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
- 格式:pptx
- 大小:7.92 MB
- 文档页数:51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古诗三首》中的诗文内容,能正确朗读诗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理解古诗,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理解并背诵《古诗三首》的诗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语感。
2、难点: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感受其中的美。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师生对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古诗吗?你们最喜欢哪一首古诗呢?为什么?”通过和学生的对话来导入课堂,让学生对古诗有一些了解和想象。
2、自学与探究(15分钟)学生自学《古诗三首》的诗文内容以及诗句,读、听课本中的古诗。
3、合作探究(10分钟)学生分组,小组合作讨论古诗中的意境,画出自己理解的意境,互相交流。
4、展示与评价(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并给予评价,鼓励小组之间的互动。
5、巩固与拓展(15分钟)让学生进行齐读,由学生们进行古诗诵读。
6、课堂小结(5分钟)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小结,表扬优秀学生。
四、课堂延伸将古诗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感受现代生活中的诗意。
五、板书设计《古诗三首》1.《登鹳雀楼》2.《咏鹅》3.《静夜思》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通过分组讨论和展示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同时,通过古诗的朗读和欣赏,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感。
在巩固与拓展环节,让学生进行齐读,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古诗的诵读技巧。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培养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课文讲解1. 诗句原文及逐句解读。
-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 这句诗描绘了傍晚时分的江景。
“一道残阳铺水中”,这个“铺”字用得特别妙。
就好像夕阳是一个温柔的工匠,把自己的余晖轻轻地、平平地铺展在江面上。
“半江瑟瑟半江红”呢,“瑟瑟”这里可不是说瑟瑟发抖哦,它在这儿是指碧绿色。
江水一半是碧绿的,一半被夕阳染成了红色,这种景色就像一幅天然的油画,一半冷色调,一半暖色调,对比可鲜明了。
-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 “可怜”在这里是可爱、令人怜爱的意思。
九月初三的夜晚多可爱呀,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月亮弯弯的像一张弓。
诗人把露水比作珍珠,把月亮比作弓,特别形象。
你看那露水在草叶上,一颗颗圆润发亮,可不就像珍珠嘛;那弯弯的月牙,可不就像一张精致的小弓。
2. 主题与情感。
- 这首诗主要是描写了暮江的景色。
诗人白居易通过对傍晚时分江面和夜晚江边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他就像一个发现宝藏的孩子,把自己看到的美景用诗句记录下来,让我们也能感受到那时候江边的宁静与美丽。
3. 写作手法。
- 在写作手法上,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像“露似真珠月似弓”,通过这样的比喻,让诗句更加生动形象。
而且诗里还巧妙地通过对不同时间(傍晚和夜晚)景色的描写,形成了一种动态的美,就好像带着我们在江边从傍晚一直待到了夜晚,感受着景色的不断变化。
1. 诗句原文及逐句解读。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这两句诗可有意思了。
“横看成岭侧成峰”,你从正面横着看庐山,它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呢,它又变成了高耸入云的山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就是说你站在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看到的样子都不一样。
这就像我们看一个魔方,从不同的角度看,它的形状和颜色组合都有区别呢。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这两句是诗的精华所在。
“不识庐山真面目”,就是说人们认不清庐山真正的样子。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浪淘沙》《忆江南》《江雪》)课文原文及赏析
《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1.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3.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课文赏析
《浪淘沙》这首诗描绘了黄河的雄伟气势,以及河流中沙砾被浪涛冲刷、风卷的场景。
诗人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自己比作河中的沙砾,经历了浪淘风簸后,最终来到牵牛织女的家,展现了人生的坚韧与不屈。
《忆江南》是一首充满赞美之情的诗,诗人通过对江南春色的生动描绘,展现了江南的美丽和迷人之处。
诗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更是成为了描绘江南春色的经典之句。
《江雪》这首诗描绘了寒冬时节,大雪纷飞,天地间一片寂静的景象。
诗人通过“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描绘,展现出了冬天的肃杀与寂静。
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中,却有一位独钓寒江雪的渔翁,形象地展现了诗人坚韧不屈、独立于世的精神风貌。
这三首诗各自展现了不同的景象和情感,但都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沉的内蕴,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和启示。
四年级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诗意
以下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的诗意解释:
1.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这首诗的意思是:稀稀疏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路旁树上的新叶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树荫。
小孩子奔跑着追赶黄蝴蝶,可是蝴蝶飞入菜花丛中就再也找不到了。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暮春时节的乡村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儿童天真烂漫的赞美之情。
2.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这首诗的意思是:梅子已经变成金黄色,杏子也越长越大了;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这首诗通过对梅子、杏子、麦花、菜花等景物的描绘,展示了江南初夏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3.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诗的意思是: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水东边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画面,表现了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第三单元细心观察“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
