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半期考试试题
- 格式:ppt
- 大小:286.00 KB
- 文档页数:17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东洲国际学校2024学年度九年级期中考试卷语文卷(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语文基础知识(26分)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一天,有位哲学家带弟子出行。
途中,他问弟子:“有一种东西,跑得比光速还快,瞬间能穿越银河系,到达遥远的地方……这是什么?”弟子们争着回答:“我知道,我知道,是思想!”哲学家微笑着点点头:“那么,有另外一种东西,跑得比乌龟慢,当春花怒放时,它还停留在冬天,当头发雪白时,它仍然是个小孩子的模样,那又是什么?”弟子不知如何回答。
哲学家继续说:“还有,不前进也不后退,没出生也不死亡,始终漂浮在一个定点。
谁能告诉我,这又是什么?”弟子更加茫然,面面相觑。
“答案都是思想!它们是思想的三种表现,换个角度来看,也可比喻成三种人生。
”望着聚精会神的弟子,哲学家解释说:“第一种是积极奋斗的人生。
当一个人不断力争上游,对明天永远充满希望和信心,这种人的心灵不受时空限制,他就好比一支射出的箭,总有一天会超越光速,(▲)万物之上。
”“第二种是懒惰的人生。
他永远落在别人的屁股后面,捡拾他人丢弃的东西,这种人注定要遗忘。
”“第三种是醉生梦死的人生。
当一个人放弃努力、苟且偷生时,他的命运是冰封的,没有任何机会来敲门,不快乐也无所谓痛苦。
这是一个注定(▲)的人,像水母的空壳漂浮于海中,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也不在梦境里……” 弟子大悟。
▲。
人的一生中,要紧处只有几步,如何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态度至关重要。
⑴为文中括号处选择最恰当的词语。
(2分)驾驭凌驾悲伤悲哀⑵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
(2分)⑶请根据文意在横线上补写一个句子。
(2分)二.用诗文原句填空。
(10分)(1)关关雎鸠,____________________。
(《诗经·关雎》)(2)_____________,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3)________________,欲语泪先流。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练习题基础·运用(共14分)2024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初三年级的同学们在现代诗单元学习后也准备开展“礼赞中轴线”的诗歌鉴赏与创作活动。
你所在的班级负责此次活动的整体设计,请你和同学们一起对设计中的文稿进行完善与审核。
【前言篇】为了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中轴线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班级决定撰写一段介绍中轴线的文字并配以图片,请你帮助审核。
“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13 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经不断演进发展,形成今天全长7.8公里、全世界现存最完整的传统都城中轴线。
前后纵置的鼓楼与钟楼,是北京中轴线的最北端。
沿着69级台阶拾级而上,就能登上北京鼓楼。
置身丈量岁月的“报时中心”,耳边荡起暮鼓晨钟的悠远绵长【甲】抬头可见一碧万顷的开阔天际,远望则将纵贯南北、穿越古今中轴线的景象尽收眼底。
轴线之上,可见景山公园制高点万春亭【】轴线两侧,饱览青瓦灰砖的老城风景。
从钟鼓楼出发,径直向南,可依次穿越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直至永定门,两侧闻名世界的文物古建鳞次栉比,蔚为大观。
而重重的城门不仅是城市防卫的重要节点,更是中轴线上空间序列连续变化的起始和标志。
梁思成在《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盛赞这条中轴线,认为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是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
一、线牵一城,这条壮美轴线统领着北京城的空间格局与城市功能,集中展现了大国首都形象和中华文化魅力。
如同城市的“脊梁和灵魂”,中轴线托起了从历史走向未来的古都篇章。
探寻首都历史文脉,中轴线上每一处古迹都值得细细丈量。
中轴线宏阔连续的空间序列、意蕴丰厚的建筑遗存是北京作为都城最为精华和核心。
1. 你画出了四处文字,依据语境对其进行了重点检查。
九年级语文月考试卷带答案九年级语文月考试卷带答案九年级的学生正在紧张地进行月考复习,想要提高语文成绩,那最好的途径就是多做试卷。
店铺为大家力荐了九年级语文月考试卷以及参考答案,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九年级语文月考试卷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 (35分)1.默写古诗文申的名句名篇。
(10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任选其中6句)①子日:“ ,可以为师矣。
” (《论语·为政》)② ,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李白)③春蚕到死丝方尽,。
《无题》(李商隐)④,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王安石)⑤ ,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诸葛亮) ⑥足蒸暑土气,。
《观刈麦》(白居易)⑦,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⑧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2)默写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下片。
(4分)2.下面几行文字优美生动,你读一读,完成(1)-(4)题。
(9分)生命是盛开的花朵,绚丽多姿,灿烂芬芳。
