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社会中女子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对当代的启示
- 格式:pdf
- 大小:4.48 MB
- 文档页数:5
浅析中国近代女子教育【摘要】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着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女性地位极其低下。
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延续,使得这种的伦理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信条,直接导致了中国历史上正规女子教育的空白。
女性文盲状态的普遍性,与中华民族拥有数千年文明史极不协调的尴尬局面,终于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变迁,受到了世人的关注与重视,在缓慢中成长与进步。
【关键词】中国;近代;女子;教育一、女子教育发展的原因在长期的封建桎梏下的女子教育,为何在近代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其中不乏各种原因的参杂,试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经济的推动。
从哲学的角度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属于上层建筑。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缫丝厂、纺织厂招收女工,使一些妇女走出家门,参加了大工业的生产劳动,改变了有史以来女子仅仅局限于家庭的生活方式。
妇女为了从家庭走向社会并参加生产劳动,也为了摆脱对男子的依附,就必须接受一定的教育,近代工业的发展对于知识女工的需求,客观上促进了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为女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
2.政治的影响。
教会在中国办学的目的是征服中国,使她们皈依上帝,成为上帝手中捍卫和促进“真理”事业的有效力量。
教会兴办女学实质是把中国妇女从中国封建传统的束缚里转移到西方宗教的控制中。
晚清女子教育的产生是清政府迫于外界压力的产物,对女子教育做了诸多限制,其教育目的是培养“贤妻良母”,巩固传统的政治秩序。
资产阶级倡办女子教育是为了培养革命的女性,激发女子的政治热情,主张把女校造成一个女子革命的制造厂和女子革命的速成所。
因此,资产阶级提倡女子教育不仅带有社会革命的色彩,而且也打上了政治革命的烙印。
3.女性意识的觉醒。
中国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关于女性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女性缺乏自我意识,不愿或不敢争取自己应有的权利,对外部世界的一味顺从和在内部心灵桎梏中,心甘情愿地成为社会和家庭男性的驯服工具。
中国近代女子大学的概况及启示中国近代女子大学的创办和兴起,为中国女子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途径,不仅为培养中国近代知识女性做出了贡献,造就了一大批优秀女性,也丰富了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内涵,更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极大影响。
一、中国近代女子大学概况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摄取了传教和办学的特权,仅1847-1860年这短短十几年中,就有11所教会女学被建立在中国的五口通商口岸,使中国女子教育的空白历史得到改写。
但直到1905年5月,基督教教育会才在上海召开会议,决定要在中国的华北、华中、华西、华南建立4所女子大学。
随后前身为贝满女中的华北协和女子大学宣布成立并招收女大学生5名,这所中国最早的教会女子大学,也因此成为中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第一所女子大学,紧接着于1908年5月成立了第二所教会女子大学?D?D华南女子大学,第三所是成立于1915年9月17日的金陵女子大学,1937年9月17日,天主教会在上海成立了又一所新的教会女子大学?D?D震旦女子文理学院。
除此之外,还有1914年9月由美国女公会、监理会、浸礼会创办于上海的上海女子医学院以及美国监理会女子部在苏州创办的苏州女子医学院等教会女子大学,但由于这些学校的规模较小,其影响远不如以上四所教会女子大学。
我国自办的女子大学要追溯到中华民国成立后,其发展并不稳定:1908年设立的京师女子师范学校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女子大学,后几经波折,于1924年最终被更名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仅这一点就可以证明。
除此之外,还有两所历史并不长的国立女子大学?D?D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以及重庆国立女子师范学院。
这三所国立女子大学发展与教会女子大学相比而言相对较艰难,尽管如此,在以后的多年时间里,我国又陆续创办了一些女子大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有思想有胆识的女性,她们在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时候挺身而上,在不同领域发挥着各自积极的作用。
1930年后,我国专门的女子高等教育并未随社会和时代的前进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至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在我国独立设置的十一所女子大学中,尚存的仅剩四所?D?D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华南女子文理学院、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和国立女子师范学院。
关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文献综述关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文献综述教育10901班熊黎摘要:中国是一个经历了漫长封建社会的国家,妇女在封建家长制的男权社会里只是一个陪衬,她们只能忍辱负重,栖牲自我。
