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M规则与NSM规则1
- 格式:xls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14
1、什么是ISM规则?ISM规则是指由国际海事组织(IMO)大会通过的,并可由该组织予以修正的“国际船舶安全营运和防止污染管理规则”。
2、ISM规则产生的背景有哪些?1 ISM规则作为一项安全管理的国际标准,其出台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一定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的。
海难事故多和船舶造成的严重污染是产生ISM规则最重要的原因。
发生于80年代前后的几起震惊世界的重大海事案例,几乎全部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沉痛的教训,使IMO认识到加强公司管理对船舶安全营运的重要性。
过去IMO制定的公约、规则,主要是针对船舶、设备和船员的技术标准做出的,而对已暴露出的公司管理问题却很少涉及。
因此,迫切需要IMO采取有力措施,制定一个针对公司安全和防止污染活动的国际性管理标准。
2 80年代前后,随着船舶开放登记国的增加,悬挂方便旗的船舶急速增多。
因方便旗国缺乏管理能力,船检标准低,再者,船舶管理公司低薪招募船员,配备低水平或多民族船员,导致语言交流困难,均给航运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造成方便旗船的事故率高。
此外,船舶老龄化,船体结构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发生海难事故逐年增加。
船舶方便旗化和老龄化,对船舶检验和保险界产生巨大压力,社会公众舆论强烈,如任其发展,将导致海事率的急剧增加,船公司就难以在国际航运市场上生存与发展。
在航运业实施ISM规则,强化安全管理,满足IUMI和IACS的更加严格地要求,是一种有效的措施。
3 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改变了生产模式和传统的管理方式,也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安全管理水平。
传统的管理方式有许多弊端:一是对公司管理本身缺乏规范要求;二是安全管理与营运管理脱节,在实际中矛盾突出;三是存在管理职能交叉、关系不顺及船岸衔接不畅等管理体制问题;四是船岸人员的安全业务和管理素质跟不上;五是忽视信息反馈的动态管理,始终处于被动的事后管理的落后状态。
总之,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实行安全管理方式从反应型向预防型的根本转变,通过管理的系统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才能实现安全管理的现代化。
国内航行船舶实施公司SMS须知1.目的根据国际安全管理规则(ISM)实施的要求,我司编制和实施了国际航行船舶(入级船舶)安全管理体系(SMS),由于国内安全管理规则(NSM)将于07年7月1日全面实施.我司又把国内航行船舶也纳入了该体系实施的范畴。
鉴于ISM和NSM实施的对象和要求有所区别,为避免国内航行船舶实施该体系产生要求过高的想法,特别制定本须知,目的是对国内航行船舶实施该体系的一些适用法律、法规及通常的做法进行调整,使该体系更适用于国内航行船舶。
2.ISM和NSM区别2.1 NSM规则1.2.1“水域环境”代替ISMC1.2.1“海域环境”,理解为“需适用航行于内河和湖泊的船舶。
2.2 NSM规则1.4.2“有关规定和标准”代替ISMC1.4.2“有关的国际和船旗国立法”,因为:国内航行船舶不必要符合“国际立法”;“有关规定和标准”比“立法”更具体,更具备可操作性。
2.3 NSM规则1.4.2“工作程序和须知”代替ISMC1.4.2“须知和程序”,表明“程序”和“须知”的关系。
2.4 NSM规则1.4.6“内部评审、有效性评价”代替ISMC1.4.6“内部评审”,分清“内审和有效性评价”两项管理活动。
2.5 NSM规则3.1要求船东和船舶管理人双方都必须“向主管机关报告”(ISMC仅船东有此报告责任),并将“船舶管理协议”及其内容由ISMC的审核规则提升为管理规则。
2.6 NSM规则3.2“执行以及审核监控”代替“从事和审核”,分工更为合理。
2.7 NSM规则3.3明确规定了“提供足够的资源和岸基支持”的途径:公司提供给(“对其”)指定人员—指定人员提供给船舶;ISMC未规定提供途径,只要求“提供足够的资源和岸基支持”,可直接提供给船舶。
2.8 NSM规则4 设置指定人员的目的是“直接同最高管理层联系,提供公司与船舶的联系渠道”,不再包括ISMC“保证各船舶的安全营运”;同时增加了指定人员“对岸上机构安全管理活动的监控”的职责和权利。
国内安全管理规则讲义一、ISM规则的产生1、机构简介:●国际海事组织(IMO)原名政府间海事协商组织(IMCO),1948年联合国在日内瓦如开第一次会议,讨论建立一个新组织,专门负责国际海上运输特别是航行安全方面的事务,通过了《政府间海事协商组织公约》来建立这一组织,即政府间海事协商组织,1958年海事组织公约生效,组织正式运转。
1982年5月22日更名为国际海事组织。
●国际海事组织机构设置:大会、理事会、海上安全委员会(MSC)、法律委员会、海洋环境保护委员会(MEPC)、技术合作委员会、便利委员会、秘书处。
2、SOLAS公约产生背景:●国际海事组织成立后,围绕着海上航行安全、海洋环境保护、技术合作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制定了一系列的国际公约。
在这些国际公约中,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SOLAS)一直被认为是有关商船航行安全最重要的国际条约之一。
●SOLAS公约的产生背景:1912年由英国驶往美国纽约港的豪华邮轮“泰坦尼克”号在处女航中由于种种原因沉没,1512人丧身于大海之中。
这次灾难性的事故引起了国际社会对航海安全的广泛关注。
