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勋心理咨询中的提问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61.00 KB
- 文档页数:4
2、心理医生的能力在于发现来访者的动力和资源问:心理医生怎么帮助来访者摆脱内心痛苦?李子勋:我们首先提供了一个谈话的机会。
有一个人,用完全接纳的方式来听他倾诉,让他阐述痛苦,而且给他回应。
我的这个回应,让他感觉到我在关怀他。
现在的心理治疗,更多的是关怀,就是我很关心你。
问:但是这一点,其他人好像也可以做到。
李子勋:其他人劝,通常是用自己的心去劝,自己怎么认为,就怎么用自己的话去劝,但心理咨询师是中立的,是没有偏见的。
我不会对第三者,或者别的人做评价,也不会用回应去确认什么。
我们只会让他感觉到,难道我们说得不对吗?为什么心理医生没有回应我?我们就是一面镜子,我们的内心是空的。
问:那么你们能做到什么?李子勋:我们的能力在于发现来访者的动力和资源。
动力就是改变的欲望还是不改变的欲望。
比如有个孩子想来看病,但他更想留在家里打电脑。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让他意识到,其实他的病,就是为了留在家里打电脑。
但是这个话是他自己说出来的,我们绝不会说。
我们会巧妙地提问,或引导他,让他把自己内在东西的表述出来。
当他自己说出来,他就会愣住,那么接下来的谈话就会出现变化。
意识到他无意识的用疾病合理化在家玩游戏的行为,改变的动力就会加强。
同样,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家长对孩子疾病的担心变弱了,促进孩子康复的欲望也加强了。
要改变孩子,我率先会改善家长与孩子的关系,通过寻找有效的家庭互动方式来促使孩子的正面行为。
别以为心理治疗师一上来就要解决他的核心问题,我可能会回避直接讨论病情,把注意力放在生活或亲子关系的细微层面,改变从细微的地方开始,像蝴蝶效应。
问:为什么不做大的干预?李子勋:症状有时隐含着某些家庭功能,构成一种关系平衡,大的改变,有时会让当事人或家庭冒更大的风险。
因为每个心理治疗师不可能了解当事人生活处在一个什么情景下。
他对故事的描述和解读,会有一个核心的东西在影响他,他会把所有的情节都按照这个核心的东西来编排,这构成了他故事的主流布局。
当李子勋面对《心理月刊》执行主编(2008年采访)王珲侃侃而谈的时候,这位业界内外都拥趸无数的心理学专家,热衷于自组织理论与后现代心理学已超过3年。
他首次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国内心理咨询实践。
他说:“希望人们可以接受自组织概念,拥抱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对自己和社会更加适应与宽容。
”《心理月刊》:“为什么选择自组织理论定位您的心理治疗?”李子勋:自然科学教会我们一种线性的思维方式,凡事皆有因果。
现代心理学就是按这样的逻辑在操作。
咨询师有个假定:来访者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原因如何,结果如何……咨询师有个可依托的理论体系,帮当事人走出困境,确立自我发展的目标。
但人的心理问题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能说清楚。
比如,我们形容山是圆锥形的,这是理性的抽象,但没有一座山真的是圆锥形的。
人的科学是生物学中最复杂的科学,而非物理学。
现代主义的心理学是一种抽象的学说,但人又都是具体的,对事物的感知充满差异。
来访者讲他/她的故事,产生于他/她的观察和因果思维的假定。
故事只是被言语化的真实,而不是真实本身。
同一个女孩,A男生说,她很飘逸,B男生说,她很沉稳。
这是她吗?不,这是男生内心的东西。
所以,言语有那么多的不确定性,而心理咨询又完全依靠言语。
这让我对过去心理学的一些假定产生了动摇。
在被描述的一种存在之外,还有巨大的很难被说清楚的存在,有时能感知到,却无法用言语描述出来。
