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设计-浅论互联网著作权的保护
- 格式:doc
- 大小:82.00 KB
- 文档页数:12
对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保护的探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如何保护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
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需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版权的法律框架保护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首先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法律框架。
现行的《著作权法》规定了对作品的保护范围、权利人的权利、侵权行为的认定等问题,但在网络环境下的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补充和完善相关法律规定。
针对网络传播的特点,当前法律框架中的一些概念和条款需要进一步明确。
例如,对于网络传播的作品,如何区分其是否构成公开发表、传播行为的界定,需要由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详细解释说明。
此外,如何平衡网络专有技术的保护与著作权的保护也是一个较为棘手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协调。
二、加强著作权保护的技术手段在互联网环境下,通过技术手段对著作权进行保护是非常必要的。
使用数字版权管理技术、数字水印技术等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地防止盗版、复制等侵权行为的发生。
此外,在网站上传播作品时,也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提供加密、权限控制等措施,限制作品被非授权用户使用或传播,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但是,技术手段并不能完全保证著作权的保护。
盗版软件和黑市销售等行为仍然存在,因此,必须加强对这类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三、保护用户使用权利著作权法规定了著作权人的权利,但是并不意味着用户可以无限制地使用著作物。
有些作品尤其是网络上的短视频、短音频等,使用的时候往往需要进行变形、剪接等处理,此时用户的使用行为是否构成侵权也需要进一步界定。
保护用户的使用权利,需要建立一个平衡权利的机制。
对于用户使用的著作物,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限制,但也需要留出一些空间,保障用户使用的合法权益。
四、加大执法力度对于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单纯的技术手段是无法达到完全的效果的。
必须依靠执法机关来打击侵权行为。
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执法机构体系,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查处和惩处力度。
在执法中,应注重对侵权行为的及时查处,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
2023浅谈在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保护contents •著作权的基本概念与特征•网络环境下著作权受到的挑战•加强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保护措施•著作权保护的意义和作用•结论与展望目录01著作权的基本概念与特征著作权分为人身权和财产权两类,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等。
著作权是一种知识产权,受到法律保护。
著作权:创作者对其创作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享有的专有权利。
作品必须是作者独立创作且具有个人印记。
独创性著作权为作者所专有,受法律保护。
专有性作品可以复制并传播,但需遵守著作权法的规定。
可复制性著作权与知识产权的关系著作权属于知识产权的一种。
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地理标志权、商业秘密权等。
著作权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02网络环境下著作权受到的挑战在网络环境下,未经授权的内容分享是一个普遍的著作权侵权行为,如通过社交媒体、论坛等渠道传播未授权的文字、图片、视频等作品。
未经授权的内容分享一些网络用户未经授权擅自使用、转载、抄袭他人的作品,严重侵犯了原作者的著作权。
盗用他人作品著作权侵权现象的普遍性盗版软件的传播网络上存在着大量的盗版软件,这些软件未经授权,且可能含有恶意软件和病毒,对计算机系统和信息安全构成威胁。
数字图书馆的局限性数字图书馆虽然方便了用户获取信息,但也可能导致盗版书籍的传播,给著作权带来侵害。
网络盗版对著作权的侵害跨国网络侵权的复杂性网络的无国界性使得跨国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日益增多,侵权者通过不同国家的服务器进行侵权活动,使得权利人难以追踪和维权。
跨国网络侵权行为的难以控制国际法律制度的差异各国对于著作权保护的法律规定不尽相同,一些国家对著作权保护力度较弱,可能存在法律漏洞,给跨国网络侵权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技术手段的更新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侵权手段和方式层出不穷,如网络爬虫、深度链接等,使得权利人难以有效维护自己的著作权。
