鳌头,寓意读书成功、独占鳌头。
文昌阁旁边的一颗爪哇木棉树,有五个分支,寓意“五子登科”。
余荫山房吸收了北方和苏州园林的特色,在只有几亩的土地上,巧妙布局,用藏而不露、缩龙成寸的手法,突出了布局合理、小巧玲珑、书香文雅的特点,造出园中有园、景中有景、幽深广阔的境界,是岭南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