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第十一章 中西文化之比较
- 格式:pptx
- 大小:1.63 MB
- 文档页数:2
中西文化比较那么今天我们就讲中西文化比较了,这就是一个更大的题目了,就仅仅是西方文化,我们用了两个晚上,也只能算是浮光掠影.好在我们通过两个晚上,对西方文化已有一个粗略的印象,那么今天我将重点讲中国文化,之后反观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大家知道,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是源远流长,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我们说西方文明如果从克里特文明开始算起的话,距今已经有4千5百年左右的历史了;而我们中国文明呢,我们常说中国文明5千年的历史,而实际上只有3100年左右,即便是从夏代开始,至多也只有4100年. 但是西方学术界只承认我们的文明史是从商代而不是从夏代开始.因为,他们认为夏代只是一种传说,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它是一个文明,尤其是没有找到文字.没有文字的文化只能算是一种原始文化或者是一种传说.不过,我们自己还是坚持我们的文明是从夏代开始,也就是和西方的文明历史大抵一致.下面,我打算比较系统地从四个方面来对中西文明进行比较.一、中西文化的源流传统西方文明主要来自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和基督教文明三大源流.这三大文明之间是具有极大反差的,到了近现代文化,这三大源流才算是百川归海,都汇入西方近现代文化之中.中国源流呢,我们知道中国这个概念就是"中间"的意思,正宗的中国实际上是指华夏.也就是说,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有了"夏"的概念,而与之对应的一个概念叫"夷".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很明显的夏夷之分,夏就是中央、华夏.那么"夷"呢,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就是指市民.我们的文明源流主要是讲先秦,在先秦时候,大凡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地,就以华夏自居.在华夏文明圈的四周就是广义的夷,它分为南蛮、北狄、东夷和西戎.大家看,这些字不是犬字旁就是虫字底,因此,在以华夏自居的中原人看来,四方的夷人和野兽生番没有什么区别.因为四周人都还是游牧民族,或者是过着原始的、落后的生活,还没有进入文明.大家知道,一直到了近代的鸦片战争以后,那一批比较保守的士大夫仍然还把西方人称为"洋夷",只有中国是泱泱大国,之外的人都是野蛮人.也就是说,在我们能够追溯到的历史上限——商代的文献里,我们就可以看到有关"四夷"怎样不断地威胁到华夏的政权,以及和华夏文化互相交融的一些记载.可以说,一直到明朝,威胁到中原政权的主要边患都是来自于西北.东南不能构成对中原的威胁,而西北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一直可以连接到罗马帝国,在这广袤的森林草场之上,野蛮的游牧民族,骑着快马,一日千里地奔驰在大草原上.他们都过惯了马背上的生活,来如迅雷、去如狂飙啊,基本靠抢掠为生.抢劫完之后,迅速离开.所以啊,中原的定居的华夏农耕文明基本处于弱势.商周两代的史书,称呼这些时常来侵犯和骚扰他们的民族都含有明显的贬义.比如:鬼方、鬼戎、昆夷、犬戎、猃狁等.诗经小雅里描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也就是说,至少从商代开始,西北民族就开始侵犯中原,一直到西周,大家都知道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以博得褒姒的千金一笑的故事.那么,由此可见当时已经有了烽火台,而烽火台就是为了防御戎狄民族的侵扰而修建的.而周幽王失信于民,后来果然在西北戎狄的侵犯之下,被杀死在密山脚下,周平王迁都洛阳,开始了东周列国时代.而当时入侵周王室,杀死周幽王的人是谁呢?就是这支犬戎.而到了秦朝呢,我们发现对戎狄的称呼发生了变化,有了一个新的称呼叫匈奴人.当然在这一千多年里,戎狄本身的成分也在不断变化,游牧民族嘛,他就像滚雪球一样,迅速分分合合.唐朝时代的许多著名的边塞诗人,陆游啊、王维啊写了大量的边塞诗,描写的就是西北征战的艰辛.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做了一件彪炳史册的事情,那就是修筑万里长城.而事实上,这个长城只是秦始皇将六朝时代各个北边国家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而已.那么,这些北方的国家纷纷修筑长城,为的就是防止匈奴人的来犯.那么秦始皇统一六朝以后,他就把这些北长城连接起来了.到了汉朝,应该说还是长治久安的,我们历史上有一个说法"雄汉盛唐",也就是说汉朝很强大.汉朝历来重武轻文,喜欢打仗,而不喜欢读书. 汉朝建都的时候,汉高祖X邦在山西平城的白登山被匈奴的单于围困,本无生还的希望,后来因吕后用重金收买了单于的妃子,才买得汉高祖一条性命.从此开始了汉朝与匈奴的和亲之路.