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物理二轮复习新选考考点选修3-5讲义
- 格式:docx
- 大小:152.35 KB
- 文档页数:11
选修3-5 动量 波粒二像性 原子结构与原子核一.考试内容范围及要求共计13个考点加一个选修实验 77.动量 动量守恒定律(Ⅰ)78.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只限于一维碰撞)(Ⅰ) 79.原子核式结构模型(Ⅰ)80.氢原子光谱 原子的能级(Ⅰ) 81.原子核的组成(Ⅰ)82.原子核的衰变 半衰期(Ⅰ)83.放射性同位素 放射性的应用于防护(Ⅰ) 84.核力与结合能 质量亏损(Ⅰ) 85.核反应方程(Ⅰ)86.裂变反应 聚变反应 链式反应(Ⅰ) 87.普朗克能量子假说 黑体和黑体辐射(Ⅰ) 88.光电效应(Ⅰ)89.光的波粒二象性 物质波(Ⅰ) 实验十三.验证动量守恒定律二.近三年高考题回顾(一)2016年江苏高考(1)贝可勒尔在120年前首先发现了天然放射现象,如今原子核的放射性在众多领域中有着广泛应用.下列属于放射性衰变的是____.(A)e N C 01147146-+→(B)n 2Y I n U 109539139531023592++→+ (C)n He H H 10423121+→+(D)n P Al He 103015271342+→+(2)已知光速为c ,普朗克常数为h ,则频率为ν的光子的动量为___.用该频率的光垂直照射平面镜,光被镜面全部垂直反射回去,则光子在反射前后动量改变量的大小为__.用一束可见光照射上述金属的表面,请通过计算说明哪些能发生光电效应.已知该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为4.0×10-7~7.6×10-7m ,普朗克常数h =6.63×10-34J·s. 答案:(1)A(2)c h ν 2ch ν (3)光子的能量λhcE =取λ=4.0×10-7m ,则E ≈5.0×10-19J根据E >W 0判断,钠、钾、铷能发生光电效应.(二)2015年江苏高考(1)波粒二象性时微观世界的基本特征,以下说法正确的有_______. (A ).光电效应现象揭示了光的粒子性 (B ).热中子束射到晶体上产生衍射图样说明中子具有波动性 (C ).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可用光的波动性解释 (D ).动能相等的质子和电子,它们的德布罗意波长也相等(2)核电站利用原子核链式反应放出的巨大能量进行发电,23592U 是常用的核燃料。
高中物理:选修3-5知识点总结+精讲大全!高中物理选修3—5是必考内容,今天带来了它的知识点总结和精讲精华第十六章:动量守恒定律▐一、动量;动量守恒定律1、动量可以从两个侧面对动量进行定义或解释①物体的质量跟其速度的乘积,叫做物体的动量。
②动量是物体机械运动的一种量度。
动量的表达式P=mv。
单位是。
动量是矢量,其方向就是瞬时速度的方向。
因为速度是相对的,所以动量也是相对的。
2、动量守恒定律当系统不受外力作用或所受合外力为零,则系统的总动量守恒。
动量守恒定律根据实际情况有多种表达式,一般常用等号左右分别表示系统作用前后的总动量。
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动量守恒定律一般是针对物体系的,对单个物体谈动量守恒没有意义。
②对于某些特定的问题, 例如碰撞、爆炸等,系统在一个非常短的时间内,系统内部各物体相互作用力,远比它们所受到外界作用力大,就可以把这些物体看作一个所受合外力为零的系统处理, 在这一短暂时间内遵循动量守恒定律。
③计算动量时要涉及速度,这时一个物体系内各物体的速度必须是相对于同一惯性参照系的,一般取地面为参照物。
④动量是矢量,因此“系统总动量”是指系统中所有物体动量的矢量和,而不是代数和。
⑤动量守恒定律也可以应用于分动量守恒的情况。
有时虽然系统所受合外力不等于零,但只要在某一方面上的合外力分量为零,那么在这个方向上系统总动量的分量是守恒的。
⑥动量守恒定律有广泛的应用范围。
只要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的合外力为零,那么系统内部各物体的相互作用,不论是万有引力、弹力、摩擦力,还是电力、磁力,动量守恒定律都适用。
系统内部各物体相互作用时,不论具有相同或相反的运动方向;在相互作用时不论是否直接接触;在相互作用后不论是粘在一起,还是分裂成碎块,动量守恒定律也都适用。
3、动量与动能、动量守恒定律与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比较。
动量与动能的比较:①动量是矢量, 动能是标量。
②动量是用来描述机械运动互相转移的物理量,而动能往往用来描述机械运动与其他运动(比如热、光、电等)相互转化的物理量。
【专题十】 选修 3-5【考情分析】《大纲》对选修3-5中的所列内容,除动量、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为Ⅱ类要求外,其余所有内容均为Ⅰ类要求。
动量、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将是高考命题的热点,是“重中之重”。
其命题角度往往会以本模块的原子结构、原子核知识为背景素材考查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如两个微观粒子间的碰撞等。
本考点的知识还常以碰撞模型、爆炸模型、弹簧模型、子弹射击木块模型、传送带模型等为载体考查考生将物理问题经过分析、推理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所以复习时要重视对基本概念、规律的理解掌握,加强建立物理模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第1课时 动量守恒定律及应用【知识交汇】1.动量是矢量,其方向与____________的方向相同。
2.动量的变化是物体的末动量与初动量的__________差,表达式为初末-=p p p ∆,动量变化的方向与___________的方向相同,也就是与加速度方向相同,即与物体所受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向相同。
3.动量守恒定律(1)内容:如果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的___________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2)表达式:11v m +22v m ='+'2211v m v m ;或p p '=(系统相互作用总前动量p 等于相互作用后总动量p '); 或p ∆=0(系统总动量的增量为零);或21p p ∆-=∆(相互作用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两物体动量增量__________); (3)守恒条件①系统不受外力或系统虽受外力但所受外力的___________________②系统合外力不为零,但在某一方向上系统_________________,则在该方向上系统动量守恒③系统虽受外力,但外力远小于内力且作用时间极短,如碰撞、爆炸过程。
