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的检查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966.50 KB
- 文档页数:16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掌握消化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 理解消化系统各器官的生理作用和相互关系。
- 了解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解决消化系统相关问题的能力。
-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消化系统疾病研究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医学观念。
-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关注公众健康。
二、教学内容1. 消化系统的基本结构- 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 消化腺:唾液腺、肝脏、胰腺2. 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 消化:食物的物理和化学分解- 吸收:营养物质、水分和电解质的吸收- 排泄:未被消化吸收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3.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 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胆石症、肝硬化、急性胰腺炎等- 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2. 案例分析法:结合临床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临床思维能力。
3.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直观展示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消化系统疾病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消化系统吗?它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回答:引导学生了解消化系统的基本概念。
2. 讲授- 消化系统的基本结构- 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3. 案例分析- 选择典型的消化系统疾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4. 小组讨论- 分组讨论消化系统疾病的相关问题,如病因、诊断、治疗等。
- 每组派代表进行总结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 总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性。
-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幼儿消化系统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幼儿消化系统教案目标:1. 了解幼儿消化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培养幼儿对于健康饮食和消化系统的意识。
3. 通过互动和实践活动,促进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资源:1. 幼儿科普读物或绘本:《小小的消化系统》等。
2. 幼儿科学实验工具和材料:模型或图表展示消化系统,食物模型等。
3. 幼儿游戏或活动:角色扮演,制作消化系统手工艺品等。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使用图片或实物引入消化系统的概念,让幼儿观察并猜测这些器官的功能。
知识探索:2. 通过绘本或科普读物,向幼儿介绍消化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如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等。
3. 制作简易消化系统模型,让幼儿亲自动手拼装,加深对消化系统的理解。
实践探索:4. 进行角色扮演活动,模拟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过程,让幼儿亲身体验食物的消化过程。
5. 制作消化系统手工艺品,如使用纸板和彩纸制作食道、胃等器官的模型,让幼儿通过制作加深对消化系统的记忆。
巩固与评估:6. 进行小组或个人讨论,让幼儿分享他们对消化系统的认识和学习体会。
7. 通过绘画或简短写作,让幼儿表达他们对健康饮食和消化系统的理解。
延伸活动:8. 进行有关健康饮食的游戏或活动,如食物分类游戏、制作健康午餐等,进一步培养幼儿的健康意识。
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角色扮演和手工艺品制作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听取幼儿在小组讨论和绘画/写作活动中的发言和观点。
3. 收集幼儿制作的消化系统模型和手工艺品,评估他们对消化系统的理解程度。
教学建议:1. 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使用幼儿科普读物或绘本,帮助幼儿理解抽象的消化系统概念。
2. 在实践活动中加强互动和合作,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3. 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能力,适当调整活动的难度和复杂度,确保教学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4. 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关注健康饮食和消化系统的重要性,培养正确的饮食习惯。
注: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活动安排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中班健康教案《了解消化系统》教案标题:了解消化系统适用对象:中班幼儿(3-4岁)教学目标:1. 通过教学活动,让幼儿了解人体消化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1. 大型人体消化系统图片或模型,或者人体消化系统的图片卡片。
2. 食物图片(例如水果、蔬菜,饼干等)。
3. 绕口令或游戏乐曲。
教学活动:引入活动:(5分钟)1. 与幼儿一起观察大型人体消化系统图片或模型,或者展示人体消化系统的图片卡片。
2. 提问:你们知道人体消化系统是干什么的吗?(引导幼儿回答)3. 通过与幼儿的互动和解释,简要介绍人体消化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主要活动:(25分钟)1. 营造情境模拟饭前洗手的情境。
教师向幼儿展示食物图片,然后提问:我们吃东西前需要做什么?(引导幼儿回答:洗手)与幼儿一起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模拟幼儿在饭前洗手的过程,引导幼儿理解保持身体清洁的重要性。
2. 视频观看观看有关消化系统的简短,趣味的视频,引起幼儿对消化系统的兴趣。
观看视频时,教师带领幼儿一起观察和讨论视频中的消化系统相关的内容。
3. 游戏活动:我是小消化系统(类比游戏)教师分发食物图片给幼儿,随着乐曲的节奏,幼儿按照指示将食物从嘴巴经过食道到胃,再经过肠子到达肚脐位置。
可以用绕口令来配合游戏,例如:“嘴巴张开,食道排,胃里两趟,肚脐相邀。
”4. 讨论与总结教师与幼儿一起回顾消化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引导幼儿总结和分享他们在活动中学到的知识。
结束活动:(5分钟)1. 教师点评和总结,表彰表现出色的幼儿。
2. 教师可以使用绘画、剪纸等艺术手段让幼儿们表达自己对消化系统的理解。