经过"文景之治"的修养身息,到了汉武帝时代,国力强大之后,中原开始主动攻击匈奴了.一直到东汉的汉献帝,这期间出了很多讨伐匈奴的著名将军,李广、霍去病等等,所向披靡,打得匈奴往西跑.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汉朝与匈奴的战争进行了4百年左右.我们说汉代本来就穷兵黩武,中国人喜欢打仗,中国人变得文弱是在汉代以后.也就是汉武帝接受董仲书的劝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以后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汉代的那种旷世雄风就逐渐被柔化了,中国人开始讲究仁义而不是霸道了,并慢慢地变成了一个仁义的礼仪之邦.正是由于汉朝的逼迫,大量的匈奴人因为打不过汉朝啊,又过不了长城,所以就只好向西边跑.在这个过程之中,匈奴人就像滚雪球一样,变得越来越强大,最后就抵达了莱因河、多瑙河一带,这就压倒了那一带的日耳曼蛮族身上.而日耳曼人又打不过更为野蛮的匈奴人,所以日耳曼人也只好往西边跑,于是灾难最后就落到了日薄西山的罗马帝国头上,罗马帝国由此毁灭.因此,我认为,在当时的亚欧大陆两边有两个强大的帝国,东边是秦汉帝国,西边是罗马帝国,两个帝国都喜欢打仗,喜欢征服,但是由于地理原因,他们没有正面交锋,但是他们就仿佛高手过招一样,用气来压到对方.〔笑〕所谓的"气"就是两国之间的广袤的森林草场以及那里的游牧民族.所以,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是秦汉帝国占了上风.当然这是从长久的历史阶段来看,实际上,在罗马帝国毁灭之前那,秦汉却自己先灭亡了.汉朝灭亡固然是因为内忧,当然也有外患.内忧是指黄巾起义、宦官当政、董卓弄权,最后就出现了三国.三国归晋,最后魏导致南北朝.那么导致南北朝的原因就是外患,一些残余的匈奴人依然逗留在西北边境,一旦你自己国力开始渐衰的时候,那么他们就会卷土重来.因此他们又落到了中国已经衰落的政权之上,这样的话,汉王朝就不堪一击,分裂为南北朝,划江而治:黄河以北的地方全部都是游牧民族,在当时被称为"五胡乱华",就是匈奴、鲜卑、羌人、羯人、氐人这五个游牧民族把中国汉人建立的政权赶到了黄河以南,他们自己那么在黄河以北走马灯似的改朝换代,建立了胡人政权.再往后,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内乱,到了公元6世纪,隋朝开始崛起,也是二世而亡的短暂辉煌.紧接着就进入了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繁盛时代.即便是在这种繁盛的时候,西北边陲并不是就没有边患了,只不过唐朝和他们保持了一种良好的通商关系,双方相安无事.但是到了宋代,就又恢复了以前的交恶关系,西夏、辽、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一直一直地威胁你的政权.以至于后来已经把宋朝打倒长江以南了,然后蒙古人索性把偏安一隅的南宋也全部给灭掉了,建立了蒙古人的政权——元朝.元朝也很短暂,因为它拒不接受中国文化,仍然想要"马上得天下、马上治天下".尽管元太祖忽必烈本身是一个很有雄才大略的人,但他手下的王公贵族仍然歧视汉人、蔑视汉文化.他们把人分为四等,一等是蒙古人,二等是色目人即广义的西域人,三等是金人统治下的汉人,末等是南人即南宋人的后裔.而事实上南宋人的文化水平是极高的,他们是延续并完整地保持了正宗儒家文化,中国自从宋朝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被南移了,南方逐渐繁盛起来了. 二、轴心时代的变革轴心时代是二十年代带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里提出的概念.他说,从公元前600年左右一直到公元之交的600年时间以内,在旧大陆的三个文明地区,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一批伟大的人物.三大文明就是指西方、印度和中国.而这些伟大的人物对自己的文明所产生的影响,是其后没有任何人可以望其项背的,他们基本奠定了这三种文化的精神脊梁.比如说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一直到后来的耶酥都出现在这段时间,印度的佛教创始人释迦摹尼,中国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诸子百家全部都是出现在这个时代.所以这个时代被称为"轴心时代".我认为,就这个概念的提出来说,是雅斯贝尔斯的一个伟大的创举,但是比较遗憾的是有两个问题他没有阐述清楚.第一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近乎奇迹的情况?第二是在这个时代中西方文化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关于这两个问题,我在一本书里谈到:首先看中国,它的变革是经历了一个三步曲的过程.轴心时代来临之前的商代,中国和其他原始文明一样,都是一种亲代文化,都带有很浓郁的迷信色彩.我们最早的甲骨文就是一种专门用于占卜的##文字,为祭祀所用.西方学术界有一种观点,就是文明最早产生于寺庙之中, 庙就是最早的城市中心."尊神祀鬼"是殷商人的特点.帝是他们崇拜的最高神,帝在甲骨文里是代表一种花蕊,象征着生生不息的本根,也就是对生殖的崇拜.