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3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精选10篇)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没人能否认死的必然性,就像没人能否认地球是圆的一样。
AlS一种残酷的绝症,这种病从腿部神经麻痹开始,一点点地向上蔓延,直至使人不能再呼吸时为止——灵魂将眼睁睁地看着躯体一点点死去。
当然时间还在继续,地球还在转,不会因为一个人的痛苦而有所改变,陷入黑暗的只有你一个。
莫里教授不甘就这样枯竭下去直到消亡,他决定勇敢地去面对死亡。
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四个星期他与米奇一起探讨人生。
他们并没有说多少很深奥的东西,只是生活,很真实,很有意义。
(真理其实都是朴实而简单的!)莫里老人在临死前还是幽默风趣,他不会自怜自哀,顶多早上醒来时想起自己的病流下几滴眼泪,起来后就恢复了活力。
书中并没有特别着重地写莫里是怎么可怜,更让人觉得被人照顾很好,如同回到了出生时。
像孩子那般被关爱。
莫里老人与米奇的课上充满了人间温情,米奇和莫里曾谈轮到轮回转世,莫里说自己想要做一头羚羊,那么优美,那么迅捷。
这个想法和他的身体比起来是那么格格不入,但这也是有他喜欢跳舞的因素吧。
不过谁又能说真的有轮回呢?“死和太阳一样不可直视,尽管掉转头不去看他,却还是知道它的存在。
”但莫里却能正视他,他们谈论遗憾谈论死亡。
人都会死,活着的人惧怕死亡,然而死亡来临时又不会感到痛苦了。
在某个夜晚莫名地断了气,会有什么痛?留下的只有亲人的思念。
突然觉得莫里教授的活着的葬礼是无比的明智。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2Albom(米奇·阿尔博姆)是美国著名专栏作家以及电视评论员,这本书是由他与昔日的大学教授Morrie(莫里)的谈话整理而成。
作者在大学时期曾经是教授的得意门生,在毕业后因为忙于事业而多年没有与昔日好友和教授联系。
偶然的一天作者在电视上获知Morrie得了一种严重的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已经时日无多。
于是他在老教授生命的最后时光里的每周二去登门拜访他,话题涉及衰老、原谅、婚姻、家庭、欲望、有意义的人生等诸多方面。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2篇(读《相约星期二》有感)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2篇(读《相约星期二》有感)1也许是人生的卷轴刚刚翻开的缘故吧,我总是问自己:“人为什么要活着?”、“人生的意义在哪里”,“为什么我活着,有的人却死了?”这是十几岁岁左右的人最爱问的问题。
到了爸爸妈妈的年龄,人们大多已经为家庭奔波的不成样子了,不屑或不敢再问这样的问题。
但是,在一些意想不到的时刻,它还会悄然从心底冒出。
这千古之谜,有谁能说得清楚呢?就是那些大哲学家,他们的回答也常常十分高妙“仙答”却并不解决我们凡人的问题。
一位老人,在临终之前,通过他的学生,向我们提供了一份人生的答卷。
当时买这本书时,并不是因为写着余秋雨的推荐做序,而是这个问题深深地吸引了我,人生刚开始,更渴望了解人生。
有的人在突如其来的灾祸中死去,或在某个黑夜里静静地离开,中国人会面无表情地说地说:好,好,至少不是在开膛破肚时去的。
但是,当得知了自己在某一天会离开这个充满眷恋的世界时,这时他的心理大概可想而知,有人颤抖,有人饮泣,有人崩溃,有人在痴痴的笑,也有人未服从命运的安排,自己在大限之前解决了自己。
因为,人们所说的“受罪”不仅是病痛的种种折磨,更是等待死亡的种种心态,因为等死的时候,心里永远比死的一刹那更痛苦。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及的因果报应,如果有个人此生成就了种种善举,那么他最好的结局就是“无疾而终”。
当我们两只脚踏上人生的起点时,终点就是死亡。
无论伟人还是凡人,终究是会死去的。
后来莫里老头儿很潇洒地走了,而他为了学生做的备课内容还没有教授结束,他在天国看着人们,看着人们是否在翻看他的备课笔记,也在看着人们是否接受了他教授的精神。
所以,这本书的最后一句,作者留下的文字是:“这门课仍在继续。
”“我已经踏上了最后的旅程——人们要我告诉他们该怎样打点行装。
”莫里说。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2篇(读《相约星期二》有感)2在韩国电影《奇怪的她》里面,有个老人咖啡厅,一位老奶奶总是悉心打扮,努力表现自己,要赢得一位老爷爷的欢心,而那位老爷爷,一直默默呵护、追求着另一位奶奶,他也不会在女儿面前掩饰自己的情感。
《相约星期二》小说的读后感(精选32篇)《相约星期二》小说的读后感篇1《相约星期二》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主人翁是一个叫莫里的老教授,年迈之时得了绝症后,老教授所感受的不是对生命即将离去的恐惧,而是希望把自己许多年来思考的一些东西传播给更多的人将这辈子最后的一堂课教给了自己的得意门生--米奇。
米奇是一个体育专栏的主持人,在大学毕业十五年后的一天,在电视上偶尔得知自己在大学时期最要好的教授得了绝症后,米奇匆匆赶去看望了这位十多年没联系过的老师,而老师却决定将自己人生最后一堂课教给自己的得意门生,二人相约每个星期二上一堂课。
于是,每星期二,这位学生坐飞机飞行七百英里,赶到病床前上课,这门课教授一共讲了十四个星期。
在这十四个星期里,他们聊到了人生的许多组成部份,如何面对他人,如何面对爱,如何面对恐惧,如何面对家庭,以及感情及婚姻,金钱与文化,衰老与死亡,最后一堂课便是莫里老人的葬礼,整个事情的过程,以及这十四堂课的笔记便构成了这本《相约星期二》。
