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诊疗规范
- 格式:ppt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36
慢性乙型肝炎诊疗常规【概述】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常见的慢性传染病之一,严重危害人民健康。
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 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 (HCC) 。
我国属HBV感染高流行区,一般人群的HBsAg阳性率为9.09% 。
接种与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人群的HBsAg阳性率分别为4.51% 和9.51%。
我国流行的HBV血清型主要是adrq+和adw2,HBV 主要经血和血制品、母婴、破损的皮肤和粘膜及性接触传播。
围生 (产) 期传播是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多为在分娩时接触HBV 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
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 (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HBV。
经吸血昆虫 (蚊、臭虫等) 传播未被证实。
【临床表现】有乙型肝炎或HBsAg 阳性史超过6 个月,现HBsAg 和(或) HBV DNA 仍为阳性者,可诊断为慢性HBV 感染。
根据HBV 感染者的血清学、病毒学、生化学试验及其他临床和辅助检查结果,可将慢性HBV 感染分为:(一) 慢性乙型肝炎1.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HBV DNA 和HBeAg 阳性,抗-HBe 阴性,血清ALT 持续或反复升高,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2.HBeAg 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 和HBV DNA 阳性,HBeAg 持续阴性,抗-HBe 阳性或阴性,血清ALT 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根据生化学试验及其他临床和辅助检查结果,上述两型慢性乙型肝炎也可进一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见2000 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二) 乙型肝炎肝硬化乙型肝炎肝硬化是慢性乙型肝炎发展的结果,肝组织学表现为弥漫性纤维化及假小叶形成,两者必须同时具备才能作出肝硬化病理诊断。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诊疗方案第一篇: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诊疗方案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诊疗方案一、定义: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一种传染病。
二、乙肝病毒几种传播途径1、血液或血制品:其中医源性感染占首位。
注射器的针头、手术器械,尤其是输血和血制品,可使乙肝病毒侵入体内。
所以主要途径是“病从血入”。
2、母婴围产期传播:母婴传播是HBSAG家庭聚集性的起因。
母亲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尤其HBEAG(+)和HBV-DNA(+)时婴儿受染十分常见。
3、性接触亦可可能传播乙肝,但不会经呼吸道传播。
三、诊断标准:(1)可能有急性肝炎病史(往往不明显);(2)临床表现和肝功能异常超过6个月以上;(3)HBsAg持续阳性超过6个月,伴抗HBc总抗体和IgG抗体阳性;如为活动期则抗HBc.IgM可呈中、低滴度阳性;(4)HBeAg、HBV-DNA和DNAP阳性,或前三者阴性而抗HBe阳性;1(5)作肝活组织检查进一步明确是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或慢性小叶性肝炎。
无症状HBsAg携带者无任何肝炎临床症状和体征,肝功能无异常,HBsAg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
四、西医治疗方法;(1)、抗病毒治疗,包括干扰素及核苷(酸)类似物。
(2)、免疫调节药,如胸腺肽。
(3)、保护肝细胞药物,如甘草甜素类药物。
(4)、抗肝纤维化。
五、并发症(1)、肝硬化:慢性肝炎发展为肝硬化,是肝纤维化的结果。
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尚见于亚急性、慢性重型肝炎及隐匿起病的无症状HBsAg携带者。
(2)、肝癌:HBV、HCV感染与之发病关系密切。
以慢活肝、肝硬化发生肝癌者多见。
也可见于慢性HBV感染未经肝硬化阶段发展为肝癌。
其发生机制目前认为与HBV-DNA整合有关,尤其是X基因整合。
HBxAg反式激活原癌基因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黄曲霉素等致癌物质有一定协同作用。
(3)、肝性脑病:又称肝昏迷,或肝脑综合征,是肝癌终末期的常见并发症。
肝瘟(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1.1-1997)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以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制订的诊断标准(2002年)。
