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中的想象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想象——《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十二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神思”曾作了形象的描述:“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刘勰所说的神思,就是想象力。
所谓想象,就是再现记忆中的印象或是对印象加以扩大或组合。
文艺创作要有独创性,就必须有在人意中又出人意表的想象。
所以,古往今来的文论家都很重视想象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德国黑格尔说:“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俄罗斯的别林斯基说:“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作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
清人方东树说李白的诗歌是“发想超旷”,陆时雍说李白是“想落天外”。
诗人艾青说:“想象是诗歌的翅膀,没有想象,诗人就无法在理想的天空飞翔”。
浪漫主义诗人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我们只要读一读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古风》十九,李贺的《梦天》、《李凭箜篌引》,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即可深知。
其实,现实主义诗人也必须有丰富的想象力,杜甫的《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洗兵马》,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关于音乐的描绘,《长恨歌》中临邛道士对海上神山的搜寻,陈与义的《中牟道中》,元好问的《客意》等,之所以成为名诗、名句,与其中的想象力发挥关系极大。
一、想象的作用和范围诗人的想象力范围可以“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过去、现在、未来,任意遨游;天上、人间、地狱,无处不在。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金陵五题》),这是过去和现在的对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今日对未来的期待!李白想象自己在天上的情形是“天上白玉京,五城十二楼。
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
”(《经离乱后天恩流夜郎》);他想象中的现实是“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论想象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诗歌创造中的想象摘要:艺术创作离不开想象,没有想象就无法进行。
想象在艺术创造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在诗歌创作中就是这样,诗歌的言简和意义的丰富深邃之间得以联系起来的桥梁就是想象,这种想象不仅在创作过程中必不可少,在欣赏诗歌时,作为读者的我们同样需要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进入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之中。
关键词:想象艺术创造诗歌想象在艺术创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想象不仅对艺术家所积累的素材,作品所缺环节,能够起到补充和完善的作用,同时还能够增强作品的趣味性,艺术性,扩大作者情感的书法力度,作家还能够通过想象有效地实现作品整体,人物刻画,特殊效果的目的。
艺术创造中需要想象,是通过对过去的感触,感知,表象,印象的认识,在头脑里回忆并进行创造性的加工,称之为“创造性想象”,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创造中的想象。
英国诗人和诗论家柯勒律治在《十九世纪英国诗人论诗》中指出:“诗人将人的全部灵魂带动起来……他散发一种一致的情调与精神藉赖那种善于综合的神奇的力量,使它们彼此混合或溶化为一体,这种力量我们专门用‘想象’这个名称。
”可见,想象在诗歌创造中的重要作用。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神思”曾作了形象的描述:“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刘勰所说的神思,就是想象。
所谓想象,就是再现记忆中的印象或是对印象加以扩大或组合。
艺术创作要有独创性,就必须有在人意中又出人意表的想象。
所以,古往今来的文论家都很重视想象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清人方东树说李白的诗歌是“发想超旷”,陆时雍说李白是“想落天外”。
诗人艾青说:“想象是诗歌的翅膀,没有想象,诗人就无法在理想的天空飞翔”。
想象是诗人从现实的生活跃入感性天地的最要的催化剂。
就像我们读到:“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这样平淡而朴实的诗句的时候,实际上,在这再普通不过的风景之后,隐藏了诗人最自由的想象,诗人其实就是雨中的山果,就是灯下的草虫,诗人把自己想象成大自然的一份子,那么他的感受也就是大自然的感受的一部分了。
中国古代意象诗歌大全诗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诗人需要根据肯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足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今日我就与大家共享中国古代意象诗歌,仅供大家参考!中国古代意象诗歌11、咏新竹际智〔清代〕此君志欲擎天碧,耸出云头高百尺。