论互联网著作权的行政法保护论文据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版权联盟介绍,中国的很多网站很早就开始努力保护美国、日本、韩国等外国影视作品的版权,当他们从版权代理商手中购买了影视作品的版权后,一般要返回到海外来源国家指定机构对上线作品的版权申请进行认定,但是现在这个审核渠道非常不畅,有时从代理公司购买到虚假版权,苦于无处审核,导致侵权作品上线,中方企业因此随后受到海外版权商的起诉,严重影响了中国互联网企业在国际上的形象。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论互联网著作权的行政法保护相关论文。
仅供大家阅读参考!论互联网著作权的行政法保护全文如下:一、互联网著作权作为宪法性基本权利,行政法保护的必要性(一)互联网著作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力互联网著作权作为宪法性基本权利,有待公权力积极介入保障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
”可见著作权包括互联网著作权是一项宪法性的基本权利。
而作为基本权利普遍具有两项基本功能,即防御权功能和收益权功能,防御权功能要求国家为保证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不为侵害行为;收益权功能要求国家要以积极的作为,为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提供一定的服务或者给付,所给付的内容可以是保障权利实现的法律程序和服务,也可以是对公民在物质上、经济上的资助。
(二)行政法必须维护公民互联网著作权从社会学角度看,任何社会要健康、稳定的发展都必须有一定秩序,除了道德教化和自我约束之外,管制是维护秩序必不可少的手段。
据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版权联盟介绍,中国的很多网站很早就开始努力保护美国、日本、韩国等外国影视作品的版权,当他们从版权代理商手中购买了影视作品的版权后,一般要返回到海外来源国家指定机构对上线作品的版权申请进行认定,但是现在这个审核渠道非常不畅,有时从代理公司购买到虚假版权,苦于无处审核,导致侵权作品上线,中方企业因此随后受到海外版权商的起诉,严重影响了中国互联网企业在国际上的形象。
浅析网络著作权的保护网络使得人们可以免费看电影、听音乐、读文章,但同时也使这些作品所有人的权益受到侵害。
本文从网络著作权的定义入手,研究了侵权行为中很有代表性的P2P下载和链接,分析其中的责任归属,并提出相应对策。
标签:网络著作权侵权对策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作品通过网络传播,作品的著作权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从王蒙等六作家诉世纪互联公司侵权,到陈凯歌状告“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制作人胡戈,网络著作权纠纷愈演愈烈。
对网络著作权采取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已成为网络文化合法、健康发展的强有力保障。
一、网络著作权网络著作权,是指著作权人对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在互联网上所享有的权利。
本文所指作品主要是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音像制品和文学作品。
二、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网络著作权的侵权行为多种多样:网页抄袭侵权、上传、下载、转载侵权、搜索引擎侵权等,本文主要分析P2P下载和链接两种侵权行为。
1.P2P下载侵权P2P是peer-to-peer的缩写,侵权纠纷中专指基于P2P技术构建起来的供人们在网络上进行信息交换、文件交换、特别是音乐和电影数据的下载交换软件。
P2P技术的代表有电驴、电骡、BT等。
1999年12月,P2P下载的领军人物Napster 网站就遭到了环球唱片等唱片巨头联合起诉,控告它提供盗版音乐下载并从中获利,侵犯了唱片公司的版权。
基于P2P技术提供音乐下载的的音乐共享站点Kazaa、文件共享程序软件运营商LimeWire公司、北京飞行网音乐软件开发有限公司等都被提起过侵权诉讼。
特别是2005年10月,香港公民陈乃明因利用BT 软件在网上传播三部电影的非法复制品,被判处3个月监禁。
这是全球首次个人因BT侵权而被刑事检控并定罪。
2.链接侵权链接又称超文本链接,是指使用计算机超文本标志语言编辑含有标记指令的文本文件,在两个不同的文档或同一文档的不同部分建立联系,使用户能够从一个网址出发访问下一网址的文件。
浅析互联网时代的网络版权保护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深入,网络版权保护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网络版权保护是指对互联网上的作品进行版权保护,确保权利人的版权利益得到保护和维护。
网络版权保护是互联网时代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措施之一。
一、创作人员版权意识不够、维权意识薄弱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很方便地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和作品。
许多人缺乏对版权的认识和尊重,无视版权法律规定,随意侵权、盗用他人的作品。
同时,由于版权维权成本高昂,创作人员对维权的积极性并不高,很多作品的版权受到严重侵害。