生命是隽永的诗篇,清新流畅,意蕴深长;生命是优美的乐曲,音律和协,婉转悠扬,汹涌澎湃,浩浩荡荡。
(1)给第一行中的“绚”字注音。
(2分)绚()隽()(2) 第二行中“隽永”的意思是。
(2分)(3) 第三行中有错别字的一个字是“ ”,这个字的正确写法是“ ”。
(2分)(4)仿照前三句的句式,把第四行句子补写完整。
(3分)。
3.运用你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1)-(2)题。
(4分)(1)根据《水浒》的叙述,本书表现了“”的主题。
《水浒》印证了“ ”真理。
(2) 《伊索寓言》是一部世界上最早的寓言故事集。
《伊索寓言》,文字凝练,故事生动,想象丰富,饱含哲理,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
其中等已成为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故事。
其中流传的谚语有:。
(各举一列即可)4.你班组织'毕业晚会'活动,假如你经历了下面一些事情,你是怎么解决的?(12分)(1)班级征集晚会主题语,要求是简洁、形象的一句话或一个短语,你写的是什么?(2分)(2)根据节目表,合唱'让我们荡起双桨'之后是舞蹈'友谊地久天长',请你为连接这两个节目写几句串台词。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金秋十月,北师大实验中学开展了“探寻中国大学足迹”的综合实践活动。
同学们从“走进清华园”“走近北大红楼”“线上参观西南联大博物馆”三个方面进行资料搜集和考察。
下面几段文字是他们撰写的探究报告,请你阅读并完成下列任务。
1. 请用正楷字书写“探寻中国大学足迹”八个字作为手册的标题。
(1 分)下面是同学们找的一则介绍清华园的材料,请阅读文字,完成第2-4 题。
人们经常把清华校园称为“清华园”,其实严格来说,“清华园”是专指以工字厅为主体的一组清代园林①这组园林始建于十八世纪初的清代康熙年间,建成于乾隆年间,可谓历史悠久。
清华园曾经是康熙时期皇族的京郊别墅——熙春园的一部分。
道光年间,熙春园分为东、西两园——东部的熙春园及西部的近春园。
近春园四面荷塘围绕,后因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荷塘月色》,招(zhì) 莘莘学子的青睐②东部的熙春园,即今之【举世瞩目】的清华园的前身。
据考证,康熙时期编辑的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就是在东部的熙春园编辑、印刷的。
咸丰即位后,又将东园更名为“清华园”并亲题匾额。
现在我们所说的清华园,是指清华大学所在的本部校园,包括了最早的熙春园的全部,常被用来代指清华大学。
2023-2024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初三语文第1 页(共 12 页)清华园的秋景,千般旖旎,万种风情,令人【趋之若鹜】。
一位诗人曾有 过这样的描述:“清华园的秋,炽.烈又缠绵……秋风所至,翻覆纤手,摇落满树金辉。
”名园美景如斯,但更令人【拍手称快】的是其蕴含的“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的清华精神。
这种精神传承百年,在清华结出了累累..硕果,培养了 一批又一批在国人眼中【炙手可热】的学术大师、经世之才。
这种精神还将(rú) 养一代又一代人,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更大的智慧与力量。
2.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和根据拼音所写的汉字,判断有误..的一项是(2 分)A.“招 zhì ”此处的意思是“指招来;引起 ”,应写成“招致 ”。
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学生素质中期评价九年级语文试卷2023.11注意事项:1. 本次考试满分 100分, 考试时间为 12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用 0.5mm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及考生号,并用2B铅笔把对应考生号的标号涂黑。
3.答题必须用 0.5mm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不准使用涂改液。
4.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不要折叠答题卡。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1—5 题 21 分)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两道小题。
(4分)近年来,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走红,汉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三春时节,草长莺飞,身着衣袂飘飘的汉服,无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汉服社”的小语同学对汉服作了简短而精彩的介绍。
汉服采用平面裁剪礼服褒衣博带(意思指着宽袍,系阔带),常服短衣宽袖,使穿者无压迫束缚感,体现了道法自然、虚实相生、以古为尊等传统理念,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
汉服形式重精神,雍容典雅,深隧灵动,体现了中国人追求随心所欲不逾距、蕴藉含蓄的审美理想,具有独特的中国气派。
汉服,徜徉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承载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底蕴,彰显着我国传统的美学思想。
(1)有两个词语的读音小语同学没有读准确,请你帮他纠正一下。
(2分)①“束缚”应读为: ②“徜徉”应读为:(2)在这篇手稿中,小语有两词语书写错误,请你帮他改正。
(2分)①“深隧”应写为: ②“逾距”应该为:2.在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6分)(1)生活中我们难免身处困境,内心迷茫。
此时可以用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 ,”激励自己。
(2)《岳阳楼记》中范仲淹赞扬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 , ”。