自组织理论是研究系统内部自组织规律的一门科学。
传统心理治疗强调归因,而找到原因并不一定能解决问题。
自组织咨询不注重原因的真实性,而是通过扰动来访者内心的固有信念,产生信息重组,通过自组织,让心身和情绪从旧的有序发展到新的有序。
《心理月刊》:在我的印象中,你的这个思路似乎几年前就开始形成了。
什么时候正式用这样一个词,把它确立下来?李子勋:3年前吧。
开始是给企业管理人员做培训,后来才开始培训咨询师。
我喜欢讲塞翁失马的故事。
塞翁丢了马,邻居来安慰他,塞翁却说,谁知道是坏还是好呢?当我们用这种不确定的方式来咨询,就得依据自组织理论。
我因喜欢《心理访谈》而喜欢上了那个叫做李子勋的家伙,他温文尔雅、善解人意、沉稳敏捷、智慧通达。
5月4日至6日我放弃朋友聚会,不远千里跑到到深圳聆听李子勋《心理咨询的整合理论和技术》的专题讲座。
生活中的李子勋与电视上的李子勋略略有些不同:生活中的李子勋帅气、率真、灵性而智慧。
他在讲坛上或坐或立,忽左忽右,口若悬河、思维飘逸,根本不用讲稿。
在三天的时间里,他介绍自组织理论、干扰理论、筛子理论,分析客体关系和叙事治疗,剖析后现代心理理论精髓;讲解什么是焦点治疗、多元文化取向的咨询风格、提问技术的分类与应用、心理咨询和治疗整合技术、家庭治疗的核心理论与扰动技术等。
李子勋讲课很有意思,并不是按部就班的,而是常常根据学员提出的问题或小组讨论案例中学员们的看法引出他想要传达的观点,并提供全新的看问题的视角,中间还时常穿插一些精彩的录像来引发学员们的思考和领悟,期间还当场做了一次咨询和督导。
三天课的信息含量非常大,有很多全新的理念和相对深奥的东西,可奇怪的是我们居然不觉得累。
这大概应归功于他开放的授课方式、娴熟的咨询技巧和独特的个人魅力。
倘若按照他的德国老师西蒙的“三个三”理论(一堂好课的标准是:30%的授课内容差不多是学员以前所知道的,30%是学员需要琢磨的,30%是不完全理解,要以后去慢慢来领悟的)来评价他的课,应该算得上一次非常精彩的课。
三天的课中他说得最多的词是扰动、刺激、创新、流动、useful……他的很多观点是让人耳目一新的,比如在谈到心理学时,他认为心理学不是考古学,而是建筑学。
问题是被构建的,很多问题、事情都可用心理学去研究,譬如他说到抑郁症的流行,换一个角度看也可以说是商业行为的结果。
它跟商品的流行有一定的相似性,一个商品要激发人的消费欲望,对抗抑郁药的消费欲望可以经由人人都可能存在抑郁,或药物可以给你崭新的人生来激发,另一个是降低门槛,减低药价可以让人人都买得起。
三就是获得商品便宜,把药物从精神药物管理变为普通药,很容易买到。
李子勋心理访谈及治疗技巧6.10家有逆子李子勋1.儿子打年过半百的父亲2.第一次的情况:父亲因孩子没上学打他,所以还手(打什么地方)忘了。
(事后让他认错还是什么都没做)没做(当时你震惊吗)一点……有点心痛3.儿子以前乖→初一有时不写作业→爸爸打(平时不管)→委屈于是打游戏→更多打骂,干脆不上学(开始重回学校,不习惯,随口说不想去。
父亲说不去就不去,很无奈→儿子当天真的赌气不去)4.自画像:父亲——居中,占很大篇幅,平和,眯眼→不太会感知别人,以为自己可以淡定,看得开儿子——很小,偏下部,眼睛很大,没有头顶→不舒展(自述要做就做,说一不二,只能一件事完成再做另一件——和爸爸很像)两幅画像都不画耳朵→都不听5.对于主动拥抱对方的回答较模糊专家:儿子小时候对父亲的崇拜→长大后变成他→父子变兄弟,平等→挫败父亲的权威父亲的态度(退让)→让权→儿子有机可乘,我行我素→叫板(儿子小时候“听话”→为了得到快乐)专家指出:不让权不等于会发生冲突,通过其他方式可以限制儿子;儿子自己要反省,学习是自己的事,不是为了家长(补上头脑和耳朵)。
6.9陌路母子李子勋1.九岁父母离异,儿子跟父亲生活。
现25岁的儿子突然叫母亲来,但儿子的态度极淡漠,如仇人一般。
2.当年丈夫出轨而闹离婚,丈夫以儿子扶养权为条件才答应→儿子可能觉得母亲为离婚而放弃了儿子→母亲理解不了,觉得母子以前感情很好。
3.母严父慈→母子关系并不像母亲想像那样好→母亲觉得诧异4.过早教育会使感情疏远5.孩子决不许任何人讲爸爸的坏话(认为父亲无辜)6.母亲老讲,我没再婚都是因为儿子→儿子在父母离异已经有很多烦恼,这样做更添新愁→儿子很累→对母亲的愤怒(其实结婚与儿子没有关系)7.母子相见,母亲老提要求(必须叫我,必须多陪我一会儿,必须与我亲近……)→有条件的爱是不想不要的。