本病多因人体正气不足,感受湿热疫毒之邪,侵入血分,内伏于肝,影响脏腑功能,损伤气血,导致肝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
病情的发生发展可与饮食不洁(节)、思虑劳欲过度有关。
本病病程多久,缠绵难愈。
常见胁痛、乏力、纳差、腰膝酸软、目黄、尿黄等症候,部分病人可见蜘蛛痣及肝掌,脾脏一般无明显肿大。
肝病病程超过6个月,症状持续和肝功能异常者,即为本病。
部分病例因病时日久,病史可不明确,而于检查后发现。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05年)。
有乙型肝炎或HBSAg阳性史超过6个月,现HBSAg和(或)HBVDNA仍为阳性者,可诊断为慢性HBV感染。
慢性乙型肝炎可分为(1)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HBVDNA和HBeAg阳性,抗-HBe阴性,血清A1.T持续或反复升高,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2)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和HBVDNA阳性,HBeAg持续阴性,抗-HBe阳性或阴性,血清A1.T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二)证候诊断:1.湿热蕴结证:身目黄染,黄色鲜明,小便黄赤,口干苦或口臭,脱闷,或纳呆,或腹胀,恶心或呕吐,右胁胀痛,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畅,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2.肝郁气滞证:两胁胀痛,善太息,得暧气稍舒,胸闷,腹胀,情志易激惹,暧气,乳房胀痛或结块,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3.肝郁脾虚证:胁肋胀痛或窜痛,急躁易怒,喜太息,纳差或食后胃院胀满,乳房胀痛或结块,暧气,□淡乏味,便澹,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最新:慢性乙型肝炎基层诊疗指南要点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等慢性肝病的主要原因。
据估计,目前我国全人群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流行率为5%~6%,慢性HBV感染者约7000万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2000万~3000万例。
尽管HBV相关疾病所致的医疗负担很重,CHB的治疗方法也不断发展,但大多数HBV感染者对自身感染状况知晓率仍较低,导致部分患者就医时已经进展到疾病晚期。
因此CHB的早期筛查、诊断及后续的关怀管理是防治的关键环节。
一、检测(一)检测对象建议在不涉及入托、入学、入职的健康体格检查或医疗活动中,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对未进行乙型肝炎免疫的儿童以及18岁以上成人积极进行HBsAg和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检测,以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降低疾病危害的目的。
(二)检测方法1. HBV血清学检测:目前为HBV感染的首选检测方法。
HBV血清学标志物包括HBsAg、抗-HBs、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和抗-HBc IgM。
临床意义见表1、2。
表1 HBV血清学标志物的临床意义图片表2 HBV血清学标志物临床意义组合分析2. HBV DNA定量检测:主要用于判断HBV复制水平,用于抗病毒治疗适应证的选择和疗效判断。
HBV DNA定量多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其检测下限值因不同生产厂商的试剂而异。
3. 生物化学检查:包括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血清胆红素、外周血常规检测、甲胎蛋白(AFP)等。
4. 肝纤维化无创性诊断检查:主要介绍3种方法,AST和血小板比率指数(APRI)、肝纤维化4因子指数(FIB-4)和瞬时弹性成像(TE),其中APRI评分、FIB-4 简单易行,可在社区开展并用于肝纤维化的评估,TE因受到设备限制,适合大型医院进行检查。
5. 影像学检查:主要目的是监测慢性HBV感染的临床疾病进展,包括了解有无肝硬化及门脉高压征象、发现肝占位病变并鉴别其性质,尤其是监测和诊断肝细胞癌(HCC),肝癌首次确诊时的大小和预后密切相关,定期复查腹部超声是最为有效筛查早期肝癌的手段。
慢性乙型肝炎一、概述由于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造成的肝脏慢性坏死性炎症,可分为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在中医学中归属于“黄疸”、“胁痛”、“郁证”、“癥积”、“臌胀”、“虚劳”等范畴。
二、西医诊断(一)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HBV-DNA和HBeAg阳性,抗-HBe阴性,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持续或反复升高,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二)H 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和HBV-DNA阳性,HBeAg持续阴性,抗-HBe 阳性或阴性,血清ALT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根据生化学试验及其他临床和辅助检查结果,上述两型慢性乙型肝炎也可进一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①轻度临床症状、体征轻微或缺如,肝功能指标仅1或2项轻度异常;②中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③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并排除其他原因,且无门静脉高压征者。