周朝取代商代,不仅仅是政权的更替,更为主要是##的变化.周人不再相信自然神,天成为至高神,天和周人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他是一个普遍意义上的神.那么他根据什么来保佑人们呢?是根据德,"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所以,周代呢就把德看作是取得天命的一个核心.而周代的"德"还不是指内心的道德,而是指外在的礼仪."遵礼守法"是为德,"非礼枉法那么无德",所以周朝是一个非常讲究礼仪的朝代."遵礼敬德"是周人的一个显著特点,所以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到他们的精神内核的变化.接下去是先秦的孔子孟子们所进行的儒家思想的变革.变革的最重要的就是把外在的礼仪规X转化成为一种内心的道德自觉——仁.这个变化是中国轴心时代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所以孔子一生当中都在谈一个字"仁",这是儒家思想的一个核心概念."仁"是"礼"的基础,人首先要有内在之仁,才会有外在之礼.所以"礼蹦乐坏"的实质是人心不古,人心不仁.所以,表面上看孔子好像是一个守旧派,面对"礼蹦乐坏"感到很悲哀,而事实上他是一个革新派,他不是要恢复周礼,而是要把周礼的外在之礼建立在内心之仁的基础上.尽管对"仁"有很多种理解,我们认为最为经典的就是"仁者爱人",就是爱人之心.后来,我们又把它进一步理解为"忠恕之道"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欲欲人,己欲达达人"啊!说到底也就是仁爱之心.到了孟子,对此又有了系统化的解释,他认为"仁"就是"亲亲"嘛.就是每个人都爱自己的亲人.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此推出一个社会的泛爱关系,然后,他提出"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之心是与生俱来的.因此,一个人只要去向自己本性发掘,就一定能把自己本性中的美好善良的东西发掘出来,成为一个善人和圣人.因此,只要每个人都"修身、齐家"就能"治国、平天下",最后达到一个大同的理想世界.这就是轴心时代,中国文化完成的一个重大变革,这个变革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现世的人自我的道德修养,而不太关注外在的上帝鬼神之类的东西.也就是说,中国儒家把大同社会的理想最后落实到每个人的修身养性的工夫之上.同样,西方文化在这个时候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希腊文化、到罗马文化以及基督教文化,它是一个超越的过程,而不是内敛的过程.到最后,中国文化强调一切从内心做起,西方文化强调一切由外在的上帝决定即上帝决定论.中世纪有一句名言:没有任何一只麻雀从树上掉下来,不是出于上帝的特殊意志.〔笑〕中国文化强调内心的修炼,"内盛外王,成己成物",由内向外.所以,这就是中西方文化在"轴心时代"发生的根本变化.三、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完成了由外向内的收敛的过程以后,所有的知识分子就开始在内心的道德上下工夫了.因此,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人特别是儒家的知识分子对外在的##逐渐淡漠起来,他们更多是注重自己内心的道德自觉,而不是外在的上帝决定论.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中国文化比西方文化更具有人文主义的色彩,而不是神本主义.但是,中国人对六合之外的东西是不太谈的,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儒家知识分子对鬼神一贯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推崇父母在世的时候尽孝,君主在世的时候尽忠,讲究的是现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道德标准,而不讲究彼岸的那些东西.其实这个思想在周公旦的时候就说的非常清楚了:"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归",也就是说,说的是鬼神,其实是用鬼神来推行道德教化,是劝告你此生此世好好的做善事.孔子也始终对鬼神之事不感兴趣,"子不语怪力乱神"之事,"六合之外,存而不论".孔子的很多话语都表明了他是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一次他的一个弟子问他"人死后,有知也?无知也?",孔子的回答可谓充分表现了他的大智慧:"吾欲言有知,又恐孝子贤孙妨生送死;吾欲言无知,又恐不孝子孙弃而不葬;至于死后有知无知,死后自知之".〔大笑〕也就是说,论鬼神的目的是为了起到教化人从善的,无论多么高深玄奥的东西,都必须以现实的行为准那么为落脚点,从善、积德,方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是一种协调的现实精神.在西方,学术界称它是一种伦理文化.西方文化主要是以基督教文化为主,它是一种超越的浪漫精神.它不断地超越现实,对六合之外的事情更为关注.这个问题前面已经讲了很多,在此只是做一个总结.下面讲第四个问题.。