只恐年深化作龙,一朝飞去不留迹。
笋称新竹,出土尖尖。
其之始也,小极,细极,嫩极,毫不起眼。
究竟是观看敏锐,想象丰富的诗人,际智从这才冒出土面的小小新竹,已然看出了其擎天之志,入云之势,化龙之概。
这种想象,以及将想象注入诗行,本身便是一种智能和魄力。
际智自号愚庵,其实何曾愚也。
际智斋室,号为茎草堂,自比一茎小草,孰知不也是一棵志欲凌云的新竹?诗写得精炼,生动,警策,颇有力度。
2、题李次云窗竹白居易〔唐代〕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题李次云窗竹》是一首咏竹诗。
竹与松、梅并称为“岁寒三友”,又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它象征着高尚、坚韧、虚心等美妙品行。
白居易的这首诗,是一首咏竹诗,借竹言志,对竹子赞誉的同时,也明确了自己的精神追求。
竹的生存环境,总是猗猗静谧幽雅,醉心在竹的世界里,可以弥补人的心理缺陷和远离凡尘的愉悦、超脱!可以获得临时的心理平衡。
3、题画竹郑燮〔清代〕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
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这诗的就是老幼皆知的郑板桥,他是清代有名的书画家、文学家,他为人正直,气节刚劲,怜悯人民疾苦,常借竹石来题写自己的性格。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中赞颂了竹子在恶势力面前,不畏强暴,挺然相斗的精神,也可以看作是他本人性格的写照。
诗的大意说:吹落树叶的秋风昨夜刮过潇湘,它触击岩石,穿越森林,习惯性地发作起它那狂暴的恶势来,只有竹枝全然不惧怕它,英勇直立地和恶风斗争一千场,一万场!中国古代意象诗歌21、竹石郑燮〔清代〕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艾青诗歌的意象艾青,原名艾凤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意象和丰富的想象力而闻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讨论艾青诗歌的意象,并探究其在艾青诗歌中的表现。
一、大自然的意象艾青的诗歌常常借助大自然的意象来寄托他对生命、人性和社会的感悟。
他把大自然中的景象融入到自己的诗歌当中,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联想,表达了对生命力量的赞颂和对人性的思考。
例如,在他的诗集《野花集》中,他笔下的野花、河流、山峦等自然形象,既是诗歌语言的装饰,也是表达他内心世界的窗口。
二、人物形象的意象除了大自然的意象外,艾青的诗歌中还经常出现一些人物形象的意象。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人物,更是艾青对于人性的探索和思考的载体。
他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塑造出了一系列的意象人物,例如悲壮的抗日战士、纯真可爱的农村孩子、辛勤劳作的农民等。
这些人物形象寄托了艾青对于正义、真善美的追求,同时也展现了他对于人类生活和社会现实的关注。
三、历史背景的意象艾青的诗歌运用了丰富的历史背景意象,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痛苦和伤痕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在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事件的意象,这些意象不仅带有历史的记忆和批判,更体现了他对于未来社会的希望和向往。
艾青的诗歌意象不仅通过历史的细腻描绘赋予了作品真实感和厚重感,也使读者在阅读中体会到历史的沧桑和故事的温暖。
四、情感体验的意象艾青的诗歌意象丰富多样,除了自然、人物和历史等外,还包括了丰富的情感体验的意象。
他将自己对于爱、孤独、渴望、失落等情感的体验化为意象的形式,通过意象的表达来传递他内心的痛苦和欢乐。
例如在他的诗集《风雨和玫瑰》中,他用风雨、玫瑰等意象来描绘出自己对于爱情的执着和矛盾,展现出了情感的丰富和复杂。
综上所述,艾青的诗歌意象丰富多样,既有大自然的意象,又有人物形象、历史背景和情感体验的意象。
这些意象丰富了他的诗歌语言,同时也使得他的诗歌更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中国古典诗歌的美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的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意象之美:古典诗歌常常运用自然景物、人物、动物等意象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这些意象经过诗人的精心选择和描绘,具有浓郁的情感色彩和象征意义,给读者带来丰富的想象空间。
2. 意境之美:古典诗歌强调意境的创造,通过简练的文字和独特的表现手法,营造出一种深远、含蓄的艺术境界。
这种意境之美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产生共鸣。
3. 韵律之美:古典诗歌具有严格的韵律要求,包括平仄、押韵、对仗等。
这些韵律规则使得诗歌在诵读时具有优美的节奏感和音乐性,增添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4. 情感之美:诗歌是抒发情感的重要途径,中国古典诗歌往往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自然、爱情、友情等方面的深刻感悟。
这些情感真挚而深沉,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
5. 文化内涵之美:中国古典诗歌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价值观念和哲学思想。
阅读古典诗歌不仅可以欣
赏其艺术价值,还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说说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中国传统诗歌强调意象和意境,但是,什么是意象和意境,中学课本中往往语焉不详。
