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的活动课程论 (1) (2)
- 格式:pptx
- 大小:3.04 MB
- 文档页数:1
杜威教育思想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杜威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如实践主义、体验学习等。
2. 学生能了解杜威教育思想在当代教育中的应用和意义。
3. 学生能分析杜威教育思想与传统教育观念的差异。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杜威教育思想,设计并实施一个小型的实践性学习活动。
2. 学生能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案例等方式,提高问题解决和团队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认识到教育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2. 学生能理解并尊重个体差异,树立平等、包容的价值观。
3. 学生能通过学习杜威教育思想,激发对自身学习兴趣和动力的挖掘,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教育理论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并运用杜威教育思想,提高教育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为初中年级,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实践经验,但对教育理论了解有限。
教学要求:教师需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杜威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素养。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围绕课程目标进行,确保学生达到预期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杜威教育思想概述:介绍杜威的生平及其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解读实践主义、体验学习等核心概念。
教材章节:第一章“现代教育思想家——杜威”2. 杜威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则:分析杜威教育思想中的四大基本原则,即民主、实用主义、探究学习和连续性。
教材章节:第二章“杜威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则”3. 实践性学习活动设计:结合杜威教育思想,指导学生如何设计实践性学习活动,包括活动目标、过程和评价方法。
教材章节:第三章“实践性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4. 杜威教育思想在当代教育中的应用:通过案例分析,探讨杜威教育思想在当代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和实践。
教材章节:第四章“杜威教育思想在当代教育中的应用”5. 小组讨论与分享: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杜威教育思想的理解和实践体会,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浅析杜威的经验主义课程论赫尔巴特与杜威,前者被称为“传统教育学之父”,后者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两人在教育史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然而,二者的教育思想也不是截然不同的。
读过相关的书籍后,笔者发现他们的教育思想存在明显的内在联系。
杜威在批判地继承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
他强调:“作为能动的主体的儿童,同对于儿童的社会要求的外部世界如何结合起来的问题,乃是教育理论与时间的中心课题。
”杜威认为,教育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心理学的,一个是社会学的。
它们平列并重,不能偏废。
一切教育的终极问题,就是将心理因素同社会因素统一起来。
这就是贯穿于杜威教育学说的一根主线。
杜威抨击传统课程在智育方面极度贫乏和缺少组织,远离儿童的经验。
他所强调的是儿童自身的生活经验,强调课程的儿童经验化。
一、杜威的经验主义课程1.杜威的经验说。
“经验通常指感觉经验,是人们在同客观事物直接接触的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关于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
”杜威将实用主义哲学思想应用于教育领域,形成了实用主义的教育理论与课程理论,对20世纪20~30年代的美国及世界其他国家的教育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他看来,所谓教育,就是连续地改造和建构经验。
教育是通过经验谋求经验的不断成长和发展。
因此,经验是教育的目的,同时是教育的方法。
经验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笔者认为其主要观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验过程就是受教育的过程。
教育作为过程就是“不断改组经验,重新组织经验”,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
一方面,经验是主体与客体间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经验是有机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就是经验教育的本质。
(2)经验就是培养思维,锻炼思维的过程。
经验对训练思维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经验的实验性给思维的训练提供了空间。
(3)知识是在经验的过程中习得的。
杜威认为只有在经验中,理论才充满活力和可证实的意义。
名词解释答:1、《大教学论》: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教学的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与迅捷性的原则,高度地评价了教师的专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这些主张,在反对封建教育,建立新的教育科学方面,都起了积极作用。
2、课堂管理:指为了有效实现教育目标,师生通过互动协调课堂中的人与事、时间、空间等各种因素以确保课堂活动顺利开展的过程。
3、活动课程论指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理论。
奠定活动课程论理论基础的是19世纪至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他认为“学校科目相互关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主张编制课程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发展顺序相一致,使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
提倡学生“在做中学”。
