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宇宙航行》
- 格式:ppt
- 大小:2.83 MB
- 文档页数:1
一、著名物理学家、被誉为“宇宙学之王”的史蒂芬·霍金在2011年接受著名的知识分子视频共享网站BigThink访谈时,曾预言:“由于人类的贪婪本性以及对于资源的过度开发,地球将在200年内毁灭。
”【霍金图片】这个预言有多少科学依据,可信度如何我们并不知晓,但是它确实再度引发了人们的“末日情绪”,担心就像电影《2012》那样世界末日的到来。
【2012图片】的确,“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所以我们自诞生伊始就不断的向往宇宙航行【板书标题】。
中国古代的飞天梦寄托在“嫦娥奔月”、“万户飞天”的故事中;西方的飞天梦则寄托在哈利波特神奇的魔法扫帚里。
【图片】但这都只是神话与想象,真正给飞天插上翅膀的是我们的老朋友牛顿。
(1)牛顿对人造卫星的描绘是这样的【板书】:在地球上某一位置架设一台大炮,以不同的发射速度【板书】发射炮弹。
发射第一颗炮弹,飞出做抛体运动,一段时间后落回地面;增大炮弹的初速度,炮弹飞行的距离更远些;继续增大初速度,直到某一临界值v1,会发生什么呢?这颗炮弹将不再落回地面,而成为一颗环绕地球运转的人造卫星【flash】;那么这颗由牛顿大炮打出的卫星环绕地球飞行需要满足怎样的条件呢?(2)人造卫星绕地球运动的动力学原因【板书】: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需要向心力,二、发射速度:那这样的发射速度就称为“第一宇宙速度”,达到第一宇宙速度的物体可以环绕地球做圆周运动;我们继续增大发射速度,当达到第二个临界值叫做“第二宇宙速度”;接着增大发射速度,当速度达到第三个临界值v3=16.7km/s时,这颗炮弹就环绕着银河系中心——银心做圆周运动了,这个临界速度v3就叫做“第三宇宙速度”。
【flash】在以上飞行过程中,我们发现这颗卫星从环绕地球,变成环绕太阳,环绕银心,围绕的中心天体越来越亮,所以是一个“弃暗投明”的过程。
它在旅途中经历了三次换挡,接下来我们分析这三档分别具有怎样的意义。
《宇宙航行》蚌埠第二中学渠雷雷教学模式介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1969 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 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
以此类教学法出名的包括荷兰顶级大学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等世界著名院校。
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有很大不同,PBL 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PBL 将学习与更大的任务或问题挂钩,使学习者投入于问题中;它设计真实性任务,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设计思路说明本节课利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BL)”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教学目标。
PBL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对人造卫星原理的理解,在设计中突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中通过设疑→思考→启发→引导这样一条主线,激发鼓励学生的大胆思考、积极参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研究来掌握获取相关的知识和方法。
教材分析宇宙航行不但介绍了人造卫星中一些基本理论,更是在其中渗透了很多研究实际物理问题的物理方法。
因此,本节课是“万有引力定律与航天”中的重点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天体物理问题的理论基础。
另外,学生通过对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的了解,也将潜移默化地产生对航天科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生已学过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等基本理论,具备了解决问题的基本工具。
本节重点讲述了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推导了第一宇宙速度,并介绍了第二、第三宇宙速度。
人造卫星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应用的一个实例,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见证,体现了知识的力量,是学生学习了解现代科技知识的一个极好素材。
6.5 宇宙航行(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2.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二、课前预习1、设天体A绕天体B做匀速圆周运动,则天体A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及加速度的大小分别由哪些量决定?2、请大家看下面的几条卫星轨道,试判断哪几条是可能的,哪几条是不可能的?并总结A3度一次比一次大,落地点也就一次比一次远。
如果速度足够大,物体就不再落回地面,它将绕地球运动,成为人造地球卫星。
如图。
请你替牛顿算一算,需要多大的速度物体才能不落回地球,而是像卫星一样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4、为什么抛出速度小于7.9km/s时物体会落到地面上,而不会做匀速圆周运动呢?5、如果抛出速度大于7.9km/s呢?6、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逃逸速度),第三宇宙速度。
当抛出速度v满足7.9km/s<v<11.2km/s时,物体将;当抛出速度v满足11.2km/s≤v<16.7km/s时,物体将;当抛出速度v满足16.7km/s≤v时,物体将。
7、大家可记得在别的什么地方我们也接触到了7.9km/s这个速度啊?请同学们好好回忆一下。
8、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知道7.9km/s的速度是卫星在地球表面运动时的速度,即近地卫星的速度。
实际应用中的近地卫星在100~200km的高度飞行,与地球半径6400km相比,完全可以说是在“地面附近”飞行,可以用地球半径R代表卫星到地心的距离r即轨道半径。
9、比近地轨道外层轨道上的卫星的线速度与7.9km/s相比是大还是小呢?10、如果要将卫星发现到外层轨道,发射速度应该比7.9km/s大还是小呢?11、发射速度:;运动速度(环绕速度)。
12、①如右图,四颗均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方向为逆时针方向。
如果卫星3想追上卫星1,应该如何操作?②假设某卫星正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速度是7.9km/s。
现要想该卫星进入外层轨道,如何操作?③在牛顿抛物设想中,当抛出速度v满足7.9km/s<v<11.2km/s时,物体做什么运动?13、第一宇宙速度是(“最大”或“最小”)的环绕速度,同时也是的发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