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教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60.00 KB
- 文档页数:10
一、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词类活用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各种词类活用的用法和规律。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概念和特点。
2. 各种词类活用的用法和规律。
3. 实例分析和练习。
四、教学过程:1. 引入:介绍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概念和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各种词类活用的用法和规律,通过实例进行解释。
3. 练习:提供一些文言文句子,让学生判断和分析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理解和发现。
5. 总结:对词类活用的用法和规律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提问回答。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情况和答案的正确性。
3. 讨论表现: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4. 总结理解:对学生对词类活用的理解和应用情况进行评估。
六、教学资源:1. 文言文句子实例。
2. 参考资料和教材。
七、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词类活用的概念和特点,讲解各种词类活用的用法和规律。
2. 实例分析法:通过实例进行解释和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3. 练习法:提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应用。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九、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引入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概念和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各种词类活用的用法和规律,通过实例进行解释。
3. 练习:提供一些文言文句子,让学生判断和分析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理解和发现。
5. 总结:对词类活用的用法和规律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十、作业布置:1. 提供一些文言文句子,让学生回家后进行分析,判断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十一、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根据学生的反应和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高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
2.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词类活用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总结文言文词类活用规律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复习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概念和分类。
2. 分析常见的文言文词类活用实例。
3. 总结文言文词类活用的规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文言文词类活用的分类和常见实例。
2. 难点:文言文词类活用的规律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概念、分类和实例。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言文词类活用的具体用法。
3. 运用练习法,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概念和分类。
2. 新课内容:讲解常见的文言文词类活用实例。
3. 案例分析:分析实例,引导学生理解词类活用的具体用法。
4. 规律总结: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文言文词类活用的规律。
5.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7.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关于文言文词类活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鼓励学生积极回答。
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文言文词类活用的实例,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 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文言文中的场景,运用词类活用进行对话,增强学生对词类活用的实际运用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回答问题和小组讨论的表现。
2. 练习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和解题思路。
3. 角色扮演表现:评价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词类活用的准确性。
八、教学资源1. 文言文词类活用实例:收集和整理常见的文言文词类活用实例,用于讲解和分析。
2. 练习题: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 角色扮演材料:准备相关的文言文场景和对话,供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词类活用5篇范文第一篇: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学案1.名词作动词2.名词意动用法3.名词使动用法4.名词作状语5.动词作名词6.动词使动用法7.动词为动用法8.形容词作名词9.形容词作动词 10.形容词使动用法 11.形容词意动用法。
12.数词活用一、名次作动词规律一:1、籍吏民,封府库.2、大楚兴,陈胜王.3、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规律二:1、范增数目项王.2、汉水又东.规律三: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左右欲刃相如.二、名词使动用法①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②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
.③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
.三、名词意动用法①稍稍宾客其父..②鱼肉缙绅..③孟尝君客我.④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四、名词作状语规律: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2、秦军降诸侯,诸侯多奴虏使之。
..【关于状语】/ 4 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
①秦孝公据殽函之固.②将军身披坚执锐..③小学而大遗。
..八、形容词作动词规律:①彼好游者不能穷也.②火尚足以明也.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④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九、形容词使动用法规律: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②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③既来之,则安之。
.④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⑤求木之长者,必先固其根本。
.十、形容词意动用法规律: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②且庸人尚羞之。
.③渔人甚异之.④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十一、数词作动词规律: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2、六王毕,四海一.3、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实战演练】找出下列活用了的词,并加以解释 1.左右欲刃相如/ 4第二篇: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词类活用整理2012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文言文词类活用整理《劝学》1、輮使之然也动词用作名词,指用火熨使物弯曲这道工序。
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
2. 能够分析并运用词类活用规则,正确理解文言文句子的含义。
3. 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词类活用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如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及其规则。
2. 教学难点:分析和理解较为复杂的词类活用现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词类活用的概念和规则。
3.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五、教学步骤:1. 引入词类活用的概念,让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相关知识。
2. 讲解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如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等。
4. 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词类活用规则,解析文言文句子。
六、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通过设置相关的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词类活用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于词类活用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内容。