----------------------- Page 1-----------------------第一章、导论比较文化或比较文明是20 世纪人文科学研究的一大热点。
它的兴起不仅得益于人类在走向现代化进程中相互交流与合作的加强,也与后现代语境下价值多元化的趋势密不可分。
随着后殖民时代的到来,长期处在边缘的文明纷纷崛起,向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霸权发起挑战,形成了要求平等和对话的时代潮流。
在中国,文化比较研究的兴衰那么是与20 世纪前后两期对外开放的潮流对古老传统的冲击,以及重新审视和开展中华民族文化的要求息息相关的。
当我们从文化的视角放眼全球之际,对外乡文化的认同与对未来开展方向的选择成为需要首先解决的课题。
什么是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什么是当今世界的先进文化?只有将它们放到人类文明开展演化的大背景下,放到全球文化多元共生的大视野中,才能得出清醒的判断。
回首人类文明的发生与交往史,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冲突是不容回避的话题。
长期以来,人们热衷于讨论中西文化孰优孰劣,究竟谁是先进或落后,但对其各自的渊源与特征却不甚了了,对文化差异与冲突的根本性质也缺乏认识。
因此,我们更需要进行一番扎扎实实的追本溯源的根底工作,才能取得自已的发言权。
倘假设我们将文化的多样性视为全球化时代的本色,将交往和对话作为不同文明间碰撞的主旋律,一幅色彩斑斓的全球文明的新幅员将在我们眼前展开。
这里有欧洲、美国、东亚、西亚不同色彩的文明,也有不同区域或族群深浅各异的亚文化;有东方、西方或中国、日本、印度、法国文化的大传统,也有齐鲁、巴蜀、苏格兰、爱尔兰,乃至各民族、各宗教派系、各阶级、各行业的小传统。
惟有以宽容的气度和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去理解不同文化的优势与特色,方能提炼出其中的精华,镕铸出建造现代文明大厦的构件,再融入到外乡文化的深厚根底中,一组营造富有时代精神的先进文化家园的脚手架就搭建起来了。
这正是本书作者试图与读者一起寻找的道路。
中西文化比较知识点1、乾嘉学派:乾隆嘉庆年间,注重考据的经学派别,重实证;又称朴学(学风严谨朴实);亦称汉学(推崇汉代古文经学的朴实学风),“实事求是,无征不信”;A、兴起原因:经济物质条件的成熟;文化教育的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笼络政策,辅佐以繁琐考据为治学方法的汉学;西学的传入B、学术特点:专心致志于名物训诂,典章制度的考订、整理、归纳;方法为比较,对校;最大弊病——过分追求追根求源,为考证而考证,流于烦琐,并且长于考证,疏于思辩(中国学问的现状——学问家多,思想家少);治学内容以经学为中心;重视自然科学技术的研究段玉裁《六书音韵表》《诗经小学》毛泽东:康熙是第一个学习西方语言和科技的开明君主。
C、评价:戴震、章太炎的思想解放意义不亚于孟德斯鸠、卢梭;胡适:17世纪中西知识领袖在科学精神和方法方面非常相像,差别在于西方用自然材料而中国学者用书本知识;郭沫若:朴学是考证之学的成果;章太炎:学问以语言为本质,即音韵训诂;2、西方语言学理论1)Linguistic turn 许多学科转到以研究语言为基础和方法,如哲学、文学、社会学,2)历史比较语言学: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差异,以探索语言发展的规律。
通过几种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差别比较,找出相互间的语言对应关系,确定语言间的亲属关系和这种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然后拟测或重建他们的共同源头——原始形式。
3)格里姆定律:日尔曼语辅音转移的规律;4)汪荣宝与华梵对勘,《歌戈鱼虞模古读考》:唐宋以上,凡歌戈韵之字都读a音不读o音。
即汉语用戈翻译梵语的a5)萨皮尔——沃尔夫假说:语言决定思维;语言相对论,一种语言的特点不存在于其他语言;使用两种语言的文化不可能对世界有同样的看法(GU:有些过头)。
人文相似处多而自然相似处少,因而人文科学侧重差异研究,自然科学侧重共性研究。
6)事物被语言人文分割:语言本身带有局限性,只能表现出事物最突出的特点,而不能够反映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关系。
中西方文化比较1.首先,文化可以看作具有多层次结构的有机系统。
其次,民族性和地域性是文化的重要特征。
第三,文化还具有规则性。
第四,文化是历史继承的,它能够通过代代相传的不断积累形成特定的文化传统。
第五,一定民族的文化形态是可以变迁的。
2.“文化”定义有一个基本的内核是:文化是各民族人类创造的产物,是人类自身留下的痕迹,它对人们始终发生着影响。
(狭义理解)文化包括人改造过的自然或自然物(所谓物质文明、工具材料等等)和政治、经济、艺术、哲学、宗教、民俗、心理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它可以分为实物、风俗习惯和制度,思想产品和心理意识等多种层次。