因此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发展历经坎坷,但正是同时代有识之士的呐喊,才使得妇女的教育问题举步维艰地前进着,妇女的地位也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提高。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为女子学校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但我国女子教育发展并非尽如人意,总的来说还是有其历史局限性。
本文将从我国近代女子教育的背景、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意义来进行必要论述。
关键词:我国近代解放进步局限女子教育妇女问题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始终处于被遗忘的状态。
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延续,使得男尊女卑的伦理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信条,直接导致了时至19世纪末叶的中华帝国尚无一所可供广大女性读书学习的校园。
女性文盲状态的普遍性,与中华民族拥有数千年文明史极不协调的尴尬局面,终于在欧风美雨东渐的晚清时期受到了世人的关注,并且被提到了事关国家存亡的高度。
一、我国近代女子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
关于近代新式女子教育产生的原因的分析和阐述的文献数量很多,并且分析已经很深入,但总体上都大同小异,其中“西学东渐”和“民族危机”是他们大多数的共同点。
余丽芬在《西学东渐和近代女学》中写到:“近代女学是在民族危机刺激下,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政治内容,近代中国的新旧递殖无不带有外力冲撞、浸渗的痕迹,女子教育的兴办即是由西学东渐触发的近代化运动之一”。
[1]程利副教授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女子教育的发展》指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中国社会由传统的农业宗法社会向现代工商业社会变迁和转型的开始,接踵而来的民族灾难、亡国灭种的危机,强烈刺激着国人寻求救亡图强的道路因此,争取国家独立富强,实现社会进步,学习发达国家的文明习俗,成为近代先进中国人的执著追求。
近代中国妇女教育的兴起与女性地位的提升在近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妇女教育的兴起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它与女性地位的提升紧密相连,为中国社会的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社会正处于巨大的变革之中。
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的加深以及传统社会结构的动摇,都促使着人们开始思考国家的出路和社会的变革。
在这个背景下,妇女教育逐渐受到关注。
传统的中国社会中,女性被束缚在家庭的狭小空间里,遵循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
她们没有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被剥夺了获取知识和提升自我的权利。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妇女教育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只有让妇女接受教育,才能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促进国家的发展。
早期的妇女教育主要以教会学校为开端。
教会学校为中国女性提供了接触西方文化和知识的机会,尽管其目的可能并非完全纯粹,但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妇女接受教育的先河。
在教会学校中,女学生们学习了算术、地理、历史等基础课程,同时也接触到了西方的思想和观念。
与此同时,国内也开始出现了一些自办的女子学校。
这些学校的创办者往往是具有先进思想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们致力于推动妇女教育的发展。
例如,_____创办的_____女子学校,为当地的女性提供了接受教育的场所。
妇女教育的兴起,为女性地位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首先,接受教育使女性拥有了知识和技能,不再仅仅局限于家庭的琐碎事务。
她们能够凭借自己的学识从事各种职业,如教师、医生、护士等,从而在经济上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独立。
经济独立是女性地位提升的重要保障,它让女性不再完全依赖男性,有了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
其次,教育开阔了女性的视野,使她们开始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在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中,都能看到女性的身影。
她们通过组织游行、宣传抗日等方式,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种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和行动,进一步提升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基于历史变革探讨我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女性高等教育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从古至今,女性在教育领域的地位和机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古代,妇女地位低下,教育机会有限,几乎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而如今,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仅在数量上有了大幅增加,而且在质量上也有了明显提升。
本文将从历史变革的角度,探讨我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古代女性教育的发展历程在古代中国,妇女地位低下,社会地位低下,教育机会有限。
《论语》中曾有“女人无才便是德”之说,说明了当时社会对妇女的教育和人才培养并不重视。
古代女子只能接受极为有限的教育,而且教育内容多为家政、礼仪之类的实用知识,并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儒家思想对古代女子教育的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女诫》中有“妇人须备三德:一曰言立,二曰行谨,三曰未卫”。
