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际沟通中的心理语言_彭贵川
- 格式:pdf
- 大小:120.98 KB
- 文档页数:4
托马斯处理人际冲突理论及本土化应用摘要:托马斯处理人际冲突理论在全世界应用较为广泛,多位学者对托马斯的理论进行了变形,然而在应用机制上并没有超出托马斯理论的范畴。
本文主要从托马斯人际冲突处理理论的产生文化环境入手,并与中国的文化环境进行对比分析,在总结中国特有的人际冲突模式后,得出托马斯人际冲突理论的本土化应用机制。
中国特色的人际冲突由于中国文化的原因形成了隐形冲突,在欧美文化中,托马斯人际冲突理论的应用是直接作用的,而在中国应用是迂回作用的。
关键字:托马斯;迂回作用;文化环境在人类漫长而艰辛的生命旅程中, “我是谁”、“他是谁”、“我与他的关系”永远是人类个体向外部世界追问的一个永恒的精神主题。
每一个人从一来到这个世界就无可选择的被定位于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网络中, 再加上作为一个人在其生命历程中必然遭遇生、老、病、死、爱、恨、情、仇、悲、欢、离、合等因素的困惑, 必然面临工作生活环境中的生存、发展、利益、竞争等因素的挑战。
所以, 人际沟通变得更加艰难, 各种人际冲突却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现代人脆弱的心灵。
在人际冲突的种种情况中, 那种隐藏在彬彬有礼的言行下的冲突最为严重, 它较之显性的、短暂的、剧烈的冲突更加隐蔽、更加持续、更加不可捉摸, 因而对人际沟通的危害就更大。
我们称之为隐性冲突。
托马斯人际冲突理论在中国文化环境中不能够直接应用,那么如何应用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人际冲突概述。
(一)人际冲突的定义。
人际冲突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 学者们对冲突概念并没有明确一致的看法, 正如T h om as( 1976 ) 和R ahim ( 19 86 ) 指出的, “并不存在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冲突定义”。
不同的定义体现了研究者关注焦点和研究角度的差异。
而一般认为人际冲突是指发生在相互依赖的个体和群体间知觉到的各自既定目标的不一致,出现了干涉行为并同时伴有消极情绪的动态体验过程。
(二)人际冲突的分类。
人际沟通,从心开始——情感智力与领导力的提升(上)车宏生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课题原来的题目叫《做人际理解与沟通》,后来又改成了现在这个题目,这个题目要指向的一个是人际协调,人际理解,人际沟通,另外也牵扯到领导力提升的问题,以及情商情感智力的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属于一类的问题,首先举一个例子,大家可能在前若干年常听到一个词叫情商,情商这个词是美国的心理学工作者丹尼尔·戈尔曼提出来的。
1995年我在美国做学者交流的时候,发现有一本书刚刚出版,名字英文叫做《Emotional Intelligence》,要是直接翻译应该叫《情感智力》或者叫《情绪智力》,Emotional是情绪、情感。
在心理学上,Intelligence就是IQ的I,Intelligence,《情感智力》。
但是,后来1997年他的书出版以后,很多国家都翻译了,在港台的翻译里就翻译成跟智商相对应的情商,所以这个名字就叫乱了。
情商的这个概念是怎么提出来的?有人说丹尼尔·戈尔曼是哈佛大学教授,其实不是,他是哈佛大学心理学系毕业的,取得博士学位以后,其实是个自由职业者,或者说是美国《时代周刊》的专栏编辑,因为他是学心理学出身,所以在毕业以后非常关注认知科学的发展,以及领导力的发展等等这些问题,经常在杂志报纸上发表文章。
那么,他关注到近二三十年心理学的研究有一个非常活跃的领域叫做多元智力,就是过去智力的概念,智力这个概念提出来有一百多年了,第一个智力测验是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开发的智力测验。
那么,智力和智力测验有了以后,可以预测很多事,一个智力高的人,或者智商分数高的人,他在学校里的学习往往是比较顺利的。
换句话说用统计学的语言来讲,就是智商分数和在校学习成绩之间是高相关的。
因此,测智商可以预测在校学习成绩,不管是小学还是中学一直到大学。
虽然智商分数跟在校学习成绩是高相关的,但是跟一个人一生的成就的相关不那么理想,也就是一个人事业有成,一生事情做的是否辉煌跟智商分数好像相关不那么高,特别是在企业、管理、领导这些领域,如果你是管理者,是领导者,或者是企业家,那么你一生的成就如何,跟智商分数相关不高。
心理学中的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人际关系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沟通技巧则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工具。
在心理学中,人际关系和沟通技巧被广泛研究和应用,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人际关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它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带来积极的心理体验,增加个体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相反,糟糕的人际关系则会导致压力、孤独和心理健康问题。
二、有效沟通的重要性沟通是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环节,它是信息交流和理解的过程。
