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脚冰凉怎么调理 针灸五个穴位有效改善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2
艾灸五⼤⽳位,排出寒⽓湿⽓,迎接阳⽓虚 感觉“累,疲劳,犯困,没有精神”等。
寒 怕冷,怕吹空调,晚上睡觉感觉冷;当⼀个体虚的⼈,在平时⽣活中不注意穿⾐,晚上睡觉不注意盖被⼦,经常吹空调,冲凉⽔澡,往往就容易让我们体质受“寒”。
湿 当⾝体“寒”⽓越来越重时,⾝体慢慢更容易进⼊“湿”⽓,⼀个⾝体“湿”⽓重的⼈,就象下⾬天穿了⼀件淋过⾬的⾐服,感觉⾝体不舒服;特别注意:寒湿⽓往往通过5⼤⽳位进⼊体内!①肩颈部的“⼤椎⽳”从“⼤椎⽳”进⼊的“寒湿⽓”容易引起我们的“肩颈酸痛,肩周炎,颈椎病,头晕头痛,失眠多梦;②前胸的'膻中⽳'从'膻中⽳'进⼊的'寒湿⽓'容易引起我们的'乳腺肿痛,乳腺管道阻塞,⼩叶增⽣乳腺纤维瘤等症状”;③肚脐部位的“神阙⽳”从“神阙⽳”进⼊的“寒湿⽓”容易存积在我们盆腔,特别是⼥性,当盆腔内的“寒湿⽓”重时,就容易引起我们妇科各种疾病,⽐如:妇科炎症,⽉经不调,经⾎不畅,痛经,⾎块,⼦宫肌瘤,卵巢囊肿,不孕不育症等”。
④腰部的“命门⽳”从“命门⽳”进⼊的“寒湿⽓”容易引起我们腰酸背痛,腰膝酸软,各种肾虚,性功能下降等症状;⑤脚底的“涌泉⽳”从“涌泉⽳”进⼊的“寒湿⽓”容易往上流动,容易引起膝关节酸痛,风湿关节炎等症状。
“寒湿”是万病之源,我们⽇常⼀定要注意排寒湿和补充阳⽓及时恢复体⼒。
凝 当体內'寒湿⽓'时间长了,就容易出现⾝体'凝'的现象;'凝'的意思是循环慢和代谢慢;⾝体容易酸痛。
淤 然后就会发⽣於堵,'淤'的时间长了易出现阻塞,⾝体易酸痛,⿇⽊,胀痛,浑⾝不舒服,在疏通过程中痧点全是⿊紫⾊的。
於堵时间长了,会怎样?会长瘤,长'瘤'也不可怕,怕的是恶性肿瘤,恶性肿瘤容易变异形成癌症,这是个很恐怖的事情,那就不要等了。
所以,避免寒湿、排寒祛湿⾮常重要,请在⽇常⽣活中护住这五⼤⽳位,胸背腰腹⾜底等!1、艾灸艾灸:具有活⾎化瘀、舒筋通络、温散寒邪、活⾎⽌痛、补中益⽓、温阳补虚、排毒邪热、消瘀散结、防病保健、延年益寿等功能。
舒⽒针法--⾦针(排寒五针中的1、3、4位针)排寒五针:
内外脚踝连线的中点(解溪)到外犊⿐中间向内贴⾻为第三针(近下巨虚)
第三针到犊⿐中间为第⼀针(近⾜三⾥)
第三针到内外脚踝的连线中间为第五针(三阴交对侧,近阳辅)
⼀三之中点为第⼆针(近上巨虚)
三五之中点为第四针(近光明)
⼀三五合称天地⼈三才针
⼀⼆三四五称为排寒五针(五⾏针法对应——⾦-⽕-⽊-⼟-⽔)
⼀⼆三排上焦寒(⼼肺>呼吸道、咽嗓、胸肋、肩背)
⼆三四排中焦寒(脾胃)
三四五排下焦寒(肝肾>妇科、男科、肠道、尿道)
⼀三四即是⾦针
调理阳明经
临床应⽤于调理⼼、肺、肠、肾
对侧下针
理脾胃、固本培元、淡化⾆苔厚腻:
主治肺经疾病(结合⽔针)
配合⼤陵⽳(⼿厥阴⼼包经的输⼟⽳和原⽳,⼼包经主⽕,⽣⼟,故此⽳为健脾要⽳。
)主治
⼼痛,⼼悸,胃痛,呕吐,惊悸,癫狂,痫证,胸胁痛,腕关节疼痛;
配劳宫治⼼绞痛、失眠;
配外关、⽀沟;治腹痛、便秘;
配⽔沟、间使、⼼俞、丰隆治癫、狂、痫、惊悸。
虚⽆针。
调理(左)肩膀疼痛,沿⼼经、⼼包经引起的⼿臂上举困难、前后不展等病症:
第三针类似于传统经⽳之条⼝⽳(缓解治疗膝胫酸痛、两⾜⽆⼒、转筋、腹痛、泄泻、脚⽓等,配肩髃⽳、肩髎⽳缓解治疗肩臂痛)配合肾元三针,深刺三⼨以上,如果⽤2⼨针,需要凝神灌⽓。
同时活动患侧肩膀。
调理过敏性哮喘:
配肾元三针、⽊针、脑⼆、曲凌、亦可配合⼟针(归脾丸),以⼟⽣⾦,。
腿凉灸哪里文章目录*一、腿凉灸哪里*二、灸穴位要注意哪些事项*三、灸穴位带来哪些好处腿凉灸哪里1、腿凉灸哪里:涌泉穴涌泉穴,在人体足底穴位,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肾经的首穴。
《黄帝内经》中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
”意思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
2、腿凉灸哪里:大椎属于督脉,有通督行气,贯通督脉上下之作用,同时如果有感冒,过敏性疾病,热病,癫痫,颈椎病,治疗取穴大椎也是首选,都是在治疗寒凉疾病,那么大椎在上焦,治疗寒凉的疾病大椎也是首选穴位。
3、腿凉灸哪里:神阙穴在脐窝正中,该穴位于人体的腹中部,脐中央。
主要用于治疗中风虚脱,四肢厥冷,尸厥,风痫,形惫体乏,绕脐腹痛,水肿鼓胀,脱肛,泄利,便秘,小便不禁,五淋,妇女不孕。