《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也认为: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意象则就是“意境”,这二者是完全一致的。
的确,在不少情况下,这两者是可以吻合的。
但是,从文学审美的角度细细推敲,我们发现,这两者之间还是有着多方面的不同。
一、内涵不同诗人创作诗歌作品,要借助一定的形象。
这些写入作品的形象就是意象的“象”。
但由于它们是经过诗人的挑选和判定而写入的,所以已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即“意”),因而这些形象便不再是现实中的普通形象了,故称为“意象”。
我们可以把这种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通称为“意象”。
意境则不同,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它依赖于作品的意象而产生,是超越于具体意象之外,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的境界。
而且我们说意境时只是针对少数优秀的文学作品而言的,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能产生意境。
二、范围不同意象往往可以用数量的多少来统计,属于个体观念;而意境则是一个整体观念。
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有着多种意象:山、林、江、舸、鹰、鱼,达6种之多。
但是作为意境,却只有一项,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造出了一幅绚丽夺目、生机勃勃的秋景图。
那浓重的色彩,那争竞的场面,那搏击的气势,那轻翔的自由,在读者的心中已经合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带给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已经远远超出了那6种意象所表现的范畴。
三、获得不同意象是可以直接从作品中获得的,诗人写了几个物或者景,完全可以直接“数”出来;而意境则需要“悟”才能获得。
因为“境生象外”,所以,“悟”的结果与读者个人的胸襟抱负、个性气质、知识修养、人生经历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可能“悟”出不同的意境来。
中国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高三备课资料)一、表现手法:用典、衬托、联想、想象、抑扬、比兴、象征、照应、对比、白描等1、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如不了解典故往往会影响对诗的理解。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是个擅用典故的人。
些诗中连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典故的思想与这首诗的思想性紧密相连。
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
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用了“庄周梦蝶”和“望帝啼鹃”的典故。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三国赤壁之战,如果没有火烧赤壁没有成功,放火船的时候连风也不帮忙的话,那么在大乔小乔的命运就是被曹操俘获,安置在铜雀台里了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绝句》2、衬托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使被陪衬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
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的是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反条件来衬托的是反衬。
(1)正衬是指从正面映衬,就是利用与主体事物相类似的事物(陪衬体)作陪衬。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与意象诗韵犹画韵,无韵之画自古不得品位,同样的,无韵之诗则更是为世人所不屑。
此中之“韵”就是诗与画的灵魂,无之则诗画无以留存。
而“韵”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即是诗词的意境。
意境的始基在先秦道家的“体道”的境界。
“道”,不知其名,也不可名,甚至也不能用语言给予确切的表达和解释,但它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
它先天地生,是宇宙万物的起源。
它恍恍惚惚,渺渺茫茫,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
正是道家这种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的思维特点,启发了后世的文学家、艺术家,去追求一种深远杳冥的、飘渺恍惚的、不可以用语言穷尽而又能表现一种高远意旨的艺术境界。
诗人、艺术家借助比喻、象征、暗示等种种艺术手法,在作品中留下许多的空白和断裂,通过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启发读者用自己的生活感受去体味、想象、填补这些空白,去获取作品的“言外之意”和审美享受。
这正是文学作品中意境的魅力。
可见最早的意境基本上是一种人生哲学。
到了魏晋六朝时期,刘勰把哲学的命题转为文学理论命题,“言外之意”、“象外之境”。
一、关于意境究竟何为意境?意境一词,最先由唐代名僧皎然在《诗式》中提出,与他同时代的王昌龄、刘禹锡又有所阐发王昌龄在《诗格》的著作中提出“三境”说。
他认为: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和“意境”。
,在经过历代诗人、理论家的探讨和发挥,终于形成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特有的概念,并主导着古典诗词的创作。