有效的沟通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彼此、解决问题、增进互信和合作。
然而,沟通不仅仅是简单地传递信息,还包括非语言的交流、情绪的表达和倾听的技巧。
三、积极倾听的重要性在沟通中,倾听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积极倾听不仅可以增加对方的满意度,还可以提高双方的理解和共鸣。
积极倾听的技巧包括眼神接触、肢体语言的运用、回应的适度和提问的技巧。
通过积极倾听,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需求、感受和观点,从而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
四、情绪表达的技巧情绪的表达是人际关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情绪的表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减少误解和冲突。
在情绪表达中,我们可以运用“我”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指责和批评对方。
此外,情绪的表达还可以通过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来增强沟通的效果。
五、解决冲突的技巧在人际关系中,冲突是难以避免的。
解决冲突的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矛盾和分歧,维护人际关系的稳定。
解决冲突的关键是尊重对方的观点和感受,寻找共同的利益和解决方案。
此外,善于控制情绪、倾听对方的需求和运用合适的沟通技巧也是解决冲突的重要因素。
六、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技巧除了上述的沟通技巧,还有其他一些技巧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首先,要保持真诚和善意,对他人给予尊重和关心。
其次,要学会赞赏和感谢他人的贡献,增强彼此之间的亲近感。
此外,要学会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理解他人的角度和感受。
人际沟通中的心理学引言人际沟通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无论是在工作场所还是在社交场合,我们都需要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而心理学则研究了个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对于理解和改善人际沟通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人际沟通中的心理学原理,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技巧,帮助读者提升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能力。
1. 心理学原理在人际沟通中的应用1.1 非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是指通过身体语言、面部表情、姿势等方式传递信息。
根据阿尔伯特·梅尔比安克(Albert Mehrabian)提出的“7-38-55规则”,只有7%的信息通过语言传达,38%通过声音和音调传达,而55%通过非语言方式传达。
因此,在人际沟通中,我们需要注意自己的非语言表达。
1.1.1 身体语言•姿势:保持直立和放松的姿势会给人积极、自信和开放的印象。
•手势:适度的手势可以增加表达的效果,但过度的手势可能会让人感到不舒服或分散注意力。
•目光接触:与他人保持适当的目光接触可以表明你对他们的关注和尊重。
1.1.2 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非常重要的非语言沟通方式,它可以传达情感和意图。
我们需要学会识别和运用面部表情,以更好地理解他人并传达自己的意思。
1.2 情绪管理情绪管理在人际沟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需要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并学会控制和调节情绪,以确保有效的沟通。
1.2.1 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对自己内心状态、需求和价值观的认识。
通过增强自我意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并在沟通中更好地表达自己。
1.2.2 情绪调节情绪调节是指通过认知重评、放松技巧等方式来管理和调节情绪。
在人际沟通中,我们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情绪冲动和过度反应,以确保有效的沟通。
1.3 社交认知社交认知是指我们对他人的思考和理解方式。
了解他人的需求、意图和动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沟通。
1.3.1 非理性思维非理性思维是指基于错误的推断、偏见和不合理的信念来评估他人行为和意图。
心理学基础知识认识人类的人际沟通人际沟通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有效的人际沟通,人们能够相互理解、合作和协调,建立良好的关系。
而要理解人际沟通,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些心理学基础知识。
一、社交认知社交认知是指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思维和信仰的认知。