(广义理解)3.文化的特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整体性:文化是成套的行为系统。
二是传统性:文化的核心则由一套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系统所构成。
三是独特性:文化相对主义背景下提出的“文化马赛克”、“地球文化马赛克”。
4.中西哲学不同的思维方式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重直觉与崇尚逻辑。
第二,重模糊与尚精确。
第三,重整体与尚个体。
5.中西方哲学侧重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如下三方面:第一,重现实与尚抽象。
第二,重宁静与尚动态。
第三,重逍遥与尚拯救。
6.中西宗教的主要差异可以从如下几方面阐述:第一,中西宗教的主导思想不同。
中国宗教是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宗教,以人或自然为中心;西方宗教是信仰超越的宗教,以神为中心。
第二,中西宗教的出发点及目标不同。
中国宗教以现世现生的生存与幸福为出发点和归宿,西方宗教以彼岸世界为现世人生价值的目标。
第三,中西宗教的内外差别不同。
中国宗教是“内在超越”的宗教,西方宗教则是“外在超越”的宗教。
7.中西宗教差异可以从以下几个范畴说明。
1)罪与乐。
2)仁与爱。
3)对于“创造”的理解。
西方宗教把上帝当作世界的创造者,在《圣经·旧约·创世纪》中,上帝首先被设想为在混乱中找出秩序的人,或在分崩离析的威胁下创造秩序的人。
对创造性的理解中国传统中世界的起点被理解为一个阴阳交替的变化过程,中国宗教不像西方宗教那样强调创造者的超越性,而是强调创造过程的生生不息,永恒变化。
中西文化比较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是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而创造的智慧结晶。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世界上最有代表性的两种文化,它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深远。
这篇文章旨在比较中西文化的不同之处,以及了解它们互相学习和交流的重要性。
价值观不同中国和西方文化在价值观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中国人特别看重儒家思想和孔子的道德观念,这些观念强调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追求独立、竞争和成功。
这些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使得中西方人在许多事情上持不同的态度,如对待权利、责任、自我表达和社交礼仪等。
信仰和哲学中国和西方文化在宗教和哲学方面也存在着巨大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中信仰的对象包括祖先、宗教、命运等等,哲学体系则主要有道家、儒家和佛教等等。
西方则有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不少有信徒的宗教体系。
另外,波斯、希腊和罗马的哲学体系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很深,尤其是笛卡尔、康德、黑格尔等德国哲学家的思想对西方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些宗教和哲学的差异反映出中西方文化中对人生和世界的不同理解。
礼仪和文化习俗尽管中国和西方文化有许多不同之处,但是它们的礼仪和文化习俗也存在相似之处。
在中国和西方,日常生活中的礼仪、饮食、娱乐和节日庆祝等方面都有规范和传统的方式。
例如,中国人在新年期间通常会吃团圆饭、贴春联和放鞭炮等,而西方的节日如圣诞节也有相应的食物和习俗。
同时两个文化都非常重视礼貌和尊重,比如遵守道德规范、尽可能避免冲突、讲究礼仪和礼节等等。
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中西文化有许多不同之处,但是了解彼此文化的异同是跨文化交流的基础。
中西文化的相互交流除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彼此的文化和传统,还可以促进世界和平、跨文化合作和互相尊重。
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发达的现代社会,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已经不再是一件难事,它们的互惠互利,共同进步发展,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结论在当今世界,中西文化已经深度融合,互相影响。
一第九定律---万物五相(五行、五向)选择律1神秘的五:五指、五行、五德、五蕴、五运六气、五音、五味、五方、五肢……2五音:有人说七音,其中有两个是借音,只要还是五音:do re mi sol la(si fa是借音) 3五这个数字是非常神秘的,似乎达到了美学的平衡,往往事物从五个方面发展的概率比较高,很多事情在宏观发展上,不知不觉地趋向于五阶段。