3. 提醒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饮食习惯。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幼儿参与度的控制,适当使用多媒体资源,优化课堂活动的环境和内容。
同时,要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根据幼儿的实际认知水平和兴趣,调整活动的难易程度,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
3.消化系统疾病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关于消化系统疾病的基础知识和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通过学习,学生将掌握消化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理解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二、学情分析本班共有学生XX人,其中男生XX人,女生XX人。
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但掌握程度有所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个性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和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同时,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三维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消化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理解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根据患者的症状初步诊断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医学事业的热爱,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消化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教学难点: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
突破方法:通过图解、动画等形式直观展示消化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疾病发生机制,加深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
同时,结合临床案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五、教学任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消化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掌握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讲授消化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等。
案例分析法:结合临床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消化系统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案,加强交流与合作。
七、教学准备教材: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的《解剖学》、《生理学》和《内科学》等相关教材。
活页教材: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活页教材,如消化系统解剖图解、疾病案例分析等。
教学视频:收集或制作消化系统工作原理、常见消化系统疾病治疗等方面的视频资料。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掌握消化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 学生能够了解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类型、症状和治疗方法。
2. 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提高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医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关注人类健康。
二、教学内容1. 消化系统概述- 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管和消化腺- 消化系统的功能:消化、吸收、分泌、排泄2.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 消化性溃疡:病因、症状、治疗- 肝炎:病因、症状、治疗- 肝硬化:病因、症状、治疗- 胃癌、食管癌和大肠癌:病因、症状、治疗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教师简要介绍消化系统在人体中的重要性和常见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 消化系统概述:通过多媒体展示消化系统的结构图,讲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功能。
-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结合病例,讲解消化性溃疡、肝炎、肝硬化、胃癌、食管癌和大肠癌的病因、症状、治疗。
3. 观察与实验- 学生分组进行消化系统解剖模型观察,认识消化系统的各器官。
-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消化系统疾病实验操作,如模拟消化过程、观察病变组织等。
4. 案例分析- 教师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病因、症状、治疗,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5. 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消化系统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提醒学生关注自身健康。
6. 课后作业-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消化系统疾病的相关知识,撰写一篇关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报告。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积极性等。
2. 实验操作:评价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熟练程度、准确性等。
3. 案例分析:评价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逻辑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
4.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报告质量。
消化系统初中生物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2. 掌握消化系统的工作过程。
3. 探讨消化系统在维持生命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难点:
消化系统工作的具体过程
教学准备:
PPT、消化系统模型、视频资料、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展示消化系统的模型或视频资料,引起学生对消化系统的兴趣,提出问题:你知道我们吃下去的食物会如何消化的吗?
