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酶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750.00 KB
- 文档页数:8
酶技术在食品加工与检测中的应用摘要:在不同类型食品的生产和检测中,应引入不同的酶技术,如酶检测技术和重组酶介导的扩增分析方法,以期达到对食品中有害菌及物质的特异、固态检测,提升食品品质。
文章结合新时代酶技术的发展状况,对其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今后我国食品检验技术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酶技术;食品加工;食品检测;应用分析引言随着酶技术的出现,推动了食物制造行业的革命,推动了人类饮食的多样化,推动了我国食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只有强化食物的生产安全,强化质量检测,强化生物酶技术的研究,才能保障人们的食物安全,促进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
这样,食品企业才能稳定地发展,促进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1.酶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作用和价值1.1.改善食品风味通过使用脂肪酶和蛋白酶等酶制剂,可以加快肉的反应速度,加快产品风味的形成,从而缩短产品制备的时间,方便食品企业的生产,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本课题以金华火腿为研究对象,以中兴(2.7%)和未还原(4.3%)为未还原态(4.3%)的蛋白酶为研究对象,以43℃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猪蹄进行低温加工,获得类似于金华火腿的风味特征。
在果蔬产品的精深加工过程中,酶对其具有独特的促进作用。
在果蔬成熟过程中,一种芳香前提通过糖苷键生成,经酶促释放,具有改善果蔬香气的作用,所以,在果蔬加工过程中,应用糖苷酶对果蔬进行加工,能使果蔬的香气更明显。
1.2.改善食品色泽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利用生物酶处理食品,可以改善食品的色泽。
在食品中加入特定的生物酵素,可加速类胡萝卜素的氧化及色泽。
木聚糖酶、木瓜蛋白酶与葡萄糖氧化酶联合使用可加快类胡萝卜素氧化速度,改善面团平滑度,为食品色泽改良提供新思路。
1.3.提升食品安全性第一,寡糖由于其良好的健康功效,有着很大的市场需要,并已形成了相应的行业。
寡聚糖是由2—10个糖苷链组成的一种物质,它的甜度很低,热量也很低,一般不会引起血糖或者是血脂升高。
福建农林大学考试试卷( A )卷2006 ——2007学年第二学期课程名称:食品酶学考试时间120分钟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06 年级专升本班学号姓名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酶比活力:在特定条件下,每1mg酶蛋白所具有的酶活力单位数,是酶制剂纯度的指标。
2、immobilized enzyme:固定化酶:固定在载体上并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进行催化反应的酶。
3、chemical modification:酶的化学修饰:酶蛋白肽链上的某些基团,在另一种酶的催化下发生可逆的共价修饰,从而引起酶活性改变,这种调节称为酶的化学修饰。
4、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聚合酶链式反应:以特定的基因片段为模板,利用人工合成的一对寡聚核苷酸为引物,以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底物,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通过DNA模板的变性,达到基因扩增的目的。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小题1分,共9分)1、钙离子的存在会显著抑制α-淀粉酶活性。
(×)2、木瓜蛋白酶对酯和酰胺类底物表现很高的活力。
(√)3、过氧化物酶是食品中一类最耐热的酶,采用电离辐射并结合加热处理才能完全破坏其活性。
(√)4、以酶浓度〔E〕与反应速度V表示的可逆抑制与不可逆抑制区别为V 正常可逆不可逆〔E〕(√)5、聚半乳糖醛酸酶能优先对甲酯含量低的水溶性果胶酸起水解作用。
(√)6、在检测过氧化物酶活性时,所用氢供体愈创木酚如呈褐色,说明酶未失活。
(√ )7、以吸附法固定化酶,酶与载体之间的结合力是氢键、配位键、范德华力。
(√ )8、酶纯化中所采用凝胶过滤法是根据酶分子电荷性质而定的。
(× )9、酶反应速度随底物浓度的提高而逐渐增大。
(×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答:细菌的细胞壁由胞壁质组成,胞壁质是由N-乙酰氨基葡萄糖(N-acetylglucosamine)及N-乙酰胞壁酸(N-acetylmuramic acid)交替组成的多聚物,胞壁酸残基上可以连接多肽,称为肽聚糖(Peptidoycan)。