神阙是气和,气舍,气具之穴,是任脉在此会和,此穴为任脉上部经脉气血的重要来源,在中焦部位起到沟通上下之功效。
4、腿凉灸哪里:命门穴命门穴是人生命力的中心,为元气所宿之处,具有强肾固本之功效,经常艾灸命门穴,可以温肾壮阳,治疗手脚冰凉,夜尿多等症。
5、腿凉灸哪里:阳池穴阳池穴是人体元气运行的主要通道,通过艾灸,可以增强身体元气,使元气的运行更加顺畅,输送更为有力,可以有效达到四肢末端,从而对手脚起到很好的温煦作用。
灸穴位要注意哪些事项由于艾灸以火熏灸,施灸不注意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的烫伤,另一方面,施灸的过程中要耗伤一些精血,所以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
古代施灸法,禁忌较多,有些禁忌虽然可以打破,但有些情况确实是应禁忌的。
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
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
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
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按脚底涌泉穴可缓解手脚冰凉秘方天气越来越冷,要想缓解手脚冰冷,还可以自己在家尝试一些简单的推拿按摩。
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冯淑兰为大家介绍了一些有助于缓解手脚冰冷的穴位。
涌泉:缓解手脚冰冷的按摩方法,最重要的一个穴位是脚底的涌泉穴,它是肾经的起点穴位,在按摩的时候可用手心摩擦脚心,可引火归元,擦到发热,一般5至10分钟即可。
“一般手脚冰凉的人,睡眠也不会太好,因为气血运行不太畅顺。
如有这样的情况,可在每天洗澡后、睡前半小时摩擦涌泉穴,治疗失眠的效果也不错。
”劳宫:手上的劳宫是心包经的穴位,握拳屈指时中指指尖在手心上抵住的位置就是劳宫穴。
具体方法是,找到劳宫穴后,一只手握拳,用拳头的掌指关节擦另一只手手心位置的劳宫,至微微发热。
肾俞:另一个穴位则是肾俞穴,可以用手擦到发热,也可以用温灸盒艾灸,一边灸5~10分钟。
冯淑兰介绍,这个穴位是肾的俞穴,有补肾的作用,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中医里的寸是“同身寸”,指患者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为一寸,下同)。
气冲:气冲位于大腿根内侧,在肚脐下5寸、旁开2寸的位置,在腹股沟稍上方的腹股沟动脉上。
在按摩时,先按揉气冲穴1分钟,然后随动脉的跳动一松一按,持续两分钟,有利于促进腿部血液循环、温暖手脚。
足三里:“足三里穴又叫长寿穴、鸡汤穴,每天按一按、灸一灸或者揉一揉,就像每天喝一碗老母鸡汤,很补身子,一年四季、老少皆宜。
”冯淑兰说,手心罩在膝盖上,中指往下放,按住胫骨前缘的最高点,再往外移出1寸,就是足三里穴,“这是胃经的合穴,能生发胃气,对胃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足三里可每天揉按2~5分钟,也可用指腹点按,“点按时四指握住小腿后侧肌肉,拇指在前点按即可。
”。
中医经络按摩特效⽳位汇总(附详图)⽳位保健是⼀种简单、⽅便且⾏之有效的保健⽅法,通过刺激⼈体特定的⽳位,激发⼈的经络之⽓,以达到通经活络、调整⼈的机能、祛邪扶正的⽬的。
⼈民健康⽹推出《⾦台养⽣园》栏⽬,为您盘点最养⽣的⽣活⽅式,今天与你聊聊⽳位养⽣的话题。
温敷四⽳暖全⾝《黄帝内经》中有“阳⽓者若天与⽇,失其所则折寿⽽不彰”的说法,意思是阳⽓就像天上的太阳,丢掉会影响寿命,强调保护阳⽓的重要性。
中医也认为,阳⽓充盛,则正⽓存内、邪不可⼲,⼈会少⽣病,有活⼒。
寒冷冬季最易折煞阳⽓,因此应着重养阳来强⾝健体、延年益寿,这⾥给⼤家推荐四个“阳⽓⽳”,它们能参与全⾝的能量代谢、温暖全⾝之阳。
关元。
将⼿放在脐下,四横指处即是关元⽳,它是任脉和⾜三阴经的交会⽳,也是阴阳元⽓交关之处,故名为“关元”。
元⽳就像⼈⾝体的⼀个阀门,将⼈体元⽓关在体内让它不泄漏,是男⼦藏精、⼥⼦蓄⾎之处。
经常按摩关元⽳能起到补益元⽓、强⾝固精、祛寒回阳的效果。
每天早晚将双⼿重叠,以关元⽳为中⼼按揉50下左右,然后⽤双⼿⾷指指腹重叠在⼀起,点按⽳位20下左右,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宜。
⽓海。
该⽳为⼈体先天元⽓聚会之处,位于肚脐直下⼤约⼀⼨半。