实验室检查血清ALT和/或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反复或持续升高,血清白蛋白(A)降低、血清球蛋白(G)明显升高或A/G比值异常。
除前述条件外,凡A≤32g/L,总胆红素大于5倍正常值上限、凝血酶原活动度60%~40%,胆碱酯酶<2500U/L,四项检测中有一项达上述程度者即可诊断为重度慢性肝炎。
三、辨证分型(一)湿热中阻型右胁胀痛,脘腹满闷,恶心厌油,身黄或无黄,小便黄赤,大便粘滞臭秽。
或口苦、口干,或皮肤瘙痒,口中黏腻,腹胀、便溏,或齿龈红肿。
苔黄腻,脉弦滑数。
(二)肝郁脾虚型胁肋胀痛,精神抑郁,易怒而烦,面色萎黄,纳食减少,口淡乏味,脘腹痞胀,大便溏薄。
或疲乏无力,肢倦嗜卧,食入不化。
舌淡苔白,舌边有齿痕,脉弦缓或沉细。
(三)肝肾阴虚型头晕耳鸣,两目干涩,咽干,失眠多梦,五心烦热,腰膝酸软。
或见面黄无华,全身乏力,或见气促、心悸。
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全文手册(2023)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全文手册(2023)1. 概述慢性乙型肝炎(CH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严重肝脏疾病,是全球范围内引起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原因。
本手册旨在提供关于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的专业指导,包括疾病概述、诊断、治疗和预防策略。
2. 疾病概述2.1 病因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DNA病毒,主要通过血液和性接触传播。
感染HBV后,部分患者会发展为慢性乙型肝炎。
2.2 临床表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能症状轻微或无症状,但长期病毒感染会导致肝脏炎症和纤维化,最终可能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
2.3 疾病分期慢性乙型肝炎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种,根据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和肝脏炎症程度进行评估。
3. 诊断3.1 实验室检查诊断慢性乙型肝炎需要进行血液检查,包括HBV DNA水平、血清ALT和AST水平、肝功能指标等。
3.2 影像学检查肝脏超声波检查和肝脏磁共振成像(MRI)可以帮助评估肝脏结构和纤维化程度。
3.3 组织学检查肝脏活检可以确定肝脏炎症程度和纤维化程度,是诊断慢性乙型肝炎的金标准。
4.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目标是通过抗病毒治疗和肝脏保护治疗来控制病毒感染和减缓肝脏病变进展。
4.1 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核心,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包括核苷酸类似物(如拉米夫定、恩替卡韦等)和干扰素α。
4.2 肝脏保护治疗肝脏保护治疗包括使用护肝药物(如双环醇、水飞蓟素等)和改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等)。
4.3 特殊情况处理对于患有肝硬化和肝癌风险的患者,需要进行特殊的治疗和管理,包括抗病毒治疗、肝脏保护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5. 预防预防是控制慢性乙型肝炎的关键。
5.1 疫苗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方法,应在大规模人群中推广接种。
5.2 血液和医疗器械安全加强血液和医疗器械的安全管理,防止HBV通过血液和医疗器械传播。
5.3 性传播预防推广安全性行为,使用安全套等预防性措施,减少性传播风险。
2020版:慢性乙型肝炎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要点建议基层医生积极对未进行乙型肝炎免疫的儿童、18岁以上成年人进行乙型肝炎病毒(HBV)检测;HBV血清学检测为HBV感染的首选检测方法。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HBV感染最有效的方法。
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15岁以下未免疫儿童和高危人群;乙型肝炎疫苗全程需接种3针,按照0、1、6个月的程序,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在1个月和6个月时接种第2针和第3针。
对感染HBV的妇女进行母婴阻断,最主要的干预措施是新生儿出生12 h内尽早接种首针乙型肝炎疫苗和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按照国家免疫程序完成后续乙型肝炎疫苗接种,证据表明,对高病毒载量的孕妇在孕中晚期进行口服抗病毒药物干预,会进一步减少乙型肝炎母婴传播。
在孕期发现乙型肝炎活动的相关症状或转氨酶异常,应尽快转诊到感染科(或肝病科)及妇产科专科治疗。
基层医生可诊断、治疗和管理慢性乙型肝炎。
推荐首先进行血清HBsAg、抗-HBs、HBeAg、抗-HBe和抗-HBc 检测,若HBsAg阳性,有条件的基层可检测HBV DNA、肝功能和肝脏彩超,甚至进一步行肝脏瞬时弹性成像检查,以利于早期诊断、早期发现肝纤维化、早期药物治疗。