第0章绪1.什么是食品化学?或食品化学研究内容是什么?2.食品的化学组成是什么?3.食品化学在食品科学中的地位如何?4.食品的属性或功能?5.食品在加工贮运中有哪些变化?6.食品化学变化的控制条件有哪些?第一章水1.水在食品中的含量,对食品的作用2.水和冰特殊的物理性质3.水分子的结构(极性,氢键)4.液态水的结构(粘度,密度)5.水和溶质的相互作用6.食品中水的存在状态7.束缚水或结合水定义,特性8.水分活度定义,测定9.水分活度与温度关系10.吸湿等温线定义,滞后现象11.单分子水层意义12.水分活度与食品稳定性(微生物生长,化学反应)13.冰与食品稳定性的关系14.如何控制冻藏食品质量?15.食品中水分迁移(化学势,相)16.M w,T g与食品稳定性第二章碳水化合物1.碳水化合物定义和分类2.单糖结构,D,L,α,β,a ,e键3.变旋现象和互变异构4.糖苷定义和分类5.糖醇特性和作用6.糖酸结构和应用7.功能性低聚糖意义8.单双糖物理性质(溶解性,甜度,结晶性,吸湿性等)9.单双糖化学性质(水解,复合,脱水,焦糖化,褐变)10.多糖分类,结构,意义11.多糖物理性质(溶解,粘度,沉淀,凝胶,膜)12.淀粉粒结构,直支链分子大小结构和含量13.碘呈色反应机理和影响因素14.淀粉水解及产品15.淀粉糊化和老化,影响老化因素16.淀粉改性意义方法17.果胶质结构、性质和应用18.纤维素结构、性质和改性19.常见海洋胶、植物胶、微生物胶用途20.壳聚糖结构性质用途第三章脂质1.脂质定义,分类,在食品中作用2.天然油脂结构,组成,分类3.脂肪酸结构,命名,速记,分类,性质4.保健意义的脂质(多不饱和脂酸,磷脂,固醇等)5.油脂有物理性质:(结晶特性,熔点,塑性,SFI等)6.油脂的酸败类型(水解,氧化)7.油脂高温下化学反应(聚合,分解,现象)8.油脂氧化类型,机理(自动氧化、光氧化、酶氧化异同点)9.油脂氧化后果10.油脂自动氧化影响因素11.油脂质量评价(A V,POV,皂化价,烟点,浊点等)12.油脂精炼意义,步骤13.油脂加氢意义,机理,反式酸14.酯交换分型,意义第五章蛋白质1.蛋白质的化学组成,含氮量2.蛋白质按化学组成和溶解度的分类(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等)3.什么叫食品蛋白质,来源,优质蛋白质4.氨基酸结构:L,D,α,极性,电荷,必需氨基酸等。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在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中的应用摘要对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ELISA) 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进行了分类论述,主要包括双抗体夹心法、间接法测抗体和竞争法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对其应用前景作出了展望。
关键字微生物;快速检测;ELISA食品的安全性是食品必需具备的基本要素,然而在食品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在世界各地仍不断发生各种各样的食品安全事故,食品安全问题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近几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对全国部分省市的生肉、熟肉、乳和乳制品、水产品、蔬菜中的致病菌污染状况进行了连续的动态监测,结果表明,微生物源性食物中毒占居首位,高达39.62%[1]。
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以及对食品安全的重视,传统分析方法已经远不能满足食品检测的需要,迫切需要灵敏度更高、特异性更强、简便快捷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和方法。
因此,近年来世界各国的许多机构和学者都致力于快速检测技术和方法的研究,改进和开发了一些快速的检测技术和方法。
快速检测及其自动化则是通过综合引用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免疫学以及血清学试验技术对微生物进行分离、检测、鉴定和计数。
近年来,常用的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主要有6大类:一、载体法:包括快速测试片法、螺旋板系统法和滤膜法;二、代谢学技术:包括电阻抗法、微热量计技术和放射量技术;三、免疫学技术:包括免疫荧光技术( IFT)、酶联免疫吸附技术( EL ISA)和酶联荧光免疫吸附技术(V IDAS);四、LAMP方法;五、分子生物检测方法:包括分子杂交、PCR和基因芯片;六、分析化学技术:包括高效液相色谱(HPLC) 、气相色谱( GC)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GC-MS)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MS) 等。
其中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以其简便、快速、灵敏、成本低、检测谱广等特点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1.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的原理和特点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简称ELISA)是将抗原、抗体的免疫反应和酶的高效催化反应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综合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