经常按摩⽓海⽳,可补中益⽓、温煦百脉、培元补虚。
按摩时以掌⼼紧贴⽓海⽳,先按顺时针⽅向按摩100次左右,再按逆时针⽅向重复。
动作宜轻柔缓慢,以腹部感觉徐徐⽣热为度。
神阙。
此⽳当元神之门户,故有回阳救逆、开窍苏厥的功效。
同时,⽳位⼜位于腹之中部,下焦之枢纽,邻近胃和⼤⼩肠,所以该⽳还能健脾胃、理肠⽌泻。
每晚睡前将双⼿搓热,叠放于肚脐,顺时针逆时针交替按揉各100次左右。
命门。
命门⽳位于后腰中点与肚脐相对应的位置,它就像两扇门,保护着肾脏,故⼜叫“精门”。
中医认为,肾藏精,若⼀个⼈肾精充⾜,则阳⽓充⾜、⽼⽽不衰。
命门可温煦⼈体阳⽓,喜暖不喜寒,临床常⽤艾灸的⽅法进⾏保健。
但艾灸是个技术活,⾃⾏操作难,平时可⽤暖⽔袋温敷该⽳,并注意防⽌烫伤。
怎样改善体寒手脚冰凉
改善体寒手脚冰凉的问题,可以从调整饮食、运动锻炼、中医调理以及改变日常生活习惯等多个方面入手,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建议:
一、调整饮食
适当多吃具有温经散寒功效的食物,避免过食寒凉生冷腥的东西,如当归生姜羊肉汤、生姜红糖水、艾草煮鸡蛋、韭菜、荔枝、桂圆、羊肉、牛肉、狗肉、红枣等可以适当多吃,但冰饮类、鱼生类食物要少吃。
二、运动锻炼
结合自身身体状况,坚持每天进行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如打太极、练瑜伽、八段锦、跑步、打羽毛球、打篮球、骑单车、爬山等,可以帮助促进血液循环,缓解手脚冰凉的症状。
三、中医调理
1.适当服用阿胶等具有补血滋阴,促进气血运行的药食同源类药材,如东阿阿胶,打成粉与粥类或者自己喜欢喝的茶饮类,比如牛奶、蜂蜜、金银花茶、菊花茶等搭配食用,也可以选择阿胶粉可以直接用水冲服,也能与酸奶、热牛奶或者鸡汤等搭配食用。
2.艾灸和针灸:可以艾灸神阙穴、关元穴、命门穴、足三里穴、肾俞穴等穴位,或针灸关元穴、神阙穴、天枢穴、足三里穴等穴位,起到温经散寒、调和气血的功效,缓解手脚冰凉的症状
四、改变生活习惯
睡前用热水泡脚,泡完并擦干后应立刻穿上棉袜保温,睡觉时亦可穿着。
避免熬夜,保持充足睡眠和良好作息。
同时,避免穿着过于单薄,即便身处夏日,长时间处在空调屋内也应注意保暖。
此外,长期心理负担过重、压力过大、焦虑抑郁等也会造成体内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手脚冰凉,因此一定要注意及时排解负面情绪,注意心理健康。
中医治疗手脚冰凉文档模板范本:
正文:
第一章:介绍中医治疗手脚冰凉的背景信息
⑴问题的定义和背景
⑵相关研究及文献综述
第二章:手脚冰凉的中医病因分析
⑴中医理论对手脚冰凉的解释
⑵病因的分类及分析
第三章:中医诊断手脚冰凉的方法
⑴中医四诊观察手脚冰凉的特点
⑵中医诊断常见手脚冰凉的方法和步骤
第四章:中医治疗手脚冰凉的常用方法
⑴中药治疗手脚冰凉的方剂和药物选择
⑵针灸治疗手脚冰凉的穴位和操作方法
⑶推拿按摩治疗手脚冰凉的手法和注意事项
⑷其他中医疗法治疗手脚冰凉的介绍
第五章:中医治疗手脚冰凉的案例分析
⑴案例病历的收集与分析
⑵不同治疗方法对手脚冰凉的效果比较
⑶案例的讨论与总结
第六章:预防和日常保健
⑴预防手脚冰凉的有效措施
⑵手脚冰凉患者的日常保健建议
附件:
附件一:手脚冰凉病历表格
附件二:中药治疗方剂清单
附件三:针灸治疗穴位图
法律名词及注释:
⒈中医:传统中医学,一种古老的医学体系。
⒉手脚冰凉:指手脚体温偏低,触摸时感觉冰凉。
⒊中医四诊: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种诊断方法。
⒋方剂:中药组方的处方形式。
⒌针灸:中医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节身体机能。
⒍推拿按摩:一种中医疗法,通过推拿和按摩手法调理身体。
⒎案例分析:收集和分析病例以了解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和适用情况。
全文结束:\。
小雪节气的养生穴位保暖又祛寒小雪节气是指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太阳到达黄经240°时为小雪节气。
这个时候,寒冷的天气逐渐加剧,一年中的冬季也即将来临。
在这个时候,保持身体的温暖和健康尤为重要。
除了注意保暖之外,利用中医的穴位保健方法也可以帮助我们祛寒保暖。
本文将介绍小雪节气中常用的养生穴位,帮助您度过一个温暖祥和的冬天。
一、足三里穴足三里穴是小腿上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腓肠肌肚下3寸处。