这种认知包括我们对他人的态度、情绪和意图的感知。
它涉及到我们对他人行为的解释和自己的角色认知。
通过了解他人的社交认知,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并更好地与他人沟通。
二、情绪和表情情绪在人际沟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观察他人的表情和身体语言,我们能够了解他们的情感状态。
例如,通过观察一个人微笑,我们可以判断出他们是开心的。
情绪也可以通过音调和语速来传达。
当我们学会识别和理解他人的情绪表达时,我们能够更好地进行人际沟通。
三、非语言沟通除了语言表达外,我们还通过非语言方式进行沟通。
这包括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眼神接触等。
非语言沟通比语言沟通更直接,更真实。
例如,当一个人摇头表示不同意时,即使他口头上没有明确表达出来,我们仍然能够通过他的肢体语言了解他的态度。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观察和理解非语言沟通,以便更好地与他人交流。
四、人际关系人际沟通是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
人际关系是指个人与其他个体之间的互动和联系。
通过有效的人际沟通,我们可以建立和谐、互助的人际关系。
而人际关系的质量又会影响到我们在社会中的幸福感和成功。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积极主动地与他人进行沟通,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五、倾听技巧倾听是人际沟通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倾听他人的观点和想法,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感受。
倾听并不仅仅是听到对方的声音,还需要我们全神贯注地理解对方的意思,并给予适当的反馈。
通过积极地倾听他人,我们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联系,并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六、解决冲突人际沟通中难免会遇到冲突和分歧。
解决冲突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策略。
首先,我们需要保持冷静,避免情绪化的反应。
其次,我们应该尽量理解对方的观点,并试图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
19类面试题型的经典作答方法1、如何处理与同事(领导)的分歧?第一,尊重和理解对方。
双方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没有人会尊重一个不尊重自己的人,因此,在态度上我会尊重对方,这样对方才有可能愿意和我沟通,从而有可能解决分歧。
(另外,领导者是代表组织或单位进行领导工作的,尊重领导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尊重和爱护整个组织。
)第二,反思。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许多时候,双方的分歧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因此,并不一定我的看法是对的,别人的看法就一定是错的。
我会仔细分析对方观点中的可取之处,反思自己观点考虑不周的地方,对自己的观点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认识。
第三,沟通。
根据对方的性格,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方式进行真诚的沟通。
方法:如果对方是性格开朗的类型,我会采用直言建议的方式;如果对方是内向严肃的性格,我会通过委婉的方式或者通过第三方来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
第四,如果达成了共识,自然是皆大欢喜。
如果达不成共识,除了明显的违法犯罪行为要坚决抵制以外,我会本着组织性、纪律性的原则求同存异(认真执行领导的指示),争取圆满完成工作任务。
2、甲领导说东,乙领导说西,怎么办?第一,尊重和理解双方。
领导者是代表组织或单位进行领导工作的,尊重领导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尊重和爱护整个组织。
第二,调查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双方的意见,吸取其中较好的部分,形成一个综合双方意见的方案。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方案绝不是简单的“折衷主义”,不是做老好人,其目的仍然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是一种求同存异,优势互补。
第三,分别与两位领导适当沟通,得到批准后执行。
要注意沟通方式。
3、稀缺资源的分配,比如分房,人多房少,如何分?第一,成立一个由各方面代表组成的分房小组,人员组成要按照比例,使各种情况的成员都有表达意见的渠道。
第二,分房小组研究出具体政策后,提交大会投票讨论,并按照投票结果实施。
4、看到别人在做不想被你看到的事情,怎么办?第一、如果事情危害国家和集体利益,要加以劝阻制止,无效的要及时汇报和举报,维护国家和集体利益。
认知心理学在人际沟通中的应用研究一、引言人际沟通是人类社会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而人的认知心理过程则牵涉到了沟通的各个方面,因此,认知心理学在人际沟通中的应用研究显得至关重要。