在此背景下,需要加强对版权的教育和宣传,向公众普及版权知识,提高公众对版权的认知和尊重。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创作人员的法律援助和保护,提高他们的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二、版权保护法律体系不够完善在互联网时代,版权保护法律体系需要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下的需求。
目前,我国版权法律总体上还没有与互联网时代的特点相结合,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在互联网上的版权保护方式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网络盗版行为仍然猖獗等等。
因此,需要加强版权法律制度建设,完善网络版权保护法律体系,尤其是加强对网络版权的监管,制定更加精准的制度和措施,打击网络盗版行为,保护合法版权人的权益。
三、技术手段对版权保护的作用有限目前,技术手段在互联网版权保护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这些技术手段并不是万能的,很容易被破解或绕过。
许多在线防盗链、数字水印等技术手段都能被黑客攻破,导致版权保护形同虚设。
因此,需要在技术手段上加大研究和开发力度,不断提高技术手段的水平和能力,应用更加智能和高效的技术手段来保护版权。
四、跨境版权保护难度大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跨境版权保护也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
由于国际版权保护存在不同的法律体系、政策制度和文化背景等差异,使得跨境版权保护变得更加困难。
因此,需要加强跨国合作,建立多边版权保护机制,加强国际版权保护合作,制定更加精准的跨境版权保护措施。
论网络著作权的法律保护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著作权的保护日益受到重视。
网络著作权是指作者在网络上创作的作品所拥有的权利,包括复制、发行、展览、演出等权利。
这些权利和传统著作权一样具有经济和道德两个方面,因此需要法律保护。
网络著作权法律保护的重要性在于维护作者的人身利益和版权利益。
作者拥有对自己作品的知识产权,包括名誉权、财产权和人格权。
这些权利的保护,可以鼓励创作、促进科技进步、推动文化交流和传播,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网络著作权的法律保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法律法规的立法和修改:为了保护网络著作权,国家法律法规需要进行相应的制定和修改。
例如,我国版权法对网络著作权的保护进行了明确规定,特别是对归属权、翻译权、放映权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以便更好地保护网络著作权。
二、驻站服务提供商的法律责任:为了保护网络著作权,有必要规定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法律责任。
例如,在我国,互联网服务提供商需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包括要对用户上传的内容进行审核和监管。
如果发现用户侵犯了他人的版权,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制止。
三、起诉侵权行为: 如果发现有人侵犯了你的网络著作权,可以通过起诉等方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这种方式可以有效保护你的网络著作权,展示自己的创作才华,鼓励更多的优秀作品出现。
特别是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有些人盗用他人作品的情况非常普遍。
对于盗用他人作品的行为,法律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包括要求侵权者赔偿侵权损失和惩罚侵权者。
这样可以有效地遏制网络侵权行为,保护网络著作权。
因此,在保护网络著作权方面,法律保护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立法、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施行,相关机构的监督和管理,以及起诉侵权者等手段,可以有效地保护作者的著作权,并促进网络良性健康发展。
更重要的是,这也是对于网络时代的人权保护的重要体现。
我们应该重视自己和别人的网络著作权,以此营造更和谐的网络环境。
试论在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保护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问题越来越引人关注。
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任务,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包括技术、法律、市场和文化等多方面。
本文试图从这些方面综合分析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保护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技术因素对著作权的保护技术因素是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保护的重要方面。
随着技术的发展,网络传播方式越来越复杂,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让信息传播更加便捷,著作权的保护难度也大大增加。
因此,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技术手段来保护著作权。
1.数字水印技术数字水印技术是一种在数字文章中嵌入唯一标识的技术。