自提出“意境”这个概念,已经有了无数种界定。
在不少关于意境的研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哲学意蕴说。
中国先秦的“道”论,有深刻的学术影响。
“道”家的“道”与后来佛教、禅宗结合影响尤其大。
文学领域提出“原道”主张,也根深蒂固。
这样后人就又引“道”论来解释“意境”,力图说明意境中所谓“象外”、“意外”,其实就是一种行而上的意味。
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以禅论诗,就提出诗之意境“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而叶朗教授更是明确提出:“‘意境’的‘意’不是一般的‘意’,而是‘道’的体现。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想象一、想象的作用和范围1、赋予抽象的事物以形体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弦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呢呢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疆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
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
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
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
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
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
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2、使平凡的事物显得奇特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
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
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
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
看爽气朝来三数峰。
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
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
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雨蒙蒙。
辛弃疾通过想象将平凡的乡居生活写得如此新奇充满活力,黄庭坚的《题竹石牧牛》则通过想象将一幅绘画写得相当突兀新奇:石吾甚爱之,忽遣牛砺角。
牛砺角尚可,牛斗残我竹。
3、虚构一个现实生活并不存在但却是作家极力追寻的世界,或诗人希望得到的结果二、想象的分类按常规分法,想象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纯想象,一类是组合想象。
所谓单纯想象就是再现储存在大脑中的各种记忆;所谓组合想象,就是把记忆中的印象重新组合,创造出一种新的形象。
它可以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也可以从一个事物开始,联想出一连串事物,并以此延伸开去。
一般说来,回忆、追忆属于单纯想象;幻想、神游、梦境、联想属于组合想象。
下面按其两大类进行更为具体的划分:1、追忆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026《名家名作》·评论[摘 要] 李白作为浪漫主义诗人,是唐朝诗人群体中极具个性的代表人物。
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主观意象,蕴含着奇特的想象力,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代表作品《蜀道难》采用大胆的夸张写法,看似描写蜀道的险峻,但其中不乏李白个人的情感志趣。
诗中运用了神话式想象、写实类想象、数字式夸张、形象式夸张等多种表现方式,体现出李白鲜明的性格特点。
在赏析本诗之前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并了解诗人的内在情感,从而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获得深刻感悟。
[关 键 词] 《蜀道难》;李白;诗歌;想象艺术从《蜀道难》赏析李白诗歌的想象艺术施扶民李白被称为“诗仙”,在中国诗史上拥有极高的地位。
《蜀道难》以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为我们带来广阔无垠的幻想世界。
通过分析诗歌中大量的想象手法,可以实现与诗人之间跨时空的心灵沟通,从而进一步领略浪漫主义诗歌的壮丽多彩,感受李白放荡不羁的性格特点。
《蜀道难》作为李白最具代表性的古乐府诗,全诗共有294字,在创作的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想象以及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是学习诗歌鉴赏的最佳作品。
该诗是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初入长安时所作,借助蜀道的艰难险阻,寓意功业难成。
诗中既有对功名事业难成的感慨,又有为友人安危的担忧,同时也体现了李白自信乐观、飘逸豪放、洒脱自由的气概与精神。
一、李白诗歌创作的想象启发(一)道家思想的启发唐代是一个极其开放的年代,许多诗人都受到长生不老的道家思想的影响,通过诗歌来表达现实境遇和内心的实际情感。
李白也不例外,道教思想对李白诗歌的影响较大,在其诗中能够清晰地发现道教思想的身影以及超然物外、独树一帜的浪漫主义情怀,道教追求羽化登仙的思想与李白放荡不羁的性格特点相辅相成。
《蜀道难》中蕴含着许多道教神话故事,采用奇思妙想的夸张手法,描绘出极富幻想性的艺术场景。
[1]在鉴赏中可以感受到李白超然物外的思想境界以及摆脱尘世所累的强烈愿望,感受到李白对生命的重视和对人生价值的肯定,对个人品格的塑造具有激励和引导性作用。