4.弹性碰撞与非弹性碰撞碰撞过程遵从________________定律,如果碰撞过程中机械能也守恒,这样的碰撞叫做_____________碰撞;如果碰撞过程中机械能不守恒,这样的碰撞叫做非弹性碰撞。
碰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理解常见的碰撞模型。
2.学会用动量守恒能量守恒解决相关问题。
1.碰撞(1)碰撞是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持续时间很短,而物体间相互作用力很大的现象. (2)在碰撞现象中,一般都满足内力远大于外力,可认为相互碰撞的系统动量守恒; (3)根据碰撞过程中系统总动能的变化情况,可将碰撞分为几类:①弹性碰撞:总动能没有损失或总动能损失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此碰撞称为弹性碰撞.可使用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帮助计算. 如: 若一个运动的球1m 与一个静止的球2m 碰撞,则 根据动量守恒定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到:121112m m v v m m -'=+,121122m v v m m '=+②一般碰撞:碰撞结束后,动能有部分损失.③完全非弹性碰撞:两物体碰后粘合在一起,这种碰撞损失动能最多. (4)判断碰撞过程是否存在的依据 ①动量守恒②机械能不增加(动能不增加):k1k2k1k2E E E E ''++≥或2222121212122222p p p p m m m m ++≥ ③速度要合理:碰前两物体同向,则v v 后前>,并且碰撞后,原来在前的物体速度一定增大,并有v v ''后前≥;两物体相向运动,碰后两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可能都不改变.(v 后为在后方的物体速度,v 前为在前方的物体速度) (5)常见模型①“速度交换”模型:质量相同的两球发生弹性正碰.若10v v =,20v =,则有1200,v v v ''==. ②“完全非弹性碰撞”模型:两球正碰后粘在一起运动.若10v v =,20v =,则有1012m v v m m =+共,动能损失最大,22k 101211()22E m v m m v ∆=-+共. ③“弹性碰撞”模型:若102,0v v v ==,则有121012m m v v m m -'=+,120122m v v m m '=+.2.反冲(1)指在系统内力作用下,系统内一部分物体向某方向发生动量变化时,系统内其余部分物体向相反的方向发生动量变化的现象. (2)在反冲现象中系统的动量是守恒的.①质量为M 的物体以对地速度v 抛出其本身的一部分,若该部分质量为m ,则剩余部分对地反冲速度为:mv v M m'=-. ②反冲运动中的已知条件常常是物体的相对速度,在应用动量守恒定律时,应将相对速度转换为绝对速度(一般为对地速度). (3)反冲现象中往往伴随有能量的变化.3.爆炸(1)爆炸过程中,内力远远大于外力,动量守恒. (2)在爆炸过程中,有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机械能.4. 人船模型(1)移动距离问题分析①若一个原来静止的系统的一部分发生运动,则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可知,另一部分将向相反方向运动.11220m v m v -=,则2121m v v m =经过时间的积累,运动的两部分经过了一段距离,同样的,有2121m x x m =. ②当符合动量守恒定律的条件,而仅涉及位移而不涉及速度时,通常可用平均动量求解.解此类题通常要画出反映位移关系的草图.(2)人船模型中,人的位移与船的位移分别为 M l L M m =+船人人船,m l L M m =+人船人船,其中L 是人和船的相对位移.类型一:碰撞后的动量例1.A 、B 两小球在光滑水平面上沿同一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A 球的动量为5 kg ·m/s ,B 球的动量是7 kg ·m/s ,当A 球追上B 球发生碰撞, 则碰撞后A 、B 两球动量的可能值为: ( ) A. p A ′=6 kg ·m/s p B ′=6 kg ·m/s B. p A ′=3 kg ·m/s p B ′=9kg ·m/s C .p A ′=-2 kg ·m/s p B ′=14 kg ·m/s D .p A ′=-5 kg ·m/s p B ′=17kg ·m解析:由于A追上B发生碰撞,所以可知v A >v B 且碰后 v B ′>v B v B ′≥v A,即p B ′>p B ,故可排除选项A。
高考物理3-5选考内容知识点识记1、黑体辐射电磁波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与黑体的温度有关,随着温度的升高,一方面各种波长的辐射强度都有增加,另一方面,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频率较高)的方向移动。
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在1900年提出能量量子化的观点,很好地解释了黑体辐射的规律,正确破除了“能量连续变化”的传统观念,成为新物理学思想的基础之一。
2、光电效应现象是光(包括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照射到金属表面使金属中的电子从表面逸出的现象。
光电效应实验规律:·存在饱和光电流·存在遏止电压和截止频率(又名极限频率)·光电效应具有瞬时性△t<10-9S3、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很好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的规律,其中光电效应方程为:E k=h v-W0,W0只与金属材料有关密立根测量遏止电压U C与入射光的频率算出h,检验了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的正确性。
4、X射线对石墨的散射中,除了与入射光波长λ0相同的成分外,还有波长大于λ0的成分,这个现象称为康普顿效应,康普顿用光子模型成功解释了康普顿效应,说明了光具有粒子性,光子具有能量E k =h v ,也有动量λh P =。
5、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一般光在传播过程中表现为波动性,在与物质作用过程表现粒子性;一般大量光子表现其波动性,少量光子表现其粒子性。
6、运动的粒子,也有一个对应的波相联系,这种波就叫德布罗意波;1927年戴维孙和G.P 汤姆孙完成了电子的衍射实验,证实了电子的波动性,光波和德布罗意波都是概率波。
7、由“π4hP X ≥∆∆”不确定关系可知,不可能同时准确地知道粒子的位置和动量,因而也就不可能用“轨迹”来描述粒子的运动。