可以在文章中加入难以被人察觉的数字标记,从而保护作者的权益,防止盗版和恶意抄袭。
数字水印技术可以保证文本完整性,对于抄袭和盗版有较好的防范作用。
2.加密技术加密技术则是一种更为基础和常用的著作权保护技术。
它主要涉及到数据加密和身份认证两个方面。
数据加密主要是指将文本数据经过一定的算法处理后,使得只有授权用户可以解密获取文本信息,从而达到保护作者权益的作用;身份认证则是通过特定的身份验证机制,确保只有合法用户才可以进行文本复制和传播。
二、法律因素对著作权的保护法律因素是保护著作权的重要因素之一。
国家和各地区为了保障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网络环境下著作权进行保护。
1.版权法的修订版权法的修订是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保护的重要措施。
需要鼓励和支持著作权人,加强他们在网络上的权利保护力度,防止侵权行为。
另外,应当完善版权法的具体条文,以适应新时代下的网络环境,保证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2.严厉打击盗版和侵权行为打击盗版和侵权行为是保护著作权的一种重要措施。
由于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匿名性,有些人利用网络分享和传播别人的原创作品,侵害了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
因此,必须加强打击盗版和侵权行为的力度,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三、市场因素对著作权的保护市场因素也是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保护的重要方面。
浅议我国网络著作权的法律保护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著作权法已经难以满足对网络作品的保护,网络著作权的保护问题日益突出。
本文结合我国网络著作权法律保护的现状,提出相应的法律保护建议。
关键词:网络作品网络著作权法律保护一、网络著作权随着国际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紧密相连的著作权制度也不断受到挑战,著作权的保护范围和内容不断扩大和深化,从而产生一种新的著作权,即网络著作权。
网络著作权,是指在作者或者其他著作权人依法对文学、艺术或科学作品在网络环境下所享受的各项专有权利的总称。
相对于传统的著作权而言,它具有物质载体无形化、开发性、无国界性、复制更加快捷与方便等特点。
二、我国有关网络著作权的法律保护的现状从1991年到2000年,我国对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在立法上基本上还处于空白状态,但随着网络环境下各类作品著作权纠纷不断出现,我国开始注意对网络传输问题的法律规范。
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发了《网络著作权解释》,对数字化作品、管辖、法定许可、侵权责任等作出了规定。
这段时间对作者的网络传播权是通过判例和司法解释来进行保护的。
2001年,我国修订了《著作权法》,其明文规定信息网络传播权是著作权的一部分,未经著作权人许可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作品的构成侵犯著作权行为。
随后2006年5月国务院制定了《网络传播权条例》,其对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权利内容、权利限制、网络服务提供商的责任以及免责条款、法律责任等问题作出了具体规定,为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司法保护提供了重要依据。
但是对于网络著作权的临时复制、网上发行权等问题法律依然没有作出规定。
三、我国网络著作权的法律保护的完善要想更好的保护网络著作权不受侵害,必须要进一步完善其法律保护措施:1、建立新的合理使用制度合理使用是指“在法律规定的条件下,不必征得著作权人的同意,又不必向其支付报酬,基于正当目的而使用他人著作权的合法行为。
”在著作权人的专有领域内,法律小心翼翼地辟出一块公共领域,做为著作权的限制,这块“公共领域”即是合理使用的范围。
AbstractInternet copyright means that copyright holder has the right which can protect his works in the internet environment.Internet copyright infringement is the issue that some people use the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some means to impinge on the Internet copyright and Neighboring rights,beacuse the law of Copyright is so imperfect and can not make the standard of the Internet environment,so that the right of the copyright holder is not fully protected.This paper elaborates on the related theories about the protection of Internet Copyright.To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Internet Copyright in our contry,it also learn the experiences and practices concerned from abroad and then makes some recommendations about the proctection.In the hope that it can reduce the phenomenon of Internet copyright infringement,so that the protection of Internet copyright can be developed and improved.Key words:Internet;copyright;protection浅论互联网著作权的保护在科技日新月异,互联网越来越普及的今天,传统作品被大量传上网,互联网上的原创作品也大量出现,在这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关于互联网上著作权的权利冲突和纠纷问题。