而这本书在美国一经出版便轰动一时,曾经连续四十周被列入图书销售排行榜。
书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莫里老教授所呼吁要摈弃的东西,正是我们社会所追求的,包括作者米奇,他毕业后努力追求的正是老教授宣布要摈弃的。
莫里老教授告诉米奇要建立自己的小文化,真的很佩服这样一位老人,在这个人人都在追求物质,权位,虚名的社会,他能在遵循文化的一般性生活准则上建立自己的文化,而且在临死之前还能为呼吁阻断这种文化灌输而努力。
当然,此书里面莫里老教授还提到很多值得让你深思生活的意义的话题。
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老师,将了一辈子课,把最后一堂课留给了后人,深思人生的意义…《相约星期二》小说的读后感篇2最近在看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还一知半解又有点震撼?没有一种统治能如思想统治这般强大从恐惧、茫然、自我怀疑到现在的慢慢释然,只有你想明白死的问题以后,才能好好地活,我们都害怕死亡,究其原因,是害怕自己还没有爱够,怕自己还没来得及去爱,来不及去道歉,来不及偿还,来不及看看未来。
认识遗憾——要习惯于退后一步,经常审视自己的生活。
要问自己“我所做的就是我需要的一切?是不是缺点什么?”下面是为你们整理的相约星期二读后感,希望你们能够喜欢!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打开这本书——《相约星期二》,坚信我它会让你沉醉。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位生命即将逝去的老人,在这人生美丽的余晖中与当年的学生——米奇相约每个周二,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授于他人生的课程。
那朴实无华的语言,处处闪烁着思想的智慧;那有些吃力的声音,处处传达着无私的爱意;那时而调侃的话语,处处体现着心灵的坦然。
他的勇气,他的幽默,他的耐心和他的坦然,无不让我看到这么一个用心去生活用心去爱的老莫里,给我的心灵留下一片感动与宁静。
在米奇问道他“如果你有完全健康的一天,你会怎样做?”,莫里是这样回答的“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
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能够谈他们的,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
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
晚上,我们一齐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爱吃鸭子。
剩下的时刻就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
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
”是的,就这样。
就是这样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一天,每个健全的人每一天都能够轻易地做到,但大多数的人却不愿意这样做。
其实生活很简单,爱也很简单,只要你用心,那么每一天都值得记忆。
为家人和朋友做一份午餐,不难。
他们不会介意你的厨艺,他们介意的是你有爱他们珍惜他们的心。
空闲的时候,累的时候,压力大的时候,看看天空,欣赏一下美丽的大自然,到林中去散散步,不难。
大自然有一颗包容的心,用心去体会,你就会发现,那些心中不安的褶皱早已被一阵轻旋的风温柔地抚平。
快乐或苦闷的时候,尽情的挥动舞姿,不难。
不用在意跳的是否优雅,不用在意是否有人嘲笑,尽管把自己的快乐或不快全随着汗水发泄出来,跳的筋疲力尽,再美美的睡个觉。
相约星期二读书心得最新5篇《相约星期二》,作者米奇﹒阿尔博姆是美国的一位记者,主人公莫里是一名社会学教授,1994年被查出身患渐冻症。
下面给您带来相约星期二读书心得,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父亲走后,重读《相约星期二》,关于父亲的点点滴滴不断在脑海中浮现,压抑的感情不断释放,最终泪流满面。
看着莫里教授在生命的最后14周里,与生活讲和,深受病痛的折磨依然能为陌生人遭受苦难而伤心流泪,向他的学生米奇分享关于对死亡、对家庭、对爱等人生重要课题的句句箴言,我渐渐释然了。
去年11月份吧,当血清甲胎蛋白含量急剧上升,药效渐渐下降,父亲的身体也在慢慢变差,最终在大年初一肠胃出血之后,我意识到那一天不久就要到来了。
而这个情况又不能和母亲说,也没有和哥哥姐姐说,真相除了增加他们的痛苦和心理负担,毫无意义,只能期盼奇迹的降临。
父亲最终在今年5月中旬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也摆托了折磨他的病痛。
在最后的一个月里,父亲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病房中度过,生活已不能自理,由家人日夜陪床照顾,而我远在天边,只能每天打电话问候。
那天早晨,我像往常一样挤公交去上班,看到哥哥发来的消息,说医生建议我们办理出院手续回老家,我意识到该来的还是要来了,但也没想到却是那么突然。
想着把手上的工作抓紧办完交接清楚,乘坐当天傍晚的航班赶回家见父亲最后一面,没想到还没登机,就收到父亲离世的噩耗,直到现在也没能原谅自己。
父亲走后,自家兄弟帮忙张罗料理后事,我赶回到老家已是半夜,看着父亲静静地躺在纱帐里,只能默默接受。