他认为传统的学科课程论不能照顾学生的需要、兴趣和个性,提出在活动中学习,通过活动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培养科学的思想、态度和思维方法。
4、教育的质的规定性⑴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在动物界不存在人类的这种活动。
⑵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这要比动物通过遗传方式传递信息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⑶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
5、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有机构成的总体及其正常运行所需的种种规范、规则或规定的总和。
它包含有学前教育机构、学校教育机构、业余教育机构、社会教育机构等,还包括各机构间的组织关系、各机构的任务、组织管理等,它的设立主体是国家,是国家教育方针制度化的体现6、个体的社会化个体的社会化是指在社会的教育和熏陶下,个体从自然人发展成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化过程贯穿于个人的一生。
根据年龄分期,社会化分为童年社会化、青少年社会化和成人社会化。
杜威活动中心课程论的观点1. 引言:教育的趣味与实践教育,咱们都知道,不只是书本上的那些死板的知识,更是一个活生生的过程。
在这方面,杜威可是个大牛。
他的活动中心课程论强调了学习过程的实践性,跟咱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和实际操作紧密相关。
你想啊,光靠死记硬背能学到真本事吗?那可是大错特错了!2. 杜威活动中心课程论的核心观点2.1 以活动为中心的学习杜威认为,学习不是孤立的,而是要围绕学生的实际活动来进行。
也就是说,咱们要通过做中学,而不是仅仅通过听老师讲课来学。
这就像咱们学骑自行车,得实际去骑,光听别人说怎么骑没用啊!2.2 真实的生活经验杜威还强调,教育要和真实的生活结合起来。
比如,咱们学数学,如果能用在实际的生活中,比如计算购物的花费,那就更有意义了。
这种结合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让他们觉得所学的东西有用。
3. 实践中的应用3.1 课堂上的活动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动手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比如,做实验、模拟现实问题等,都是很好的方法。
这样,学生就能在做中学,真正掌握知识的精髓。
3.2 社会实践杜威还认为,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要紧密结合。
比如,学校可以组织一些社会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团队合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4. 总结:杜威理念的价值总的来说,杜威的活动中心课程论就是要把学习变得更有趣、更贴近实际生活。
它提醒我们,教育不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帮助学生成长的过程。
通过实践和真实的活动,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也能为将来的生活做好准备。
所以啊,教育不该是枯燥的,而应该是充满活力的。
如果咱们能把杜威的理念运用到实际教学中,肯定能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有效!。
杜威的经验课程观摘要:杜威反对以学科的形式呈现课程。
他主张课程应当还原为儿童的生活经验,只有连续的、能促进儿童生长的经验才能进入课程。
杜威重视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但并不是主张教育者对儿童放任自流,相反,杜威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育者必须充分了解和尊重儿童的生活与儿童的世界,在儿童已有经验和未来经验之间架设“桥梁”:让儿童在游戏、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获得新的经验。
杜威经验课程观是建立在其经验哲学的基础之上的,所谓经验哲学就是“用生活的经验来解释教育的意义、教育的计划和设计的一种明智理论”。
杜威认为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要进行教育研究就有必要建立一种健全的经验哲学。
一、杜威经验课程观的哲学基础(一)经验的定义经验通常指感觉经验,是人们在同客观事物直接接触的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关于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
与传统的经验定义不同的是,杜威的经验并不单纯地指感觉经验,而是一个“双义语”,“它不仅包括人们做些什么和遭遇些什么,他们追求些什么、爱些什么、相信和坚持些什么,而且也包括人们是怎样活动和怎样受到反响的,他们怎样渴望和享受,以及他们观看、信仰和想象的方式……等能经验的过程”。
经验是有机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二)经验主义的认识论杜威认为思维和知识都来源于经验。
人们从经验中发展思维,认识到一个事物和各个方面的联系,便获得了知识。
思维的开始阶段是经验_,思维的结果归结于知识,知识的作用在于使一个经验能自由地用于其他经验。
(三)自然主义的经验主义杜威提出一种称之为自然主义的经验主义或经验自然主义的哲学。
他认为,经验与自然是合一的,经验既是在自然之内l的。
也是关于自然的。
被经验到的如石头、植物等不是经验而是自然,只有当这些事物以某种方式与人相互作用时,才是经验。
经验是认识自然、深入自然奥秘的惟一方法,而经验所揭示出来的自然则使经验进一步发展。
杜威强调,经验是经验者与被经验者、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经验具有能动性,是对事物的一种改造。
杜威(1859~1952)是20世纪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一生从事教育活动和哲学、心理学及教育理论的研究,对美国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主要著作有:《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民主主义与教育》等,其中《民主主义与教育》最集中、最系统的表述了他的教育理论,被视为堪与《理想国》和《爱弥儿》相提并论的专著。
一、教育的本质1.教育即生活“教育就是生活”的命题关注正规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以及个人(儿童)生活的关系。
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
理想的学校生活应该与孩子自己的生活相适应,满足他们的需要和兴趣。
它应适应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趋势,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杜威提出“生命教育”在本质上是针对教育脱离社会生活的现状,和需要改革过时的学校教育和学校生活,使其更有活力,更有趣,更有效,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和社会改革。
根据“教育即生活”,杜威进一步提出“学校即社会”,意在使学校生活成为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的、理想的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一个合乎儿童发展的雏形的社会。