8、1897年,J.J 汤姆孙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了电子,说明了原子是可分的。
18361=p em m ,电子的电量由密里根通过“油滴实验”得出,e=1.60×10-19c 。
9、1909-1911年,卢瑟福和他的学生盖草和马斯顿进行了α粒子轰击金箔的散射实验,实验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有少数α粒子(约占80001)发生了大角度偏转,甚至大于90°,α粒子散射实验由此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并估算出了原子核半径数量级10-15m 。
第一学习单元 动量1.动量 冲量 动量定理K 知识深层理解1、动量和冲量 (1)动量:运动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动量,即p mv =.动量是矢量,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同.两个动量相同一定是大小相等,方向一致.(2)冲量:力和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叫力的冲量,即I Ft =.冲量也是矢量,它的方向由力的方向决定.2、动量定理(1)内容:物体在一个过程始末的动量变化量等于它在这个过程中所受力的冲量.(2)表达式:Ft p p '=-或Ft mv mv '=-.理解1 什么是动量?为什么要学习动量?物体的质量m 与速度v 的乘积叫物体的动量,用p 表示,表达式是p mv =.因为公式中的v 悬物体的瞬时速度,示以动量具有矢量性,方向与瞬时速度的方向相同.动量是一个状态量,是针对某一时刻而言的,计算物体的动量时应取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动量具有相对性,大小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通常动量是相对地面而言的.相对于速度,动量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方面更进一步,更能体现物体运动的作用效果.物体动量的变化率pt∆∆等于它所受的力,这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另一种表达形式.理解2 如何理解冲量?1.冲量描述的是力F 对作用时间t 的累积效果.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冲量就越大,由I Ft =可知冲量大小由力F 和作用时间t 共同决定,讲冲量必须明确是哪个力在哪段时间内对哪个物体的冲量.2.冲量与功的区别(1)冲量是矢量,功是标量.(2)由I Ft =可知,有力作用,这个力一定会有冲量,因为时间t 不可能为零.但是由功的定义式cos W Fs α=可知,有力作用,这个力却不一定做功.【注意】一对相互作用力的冲量和一定为零,一对相互作用力做功的代数和不一定为零.理解3 动量与动能的区别动量是矢量,动能是标量.动量的改变由合外力的冲量决定,而动能的改变由合外力所做的功来决定.动量和动能都是相对量,均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当物体的速度大小不变,方向变化时,动量一定改变,动能却不变,如匀速圆周运动.理解4 理解动量定理1.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的冲量等于它的动量的变化量,表达式:Ft p p '=-或Ft mv mv '=-.印象笔记◀◀冲量是力在时间上的积累,而功是力在空间上的积累.这两种积累作用可以在“F t -”图像和“F s -” 图像中用面积表示.变力的F t -图像 ◀我们在分析问题时经常会遇到动量与动能相结合的问题,要注意动量与动能间的关系:22kp mE =或2k mE ρ=.2.根据得F ma =,得v v p p F mt t ''--==∆∆,即pF t∆=∆,这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另一种表达形式:作用力F 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率pt∆∆. 3.动量定理反映了物体所受冲量与其动量变化量两个矢量间的关系,式子中的“=”的含义包括大小相等和方向相同(注意I 与初、末动量无必然联系).式子中的F t ∆应是总冲量,它可以是合力的冲量,也可以是各力冲量的矢量和,还可以是外力在不同阶段冲量的矢量和. K 应试拓展注意 拓展1 动量变化量的计算2121p p p mv mv ∆=-=-若物体的运动始终保持在一条直线上,选定一个正方向,动量、动量的变化量用带正、负号的数值表示,从而将矢量运算简化为代数运算(此时的正、负号仅表示方向,不表示大小).若物体运动的初、末状态不在一条直线上,动量的变化量p ∆的大小和方向可以按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得,也可以由三角形定则来计算,如图所示.拓展2 冲量的计算方法冲量的计算一般有以下三种方法:(1)公式法:合外力的冲量可由I F t =∆求出,也可以由各个外力的冲量的矢量和求出.公式中t ∆是力作用的时间,F 必须是恒力(可以是某一个恒力,也可以是恒定的合力),若F 不是恒力,则除随时间均匀变化的力可通过取平均值计算以外,一般不能用此式表达.(2)图像法:若已知力随时间的变化图线,则力的冲量的大小为此图线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如图所示.(3)动量定理法:根据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利用动量定理求出合外力的冲量.冲量的运算服从平行四边形定则,合冲量等于各外力的冲量的矢量和.若整个过程中,不同阶段受力不同,则合冲量为各阶段冲量的矢量和.例如:一质量为m 的质点在水平面内以速度v 做匀速圆周运动,如图,质点从位置A 开始,经12圆周到B 位置,质点所受合力的冲量是多少?分析: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它所受的合外力提供向心力,印象笔记◀动量变化的大小与动量大小无关,这类似于v ∆与v 的关系.动量变化的正负不表示动量变化的大小,只表示动量变化的方向,动量变化的大小只能通过其绝对值的大小来判断.◀矢量运算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合力是一个大小不变、方向不断变化的力,由F t p ∆=∆可知p ∆以B v 方向为正方向,因为,A B v v v v =-=,则2B A p mv mv mv ∆=-=,合力的冲量与B v 同向.拓展3 应用动量定理分析实际问题常用动量定理解释的两类现象1.物体的动量变化量p ∆一定,由动量定理Ft p =∆可知,若力的作用时间F 越短,则作用力F 越大,因此在需要增大作用力时,可尽量缩短力的作用时间,如打击、碰撞等过程;若力的作用时间越长,则作用力F 就越小,因此在需要减小作用力时,可设法延长力的作用时间,如利用软垫、弹簧的缓冲作用来延长力的作用时间.2.