它严重损害了著作权人的人身权和获得报酬权。
长久下去,必然打击创作者的创作热情,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的文化与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然而现行的法律在面对互联网世界时却表现出了许多不适应。
由于著作权保护的立法相对滞后,侵权现象日益严重。
此外,互联网从业者对互联网著作权保护的观念薄弱以及相关方面的技术保护不足也是导致侵权现象严重的重要原因。
本文将通过对互联网著作权保护的相关理论的阐述,并针对我国互联网著作权现存问题,同时借鉴国外相关立法经验和实践成果,对我国互联网上著作权的保护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能起到减少互联网著作权侵权现象的作用,使互联网环境中的著作权保护得到发展和完善。
一、互联网著作权保护的意义著作权,是基于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而产生的法律赋予公民和其他组织等民事主体的一种特殊的民事权利。
①由于互联网迅速发展,信息的传播和获取也越来越方便快捷,而著作权的保护范围和内容也自然发生变化。
互联网著作权,是指著作权人对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在互联网环境下所享有的著作权权利。
②随着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成为一个利益巨大的经济部门,传统的著作权人希望将其对传统作品的权利自然延伸到互联网上,互联网上的既得利益者则希望互联网上的权益得到传统著作权的扩大保护。
③由此,互联网著作权的权利冲突和纠纷不断出现,日益增加。
(一)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作品是著作权人的心血结晶,它凝结着著作权人的脑力与劳力创造。
若不能保护著作权,势必会打击人民创造作品的积极性,这对社会的发展是极度不利的,也是对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极大破坏,所以,必须保护著作权人合法利益。
而保护互联网著作权,最核心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
我国2001年修改的《著作权法》根据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在第10条关于著作权的具体权利形式中增加了十多项规定,其中第12项是关于“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规定,承认了传统著作权在网络等电子环境下所享有的受保护地位。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①刘剑文,张里安.现代知识产权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49.②郑坤山.网络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minfa/060913/16114832.html.2009-02-10.③郭扬.刍议网络著作权侵权./minfa/060927/10261531.html.2009-02-10.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4]1号)第2条规定:“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包括著作权法第三条规定的各类作品的数字化形式。
在网络环境下无法归于著作权法第三条列举的作品范围,但在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其他智力创作成果,人民法院应当予以保护。
”根据这一司法解释,作品的数字化形式和新的数字化作品均受著作权法保护,任何媒体,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互联网络媒体,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也不符合法定许可的条件,擅自复制、转载、传播他人作品的,均构成侵犯著作权,应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①简单来说,互联网上著作权包含了两层含义:第一层,相对于传统作品,传统作品被上传至互联网时著作权人所享有的权利,这里特指“信息网络传播权”。
“信息网络传播权”,即以有限的或者无限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或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从而在立法上明确了这一权利;第二层是指网上数字作品的著作权人所享有的权利,如复制权,发表权,署名权,发行权等权利。
②著作权法在互联网上的适用、新的权利的设立、新的著权客体的认可及对技术措施的法律保护等,这些都明确表示要保护著权人在互联网环境中应当享有的权利,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受到保护,自然能鼓励著作权人创作,从而促进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二)促进互联网法律合理发展保护互联网上的著作权,完善互联网知识产权的立法,无庸质疑是促进互联网法律合理发展的必备步骤。