悲痛欲绝的母亲在屋里卧床不起,由姑姑婶婶们陪着,说话有气无力,看到我回来之后,不禁放声大哭,念叨着父亲弃我们而去,而我从此就变成了没有父亲的人了。
屋里哭声阵阵,为了不让母亲再分心担忧我们,我只能故作坚强,强忍泪水,握着母亲的手安慰她,只是此时此刻再华丽的话语也显得苍白无力,只能默默地陪着,告诉母亲还有我们在。
来到灵堂,掀开纱帐,看着父亲的遗容,泪水在眼珠里打转,强忍着低声啜泣,俨然一个没心没肺的不孝子。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1打开这本书——《相约星期二》,坚信我它会让你沉醉。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位生命即将逝去的老人,在这人生美丽的余晖中与当年的学生——米奇相约每个周二,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授于他人生的课程。
那朴实无华的语言,处处闪烁着思想的智慧;那有些吃力的声音,处处传达着无私的爱意;那时而调侃的话语,处处体现着心灵的坦然。
他的勇气,他的幽默,他的耐心和他的坦然,无不让我看到这么一个用心去生活用心去爱的老莫里,给我的心灵留下一片感动与宁静。
在米奇问道他:“如果你有完全健康的一天,你会怎样做?”,莫里是这样回答的:“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
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能够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
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
晚上,我们一齐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爱吃鸭子。
剩下的时刻就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
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
”是的,就这样。
就是这样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一天,每个健全的人每一天都能够轻易地做到,但大多数的人却不愿意这样做。
其实生活很简单,爱也很简单,只要你用心,那么每一天都值得记忆。
为家人和朋友做一份午餐,不难。
他们不会介意你的厨艺,他们介意的是你有爱他们珍惜他们的心。
空闲的时候,累的时候,压力大的时候,看看天空,欣赏一下美丽的大自然,到林中去散散步,不难。
大自然有一颗包容的心,用心去体会,你就会发现,那些心中不安的褶皱早已被一阵轻旋的风温柔地抚平。
快乐或苦闷的时候,尽情的挥动舞姿,不难。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你有接触过优质的作品读后感模板吗?写的作品让我们发现更宽阔的的天地。
写好读后感的重点是要联系自己的思想、学习实际,或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写自己的感受,使感想落到实处。
以下是栏目我为大家收集的“相约星期二读后感”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关心!相约星期二读后感篇1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一堂人生课。
相约星期二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由于真实所以感人。
读完的时候觉得这是一本人生哲学的书,可是大纲却把它归结为管理类。
当然这确定是有理由的。
或许编者是盼望读者不仅仅感叹里面博大的人生哲学,更盼望它能带来一些转变,就像莫里对米奇的影响一样。
莫里告知我们该如何管理自己的人生,管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莫里在里面是一个言传身教的老人,他的话像一湖清水流淌过心我里,让人体会到了他的那份难得的醒豁和超脱。
其实我们生活中总遇到一些困惑。
有时我们也会这样问自己,我们究竟想要什么,为什么总感觉生活无聊空虚,为什么四周的人都不懂我...有时我们分不清晰自己需要的和想要的东西之间的区分,我们不知道这是别人想要我做的还是自己喜爱做的事。
由于生活中有太多的诱惑,金钱、名利、地位等等,它在我们的心里蒙上了一层烟雾。
我们过多地追求物质需要,可它们并不能使我们满意。
我们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相互爱惜的关系,我们忽视了四周的世界。
所以看不清心底最需要的东西。
也就是爱。
莫里说爱是唯一理性的行为。
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
莫里在谈论完善的一天时说出了他心中完善一天的样子,他说,我想想……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
然后去游泳,请伴侣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
然后我会去公园漫步,看看自然的颜色,看看漂亮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
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爱吃鸭子——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
相约星期二读书心得体会5篇《相约星期二》是行将去世的社会学教授莫里在每个星期二教给他最喜欢的学生米奇的最后一课,没有书本没有时限,是有关人生的话题。