按摩足三里穴可以温暖身体,增强体力,缓解寒冷引起的不适。
可以用手指按摩这个穴位,或者用温热的艾灸贴敷在这个穴位上,每天坚持数分钟,效果非常显著。
二、关元穴关元穴是人体的重要穴位之一,位于脐下三寸处。
按摩关元穴可以温暖身体,补充体内的阳气,增强免疫力。
可以用手指按压或者艾灸贴敷在关元穴上,每天坚持数分钟,能够改善寒冷引起的乏力和疲劳感。
三、足三阳经足三阳经包括胆经、胆经和阳维脉,它们分布在人体的头部、颈部、胸部和腰腹部。
经络的畅通对于保持身体的温暖起着重要作用。
可以通过按摩和敲打足三阳经来促进经络的运行,达到保暖的效果。
在小雪节气,尤其是头部、颈部和胸腹部容易感受到寒冷,因此重点按摩和保养足三阳经相关的穴位。
四、百会穴百会穴位于人体的头顶正中线上,是一个重要的养生穴位。
按摩百会穴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头部的冷感,提高大脑的供氧量。
可以用手指按摩这个穴位,或者将温热的艾灸贴敷在上面,每天坚持数分钟,可以明显感到头部的温暖。
五、四白穴四白穴位于手臂肘关节在肱骨内上髁突后凹陷处。
按摩四白穴可以温暖手部和手臂,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寒冷引起的手脚冰冷的问题。
可以用手指揉捏或者轻轻敲打这个穴位,每天坚持数分钟,能够显著改善手部的寒冷感。
六、风池穴风池穴位于颈部,两侧颈椎棘突下的凹陷处。
按摩风池穴可以缓解寒风引起的颈部不适,改善寒冷引起的头痛和肩颈酸痛。
可以用手指按摩这个穴位,或者用温热的艾灸贴敷在上面,每天坚持数分钟,能够明显减轻颈部的寒意。
手脚冰冷调理有法作者:暂无来源:《家庭科学·新健康》 2017年第10期□文/ 邱全(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健康体检中心主任医师)中医中药中药中有许多药物,可有效改善与预防手脚冰凉,如人参、党参、丹参、肉苁蓉、桂枝、麻黄、干姜、附子、花椒、胡椒、肉豆蔻等。
常用的方剂有十全大补汤、八珍汤、四物汤、四君子汤、附子理中汤、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当归四逆汤、肾气丸、右归丸等。
可在医生指导下辨证选用。
坚持泡脚坚持每天晚上泡脚15~30 分钟,至身体微微发热为宜,具有温阳散寒、活血通络的功效。
穴位按摩每天泡完脚以后,可做穴位按摩,如涌泉(位于脚掌前部凹陷处,第2、第3 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百会(位于人体的头部,头顶正中心处)、足三里(外膝眼下3 寸,距胫骨前嵴约1 横指处)等穴位,可以改善手脚冰冷症状。
搓揉耳朵和腰眼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耳朵上包含了所有脏腑的反射区,联系着全身每一个器官,因此要常搓揉耳朵。
腰是肾之府,肾以温为补,经常搓一搓腰部,可以很好地改善手脚冰冷症状。
每天空闲时,以合适的力度,将耳朵、腰部搓热即可。
加强运动可视具体情况选择跳绳、跑步、打球等运动,也可选择伸缩手指、手臂绕圈、扭动脚趾等暖身运动,都会让全身各个部位活动起来,促进血液循环。
需要注意的是,运动不可过度,尽量不要大量出汗,否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食疗方当归生姜羊肉汤:羊肉500 克,当归10 克,生姜2 片,葱白2 条,白酒1 匙,食盐少许。
将羊肉洗净切块,起油锅,下羊肉及白酒加热片刻,放当归、生姜、葱白,加适量清水,煮沸后撇去浮沫,文火炖2~3 小时,加盐调味即可食用。
誅点评:羊肉是很好的温补食物,加入具有温阳、活络气血作用的当归、生姜,对手脚冰冷症有不错的效果。
大枣姜汤:大枣10 个,生姜5 片,红糖适量,煎汤代茶饮,每日1 次,坚持服用。
誅点评:大枣性味甘温,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作用;生姜性味辛温,具有温中止呕、解表散寒的作用。
排湿气和寒气的艾灸方法艾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在人体穴位点进行燃灸而达到治疗疾病或调节身体健康的目的。
在中医理论中,湿气和寒气被认为是人体内的两种常见类型的邪气,它们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表现。
下面将详细介绍排湿气和寒气的艾灸方法及其功效。