作用力F 一定,由动量定理Ft p =∆可知,力的作用时间越长,动量的变化量就越大,力的作用时间越短,动量的变化量就越小.例1 玻璃杯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下,落到硬水泥地面上易碎,而落到松软的地毯上不易碎.这是为什么?【分析】玻璃杯易碎与否取决于落地时与地面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因为玻璃杯是从同一高 度落下,故动量变化量相同.但玻璃杯与地毯的作用时间远比与硬水泥地面的作用时间长,所以地毯对玻璃杯的作用力远比硬水泥地面对玻璃杯的小.所以玻璃杯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下,落到硬水泥地面上易碎,而落到松软的地毯上不易碎.定量计算某过程中合外力的冲量或动量变化量根据动量定理,I p p I =∆∆−−−→合合,p F tF t I p ∆=⋅⋅−−−−→=∆合合合受恒力. 例2 质量为m 的重锤,以速度v 竖直打在木粧上,已知重锤对木粧的作用时间为t ,现在需要求出重锤对木粧的平均作用力. 【分析】取竖直向上为正方向,设木桩对重锤的平均作用力为F ,由动量定理得()()0F mg t mv -=--,整理得mvF mg t=+,由牛顿第三定律知,重链对木桩的平均作用力大小为mv mg t +,方向竖直向下.由mv F mg t=+知作用时间越短,F 越大,mg 可忽略. 2.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月K 知识深层理解动量守恒定律(1)内容:如果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的矢量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2)表达式:11221122m v m v m v m v ''+=+. (3)成立的条件①系统不受外力或系统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②系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虽不为零,但系统外力比内力小得多,如碰撞问题印象笔记◀应用动量定理解题比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更加直接、更加简单.动量定理尤其适合用来解决作用时间短、而力的变化又十分复杂的问题,如冲击、碰撞、反冲运动等.应用时只需知道运动物体的始末状态,无须深究其中间过程的细节.只要动量的变化具有确定的值,就可以用动量定理求冲力或平均冲力,而这是用牛顿第二定律很难解决的.中的摩擦力,爆炸过程中的重力等外力比相互作用的内力小得多,可以忽略不计.③系统所受外力的合力虽不为零,但在某个方向上的分量为零,则在该方向上系统的动量守恒.理解1 动量守恒定律的推导动量守恒并不是只有碰撞前和碰撞后两个时刻动量相等,而是系统的动量在整个过程中一直保持不变,任意两个时刻的动量都相等.在推导过程中要注意F、a、v等各量均为矢量.设两小球质量分别为1m、2m,碰撞前速度分别为1v、2v,碰撞后速度分别为1v'、2v'.根据动量定理可得对小球1m,有11111F t m v m v'∆=-,对小球2m,有22222F t m v m v'∆=-,两小球在碰撞过程中,有12F t F t∆=-∆,可得()11112222m v m v m v m v''-=--,整理可得11221212m v m v m v m v''+=+.结论:两球碰撞前的动量之和等于碰撞后的动量之和.理解2 你是怎样认识系统“总动量保持不变”的?动量守恒定律有三种表达式1.11221212m v m v m v m v''+=+,表示作用前后系统的总动量相等.2.12p p∆+∆=(或0p∆=),表示相互作用的物体系统总动量增量为零.3.12p p∆=-∆,表示两物体动量的增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理解时注意以下几点1.系统在整个过程中任意两个时刻的总动量都相等,不能误认为只是初、末两个状态的总动量相等.2.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但系统内每个物体的动量可能都在不断变化.3.系统的总动量指系统内各物体动量的矢量和,总动量不变指的是系统的总动量的大小和方向都不变.【注意】应用动量守恒定律时,要注意1p、2p……必须是系统中各物体在相互作用前同一时刻的动量,1p'、2p'……必须是系统中各物体在相互作用后同一时刻的动量.理解3 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1.系统不受外力作用.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情形,如宇宙中两星球的碰撞、微观粒子间的碰撞都可视为这种情形.2.系统虽然受到了外力的作用,但所受外力的和为零.如光滑水平面上两物体的碰撞就是这种情形,两物体所受的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为零.印象笔记◀动量守恒定律由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来,请参考教材或自己尝试推导.◀正确区分内力与外力:内力是系统中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外力是系统外的物体对系统内的物体的作用力.内力和外力与系统的划分有关.例如甲、乙、丙三个物体之间均有相互作用,如果以三个物体为系统,则甲、乙、丙相互之间的作用力均为内力;如果以甲、乙两个物体为系统,则甲、乙间的相互作用力为内力,丙对甲的作用力为外力.如图所示.3.系统所受的外力远小于系统内各物体间的内力时,系统的总动量近似守恒.如拋出去的手榴弹在空中爆炸的瞬间,弹片所受火药爆炸的内力远大于外力,外力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动量近似守恒.4.系统所受的合外力不为零,即0F ≠外,但在某一方向上合外力为零(0x F =或0y F =),则系 统在该方向上动量守恒.5.系统受外力,但在某一方向上内力远大于外力,也可认为在这一方向上系统的动量近似守恒. 例(多选)如图所示,A 、B 两物体的质量A B m m >,中间用一段细绳相连并有一被压缩的弹簧,放在平板小车C 上后,A 、B 、C 均处于静止状态.若地面光滑,则在细绳被剪断后,A 、B 从C 上滑离之前,A 、B 沿相反方向滑动过程中( )A.若A 、B 与C 之间的摩擦力大小相等,则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组成的系统动量也守恒B.若A 、B 与C 之间的摩擦力大小不相等,则组成的系统动量不守恒组成的系统动量也不守恒C.若A 、B 与C 之间的摩擦力大小不相等,则>1^组成的系统动量不守恒,但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D.