8.场景选择1、有只受伤的鹰,养三年后为了它的自由而放飞它2、常去动物园喂小鹿,但鹿长大后不再听她叫唤,只远远看看她。
李子勋:把任何体验都当作资源来看“明星心理咨询师”李子勋曾是中日友好医院的临床医生。
1989年,同科室女医生的自杀事件带给李子勋很大的触动,并促使他开始涉足临床心理学。
2008年,李子勋转向心理咨询与治疗已整整19年。
19年咨询路,持续成长的关键是什么?“咨询师的个人成长要经过很多体验,要学会去生活。
其实人的一辈子都在完成自己,你经历得越多越丰满。
不要为经历过的东西而后悔,经历的东西就是你生命的一部分,摔了、跌了、损失了、被人抛弃了都是重要的经历,都是生命中灿烂的东西。
如果想到这些,你就会突然觉得任何懊恼的事情你不再懊恼,不再痛苦,不再有那么强大的生气。
当你把任何体验当作资源来看时,什么事都不再是大事情,你可以平常心的去面对。
”给心理咨询师“培训”,就是“陪”着“训练”记:您平时都怎样处理自己的工作压力?李:玩儿啊,好好地玩。
有很多爱好,情绪需要出口嘛。
当心情比较烦时,就开车到某一个地摊上去买点东西,经常会去潘家园逛逛,家具啊石头啊瓷器啊。
看了几本书卖弄一下,跟买赝品的人说,“你看,你这是赝品,因为如果是乾隆年间,龙型应该是做成这样。
”他们看出你懂,会把你当作朋友,不会骗你,会50块、30块钱卖你。
但如果他们不知道你懂,会5000、8000的卖给你。
你又不买,偶尔买一件仿得很像的,你又知道是个赝品,摆在哪里是个东西。
这都会让我心情很开朗,舒服,会觉得很爽(微笑)。
一个人解脱压力要有出口,要有缓冲。
像女孩子喜欢逛商店,就喜欢买套便宜、好看的衣服,回来就开心了,下厨房做饭了,本来发誓不见他的(男朋友或老公)。
男人也一样,也需要他情绪的出口,但是不要花大价钱。
家庭治疗学习的关键:分析清楚自己的原家庭①记:家庭治疗是心理咨询师很有必要修行的,也是比较难的。
您认为学习家庭治疗的关键是什么?李:家庭治疗的关键就是要把自己的原家庭分析清楚。
我们都知道家庭治疗讨论的就是一个人和他人的人际关系,可能会无意识地受到早年和他母亲也包括父亲、重要关系人的亲密的、依恋的安全模型的影响,而呈现出起他的特点。
心理咨询师的成长经历--李子勋心理咨询师的成长经历--李子勋李子勋,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医生,首届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培训项目学员,心理协会北京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成员。
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实话实说》,北京电视台《心理时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星星夜谈》、《情感世界》特约心理专家。
《父母必读》、《女友》、《时尚健康》等健康与时尚杂志的专栏作家。
人们认识李子勋,大多是通过央视的一档夜间节目《心理访谈》。
而荧屏下,李子勋是中日友好医院心理科的主任,从事心理治疗工作15年。
如今不断攀升的收视率让他成了医院的“明星”大夫,每周的心理门诊都人满为患,挂不上号的人几乎把电话打爆……其实早在多年前,李子勋就成为电台、电视台多档心理节目的特邀专家,为一系列健康时尚杂志撰写稿件,并出版了多部解答心理疑难的专辑。
那么,这个为众人解决心理病痛的人,是怎样步入这个领域,又是怎样看待心理咨询师这个角色的呢?女同事的自杀事件带来的触动很大大学毕业后,李子勋从成都分配到了北京,进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之后又调入中日友好医院。
在中日友好医院做临床医生时,女同事的自杀事件带给他很大的触动,并促使他开始涉足临床心理学。
“这个女医生才20多岁,她的男朋友去美国后向她提出分手。