第一部分: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5分钟)
1. 通过PPT介绍消化系统的结构,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等主要器官,并讲解其功能。
2. 引导学生观察消化系统模型,帮助他们理解各器官之间的联系与作用。
第二部分:消化系统的工作过程(20分钟)
1. 通过实验演示或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消化过程中的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的过程。
2. 让学生参与实验,模拟口腔中唾液的作用,观察食物在唾液中的变化。
3. 利用动画或实验,展示食物在胃、小肠中的消化过程,引导学生学习消化酶的作用。
第三部分:消化系统在维持生命中的重要性(10分钟)
1. 通过案例分享或实验数据,让学生了解不良的饮食习惯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2. 引导学生讨论消化系统在维持生命中的作用,鼓励他们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作业布置:请学生整理消化系统的知识,完成相关练习题。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有了初步了解,但还需加强对消化系统工作过程的理解。
下节课可以通过实验或小组讨论的形式深入探讨消化系统的具体工作过程。
2.1《我们的消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人体的消化道是一条很长的管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胃和肠是人体主要的消化器官。
人体的消化道像一部机器,各器官相互配合,把食物消化成维持我们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这些营养物质透过小肠肠壁经血液运送到全身各器官。
2.科学探究在已有经验基础上,通过感官观察人体消化道模型,描述组成人体消化道的器官。
用直观体验、模拟实验、类比推理、资料阅读分析等方式了解口腔、胃、小肠和大肠的功能,体会人体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建构各消化器官分工配合消化食物、摄取养分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概念。
3.科学态度、STSE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愿意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正确对待研究的不完善,能反复观察不断完善。
了解人体消化的科学道理,意识到个人对健康富有责任,有自觉呵护消化器官的意识。
【教学重点】建构“人体有摄取养分的器官”的大概念,这些器官尽管形态不同,作用不同,但是它们相互协作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维持生命活动。
【教学难点】用直观体验、模拟实验、类比推理、资料阅读分析的方式了解口腔、胃、小肠和大肠的功能,体会人体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模拟胃蠕动实验用的透明袋、水、切成小块并煮熟的蔬菜和馒头;新鲜的馒头、面包等;人体消化道模型;模拟小肠和大肠形态的管子;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1)提问:我们每天都要吃食物,说一说,食物在体内要经过哪些器官?(2)交流汇报。
同时随机出示消化道各个器官的图片。
(3)按已有认知给消化道排序。
让学生根据按照食物在体内经过的先后的已有认知进行排序。
(二)新课学习1.认识消化器官(1)阅读科技史﹔看看科学家是怎样研究人体内部结构的! (2)交流:从阅读材料中,说一说你了解到什么。
(3)课件展示:人体的消化器官图。
(4)交流:说一说,人体的消化道依次包含哪些器官?各自的位置在哪?(5)小结:人体的消化道是一条很长的管道,依次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菑门。
大班消化系统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体生理学》中关于“大班消化系统”的章节内容,详细探讨消化系统的组成、功能以及食物在体内的消化过程。
具体涉及教材第5章第3节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掌握各个消化器官的作用。
2. 掌握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消化过程,了解消化酶的作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消化系统的组成、功能及食物的消化过程。