一、排湿气的艾灸方法湿气是指人体内的湿分在正常情况下不能够被排除而堆积在体内,使人体机能受到阻碍的一种病理状态。
湿气症状的表现有:浑身沉重、不思饮食、动攻性稀便、舌苔厚腻等。
因此,排湿气的艾灸方法可以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促进湿气的排除和体内湿气调节。
1. 艾灸厥阴之窗穴厥阴之窗穴位于脚趾甲根部的下方,跖屈足以容之处,每晚可以在这个穴位上进行艾灸,每次艾灸15-20分钟,持续10天为一疗程,每两个疗程之间间隔1周。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调节脾胃功能,排湿气和调整体内湿气平衡。
2. 艾灸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于小腿肚肌肚的外侧,胫骨前缘的横纹下3寸(寸为人体中医的长度单位),也是排湿气的重要穴位之一。
可以每天进行两次艾灸,每次艾灸15-20分钟,坚持一周左右,可以改善湿气症状。
3. 艾灸关元穴关元穴位于腹部,也就是人体脐下3寸的位置,能够调理肠胃功能,排除湿气。
可以每天进行一次艾灸,每次艾灸15-20分钟,坚持一周左右,可以明显改善湿气病症。
二、排寒气的艾灸方法寒气是指人体内的寒邪阻滞经络或脏腑,使人体经络气血不畅通而导致一系列身体不适的病理状态。
寒性的症状表现为怕冷、手脚冰凉、腹痛泄泻等。
排寒气的艾灸方法可以通过燃灸刺激相应穴位,温阳、散寒、活血通络。
1. 艾灸关元穴关元穴位于脐部,每天晚上可以用艾条或艾炷对该穴位进行燃灸,每次燃灸20分钟,连续15天为一个疗程。
通过艾灸可以温热下元,排寒散寒。
2. 艾灸中脘穴中脘穴位于胃部上腹中线上的正中点,每天进行一次艾灸,每次20分钟,连续10天为一个疗程。
艾灸中脘穴可以散寒,温中止痛,改善寒性脉络病。
3. 艾灸膻中穴膻中穴位于胸部中线的第三、四肋间,可以每天进行一次艾灸,每次灸15-20分钟,坚持10天为一个疗程。
治疗手脚冰凉的偏方手脚冰凉是指手脚常年处于寒冷状态,常常出现手脚发紫、麻木、疼痛的症状。
手脚冰凉的原因有很多种,比如体寒、贫血、慢性毒素积累等等。
针对手脚冰凉的不同原因,有不同的中医偏方可以尝试。
1.姜汁豆腐姜汁豆腐是一道能够暖身的家常菜肴,其中姜汁是最关键的一部分,可以起到暖身的效果。
姜汁豆腐的制作方法是:将豆腐切成方形薄片,将姜切成末,将豆腐放入锅中再倒入姜汁,加入盐调味即可。
2.熏衣草泡脚熏衣草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舒缓神经和放松身体的薰香草,可以通过熏衣草泡脚来缓解手脚冰凉的状况。
泡脚的方法是:将熏衣草装入热水袋或大碗中,加入热水,将脚浸在水中10-15分钟,每天泡脚2次,可以持续一段时间。
3.姜糖水姜糖水是中医传统的暖身良药,可以通过改善体内的气血循环来治疗手脚冰凉。
制作姜糖水的方法很简单,用姜片煮水,加入冰糖调味,每天喝一杯。
4.生姜葱白炒马蹄生姜和葱白都是可以起到温阳作用的食材,可以加入马蹄一同炒制,起到暖身提神的效果。
制作方法是将马蹄先去皮,然后切成小块,姜和葱切成末,热锅加油,放入姜末和葱白煸炒,然后加入马蹄块翻炒,最后放入盐和味精调味即可。
5.板栗粥板栗粥具有补气益胃的功效,可以调节人体内分泌系统,改善精神状态,有效地帮助治疗手脚冰凉。
制作板栗粥的方法是将板栗洗净,加入米一起煮熟,加入适量的盐调味即可。
6.草药熏蒸中药熏蒸可以通过草药的香气和热力来刺激身体的经络,改善手脚冰凉的状况。
可以选择用草药蒸汽浴,将草药制成草药袋,放入蒸笼中,蒸汽浸透手脚10-15分钟,每周进行1-2次。
7.母婴按摩按摩是一种可以通过手法来刺激人体表面的肌肉和神经,调节体内的气血循环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改善手脚冰凉的状况。
母婴按摩可以选择选用一些经脉穴位,比如三阴交、足三里、合谷等穴位进行按摩,每天按摩10-15分钟。
总之,手脚冰凉的原因有很多,治疗方法也有很多种。
以上介绍的中医偏方是各种方法中的一种,但是要根据自己具体的情况去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同时也需要注意保暖,避免长期处于寒冷环境中。
怕冷是什么体质,如何调养养生是现在一个热门的话题,尤其是在要运会上各国的运动员身上出现了拔罐的印记,证明了我们国家的养生方式受到了大家的认可。
现在有很多的朋友是怕冷的体质,这就是亚健康,可以通过很多的方法进行调理。
那怕冷是什么体质,如何调养?可以通过穴位按摩进行调理,效果也是很理想的。
★驱寒保暖怕冷体质按摩三穴位由于最近强冷空气的入侵,很多城市都出现一夜入冬的景象,第二天我们都会看到很多人换上了厚厚的衣服来为自己保暖。
