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工农武装割据》
- 格式:ppt
- 大小:42.13 MB
- 文档页数:21
高一历史一单元教案: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摘要】鉴于大家对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整理了此文“高一历史一单元教案: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供大家参考!
本文题目:高一历史一单元教案: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导入新课
当改革开放的浪潮已经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拓得平坦而宽阔的时候,也许很多人已经淡忘了82 年前,正是一点微小的星火,点燃了新中国胜利的火种,照亮了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前者,我们记住了邓小平;后者,我们认识了毛泽东。
这就是题目“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一、教材地位与教学目标分析
教材地位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就从本课开始形成。
本课上承大革命的失败、国共关系破裂,下启“国共十年对峙”,在中国民主革命道路上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认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八七会议;了解革命摇篮井冈山、红都瑞金,理解土地革命等知识点;思考“武装起义失败说明了什。
《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课标要求: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二)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通过了解共产党在井冈山上的实践活动,为毛泽东提出井冈山道路和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打下坚实基础。
毛泽东为核心的革命党人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出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国的革命与建设做出了贡献,体现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
2.时空观念:通过历史地图的展示,提升学生读图能力,增强时空观念。
3.史料实证:通过史料分析,学生能够理解共产党被迫探索新道路、开辟革命新道路的原因、意义,提高史料实证意识,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能力。
4.历史解释:以史料和教材为依据,使学生能够揭示历史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和历史逻辑,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多角度认识毛泽东在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探索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形成自己的历史解释。
5.家国情怀:通过解读材料、观察图片、观看视频等,让学生体会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的艰辛,感受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革命中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解决问题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实事求是的精神,独立自主的精神等。
培养学生对革命前辈的尊敬与对祖国的热爱,涵养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历程;“工农武装割据”的含义;(二)教学难点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特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
教学设计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实践的探索:重心从城市到农村请学生根据三大起义的目标和结局思考:问题1:大革命失败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进攻中心城市,走俄国的革命道路)材料1:从南昌暴动、秋收暴动,到广州暴动,一次次武装暴动的失败,清楚地证明了在中国不可能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夺取一两个中心城市就能掀动起全国革命的形式。
所有保留了革命火种的地方,几乎都是远离大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偏僻乡村。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教案一、课题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一章第二节《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二、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经过和意义;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地位;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和实践的探索过程;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三次“围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经济建设等基本史实。
通过引导学生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产生的背景及探索和形成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运用史料论证“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是一条惟一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的方式来提高其自主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并养成自主探索的习惯,学生自己能够会读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在探索“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产生过程中认识到毛泽东的这一军事理论是从革命实践中产生的,使学生明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并进而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的意识。
通过引导学生对“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一革命道路选择的背景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这一革命道路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要不唯书本,不唯现成结论,要勤于思考,勇于开拓,敢于创新。
通过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科学性的认识,让学生们深化对历史的感受,初步形成"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理性认识。
三、课型:新授课四、教学方法:谈话法、讲述法和提问法相结合五、重点和难点:重点:“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形成过程及其在中国革命道路探索中的重大意义难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内涵及其历史地位。
六、教材过程(一)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复习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教训。
指出,大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先进的中国人没有停下寻找一条符合中国国情促进发展的道路,进入到工农武装割据的学习。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说课稿选自人教板《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一章第二节。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本节课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如何寻找出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的核心内容,是中国近代以来争取民族独立与民主政治这个首要任务的其中一个环节,是中国近代化道路的一次至关重要的探索。
因此本节内容是中国近代史近代化主题,特别是民族独立、民主政治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知道当时中国国情,能复述“挽救大革命”,特别是“八七会议”的历史背景、内容及历史地位;能整体把握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思想与实践,能初步分析解决中国共产党走上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有利因素与阻力。
初步养成阅读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根据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历史和现实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掌握评价历史事件的一般方法,初步了解探究历史科学的一般规律。
(2)过程与方法采取“引导-发现-探究-总结”范式进行教学。
通过文字、图片等多种史料的阅读,初步学会分析运用史料的方法,初步学会科学地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通过合作探讨设计方案,初步学会小组合作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运用图片与文字材料使学生“神入”历史,形成一种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祖国寻找出路的历史情感;通过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提出与实践的学习,体会毛泽东同志的政治智慧;通过多种补充材料,孕育农村包围城市之路是中国近代化的必由之路的历史理性倾向。
3.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与实践及其正确性;对当时寻找革命道路的历史体验;学习和操练用口头方式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思想。
教学难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评价历史事件的一般方法;引导和培育学生的历史理性倾向。
确定依据:针对高一学生对工农武装割据的内容比较生疏,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运用浅化机制和问题——发现教学法原理,采取“提出问题——阅读课本及材料——分析理解——得出结论”的方法,由浅入深地突破重难点;引导学生借助史料,“论从史出”,得出结论;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让学生一步一步进入其历史思维活动的最佳状态。
关于“工农武装割据”与“井冈山道路”两个历史概念的关系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工农武装割据”和“井冈山道路”这两个历史概念的理解有难度,需要老师讲清楚这两个概念及其关系,以便于学生掌握和运用。
(发表专业评职称论文课题获奖zheng书挂名主编、副主编、专利;国家级仅需四百,点击注册名,即可找到我。
)岳麓版历史教材必修三23课有一段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叙述:毛泽东找到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探索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将党的工作重点从敌人力量强大的城市转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在农村开展游击战争,深入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在农村积累发展革命力量,逐步削弱敌人的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的政权。
人教版历史教材必修三中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叙述是这样的: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而“井冈山道路”的概念表述,教材上却几乎未提及。
显然,教材的表述不足以让学生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而且容易混淆概念和造成理解错误。
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经过一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创建了以宁冈为中心的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并且“使割据地区一天一天扩大,土地革命一天一天深入,民众政权的组织一天一天推广,红军和赤卫队一天一天壮大”,影响也越来越广。
这就首先在实践上解决了在大革命失败后,如何继续革命、如何开展武装斗争的问题。
但是,必须看到,建立工农武装割据,是没有经验可循的开创性事业,认识不尽一致。
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胜利,也有挫折。
在困难和危急的时候,有些同志往往怀疑这样的红色政权能否存在下去,提出红旗打得多久的问题,因而发生悲观的情绪。
所有这些表明,现实斗争的发展要求党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从理论上回答红色政权的存在问题,统一认识,坚定斗争方向。
1928年10月5日,毛泽东写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以及同年11月25日,他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即《井冈山的斗争》,对上述问题作出了明确而详细的回答,创造性地提出并阐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