1.折柳:古人送别时有折柳相送的习惯,多传达惜别怀远、思乡之情。
杜牧《独柳》:“含烟一株树,拂地摇风久。
佳人不忍折,怅望回纤手。
”2.梧桐: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3.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4.采薇:借指隐居生活。
《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
后来也表现坚守节操。
5.折桂:比喻科举及第。
典出《晋书》:“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6.咏絮:谓女子咏雪。
指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
后来“咏絮”即指咏雪,“咏絮才”即非凡才华。
7.菊花: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第一章中国古代诗歌意象概说一、意象概念的历史沿革1《周易.系辞上传》:“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
’系辞焉以尽其言。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相诸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这表明意象最早是作为一个哲学名词。
《周易》中的“易象”是利用八卦图象演绎人生祸福的一种暗示与象征。
确立“易象”在整个文化创造中的中心地位,是《周易》的一大功绩。
它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重直观、重感悟的特色。
这一特色渊源于古老的原始文化,天然地通向审美。
“易象”完全可以视为准审美性的意象,是后世审美意象的滥觞。
正如高尔泰《美是自由的象征》所说:“周易之中的‘易象’是一种抽象,又是一种具象;既是哲学的精义,又是艺术的精义。
卦、爻、象形文字是介乎哲学与艺术之间的象征性的东西,但它们是中国艺术的雏形。
”(第304页)第一,这段文字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意”与“象”的问题,认为“言”不能完全清楚地表达“意”,而“言”所不能尽的“意”却可以通过“象”完全地表达出来。
但这里所说的的“象”指的是“卦象”,即“易象”。
第二,它是圣人对宇宙万物仔细观察的产物。
它不仅描摹物象的外观,还象征其内在的本质。
“象”不是自然物象,而是对自然物象的模拟、形容、象征,甚至于变形,“象”,本身具有了作为主观创造的特点。
第三,“象”本身并非目的,“立象”是为了表达“意”。
古人创造“易象”的目的在于用它来表现自己对自然和社会的万事万物及其易理(“道”)的看法,即“圣人立象以尽意”。
它反映出儒家的观点,认为圣人创制的表象和记录语言的文辞都是用来表达人的思想的,强调了人对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
第四,这里所说的“象”是指卦象,它虽然既指向客观实在又具有象征意义,但是它只是预卜吉凶之用的宗教巫术形式,带有神秘主义色彩,不能和艺术形象画等号。
不过,这种提法尽管没有把“意”和“象”直接组合到一起,但提出了“言、象、意”三个意象理论的基本要素。
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论朱寿桐一、在现代理论意义上重视意象在传统的文艺理论中,文学尝被权威性地界定为“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语言艺术”,而在诗歌创作中,许多“形象”其实已挣脱了客观形体的束缚,糅进了作者主观意念或情感内容,甚至借这些主观内容实施了对客观事象的改造、变形和重铸;这类凝集着主观与客观,复合着精神与外形,交织着意念与情感的意象,无论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还是在进行语体革命以后的新诗中,都充任着最主要的诗思表现载体,显现着最突出的诗情表述单元。
许多诗歌很容易就被人们忘记了,但它营造的某个意象或许会久久地萦回在人们的脑海,时时给人以惊异,以振奋,以太息。
这也是诗歌魅力的一种独特形态。
中国现代诗人是在一种现代化的诗学追求中注重意象表现的,这也决定了,中国现代诗歌意象与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有着本原性的联系。
中国现代诗歌意象的提倡首先是鼓励想象力的结果。
在世界文学史上,浪漫主义在调动人的想象力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而至少在这一方面,象征主义者自承是浪漫主义的信奉者,由此而发的现代主义往往都十分重视对创作者想象力的开发。
没有一种现代主义不是对现代人想象力进行绝妙开发的结果,因而也没有一篇现代主义作品不以出奇的想象力迸发取胜。
在具体的作品中,体现着这种想象力的诗学因素便不可能是客观的、现成的形象,而只能是凝结着诗人主观神思的意象。
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特莱尔有言:“想象力是真理的皇后”。
这里所说的想象力不仅创造“比拟和比喻”,即不仅是引入客观世界,更须“创造出一个新的世界,产生出一种清新的感觉”,亦即导向主观意象。
中国象征主义诗人李金发更直接指出,美完全在想象之中,完全依赖于想象力的创造:“现实中没有什么了不得的美,美是蕴藏在想象中,象征中,抽象的推敲中。
”获得这种想象中的美途径便是意象的营造,因此“诗之需要image(形象、象征)犹人身之需要血液”。
按,李金发将image解释成形象与象征,而富有象征性的形象就是意象。
浅谈李白诗歌丰富奇特的想象力作者:沈品道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2年第02期没有想象便没有艺术,没有完美的艺术构思,也就不可能产生完美的文学作品。
一切文学艺术都离不开想象。
诗歌创作最基本最显著的特征是饱含着丰富的想象。
浪漫主义诗歌创作大家——李白,在他的诗歌构思中正是充分发挥了丰富奇特的想象力,很少对生活过程作细致如实的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以大自然的景物作为自己想象的天地,给现实生活中没有生命的事物赋予生命和情感,使有生命的事物变为人生的存在或人的化身:山知人意,花露笑颜,月亮与他做伴,鸟兽任他驱使……把平淡的生活装点得美妙可爱,寄托着诗人美好的理想,无尽的追求。