尤其中老年人要注意对关节处的保暖措施。
还有易手脚冰凉的人也是怕冷体质,因此我们推荐大家这个时候可以对自己进行一些中医穴位的按摩可达到保暖驱寒的作用。
中医认为,冬季手脚冰凉跟人体的气血不通畅有关,这个时候适当做些穴位按摩,可有效缓解症状,活血保暖。
足三里、合谷穴和大椎穴虽然都是小穴位,却有着很好的保暖功能。
如果能每天坚持按摩足三里、合谷等穴位还可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提高人体的耐寒能力。
★足三里穴取穴: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
从下往上触摸小腿的外侧,左膝盖的膝盖骨下面,可摸到凸块(胫骨外侧髁)。
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点之处,还有另一凸块(腓骨小头)。
这两块凸骨以线连结,以此线为底边向下作一正三角形。
而此正三角形的顶点,正是足三里穴。
★合谷穴取穴:合谷穴位于人体的手背部位,第二掌骨中点,拇指侧。
(或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再介绍一种简易找法: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角时,位于骨头延长角的交点即是此穴。
★大椎穴取穴:大椎穴在脖子后面最突起的骨头下面,腰椎疼痛可以搓擦腰部,脊柱是针灸学中督脉循行的部位,督脉可以调节全身的阳经,按揉颈腰可以疏通督脉经络调畅气血,具体操作是两手搓热紧按颈腰部,用力搓30次左右。
有颈椎病的患者可以经常揉按大椎穴。
此外,经常按摩这三个穴位对于预防中风、保护心血管也有好处。
其中,足三里和合谷穴都是阳明经穴,阳明是多气多血之经,对于经络气血的通畅关系重大。
女性冬天“怕冷、手脚冷凉”——中医保健养生不少女性朋友一到冬天就容易出现怕冷,手脚冰凉的现象,中医上称为阳虚,属于虚寒体质。
阳气虚就会出现生理活动减弱或衰退,导致身体御寒能力下降,血虚会导致血液流通不畅,进而就会出现怕冷的现象,这些现象都可以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进行调节。
调理方法如下
一是注意保暖。
日常根据天气情况及时调整衣服,并注意防风防冷保暖。
二是中药泡脚。
泡脚的中药较多,常用的包括生姜、艾草等。
脚的时候可以在水中加入适量的生姜,生姜具有驱寒的功效,能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产热,缓解脚凉等现象。
在泡脚过程中适当加入一定量的艾草,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去除体内湿气和寒气,避免风、寒、湿邪入体,促进疾病恢复。
三是穴位按摩。
可以舒通血脉,活血化瘀,从而达到增加气血,防寒保暖之目标。
四是避免冷饮冷食。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食用温热性的食物,摄取热量,让身体的血液流通起来。
五是药膳食疗。
张仲景的名方当归生姜羊肉汤,具有温中补血,驱寒止痛功效,能让身体血液循环顺畅,气血活络,达到御寒作用。
董氏针灸治疗四肢冰凉,全身沉重或酸软、疼痛病案处方!2016-05-11 董氏针灸董氏针灸【下泉穴】在膝關節外側正中央直上二寸五分。
【中泉穴qi】在下泉穴之直上二寸。
【上泉穴】在中泉穴之直上二寸。
地宗穴在人宗穴上三寸處,即肘窩橫紋上六寸五分。
.明黄穴,当大腿內侧之正中央处,(1)杨永利:近20年,手脚冰凉膝盖凉,四肢、肾关、通肾通胃、三泉、三重、明黄、地宗、木穴,效果好的出奇。
(2)杨永利:手脚冰凉,扎脾经3针。
效果很好。
阴陵泉三阴交,他两中间1针。
(3)一病人四肢冰凉,出冷汗,林正泰方:木穴、重子重仙、驷马,上针三十分钟,两手发热,下肢还凉,五十分钟收针,双脚稍有改善。
病人说她好多年手都没有自己发过热了,我估计她寒湿太重,可能还要继续针灸几次再看效果。
(4)钟秀琼:一病人老是头晕,全身沉,主要腿沉。
1)瞿飚:肌肉无力从脾胃治,建议针:健侧四花、门金、三肩,患侧灵骨、三肩、肩六。
2)王小汉:对侧肩髃,灵骨大白。
(5)走路全身沉重,尤其腿沉明显:灵骨大白、上三黄、下三皇、火主火硬,分枝委中放血。
(6)昨晚可能太奔波劳累,全身酸软无力,头发胀,心闷闷的,马上自己手按灵大、土水、火主,5分钟就舒服多了。
吃了饭就不闷了,回家再针肾关、门金、四花、上下三皇,今天精神很好了。
