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文言文二则
- 格式:pptx
- 大小:15.82 MB
- 文档页数:5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文言文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一、内容简述本文选自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的第二十一课,课文标题为《文言文二则》。
本篇课文由两篇文言文组成,内容短小精悍,充满哲理是古代智慧的结晶。
本篇课文旨在通过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让学生领略古代文化的魅力,了解古人的智慧,并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首先第一篇文言文以生动的描绘和简洁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富有哲理的故事,内容涉及为人处世、道德修炼等方面。
学生通过阅读,可以了解到古人的智慧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知识点包括文言文的词语理解、句式结构以及故事背后所蕴含的道理等。
接着第二篇文言文则是一篇寓言故事,通过一则短小精悍的故事揭示了某种社会现象或人生道理。
本篇文言文的语言精炼,寓意深远通过古人的智慧启示学生如何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知识点主要包括文言文的阅读技巧、词义辨析以及寓言故事中的深层含义等。
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学生将通过阅读课文原文,了解文言文的句式结构和语言特点,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词汇和表达方式。
同时通过掌握知识点,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背后的含义和深层哲理。
此外课文后附有一些练习题,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文言文二则》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课文,通过学习学生可以领略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领悟到古人的智慧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1. 简述文章目的和文言文的重要性本文将为读者提供关于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第二十一课《文言文二则》的详细解读。
本文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掌握其语言特点,提升阅读文言文的技能。
同时本文也将对文言文的重要性进行探讨,以便引起广大师生和家长对文言文学习的重视。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文言文的地位逐渐凸显出来。
在六年级这一小学阶段的关键阶段,引导学生接触并学习文言文,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还能为其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因此本文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言文的特点,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其文言文阅读能力。
【篇一】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第二十一課《文言文二則》課文原文伯牙鼓琴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
’’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複為鼓琴者。
__________注釋①本文選自《呂氏春秋·本味》。
鼓:彈。
②[志]心志,情志。
③[太山]泛指大山,高山。
一說指東嶽泰山。
④[善哉]好啊。
⑤[巍巍乎若太山]像大山一樣高峻。
巍巍:高大的樣子。
若:像。
⑥[少選]形容極短的時間。
⑦[湯湯乎若流水]像流水一樣浩蕩。
湯湯:水流大而急的樣子。
⑧[以為世無足複為鼓琴者]認為世上再沒有值得他為之彈琴的人了。
書戴嵩畫牛蜀中有杜處土,好書畫,所寶以百數。
有戴嵩《牛》一軸,尤所愛,錦囊玉軸,常以自隨。
一日曝書畫,有一牧童見之,拊掌大笑,曰:“此畫鬥牛也。
牛鬥,力在角,尾搐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鬥,謬矣。
”處士笑而然之。
古語有雲:“耕當問奴,織當問婢。
”不可改也。
__________[注解](1)處士:有德才而不願去做官的人。
(2)所寶:所珍藏的寶貝。
(3)戴嵩:唐代畫家。
(4)《牛》:指戴嵩畫的《鬥牛圖》。
(5)錦囊玉軸:用錦緞作畫囊,用玉作畫軸。
(6)拊掌:拍手。
(7)搐:抽縮。
(8)股:大腿。
(9)乃:卻。
(10)掉:擺動,搖。
(11)謬:錯誤。
兩牛相鬥時,多是“尾搐入兩股間”的情形,也有“掉尾而鬥”者。
(12)然之:認為他說得對。
【篇二】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第二十一課《文言文二則》知識點生字組詞:哉:善哉壯哉怪哉妙哉嗚呼哀哉巍:巍峨巍然巋巍巍巍高山弦:琴弦弓弦弦外之音改弦更張軸:畫軸軸心軸線車軸轉軸曝:曝書熾曝曝曬一曝十寒破音字:鬥:dòu爭鬥dǒu斗膽角:jiǎo角落jué角色課後習題答案:2、“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複為鼓琴者。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教案)精选3篇教学设计篇1: 22.文言文二则教学目标1.会写“哉、巍”等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伯牙鼓琴》。