4经济体制:私有制、公有制、公私并行制,小私大公制、小公大私制5社会“五阶段”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6五行的属性归类:7人类文化演进原因系统论:人类文化这种演进,它是由内在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有主根、副根、尽根、远根、纵向、横向、初始因、后发因、多因论、单因论。
8百年之谜以千年之悟:现代人看政治问题,往往是你与近代百年来的政治纠结、价值观、习惯认识,所以容易片面;但是如果是以千年为单位来看,比方来说以至少三千年的历史来看,有时你就看的比较清楚。
9解释文化的三把主要钥匙:环境、语文、社会。
10中西文化演进的七大律:互根律、互构律、互补律、互彰律、互抗律、互证律、阴阳循环互进律科学有个很大的功能:它具有预测性,假如你可以预测,那么说明这类知识你掌握了。
预言也是具有阻碍预言实现的作用,但它只是一时的阻碍,不会永远的阻碍下去11中西文化互根互构互补互彰互抗互证阴阳循环互进论12中西文化发展的出路:合而不融——因时选择——循坏取用——阴阳互泽——二元标准——此生彼克13世界文化:东西文化拼合互补论中西文化拼合互补论二、中西地理与文化关系比较从若干的地理环境入手,来找出跟文化息息相关的因素1环境三要素:地形、气候、资源(主要的三大因素,还有其他因素)2环境三要素的影响:循环与生灭-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样在经历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它不断地生,不断地灭挑战与迎战-环境如果是太残酷了,它给出的挑战因素非常的严峻,那么人类要适应它,就得把自己迎战方面的因素也得提高到能够匹配这种挑战因素的这种程度开放与封闭、邪恶与善良、率真与温婉、宏大与玲珑、朴拙与精巧、好战与厌战3人类文化发展至少有九大因素4宇宙天体循环运行与地球气候循环地球自循环(地球自转1周)○昼夜(24小时)温差变化太极模式当旋转的速度到了每秒钟24圈的时候,太极图就出来了,它就是个非常规则的太极图。
中西文化比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特点。
2. 提高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
3. 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文化知识,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西方礼貌用语的差异中文的礼貌用语如“您”、“请问”、“谢谢”等西方的礼貌用语如“Hello”、“Please”、“Thank you”等2.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中国的饮食文化注重食材的多样性、烹饪技法和餐桌礼仪西方的饮食文化注重食物的分量、简单烹饪和分享食物3. 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中国家庭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孝顺和和谐西方家庭注重个人独立、自由和尊重个人选择4. 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中国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考试成绩和竞争压力西方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思维和实践能力5. 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中国社交礼仪注重尊老爱幼、谦虚礼貌和面子文化西方社交礼仪注重直接表达、个人空间和尊重他人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看法。
4.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模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场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提出的观点。
3. 角色扮演表演:评估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和运用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西文化比较教材或相关阅读材料。
2. 课件:用于展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图片、视频和图表等。
3. 网络资源:用于查找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相关案例和资料。
4. 角色扮演道具:用于模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场景。