以上说法均不对【解析】本题是对动量守恒定律成立条件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明确研究对象(系统)及相互作用的过程,正确区分内力和外力.当A 、B 两物体组成一个系统时,弹簧的弹力为内力,而A 、B 与C 之间的摩擦力为外力.当A 、B 与C 之间的摩擦力等大反向时,A 、B 组成的系统所受外力之和为零,动量守恒;当A 、B 与C 之间的摩擦力大小不相等时,A 、B 组成的系统所受外力之和不为零,动量不守恒.而对于A 、B 、C 组成的系统,由于弹簧的弹力,A 、B 与C 之间的摩擦力均为内力,故不论A 、B 与C 之间的摩擦力的大小是否相等,A 、B 、C 组成的系统所受外力之和均为零,故系统的动量守恒.【答案】ACK 应试拓展注意拓展1 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题的一般步骤: (1)确定以相互作用的系统为研究对象; (2)分析研究对象所受的外力; (3)判断系统是否符合动量守恒条件;(4)规定正方向,确定初、末状态动量的正、负号; (5)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列式求解.动量守恒定律不需要考虑中间过程,只要符合守恒的条件,就只需要考虑它们的初、末状态我们结合实例分析.印象笔记◀如果给出两个物体的运动图像,要求判断物体碰撞前后动量是否守恒,注意分析图像的分界点,这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转折点,例如图中2s t =时就是物体碰撞的发生时刻.例 如图所示,带有半径为的14光滑圆弧轨道的小车的质量为M ,小车置于光滑水平面上,一质量为m 的小球从圆弧轨道的顶端由静止释放,则球离开小车时,球和车的速度分别为多少?(重力加速度为g )【解析】球和车组成的系统虽然总动量不守恒,但因水平面光滑,系统在水平方向不受外力,故系统在水平方向动量守恒.又因圆弧轨道光滑,小球滚下时系统的机械能无损失,所以可由水平方向动量守恒结合机械能守恒求解.设球、车分离时,球的速度为1v ,方向向左,车的速度为2v ,方向向右,则120mv Mv -=,22121122mgR mv Mv =+,解得1v =2v =【点评】动量守恒定律具有矢量性,哪个方向上的合外力为零,则哪个方向上的动量就守恒.本题中小车和小球组成的系统在竖直方向上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不平衡,故系统在竖直方向上动量不守恒,但是可以判断出小车和小球组成的系统在水平方向上动量守恒,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拓展2 应用动量守恒解决多物体多过程问题系统的动量守恒不是系统内每个物体的动量始终不变,而是系统内所有物体动量的矢量和不变,而且每个物体的动量都是相对同一参考系而言的.因此,根据题目的要求,要善于应用整体动量守恒,巧妙选取研究系统,合理选取相互作用过程来研究,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例 如图所示,两块厚度相同的木块A 、B ,紧靠着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其质量分别为2.00kg 、0.90kg ,它们的下表面光滑,上表面粗糙.另有质量为0.10kg 的铅块C (大小可以忽略)以10m /s 的速度恰好水平地滑到A 的上表面,由于摩擦,铅块C 最后停在木块B 上,此时B 、C 的共同速度0.5m /s v = .求木块A 的最终速度大小和铅块C 刚滑到B 上时的速度大小.【解析】铅块C 在A 上滑行时,木块A 、B 一起向右运动,设铅块C 刚离开A 时C 的速度为Cv ',A 和B 的共同速度为A v . 在铅块C 滑过A 的过程中,A 、B 、C 所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有印象笔记◀运用动量守恒定律时更注重初、末状态的动量是否守恒,而不太注重中间状态的具体细节,因此遇到物体组的问题,优先考虑是否满足动量守恒的条件 .很大,且远大于系统受到的外力,故可用动量守恒定律来处理.(2)在爆炸过程中,有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动能,系统的动能在爆炸后会增加;在碰撞过程中,系统的总动能不可能增加,一般有所减少而转化为内能.(3)由于爆炸、碰撞类问题作用时间很短,作用过程中物体的位移很小,一般可忽略不计,故可以把作用过程看成一个理想化过程简化处理.即作用后仍在作用前瞬间的位置以新的动量开始运动.理解1 碰鐘过程的特点分析1.系统的内力远大于外力,所以系统即使所受合外力不为零,外力也可以忽略,系统的总动量守恒.例如两个小球的撞击、子弹射入木块、系在绳子两端的物体将松弛的绳子突然拉直、铁锤打击钉子、列车车厢的挂接、中子轰击原子核等均可视为碰撞问题.在碰撞过程中,相互作用的时间很短,相互作用力先是急剧增大,然后急剧减小,平均作用力很大.2.位移特点:碰撞过程是在一瞬间发生的,时间极短,在物体发生碰撞的瞬间,物体的位移可忽略,认为物体在碰撞前后处在同一位置.3.能量特点:碰撞前总动能k E 与碰撞后总动能kE '满足k k E E '≥. 4.速度特点:碰后必须保证不穿透对方. 理解2 对弹性碰撞与非弹性碰撞的理解1.弹性碰撞是指碰撞过程中机械能守恒,弹性碰撞的特点是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举例:通常情况下的钢球、玻璃球等坚硬物体之间的碰撞及分子、原子等之间的碰撞皆可视为弹性碰撞.2.非弹性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机械能有损失.其中,碰撞后合为一体或碰后具有共同速度的这种碰撞动能损失最大,这样的碰撞称为完全非弹性碰撞.K 应试拓展注意拓展1 碰撞问题的可能性分析1.动量守恒,即1212p p p p ''+=+. 2.动能不增加,即k1k2k1k2E E E E ''+≥+或2222121212122222p p p p m m m m ''+≥+.3.速度要合理.(1)碰前,两物体同向,且v v >后前;碰后,原来在前的物体速度一定增大,且v v ''≥后前. (2)两物体相向运动,碰后两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可能都不改变.例 质量相等的A 、B 两球在光滑水平面上均向右沿同一直线运动,A 球的动量为9kg m /s A p =⋅,球的动量为3kg m /s B p =⋅,当A 球追上B 球时发生碰撞,则碰后A 、B 两球的动量可能值是( )A.6kg m /s,6kg m /s A B p p ''=⋅=⋅B.8kg m /s,4kg m /s A B p p ''=⋅=⋅C.2kg m /s,14kg m /s A B p p ''=-⋅=⋅D.4kg m /s,17kg m /s A B p p ''=⋅=⋅【解析】以A 、B 为系统,系统所受合外力为零,A 、B 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即9kg m /s 3kg m /s 12kg m /s A B A B p p p p ''+=+⋅+⋅=⋅=,故D 项错误.A 、B 碰撞前的动能应不小于碰撞后的动能,即kA kB kAkB E E E E ''+≥+,有印象笔记◀.