我们的办公桌紧挨着,她总是问我,李医生他为什么要和我分手?有一段时间她老缠着我们几个男医生说话,我们为了避嫌就老躲着她。
其实她患了重度抑郁,具有自杀倾向,缠着我们说话其实是想释放压力,但我们谁都没有意识到。
”让李子勋更加追悔莫及的是,女同事曾经向他询问服用什么药品能致人死亡,而她服毒自杀时选择的恰好就是自己提及的药品。
这一年,医院里自杀的医生护士达到四人,让院方感到非常吃惊。
与此同时,卫生部要求各医院开设心理门诊,李子勋得知这个消息后,积极争取到培训机会,赴北大医学部六院进修心理学,最终成为当时心理科唯一的一名医生。
医院选择李子勋也不是没有原因,虽然那时他只是一个小小的住院大夫,但与病人却相处得非常融洽,深得信任。
让孩子像孩子那样长大李子勋关于孩子的学习与养成教育1、不要让孩子在学习中感到不舒服,要让他有快感,不要在孩子学习时批评他的坐姿,写字潦草,等他学完之后再说。
2、投射性认同:妈妈关注孩子的什么,孩子就会成为什么!你关注他撒谎,而且只关注他撒谎的行为,而且每次你都能找到他撒谎的坚实的证据,那孩子就会认为他自己就是一个liar。
3、陪孩子学习、读书,孩子用的不是自己的智商,而是用了你的智商。
你唯一不能帮孩子的是帮他读书。
4、4年级以下的小学教师必须要长得漂亮,要温柔,这样孩子就较少出现青春期逆反。
5、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少的可怜,而且大多数将来都用不着,鼓励孩子多看书,看各种各样的书。
6、看书只取所需,不必全部都看,做到好读书不求甚解。
7、让孩子的某一方面出类拔萃。
当智力在某一点上达到优秀时,智力是会拓展的。
若孩子厌学,你可以让他专攻某一门他最喜欢的课,其他学科先放弃,当这门课达到优秀时,其他课就会自然也好起来。
8、11岁以前,小学阶段暗示的技巧:当孩子考的不好时,你可以表现出不高兴,但当孩子问你是不是因为他考的不好而不高兴时,你要说:不是因为你考的不好,我只是今天不知道为什么不舒服、不高兴。
当孩子考的很好时,你可以表现出高兴,但不要告诉他你是因为他考的好而高兴。
9、当我们的孩子被老师骂了,我们应该抚慰孩子而不是成为老师的帮凶。
撒切尔夫人,侍者洒汤在大臣身上,撒切尔夫人拥抱那个侍者说:“我们谁都会犯错。
”10、学校里的老师从来不想去理解孩子什么,只会想当然是什么。
11、代币疗法:只针对孩子某一个关键的问题进行奖励,而不是对所有的问题的改善都奖赏。
12、夫妻双方应避免高度一致性的教育方式双方的教育方式应有一定的差异,高度的一致性会对孩子产生压抑。
本人理解:大的方向应该是一致的,但是具体的方法可以有不同,父亲有父亲的特色,母亲也要有母亲的特色。
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双方有着不同的教育方式,但是尽管不同,都可以让孩子健康成长,两种方式都是孩子喜欢的,可以接纳的。
李子勋老师大庆讲座——心理技术与心理咨询成长心理培训(下)李子勋老师大庆讲座——心理技术与心理咨询成长心理培训听课笔记(下)声明:本文内容系七十三根据李子勋老师讲课内容整理而成,文章内容版权系李子勋老师与相关辅导机构所有。
七十三整理成文字,仅供个人学习、欣赏之用。
任何人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本作品,基于此产生的法律责任本人不承担连带责任。
第三部分:心理咨询师的理论、技术成长(一)李子勋老师谈自己的成长李子勋老师在北京一所医院因为没有心理门诊,因为其爱做“暗示治疗”,表现也不错,就被送到西安培训。
在早期,所接受的训练是:心理咨询与治疗就是告之来访者专业的心理学知识,把来访者变成心理医生,来访者的病就好了。
美国的夏威夷大学的老师让李子勋老师感到心理学的神奇。
“分析性治疗”荣格的,以个案的方式讲课。
轻松玩笑的方式与个案讨论。
像一个好朋友在关心个案的生活。
为什么要提问,其内心的逻辑是什么?来访者内心有许多想法,但说的很简单。
讲了一整天,个案就解决问题,结婚。
真正的咨询是一种人性的关怀进去,细细进入来访者的情景,共同探讨他的生活环境,来找到来访者的东西。
内心可以有精神分析、情结等名词与术语,但这些不用跟来访者谈。
成立一个小组,彼此督导。