七、教学资源:1. 教案、PPT等教学资料。
2. 文言文阅读材料,包含各种词类活用现象。
3. 练习题及答案。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四章:讲解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等现象,分析具体例子,让学生掌握相关规则。
(2课时)2. 第五章:讲解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副词活用为形容词等现象,分析具体例子,让学生掌握相关规则。
(2课时)九、课后反思:2. 关注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辅导。
十、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文言文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经典的文言文作品,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3. 结合所学内容,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六、教学评估:七、教学资源:八、教学进度安排:九、课后反思:十、拓展活动:本教案以教学内容、方法和步骤为主线,重点关注了教学评估、教学资源、教学进度安排、课后反思和拓展活动等环节。
文言文词类活用(一)教案
何翠春
教学目的
针对高考要求,系统复习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的语法知识,让学生快速、有效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名词的的一般活用: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
教学方法
讲授和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
1、展示考点要求及考查题型
2、展示历年广东省高考题与词类活用的相关的选择题和翻译题,以显示词类活用在高
考中的重要性。
3、展示现代汉语句子结构顺序框架,及每个句子成分的词性构成。
4、展示词类活用的一般活用和特殊活用的种类。
二、重点讲授部分
(一)名词作状语
1、特点:置于谓语动词前,起修饰、限制作用。
2、方法指导(略)
(1)时间名词作状语特点及例释
(2)方位名词作状语特点及例释
(3)普通名词作状语特点及例释
3、练习
(二)名词作一般动词
1、特点:名词直接带宾语
2、方法指导:
第一,看看它前面是否有能愿动词或副词。
因为能愿动词或副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副词时,即可知它是活用为动词;
第二,看它是否带宾语或介宾补语。
因为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据此可知其活用为动词;
第三,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
3、例释及练习(略)。
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
2. 能够分析并运用词类活用规则,正确理解文言文句子。
3. 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词类活用的概念及分类。
2. 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及例子。
3. 词类活用的规则及运用。
三、教学重点:1. 掌握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
2. 学会分析并运用词类活用规则。
四、教学难点:1. 词类活用的分类及辨别。
2. 词类活用规则的运用。
五、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词类活用的概念、分类和规则。
2. 示例法:通过具体例子分析词类活用的现象。
3.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步骤:1. 引入:简要回顾词类活用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词类活用的分类和规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3. 示例:给出具体例子,分析词类活用的现象,让学生直观感受。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七、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评价:1. 课后练习题的完成情况。
2. 对词类活用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九、教学资源:1. 教案、PPT等教学资料。
2. 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十、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六、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讲解词类活用规则:详细讲解词类活用的规则,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不同词类的活用现象。
3. 分析实例:给出具体例句,让学生分析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规则进行解析。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词类活用的理解和分析方法,互相学习和交流。
七、教学活动:1. 练习题:布置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词类活用规则进行分析和解答,巩固知识点。
2.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共同完成练习题,互相帮助和讨论,提高解题能力。
3. 答案解析:讲解练习题的答案,解析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答案的推理过程。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理解其意义和用法。
2. 能够分析并运用词类活用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古文素养,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词类活用的概念及分类2. 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举例3. 词类活用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4. 词类活用的辨别方法5. 词类活用在阅读理解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及用法。
2. 难点:辨别词类活用,并在阅读中灵活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词类活用的概念、分类及用法。
2. 举例法:分析典型例句,让学生深入理解词类活用。
3.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讨论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词类活用的概念,引导学生进入复习状态。
2. 讲解:讲解词类活用的分类及用法,举例说明。
3.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讨论:分组讨论练习题中的难点,共同解决问题。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6. 拓展:布置课后作业,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词类活用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以巩固所学知识。
2. 课堂练习:课堂上进行词类活用知识的问答或填空练习,实时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3. 阅读理解:选取一些文言文段落,要求学生分析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七、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词类活用知识,总结自己的学习心得。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词类活用的理解。
八、课程延伸1. 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深入讲解词类活用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古代文学中的应用。
2.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古代文化遗址,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九、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关词类活用的章节。
2. 参考书:古代汉语词典、文言文阅读指南等。
3. 网络资源:相关词类活用的在线教程、练习题及阅读材料。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学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概念和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文言文词类活用的定义和特点。
分析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意义和作用。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实例进行讲解。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1.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提问情况。
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了解学生对词类活用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名词的活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名词在文言文中的活用方式。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名词活用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名词活用的常见形式和用法。
分析具体例句,解释名词活用的意义。
2.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实例进行讲解。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练习。
2.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提问情况。
学生掌握度:通过练习和小组讨论,了解学生对名词活用的掌握程度。