难点:消化酶的作用及其在消化过程中的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消化系统模型、挂图、PPT课件。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实验器材(如试管、消化酶模型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消化系统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人体的消化系统是如何工作的。
2. 知识讲解:(1)介绍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个器官的功能。
(2)讲解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消化过程,强调消化酶的作用。
3. 实践操作:(1)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消化酶在不同条件下的活性变化。
(2)讨论实验结果,分析消化酶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4.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并及时给予反馈。
六、板书设计1. 消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2. 食物消化过程3. 消化酶的作用4. 实验结果与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描述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消化过程。
(3)分析消化酶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2. 答案:(1)消化系统由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组成,各器官具有不同的功能。
(2)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经过口腔、胃、小肠和大肠的消化作用,最终分解成小分子物质被吸收。
(3)消化酶在消化过程中起到催化作用,加速食物分解,使其更易于吸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和练习,使学生掌握了消化系统的组成、功能、食物消化过程及消化酶的作用。
最新人体消化系统大班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教材《人体奥秘》第四章《消化系统》,详细内容包括:消化系统的组成,各器官的位置、形态及功能;食物的消化过程;健康饮食习惯的建立。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功能。
2. 掌握食物的消化过程,理解健康饮食习惯的重要性。
3. 培养观察、思考、表达及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其各器官的功能;食物的消化过程。
重点:掌握消化系统的基本知识,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人体消化系统挂图、食物模型、多媒体课件。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食物模型,展示孩子们喜欢的各种食物,引导他们思考:我们吃的食物是如何被消化吸收的?2. 基本知识讲解(10分钟)通过挂图、多媒体课件,讲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各器官的位置、形态及功能。
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米饭的消化过程”为例,详细讲解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
4. 随堂练习(10分钟)5. 动手实践(15分钟)孩子们利用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学具,制作消化系统手工作品。
教师带领孩子们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六、板书设计1. 消化系统的组成2. 各器官的位置、形态及功能3. 食物的消化过程4. 健康饮食习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自己理解的消化系统,并标注各器官的功能。