qi (7)王运喜:今天一女患者,肩膀疼、小腿疼,按她说的话全身痛,现只有肩膀疼,针方:肩六、手六、灵大、腕顺上下三黄、三火、三肩。
来时颈椎痛、手痛、腰腿疼,现在只有肩膀冷疼热也疼是什么原因。
1)任绍华:典型的颈椎病,最好正骨。
疼的地方直接放血拔罐。
(8)王琴:女45岁,自诉:半边身子冰凉一年余,肘关节冰凉疼痛进行性加重半年,无力负重,且半身疼痛呈游离性走窝,中医诊断:痹症。
配穴:灵骨大白、火陵火串火山温经通络;上三黄在肝经上,能行气通络,揉经止疼;下三皇在肾经上补元气,调补全身之气;四花补血;再加肾关、四肢穴;针10天疼痛减轻很多,冰凉感消失,对治疗效果很满意。
平衡针灸一次治愈双脚发凉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可能都有过双脚发凉的经历。
那种从脚底蔓延上来的寒意,不仅让人感到不适,有时甚至会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而我,就曾是其中的一员。
我一直以来身体还算健康,没有什么大毛病。
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双脚发凉的问题逐渐困扰着我。
尤其是在寒冷的季节,哪怕我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双脚依然像两块冰,怎么都暖不起来。
晚上睡觉的时候,就算盖着厚厚的被子,也要很久才能感觉到一丝暖意。
为了改善这个状况,我尝试了很多方法。
我买了厚厚的棉袜,穿上保暖的鞋子,每天用热水泡脚,但效果都不明显。
我甚至去看了中医,吃了不少中药来调理身体,可双脚发凉的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决。
就在我几乎要放弃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说了平衡针灸这种治疗方法。
说实话,当时我心里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毕竟之前尝试了那么多办法都没有效果。
但想着反正也没有什么坏处,就决定去试一试。
我来到了一家专门从事平衡针灸治疗的诊所。
诊所的环境很整洁,医生的态度也非常和蔼可亲。
医生仔细地询问了我的症状和之前的治疗经历,然后开始为我进行诊断。
医生告诉我,平衡针灸是一种基于中医经络学说和现代医学神经学原理的治疗方法。
它通过在人体特定的穴位上进行针刺,来调节身体的平衡和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接下来,就是正式的治疗过程了。
说实话,当看到那根细长的银针时,我心里还是有点紧张的。
但医生一直在旁边安慰我,让我放松心情。
医生准确地找到了穴位,然后迅速地将银针扎了进去。
那一瞬间,我感觉到了一点点刺痛,但很快就消失了。
接着,医生又在其他几个穴位上进行了针刺。
整个过程非常快,大概也就十几分钟的时间。
治疗结束后,医生让我在诊所休息了一会儿,观察有没有什么不适的反应。
说来也神奇,就在我起身准备离开的时候,我突然感觉到双脚有了一丝暖意。
一开始,我以为只是自己的心理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那股暖意越来越明显,双脚不再像之前那样冰凉了。
回到家后,我一直留意着双脚的变化。
阳池⽳:缓解⼿脚冰凉✕✕阳池⽳✕✕⼿少阳三焦经第4个⽳位:阳池⽳,出⾃《针灸甲⼄经》。
为三焦经原⽳。
位置:抬臂垂腕,腕关节背⾯,由第四掌⾻向上推⾄腕关节横纹,可触及⼀凹陷处(相当于腕背横纹中点处)即为此⽳。
✕✕释⽂✕✕1.阳,天部阳⽓也。
池,屯物之器也。
该⽳名意指三焦经⽓⾎在此吸热后化为阳热之⽓。
本⽳物质为中渚⽳传来的弱⼩⽔湿之⽓,⾄本⽳后,受外部传⼊之热,此⽔⽓吸热胀散⽽化为阳热之⽓,如阳⽓⽣发之池,故名。
2.三焦经原⽳:本⽳物质为阳热之⽓,性⼲燥,表现出三焦经⽓⾎的本源特性。
✕✕缓解⼿脚冰冷✕✕阳池⽳具有通调三焦,舒经活⾎的功效。
常⽤来治疗肩臂痛,⼿腕痛,⽿聋,⼝⼲,咽喉肿痛等疾患。
除此之外,阳池⽳还有⼀个最⼤的功效,即缓解⼿脚冰凉。
在⽇常⽣活中,有许多⼈经常会感觉到⼿脚冰冷,尤其是⼥性,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全⾝都会感觉发冷。
中医认为上述情况是阳虚所致。
阳虚是指阳⽓不⾜或功能衰退的病理现象。
⼈体的阳⽓犹如⾃然界的太阳,具有温暖肢体及脏腑的作⽤。
《素问·调经论》⽈:“阳虚则外寒”,⼈体阳⽓不⾜或虚衰,机体功能就会减退,机体内环境就会处于⼀种“寒冷”状态。