第三章:动词的活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动词在文言文中的活用方式。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动词活用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动词活用的常见形式和用法。
分析具体例句,解释动词活用的意义。
3.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实例进行讲解。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练习。
3.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提问情况。
学生掌握度:通过练习和小组讨论,了解学生对动词活用的掌握程度。
第四章:形容词的活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形容词在文言文中的活用方式。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形容词活用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介绍形容词活用的常见形式和用法。
分析具体例句,解释形容词活用的意义。
4.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实例进行讲解。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练习。
4.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提问情况。
学生掌握度:通过练习和小组讨论,了解学生对形容词活用的掌握程度。
第五章:副词的活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副词在文言文中的活用方式。
文言词类活用教案(5篇范例)第一篇:文言词类活用教案名词的活用一、名词活用为动词规律一: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例:狼不敢前(前:上前)规律二: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
名词+“者”例:红装而蹇者——特殊的指示代词“者”的前面一般只粘附动词或动宾词组,名词“蹇”粘附在“者”的前面,作“骑驴”的意思讲。
名词+“之”例:名之者谁——代词“之”一般不受名词修饰。
“名”用在代词“之”前,作“命名”讲。
规律三:名词与名词连用,如果二者是主谓关系、动宾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陈胜王(王:称王)②因屏人曰(命人退避)规律四: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否定副词(不、弗、无)+名词不蔓不枝(蔓:长枝蔓;枝:长枝节。
)①句中无动词或形容词可作谓语②能愿动词后的名词③代词前的名词④名词后的名词⑤副词后的名词否定副词(不、弗、无)+名词⑥“所”+名词(特殊的指示代词“所”的后面一般只跟动词或动宾词组)2、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活用为有“使......为”意思的动词,通常称为名词的使动用法。
其特点是必带宾语。
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之”就是“使他为王” 规律:不能带宾语的名词带有宾语,常常活用为使动或意动词。
3、名词的意动用法意动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
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翻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
稍稍宾客其父父利其然也4、名词作状语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
一、文言文词类活用专题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文中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词类的活用现象。
2.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活用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概念和分类。
2. 各种词类活用的具体用法和例句。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词类活用的概念和分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例句,引导学生理解各种词类活用的用法。
3. 练习法: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步骤:1. 引入词类活用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现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2. 讲解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分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
3. 通过具体例句,分析各种词类活用的用法。
4. 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5. 总结课程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教案示例:一、文言文词类活用专题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文中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词类的活用现象。
2.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活用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概念和分类。
2. 各种词类活用的具体用法和例句。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词类活用的概念和分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例句,引导学生理解各种词类活用的用法。
3. 练习法: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步骤:1. 引入词类活用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现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2. 讲解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分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
3. 通过具体例句,分析各种词类活用的用法。
4. 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5. 总结课程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
2. 练习题的正确率:评估学生对词类活用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阅读练习,评估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教学案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教学案一松柏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教学案教学要点: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
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具体而言,它包括:1. 名词作状语。
2. 名词作动词。
3. 名词意动用法。
4. 名词使动用法。
5. 动词作名词。
6. 动词使动用法。
7. 动词为动用法。
8. 形容词作名词。
9. 形容词作动词。
10. 形容词使动用法。
11. 形容词意动用法。
12. 数词活用。
教学内容:一. 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
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当奴隶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东、北:在东边、在北边而相如廷叱之廷:在朝廷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晚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天规律总结:规律一: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规律二:就一般情况说,凡动词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的,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
主语+【名词】+谓语活用为状语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两项是()。
A.人皆得以隶使之B.沛公欲王关中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D、俊才星驰E、籍吏民,封府库二. 名词用作动词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
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
如:王无罪岁中的罪,就是怪罪的意思。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之。
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沛公欲王关中王:统治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填然鼓之大楚兴,陈胜王王:称王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规律总结:规律一: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规律二: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规律三:名词与名词连用,前面没有动词,那么其中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规律四: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规律五:所字结构,所字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注:名词活用作动词或状语的区别:一般情况下,看名词后是否+动词,有动词就作状语,没有就作动词三. 名词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使动,使……臣服的意思。
生死而肉骨肉:使……长肉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称王序八州而朝同列既来之,则安之。
(来:动词使动用法, 使……来,安:动词使动用法, 使……安定)四. 名词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