二、认知心理的相关概念1. 认知心理的定义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如何处理信息以及人们将这些处理结果转化为解决问题和适应环境的行为表现的科学。
它主要关注人类思考、记忆、学习和语言等方面的高级功能,其中包括感知、认知、情感等多个方面。
认知心理学通常被用来研究认知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如何影响人的行为、情绪和感知等方面。
2. 认知心理的相关理论在认知心理学中,有很多理论适用于人际沟通的研究。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社会情境理论、意向理论、交互再现论、互惠原则和态度-行为理论等。
三、认知心理在人际沟通中的应用研究1. 认知心理在言语交际中的应用人们的语言交际行为不仅是表达意思的工具,还是自我揭示、建立关系和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
而基于认知心理的角度来看待言语交际,在实际应用中不仅可以发现很多言语交际行为更巧妙、更复杂,也可以更加全面地捕捉到言语交际背后的共同点和差异性,从而提高言语交际的效果。
2. 认知心理在非言语交际中的应用非言语交际也是人际沟通的重要方式。
无论是面部表情、身体语言、姿态等,都包含着许多信息。
而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中,非言语交际也被广泛地研究和应用。
比如,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感知、模拟受试者的生理变化和认知过程,来探寻非言语交际中的各种心理变化和神经机制等。
3. 认知心理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跨文化交际是现代社会中日益受到重视的一种交际方式。
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行为表现的理解和解读方式不同,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理解和掌握认知心理学相关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而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客观、更全面地理解不同文化环境下的语言、行为等表现,以此避免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误解,从而更好地推动跨文化交际的发展。
心理学与人际沟通人际沟通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方式。
在沟通中,人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反应,而如何控制这些情绪反应,以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就需要心理学的帮助。
本文将从沟通的定义、沟通的方式、心理学对沟通的影响等方面探讨心理学与人际沟通的关系。
I. 沟通的定义沟通是交流信息和建立联系的过程。
信息可以采用口头、书面、符号或行为方式传达。
在沟通中,人们可以交流观点、意见和想法,以及分享经验和情感。
同时,沟通也可以用于解决纷争和促进协作。
II. 沟通的方式沟通方式包括口头、非口头和非语言三种:口头沟通是指人们用口语方式进行的交流。
这种沟通方式主要涉及到语言和音调。
非口头沟通通常是以书面的方式进行,如电子邮件、短信,或以符号、手势、面部表情、姿势和外观为主的非语言传递方式。
非语言沟通,即不使用语言工具,而是用动作、眼神和姿态等方式进行的沟通。
这种方式主要用于交流一些情感和心理状态。
III. 心理学对沟通的影响心理学对沟通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方面的具体阐述:1. 沟通的障碍与解决:在沟通过程中,存在许多影响沟通效果和产生沟通障碍的因素,如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和情境因素等。
这些因素对于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会造成障碍。
而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识别这些障碍,并提供解决方法,例如,在跨文化沟通中要尊重对方文化差异,避免使用亵渎他人的语言和行为。
2. 情绪表达与应对:情绪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也是沟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沟通中,容易产生情绪上的波动。
这时,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处理这些情绪,比如控制情绪,以及处理情绪强度与方向的不一致等,从而提高有效的情感表达。
3. 非语言消息接收与发送:在沟通中,有许多信息是通过非语言方式传递的,而人们对非语言信息的敏感程度不同。
心理学可以帮助人们增加对非语言信息的敏感性,并提供一些技巧以更有效地发送非语言信息,例如:注意个人形象、姿态、面部表情和语调等。
IV. 结论心理学与人际沟通密切相关。
心理学知识与人际沟通教案主题:心理学知识与人际沟通引言:近年来,人际交往的能力越来越成为社会中最重要的技能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是否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将直接影响到他的个人发展、职业成功以及生活质量。