知识经济时代是以网络资讯科技高度发达为表现的社会经济形态,那么我们在进行著作权立法时,就不得不考虑国际互联网的特殊性,所以,相应地,著作权法的立法理论基础较之于传统的立法,也应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更新。
③目前我国的互联网发展刚刚起步,各方面的条件并不成熟,若要针对虚拟空间的特点制定新的、完善的关于规范互联网的法律,是存在一定困难的。
目前,国内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在原有的法律法规基础上,针对互联网空间的特点加以改进,等到条件成熟以后再制定专门的法律。
当今世界,互联网上日益增加的案件纠纷中,著作权侵权案件占了不小的比重,这就急切需要结合互联网的特点不断完善现有的著作权法,通过更新著作权的立法理论,完善著作权立法,从而更好地指导审理互联网上著作权侵权案例的司法实践。
再通过在司法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教训反过来作用于促进互联网上著作权的立法。
在这样不断循环的过程中获得更多关于互联网法律的经验,从而促使专门的关于互联网法律早日成型。
简而言之,保护互联网上的著作权需要不断地完善现行法律,在此过程中积累经验促进互联网法律合理发展,最终完成专门的互联网法律。
(三)促使互联网健康发展互联网的出现,给传统法律带来极大的冲击,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互联网世界的虚拟性、开放性、自由性使得现行法律在互联网上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
有人认为,在互联网①李欣.网络著作权./view/704989.html.2009-02-14.②郭扬.刍议网络著作权侵权./minfa/060927/10261531.html.2009-02-10.③吴汉东,胡开忠等著.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120.这个虚拟世界了,说什么做什么都是自由不该受法律约束的,否则便会有害互联网的发展。
这很明显是错误的观点。
互联网的发明和发展都是为了人类而存在的,无论互联网在技术上发展到什么程度,人永远是互联网世界的主人。
而只要是人的活动,互联网上的一系列关系就变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必然要受到人类社会规范的约束。
①完善互联网的相关立法,也有助于促进互联网的发展。
互联网技术是新的生产力,也就要求生产关系必须与之相适应,作为生产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应当面对现实、服务现实,不断作出调整。
特别是以鼓励创造、促进人类科技进步与文化发展为立法宗旨的著作权法,其与科技发展、互联网发展的关系就更为密切。
②不断完善关于互联网著作权的立法,保护互联网上的著作权,能够促使互联网上载、下载作品规范化,这对梳理现在杂乱无序的互联网世界是极有裨益的。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规范互联网行为是最大限度地避免互联网另一面利刃给人们带来伤害的及其必要的步骤。
保护互联网上的著作权,促进互联网的法律发展,可以促使互联网健康发展,从而使互联网这把双刃剑更多地倾向于好的方向使用。
二、我国互联网著作权保护存在的缺陷互联网侵犯著作权的现象在不断的大量而重复地出现着。
侵权者凭借互联网的成本低、隐蔽性强的特点屡屡实施侵权行为,而传统的著作权的保护在面对互联网世界时却显得力不从心。
因此要完善互联网著作权的保护,需要从多方面去努力。
(一)互联网著作权保护的立法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往往落后于时代的变化,即法律具有滞后性。
法律的制定通常以先前出现的行为或事实为依据,所以不可避免的总会落后于生活。
调整我国著作权制度最重要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制定于1991年,当时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处于萌芽阶段,该法对这一新兴事物所能引起的法律问题未做规定,因此对发生于九十年代末期的互联网著作权侵权纠纷审理实践而言,1991年的著作权法显属滞后。
③因此根据法院对这些案件审理得出的实践经验,《著作权法》在2001年做了修订,新增加了许多关于著作权的具体权利形式的规定。
然而它依然是不完善的。
比如《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对传播权如何界定、侵权者如何担责等规定不够明确,还有因互联网出现的一些新型的互联网的侵权案件越来越多,维权成本却很大,特别是这类案件取证难度大、赔偿金额难认定。
④新型的案例不断出现,它们的审理表明我国现行著作权法已远远落后于司法实践。
随着这类案件的不断增多,我国互联网著作权保护方面的立法已迫在眉睫。
⑤除了著作权本身的立法外,同时还需要注意看到与互联网作品著作权密切相关的技术方面保护不足。
互联网作品著作权的技术保护是指著作权人自己主动采取措施,保护和管①李祖明.互联网上的版权保护与限制[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4.②李祖明.互联网上的版权保护与限制[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5.③薛晓红.中国因特网版权保护现状及面临的法律问题[J].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1).④陈琼珂,唐闻佳,栾吟之.网络著作权频引诉讼专家建议与其相争不如共享[N].解放日报.2008-11-27.⑤薛晓红.中国因特网版权保护现状及面临的法律问题[J].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1).理自己的著作权,为防止他人侵害自己的著作权而采取的一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