3.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4.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哉、巍、弦”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根据注释和“资料袋”的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出示与知音相关的句子。
知音世所稀。
知音共饮醉当歌千金易得,知音难寻。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2.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诗句的共同点。
(都有“知音”一词。
)3.教师过渡,板书课题。
从刚才我们读的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珍贵。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它讲述的是春秋时期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伯牙鼓琴》。
(在黑板上板书课题。
)4.学生齐读课题,弄清题意。
“鼓”是什么意思?(弹。
)这里的“琴”指的是七弦古琴。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自由读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1)学生大声读课文,争取读通课文(2)指名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
“少选之间”的“少”读shǎo。
“汤汤乎若流水”中的“汤”读shānɡ。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第一个“为”读wéi,表示“以为,认为”;第二个“为”读wèi,表示行为的对象。
2.教师出示课件,示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停顿。
3.全班根据朗读停顿齐读课文。
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应放在首位。
学生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深入理解,并品悟出文言文的美感。
这篇文言文篇幅很短,适合反复诵读,所以在教学开始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读准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图文讲解+练习《伯牙鼓琴》知识点课文主题:《伯牙鼓琴》讲述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赞美了伯牙与锺子期之间的深情厚谊,表现了知音难觅的主题。
[注解]①鼓:弹。
②志:心志,情志。
③太山:泛指大山,高山。
一说指东岳泰山。
④善哉:好啊。
⑤巍巍:高大样子。
⑥若:像。
⑦少选:形容极短的时间。
⑧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⑨破琴:把琴摔破。
⑩复:再,又。
译文:伯牙弹琴,锺子期在一旁欣赏。
当(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锺子期(情不自禁地感叹)说:“弹得真好啊,像大山一样高峻。
”过了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禁不住)说:“弹得真好啊,像流水一样浩荡。
”锺子期去世后,伯牙把琴摔破,把弦扯断,一辈子都不再弹琴了,(他)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书戴嵩画牛》知识点课文主题:《书戴嵩画牛》讲述了一个牧童指出杜处士珍藏的戴嵩《斗牛图》有错误的故事,告诉我们,艺术创作离不开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艺术家应该向富有实践经验的劳动人民虚心学习。
[注解](1)处士:有德才而不愿去做官的人。
(2)所宝:所珍藏的宝贝。
(3)戴嵩:唐代画家。
(4)《牛》:指戴嵩画的《斗牛图》。
(5)锦囊玉轴: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
(6)拊掌:拍手。
(7)搐:抽缩。
(8)股:大腿。
(9)乃:却。
(10)掉:摆动,摇。
(11)谬:错误。
两牛相斗时,多是“尾搐入两股间”的情形,也有“掉尾而斗”者。
(12)然之:认为他说得对。
译文: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宝贝有数百件。
其中有一幅戴嵩画的《斗牛图》,(他)尤其珍爱,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晾晒,有一个牧童看见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幅画画的是斗牛啊。
牛相斗,力气用在角上,尾巴抽缩在两腿之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摇着尾巴在斗,错了。
"杜处士笑笑,认为他说得对。
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情应当去问农民,织布的事情应当去问婢女。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第七单元第22 课《文言文二则》重要知识点归纳一、引言小学六年级的同学们,在部编版语文上册的学习中,《文言文二则》带我们穿越时空,领略古人的智慧与才情。
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究这两篇文言文的重要知识点吧。
二、课文基本信息1.写作背景:这两篇文言文创作于古代,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想情感。
