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咽喉科病人护理操作
- 格式:ppt
- 大小:1.38 MB
- 文档页数:23
耳鼻喉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目录一、额镜使用法 (2)二、外耳道冲洗 (3)三、外耳道滴药 (4)四、耳部手术备皮 (5)五、耳咽鼓管导管吹张法 (6)六、耳郭假性囊肿抽液及石膏固定 (8)七、耳前瘘管感染伤口换药 (9)八、鼻腔滴药 (10)九、剪鼻毛 (11)十、鼻腔冲洗 (12)十一、鼻窦负压置换 (14)十二、上颌窦穿刺冲洗 (15)十三、气管切开术后气管套管清洗法 (16)十四、鼻内镜检查的护理配合 (18)十五、电子纤维喉镜检查的护理配合 (19)十六、喉上神经封闭 (20)十七、下鼻甲硬化剂注射 (21)一、额镜使用法【目的】将光源的光线反射到检查或治疗的部位,利于检查者观察或各种操作。
【适应症】耳鼻咽喉科医护人员检查或治疗病人时常用,适用于鼻腔、咽喉、外耳道及鼓膜等部位的照明。
【操作流程】(一)评估1.外置光源的摆放位置。
2.病人的病情、年龄、意识及心理状态。
3.病人的配合程度。
(二)准备1.护士:着装整齐,洗手,戴口罩。
2.物品:外置光源、额镜,其他物品视检查或治疗需要而定。
3.环境:一般在治疗室或检查室进行操作,注意环境清洁及舒适。
4.病人:一般取坐位,上身稍前倾,检查部位朝向操作者;不合作的儿童需由亲属或医务人员抱持,双腿夹着儿童双下肢,用一手将头部固定于胸前,另一手环抱两臂,以防乱动。
(三)操作规程(四)评估1.操作过程病人体位舒适正确及安全。
2.病人能理解操作目的,掌握配合方法。
3.操作过程熟练,正确使用额镜,使反射光线达到理想亮度,并准确到达需要检查的部位,使检查部位视野清晰【相关链接】1.对于不方便到治疗室或检查室进行操作的病人(如病情危重需卧床或意识障碍者等),可使用各式头灯在床旁进行检查或治疗。
2.传统常用的外置光源常为配100W灯泡的专科用聚光灯。
现在医院使用耳鼻喉科多功能综合治疗台,将常用的检查设备集中于一体,其中就备有专用聚光灯,其优点是可随意调整光源位置及方向,便于操作。
耳鼻咽喉科疾病护理常规
1.保持通风和温度适宜:保持病房空气流通,通风清新,温度适宜,
避免过热或过冷。
2.控制感染源:切断病情传播的途径,减少交叉感染,患者及家人应
做好手卫生,勤换洗衣物等。
3.饮食调理:可以根据病情需要,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
刺激和过硬食物,多饮水,补充维生素。
4.合理用药: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不滥用抗生素等药物,避免自行调
整剂量和服用时间。
5.咽喉部护理:保持嘴巴及牙齿的清洁,定期漱口,避免刺激性的食
物或饮料,注意保持喉部湿润。
6.耳部护理:避免嘈杂的环境和刺激性的化学物质,注意保持耳道清洁,避免用尖锐物品清理耳垢。
7.鼻部护理:保持鼻腔的湿润,可以使用盐水鼻涕软化剂来清理鼻腔,避免频繁用力擤鼻子。
8.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和劳累,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
度使用声带,注意人体保暖。
9.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规律锻炼,通过保持健康的生
活方式来增强身体免疫力。
10.心理疏导:医护人员要与患者进行积极的沟通,给予心理支持和
安慰,帮助患者减轻焦虑和恐惧情绪。
以上为耳鼻咽喉科疾病的护理常规,通过合理的护理措施,可以更好地帮助患者康复。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护理措施仅仅是辅助治疗手段,还需要结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来进行综合治疗。
对于不同的耳鼻咽喉科疾病,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
---------------------------------------------------------------最新资料推荐------------------------------------------------------耳鼻喉病人的护理喉部炎症:为喉部黏膜、结缔组织、韧带等结构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急性会厌炎的护理:1预防窒息:按医嘱及时给予足量的抗生素和激素类药物,观察用药疗效。
密切观察病人的呼吸形态,及时发现呼吸困难,立即向医生汇报。
2减轻疼痛:静卧休息,进清淡无刺激、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以减轻对会厌的刺激,保持口腔清洁。
不发音、轻发音、轻咳嗽,利于声带休息。
3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必要时采用物理降温或根据医嘱使用药物降温。
4健康教育:向病人讲解本病的特点及预防措施,由变态反应者应避免接触变应原。
生活有规律,戒烟酒,积极治疗邻近器官感染,如出现咽喉剧痛、吞咽困难、急性喉炎:是指以声门区为主的喉粘膜急性炎症,以声嘶、喉痛为主要症状。
1 / 3备齐抢救用品,严密观察病情,床旁备好氧气、吸痰器,必要时备气管切开包,雾化吸入器,心电监护仪。
2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给予退热药,用药后观察体温变化、出汗情况,多饮水,防止脱水。
3安静休息,关心体贴患者,以消除其恐惧心理。
4告知患者及家属此病的危险性及预防措施,感冒后不能随意服用镇咳、镇静药物,因为有些药物会引起排痰困难,加重呼吸阻塞。