在这个背景下,掌握心理学知识成为了提升人际沟通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教案将带领学生了解心理学知识并将其有效应用于人际沟通中。
一、探索人际沟通的重要性(500字)人际沟通是我们与他人交流、表达和理解的过程,它是人们建立联系和关系的基石。
在这一小节中,我们将通过心理学的角度来探索人际沟通的重要性。
1.1 为什么人际沟通如此重要?1.1.1 人际沟通对于职场成功的影响1.1.2 人际沟通对于情感关系的影响1.1.3 人际沟通对于个人成长的影响1.2 人际沟通中的误解及其影响1.2.1 语言和非语言沟通的误解1.2.2 思维模式和心理状态对人际沟通的影响1.2.3 如何避免误解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二、心理学知识与人际沟通的联系(600字)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为我们揭示了人际沟通的内在机制。
本小节将介绍几个与人际沟通密切相关的心理学理论,帮助学生理解人际沟通的工作原理。
2.1 人类思维和认知的特点2.1.1 认知偏差及其对人际沟通的影响2.1.2 情绪对思维和言语的影响2.1.3 如何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2.2 情绪智商与人际沟通技巧2.2.1 情绪智商的概念和重要性2.2.2 情绪智商对人际沟通的影响2.2.3 提升情绪智商的方法和技巧2.3 人际关系与自尊心2.3.1 自尊心对人际关系的作用2.3.2 如何培养和维护健康的自尊心2.3.3 自尊心在人际沟通中的应用技巧三、运用心理学知识改善人际沟通能力(700字)理论知识只有应用到实际中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
在这一小节中,我们将学习如何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人际沟通中,提升自身的沟通能力。
3.1 积极倾听和非暴力沟通3.1.1 什么是积极倾听?3.1.2 非暴力沟通的基本原则3.1.3 如何运用积极倾听和非暴力沟通改善沟通效果3.2 肢体语言和表达技巧3.2.1 肢体语言在人际沟通中的作用3.2.2 如何运用肢体语言传递准确的信息3.2.3 提升表达技巧的方法和技巧3.3 解决冲突和处理分歧3.3.1 冲突解决的基本原则3.3.2 如何有效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分歧和冲突3.3.3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方法和技巧结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心理学知识与人际沟通的紧密联系,并学习了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提升自身的人际沟通能力。
论沟通心里语言摘要:人际关系和人际沟通有着内容和形式上不可磨灭的辩证关系。
而作为人际沟通中的关键性因素——心理语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心理语言是人际沟通的关键根本因素。
2、人际沟通中心理语言的制约因素。
3、心理语言的运用原则。
4、心理语言的使用技巧。
一、心理语言是人际沟通的关键根本因素社会是人际关系的总和,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沟通中必定会在情感上产生一定的结果和积淀,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情感细节。
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它的发展变化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
而人际关系的状况是有人际沟通的状况决定的。
人际沟通即为 : 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动态与静态的信息交流过程。
人际沟通的实质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与行为上的互动,它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在内心、情感方面的全部沟通。
由此看出:人际沟通的主体是人,人际沟通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人际沟通强调的是人们在沟通中的心理情感和行为。
人际沟通作为一种动态的、连续的、不断变化的过程。
这就决定了人际沟通的过程包括许多变量,且所有的这些变量都在不停地变化着。
其包括的生理、情绪、智力、社会、感觉和态度、性格、环境和人际关系的需求满足等方面的因素归根结底为人的心理情感的表现方式,即人的心里语言。
心理语言是人们在进行人际沟通时用来分析自身发送给交际对象的信息效果以及分析交际对象反馈回来的行为语言信息的一种思维活动 , 它是人际沟通的关键根本因素。
二、人际沟通中心理语言的制约因素在人际沟通的过程中 ,双方互为交际的主客体沟通双方都是能动的主体 ,发出的信息看似外在的表现形式 , 实际上表达了双方大量的内在心理需求。
这种心理交流是否成功 , 必须考虑制约交际对象的种种心理因素。
1 、心理语言的运用受制于沟通双方的文化背景( 1) 受主流传统文化的制约文化是人类展历史长河中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存在与个人之外并从外部作用于个人。
论人际沟通中的隐性冲突与控制彭贵川(宜宾学院中文系,四川宜宾644007)收稿日期:2003-03-20作者简介:彭贵川(1965-),男,四川泸县人,宜宾学院中文系副研究员。