2. 答案:见板书设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孩子们回家后,与家长分享所学知识,共同探讨如何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讲解2. 教学目标的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6. 作业设计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内容的详细讲解1. 使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如将消化系统比作“食物加工厂”,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
幼儿园教案《人体的消化系统》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科学教育教材《探索身体的奥秘》第四章《人体的消化系统》。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人体的消化系统组成,各器官的位置与功能,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过程,以及如何保持消化系统健康。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人体的消化系统,掌握各消化器官的名称、位置及功能。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过程。
教学重点:消化器官的位置、功能及如何保持消化系统健康。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人体消化系统模型、食物卡片、挂图、PPT等。
2. 学具:彩泥、画纸、画笔、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人体消化系统模型、挂图等教具,展示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旅行过程,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10分钟):(1)介绍消化系统的组成,引导幼儿观察各器官的位置、形状。
(2)讲解各消化器官的功能,让幼儿了解食物是如何被消化和吸收的。
3. 例题讲解(15分钟):以“面包在消化系统中的旅行”为例,详细讲解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消化与吸收过程。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幼儿用彩泥、画笔等学具,模拟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旅行过程,加深对消化系统的认识。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消化系统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消化系统的组成: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
2. 消化器官的功能:口腔:咀嚼、咽下;胃:储存、消化;小肠:吸收;大肠:水分吸收、排泄。
3. 保持消化系统健康: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心情愉悦。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一画你心中的消化系统。
答案:幼儿需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消化系统的组成和食物的消化过程。
2. 作业题目:与家长一起探讨如何保持消化系统健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幼儿对消化系统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消化系统的检查教案永胜县职业高级中学谭桂甲消化系统的检查教学目标:1.学会动物饮食状态的观察,重点掌握反刍动物反刍、嗳气等生理特点。
2.掌握异常排粪动作的几种表现形式。
3.掌握各种动物的开口法,以及口腔检查的临床意义。
4.熟悉咽和食管的检查方法。
5.掌握各种动物腹部的检查方法。
6.重点掌握反刍动物前胃和皱胃的检查方法和临床意义。
7.一般了解大动物的直肠检查的方法和临床应用。
课时:8时。
教学重点:1.动物的口腔检查及开口法。
2.反刍动物反刍、嗳气的生理特点和反刍障碍的临床意义。
3.反刍动物瘤胃、网胃、瓣胃、皱胃的检查方法和临床意义。
教学难点:1.反刍动物反刍、嗳气的生理特点和反刍障碍的临床意义。
2.反刍动物瘤胃、网胃、瓣胃、皱胃的检查方法和临床意义。
教学过程:在兽医临床上动物的消化系统疾病是多发的常见病,其病因很多,从发病原因来看可分为原发和继发两种。