而要将此落于实处,就必须改革学校课程,把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作为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
可见,“学校即社会”是对“教育即生活”这一命题的进一步引申,代表社会生活的活动性课程的引入是使学校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基本保证。
从“教育即生活”到“学校即社会”再到课程的变革(“从做中学”)是层层递进的。
杜威之所以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是因为他坚信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认为社会的改造要依靠教育的改造,教育改造之所以必要,是因为能给社会生活的变革以充分的和明显的影响。
杜威希望通过教育改造社会生活,使之更完善、更美好。
2.教育即生长杜威的“教育即生长”实质上是在提倡一种新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
他针对当时的教育无视儿童天性,消极地对待儿童,不考虑儿童的需要和兴趣的现状,提出了“教育即生长”的观念,要求摒除压抑、阻碍儿童自由发展之物,使一切教育和教学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
论杜威的活动课程观摘要:杜威是世界教育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他依据自己独特的哲学观、心理观、和社会观,对教育问题和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理论体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课程观,对我国的教育也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杜威课程教育现实意义一.引言杜威的课程观是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突出表现。
“教育即生长,生活和经验的不断改造,学校即社会”是其课程观的理论基础;同时,杜威对两大流派的课程观思想作出了批判,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课程观思想,杜威的课程观对我国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二.杜威课程观的理论基础1、教育即生长杜威认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之外,没有别的目的。
”在他看来,教育是一个自然过程,儿童和成人都在成长,只是生长的方式不同而已。
因此,教育无需用成人的标准来框定儿童,儿童的生长本身就是教育的目的。
杜威极力主张尊重儿童的未成熟状态,并以儿童为中心进行教学。
他认为,儿童的未成熟状态不仅仅是一无所有或缺乏的意思,而是说明儿童具有生长的可能性,儿童虽然处于这种未成熟阶段,但他一直有发展的趋势。
因此,无论儿童年龄大小,教育都是为其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条件的事业。
[1]我们对未成熟状态,先是觉得不耐烦,愈快过去愈好,于是,用这种方法教育出来的成人,回顾儿童期和青年期,感动无穷遗憾,只看到失却机会和浪费能力的景象。
[2]2、教育即生活,生活即发展杜威提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 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一种生活、一种发展。
关于生活与发展,杜威说,“生活就是发展, 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
”[3]从儿童和成人生活的特征来看,所谓的发展,就是将能力引导到特别的渠道,如养成各种习惯,这些习惯包含执行的技能、明确的兴趣和特定的观察与思维对象。
既然实际上除了更多的生长,没有别的东西是与生长相关的,所以除了更多的教育,没有别的东西是教育所从属的。
《教育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绪论1.教育规律的定义。
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3.教育学的产生、发展经历了哪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是什么?(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论语》,汇集了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关于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方面的言论。
2)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散记在他的哲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
3)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学记》大约出现在战国末期,是儒家思孟学派撰写的,比外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古代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写的《论演说家的培养》一书,还早三百来年。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1632年捷克的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
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2)1762年,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他的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儿》,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3)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
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它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1)1861年出版了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教育论》。
2)1900年“实验教育学”由德国的梅伊曼首先提出,德国教育家拉伊1908年出版的《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实用主义教育学说,这种教育学说为杜威所创立,其代表著作是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4)俄国1939年出版了以凯洛夫为总主编的《教育学》。
这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5)我国杨贤江于1930年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了《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1)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制定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