第一,谈痛苦。
第二,分析一个个案。
第三,讲一个心得。
集体的力量成长才会。
治疗一个家庭可以不问故事。
德国老师没有问到底发生事情。
故事本身并不重要,用故事来提问很重要:谁认为这是一个问题?谁先最早发现了这个问题?谁觉得不是问题?如果孩子改变了,谁能首先发现出来?一个好的问题,治疗本身就在其中。
并不需要对故事做很深的研究真实不是存在的。
德国老师以故事来冲击学习者:四个咨询师通过问,讲了四个故事。
游戏者只说“是”。
当事人迎合治疗师。
咨询师问出来的故事是和咨询师的内在导向有关。
按照地图指示没有到达目的的。
每个人内心的地图是不同。
我们基本的假设是我所说的,来访者都会理解。
心理咨询中询问的技巧
1. 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可以让求助者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从而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问题。
例如,“你今天感觉怎么样?”“你对这件事情有什么看法?”
2. 具体问题:具体问题可以帮助咨询师更深入地了解求助者的问题。
例如,“你在什么情况下会感到焦虑?”“你最近的睡眠情况如何?”
3. 试探性问题:试探性问题可以帮助咨询师了解求助者的态度和信念。
例如,“如果你的朋友遇到了这种情况,你会给他什么建议?”
4. 澄清问题:当咨询师不确定自己是否理解求助者的问题时,可以使用澄清问题的技巧。
例如,“你说的‘心情不好’具体是指什么?”
5. 避免引导性问题:引导性问题可能会影响求助者的回答,因此应该尽量避免。
例如,“你一定感到非常难过吧?”
6. 尊重求助者的感受:在询问过程中,咨询师应该尊重求助者的感受,不要批评或贬低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7. 倾听和回应:咨询师不仅要提出问题,还要认真倾听求助者的回答,并给予适当的回应和反馈。
总之,询问是心理咨询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巧。
通过有效的询问,咨询师可以更好地了解求助者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帮助。
简述心理咨询中的询问技巧(一)简述心理咨询中的询问引言心理咨询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健康支持形式,通过询问来了解客户情况是心理咨询的基础环节。
本文将详细介绍心理咨询中的各种询问技巧,帮助咨询师更好地了解客户,并提供针对性的支持和建议。
1. 开放式问题开放式问题为客户提供了自由发言的空间,能够促进客户深入思考和表达内心感受。
采用这种询问技巧时,咨询师应尽量使用那些以什么、如何、为何开头的问题,例如:•你目前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你在面对这个问题时有什么感受?2. 封闭式问题封闭式问题通常需要客户做出简短的回答,一般用于获取特定信息或确认客户的观点。
咨询师可以使用以下问题形式:•是/不是型:你是否感到担忧?•选择型:你认为自己的情绪属于以下哪种类型?3. 探索性问题探索性问题通常用于帮助客户冷静分析问题,激发自我思考和发现内在需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探索性问题:•这个问题在你的生活中有什么重要性?•是否有类似的情况触发了你的情绪?4. 反射性问题反射性问题是对客户言辞或行为进行回应的一种方式,可以帮助咨询师更好地理解客户的内心体验。
下面是一些反射性问题的例子:•你似乎对这个问题感到非常困扰,是这样吗?•在你说这句话时,感觉好像有些沮丧,对吗?5. 递进性问题递进性问题是指根据客户的回答,逐渐深入探讨问题的细节和背后的原因。
咨询师可以使用下列递进性问题:•你能给我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吗?•这种情况发生时,你有没有想过采取其他方式来应对?6. 重述问题重述问题是为了确保咨询师正确理解客户的观点和感受,在咨询过程中可以多次使用。
