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技法点拨-写景技巧
- 格式:pptx
- 大小:3.83 MB
- 文档页数:7
运用答谢中书书的手法写写景的段落一、开篇段晨光熹微,初升的太阳洒下了温暖的光芒。
远处的群山若隐若现,如同一条巨龙蜿蜒而过。
一片青翠的树林悄然呈现在眼前,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中。
微风拂面,带来阵阵花香,让人心旷神怡。
二、描述自然景观行走在这片青山绿水之间,只见湖水宛如一面明镜,波光粼粼,映照着天空的蓝。
湖畔的芦苇随风摇曳,似乎在诉说着它们的故事。
水面上几只白鹭翩翩起舞,宛如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远处的小岛上树木葱茏,郁郁葱葱,给人一种恬静宁和的感觉。
三、描写动植物走进树林,鸟儿欢快地歌唱着,它们的歌声如同音乐般美妙动听。
一只小松鼠顺着树干跳跃,灵巧的身姿让人叹为观止。
几只彩蝶在花丛间飞舞,它们的翅膀上绘着美丽的图案,如同艺术品一般。
在草地上,一只可爱的兔子正在吃草,它的动作轻盈而优雅。
四、描写天空景色抬头仰望,天空湛蓝如洗,白云朵朵,犹如棉花糖悬挂在空中。
阳光透过云缝洒在大地上,照亮了一片金黄。
远处的风筝在空中飞翔,它们时而高飞,时而盘旋,给人一种自由自在的感觉。
不时有几只鸽子从天空中飞过,它们展翅翱翔,像是在向大自然致敬。
五、写人的感受与情绪站在高处,俯瞰整个风景,心情愉悦而宁静。
这片美丽的大自然给人以无限的力量和激励,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
身心舒畅,忘却了尘世的纷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与力量。
在这片宁静之中,人们仿佛能够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宁和。
六、结束段时光流转,美丽的景色依然存在。
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一切,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让我们一起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享受生活的真谛。
答谢中书书的手法,让我们更加深入地领略到了大自然的魅力,也更加坚定了保护环境的决心。
愿我们的家园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
《答谢中书书》教学分析
《答谢中书书》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这个单元的古诗文,都是我国古代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优秀篇章。
学习本单元,要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山水景物表达的情感,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本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用凝练的语言、精巧的构思、优美的意境,给我们展现出一幅清丽脱俗的山水画卷。
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情分析
作为初级中学的八年级学生,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学生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更要从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意义;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
3、背诵本文。
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贯穿教学始终,以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为主要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
2、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
《答谢中书书》写作技巧 导语:《答谢中书书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写作技巧 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书是什么文体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 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 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 即始于书信, 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 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
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 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 (参考 《中国尺牍文学史》 序, 詹福瑞)。
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 可以抒情, 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 宋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 以谈论文学, 如曹丕的 《与吴质书》 , 谈论政治, 如欧阳修 《上杜中丞论举官书》 , 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
尺牍和 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
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 ”字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
注释 1.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
卷四十六。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书画家,医 学家,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人称山中宰相。
有《陶隐居集》 2.谢中书, 即谢徵, 字元度, 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书鸿胪(掌 朝廷机密文书)。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反应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bì),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xiē),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lín)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lè)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qí)者。
作品译文
山川风景的标致,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赏识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葱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凌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
时候,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赏识这类奇丽的风景了。
总结: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文雅情怀的人材可能品尝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换,是人生一大乐事。
《答谢中书书》知识梳理《答谢中书书》知识梳理《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言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答谢中书书》知识梳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基础知识识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ò)陵(今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2.文言词语【共】一起【谈】谈论,欣赏【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歇】消散【颓】坠落【沉鳞】潜在水中的鱼鳞,借代鱼【竞跃】争相跳跃竞,争着【欲界】指人间【仙都】指仙境【复】再【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辉映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消散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坠落 )( 潜游在水中的鱼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参与,这里指欣赏 )二、翻译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译: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译:两岸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译: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5.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译: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译: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三、理解探究1.整体把握文章以感慨发端,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具体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仰视俯视、平远高远的视角,动静结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本文写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2.