绚丽的烟花◀物体发生爆炸时,动量守恒,但k k E E '<,因为有化学能转化为动能.2222A B kAkB 81990(kg m /s)(kg m /s)2222p p E E m m m m ++=+=⋅=⋅,2222AB kA kB p p E E m m ''''++= .将A 、B 、C 三项代入可得C 项错误.A 、B 选项表明碰撞后两球的动量均为正值,即碰后两球沿同一方向运动,后面A 球的速度应不大于B 球的速度,即A B v v ''≤,故B 项错误.所以该题的正确选项为A.【答案】A拓展2 弹性碰撞的规律以质量为1m 、速度为1v 的小球与质量为2m 的静止小球发生正面弹性碰撞为例,弹性碰撞应满足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则有111122m v m v m v ''=+ ① 222111122111222m v m v m v ''=+②由①②得()121111212122,m m v m v v v m m m m -''==++.()11220v v v v ''+==, 1122v v v v ''+=+,弹性碰撞的二级公式,可用于快速计算. 结论:(1)当12m m =时,1210,v v v ''==,两球碰撞后交换了速度. (2)当12m m >时,120,0v v ''>>,碰撞后两球都向1v 的方向运动. 若12m m ?,这时1211211121,,,2m m m m m m v v v v ''-≈+≈==,表示1m 的速度不变,2m 以12v 的速度向1v 的方向运动,如铅球碰乒乓球. (3)当12m m <时,120,0v v ''<>,碰撞后质量小的球被反弹回来. 若12m m =,这时121112121221,0,,0m m m v v v m m m m -''≈-≈=-=++,表示1m 被反向以原速率弹回,而2m 仍静止,如乒乓球碰静止的铅球或物体碰墙后以同样大小的速度返回. 拓展3 碰撞模型拓展碰撞的特点是动量守恒,动能不增加.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在很多情况下都可当成碰撞模型处理.对相互作用中两物体相距“最近”“最远”或“恰上升到最高点”等一类临界问题,求解的关键都是“速度相等”.具体分析如下:1.如图甲所示,光滑水平面上的A 物体以速度0v 去撞击静止且一端带有轻弹簧的B 物体,A 、B 两物体相距最近时,两物体速度必相等,此时弹簧最短,其压缩量最大. 2.如图乙所示,物体A 以速度0v 滑上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小车B ,当A 在B 上滑行的距离最大时,A 、B 相对静止,A 、B 的速度必相等.印象笔记◀五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沿直线排列并彼此邻接,把最左端的小球拉高释放,撞击后发现最右端的小球摆高,而其余四球不动,这是由于小球发生了弹性碰撞,碰撞中的动量和动能都守恒,发生了速度、动能的“传递”.◀爆炸和碰撞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能量的转化上.在碰撞过程中,系统的总动能不会增加.在爆炸过程中,有其他形式的能(如化学能)转化为动能,爆炸后系统的总动能会增加.◀(1)在图甲中,若弹簧恢复原长,弹性势能又全部转化成动能,全过程系统没有动能的损失,可以看成弹性碰撞.(2)在图丙中,若小球回到水平面上,重力势能又全部转化成动能,全过程系统没有动能的损失,可以看成弹性碰撞.以上两种情况满足关系式:222012111222mv mv Mv =+, 可以求出作用后的速度10m M v v m M -=+,202mv v m M=+3.如图丙所示,质量为M 的滑块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滑块的光滑弧面底部与水平面相切.一个质量为m 的小球以速度0v 向滑块滚来,设小球不能越过滑块,则小球到达滑块的最高点时(小球的竖直速度为零),两物体的速度一定相等(方向水平向右).总结:以上三种类型都可以看成完全非弹性碰撞.在作用过程中,动能损失最大,系统损失的3能分别转化为弹性势能、内能和重力势能.满足关系式:0()mv m M v =+共,22200 11()222()mM E mv m M v v m M ∆=-+=+共. 4.反冲运动 火箭K 知识深层理解反冲现象反冲现象是指一个静止的物体在内力作用下分裂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物体向某个方向运动,另一部分物体必然向相反的方向运动的现象.喷气式飞机、火箭等都是利用反冲运动的实例.在反冲现象里,系统的动量是守恒的.理解1 反冲运动的特点及遵循的规律反冲运动是相互作用的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产生的效果.如射击时枪身的后坐、发射炮弹时炮身的后退、火箭因喷气而发射升空等都是典型的反冲运动.反冲运动是系统内力作用的结果,虽然有时系统所受的合外力不为零,但由于系统内力远大于外力,所以系统的总动量是守恒的.在反冲运动中,由于有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机械能,所以系统的总动能增加.在反冲运动中,系统在某个方向上满足动量守恒,则有11220m v m v -=,故2121m v v m =.物体在这一方向上有速度,产生位移,则位移同样满足2121ms s m =,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移12ss s =+相对.理解2 如何提高火箭的发射速度火箭是利用反冲现象工作的,燃料燃烧,高速向后喷出气体,箭体获得向前的速度,随着不断喷出气体而加速.设火箭相对于地面以速度大小u 喷出质量为m ∆的气体,剩余箭体的质量为m ,开始时静止,火箭获得的速度大小为v ∆,由动量守恒定律得0m v mu ∆-∆=,解得muv m∆∆=. 根据mu v m ∆∆=可知,火箭性能的参数与喷气速度u 和mm∆有关,而0m m m ∆=-(0m 为火箭喷气之前的质量),01m v u m ⎛⎫∆=- ⎪⎝⎭,所以若想使火箭获得较大的速度,则需要:(1)增大喷出燃气的速度u ;(2)增大火箭喷气前后的质量比.K 应试拓展注意印象笔记◀火箭◀反冲运动的一般解题思路:确定研究对象→确定各部分质量及初、末状态→由动量守恒定律列式求解. 注意:解题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速度的相对性及质量发生变化的问题.拓展1 “人船模型”的处理方法 “人船模型”问题的特征两个原来静止的物体发生相互作用时,若所受外力的矢量和为零,则动量守恒.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任一时刻两物体的速度大小之比等于质量的反比.这样的问题归为“人船模型”问题.处理“人船模型”问题的关键利用动量守恒,确定两物体的速度关系,再确定两物体通过的位移关系. 