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手太阳小肠经
- 格式:ppt
- 大小:3.34 MB
- 文档页数:31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少泽穴、止于听宫穴,左右各19穴。
本经循行路线: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手小指尺侧端,沿手背尺侧上行至腕部,出尺骨茎突直上,沿小臂尺侧外缘上行过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间,沿上臂尺侧外缘出肩关节,绕行肩胛,交会于督脉大椎穴,再向下入缺盆,络于心,再沿食管过膈肌至胃、属于小肠。
由缺盆分出支脉1沿颈部上至面颊,至目外眦转入耳中(听宫穴)。
由颊部分出支脉2上行目眶下,抵于鼻下,至目内眦(睛明穴)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而后斜行络于颧部。
本经所主病候:少腹痛,腰、脊痛引睾丸,耳聋,目黄,颊肿,咽喉肿痛,肩臂外侧后缘痛。
本经主治病证:头、项、耳、目、咽喉、热病、神志病。
少泽(手太阳小肠经穴;井穴)位置:手小指末节尺侧,指甲角外展0.1寸。
主治:头痛,目翳,咽喉肿痛,乳痈,乳汁少,中风昏迷,热病,耳聋,耳鸣,肩、臂外后侧痛。
前谷(手太阳小肠经穴;荥穴)位置:手掌尺侧,微握拳,小指本节(第5掌指关节)下,掌指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主治:头、项痛,目痛,耳鸣,咽喉肿痛,乳少,热病汗不出,鼻塞,癫痫,手指麻木。
后溪(手太阳小肠经穴;俞穴;八脉交会穴——通督脉)位置:手掌尺侧,微握拳,小指本节(第5掌指关节)上,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主治:头、项强痛,目赤,耳聋,咽喉肿痛,腰、背痛,癫痫,疟疾,手指及肘、臂挛急,盗汗,热病。
腕骨(手太阳小肠经穴;原穴)位置:手掌尺侧,第5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凹陷赤白肉际处。
主治:头、项强痛,耳鸣,目翳,黄疸,热病汗不出,疟疾,指挛、臂痛、腕痛,颈颔肿,惊风。
阳谷(手太阳小肠经穴;经穴)位置:手腕尺侧,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凹陷处。
主治:头痛,目痛,耳鸣,耳聋,热病无汗,癫痫,腕痛,头眩,目赤,颈颔肿,臂外侧痛。
养老(手太阳小肠经穴;郄穴)位置:小臂背面尺侧,尺骨小头近端桡侧凹陷中。
主治:目视不清,肩、背、肘、臂酸痛,急性腰痛。
支正(手太阳小肠经穴;络穴)位置:小臂背面尺侧,阳谷穴与小海穴连线上,腕背横纹上展5寸。
第六节 手太阳小肠经及其腧穴一、经脉循行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手小指尺侧端,沿着手尺侧至腕部,出于尺骨头,直上沿着前臂外侧后缘,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沿上臂外侧后缘,到达肩关节,绕行肩胛部,交会于大椎,向下进入缺盆部,联络心,沿着食管,经过横膈,到达胃部,属于小肠。
其支脉,从缺盆分出,沿着颈部,上达面颊,到目外眦,向后进入耳中。
另一支脉,从颊部分出,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斜行络于颧骨部。
《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 中,直上循臂骨 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
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
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图 3 ‐ 33 手太阳小肠经经脉循行示意图二、主要病候少腹痛,腰脊痛引睾丸,耳聋,目黄,颊肿,咽喉肿痛,肩臂外侧后缘痛等症。
三、主治概要1. 头面五官病 头痛,目翳,咽喉肿痛等。
2. 热病、神志病 昏迷,发热,疟疾等。
3. 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项背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等。
四、本经腧穴(19穴)1.少泽(Shàozé)井穴 出自《灵枢·本输》。
【别名】小吉。
【穴名释义】少,小之意;泽,润之意。
本穴为手少阳小肠经之井穴,小肠之脉主液,穴具润泽身体之功,在小指,井穴脉气始出而微小,故名。
【定位】在手指,小指末节尺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图6‐1)。
(图6‐1)【解剖】有指掌侧固有动、静脉及指背动脉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尺神经手背支。
【功效】清热利窍,利咽通乳。
【主治】①乳痈、乳少等乳疾;②昏迷、热病等急症、热证;③头痛、目翳、咽喉肿痛等头面五官病证。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孕妇慎用。
【常用配伍】①配天容、合谷、尺泽,治咽喉肿痛。
②配人中、内关、十二井穴放血,治热病昏迷。
前谷穴Qián gǔ小肠经取穴方法:前谷穴位于人体的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指掌关节)前的掌指横纹头赤白肉际。
前谷穴解析:1)前谷。
前,与后相对,指本穴气血作用于人体的前面也。
谷,两山的中空部位也。
该穴名意指小肠经经气在此散热冷降。
本穴物质少泽穴传来的天部湿热水气,至本穴后其变化为散热化雨冷降,所作用的人体部位为胸腹前部,故名。
2)小肠经荥穴。
荥,极小的水流也。
本穴气血物质的变化为水湿之气从天部散热冷降归于地部,冷降之雨如极细小的水流,故为小肠经荥穴。
3)本穴属水。
属水,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
本穴气血物质的运行变化为水湿之气从天部冷降地部,表现出水的润下特性,故其属水。
附注:手太阳经所溜为“荥”。
前谷穴意义:小肠经气血物质在此冷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由天部冷降后归于地部。
功能作用:降浊升清。
主治疾病:目痛,头痛耳鸣,咽喉肿痛,乳少,热病。
〖人体穴位配伍〗配耳门穴、翳风穴治耳鸣。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热则泻之。
〖生理解剖〗有指背动、静脉;布有尺神经手背支。
腕骨穴Wàn gǔ小肠经取穴方法:腕骨穴位于人体的手掌尺侧,当第5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的凹陷处,赤白肉际。
腕骨穴解析:1)腕骨。
腕,穴所在部位为手腕部也。
骨,水也。
该穴名意指小肠经经气行在此冷降为地部水液。
本穴物质为后溪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行至本穴后散热冷降为地部的水液,故名。
2)手太阳经原穴。
因本穴位处南方炎热之地,小肠经冷降地部之水因受外部所传之热复又气化,气化之气性湿热,同合于小肠经气血特性,为小肠经气血的重要来源,故本穴为小肠经原穴。
附注:手太阳经所过为“原”。
腕骨穴意义:小肠经经气在此冷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天部的湿热水气。
运行规律:经水循地部内注地之地部,湿热水气则循小肠经上行。
功能作用:生发小肠经气。
主治疾病:头项强痛,耳鸣目翳,黄疸,热病疟疾,指挛腕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