(3)李商隐的《无题》中,通过想象,推己及人,虚写对方相思情形的诗句是“ , ”。
3.刘禹锡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要表达的是(3分)A.对自己长时间被贬谪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
2024—2025学年度上期九年级语文半期考试A卷(共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24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嗤笑(chī)发怔(zhèng)拮据(jū)恣睢(zì)B.煞白(shà)豢养(juàn)停滞(zhì)筵席(yàn)C.岔气(chà)作揖(yī)拜谒(yè)逞能chěngD.眺望(tiào)星宿(xiù) 愧赧(nǎn)纶巾guān2.下列语句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是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B.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C.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
D.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在人类已知的探险活动中,很多壮举都并非一蹴而就,往往需要很多人前仆后继才能完成。
B.他的大名在音乐界早已如雷贯耳,全世界的爱乐者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C.犯罪嫌疑人在屡次偷盗不成后,仍然孜孜不倦地寻求更有效的盗窃手段。
D.这种对权威的盲目服从在他心中已经根深蒂固,任何人都无法改变他的态度。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秋分时节,亚洲各国的体育健儿相聚西子湖畔,携手奏响“同爱同在同分享”的激昂旋律,共同谱写了和平、友谊、进步。
B.《时光画师》之所以能打动人,是因为故事根植于本土文化,同时又有人性和普世的一些情怀的原因。
C.祖国对我们的爱并不抽象,它蕴含在每一滴汗水中。
D.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2024—2025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卷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考试时间90分钟2.全卷共四道大题,总分120分一、知识积累及运用(第1~5题,共24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6分)时光知味,岁月沉香。
在这两个月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一起欣赏了毛泽东主席笔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的北国风光.感受了诗人艾青用斯哑的喉咙对土地(祖国)的歌唱,收获了梁启超“敬业与乐业”精神对我们心无旁骛.地做好学问的启发,在熟读《醉翁亭记》的同时,也看到了欧阳修“与民同乐”的生活剪影。
(1)请将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用楷书准确、规范地抄写在田字格内。
(2分)时光知味,岁月沉香。
(2)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2分)妖娆.______ 旁骛.______(3)找出文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2分)______改为______ ______改为______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A.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B.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冠冕堂皇....的博物馆。
(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C.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顾颉刚《怀疑与学问》)D.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罗迦·费·因格《谈创造性思维》)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我们参观了兄弟学校开展课外活动的先进经验。
B.加强劳动教育要深刻理解劳动与教育的关系,避免坐在教室里讲劳动的现象不再出现。
C.在投身社会建设大潮过程中,青年一代永远少不了家国情怀这种永不磨灭的青春底色和底气。
D.随着数字技术的迭代发展,让一批又一批的新农人正“跳回农门”,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
4.古诗文默写。
首都师大附中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练习初三语文一、基础·运用(共14分)在浩瀚的文化长河中,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承载了千年的智慧,维系了文化的根脉,推进了文明的传承。
初三学生开展了“墨香字韵话古今”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并完成1-7题。
专题一体悟汉字之美作为世界上唯一仍被广泛使用的方块字,汉字不仅具有独特的形象意境美,还具有深层的意蕴美。
汉字有形象意境之美。
美学家宗白华曾说:“中国字在起始的时候是象形的,这种形象化的意境在后来派生的‘字体’里仍然潜存着,显示着形象里面的骨、筋、肉、血,以至动作的关联。
后来从象形到谐声,形声相益,更丰富了‘字’的形象意境,像江字、河字,令人仿佛目睹水流,耳闻汩汩的水声。
”宗先生的深刻,不仅在于揭示了象形字的形象,而且进一层显现了形声字(占汉字绝大比例)的形象意境美,那种在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的联觉之中表现出来的美。
汉字有深层意蕴之美。
如在汉字的结构形状中,古代取象于天地间万物,蕴含着自然之美。