1913年底,在英国伦敦召开了首次国际海上人命安全会议,13年国家代表参加了会议并于1914年1月20日签订了第一个有关海上航行安全的国际条约——《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SOLAS)。
在通过之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对公约进行了多次修下,又通过了1929年、1948年和1960年三个SOLAS公约,但于两次世界大战和其它一些原因,效果不好。
直到1974年公约的出现,1974年SOLAS公约采用了默认接受程序(规定某个修正案将在某个日期生效,除非在此期间有一定数量的缔约国明确表示反对),才使这一公约在促进海上航行安全方面发挥了作用。
●《国际船舶安全营运和防止污染管理规则》(简称《国际安全管理规则》,也称ISM规则)是国际海事组织第18届大会于1993年11月4日通过的A.741号决议的附件,1994年6月由《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SOLAS)新增第IX章规定为强制性规则,于1998年7月1日起适用于客船、高速客船、500总吨及以上油船、化学品船、气体运输船、散货船和高速货船;于2002年7月1日起适用于移动式近海钻井装置和500总吨及以上其他货船。
幻灯片1NSM规章内容及理解幻灯片2NSM规章的主要内容及理解•NSM规章-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安全营运和防止污染治理规章(《国内安全治理规章》)。
•NSM规章源于ISM规章。
NSM规章是结合我国国内航运安全治理的实际状况,由ISM规章改写而成,二者的原理、思路、构造、形式、内容和要求等各方面根本一样。
•NSM规章于2023年公布,并分别于2023年、2023年、2023年对三批船舶实施,2023年对第四批船舶实施。
幻灯片3NSM规章的主要内容及理解•规章是为了供给船舶安全营运和防止污染的治理标准。
•考虑到航运公司及其船舶状况各有不同,本规章依据安全和防污染要求的一般原则和总体目标制定。
•规章用概括性术语写成,船岸不同层次的治理人员应当对所列条款具有适应其岗位需要的理解和生疏。
•高级领导层的承诺是做好安全治理工作的根底,各级人员的责任心、力气、态度和主观能动性则对船舶的安全和防污染起打算性作用。
幻灯片4NSM规章的主要内容及理解•规章共分两局部,16章。
•第一局部实施,是规章的主要内容;其次局部审核发证。
幻灯片5NSM规章的主要内容及理解•1总则• 1.1定义•公司:系指船舶全部人,或已担当船舶全部人的船舶营运责任并在担当此种责任时同意担当本规章规定的全部责任和义务的任何机构或个人,如治理人或光船承租人。
•安全治理体系:是指能使公司人员有效实施公司安全和环境保护方针的构造化和文件化的体系。
•不符合规定状况:系指客观证据说明不满足某一具体规定要求的可见状况。
•*从公司的定义可以看出,可以建立安全治理的公司包括船舶全部人、治理人或光船承租人。
幻灯片6•NSM规章的主要内容及理解• 1.2目标• 1.2.1本规章的目标是保障水上交通安全,防止人员伤亡,避开对环境,特别是水域环境造成危害以及造成财产损失。
幻灯片7NSM规章的主要内容及理解• 1.2.2公司的安全治理目标应包括:∙.1供给船舶营运的安全做法和安全工作环境;•.2针对已认定的全部风险制定防范措施;∙.3不断提高船、岸人员的安全治理技能以及安全与环境保护应急反响力气。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国内航行船舶实施公司SMS须知1.目的根据国际安全管理规则(ISM)实施的要求,我司编制和实施了国际航行船舶(入级船舶)安全管理体系(SMS),由于国内安全管理规则(NSM)将于07年7月1日全面实施.我司又把国内航行船舶也纳入了该体系实施的范畴。
鉴于ISM和NSM实施的对象和要求有所区别,为避免国内航行船舶实施该体系产生要求过高的想法,特别制定本须知,目的是对国内航行船舶实施该体系的一些适用法律、法规及通常的做法进行调整,使该体系更适用于国内航行船舶。
2.ISM和NSM区别2.1 NSM规则,理解为“需适用航行于内河和湖泊的船舶。
2.2 NSM规则,因为:国内航行船舶不必要符合“国际立法”;“有关规定和标准”比“立法”更具体,更具备可操作性。
2.3 NSM规则,表明“程序”和“须知”的关系。
2.4 NSM规则,分清“内审和有效性评价”两项管理活动。
2.5 NSM规则3.1要求船东和船舶管理人双方都必须“向主管机关报告”(ISMC仅船东有此报告责任),并将“船舶管理协议”及其内容由ISMC的审核规则提升为管理规则。
2.6 NSM规则3.2“执行以及审核监控”代替“从事和审核”,分工更为合理。
2.7 NSM规则3.3明确规定了“提供足够的资源和岸基支持”的途径:公司提供给(“对其”)指定人员—指定人员提供给船舶;ISMC未规定提供途径,只要求“提供足够的资源和岸基支持”,可直接提供给船舶。
2.8 NSM规则4 设置指定人员的目的是“直接同最高管理层联系,提供公司与船舶的联系渠道”,不再包括ISMC“保证各船舶的安全营运”;同时增加了指定人员“对岸上机构安全管理活动的监控”的职责和权利。
2.9 NSM规则6.2“合格并健康的船员”代替ISMC 6.2“合格、持证并健康的船员”。
2.10 NSM规则6.6 不涉及语言,“及时获得”要求更高。
航运公司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发证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证《国际船舶安全营运和防止污染管理规则》(以下简称“ISM规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安全营运和防止污染管理规则》(以下简称“NSM规则”)的实施,规范公司和船舶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发证行为,明确审核方及被审核方的权利、责任与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航运公司安全与防污染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行政许可条件规定》等规定,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是实施本规则的主管机关(以下简称“主管机关”)。