摘要:本文从文化心理、社会心理以及传统的民族心理角度分析了人际沟通中隐性冲突产生的诸种因素,分析了隐形冲突的外显特征,提出了控制隐性冲突的策略是把握人们的共性心理预期,个性心理预期以及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建立认知系统。
关键词:人际沟通;冲突;心理;控制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3)11-0266-04 美国学者弗罗姆说:“只要人们的理性还受根植于生活不和谐与不合理的非理性情欲所伤,我们也就永远不可能获得真理”。
[1]在人类漫长而艰辛的生命旅程中,“我是谁”、“他是谁”“我与他的关系”永远是人类个体向外部世界追问的一个永恒的精神主题。
每一个人从一来到这个世界就无可选择的被定位于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再加上作为一个人在其生命历程中必然遭遇生、老、病、死、爱、恨、情、仇、悲、欢、离、合等因素的困惑,必然面临工作生活环境中的生存、发展、利益、竞争等因素的挑战。
所以,人际沟通变得更加艰难,各种人际冲突却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现代人脆弱的心灵。
在人际冲突的种种情况中,那种隐藏在彬彬有礼的言行下的冲突最为严重,它较之显性的、短暂的、剧烈的冲突更加隐蔽、更加持续、更加不可捉摸,因而对人际沟通的危害就更大。
我们称之为隐性冲突,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一个人的实质,不在于他向你显露的那一面,而在于他所没有向你显露的那一面”。
[2]所以,我们对隐性冲突形成的原因、表现、及其控制方法的探讨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产生冲突的诸因素由于人与人有个性、想法、目标、以及利益上的区别,在人际沟通中,人与人经常发生思想、观点和意见的不一致,甚至发生争夺利益、权利、资源的相对斗争。
人们在个性、性别、年龄、种族、身体特征、教育程度、工作性质、习惯爱好、家庭背景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人们容易接受悦纳自己的人,接受与自己观点相同或相近的人。
心理人际沟通心理人际沟通在人际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涉及到个体之间的情感、思想和态度的传递与交流,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解决冲突、增进互信以及促进合作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本文将通过介绍心理人际沟通的重要性、障碍以及提升心理人际沟通能力的方法来探讨这一主题。
一、心理人际沟通的重要性心理人际沟通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人际沟通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通过有效的沟通,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想法和感受,增进彼此间的理解和信任。
2. 解决冲突:在人际交往中,冲突是难以避免的。
心理人际沟通可以帮助人们理性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意见,并倾听他人的观点,从而更好地解决冲突,维护人际关系的稳定。
3. 增进互信:良好的心理人际沟通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建立起稳固的人际关系。
通过积极倾听、正确表达和有效沟通,可以增加彼此间的信任感,加强合作和协作。
4. 促进合作:心理人际沟通对于团队合作和集体活动的开展至关重要。
通过有效的沟通,组织成员可以更好地理解组织的目标和任务,协调彼此的行动,提高合作效率。
二、心理人际沟通的障碍在实际的人际交往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心理人际沟通的障碍。
这些障碍可能导致交流不畅、误解和冲突的产生,因此需要我们积极地去克服。
1. 听力障碍:听力是有效沟通的基础,但很多时候人们并不能真正倾听对方。
有时我们只是在等待谈话的机会或者在思考自己的回答,而没有真正理解对方的意思。
2. 语言障碍:语言的使用不准确、不清晰、或者出现歧义可能导致交流的困难。
此外,不同地域、文化和背景的人之间也可能因为语言的差异而出现交流障碍。
3. 非言语障碍:非言语沟通是人际交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眼神交流等都可以传递情感和意思。
然而,如果我们对这些非言语信号没有正确的理解和认知,就可能误解对方的意图。
4. 心理因素:人们的心理状态和情绪也会影响到心理人际沟通。
如果一个人处于紧张、焦虑或者愤怒的状态下,可能会导致交流的困难和误解的产生。
论人际沟通中的心理语言彭贵川(宜宾师专中文系 四川宜宾 644007)摘要:人际沟通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活动,是一种文化现象。
心理语言是人际沟通的关键因素,制约心理语言因素的关键是参与沟通双方的心理需求,人际沟通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第一,沟通前要做好心理决策,第二,沟通中做好心理调节,第三,沟通后做好心理反思。
关键词:心理语言;心理需求;人际沟通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297(2000)04—29—(04) 一、心理语言是人际沟通的关键因素每个人一来到这个世界上,他就已经被置于一个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处于一个特定社会位置。