问题探究(1).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答: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3).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答:“高峰入云,清流见底”(4).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答: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什么?答: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6).“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答: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8).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答:“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9).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①山水相映之美②色彩配合之美③晨昏变化之美④动静相衬之美2)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3)语言美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答谢中书书艺术特色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激起读者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
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
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是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立志当早,存高远。
答谢中书书写作手法嘿,朋友们!咱今儿就来说说这《答谢中书书》的写作手法。
你瞧啊,那文章里的山水描写,哎呀,那叫一个绝!就好像一幅超级美的画卷在你眼前徐徐展开。
作者就像一个超级厉害的画家,用文字把那山啊水啊树啊石啊,都给画得活灵活现的。
咱写东西的时候也得学学,别干巴巴地描述,得让读的人感觉自己好像真的在那美景里面逛呢!再看看人家那用词,简洁又有力道。
没那么多啰嗦的废话,一个词就能把那感觉给说到位了。
咱可不能啰里啰嗦半天,别人还不知道咱想说啥。
还有啊,那情感表达。
作者对那山水的喜爱呀,都快溢出来了。
咱写东西的时候也得把自己的感情放进去,别冷冰冰的,要让别人能感受到你的喜怒哀乐。
这就好比做菜,没了调料那能好吃吗?感情就是文章的调料呀!你说要是咱写个游记,就照着这写法来,那得多有意思。
把看到的美景描写得美美的,用词精准一点,再把自己对那地方的喜爱表现得足足的,那读起来得多带劲呀!就像你去了一个特别好玩的地方,回来跟朋友眉飞色舞地讲,那感觉,多棒!想想看,要是你写个家乡的美景,用这种写法,把家乡的山山水水都写得美美的,让别人看了都想来你的家乡逛逛,那多有成就感呀!或者写个自己喜欢的宠物,把它的可爱之处都写出来,让别人也能喜欢上它,那多有意思。
咱可不能小瞧了这写作手法,就像练武有秘籍一样,这也是咱写好文章的秘籍呀!学会了它,咱的文章就能变得更吸引人,更有味道。
所以呀,大家以后写东西的时候,多想想这《答谢中书书》的写作手法,把那山水的美、用词的妙、情感的真都学过来,让自己的文章也变得超级棒!别再随随便便瞎写啦,要用心去写,就像对待自己最宝贝的东西一样。
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让人眼前一亮,才能让人读了还想读呢!这就是我想说的,大家可得记住咯!。
中考语文《答谢中书书》复习要点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ò)陵(今江苏南京)人。
有《陶隐居集》。
【共】一起。
【谈】谈论,欣赏。
【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歇(xiē)】消散。
【颓(tuí)】坠落。
【沉鳞】潜在水中的鱼。
鳞,借代鱼。
【竞跃】争相跳跃。
竞,争着。
【欲界】指人间。
【仙都】指仙境。
【复】再。
【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1、顶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直插云,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两岸的石壁色彩斑,交相辉映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4、实是欲界之仙都实在是人间天堂。
1、文章首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感慨发端,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2、然后分写“山川之美”,先仰视“顶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
同时注意了山水的相映、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顶峰为静,流水为动;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3、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传达自己纵情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感,表达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1.全文作者抓住哪一个字去写?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美” 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
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3.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顶峰入云,清流见底”4.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语文《答谢中书书》知识梳理归纳语文《答谢中书书》知识梳理归纳关于陶弘景的作品《答谢中书书》有着怎样的知识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答谢中书书》知识梳理归纳,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一.基础知识识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ò)陵(今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2.文言词语【共】一起【谈】谈论,欣赏【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歇】消散【颓】坠落【沉鳞】潜在水中的鱼鳞,借代鱼【竞跃】争相跳跃竞,争着【欲界】指人间【仙都】指仙境【复】再【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辉映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消散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坠落 )( 潜游在水中的鱼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参与,这里指欣赏 )二.翻译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译: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译:两岸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译: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5.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译: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译: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三.理解探究1.整体把握文章以感慨发端,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具体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仰视俯视、平远高远的视角,动静结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本文写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2.问题探究(1).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答: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3).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答:“高峰入云,清流见底”(4).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答: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什么?答: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6).“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答: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8).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答:“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9).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①山水相映之美②色彩配合之美③晨昏变化之美④动静相衬之美2)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3)语言美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