由于动量守恒,所以任一时刻系统的总动量为零,动量守恒表达式可写成1122m v m v =(1v 、2v 为两物体的瞬时速率),表明任意时刻的瞬时速率都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所以全过程的平均速度也与质量成反比.进而可得两物体的位移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即1221x m x m =. 解题时要画出各物体的位移关系草图,找出各位移之间的关系.例 如图所示,长为L 、质量为M 的船停在静水中,一个质量为m 的人(可视为质点)站在船头,在人从船头走到船尾的过程中,船与人相对地的位移大小分别为多少?(忽略水对船的阻力)【解析】选人和船为一系统,由于系统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外力作用,所以系统在水平方向上动量守恒.设某一时刻人的对地速度为v ,船的速度大小为v ',选人的运动方向为正方向,由动量守恒定律得0mv Mv '-=.在人与船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上式始终成立,不难想到,船的运动受人运动的制约,当人加速运动时,船也加速运动;当人匀速运动时,船也匀速运动;当人停止运动时,船也停止运动.设人从船头到船尾的过程中,人的对地位移大小为1x ,船的对地位移大小为2x ,则12x vx v =',又从图可见12x x L +=,联立解得1M x L M m =+,2mx L M m =+. 【答案】M L M m + mL M m+ 【点评】在人船模型中,易把人的位移误认为是相对船的位移. 拓展2 解决反冲运动应注意的问题1.反冲运动问题中,题目中给出的速度可能是相互作用的两物体的相对速度,因此应先将相对速度转换成对地的速度,再列动量守恒定律方程.2.在反冲运动中还常遇到变质量物体的运动,如在火箭的运动过程中,随着燃料的消耗,火箭本身的质量不断减小,此时必须取火箭本身和在相互作用的短印象笔记◀“人船模型”适用条件 (1)系统由两个物体组成且相互作用前静止,系统总动量守恒.(2)在系统内发生相对运动的过程中至少有一个方向的动量守恒,注意两物体的位移是相对同一参考系而言的. ◀2112cos m x L m m θ=+1212cos m x L m m θ=+2112m x Rm m =+1212m x Rm m =+2112m x l m m =+1212m x l m m =+。
高考物理选修3-5知识点归纳波粒二象性知识要点梳理知识点一——黑体与黑体辐射要点诠释:1、热辐射固体或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在发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这种由于物体中的分子、原子受到激发而发射电磁波的现象称为热辐射。
对热辐射的初步认识:任何物体任何温度均存在热辐射。
辐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情况随物体的温度而有所不同,这是热辐射的一种特性。
对于一般材料的物体,温度越高,热辐射的波长越短、强度越强。
物体在室温时热辐射的主要成分是波长较长的电磁波,不能引起人的视觉。
当温度升高时,热辐射中较短波长的成分越来越强。
例如投在炉中的铁块由于不断加热,铁块依次呈现暗红、赤红、橘红等颜色,直至成为黄白色。
热辐射强度还与材料的种类、表面状况有关。
热辐射的过程中将热能转化为电磁能。
2、黑体与黑体辐射能够完全吸收入射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而不发生反射的物体称为绝对黑体,简称黑体。
不透明的材料制成带小孔的的空腔,可近似看作黑体。
如果在一个空腔壁上开一个很小的孔,如图所示,那么射入小孔的电磁波在空腔内表面发生多次反射和吸收,最终不能从空腔射出,这个小孔就成为了一个绝对黑体。
对上图中的空腔加热,空腔内的温度升高,小孔就成了不同温度下的导体,从小孔向外的辐射就是黑体辐射。
研究黑体辐射的规律是了解一般物体热辐射性质的基础。
实验表明黑体辐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只与黑体的温度有关。
利用分光技术和热电偶等设备就能测出它所辐射的电磁波强度按波长的分布情况。
如下图画出了四种温度下黑体热辐射的强度与波长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随着温度的升高,一方面各种波长的辐射强度都有增加;另一方面,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的方向移动。
对实验规律的解析:物体中存在着不停运动的带电微粒,每个带电微粒的振动都产生变化的电磁场,从而产生电磁辐射。
人们很自然地要依据热力学和电磁学的知识寻求黑体辐射的解释。
德国物理学家维恩在1896年、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在1900年分别提出了辐射强度按波长分布的理论公式。
考点13 选修3-5
考试标准
动量、冲量、动量定理
1.动量:p=mv,方向同速度方向,状态量.
2.冲量:I=Ft,方向同力的方向,过程量.
3.动量定理
(1)内容:物体在一个运动过程始末的动量变化量等于它在这个过程中所受合力的冲量.
(2)公式:mv′-mv=F(t′-t)或p′-p=I.
(3)动量定理的理解
①动量定理反映了力的冲量与动量变化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即外力的冲量是原因,物体的动量变化量是结果.
②动量定理中的冲量是合力的冲量,而不是某一个力的冲量,它可以是合力的冲量,可以是
各力冲量的矢量和,也可以是外力在不同阶段冲量的矢量和.
③动量定理表达式是矢量式,等号包含了大小相等、方向相同两方面的含义.
动量守恒定律
1.内容
如果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的矢量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2.表达式
(1)p=p′,系统相互作用前总动量p等于相互作用后的总动量p′.
(2)m1v1+m2v2=m1v1′+m2v2′,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作用前的动量和等于作用后的动量和.
(3)Δp1=-Δp2,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动量的变化量等大反向.
(4)Δp=0,系统总动量的增量为零.
3.适用条件
(1)理想守恒: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2)近似守恒:系统内各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内力远大于它所受到的外力.
(3)某一方向守恒:如果系统在某一方向上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则系统在这一方向上动量守恒.