HBV DNA阳性的患者,若ALT持续异常(>1倍正常值上限)且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ALT升高,均应考虑开始抗病毒治疗;有肝硬化者,无论ALT和HBeAg状态,均建议抗病毒治疗。
推荐药物有3种:恩替卡韦、富马酸替诺福韦酯和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
当患者出现以下情况,建议转诊:(1)紧急转诊:①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②重型肝炎(肝衰竭)。
(2)普通转诊:①初诊肝硬化、肝细胞癌患者;②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或癌症化疗的患者;③慢性乙型肝炎经抗病毒治疗6个月,ALT 仍持续异常和/或HBV DNA阳性患者;④肾功能不全患者;⑤HBV 合并HCV、HIV感染者;⑥妊娠期女性(HBV DNA 阳性者);⑦青少年及儿童患者;⑧由于其他因素无法处理者。
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梳理慢性乙型肝炎,这个让人听起来就有些沉重的名词,它如同一个隐形的敌人,悄悄潜入人体,长期潜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少困扰。
作为一名有着十年方案写作经验的大师,今天我就来为大家详细梳理一下慢性乙型肝炎的诊疗方案。
一、诊断1.病史询问:了解患者是否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史,如输血、不洁性行为等。
2.体检:观察患者是否有肝掌、蜘蛛痣、黄疸等典型症状。
3.实验室检查:包括乙肝五项、肝功能、病毒载量等指标。
4.影像学检查:如B超、CT等,观察肝脏形态、结构变化。
5.病理检查:必要时进行肝脏穿刺活检,观察肝脏组织病变。
二、治疗明确了诊断,就是治疗。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我们要抓住三个关键词:抗病毒、保肝、抗纤维化。
1.抗病毒治疗:这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核心。
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
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监测病毒载量,调整治疗方案。
3.抗纤维化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容易引发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
因此,抗纤维化治疗也至关重要。
常用的抗纤维化药物有熊去氧胆酸、复方丹参等。
三、并发症处理慢性乙型肝炎还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肝硬化、肝衰竭、肝癌等。
针对这些并发症,我们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1.肝硬化:限制钠盐摄入,利尿剂治疗,必要时进行肝移植。
2.肝衰竭:给予人工肝支持治疗,如血浆置换、血液透析等。
3.肝癌:手术切除、射频消融、微波消融等方法治疗。
四、生活调护2.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辛辣食物。
3.适量运动,增强免疫力。
4.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劳累。
5.定期复查,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慢性乙型肝炎的诊疗方案梳理就如同一幅作战地图,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同时,生活调护也是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只要我们抓住抗病毒、保肝、抗纤维化这三个关键点,相信慢性乙型肝炎这个敌人最终会被我们打败。
注意事项一:密切监测病毒载量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监测病毒载量是关键。
有时候,患者可能会忽视定期的复查,导致病毒反弹。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的规范诊治一、指南意见:依据2019版中国CHB指南意见,CHB抗病毒治疗适应症较2015版扩大:1、血清HBV-DNA阳性、ALT持续异常(>正常值1倍)且排除其他原因所致。
(B1)2、血清HBV-DNA阳性的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
(A1)3、血清HBV-DNA阳性、ALT正常,有下列情况之一者:(1)肝组织学检查提示显著炎症和(或)肝硬化(G≥2和(或)S≥2);(A1)(2)有乙肝肝硬化或乙肝肝癌家族史,且年龄>30岁;(B1)(3)无创或有创肝组织检查,存在明显肝脏炎症或肝纤维化;(A1)(4)HBV相关肝外表现(如HBV相关肾小球肾炎等)。
(B1)较2015版放宽了抗病毒治疗适应症,不再强调HBV-DNA数值。
二、治疗药物:1、核苷(酸)类似物(NAs):特点:高效、快速、价格低廉、停药困难、复发率高。
代表药物:拉米夫定(LAM)0.1,po,Qd;恩替卡韦(ETV)0.5mg,po,Qd;2、无环核苷酸类似物:特点:高效、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代表药物:阿德福韦酯(ADV)10mg,po,Qd;替诺福韦酯(TDF)商品名-韦瑞德300mg,po,Qd,与餐同服,(哺、育、孕、妊首选);丙酚替诺福韦酯(TAF)商品名-韦立德25mg,po,Qd,与餐同服,(哺乳期不建议,孕期必要时使用);3、干扰素(IFN):兼具抗纤维化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
(1)普通干扰素:干扰素α-2a:因特芬、贝尔芬干扰素α-1b:赛若金、运德素干扰素α-2b:甘乐能、安达芬、英特龙用法:肌注或皮下,隔日一次或每周3次。
特点:价格低廉,起效迅速,半衰期短。
