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4 记金华的双龙洞
- 格式:ppt
- 大小:469.50 KB
- 文档页数:14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本次教学是针对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的《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进行的。
学生已经学习过《红楼梦》、《西游记》等经典名著,对于神话传说也有一定的了解。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浙江金华的传说故事,并通过课文让学生了解当地的民间传说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目标语言目标1.学会掌握生猛、水里喝水、神秘、尖叫、咒语等词语的含义。
2.学会读懂并感受课文内容,理解一些初步抽象意义。
3.学会出售金鱼的广告宣传词和对金鱼的描述。
4.熟练掌握“黏连式”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思想品德目标1.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爱传统、重文化、知祖先、懂故事的良好品质。
2.引导学生珍爱生命、保护自然、从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学生有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
4.让学生学会爱国主义精神,热爱自己的祖国和民族。
三、教学过程1. 课前预习•让学生先阅读课文,并围绕课文中的生猛、水里喝水、神秘、尖叫、咒语等词汇进行理解。
•学生自学把握课文大意,提前准备上课使用“黏连式”阅读方法来加强理解。
2. 读一读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内朗读、对课文进行简单讲解,感受故事情节的详细展开。
3. 重点解析与讲解•通过学生朗读进行教学,采用“读一段、解释一段、总结一段”的方式,深入学生心中,让学生能够顺畅理解课文。
•特别重点讲授的阅读方法是“黏连式”,通过示范演示及时指正和记录学生的阅读方式,不断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4. 导读式练习•发放题目: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双龙洞的由来是什么?2.生猛的意思是什么?3.这个女孩到底去了哪里?•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问题,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提高口头表述能力。
5. 金鱼宣传比赛•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竞赛的方式进行宣传比赛。
课时备课卡1、文中写到洞中双龙的句子有哪些?(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游览顺序)3、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
(四人小组合作)[板书]4、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三、品读交流,理解深化。
(一)品赏路上的见闻。
1、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来读一读。
2、交流: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山色水声]3、引读第2自然段。
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
4、理解句子“一路迎着……变换调子。
”(老师朗读,学生想象,播放VCD)(二)游览外洞和内洞。
1、自由读第4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点?(洞口宽,洞内大)[板书:宽、大]2、导读“洞口很宽,像……。
走进去很大,仿佛……”体会打比方的独到之处。
3、我们随叶圣陶爷爷来到外洞,必须干什么?四人小组研读第5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4、交流:读了第5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A:孔隙的特点——窄、矮[板书:窄、矮]B:作者的感受——好奇、险[板书:险]5、朗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就登陆了。
”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形。
6、我们来到内洞,发现了什么?先自己理解第6自然段,再同桌交流。
A:内洞的特点——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比外洞大得多)[板书:黑、奇、大]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小溪流水线路图,则让学生发现了文章的暗线。
如何详细了解双龙洞各部分的特点,这一部分需要老师引导,于是我采用协助导游完成绘制双龙洞地形图任务:一是打破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界限,不能让他们感觉老是他们在那里挑战这个挑战那个辛苦得很,而导游也就是老师很逍遥。
二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帮助老师,大家一边看一边找一边讨板书设计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教案反思在课堂教案中我着重从口语交际、情感体验、合作探究这一块着手。
4.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目标: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文章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教学重点: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如何由外洞进入内洞。
2.练习理清文章的条理。
教学难点:练习理清文章的条理。
教学准备:相关的资料及媒体课件第一课时一、复习旧课,导入。
(揭示课题)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导读。
(按要求自由读课文)2.开火车按自然段朗读课文。
3.同桌轮流读课文,边读边议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4.指名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三、学习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游览路上景色的?2.自由朗读2、3自然段,想想路上的景色有什么特。
3.讨论路上景色的特点。
幻灯片显示讨论题。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着重理解以下词句。
(1)映山红就是指杜鹃花。
(2)新绿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色。
(3)明艳指颜色明亮鲜艳。
(4)时而指有时候。
“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就是指溪宽,有时侯窄,有时候慢,有时侯快。
(学生练习用“时而......时而......时而......时而......”“有时候......有时候......有时候......有时候.......”)四、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
1.个人自由朗读。
2.同桌互读,指正错误。
3.指名朗读。
五、布置作业。
(抄写本课生字新词)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二、布置自学。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读读下面的课文,想一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学生开始自学,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
三、讨论外洞的特点。
1.课文中是怎样介绍外洞的?找出相关的词句。
2.外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四、讨论内洞的特点。
1.课文中是怎样介绍内洞的?找出相关的词句。
2.内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3.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如果把这些石钟乳和石笋比作什么呢?4.你知道为什么这个洞这叫做双龙洞吗?五、讨论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材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课。
这篇游记记叙了有叶圣陶先生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课文按游览的顺序,依次写了去金华双龙洞的路上、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
写了路上明艳的景色、欢唱的溪流,外洞的宽敞,内洞的黑、奇、大。
课文以游览的顺序和泉水流经的路线为线索,观察仔细,描写生动形象,景物特点鲜明;叙述详略得当,详写孔隙、内洞的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秀丽山河的热爱。
【学情分析】本课时一篇游记,学生对这样的文章比较熟悉,游览的顺序明线清楚,但文章的暗线是溪水,对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需要指导学生慢慢体会。
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的方法很有必要。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观念,凭借教材这把“钥匙”,以顺应学生的“身心发育和生活经验的扩展,逐步培养学生凭借我国语言文字吸收经验表达情意的知识能力。
”(叶圣陶语)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从而“学”到自己“写”。
本设计旨在构建动感课堂,彰显学生的生命活力,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主动探究,勇于创新,感悟内化文本,催生个性语言,促进思维发展。
【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四个生字,并达到默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作者的游览路线,理清文章脉络,学习写游记的一些表达方法。
4.了解双龙洞的奇异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有关描写景物特点的语句,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理清脉络——布置作业,小结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4.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教学目标:1.学会“臀”、“漆”等 6 个生字;理解“漆黑” 、“石笋”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和作者的游览顺序。
3.分清文章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感受金华双龙洞的神奇美丽,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金华双龙洞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2.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分清文章的主次。
三、教学评价设计: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课文及指名读课文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
2.通过抓住关键词句品悟景物特点,以及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等方式检验学生精读课文的能力。
3.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指名读、批注、讨论、交流、感情朗读等方式使学生真正体会游记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与学的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课时: 2 课时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名言导入:1.课件出示叶圣陶名言:揣着一颗心来 , 不带半根草去。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叶圣陶师:同学们,知道叶圣陶是谁吗?2.课件出示叶圣陶介绍: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神奇的风光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叹。
《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游览金华的双龙洞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
我们就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
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齐读课题)3.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生:“记”即记录之意,指游览的经过。
师:是啊,本文是叶老先生写的一篇游记。
金华双龙洞距金华市区约 8 公里,坐落在海拔 350-450 多米的北山南坡,除底层的双龙洞之外,还有中层的冰壶洞和最高的朝真洞。
我们先一起看看她美丽的容颜吧!课件出示金华双龙洞美景:过渡:叶老笔的双龙洞又会是怎样一番奇景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店铺在此整理了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记金华的双龙洞》,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公路盘曲而上。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
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
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
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