原发性消化系统疾病主要是由于饲料品质不良,饲养管理不善等引起,而继发性消化系统疾病则是由某些疾病如传染病、寄生虫病、中毒性疾病等并发形成的。
例如,畜禽的喂养方式与饲料质量改变,环境卫生差,使役过度或不当以及细菌性或病毒性传染病和中毒等因素,均可导致消化系统的机能障碍。
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消化系统疾病,其治疗原则都是相同的,即首先应在解除病因,改善饲养管理的前提下,针对其消化机能障碍合理使用调节消化功能的药物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很多,这些药物主要通过调节胃肠道的运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机能,维持胃肠道内环境和微生态平衡,从而改善和恢复消化系统机能。
根据其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可分为健胃药、助消化药、瘤胃兴奋药(反刍促进药)、制酵药、消沫药、泻药及止泻药等。
一、消化系统的解剖知识、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食道、胃、肠及肝脏、脾脏、胰脏等。
消化系统疾病在内科疾病中最多见,尤其是幼畜及老龄家畜发病率最高。
而且许多传染病、寄生虫病及中毒性疾病常并发消化系统疾病。
因此,仅靠物理学方法检查,往往很难确诊,如胃肠寄生虫病与普通胃肠疾病不易鉴别,急性胃肠炎与急性肝炎,慢性胃肠炎与慢性肝炎不易鉴别。
有条件时还应根据需要进行血、尿、粪实验室检查和X光、B超、电视腹腔镜等特殊检查。
二、饮食状况的检查1饮欲和食欲食欲:是根据动物采食的快慢、咀嚼是否有力及采食量等进行综合判断的。
健康动物由于食料急变环境因数等原因才发生暂时性食欲变化。
1.1食欲减退:动物表现不愿采食或采食量减少或喜欢采食一种饲料。
是许多疾病的共有症状,主要见于消化器官本身疾病、一切热性病、疼痛性疾病等。
P351.2食欲废绝:动物表现拒食饲料。
是病情严重的表现。
主要见于重剧的消化道疾病、急性热性病和某些烈性传染病等。
P351.3食欲不定:动物表现食欲时好时坏,变化不定。
主要见于慢性消化不良,如胃溃疡、胃肠卡它。
P351.4食欲亢进:动物表现采食量显著增加。
主要见于糖尿病、寄生虫病、早期妊娠)和重病的恢复期。
P351.5异嗜癖:动物表现食欲紊乱,采食异物(如泥土、煤渣、垫草、粪尿、污水及被毛等)。
是矿物质、维生素、微量元素代谢紊乱及神经功能异常的特征,主要见于佝偻病、骨软症、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缺乏症、猪蛔虫病、狂犬病、伪狂犬病。
P35饮欲:在生理情况下,饮水的多少与气候、运动和食料的含水量有关。
健康动物主要是靠唇舌的吮shun吸把水吸进口内1.6饮欲减退动物表现不愿意饮水或饮水量减少。
主要见于马骡腹痛病初期、消化道疾病初期以及伴有昏迷症状的脑病等。
1.7饮欲废绝动物表现拒绝饮水。
是病情危重的表现。
主要见于重症的传染病和重症的内科病。
1.8饮欲增加动物表现口渴多饮。
在病理情况下主要见于一切热性病、剧烈腹泻、剧烈呕吐、大量出汗、慢性肾炎、渗出性胸膜炎和腹膜炎以及猪食盐中毒和牛真胃阻塞等。
2采食、咀嚼和吞咽各种家畜(chu)在正常情况下,其采食方式各有特点。
一般都以唇、舌和齿作为采食的主要工具。
猪采食主要靠舌的动作来摄she取食物放牧时则用切齿切断食物,牛则伸出灵活的舌来卷食料,羊则用上唇摄取食料。
2.1采食异常采食异常主要表现为采食不灵活,或不能用唇、舌采食。
主要见于各种口炎和牙齿的疾病。
2.2咀嚼障碍动物表现咀嚼缓慢无力,或因疼痛而中断,有时将口中食物吐出。
一般依据程度不同分为咀嚼缓慢、咀嚼困难、咀嚼疼痛。
主要见于口膜炎、舌及牙齿疾病、骨软症、慢性氟中毒、面神经麻痹、下颌骨折等。
虚嚼:口腔内没有食物但动物仍然表现咀嚼动作。
主要见于马腹痛病、传染性脑脊髓炎、破伤风和某些中毒;牛见于胃肠卡它、前胃弛缓、、创伤性网胃炎和真胃疾病;也可见于猪瘟和羊的多头蚴病。
P352.3吞咽困难动物表现吞咽时伸颈摇头,屡次试咽而中止,并伴有咳嗽、流涎、饲料和饮水经鼻孔返流等。
主要见于咽部与食道疾病,如咽炎、咽麻痹、咽痉挛和食道阻塞等。
P353反刍、嗳气和呕吐p363.1反刍是反刍动物特有的生理功能。
反刍是指反刍兽采食后周期性地将瘤胃内的食物返回口腔,重新细致地咀嚼再咽下地复杂过程。
反刍通常在安静、伏卧或轻役时进行。
正常情况下,动物在饲喂后0.5~1小时开始反刍,每昼夜约反刍4~8次,每次反刍持续时间30~50 分,每次返回口腔的食团约再咀嚼40~60次(水牛约40~45次)。
P36病理情况下表现:反刍弛缓、反刍停止、反刍疼痛。
反刍弛缓表现为反刍开始出现的时间晚,每次反刍的持续时间短,每昼夜反刍的次数、每个食团的再咀嚼次数减少,是前胃机能障碍的表现。
主要见于各种前胃疾病。
反刍停止表现完全不反刍,是前胃机能高度障碍的表现。
主要见于重症的前胃疾病和前胃疾病的后期以及重症的传染病、代谢病、热性病、中毒病。
反刍疼痛表现为反刍咀嚼时反刍兽呻吟不安,是创伤性网胃炎的特征。
3.2嗳气是反刍动物正常的消化活动。