六、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展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授:讲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提供相关背景知识。
中西文化之比较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研究生设计艺术学(室内)学生姓名:徐鸢学号:2010050404027 指导教师:王东玮摘要中国古典文化与欧洲等西方世界的文化存在着最大的差异,其差异是全方位的,包括人们之间的思维状况、行为习惯、为人处事等等,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双方的生活起源状况,不同的地域会产生不同的文化思维。
本文在了解中国与欧洲文化思维状况的同时,还将结合作者本专业所学知识对具体的,由于双方根本文化上的差异而造成的中国与欧洲在传统居住建筑中室内空间设计上的相异性与相似性进行分析与类比。
关键词:文化比较差异室内设计融合1中国与欧洲文化思维的概述1.1 欧洲文化思维的起源1.1.1 宗教的产生早期的欧洲,是一个多民族集聚的地区。
公元前2000年左右,一个特殊的民族希伯来,从西亚的两河流域游牧到亚、非、欧三洲的交界地区迦南,也就是今天的巴勒斯坦地区,开始了他们永远的流浪生涯,希伯来人也就是是今天犹太人的祖先。
犹太人在长期的流浪过程中,创立了影响整个西方社会人们精神世界的宗教——犹太教。
她摒弃了原先的多神崇拜而独尊耶和华为上帝,宣称犹太人为耶和华的“特选子民”,负有上帝委托的神圣使命。
犹太教宣称宇宙万物是由上帝创造,上帝是世界的主宰,人只有在归顺和服从上帝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护佑。
在随后的几千年中,犹太教的这一观念深深地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并主导了人们对世界及人类起源的看法。
在之后的历史发展中,从公元一世纪起,以犹太教的基本教义为基础,在西方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之中又先后产生了基督教、天主教、及伊斯兰教三大宗教。
新型宗教的出现,从社会的角度,在精神层面上对这个世界做出了全新的解释。
并迅速形成了具有严格组织制度化的管理体系,从思想上统领了人们的精神与思维,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
1.1.2 古代哲学的产生大约公元前七到五世纪左右,在地中海沿岸的东西方交汇处,一个弱小民族——希腊开始崛起,并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繁荣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使希腊成为近代西方文明的发源地。
中西文化比较一、名词解释1、文化:随着文明的发展和人类对资深研究的日益渗入,人们对“文化”一词的运用和阐释愈加广泛和自觉。
对于文化的阐述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思路:(1)文化是一个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综合体;(2)文化是人类精神现象或观念形成的总和;(3)文化包含人的社会行为与习俗;(4)文化是人类的艺术活动及富有仪式性的民俗活动的概括(5)文化具有历史传承性,是一个社会的传统行为形式或全部社会遗产;(6)文化具有功能和价值意义;(7)文化具有对人的思想行为的潜在指导和规范作用。
综上所述:文化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
2、礼:礼是中国古代社会较早确立的社会规范体系,其中以公元前1000年左右由周公旦主持制定的礼较为完善。
这是一整套以外显的仪式与规范程序确定下来的处理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与方式,其背景是以血缘谱系为前提的宗法观念和等级秩序,基础是以宗法管理和道德约束为手段的德主刑辅之治。
3、个体本位:随着工商业阶层的崛起,以平等交换为基础的商业原则促进了希腊人个体意识的觉醒和成熟,由此孕育出西方人个体本位的文化精神。
特点:(1)在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上西方文化把肯定人作为个体存在的价值,看作人类社会结合的基础。
(2)西方人形成了以个人为中心的处世态度,他不依附于家庭,也不依赖于他人,而是倾向于依赖自己。
(3)个体本位文化精神在伦理观上体现为“合理利己主义”的人际关系原则。
(4)西方人推崇依照平等互利的契约原则建立社会团体和国家。
4、中庸和平:中庸的核心是思想行为的适度和守常。
归结到对个体人格的要求,则是要为人端庄、谨慎,节制个人的情感、欲望,反对固执一端的偏激片面,以达到处世通达圆润。
影响:(1)铸造了中国人和平文弱的文化性格。
一方面汉民族性好和平,不尚征伐,不喜穷兵黩武的扩张侵略。
另一方面,使中国人形成了老成持重、世故圆滑、妥协折中、谦退隐忍、随遇而安的立身准则以及乡愿人格。
(2)中庸和平精神渗透到文学艺术创造中,便形成了中国艺术特有的中和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