畏寒怕冷,四肢不温,都是阳虚最典型的表现。
阳池⽳属于三焦经,三焦是体内阳⽓的主通道,阳池⽳是三焦经的根柢⼤⽳,如它名字⼀样是阳⽓搜集的⽳位。
阳池⽳可以⽣发阳⽓、沟通表⾥,刺激阳池⽳可以将⾝上的阳⽓激发出来,体内的阳⽓才能够正常运转。
经由过程推拿阳池⽳,能更调整个三焦经的⽓⾎,能加能⼈体内的阳⽓,可以促进体内⽓⾎的通顺,更多的阳⽓运送到四肢的结尾,四肢⾏为⾃然也就缓和起来了。
要领1:先⽤左⼿⼤拇指按压右⼿阳池⽳,⼒度迟缓增进,⼀次按3-5息,按50次,然后摆布⼿交流,最好天天都僵持做。
要领2:四肢⾏为极冷主要的伴侣,可⽤艾条在晚上9点摆布艾灸阳池⽳,艾条间隔⽳位2厘⽶,⼀只⼿艾灸5-10分钟,⼀样寻常⼀个⽉摆布就能彻底根治。
功能:推拿阳池⽳能加强体内阳⽓,疗养三焦成果,⽽三焦统筹着体内的五脏六腑,推拿阳池不仅能办理四肢⾏为极冷等题⽬,更能疗养五脏。
手脚冰凉怎么调理针灸五个穴位有效改善针灸法是利用艾绒在体表穴位上的烧灼,借助灸火的温和热力和药物的作用、腧穴的功能,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透达经络、扶正祛邪的作用,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法。
保健灸法是自古以来的防病之术,对于肢体寒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艾灸以下穴位,帮助你温通经脉,改善虚寒体质。
足三里
足三里是个强身健体的万能穴,长寿穴。
有“若想身体安,三里常不干”说法。
这个常不干指的是用艾灸条熏灼穴位,使该处的皮肤起水疱,又称其为“灸花,灸疮”,这水疱老流水可以及时把脾胃的寒湿祛除,“常不干”因此而来。
有关研究发现,艾灸足三里穴,可以改善胃的蠕动和胃的供血状况,刺激消化液的分泌,从而增强消化能力。
艾灸足三里是以温和灸为主,尽量不要发生灸疮。
艾灸足三里,可以使用单眼艾灸盒艾灸,每穴施灸时间在10-20分钟,如果图方便也可以使用艾灸罐,每穴施灸时间在20-30分钟。
大椎
属于督脉,有通督行气,贯通督脉上下之作用,同时如果有感冒,过敏性疾病,热病,癫痫,颈椎病,治疗取穴大椎也是首选,都是在治疗寒凉疾病,那么大椎在上焦,治疗寒凉的疾病大椎也是首选穴位。
大椎穴位,如果是胖人可以使用双眼艾灸盒艾灸,插两根艾条;瘦人可以使用单眼艾灸盒,每次施灸10-20分钟。
以自己适应为度,可以逐渐延长施灸时间。
神阙穴
在脐窝正中,该穴位于人体的腹中部,脐中央。
主要用于治疗中风虚脱,四肢厥冷,尸厥,风痫,形惫体乏,绕脐腹痛,水肿鼓胀,脱肛,泄利,便秘,小便不禁,五淋,妇女不孕。
神阙是气和,气舍,气具之穴,是任脉在此会和,此穴为任脉上部经脉气血的重要来源,在中焦部位起到沟通上下之功效。
可以使用方四眼艾灸盒,先逐渐适应,开始插两根艾条,然后增加到三根,最多的时候可以插四根艾条,循序渐进施灸,每次施灸时间在20-30分钟之间,可以在神阙上下移动艾灸,热度以自己自己适应为度。
都说一灸神阙暖全身,灸神阙,有沟通上下之功效联系任脉之上下。
而且灸神阙还可以治疗胃肠疾病,妇科疾病,生殖系统和泌尿系统的疾病,所以阳虚体质灸神阙可以很快得到改善,就是灸了神阙可以打通任脉。
命门穴
补肾壮阳灸命门,命门是人体生命之门,先天之气蕴藏所在,生命的根本。
命门火衰主要表现为四肢清冷,下利清谷,或五更泄,男子阳痿,早泄,女子宫寒不孕,舌质淡,脉沉迟等虚寒之象。
所以要长灸命门和大椎可提高督脉之阳气,大椎和命门艾灸,补足督脉元阴元阳,补命门,对男子所藏生殖之精和女子胞宫的生殖功能有重要影响。
灸命门给各脏器的生理活动起到温煦,生发和推动作用,故灸命门是推动生命之火。
可以使用方四眼艾灸盒施灸,先逐渐适应,开始插两根艾条,然后增加到三根,最多的时候可以插四根艾条,循序渐进施灸,每次施灸时间在20-30分钟之间,可以在神阙上下移动艾灸,热度以自己自己适应为度。
涌泉穴
涌泉穴,在人体足底穴位,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肾经的首穴。
《黄帝内经》中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
”意思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
可以在晚睡前,先热水泡脚20-30分钟,然后点燃两个大艾柱分别放在两个艾灸罐里面,上床睡觉,包好毛巾绑在两个足底的涌泉穴。
五个穴位不需要一次灸完,可以一次施灸1-2个穴位,隔天再施灸余下的穴位,只要坚持下来一定会看到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