丰富活跃的想象来自广博的见闻、丰富的知识,来自坚实深厚的生活基础,以及作者对生活的激情。
李白的诗歌具有丰富奇特的想象力,这与他曲折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
李白少年时代受到了多方面的教育。
一生游历了无数的名山大川,足迹几乎遍及中国。
他亲眼看到并且亲身经历了大唐王朝的繁荣、危机和战乱,“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
”大唐王朝一百多年的繁荣发展给他以极大地鼓舞,强烈地激发了他那“济苍生,安社稷”,“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然而就是这样的理想,在当时也失去了实现的可能,而与日趋黑暗的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他怀抱理想,四处奔走,遇到的是嘲笑和冷漠,感到的是压抑和幻灭。
他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但遇到的却是“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这就使他深深陷入到“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怀才不遇的苦闷之中。
于是他采取一种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急切地追求着个人的自由和解脱。
他在诗里高呼:“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连峰去天不盈尺。
”茫茫的天空,咆哮的江河,奇险挺拔,高出天外的峰峦,都曲折地表现了李白冲决束缚,追求自由的热情。
由此可见,李白丰富奇特的想象力,不是天生就具有,而是与他的生世、遭遇以及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的。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登高意象摘要:登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附属于特定的生活生产的需要,往往没有什么深刻的文化蕴涵。
然而在诗中,登高却由一种日常习俗变为一种具有多层意蕴的复合意象,一种已具有指代功能、情感功能、表意功能的文学符号。
登高意象在古诗中频繁的出现是以登山、登楼、登台、登塔等几种形式表达的。
无论是登楼还是登山,在无数次具体的特殊的个性的诗歌情景中,它所积累的情感蕴涵与深层的文化心理已成为一种为创造者和承受者共同认同的并应用的承载丰富的象征主义的载体和艺术符号,研究登高意象从简单的"能指〞到复杂的"所指〞的开展演变以及具体诗境中意象的分类与阐释是非常必要的。
这不但可以使我们彻底了解一种意象可能包含的所有意蕴,而且,使我们对一些古诗的抒情脉络和文化阐释的理解与归类变的迎刃而解。
关键词:诗歌古典登高意象Summary : It is subordinated to the need of particular life mood in daily life to ascend a height, often deep culture does not contain. But in the poem , ascend a height and turn from a kind of daily custom into a kind of pound image with multi-layer connotation , one have , mean , take the place of function , emotion function , literature symbol to e*press the meaning function already. Ascend a height image frequent appearance be reflected in the form of climbing the mountain , stepping on the floor , going up on the stage , stepping on several kinds such as the tower among ancient poetry. No matter step on the floor or mountaineering, in the poem scene of the many times concrete special individual character, emotion it accumulate contain with deep culture whom psychology bee one for creator and whom recipient admit together and employ already bearing the weight of abundant carriering of symbolism With the artistic symbol, study image of ascending a height and concrete poetic conception and background like classification of elephant and e*planation very essential from " can mean " , developing to plicated development that " mean " simple. This not only can make us understand all connotation that a kind of image may include pletely , moreover make we to some ancient poetry of lyrical trains of thought and understanding that culture e*plains and sort out change easily solved. Keyword: Poem Classical Ascend a height Image登高能博见,所见可以描绘,进而成诗。
中国诗歌中的想象
摘要想象是文学创作的核心概念是无可置疑的,但是不同的文学体裁和不同民族的文学体系其想象力在文学作品中学作品中的表现形式和手段是不同的。
想象在诗歌中的表现是最为集中和多样的。