小编特意为大家提供了相约星期二读后感,欢迎学习借鉴。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几年前,一位好友劝我读一读在美畅销排行榜的一本好书《相约星期二》,它会给你带来一定的启发,改变自己对人生的看法。
出于好奇和期盼,周末的一天,我走进新华书店,在新书架上找到了这本书,“一个老头,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的课”,一个感动整个世界的故事,从此让我改变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
《相约星期二》的作者米奇。
阿尔博姆是一位美国一位颇有成就的专栏作家、电台主持,他得知自己最尊敬的老教授莫里身患不治之症,在前往探视中与老教授相约每周二,在与莫里教授相伴的最后十四个星期里,米奇。
阿尔博姆聆听莫里教授最后的教诲,他们聊到了许多的人生问题多,如何面对他人,如何面对爱,如何面对恐惧,如何面对家庭,以及感情及婚姻,金钱与文化,衰老与死亡,人生是莫里教授的临终一课。
这持续了十四周的人生课题,直到莫里教授的逝去。
米奇。
阿尔博姆将莫里教授的醒世箴言谈话内容编辑成册,书名《相约星期二》。
翻开这本书,我看到面对自己将要逝去的生命,老教授所感受的不是对生命即将离去的恐惧,而是希望把自己许多年来思考的一些东西传播给更多的人。
它没有发人深省的警示名言,也没有什么心灵鸡汤之类的词语,只有记录了莫里教授用他的平和、亲切、幽默面对即将死去的事实,侃侃谈吐自己对人生的态度,这是一堂关于如何面对爱与被爱,衰老与死亡的教育课。
之所以让我感动,面对关爱,当大多数人在索取,在抱怨自己没有得到更多一些关爱时,而莫里教授却始终保持往以的乐观和一向饱满的热情,继续给唯一的学生上课;面对衰老,当大多数人在哀怨惋惜,在抱怨时光如剑、逝者如斯夫时,而莫里教授坦然的回答:“随着年龄的增加,你的阅历也更加丰富。
如果你停留在二十二岁的年龄阶段,你就永远是二十二岁的那般浅薄。
关于《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范文5篇死亡是小事,但是注重在死亡后留下什么。
或者是一部有哲理的书,或者是几句名言,抑或是一点欢笑,又或者是一点模糊的记忆,你就不算白活了。
到人世间走一遭,留下点什么东西也就行了。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够喜欢相约星期二读后感教师追求的是永恒,他的影响也将永无止境。
——亨利·亚当斯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在七十多岁时患上了一种叫做ALS(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的病,也就是著名的天体物理学家霍金所得的那种病。
这是一种十分凶险、无情的神经系统疾病,它通常从腿部神经麻痹开始,一点点地向上蔓延,先是腿行走不灵,然后是无法站立、无法坐直,直至使人不能再呼吸时为止。
霍金十分的幸运,他的病情不是持续恶化的,而是一次发作以后就会平稳很长的一段时刻,然后再有下一次的发作。
一般状况下,这种病都是持续恶化的,从生病开始,留给病人的时刻一般不超过两年。
莫里就属于这种状况。
知道自己得了绝症后,莫里决定带着尊严、勇气、幽默和平静活下去。
他与他的学生米奇约定每个星期二见一次面,一齐讨论“生活的好处”,包括“死亡”、“恐惧”、“衰老”、“欲望”、“婚姻”、“家庭”、“社会”、“原谅”、“有好处的人生”这些重要的课题。
米奇是一个专栏作家、记者,他坚守和老师的这一约定,将每周二的时刻空出来,退掉所有的约会和事物,飞行数百公里来到莫里家中,和莫里一道谈心。
从第一次相约到最后一次见面,这样的讨论持续了14个星期。
米奇眼看着他的老师一次比一次衰弱,直到葬礼来临。
余秋雨在这本书的中文版序言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们人类的很多行为方式是不可思议的,有时偶然想起,总会暗暗吃惊。
譬如,其中一件怪事,就是人人都在苦恼人生,但谁也不愿意多谈人生。
稍稍多谈几句的,一是高中毕业生,动笔会写“生活的风帆啊”之类的句子;二是街头老大娘,开口会发“人这一辈子啊”之类的感叹。
兼有人生阅历和思考水平的人,一般就不谈人生了,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大多数智者躲避这个问题,是正因领悟到自己缺少谈论的资格。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1莫里教授得了肌萎缩侧束硬化症。
比肿瘤更残酷的绝症。
如果还有一个完全健康的一天,你会做什么?这是学生在莫里教授临终前几天提的一个问题。
教授想来想去,最满意的安排竟然是这样的:“早晨起床,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
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一次只请一两个,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
然后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
晚上,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
教授说,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
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