某些重述问题形式如下:•那么,你的意思是…•你是说…结论通过灵活运用不同类型的询问技巧,心理咨询师可以更好地与客户进行沟通和理解,提供针对性的支持和建议。
合适的询问技巧能够帮助咨询师深入了解客户的内心需求,并为其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支持。
7. 注重非语言表达在心理咨询中,不仅要通过言语来了解客户,还需要关注客户的非语言表达。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问题系统(李子勋)导读:我们习惯用问题的观点来看待世界,觉得只要把问题解决了,世界就美好了,但是心理学认为,不是这样的。
很多问题是因为我们关注它,它才变得更严重。
今天要和你们分享心理学中的几句话,尽管你们可能不理解,但是把它们留在你们心中,让它们慢慢生根发芽,有一天你们就会变得很超然。
你观察同事是用什么眼光来看他,你会说这个同事太懒,这个同事穿着太邋遢,这个同事浪费,因为他爱买贵重的东西,为什么我们习惯用这种方式去观察对方?假设一个女士很漂亮,我们会说她虽然很漂亮但是不太丰满;街上太拥挤,我们会说汽车太多,人太多,我们习惯用问题的观点来看待世界,觉得只要把问题解决了,世界就美好了,但是心理学认为,不是这样的。
很多问题是因为我们关注它,它才变得更严重。
我们关注食品卫生,我们就发现所有食品都不安全,过去我们不知道,我们什么都吃。
我们关注水,发现北京市的饮用水标准还是二十年前的,按照西方标准,北京的饮用水是化学水,根本不能喝,一些人就买矿泉饮用。
后来报纸上又说,矿泉水细菌超标,甚至就是自来水灌的,我们喝什么?我们越来越不安全,我们不知道该吃什么,喝什么,我们就处在恐慌当中。
假设我们没有关注这个事情,又会怎么样?-今天要和你们分享心理学中的几句话,尽管你们可能不理解,但是把它们留在你们心中,让它们慢慢生根发芽,有一天你们就会变得很超然。
第一句话:观察方式决定观察结果。
-我们观察的方式决定我们观察到的结果。
在我们固化的观察方式下,我们会漏掉很多东西。
如果我们用唯物主义的方式观察世界,我们会发现唯心主义、宗教很可笑,怎么可能有上帝呢?因为在我们的观察系统中他们是不存在的,即便他们存在我们也认为他们不存在。
当我们观察一个事物的时候,如果我们内心强烈觉得它应该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就会漏掉一些不支持我们的信息,不是我们没看到而是我们的感知不到,心中没有眼里就没有。
-第二句话: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式构成了问题。
李子勋的30个经典提问其实提问并不是只用于收集信息,许多时候咨询中一个重要的提问,可以改变看待问题的角度、甚至改变问题,还可以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下面让我们看一看李子勋老师总结的30个问题~在《家庭治疗中级班》的课程上,李子勋提到提问的巨大作用。
(治疗师唯一能做的、唯一能达到效果的就是:提问,不停的提问,迂回的提问,让他从内在找出信息。
)他教给我们经典的30个提问,分别针对“问题的发生”“问题的变化”“问题的解决”三个方面。
看他做的个案会发现,很多提问都没有脱离于这个框架,而通过研究这些问题也能懵懂领悟他治疗的思路。
这些,都让我感受到智慧,着实受益匪浅。
下面就这30个问题,和大家做一个分享。