这种观念使女子成为被动的接受者,而不是独立思考和创造的主体。
古代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二、近代女性高等教育的崛起近代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女性高等教育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领导人就提出了“男女平等”和“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鼓励妇女参与社会生产和国家建设。
这为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和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一大批高等学府相继成立。
这为妇女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在这一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女性踏上了追求知识和提升自我的征程,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得到了迅猛的推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统计数据显示,女性在高等教育中的比例逐年提高,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
女性高等教育在学科和专业上的多样性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过去,女性主要从事教育、医学、文学等人文社科类专业,如今,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了理工科、工程、计算机等硬科技类专业,这为女性在社会各领域的深耕奠定了基础。
妇女节探索女性教育每年的三月八日是国际妇女节,这一天旨在庆祝女性的进步与成就,并呼吁平等与探索更多女性话题。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来探索女性教育的问题。
一、女性教育的历史过去,女性教育一直被认为是不重要的,家庭作为女性的首要职责,她们的教育基本上只限于传统的女性技能,如烹调、缝纫和家政服务等。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女性地位的提高,女孩儿们现在有机会接受高质量的教育,他们不仅可以充当更广泛的职业角色,而且可以更好地实现自我实现。
二、现代女性教育现代女性教育已不再关注女性能否进入大学,而是关注她们在教育机会和学习领域中的平等。
与男子普通高中的学分核准相比,女学生的取得更为困难,女生的升学和就业机会也不如男生,这种不平等不应该存在。
政府和教育机构应该采取措施打破这种不平等,进一步发展女性教育,扩大女性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空间。
三、妇女与科学教育科学教育(STEM)对于女孩和女性来说一直存在很高的挑战,女性在这一领域的参与度不足,并且在STEM职业生涯中往往无法升职。
女性在STEM领域的空间需要进一步发展,需要采取适当的政策和措施,来吸引、挑战和保留女性人才,为她们提供更好的职业前景,使女性在STEM领域中能够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女性教育的未来女性教育的未来充满机遇和挑战。
随着技术和社会的发展,女孩们和女性们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挑战。
为了确保更广泛的平等和可持续的发展,我们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女性教育体系,通过政策和措施来打破障碍和阻力,使女性充分发挥潜力。
在这个妇女节,我们应该对取得的进步和女性教育的前景感到骄傲。
巨大的机会和挑战等待着我们,让我们一起共同打破不平等和偏见,为女性教育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前景。
基于历史变革探讨我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我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也经历了许多变化。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女性高等教育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变革。
近代以前,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女性被束缚在家庭和丈夫的身边,几乎没有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
女性受到的教育主要是儿时的私塾教育,目的仅仅是为了能够读懂数字和识字,以便能够辅助家人的生活。
女孩子的受教育机会非常有限。
近代以来的一系列历史变革给了中国女性一个翻身的机会。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开始了现代化的变革,同时迎来了逐渐开放的高等教育机会。
1912年,首个女子高等教育机构——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成立,开创了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序幕。
在此之后,相继建立了许多女子高等教育机构,例如南京晓庄学院、上海圣约翰大学等。
这些女子高等教育机构在初期的时候,只是为培养妇女教育工作者,以便能够参与到国家的教育事业当中。
这种教育机构的设立,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为女性开展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也为日后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时代。
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指导下,国家投入大量资源用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
从1950年代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开始进入了黄金发展期,女性高等教育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动。
像同其他领域一样,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有着密切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引进海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