随着社会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他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履行一定的社会职责,同时也享受社会给他的种种权利,这样,人就必然要同他人发生联系。
这种联系是以沟通的方式来进行的,沟通的结果就是对他人产生一定的情感联系。
这样,人际沟通就成为建立人际联系的桥梁,成为人际联系的中间环节。
我们将人际沟通定义为: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动态与静态的信息交流过程。
人际沟通是一种信息的沟通,是一种特殊的信息沟通,是个人与其他交际对象之间的心理流通,这种心理流通是依赖心理语言来完成的,有了心理语言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情绪情感、态度兴趣、思想特点的相互交流与相互感应的心理过程才会变得通畅。
人际沟通的结果是形成人们之间的心理联系,人际沟通的实质在于打开交际对象的心里大门,而心理语言是打开心理大门的钥匙,通过以心理语言为媒介的人际沟通,才可以收集到他人心理的、个性的信息,也收集到他人发出的关于自己个性心理特征的信息,并且还将自己对他人的感观信息通过心理语言的交流让他人充分感受并接收,从而完善人际沟通的全过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我们将心理语言定义为:心理语言是人们在进行人际沟通时用来分析自身发送给交际对象的信息效果以及分析交际对象反馈回来的行为语言信息的一种思维活动,它是人际沟通的关键因素。
二、人际沟通中心理语言的制约因素在人际沟通的过程中,沟通双方既是交际的主体,又是交际的客体。
双方互为交际的主客体。
沟通的时候,主体一方将信息用心理语言进行编码后传送给交际对象,另一方面将来自主体的信息用心理语言进行解码后接收,然后,他再作为沟通的主体将自己的信息用心理语言编码后发送,原来是发送信息的主体一方又作为交际的客体将对方反馈回来的信息用心理语言解码后接收。
在沟通过程中成循环往复,才完成沟通的全过程。
如图所示:交稿日期:2000—10—16作者简介:彭贵川(1965.—)男,四川泸县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行为科学。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沟通双方都是能动的主体,无论是用心理语言编码信息,还是用心理语言解码信息,沟通双方都包含有特定的动机、目的和情感。
双方通过内在的心理语言对发出和接收的心理语言进行过滤。
发出的信息看似外在的表现形式,实际上表达了双方大量的内在心理需求,沟通双方以信息的在外方式交流,实际上是在心理深处产生碰撞与接触。
这种心理交流是否成功,关键是看信息发送者(接收者)对心理语言编码与解码是否成功让对方破译,所以,人际沟通时运用心理语言,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必须考虑制约交际对象的种种心理因素。
1、心理语言的运用受制于沟通双方的文化背景(1)受主流传统文化的制约文化是人类展历史长河中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美国文化学家怀特认为:“文化是一种超机体、超生物的现象,他在每个个体诞生之前就已存在。
文化外在个人并从外部作用于个人。
”①每个交际个体都是文化的承受着,都受到传统主流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其核心是儒家思想文化,儒家文化关注的焦点是仁、义、礼、智、信。
经过千百年的侵润与积淀,经过孔子、孟子、荀子、董仲书、朱熹、程朱、程颐和王阳明等儒学大师的推广与传承,儒家思想文化和思维方式刺破茫茫的历史时空,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思想行为以及信仰与习俗中,不论是学富五车的知识分子,还是善良普通的平民百姓,都从不同的渠道、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受到主流传统文化的强烈感染与召唤。
我们在进行人际沟通时,在用心理语言对信息进行编码与解码时,就要充分考虑到儒家文化影响下交际对象内在的共同心理需求。
(2)受大众心理需求的影响人的心理需求是产生人际沟通的起点,需求是一种不足之感,求足之愿,临危之感,解危之愿。
被满足是人行为的目的,离开人需求的沟通是不存在的。
人的需求表现为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两个方面,人际沟通要达到的目的也无法超越这个范围。
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马斯洛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实际上就是论述了人的共性需求,其中他提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性要更多成分上表现为物质上的需求,社交需要和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则更多表现为精神上的需求。
把握大众的共同心理需求才能使沟通顺利进行:人们都关注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信息;人们容易首先接受对自己肯定的信息,如赞赏鼓励等;人们都愿意吸收与自己的社会角色、兴趣爱好、经验教训密切相关的信息;愿意关注新奇的、特殊的、权威的信息。
在沟通时,一旦交际双方都从对方发出的信息中感受到被肯定、被尊重、被接纳,就会让交际双方都获得自信、满足、快乐的感觉,从而使人际沟通得以良性发展。
(3)受时代因素的影响时代变迁也会影响沟通中交际双方的心理需求。
十年动乱中,人们的普遍心理需求是:根正苗红、贫穷光荣、无知光荣、造反有理。