”莫里最后的愿望,在我们看来是很容易实现的,我们每天过的不正这样平凡的一天吗?人在健康活着的时候,每天都在做着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而奢华的梦,或许是住上小别墅,开上宝马车,或许是功成名就就在我们每天在忙于追梦的时刻,不要去无谓地把自己搞的很痛苦。
人生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感觉。
一个人并不是除了伟大就是卑贱,绝大部分就是平凡,偶然来到这个世界,平平凡凡活着,安安静静离开。
其实幸福很简单,就在平凡之中。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2我不喜欢莫里,尽管他那样的人很难得,如果碰到的话我肯定也会为那样的人所触动、引发各样的情绪,被他的魅力所折服。
还好书籍给了“离他很远”这种理所当然的心理距离。
他看似完美,因为他正是非常邪恶,他的真诚为目的服务:永生。
一个终生的教师,这看起来很感人,我在其中看到的却是“一个总是试图教化他人的人”,这是很危险的。
人必然会受自己的经历所限,也总有与主流追求的价值观相悖的时刻,“沉迷物欲”与“追求情感”并不总是主流,甚至“成为一个正直的人”“幸福的人”也不总是主流。
人们在现实里多有掩饰,一个追求精神的人也可能表现出沉迷物欲的样子,说到底用语言将行为道德化分类本就是不合理的,那意味着总有人被否定。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感悟范文5篇如何思想,如何评判,都必须自己选择,不能由任何人替你做决定。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够喜欢《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范文曾经在读者上看到过这篇文章,文章讲述的是一个老教授莫里,知道自己得了绝症后,在生命最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与他的学生米奇约定每周星期二上一堂人生课,然后在他过世后,学生把他的笔记整理出了一本书,就是《相约星期二》。
曾想过要看看这本书,不过不久就淡忘了寒假有时间整理我的书柜时,因为爸爸的书和我是放在一起的,所以一眼就瞄到了爸爸以前买的书。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映入眼帘,这句话虽然精练却引起我的注意,记忆被回忆出,引起了我的好奇心。
既然当初没有看成这本书,那就趁寒假好好读读吧!在书中我面对了一个很乐观,亲切,谈吐幽默的一个老人。
他竟然为自己办了一场葬礼,并且随着每个人给他写的诗而又哭又笑。
每天他都要面对他自己的萎缩,今天到哪里,明天到哪里?这几乎比死亡更痛苦,看着自己的身体不断萎缩,自理能力越来越差。
但是这位社会学老教授却享受着死亡,并经常和米奇笑谈他仿佛又回到了婴儿期,有人帮他上厕所,有人帮他擦屁股在不同阶段都要享受着这个阶段给我们带来的快乐,而不是年轻时浪费青春时间,老了之后才开始后悔曾经。
我欣赏莫里教授的欣然接受,他不羡慕健康人的身体,他只是努力地把这段时间过着充实,享受即使病痛中的美好的事。
既然一天天都要过去,那么为什么不能利用我们能享受快乐和幸福的权利?而不是害怕并恐慌死亡,衰老的到来。
不过:一旦你学会怎么去死,你就学会了怎么去活。
这句话好深奥的相约星期二读后感人总是倾向于为自己找各种各样的借口,在看到别人谈论深刻的或者自己不愿意接受的话题时,总会滋生出此人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想法,而这一切,也许只是自己缺乏改变的勇气,我们的教育教授给我们的并不总是正确的,只有坚强的人才敢勇敢的拒绝接受,而我无疑是个懦夫。
没有自己的想法,每天的忙碌只是为了以后的车子、房子、票子,每个人都在追求的生活,从来不会想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过去的两年里,日子过的浑浑噩噩,毫无意义可言。
2024年相约星期二读后感通用15篇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在书店的一角,我发现了《相约星期二》这本书。
小心翼翼地翻开它,仿佛一个初生的婴儿,我在接受着洗礼,如同一个虔诚的教徒,我在轻轻地祷告。
那晚,当我终于在手电筒下合上这本书时,《相约星期二》对我的影响之深,是先前的哪一本书,也是之后的任何一本书都比不上。
莫里老人认为:在美国,乃至全世界,人类的追求进入了误区:拥有越多越好,商业行为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人们反复这样对我们说,我们又反复对别人这样说,直到人人都认为这是真理为止,。
而对他自己而言,心中最满意,最梦幻的一天的安排轻松,惬意,而毫不奢侈。
从某种意义上对他来说,一个人生活的最低标准和最高标准几乎是一致的,没有矛盾的。
他的这种平和的心态大概和中国古代的隐士的心态有异曲同工之处吧!他的那种与世无争,归于自然让我思考:社会上那些终日追名逐利,勾心斗角的人,到底活得累不累。
他们那样做得到了些什么?如果把他们拥有的一切和莫里拥有的一切比较,那他们用毕生精力换来的那一切究竟还有多重的分量?在莫里最后的这门课程里,爱是永恒的主题。
他说:“爱是唯一理性的行为。
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接受爱并施爱于人。
没有了爱,我们就象折断翅膀的小鸟。
”莫里在向全世界呼吁爱,呼吁人性的回归。
莫里的课,最终将在死亡里划上句号。
他说:“要学会和生活讲和。
”他认为这是人生最困难的事。
他住死亡面前,真正做到了与生活讲和。
他平静地,以一种超然的心态体验着,死亡。
这不是常人可以做到的。
他说:如果早知道自己可以这么平静地面对死亡,那么过去还有什么困难可怕呢?这句话,是一位临终老人说的,对我们而言,它可以是一种激励,激励我们向生活中每个困难挑战。