嗳气是指反刍兽通过瘤胃收缩和腹肌压迫,将瘤胃内食物发酵产生的气体经过食道、口腔和鼻腔排出体外的过程。
一般每小时约有嗳气活动牛为20~30次,羊为9~11次。
可以通过视诊和听诊的方法检查动物的嗳气活动。
当嗳气时,于左侧颈部沿食道沟外侧可看到由颈基部向上的气体移动波,同时可听到嗳气时的特有音响。
病理情况下表现:嗳气增多、嗳气减少、嗳气停止。
嗳气增多是瘤胃食物发酵过程增强的结果,主要见于瘤胃鼓气的之初或使用药物碳酸氢钠之后。
嗳气减少是瘤胃机能降低及胃内容物干涸的结果,主要见于各种前胃疾病和热性病,由于嗳气减少常可引起瘤胃臌气。
嗳气停止是瘤胃机能严重降低的结果,主要见于重症的瘤胃积食、瘤胃鼓气和食道的完全阻塞,嗳气停止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急救措施,动物很快窒息死亡。
3.3呕吐是一种病理性反射活动。
是由于延脑呕吐中枢反射地或直接地受到刺激,胃内容物不由自主地经口腔或鼻腔排出体外的过程。
各种动物由于生理特点和呕吐中枢的感应能力不同,发生呕吐情况各异。
肉食兽和家禽最易呕吐;其次为猪;再次为反刍兽;马最难呕吐,一般仅有呕吐动作,当在疾病严重时才能有胃内容物经鼻孔返流现象。
P36根据呕吐发生的原因,可分为中枢性呕吐和末梢性呕吐两大类。
末梢性呕吐是由于延脑以外的其他器官受刺激反射性引起呕吐中枢兴奋而发生。
特点是先恶心后呕吐,直至胃内容物排空后呕吐才停止。
主要由来自消化道及腹腔的各种异物、炎性及非炎性的刺激所引起,如软腭、舌根及咽内的异物,过食、胃炎、胃溃疡、寄生虫等。
中枢性呕吐是由于毒物或毒素直接刺激延脑的呕吐中枢而引起。
特点是一般无恶心,胃内容物排空后仍然继续呕吐。
主要见于脑膜炎、脑肿瘤、某些传染病(犬瘟热、猪瘟、猪丹毒等)、内中毒以及某些药物中毒(如氯仿、阿朴吗啡)。
猪呕吐常见于胃食滞、肠梗阻、中毒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反刍动物呕吐见于前胃及肠的疾病、中毒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马呕吐见于急性胃扩张。
血性呕吐物见于出血性胃炎和某些出血性疾病(猪瘟、犬瘟热和猫瘟热);混有胆汁的呕吐物见于十二指肠阻塞,呕吐物呈黄色和绿色,为碱性反应;粪性呕吐物见于犬的大肠阻塞,呕吐物的性状和气味与粪便相同;呕吐物中有时混有毛团、寄生虫及异物等。
临床上经常根据动物呕吐的特点,在中毒时,采用催吐的措施进行救治。
三、口腔、咽和食道检查p37健康动物口色呈粉红而有光泽,口腔内没有特殊的气味湿度适度而牛更为湿润;口腔的温度与体温一致。
1口腔检查1.1开口方法1.1.1徒手开口法检查牛时,一手捏住鼻中隔向上提起或提鼻绳,另一手从口角伸入口腔牵出舌,即可使口张开进行检查。
检查马时,一手握笼头,另一手食指和中指伸入口腔,顶住上腭,即可开口;也可将舌从口角处牵拉出进行检查。
1.1.2开口器开口法马可使用单手开口器,一手握住笼头,一手持开口器自口角处伸入,将开口器螺旋形部分伸入上、下臼齿之间,使口腔张开。
用重型开口器时,将开口器的齿板钳入上下切齿之间,再转动螺旋柄,即可逐渐使口腔张开。
猪用开口器开口时,助手握住猪的两耳,检查者将开口器平伸入猪的口内,将开口器用力下压,即可打开口腔。
1.2口唇除老龄家畜外,健康家畜两唇紧闭、对合良好。
病理情况下表现为:唇下垂(见于面神经麻痹、马霉玉米中毒、重剧性疾病)、唇歪斜(见于一侧性面神经麻痹、猪萎缩性鼻炎)、唇紧张性闭锁(见于破伤风、脑膜炎)、唇肿胀(见于口粘膜的深层炎症和血斑病)、唇部疱疹(见于口蹄疫、马传染性脓疱口炎、猪传染性水泡病)、唇部结节溃疡和瘢痕(见于口蹄疫、粘膜病、马鼻疽和流行性淋巴管炎)。
1.3流涎xian:动物表现口腔分泌物增多并自口角流出,主要是由于吞咽困难或唾液腺受到刺激分泌增加的结果。
见于各型口炎和伴发口炎的各种传染病以及咽炎和食道阻塞。
牛群中多数牛只出现大量牵缕性流涎,同时伴有跛行症状的应注意口蹄疫;猪只口吐白沫,应注意中暑、中毒和急性心力衰竭。
流涎的病因分类1、唾液分泌增多性流涎,如口腔疾病、唾液腺疾病、有机磷中毒、砷中毒、汞中毒等2、吞咽障碍性流涎,如咽部食管部疾病、胃肠道疾病等流涎口腔疾病咽部疾病唾液分泌增多舌、牙疾病唾液分泌正常但吞咽障碍咽炎咽麻痹咽阻塞唾液分泌正常但咽下障碍食管疾病食管阻塞食管麻痹食管狭窄其他疾病传染病--口蹄疫、破伤风中毒病--有机磷中毒代谢病--纤维性骨营养不良脑病--脑炎犬高热--39.5度以上,多数流涎无咀嚼障碍--唾腺疾病有咀嚼障碍1.4气味动物在生理状态下,口腔内除在采食之后,可有某种饲料的气味外,一般无特殊臭味。
当动物患消化机能障碍的某些疾病时,口腔上皮脱落及饲料残渣腐败分解而发生臭味,见于热性病、口腔炎、肠炎及肠阻塞等;当动物患有齿槽骨膜炎时,可发生腐败臭味;当奶牛患有酮血症时,可发生大蒜臭味。
1.5粘膜:口腔粘膜的检查包括温度、湿度、颜色和完整性。
口腔温度升高见于口炎及各种热性病;口腔温度降低见于重度贫血、虚脱及病畜濒死期。
口腔湿度降低见于一切热性3流涎鉴别诊断思路病、马骡腹痛病及长期腹泻等;口腔湿度增加见于口炎、咽炎、狂犬病、破伤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