患儿出现犬吠样咳嗽、呼吸困难时,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声带小结和声带息肉:均为喉部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术前护理:1 向病人解释手术目的、基本过程、术中可能出现的不适以及如何与医生配合。
2全麻病人按全麻术前护理常规。
术后护理:1 病情观察观察病人呼吸情况,如有不适及时告知医生,嘱病人轻轻将口中分泌物吐出,观察其性状,术后避免剧烈咳嗽。
2饮食护理表麻病人术后2小时可进温凉流质或软食3天。
3促进声带创面愈合术后休声2-4周,使声带充分休息,减轻声带充血水肿。
鼻息肉鼻息肉是常见鼻病,好发于鼻腔外侧壁,特别是前筛区。
单侧或双侧发病。
(一)术前护理(1)心理护理:消除病人紧张、恐惧心理,树立对手术的信心。
(2)饮食与休息:禁烟酒,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保证充足的睡眠。
注意个人清洁卫生避免受凉。
(3)完善各项术前准备、备皮,遵医嘱术前半小时用药。
(二)术后护理(1)体位:术后取半卧位,有利于引流,改善呼吸。
(2)保持口腔清洁:用朵贝氏液每日含漱数次。
嘱病人多饮水,口唇干裂者可涂石蜡油。
(3)面部肿胀明显者,早期(术后24h内)给予冷敷,可止痛止血。
后期(术后2~4h)热敷,可促进吸收。
伤口疼痛者可遵医嘱使用镇痛剂。
(4)鼻腔纱条抽净后,应按时滴药,避免用力擤鼻。
(5)进食半流质或普食。
(6)术后嘱病人勿打喷嚏,必要时深呼吸以免引起伤口出血。
鼻骨骨折鼻骨位于梨状孔的上方,与周围诸骨连接,受暴力作用易发生骨折。
(一)术前护理(1)体位:取半卧位,可以减轻局部肿胀及便于吐出分泌物。
如有头昏或虚脱者。
则改平卧位。
(2)观察鼻出血的情况,疼痛时给予镇痛剂。
(3)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遵医嘱给予足量抗生素以预防感染。
(4)饮食护理:进半流质饮食或软食。
(二)术后护理(1)同鼻部术后常规护理。
(2)严密观察病情及体温变化,术后如出现剧烈疼痛、恶心、呕吐等脑膜刺激症状时应立即报告医生采取相应措施。
(3)勿触动鼻部,勿用力擤鼻,尽量避免打喷嚏,以免鼻腔填塞砂条松动或脱出。
从后鼻孔脱出的填塞纱条,可沿软胯缘剪断,切勿随意拉出。
鼻腔填充纱条一般于术后20~48h取出。
取出后24h内应安静休息,勿擤鼻涕,可用1%麻黄碱或薄荷油滴鼻,每日3~4次。
前庭囊肿前庭囊肿是位于鼻前庭底部皮肤下,梨状孔的前上方,上颌骨牙槽突浅面软组织内的囊性肿块。
(一)囊肿小无症状者,可暂观察。
(二)面部畸形或有反复感染史者,应予切除。
术前、术后护理与鼻息肉护理常规相同。
急性鼻窦炎急性鼻窦炎多继发于急性鼻炎。
耳鼻喉科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耳鼻喉科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一、目的耳鼻喉科护理技术是指对耳鼻喉部疾病患者进行护理的一项技术工作。
其目的是保证患者安全,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
本规程旨在规范护理人员的操作行为,保证护理技术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二、操作规范1. 护理人员需熟悉耳鼻喉科护理相关知识和技术操作,严格按照医嘱和护理操作规程执行护理工作。
2. 对于耳鼻喉科患者的护理,护理人员需做好个人防护,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避免交叉感染。
3. 在进行耳鼻喉科护理技术操作时,需保持环境整洁,并保证操作用具的消毒和无菌。
4. 对于鼻鼽、咽喉分泌物较多的患者,需及时清理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患者咽下分泌物引起窒息。
5. 护理人员需熟练掌握各种检查耳鼻喉科器械的使用方法,如听诊器、镜子、鼻镜等,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避免对患者造成伤害。
6. 对于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的患者,需及时翻身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发生窒息。
7. 在执行洗耳、吸鼻、灌鼻、清洗口腔等耳鼻喉科护理技术操作时,需细心谨慎,避免损伤患者的耳鼻喉部。
8. 对于异物噎入、鼻出血等紧急情况的处理,护理人员需迅速冷静地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三、操作注意事项1. 注意患者的个人隐私,尊重患者的意愿,做好沟通和交流工作。
2. 护理人员需及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发现异常情况,需及时向医生报告,并做好相关记录。
3. 在操作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耐心细致,做到心无旁骛,避免操作失误,影响护理效果。
4. 对于特殊患者(如儿童、老年人、意识障碍者等),护理人员需特别关注,并根据患者的特点调整护理方法。
通过严格执行《耳鼻喉科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可以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护理效果,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是护理工作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