希望等到几十年后,我们不会心怀遗憾地说这句话。
莫里老人以他自己独特的方式向我们诠释了人生,诠释了死亡。
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反复回响着莫里老人说的话:“学会原谅别人和原谅白己,人不应该陷在懊悔的情绪中无法自拔,这对你是没有益处的。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精选36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篇1刚开始看没有多大感触,直到第49页看到:“人生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
”我合上书,想想自己,发现这27年我很乐于享受后半句,却很少去做前半句。
还记得父亲曾跟我说过:“只有你先对别人好,别人才会对你好。
”父亲说的和莫里教授所传达的意思一致。
但是我们又能真正做到多少呢?翻到第57页,当我看到莫里说:“如果你想让别人相信你,你首先应该感到你能信任他——即使你是在黑暗中,即使你是在向后倒去。
”这句话对我的工作很受用,初次接触的合作伙伴总是充满了疑虑,总是不相信对方,其实猜疑都是多余的,在你不相信别人的同时又如何让别人相信你?看完第79页时,是我对整本书感触最深的一处,也是我唯一反对莫里之处。
他说:“如果你能接受随时死去的事实,你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耽于抱负了,你为此而付出时间和精力的事,你所做的工作也许就不再显得那么重要了。
”合上书,我想:“人类对物质的要求不是绝对的,看你处于什么样的人生境遇,当你处于将死之时,物质便已然显得微不足道,精神上的爱会成为你的第一要求,在亲人的陪伴,爱人的守护面前,金钱就如粪土。
但是当你依然处于健康的状态时,物质便不可或缺,你的满足感不仅仅只来源于精神,也来源于事业上以及物质上带来的成就感,为了这份成就感这份满足感,你不得不付出时间精力,而不是像莫言教授所说的“你为此付出的时间精力就不那么重要”。
当你处于一个旺盛生命力的阶段为什么要过一个濒死的生活状态。
把握一个度,不要完全杜绝物质,也不要完全不在乎精神。
不管在人生的哪个时刻,都不要放弃爱,爱别人也爱自己。
只想说《相约星期二》对我的生活、感情、事业都很适用,看完第97页的时候,我笑了,因为发现我和莫言教授共同的思维方式,“你一旦投入进去,就能充分的体验它,知道什么是痛苦,什么是悲伤,你认识了这份感情,现在我要超脱它。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相约星期二读后感(精选32篇)相约星期二读后感篇1很早以前就听人说过《相约星期二》这本书,书中说的是"一个老人"向"一个年轻人"讲的"一堂人生课。
拿来一读,里面的道理还真值得回味……书中讲的是一个年逾七旬的老教授莫里,知道自己得了绝症以后,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给他的学生米奇约定每周的星期二听他讲课。
老教授的谈吐非常亲切,幽默,对自己即将死去毫无忌讳,勇敢的面对死亡,让人们对死亡消除了恐惧,他讲的都是些生命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这堂课讲了十四个星期,最后一堂课是葬礼。
他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
要有同情心,要有责任感,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两点,这个世界就会美好得多。
"他说,你应该发现你现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实的东西。
回首过去使你产生竞争的意识,而年龄是无法竞争的,当我们应该是个孩子时,我乐于做个孩子,当我们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也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我乐于接受自己赋予我的一切权利,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
他说如果你想对社会的上层炫耀自己,那就打消这个念头,他们照样看不起你。
如果你想对社会低层炫耀自己,也请打消这个念头,他们只会嫉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无所适从,惟有一颗坦诚的心方能使你悠悠然的面对整个社会……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许不经常讨论这些问题,但我认为老教授的话很朴实,很耐人寻味,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应该向莫里老教授那样,把握好自己的生命权利,有一颗健康的心态,博大的胸怀,审视我们自己,不要一味的索取,一味的埋怨,不要怕,不要悔,要有同情心和责任感。
这样我们才活的更有意义。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篇2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
令人受益匪浅,也给我上了一堂人生的课。
他们的课堂中,不需要课本,却更好的了解了人生。
感情、工作、社会、年龄、原谅,以及死亡。
相约星期二的优秀读后感(5篇模版)第一篇:相约星期二的优秀读后感相约星期二的优秀读后感(精选12篇)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约星期二的优秀读后感(精选12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1窗外,淡红色的木槿叶随风而落。