(2)长效干扰素: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 α-2a):派罗欣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 α-2b):佩乐能用法:肌注或皮下,每周1次。
特点:价格昂贵,血药浓度稳定,病人经济较好者应首选。
4、乙肝疫苗三、用药方案:1、单药Vs联合:联合用药的疗效和降低复发率作用优于单药。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90—1995前言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病。
本病在我国广泛流行,人群感染率高,是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常见传染病之一。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地坛医院、北京佑安医院、北京医科大学传染病教研组。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林秀玉、徐道振、王勤环。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传染病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作为对乙肝患者的诊断及处理依据。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15982—1995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3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3.1 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或肝活体组织检查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动态观察予以诊断。
3.2 诊断标准3.2.1 急性肝炎3.2.1.1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a)流行病学资料: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或曾有其他医源性感染,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尤其是性接触而未采用避孕套者。
b)症状:指近期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和消化道症状。
c)体征:主要指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d)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增高。
e)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标志,详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2。
f)病理组织学特点:如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者可作肝活检,详见附录B。
在以上各项中病原学指标、症状和肝功能异常为必备条件,流行病学资料和体征为参考条件。
疑似病例:符合以上诸条中b)+d)。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e)。
3.2.1.2 急性黄疸型肝炎a)同3.2.1.1.a)。
感染性疾病科乙型肝炎诊疗常规【诊断要点】1.流行病学(1)有与乙型肝炎或HBsAg携带者同吃、同住、同生活等密切接触史或多个家庭成员病史,特别是出生于HBsAg阳性母亲的婴幼儿。
(2)经常接触乙型肝炎病人的血液、粪便、尿液等排泄物而未采取预防措施(3)静脉吸毒、纹身。
(4)接受输血或血制品、血液透析、免疫接种、内窥镜检查、注射、手术或针刺治疗等。
2.临床表现:潜伏期30-180日,平均70日。
(1)急性乙型肝炎:分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
临床表现与甲型肝炎相似,60-90%可完全康复,10-40%转为慢性或病毒携带。
(2)慢性乙型肝炎:我国的慢乙肝往往是新生儿或婴幼儿期感染,在成年期方出现症状或肝功能异常而被发现,因此,成年人中以急性乙型肝炎表现形式者需与真正的急性乙型肝炎进行鉴别。
急性乙肝迁延不愈,病情超过6个月以上即为慢性乙肝。
如果既往无肝炎病史,发病日期不明者,根据临床表现(肝脾肿大、肝掌、蜘蛛痣等)、实验室检查(球蛋白升高等)、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可诊断为慢性肝炎。
1)临床表现:消化道症状如厌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神经症状如乏力、萎靡、头晕、失眠等,肝区不适、肝痛、肝肿大、压痛、质地变硬,脾肿大,可伴有蜘蛛痣、肝掌、毛细血管扩张或肝病面容。
还可出现肝外多脏器损害如肾炎、关节炎等。
2)如有肝活检材料则按肝活检判定肝脏炎症活动程度与肝纤维化程度。
(3)重型肝炎(肝衰竭):乙型肝炎约1-5%发展为重症肝炎,在慢乙肝基础上发生重症肝炎(慢性重症肝炎)较常见。
1)急性肝衰竭:发病多有诱因,本型病死率高,病程不超过3周。
①既往无肝炎病史;②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病情发展迅速,发病2周内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Ⅱ度以上肝性脑病;③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④出血倾向:皮肤黏膜或穿刺部位有出血点、淤点瘀斑、呕血、黑便等;⑤肝浊音界迅速缩小;⑥黄疸迅速加深;①、②、③条完全符合,即可基本做出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