这不仅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也为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平台。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女性高等教育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目前我国的女性高等教育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不仅女性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大幅提高,而且女性在高等教育中的学习成果和表现也越来越出色。
很多女性已经成为了各个领域的精英人才。
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尽管女性高等教育的入学率相对较高,但在某些领域和学科中,女性的比例仍然不够理想。
传承与发展:中国近代女子教育评述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过程。
在中国古代,女子教育一直被束缚在传统的封建观念和男尊女卑的社会结构下,女性的教育地位一直受到限制。
随着近代社会的变革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与进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从传承与发展的角度对中国近代女子教育进行评述。
一、传承:古代妇女教育的限制在古代中国,女子教育一直受到严格的限制。
古代中国的封建社会中,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女子被视为家庭的附属品,她们的主要任务是侍奉丈夫、照顾子女。
妇女的教育一直被束缚在家庭之中,她们很少有机会接受正规的教育。
而且,对于女子的教育内容也非常有限,主要是一些绣花、缝纫、织布等传统家务技能,这使得女性的知识面和能力受到了很大的局限。
古代中国的女子教育还受到了宗族制度的影响。
在宗族制度下,女子必须遵循家族的传统和规矩,不能离开家乡,更不能接受外面的教育。
这就使得古代中国女子的教育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和控制,难以有所发展和更新。
二、传承与发展:近代女子教育的崭新图景随着近代社会的变革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的女子教育迎来了崭新的图景。
在近代,中国的一些先进思想家开始呼吁解放妇女,提倡妇女平等的观念,这为女子教育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一些先进的学校和教育机构也开始尝试对女子进行正规教育,为女子的教育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还得益于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始大力推进妇女解放和教育事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妇女教育的政策,为女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中国的教育改革也为女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使得女子教育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近代女子教育的传承与发展也得益于一些女性领袖和教育家的努力。
她们积极探索适合女子教育的新模式和新方法,为女子教育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邹韬奋、钱锺书等一些先进的教育家就在女子教育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关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李佳(国际教育学院2014级信息工程二班学号:541412250210)摘要:近代是中国女子教育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时期,是中国女子教育现代化的启蒙阶段。
虽然只有短短一百多年的时间,但这一时期中西文化思想的碰撞,传统与现代的斗争和较量,使这一时期的女子教育相对来说较有特色,对当代女子教育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近代;女子教育;发展妇女问题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始终处于被遗忘的状态。
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延续,使得男尊女卑的伦理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信条,直接导致了时至19世纪末叶的中华帝国尚无一所可供广大女性读书学习的校园。
女性文盲状态的普遍性,与中华民族拥有数千年文明史极不协调的尴尬局面,终于晚清时期受到了世人的关注,并且被提到了事关国家存亡的高度。
鸦片战争后,中国门户洞开,西方新思潮大量涌入,“天赋人权”“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的思想理论也输入中国。
这个时期,随着先进思想的涌入中国人开始觉醒,也带来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同时带来了中国女性的觉醒。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由此起步,新型的反封建,反迷信,追求科学、真理、独立、平等、自由的女子教育逐步打开局面。
一、女子教育的发展需要经济的发展作基础从哲学的角度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属于上层建筑。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与近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中国的萌芽和近代工业的发展是相关的。
例如:近代工业的发展对于知识女工的需求,客观上促进了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为女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
在当代,女子教育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经济发展的支持,无论是对于劳动力的需求,还是在经费的支持等方面都是如此。