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
”苏霍姆林斯基如是说。
学会观察,你会察觉到四季的变化:花红柳绿的春,烈日炎炎的夏,硕果累累的秋,白雪皑皑的冬。
学会观察,你会找到自然的规律:青蛙叫,大雨到;大雁来,种小麦;星星稀,好天气。
学会观察,你会在高山的巍峨中感受伟岸和凝重,在大树的挺拔中获得自立和尊严,在小草的绿意中汲取执着和希望。
细心观察,让我们认识世界,获得知识。
通过细心观察,我们在古诗中领略了自然美景,体悟了人生哲理;在叶圣陶爷爷的笔下探索了爬山虎的秘密,了解了植物世界的奥妙;在法布尔的眼中看见了蟋蟀的住宅,不禁为伟大的建筑奇迹而感叹……这些都是细心观察的结果。
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相信我们一定也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本单元课文旨在培养我们善于观察的好习惯,贯穿其中的正是在观察中获得的对自然的感知、对人生的感悟。
习作让我们写一篇观察日记,也正扣合了这一单元主题。
本单元在选材上,古今兼具,中外皆涉及。
它们都围绕“观察”这一核心,表现了善于观察对学习、成长的重要作用,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9古诗三首文本分析:《暮江吟》是一首写景佳作。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描绘了两幅幽美的画面: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前两句),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后两句),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愉悦的心情。
《题西林壁》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前两句实写游山所见,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诗人紧紧扣住游山所见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诗作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雪梅》共有两首,本文选的是第一首。
这首诗前两句写梅雪争春,要诗人评判。
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
古往今来不少诗人把雪、梅当作报春的使者、冬去春来的象征,但在诗人卢钺的笔下,二者却为争春发生了“摩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
四年级上册的《古诗三首》1. 原文及翻译- 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翻译: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就成了高耸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的样子都不一样。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己就在庐山之中啊。
2. 解析与赏析- 这诗可有意思啦。
你看苏轼多聪明,他去看庐山,发现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的样子完全不一样。
就像我们看一个东西,有时候正面看是一个样,侧面看又是另一个样。
他说“横看成岭侧成峰”,简单几个字就把庐山那种多变的形态写出来了。
这就告诉我们,看事情可不能只从一个角度去看哦。
要是只从自己所在的角度看,就像他在庐山里看庐山,根本搞不清庐山到底啥样,这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诗就像一个小老师,偷偷地告诉我们看问题要全面,不能太片面啦。
1. 原文及翻译- 原文:“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 翻译:不要笑话农家腊月酿的酒很浑浊,丰收的年景里,他们待客有足够的鸡肉和猪肉。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没有路可走的时候,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柳绿花红的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了,村民们的穿戴很简朴,还保留着古代的风俗。
今后如果还能趁着月明来闲游,我一定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们的门。
2. 解析与赏析- 陆游写这诗啊,就像是在给我们讲他去山西村游玩的故事。
他一开头就说“莫笑农家腊酒浑”,这多亲切啊,就像他在跟我们说“哎,你可别嫌人家农村腊月的酒不好喝,人家可是很热情的”。
然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可太有名啦。
你想啊,在山里走着走着,好像前面没路了,心里正着急呢,突然就出现了一个美丽的村子。
这就像我们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感觉走投无路了,但是只要坚持一下,说不定就会有新的转机。
后面他又写了村里春社的热闹和村民们古朴的样子,最后还说以后还要再来玩呢。
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一、《暮江吟》原文: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解析:-“一道残阳铺水中”:这句诗描写了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柔和地铺洒在江面上的景象。
“铺”字用得非常精妙,形象地表现出夕阳余晖的广阔和平缓,仿佛是轻轻地铺在水面上一样。
-“半江瑟瑟半江红”:江水被夕阳余晖映照得一半呈现出碧绿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瑟瑟”形容江水碧绿色的样子。
这句诗展现了江面在夕阳下色彩斑斓的画面。
-“可怜九月初三夜”:“可怜”在这里是“可爱”的意思。
诗人感叹九月初三这个夜晚的可爱。
-“露似真珠月似弓”:露水像晶莹的珍珠,月亮像弯弯的弓。
诗人通过比喻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夜晚的清新和宁静,露水的圆润和月亮的纤细形状跃然纸上。
这首诗通过对夕阳西下到夜晚江景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二、《题西林壁》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解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则是高耸的山峰。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景色各不相同。
这两句诗形象地写出了庐山的千姿百态,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景象。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
这句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人们在观察事物时,如果局限于局部或自身所处的环境,就难以全面、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这首诗通过对庐山景色的描写,启发人们要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不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
三、《雪梅》原文: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解析:-“梅雪争春未肯降”:梅花和雪花都认为自己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
这句诗把梅花和雪花拟人化,生动地表现出它们争奇斗艳的情景。
- “骚人阁笔费评章”:诗人放下笔,难以评判谁更胜一筹。
“骚人”指诗人,“阁笔”即放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