每个星期二上午,都会按时赴约,我的必修课程,讨论生活的意义。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
《相约星期二》这本书讲述了作者与自己老师的一段故事,是他的亲身经历,也是他的人生感悟。
成为莫里老师的学生,能在多年后再次相遇,甚至,陪伴老师生命里最后的一段时光,不得不说这是上天注定的缘分。
每个星期二,米奇都会按时去莫里老师家听授他的人生之课。
因为,他最喜欢的老教授身患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这太不幸了,简直难以相信,米奇回想着上大学时期,白天课堂上那位热情幽默、晚上露天舞场魅力四射的老教授,依然在眼前,那么清晰。
就这样,从谈论世界开始,延续到最后谈论道别,十四个星期二。
每个星期,莫里老师的身体又不如上一周,可他深爱家人、温暖朋友、热情生活的人生态度却一直没有变,像太阳的光芒一样。
虽然时光不多,但是不能虚度,他不甘枯竭而死,要勇敢地面对死亡。
和米奇一样,我也很喜欢莫里老师。
他从不隐瞒自己的感情,乐于享受自己的生活方式,真实地感动人们的热爱。
他不修边幅,爱说话、爱大笑,他不断地奔放自身的幽默细胞,使周围者体内的被诱唤出,它们互相吸引彼此升温。
尽管在后来,他身体日渐虚弱,皮肤松垂无力,可他笑的时候仍是毫无遮拦,仿佛听到是世界上最大的笑话。
欣赏莫里老师特立独行的人生哲学,很多都使我受益匪浅。
要建立自己的文化:工作。
不要让它左右极端,要么敷衍要么疲惫。
每个人的平衡点都不同,关键如何正确地找到它。
在忙于重要的事情时,也不要使之单调乏味,要让它们变得更有意义,才会永远有种奋不顾身的感觉。
相约星期二读书心得5篇相约星期二它的内容涉及到了死亡、恐惧、衰老、婚姻、社会等等几乎人生所有的命题。
每一章都闪烁着莫里这个可爱老人的个人魅力和人生哲学。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我不想让世界惊慌不安。
我要知道发生了什么接受它进入一种安宁的心境然后离去。
”《相约星期二》这本书里莫里说的值得珍藏的人生格言有很多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句。
我似乎觉得莫里教授就在眼前而自己就是那个听课的学生。
因为他让我看到了一种对人生的泰然。
人生在世难免经历一些挫折。
泰然地面对无疑是很重要的。
即使是死亡。
没有人能否认死亡的必然性就像没有人能否认地球是圆的一样。
人生莫非也就是生生死死。
生起始;死终结。
面对死亡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接受它”.莫里教授对学生说有一个重要的哲理需要记住: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
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却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是的如果我们不幸福这无疑是亲手为生命镀上悲色。
世界上每时每刻都有人死于非命甚至不像病症有前因后果。
铁锁易解心狱难释既然死亡必定回来何必逃避这样的恐惧却因此遁入自己制造的囹圄?每一个人总有一天都会死去。
临死前也许没有人能够像莫里那么死的有意义没有人像莫里那么死的无私。
我想所有读过这本书的人这一生都会受到莫里的影响。
他的泰然他的纯真他的思考他的无畏。
既然生就生如夏花之绚烂;淡然死却死若秋叶之静美!莫里用余生给我们上了一堂永恒的人生课!相约星期二读后感2也许是人到中年的缘故吧最近一来我总是问自己:“人为什么要活着?”、”;人生的意义在哪里”这是二十岁左右的人最爱问的问题《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到了四十岁人大多已经很“入世”了不屑或不敢再问这样的问题。
但是在一些意想不到的时刻它还会悄然从心底冒出让我黯然神伤。
这千古之问有谁能说得清楚呢?就是那些大哲学家他们的回答也常常十分高妙却并不解决我们平凡人的问题。
一位老人在临终之前通过他的学生向我们提供了一份人生的答卷。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这是书《相约星期二》封面的话当时买这本书时并不是因为写着余秋雨的做序而是这句话深深地吸引了我人到中年更渴望珍惜人生。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0篇)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陷入病痛中的莫里老人,在失去了行走力量,自理力量,告辞了自己的隐私的状况下,用他的亲身经受给我们上了一堂人生课程,向我们阐述了生命应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他把自己认作"连接生与死的桥梁",向我们证明白来日无多和毫无价值不是同义词,并告知了我们"学会了怎样死,便学会了如何活,有意义的活,只有拂去外表的尘埃,才能看到生活的真谛"。
莫里提示我们:我们不仅需要谅解别人,我们也需要谅解自己。
谅解自己应当做而没有做的事情,与自己和解。
生命中最要紧的事,是学着付出爱和接受爱。
不艳羡年轻,由于我们也曾年轻过。
喜爱人生,庆幸活着的每一天,不哀叹时间的逝去。
接受自然规律的赐予,信任年老只是人生的循环,无论是躯体的萎谢,还是病魔的缠身,都坦诚相待,以逝者的姿势进行当下的活。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2国家首脑成天躲在家里不理“朝政”;工厂员工成天藏在酒吧里大口大口地灌啤酒;孩子们个个不去上学,颓废地在家里看电视。