对问题发生的提问:1、你为什么会觉得这是问题?2、为什么问题在这时出现,在那时就不出现?3、这个行为你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为什么现在觉得是问题?4、如果问题有一个原因,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什么?5、有人不认为这是问题吗?有人会比你更着急吗?6、有例外吗?有一段时间问题没有了?7、如果有例外,能告诉我那段时间你在做什么吗?8、如果问题有一个变化的规律,会是什么呢?9、有没有一段时间,你觉得问题并不那么坏?10、假如你的好朋友认为你有问题比没问题更好,你能理解他吗?对问题变化的提问:11、问题有一天会自动消失吗?如果会,可能要多久?12、如果发生了奇迹,问题突然消失了,你会怎么知道?13、如果问题好了,你不想让家人知道,他们会自己看出来吗?14、问题带来的哪些改变是你不喜欢的,哪些改变又让你求之不得?15、如果一定要说问题还有一定的好处,那么最大的好处是什么?16、如果家人说,你有问题就可以在家,你愿意有问题吗?17、有没有可能你会喜欢你的问题,希望它留下来陪你?18、如果问题解决了,你接下来会做什么,会跟以前一样吗?19、如果问题好了,你还是不快乐,那怎么解释呢?20、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是什么呢?解决问题的提问:21、你有过成功的经历吗?你怎么做到的?22、承认问题是你的部分,那么其他的部分在做什么呢?23、你能告诉我问题里面哪些你可以勉强接受,哪些是你难以容忍的?24、有没有什么时候问题不再是问题,有问题或没问题并没有影响你?25、有没有人喜欢你的问题,他会和你一样痛苦吗?26、如果问题变好,什么事情可以促进它呢?27、如果想让问题更糟,怎么做才能让问题更坏?28、假如你的问题几乎每个人都有过,你还会那样烦恼吗?29、如果问题一辈子都好不了,你会一辈子如此生活吗?30、如果问题需要一个新的问题替代,你宁肯选择什么问题?。
如何问对的问题?前言从一定意义上讲,提问即咨询,咨询即询问。
一个咨询师水平的高低很重要的标志是: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准确而恰当。
一个好的提问和问题,引发来访者增进自我了解和自我觉察,进行深入的自我探索和领悟,产生良好的咨询效果。
而一个不好的提问,可能是为了满足咨询师的好奇心、了解欲望而发问,也可能带有咨询师的主观评价或不恰当的暗示,不好的问题会对来访者造成伤害……总之,提问中N个陷阱需要小心。
本文根据李子勋老师的讲座及文本整理而成。
李子勋老师讲课介绍说,这些提问技术是德国老师那儿学习到或翻译过来的。
在此,向李子勋老师及创造这些问题、问法的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敬礼!让让我们在心理咨询的正确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第一部分——咨询菜鸟必读篇初始咨询,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是很重要的一次会谈。
咨询师要利用这种会谈,收集资料,初步了解与诊断来访者的问题。
通过初次会话的提问,咨询师可以为有效的心理咨询做准备,逐步引导来访者进入咨询中。
所以,这时的咨询以“直陈式”的提问为主。
李子勋老师对“直陈式”,提出下列问法,供我们参考:○1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是问题?,谁发现的?五个W。
②问题与场景有关吗?③如果不管它,一般会持续多久?④问题喜欢指向谁的,与谁有关。
⑤如果问题有一个规律,是什么?⑥有没有例外,什么事情促使了这样的例外?⑦有没有什么事情,或关系对问题有促进或阻止的作用?⑧有没有在什么情形、时间、关系中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⑨问题引起什么变化(关系、生活规律,情绪),那些是你喜欢的,那些是你讨厌的?⑩问题的下一步(明天、下月、明年)会怎样?⑪如果我们不管它,问题接下来的发展会是怎样?⑫问题会自己消失吗?怎样做会自动消失呢?⑬有没有什么(关系、事情)不受问题的影响呢?⑭如果排序的话,那个问题你是想率先改变的?第二部分——高级进阶篇经过初始咨询、建立正确而良好的咨询关系后,我们与来访者建立工作同盟后,增强来访者自我了解、自我觉察和自我探索的咨询工作就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