二、女子教育的发展需要政策给予保障和支持1907年,清政府颁布了《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对女子小学堂及女子师范在办学宗旨、入学年龄、课程设置、修业年限、培养目标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和要求,正式将女子教育纳入教育体制。
浅谈中国女子教育思想的近代化作者:庞明凯张文强来源:《新课程学习·中》2014年第02期中国社会近代化中教育改革的内容之一是女子教育思想的近代化,然而中国近代背景决定其必然要经历一个艰难曲折而又痛苦的历程。
本文试讨论一下中国女子教育思想的近代化历程。
一、近代女子家庭教育:培养“贤妻良母”,维护封建礼教古代社会就有女子教育。
如果我们不反对,教育这个范畴应包括家庭教育、伦理教育,就应当承认中国古代有女子教育。
主要形式以家庭教育为主,只是当时没有专门的学校教育。
封建社会,其思想纲领不外乎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总之,家庭教育主要是培养贤妻良母,使女子坚定执行封建礼教的信念,从而为君、父、夫三位一体的男权中心社会提供更为牢固的观念和行为结构。
一句话“女子无才便是德”。
二、维新派的女子教育思想观:培养新型的“贤妻良母”,实现“保国、保种、保教”鸦片战争后,教会女校在中国创办起来,出现“教会所至,女塾接轨”的局面。
此外,报刊对女子教育也进行宣传,这引起早期维新派对女子教育的关注。
王韬游历英法等国后说英人“女子与男子同,幼而习诵,凡书画、历算、象纬、舆图、山经、海志,靡不切究穷研,得其精理”;李圭游写的《环游地球新录》中说:“泰西风俗,男女并重,女学亦同于男。
”郑观应、陈炽、宋恕等人对西方不分性别的普及教育介绍和思考遂成为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奠基之作。
甲午战败后,维新派认识到要承担救亡图存的使命,妇女不可忽视,要激起妇女的爱国之情,只有开办女子教育。
梁启超把女子教育提高到强国的高度“女学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英、法、德、日本是也;女学衰,母教失,无业重,民智少,国之所存者幸矣,印度、波斯、土耳其是也。
”但维新派倡办女学为的是使女子成为“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的新型的“贤妻良母”,做个符合资产阶级需要的新型女性。
这实质上仍是一种男女有别的思想。
但在当时无疑是最进步的妇女解放思想,使处于黑暗中的女子教育透出一缕晨曦。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 年第34卷 第11期近代社会中女子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对当代的启示张静(滁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滁州239000)摘要:近代中国社会发生剧烈的变化,从封建社会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激烈,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致力于寻找治国救民的方法,“兴女学” 社会变革的表现。
女学的兴起标志着女性社会地位的转变,为社会的发的知识女性。
近代女学的发展标志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本文即对近代社会中女子教育的发展进行梳理总结。
关键词:社会转型;女性;地位;学校教育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327(2017)-11-0098-05The Development of Women:s Education inModern Society And Inspirations to ContemporaryZHANG Jing(College of Marxism of Chuzhou U niversity,Chuzhou Anhui 239000) Abstract:D rastic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modern society of China with its transformation from feudal society to semi -colonial and semi -feudal society during which ethnic contradictions and social contradictions were intense. Under such circum stances, the various strata of the Chinese society were committed to finding a way to save the nation and its people. The rise of women:s education became the manifestation of social changes at that time and it m ark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women:s social status, which had cultivated a large num ber of knowledge wome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women:s education showed the progress of society and the advancem ent of women:s social statu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of women:s education in modern society.Key words: social transformation;women;status;school education近代中国被西方列强用炮火打开了国门,打破 了闭关锁国的局面,自此开启了中华民族的苦难 史。
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女性教育得到 了大力的发展,从维新派大力提倡解放女性到兴建女学到女性留学教育、大学解禁男女同校的规定,女子教育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全面发展,成为女 性解放史及教育史上的一大发展,也标志着女性社 会地位的转变。
作者简介:张静(1980-),女,安黴滁州人,滁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编号:15CZJ00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研究)(编号:16JD710051);安黴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AHSKY2015D07);安黴省高等教育振 兴计划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改革计划建设名师工作室项目(编号:Szzgjh1-1-2018-18);安黴省教育厅人文社 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编号:S22014A337)。