在中国传统诗歌中,无论是创作还是诗论中对于想象力的强调多由景物兴起而联系到诗人内心的感受。
想象在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不止是一种创作手段,而是诗人认识世界和自身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想象意境情感
文学需要想象,这是不言而喻的,文学对生活的再加工的性质决定了,想象在文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在诗歌创作中就是这样,诗歌的言简和意义的丰富深邃之间得以联系起来的桥梁就是想象,这种想象不仅在创作过程中必不可少,在欣赏诗歌时,作为读者的我们同样需要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进入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之中。
对于着眼于微言大义、余味曲包的中国古典诗歌来说,这一点就体现的更为明显。
晋人陆机的《文赋》就描写了文学创作过程中想象的情形:“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其致也,情瞳眬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
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
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
于是沉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连篇,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
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
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证。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然后选义按部,考辞就班。
”如果诗人不进入这样的一种忘我而心与物游的想象的至高状态,那么很难想象他能做出什么好诗来。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意境,这个意境以物的形式表达出来,却又不是黏着于物的,而是在这个物的境界里生发出一种无一言明的情绪状态,而这种状态只能由想象才能在物质世界中飞腾起来,展开一个观念的世界。
想象是诗人从现实的生活跃入感性天地的最要的催化剂。
就像我们读到:“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王维:《秋夜独坐》)这样平淡而朴实的诗句的时候,实际上,在这再普通不过的风景之后,隐藏了诗人最自由的想象,诗人其实就是雨中的山果,就是灯下的草虫,诗人把自己想象成大自然的一份子,那么他的感受也就是大自然的感受的一部分了。
可以说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想象都是在意境的召唤下的想象,而非仅仅为了文辞的华美和寄意的深刻而想象。
这种想象不仅仅是文学创作的一种手法,而毋宁说是一种人生态度的展现的方式。
晋人张翰做《思吴江歌》:秋风起兮佳境时,吴江水兮鲈鱼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
诗歌所表达的很简单,就是对于故乡的想象,具体的想象
物就是故乡的美味:鲈鱼。
诗人表达的就是对于一种超脱拔俗的境界的追求,这种追求常为名累,于是诗人终于说:“人生贵适意,何能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做歌返乡。
明代人沈灏在他的《画尘》中说:“其间卷舒取舍,如太虚片云,寒塘雁迹。
”说的也就是这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潇洒境界,而这境界实由诗人淡远宁静式的想象才能完成,而这种想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对世俗生活的回避的方式,只不过在那些大诗人的意识中尚且没有如今想象这样的专业化的文艺理论的词汇,但是他们的实践意境已经为我们的传统文化添上了一幅幅墨迹漫卷、空灵幽深的“水墨山水图”。
他们的真精神、大抱负都在这浩渺的图景中一一展现。
所以,中国古典诗人的想象是超越性的,是回归自然的淡泊心态主宰的。
清人章学诚就说:“有天地自然之象,有人心营构之象……意之所至,无不可也。
然而心虚用灵,人累于天地之间,不能不受阴阳之消息;心之营构,则情之变易为之也。
情之变易,感于人世之接构,而乘于阴阳倚伏为之也。
思则人心营构之象,亦出天地自然之象也。
”○1中国传统诗学就是把人放在自然中去想象,而不是坐在书桌前凭空做些不着边际的想象,这是中国传统诗学的一大特点。
诗歌终归是要表达的情感的,而诗人的情感很多时候由现实而发却又非描摹景物就能完整的表达的,那就只能人为的构造一个看不见的另一个世界,想象就自然的发生了。
大诗人李白有一首诗就给我们描述了他向往而不可即的世界:“南湖秋水夜无烟,奈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诗人在现实中久不自由,可是洒脱无拘的本性又让他心中充满苦楚。
经过洞庭湖的时候,空灵素净的山水让诗人忽发奇想,从这湖光山水而上直到青天之上,而我们也在诗人这豁达的想象中抵达了一个无限开阔自由的空间。
中国的古典诗歌里尤其是山水诗里可以说处处充满了浪漫的、奇瑰的、潇洒的想象,因为山水在诗人的笔下都不再是山水,而是成为了诗人精神居住之所,诗人灵魂停泊之地,那山水花鸟,烟雾雨雪都浸透了诗人最真实的生命,这天机浩荡的大自然是诗人可靠的依赖,诗人的想象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其诗歌的一部分,诗人的寄寓只有在想象的帮助下才能化为一个个饱满生动的文字,把诗人一段生命的跃动物化在了上面,也把对于生命的深刻体验留给了一个个阅读者,使得本是一己体验的灵感突发之作获得了永久的审美价值。
注释:
○1[清] 章学诚:《文史通义》内篇《易教下》,见叶瑛《文史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18页。
作者简介:陈新,男,1979年生,安徽淮南人,西安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