具体创作背景因年代久远难以确切考证,但它们历经岁月洗礼,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瑰宝。
2.主题:两篇文言文分别通过不同的故事,展现了古人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3.文学体裁:文言文。
4.作者信息:1.《伯牙鼓琴》的作者不详。
2.《书戴嵩画牛》的作者是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5.主要内容:1.《伯牙鼓琴》讲述了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
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就说:“弹得真好啊,像巍峨的泰山。
” 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啊,像浩荡的江河。
” 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于是摔破琴,扯断弦,终身不再弹琴。
2.《书戴嵩画牛》记叙了四川杜处士喜爱戴嵩的斗牛画,但被牧童指出画中的错误,从而引发了作者对艺术创作应尊重事实的思考。
6.中心思想:1.《伯牙鼓琴》通过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表达了知音难觅、知己难求的情感,以及对真挚友谊的赞美。
2.《书戴嵩画牛》通过牧童评画的故事,揭示了艺术创作应尊重事实、不可凭空臆想的道理。
三、重点字词1.生字读音、写法和词义:1.哉(zāi):表示感叹,相当于“啊”。
如“善哉乎鼓琴” 中的“哉”,表示对伯牙弹琴的赞叹。
2.巍(wēi):高大。
如“巍乎若太山” 中的“巍”,形容泰山的高大。
3.弦(xián):系在弓背两端的、能发箭的绳状物。
这里指琴弦。
如“伯牙破琴绝弦” 中的“弦”。
4.轴(zhóu):画轴。
如“锦囊玉轴” 中的“轴”,指戴嵩画牛的画轴。
5.曝(pù):晒。
部编版六年级文言文二则1. 原文。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 字词解释。
- 鼓:弹奏。
- 志在太山:心中想到高山。
志,心志,情志。
太山,泛指大山、高山。
一说指东岳泰山。
- 善哉:好啊。
- 巍巍:高大的样子。
- 少选:一会儿,不久。
- 汤汤(shāng shāng):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 破琴绝弦:把琴摔破,弄断琴弦。
- 不复:不再。
3. 主题思想。
- 这篇文章讲述了伯牙和锺子期之间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伯牙弹琴时心里所想都能被锺子期准确地听出,他们之间心意相通。
然而锺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于是破琴绝弦。
表达了知音难觅,以及对真挚友谊的赞美。
4. 重点句子理解。
-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这句话体现了伯牙失去知音后的悲痛和绝望。
伯牙把锺子期视为唯一能理解自己音乐的人,他的音乐不仅仅是声音的组合,更是他内心情志的表达,锺子期的死意味着伯牙失去了那个能真正懂他的人,所以他不再弹琴。
1. 原文。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2. 字词解释。
- 处士:本指有德才而不愿去做官的人,后来也指未做官的士人。
- 所宝:所珍藏的(书画)。
宝,珍藏。
- 锦囊玉轴: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
- 曝:晒。
- 拊掌:拍手。
- 搐(chù):抽缩。
- 股:大腿。
- 掉:摆动。
- 然之:认为他说得对。
3. 主题思想。
- 文章通过讲述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牛的错误之处,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同时也说明专业的事要请教专业的人。
4. 重点句子理解。
22.文言文二则·生字详解哉zāi【部首】口【结构】独体字【文字源流】形声字。
口表意,其形像张开的口,表示哉是语气词;(cai)表声。
哉是语气词。
【常用词组】哉兆、哉生明、哉生魄【课文原句】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部首】山【结构】上下【文字源流】形声字。
山表意,古文字形体像一排山峰巍然耸立;魏(wèi)表声,魏有高大之义,故巍以魏为声旁。
本义是山势高险。
【常用词组】巍然、巍丽、巍然屹立【课文原句】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弦xián【部首】弓【结构】左右【文字源流】会意字。
从弓、从玄(像丝绳),表示弓弦。
本义是弓弦。
【常用词组】弦乐、弦上箭、弦外之音【课文原句】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部首】钅【结构】左右【文字源流】会意字。
从帛,帛是丝织品,锦也是一种丝织品;从金(钅),金有华丽、贵重义,锦是有彩色花纹比较贵重的丝织品;金(jin)兼表声。
錦简化为锦。
本义是有颜色花纹的丝织品。
【常用词组】锦衣、锦囊、锦上添花【课文原句】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曝pù,bào【部首】日【结构】左右【文字源流】会意字。
从日,表示日下晒物;从暴,暴是曝的本字,其古文字形体像把米拿到阳光下去晒;暴(pu)兼表声。
本义是晒。
【常用词组】曝光、曝尸、曝书见竹【课文原句】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
【部首】矢【结构】独体字【文字源流】形声字。
矢表意,以射出去的矢必有所止表示矣是用于句尾,表示句子完毕的语气词,相当于“了”;目(以yi)表声。
矣是文言语气词,或表动态,或表感叹。
【常见词组】矣乎、矣哉【课文原句】谬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