• 98 •_、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历史虽然孔子曾提出过“有教无类”,但是漫长的封 建历史长河中,女子教育尤其是女子学校更是没有。
“女子无才便是德”是封建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女子所接受的教育十分有限。
一直到鸦片战争的爆 发,西方列强用炮火打开中国的国门,和清政府签 订一系列的条约,为侵略中国提供便利。
在这样的 背景下,西方传教士不断涌人国内,随有了教会女子学校的 ,也就开创了近代中国女子学校的。
中战争的 ,清政府和 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消息传来在国内引起“亡国亡”的讨,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知识分子开 国的,在 所提 的革中,其中有女子教育的,创办女子学校,自,国的女子学校不断涌现。
清末,在社会形势的逼迫下清政府 “新政”,女子学校教育纳人当时的学系,推动女子学校教育的 不断 。
,政府动女子 教育和中等教育的 。
对封建 ,提 女 ,女子教育受到一 的,校 女子人学的 ,女子 人大学 学习。
(一)教会女校的开一次鸦片战争 ,中国被迫同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条约,其中和教育有关的是1868年2 国签订的《中美续增条约》,其中规定“国在中国按约 国方设立学堂。
”这一规定使得传教士在中国创办学校 提供了法律依据。
1844年,由伦敦“东方女子教育 协进社”的传教士英国人阿尔德赛(Miss Aldersey)在宁波 的女子学校是 中国女子学校的开 端。
随,由传教士成立的女子学校不断涌现,1847~1860年,光是外国传教士所创办的女子学校达12所。
为了吸引女子来学习,在 ,创办者采用多种方式吸引学生,比如减免学费,提供衣 服、食物等,对于贫困家庭还有一定的优惠政策。
早 期的教育学校基上涉及的都是教育领域,随着不断的发展,逐渐人中教育领域,1906 :的华北协和女 是由教会所 的,也标志着教会 女子大学的开始。
教会 女子学校的目的,并不是为 中国教育的 ,而是为了宣传宗教思想,培养教会人才,达到“以华治华”的目的。
教会女校在课程设置上将《圣经》做为主要科 目,其他科目都是围绕这个学科为中心来展开。
而 随着教会女子学校在中国的 ,为了适应中国的国情,又开始提倡“贤母良妻”式的教育。
(二)的女子学校教育战争 ,维新派开 国救民的活动,进行变 。
封建时期,女性一直被束缚在家庭中,所接受的教育十分有限,到女性教育的要性,提要女子教育。
在《》中提出,正是由于妇女的无业导致女性 的下,是由于女子教育的不发达 国家的亡。
级 分子不断宣传女子教育的要性,提出要创办学校,女 子学校教育的发展。
有为的女儿康同薇在《女学 利弊说》中提“遍立小学校于乡,使举国之女,粗 ,略 ”。
后由经元善、有为、梁一所中国的女子学校一经学堂,梁启超撰文《倡设女学堂启》《经 学女学缘起》传。
经正学堂的办学思想主要是 的思想,在课程设置上既设置有英、算 学、、课程,设置有学、女课程。
1时,经正学堂 《女学报》,这是近代中国第一 和女性有关的 。
不 ,经 学堂的教学宗 旨是培养相夫教子的“贤母良妻”式的女性知识分 子,并没有求男女女子的独立性。
()的女子学校教育经 学堂 为经 的而停办,但其开 中国女学教育的河,在其 下,女学 不断 。
20世纪初,西方列强 对中国的侵略,清政 府签订的条约来越多,国家主权不断 ,、国内矛盾不断 ,为 治,清政府实施“新政”,其中 《学堂程》,这个中提要女子教育,但还是女子教育限在封建家庭之内,女子教育的目的定在相夫教子上。
的《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 学堂 程》社会 学和 学的。
这 程都提 要教 女 、家 、课程,目的和 期的经正学堂一样,都是培养女性的贤良德,为 的教子打基。
,政府对教育一系列 ,1912 教育 的《中国教育• 99 •部普通教育暂行办法》中规定“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小学实现男女同校,在一定程度上是摒弃了 传统的教育制度,使男女可以在初等教育阶段接受 同等的教育。
而这个时期的女学教育教授的主要内 容有修身、国文、算术、图画、体操、历史、地理、物 理、化学、缝纫等学科。
(四)五四运动前后的女子学校五四运动抨击了封建社会制度和伦理思想,提 倡男女肀等,动女子学校教育的 。
在前,女子 在中学阶段实现了男女同校,但是 在学阶段男女依然不能同校。
五四运动期间,越 来越多的年轻人望能够和男子接受同等的教育,实现男女的等。
一 在小学阶段要实现男 女同校,这 有 男女 间的 动和。
社会 男女同校的 越来越 ,国各个中学开始实行男女同校。
而高等校开始实行男女同校是从岭南大学开始的,学在1905年就有少数的女和男生同校,开了男女同校的 。
动大学开放女禁的学是北京大学,甘肃女子 上 丨时的 校 ,男女肀等接受教育。
^适也撰文 学男女同校的 。
1920年,大学解禁男女同校,开始有女 学旁听,是 中国第一批男女同校的女学生。
后,南京大学等高校也开始招收女学生。
至 此,男女可以接受同等的教育,实现教育上的男女等。
二、近代女子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思想变化中国,女子学校的 ,有关女子教育的思想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从教会女子学 校的创办到维新运动期间的经正学,再到20世 纪初 的“”女子教育的 ,再到后来女子小学、中学、大学的创办,后的男女同校解禁,女子学校的 女子教育思想的变化。
女子学校教育从宣传教思想到“良妻”思想,再到推行女国民思想,再到男女肀等的思 想,无不彰显 社会女子教育的发展。
(一)^良妻”教育思想女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地位十分低下,为束缚 女性,封建伦理社会提出“三从四德”作为中国古女性的道德规范,主要是为了维持家庭的稳定,护父权和夫权。
“三从四德”对女性的德行 了诸多的要求的,但并未对男性提出相应的要求,最终 的目的只是为了护父系社会的益。
女子在这 样的要求下失去了各种自由的权利,更没有受教育 的权 。
女子的教育,封建社会一贯主张“女子无 才便是德”,因此,并没有专门的女子学校。
即使有 女子教育的书籍和教育,也多是有关妇容、妇德 的。
“男女有别”“内外有别”的思想认为女子主要负 责护家庭的稳定,在封建家庭中做好相夫教子工 作即可,多的是充当丈夫的附物。
鸦片战争之后,同西方列强条约的签订,传教士大量涌人中国,创办女子教会学校,才 1了女子学校的先河,中国的女性可以 学校接受教育,但是教会学校的教育 侧重教思想的传播。
运动期间,维新派提出要发展女子学校教育,让女子接受多的教育,并 了经正学 堂和《女学报》传女性解放的相思想,但是维新 派所倡的女学教育还是封建伦理思想下以男性为主的教育思想,倡的是“良妻”的教育思想,并没有认识到女是作为的个体而在的,也没有提倡男女肀等的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