大家都认为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是自己……可莫里没有,他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更不幸的人,他没有太多的自哀自怜,他一向在从自己的不幸中查找幸运的存在。
“只有当你觉得它可怕时它才可怕,”莫里说。
“看着自己的躯体渐渐地萎谢确实很可怕,但它也有幸运的一面,正因我有时刻跟人说再见。
”是的,莫里他做到了。
他把他自己的幸运变成了大家的幸运,他把自己毕生的阅历传授给了米奇,传授给了世上全部的人。
我们每一个人一诞生便是一个幸运的存在,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去埋怨,有时候塞翁失马,也焉知非福。
只要能以乐观的心态去应对一切,不自怨自怜,不自暴自弃,不为过去苦恼,开快乐心地过好每一天就好!相约星期二读后感3“这个世界太完善,太和谐,很难坚信人生是一场没有前因后果的意外。
”“我的意识还存在。
我成了宇宙的一部分。
”说实话,我可怕死。
但死亡本身比不行怕,可怕的是,我的意识将不复存在。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相约星期二》这本书最早听@Magck丁布提起过,后来几个月前又看到@小庞友写的这本书的书评,很想找来读一读,感谢@kindle阅读者提供这本书的电子版。
作者MitchAlbom在毕业15年后偶然得知自己大学时最喜欢的教授患上了绝症,身上的运动神经元慢慢退化,直至死亡,霍金得就是这种疾病。
在得知Morrie的时日不多以后,Mitch便飞往波士顿去看望这位毕业15年来未曾碰面的老师。
之后便相约每周二在Mitich去Morrie的住处看望他,他们每次会谈论一个话题,谈论家庭,谈论死亡,谈论婚姻,等等这些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这也就是Morrie教授的最后一堂课,而Mitch是这堂课唯一的学生,这本书就是Mitch为这堂课所完成的paper。
读完这本书,让我最为感触的是每次在看望Morrie时,作者在书中对Morrie在慢慢走向生命的终点时,身体一次比一次更虚弱的描述。
也许是去年陪妈妈一起照顾外公的缘故,甚至让我感到对这些内容分的熟悉。
随着年龄的越来越大,我们的能量会越来越弱,曾经唾手可得的东西,超过一定的年龄之后,就不能轻易拿到了。
特别是临近生命终点的时候,已经没有办法控制自己最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控制自己的生命是否能得以延续,只能把控制权交给身边的人和医生手上。
在生命开始的时候,我们都是婴儿,需要依赖别人才能够活下来。
而当我们来到了生命的终
点,像书中的Morrie那样,同样需要依赖别人才能活下来,仿佛又回到了原点。
不过我觉得Morrie是幸运的,因为他能够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死,有机会回顾和思考自己的一生,并能决定生命最后的时光如何度过,以最后一课的形式,向Mitch讲述他对人生感悟。
前一段时间一位朋友给我讲了他的小舅子的故事,在风华正茂的年纪被诊断出肺癌晚期,让人无法接受。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他依然决定和相恋多年的女友结婚。
起初会让人感到惊讶,而更多是会佩服他们的勇气。
然而终究赛不过死神,在婚礼后不久他就去世了,喜事变成了丧事,让身边的亲人和友好不伤心。
听完这个故事以后让我唏嘘不已,但是我又觉得他能在最后的生命里完成与自己的爱人结婚愿望,能决定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如何和度过,我想也不失为是一种幸运。
就像《追逐日光》的作者尤金奥凯利在生命最后几个月里决定和他的亲人、朋友、同事、同学、甚至是有过一面之缘的人一一告别。
虽然遗憾于之前因为工作的关系没有好好照顾自己的家人,然而在最后的时间里,他能决定用什么样的方式和亲人和朋友一一告别,也是一种幸运。
而又有多少人在生命最后的时间里,能像他们一样,活得这么有意义呢?
Morrie教授在自己的学生面前,是如此平静和坦然地谈论着死亡,因为他放下了很多事情,特别是过去耗尽心力的事,回过头来看却是最不重要的。
但是他心中放不下的,依旧是和身边人
的关系。
死亡结束的生命,但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记得几年前看RandyPausch做的thelastlecture的演讲,Randy之前被诊断出胰腺癌,剩下几个月的生命,在这个演讲中回顾了他的一生。
Randy是一个很有魅力的人,听过他thelastlecture演讲的人一定会被他的幽默,乐观,坚强所感染,也遗憾于他的生命所剩无几。
后来我看了他去世前两个月在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毕业典礼上的演讲视频,在谈到自己的妻子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哽咽起来,他认识他的妻子太晚了,花了30多年40多岁才找到自己最爱的人,他也没有时间能够看着他的孩子慢慢长大。
就像他在thelastlecture中所说的,不管他再坚强,也没有足够的勇气去笑着谈论自己的妻子和孩子。
佩服于Morrie、尤金奥凯利、RandyPausch这些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表现出来的坦然和勇气,推荐大家有机会一个人的时候能读读这本《TuesdaywithMorrie》,聆听Morrie教授最后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