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把……当作宾客。
鱼肉缙绅鱼肉:以……为鱼肉孟尝君客我客:把……当作门客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以……为疆界)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以……为边界)五. 动词用作名词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入:产品、收入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收获、心得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今寡人不能。
其继有在者乎。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司马子反渴而求饮饮:饮料、汤食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到达的人。
)规律总结:规律二:一般是不及物动词,多数后面直接出现宾语,如果没有,便是省略了。
有时也可能是及物动词。
规律一: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等词。
六. 动词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
外连横而斗诸侯斗:使……争斗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消减)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发出声音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中军置酒饮归客饮:使……饮酒七. 动词为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
如: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中的哀,就是为……哀怜之意。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为动用法,为……办丧事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死国:为国事而死秦不哀吾之丧而伐吾同姓哀:为……哀悼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哀:为……哀叹八. 形容词用作名词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
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固:坚固的地势晓看红湿处红:红花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红:绿叶、红花。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近:平坦、距离近的地方险以远,则至者少险远:险峻、距离远的地方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愚:圣人,愚人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高:高处规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多数是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九. 形容词用作动词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
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穷:看尽邻之厚,君之薄也。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高:升高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多:推崇,赞许规律:形容词+宾语,形容词位于谓语位置,且带了宾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十. 形容词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使……削弱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高:使……高,抬高昂其直,居为奇货昂:使……高昂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弱:使……削弱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使……愚笨十一. 形容词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
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小:认为……小予怪而问之怪:认为……怪渔人甚异之异:认为……奇怪患志之不立患:以……为忧患十二. 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
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就是统一的意思。
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一:全、满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一:专一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背离二三其德二三:不专一,不忠诚规律:处于谓语位置,前后无其他动词充当谓语时作动词。
名词活用作动词,在现代汉语里很少见,但在古汉语里却非常常见。
在文言文中,名词用作动词有以下七种情况。
1.代词前面的名词常活用为动词。
这是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
例如:(1)驴不胜怒,蹄之。
蹄,用蹄子踢。
(2)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函,用木匣子装。
(3)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鼓,敲起鼓;之,词义被弱化,只起协调音节的作用。
2.否定副词、能愿动词、特指代词所后面的名词用作动词。
例如:(1)范增数目项王。
数,屡次;目,名词受副词数修饰,用作动词,意思是以眼睛示意或使眼色。
(2)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王,名词受副词不修饰,用作动词,意思是为王。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位于能愿动词能后面,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游泳。
(4)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特指代词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指人或事物,所后面的名词要活用为动词。
罾本是名词,意思是鱼网,例句中在所后面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用网捕。
3.名词后面还有名词或者名词性短语,如果不是并列关系或修饰关系,前面的名词常活用为动词,构成支配关系、陈述关系或补充关系。
例如:(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烛是名词,天南是名词,两名词相连,烛用作动词,意思是照。
(2)沛公军霸上。
军是名词,霸上是名词,两名词相连,军用作动词,意思是驻军,驻扎。
(3)刑人如恐不胜。
刑是名词,人是名词,两名词相连,刑用作动词,意思是施加刑罚。
(4)极视听之娱。
极是名词,视听之娱是偏正短语,极用作动词,意思是穷尽。
4.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该名词一般用作动词。
例如:(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后带补语于其址,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筑舍定居。
5.名词和动词之间有连词而,名词常活用为动词。
例如:(1)去今之墓而葬焉。
墓,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建墓。
(2)顺流而东。
东,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向东行。
(3)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
巷,活用为动词,意思是住在街巷。
6.特指代词者只能加在动词、形容词后,故其前面的名词常活用为动词。
例如:赵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侯,本是名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封侯。
7.状语一般修饰动词和形容词谓语,故用作状语的名词或介词结构后面的名词常活用为动词。
例如:(1)瓮牖绳枢之子。
瓮牖绳枢四个词都是名词,其中瓮绳是名词作状语,可译为用瓮用绳;牖枢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可译为做窗户系门轴。
(2)而独以钟名。
名,在介词结构以钟后面,活用为动词,可译为命名。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翻译方式一般有三种。
1.表示工具或器物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可按用+工具(器物)+工具(器物)的功用的格式翻译,或者直接用表工具(器物)功用的动词翻译。
例如:(1)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爪,可译为用指甲划破,或者直接译成划破。
(2)或棹孤舟。
棹,可译为用桨划,或者直接译成划。
2.表示趋向、处所、方位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可按于(向)+名词的格式翻译。
例如:狼不敢前。
前,可译为向前。
3.表示事物称谓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可按支配名词的动词+名词的格式翻译。
例如:(1)去今之墓而葬焉。
墓,可译为建墓。
(2)刑人如恐不胜。
刑,可译为施加刑法。
名词活用为动词还有一些特殊情况,如名词的使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
1.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的使动用法,通常是让名词指代的人或事物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系的动作或行为。
例如:宦士三百人于吴。
宦,名词的使动用法,可译为让……做帝王的仆人。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通常是把名词的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例如:(1)襟三江而带五湖。
襟,名词的意动用法,可译为以……为衣襟;带,名词的意动用法,可译为以……为衣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