在甲骨文中,“虎”有虎形,“鹿”有鹿形,“鱼”有鱼形,“鸟”有鸟形,各示其特征及美,虎之斑纹,鹿之双角,鱼之乐水,鸟之丰羽,反应出各自的意蕴美。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发展为汉字运用提供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人工智能在处理汉字时面临着诸多困难,有人认为汉字与人工智能扞格难通。
然而,随着研究逐渐增强和技术不断进步,这些困难正在被逐渐克服。
相信汉字的高度表意性,在未来的智能系统中能够发挥巨大优势。
1.请你对文段中加点字的字音或字形作出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A.“潜”指“隐藏,不露在表面”,应读为“qián”。
B.“汩汩”指“水流动的声音”,应读为“mì”。
C.“蕴含”指“内里含有”,所以“蕴含”一词中有错别字。
D.因为表示“把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所以“反应”一词中没有错别字。
2.《现代汉语词典》、中“扦”有“金属、竹子等制成的针状物”的意思,“格”有“隔成的方形空栏或框子”的意思。
2024—2025学年上期九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积累与运用(共23分)班级拟开展“探寻文学经典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主题活动,请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走近文化宗师】班长小豫准备了此次主题活动的开场白,请你帮他完善。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脉”。
中央电视台推出首档聚焦“唐宋八大家”的大型文化综艺节目《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节目以八位文化宗师波|án ( )壮阔的人生经历为线索,搭建“古今双向穿越”的核心架构,揭秘一代宗师磅b ó( )跌宕的璀璨人生,见证传世名篇诞生的历史瞬间,让我们看到了在文学经典浸润下成长的宗师传承并发展中华文脉的过程,更向我们生动展现了他们踔厉奋发的进取精神, 兼容并蓄的浩荡胸襟,以及文以载道的使命担当。
让我们一同走进唐宋八大家的精神世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1.小豫对文段中有些字音、字形不确定,请你帮他填写。
(4分)首档( ) 波1án ( )壮阔 磅b ó( )跌宕 文脉( )2.在“节气演变”互动环节,小豫觉得用文字呈现不够直观,请根据下面幻灯片的内容完成时间轴要求:语言简洁,每处不超过15字。
(4分)根据《尚书·尧典》等的记载,至迟在西周时期,我们的先人就已经测定了四个节气——夏至、冬至、春分、秋分。
春秋中叶,随着圭表测日技术的提高,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被确定下来。
四时八节的确定意味着二十四节气中的主要节气划分完毕战国时期,二十四节气基本成形。
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刘安所著《淮南子》中记述的二十四节气名称和顺序延续至今。
在汉武帝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颁行全国,二十四节气开始纳入国家历法,对后世历法和天文历算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吟诵文学经典】3.主持人想在串词引用一些古诗文名句,请你帮他补写。
(8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唐宋两代文星闪耀,祖国的大江南北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诗文。
选择题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 诓骗(kuāng)行货(háng)朴刀(piáo)腼腆(tiǎn)B. 汲取(xī)着意(zhuó)聒躁(guà)桑梓(zǐ)C. 豢养(juàn)嗔怪(chēn)拙病(zhuó)报帖(tiě)D. 剜目(wān)恁地(nèn)绾发(wǎn)存恤(xù)【答案】D【解析】A. 朴刀(pō)。
B. 汲取(jí),聒躁(guō)。
C. 拙病(zhuō),豢养(huàn)。
选择题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A. 伦巾贵胄鲁钝腐草为萤B. 愧赧顷颓蓼溆孜孜不倦C. 麈尾陂塘汀州不言而喻D. 眺望阔绰褴褛面面相觑【答案】D【解析】A. 伦巾——纶巾。
B. 顷颓——倾颓。
C. 汀州——汀洲。
选择题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正确的一项是()A. 由于环境受到严重污染,这个曾经风光秀丽、游人如织的著名风景区,近年来,已经无人问津了。
B. 公安干警守株待兔终于擒获了罪犯。
C. 面对太湖的湖光山色,游人无不为大自然的巧夺天工所惊叹。
D. 对于作文中的病句和错字,很多同学不以为然,认为这些问题不必太较真,长大了自然会注意。
【答案】A【解析】B守株待兔: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
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不合语境。
C巧夺天工: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
形容技艺十分巧妙。
不合语境。
D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
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不合语境。
A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符合语境。
选择题下列句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这种网络社交工具的广泛使用,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和质量。
B. 《朗读者》开播后,广电名嘴、企业职工、机关干部、退休教师、留学生吟诵社等朗读爱好者,纷纷加入文化经典诵读的行列。
C. “大众创业,万众创业”活动发展势头迅猛:无论是在大学校园,还是在产业园区,各类创新赛事如火如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