碰撞
1.定义:相对运动的物体相遇时,在极短的时间内它们的运动状态发生显著变化,这个过程就可称为碰撞.
2.特点:作用时间极短,内力(碰撞相互作用力)远大于外力,总动量守恒.
3.碰撞分类
(1)弹性碰撞:碰撞后系统的总动能没有损失.
(2)非弹性碰撞:碰撞后系统的总动能有损失.
(3)完全非弹性碰撞:碰撞后合为一体,动能损失最大.
光电效应及其规律
1.光电效应现象
在光的照射下,金属中的电子从表面逸出的现象,发射出来的电子叫光电子.
2.光电效应的产生条件
入射光的频率大于等于金属的极限频率.
3.光电效应规律
(1)每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入射光的频率必须大于等于这个极限频率才能产生光电效应.
(2)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只随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
(3)光电效应的发生几乎是瞬时的,一般不超过10-9s.
(4)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时,饱和光电流的大小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1.光子说:在空间传播的光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做一个光子,光子的能量ε=hν.
2.逸出功W0:电子从金属中逸出所需做功的最小值.
3.最大初动能:发生光电效应时,金属表面上的电子吸收光子后克服原子核的引力逸出时所具有的动能的最大值.
4.光电效应方程
(1)表达式:E k=hν-W0或hν=E k+W0.
(2)物理意义:金属表面的电子吸收一个光子获得的能量是hν,这些能量的一部分用来克服金属的逸出功W0,剩下的表现为逸出后电子的最大初动能.
5.两条对应关系
(1)光照强度大→光子数目多→发射光电子多→光电流大;
(2)光子频率高→光子能量大→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大.
6.三个关系式
(1)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E k=hν-W0.
(2)最大初动能与遏止电压的关系:E k=eU c.
(3)逸出功与极限频率的关系W0=hνc.
7.光电效应四类图象
光的波粒二象性与物质波1.光的波粒二象性
(1)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现象证明光具有波动性.
(2)光电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
(3)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称为光的波粒二象性. 2.物质波
(1)概率波:光的干涉现象是大量光子的运动遵守波动规律的表现,亮条纹是光子到达概率大的地方,暗条纹是光子到达概率小的地方,因此光波又叫概率波.
(2)物质波:任何一个运动着的物体,小到微观粒子,大到宏观物体,都有一种波与它对应,其波长λ=h
p
,p 为运动物体的动量,h 为普朗克常量.
玻尔理论
1.定态: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能量状态中原子是稳定的,电子虽然绕核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
2.轨道: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跟电子在不同的圆周轨道绕核运动相对应.原子的定态是不连续的,因此电子的可能轨道也是不连续的.
3.跃迁:电子从能量较高的轨道跃迁到能量较低的轨道时,会放出能量为hν的光子,这个光子的能量由前后两个能级的能量差决定,即hν=E m -E n .(m >n ,h 是普朗克常量,h =6.63×10
-34
J·s)
4.氢原子的能级图,如图所示
天然放射现象和原子核
1.天然放射现象
(1)天然放射现象
元素自发地放出射线的现象,首先由贝可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说明原子核具有复杂的结构.
(2)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与防护
①放射性同位素:有天然放射性同位素和人工放射性同位素两类,放射性同位素的化学性质相同.
②应用:消除静电、工业探伤、做示踪原子等.
③防护:防止放射性对人体组织的伤害.
2.原子核的组成
(1)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2)基本关系
①核电荷数(Z)=质子数=元素的原子序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②质量数(A)=核子数=质子数+中子数.
(3)X元素的原子核的符号为A Z X,其中A表示质量数,Z表示核电荷数.
3.原子核的衰变、半衰期
(1)α衰变、β衰变的比较
(2)γ射线:γ射线经常伴随着α衰变或β衰变同时产生.其实质是放射性原子核在发生α衰变或β衰变的过程中,产生的新核由于具有过多的能量(原子核处于激发态)而辐射出光子.
(3)确定衰变次数的方法
因为β衰变对质量数无影响,所以先由质量数的改变确定α衰变的次数,然后再根据衰变规律确定β衰变的次数.
4.半衰期
(1)公式:N余=
1
()
2
t
Nτ
原
,m余=
1
()
2
t
mτ
原
.
(2)影响因素: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快慢是由原子核内部自身因素决定的,跟原子所处的物理状态(如温度、压强)或化学状态(如单质、化合物)无关.
核反应
1.核反应的四种类型
2.核反应方程的书写
(1)熟记常见基本粒子的符号,是正确书写核反应方程的基础.如质子(1
1H)、中子(1
0n)、α粒子(4
2He)、β粒子(0
-1e)、正电子( 0
+1e)、氘核(2
1H)、氚核(3
1H)等.
(2)掌握核反应方程遵守的规律,是正确书写核反应方程或判断某个核反应方程是否正确的依据,由于核反应不可逆,所以书写核反应方程时只能用“→”表示反应方向. (3)核反应方程中质量数守恒,电荷数守恒.
核力和核能
1.原子核内部,核子间所特有的相互作用力.
2.核子在结合成原子核时出现质量亏损Δm,其释放的能量ΔE=Δmc2.
原子核分解成核子时要吸收一定的能量,相应的质量增加Δm,吸收的能量为ΔE=Δmc2. 3.核能的计算
(1)根据爱因斯坦质能方程ΔE=Δmc2计算核能.
质能方程ΔE=Δmc2中Δm的单位用“kg”,c的单位用“m/s”,则ΔE的单位为“J”.(2)ΔE=Δmc2中,若Δm的单位用“u”,则可直接利用ΔE=Δm×931.5MeV计算ΔE,此时ΔE的单位为“MeV”,即1u=1.6606×10-27kg,相当于931.5MeV,这个结论可在计算中直接应用.
(3)利用比结合能计算核能
原子核的结合能=核子的比结合能×核子数.
核反应中反应前系统内所有原子核的总结合能与反应后生成的所有新核的总结合能之差,就是该核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核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