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以后,物质文明的需求,经济效益需求,精神文明的需求,开拓进取的需求,掌握知识的需求又成为大众心理需求。
进入20世纪90年代,学历文凭、科技知识、创新精神、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又成为普遍心理需要。
这些因素在人际沟通中使用心理语言编码解码时是需要积极关注的。
2、受交际双方个性因素的制约人际沟通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心理沟通,每一个交际个体都有不同的社会角色、社会位置,所以其心理需求求也是千差别的。
对交际对象的个性心理需求了解深入,则个性因素就成为沟通时的积极因素,反之,就成为沟通时的种种障碍。
(1)性别因素。
由于传统文化影响,一般说来,女性担负着养育子女,承担家庭内务,客观上缩小了他们的活动范围,也就决定了他们的性格普遍具有内倾性。
在交际时表现出细致、拘谨、体贴、气量小等特征。
男性与社会联系较为密切,生活空间较为广阔,表现出独立、刚强、合群、好表现等心理特征。
当然,随着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科技进步、生活水平的改善,男性与女性将更加平等,很多心理方面的特征会更加趋向一致。
(2)年龄因素。
每个人年龄不同,他与社会联系的深度、广度与强度也不相同,其内心世界也会有相应的差别。
年青人争强好胜、敏感偏激、血气方刚、闯劲十足。
人到中年,经过一番番春夏秋冬,尝过一遍遍酸甜苦辣,走过许多坎坷、斗罢许多艰险,就表现出老练、稳重、自爱、坚毅、中庸、务实的心理特征。
走过火红的青春,有过辉煌的岁月,光阴荏苒,老之己至,此时的老年人,对生活已有“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感。
一般说来,他们表现出关注健康、喜欢怀旧、容易孤独、比较敏感、非常睿智的心理特征。
(3)职业因素。
职业不同,也会产生心理差异。
脑力劳动者表现出周密、严谨、讲方法、讲逻辑、喜探索的心理特征。
体力劳动者则表现出豁达、爽直的心理特征。
(4)民族因素。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民族之间的亚文化不同,其心理需求也不一样。
(5)地域因素。
如北方人比较粗犷、爽直,南方地区的人比较储蓄;沿海地区的人较为重视经济效益,内地的人较为重视人际关系等。
3、受制于沟通双方对移情因素的把握人际沟通的目的是要与沟通对象达成心理上的趋同。
移情,就是交际双方在心理上将自己置于对方的角色,更加深刻的了解交际对象在沟通时表现出的外在语言行为中包含的内在心理需求。
美国行为学家理查得.L.威瓦尔认为人际沟通时有“六个人”参与了交际:第一,你心目中的自己(我怎么样);第二,对方心目中的你(他认为我怎么样);第三,你认为对方心目中的你(我认为我在他心目中的情况怎么样);第四,对方心目中的他自己(他认为他自己怎么样);第五,你心目中的对方(我认为他怎么样);第六,对方认为你心目中的他自己(他认为他在我心目中的情况怎么样)。
②这是对人际沟通中的心理移情的最好描绘。
移情就是要求置身于对方的社会角色心理中,去体会交际对象的心理状态和他发出的信息。
这时的沟通,完全是以心理语言为工具来进行的,这样才能增进交际个体对他的交际对象的社会角色心理以及自身的原有角色心理有更深的理解。
从而在沟通中更加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更好的理解他人的社会处境和心境,体验交际对象在各种情况下的不同内心感受,从而更加深刻的了解个体自身此时此刻的交际行为语言是否得当。
从而明了交际个体自身在与什么样的交际对象沟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语言行为以及什么样的交际态度。
三、心理语言的运用原则人际沟通是能动的主体之间个性心理特征的表露与感应,是双方沟通情绪情感的交流过程。
在人际沟通中,一切外在表现的交际行为都是心理语言运行的结果。
所以,在进行人际沟通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1、沟通前做好心理决策人们在进行沟通时,需要了解外部世界和他人行为语言的真正原因。
必须在沟通前对交际过程有预见性,让交际方式有针对性,使自己的交际行为有可行性。
我们需要预先了解沟通对象对自己的态度与认知程度,需要预见自己的交际行为语言带来的是奖励的效应还是惩罚的后果,我们需要为自己的沟通行为定向与定性。
心理需求包含四个子系统;③第一,决策者一方的系统,实际上就是“我”怎么样?涵盖交际个体自己的经济情况、政治地位、社会关系、社会影响等。
第二,交际对象一方的系统。
也就是交际对象的共性和个性需求情况。
第三,决策者和沟通对象的系统。
包含交际双方认可的交际内容与交际形式,如沟通对他的影响如何,他对这种影响的认识又如何等等。
第四,交际的时空系统。
沟通的时间是白天还是晚上,是定在节假日还是普通时间,是选择在决策者熟悉的地方还是选择对方喜欢的地方,是随便在什么地方还是选择专门地点等。
2、沟通中做好心理调节人际沟通是双方能动的心理行为过程,要求沟通双方根据对方表现出的外在语言行为进行瞬间的心理判断和决策,去感知、理解、分析对方反馈信息的每一个变数。
从而准确把握对方信息中包含的动机和目的。
然后对自身的行为语言进行即时的调整,这个阶段是人际沟通的关键环节,其首要任务是让交际对象悦纳并寻求双方的心理共鸣,这样,双方在交际时可以更好的体会对方的立场,以便在将信息编码发送时让对方更好的接收。
3、沟通后做好心理反思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不是由一两次的沟通就能完成的,它还需要多次的沟通来巩固、改良、发展,每一次沟通都不应该是前一次沟通的重复,如果这样,要更加深入的发展人际关系就不太可能,而动态的人际沟通又是一次性行为,不能象电影一样看完一遍后还可以从头再来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