主管机关全面负责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发证工作;主管机关指定的海事管理机构、委托的机构及授杈的认可组织按照主管机关确定的审核发证杈限开展审核发证工作。
第三条本规则适用于主管机关及其指定的海事管理机构、委托的机构(以下统称为“审核发证机构”)对公司和船舶进行的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发证及其管理活动。
经主管机关授权的认可组织可参照本规则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发证办法,并报主管机关备案。
第四条实施安全管理体系审核的人员应当具有经主管机关认定的审核员资格。
第五条审核发证机构对公司的审核种类包括:临时审核、初次审核、年度审核、换证审核、跟踪审核、附加审核;对船舶的审核种类包括:临时审核、初次审核、中间审核、换证审核、附加审核。
第二章公司审核发证第六条公司应当向注册地海事管理机构提交公司审核发证申请材料。
第七条公司注册地海事管理机构收到审核发证申请材料后,应当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
公司不属于本机构管辖范围的,应当即时做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并告知公司其管辖机构。
申请材料审查未通过的,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予以一次性书面告知补充材料。
第八条申请材料审查通过后,审核发证机构应当及时安排审核组对公司进行审核。
第一节临时审核与发证第九条申请临时审核的公司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一)具有法人资格;(二)新建立或重新运行安全管理体系,或者在“符合证明”上增加新的船舶种类;(三)已做出在取得“临时符合证明”后6个月内运行安全管理体系的计划安排;(四)申请人如为“(临时)符合证明”因故失效的公司,则还应当满足距前一“(临时)符合证明”失效日巳超过6个月。
航运公司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发证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证《国际船舶安全营运和防止污染管理规则》(以下简称“ISM 规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安全营运和防止污染管理规则》(以下简称“NSM 规则”)的实施,规范公司和船舶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发证行为,明确审核方及被审核方的权利。
责任与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航运公司安全与防污染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行政许可条件规定》等规定,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是实施本规则的主管机关(以下简称“主管机关”)。
主管机关全面负责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发证工作;主管机关指定的海事管理机构、委托的机构及授权的认可组织按照主管机关确定的审核发证权限开展审核发证工作。
第三条本规则适用于主管机关及其制定的海事管理机构、委托的机构(以下统称为“审核发证机构”)对公司和船舶进行的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发证及其管理活动。
经主管机关授权的认可组织可参照本规则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发证办法,并报主管机关备案,第四条实施安全管理体系审核的人员应当具有经主管机关认定的审核员资格。
第五条审核发证机构对公司的审核种类包括:临时审核、初次审核、年度审核、换证审核、跟踪审核、附加审核;对船舶的审核种类包括:临时审核、初次审核、中间审核、换证审核、附加审核。
第二章公司审核发证第六条公司应当向注册地海事管理机构提交公司审核发证申请材料。
第七条公司注册地海事管理机构收到审核发证申请材料后,应当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
公司不属于本机构管辖范围的,应当即时做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并告知公司其管辖机构。
申请材料审查未通过的,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予以一次性书面告知补充材料。
第八条申请材料审查通过后,审核发证机构应当及时安排审核组对公司进行审核。
第一节临时审核与发证第九条申请临时审核的公司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一)具有法人资格;(二)新建立或重新运行安全管理体系,或者在“符合证明”上增加新的船舶种类;(三)已做出在取得“临时符合证明”后6个月内运行安全管理体系的计划安排;(四)申请人如为“(临时)符合证明”因故失效的公司,则还应当满足距前一“(临时)符合证明”失效日已超过6个月。
船舶安全管理名词解释船舶安全管理名词解释1.ISM规则:《国际船舶安全营运和防止污染管理规则》2.NSM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安全营运和防止污染管理规则》3.方便旗船:是指在实行开放登记的国家进行船舶登记,从而取得该国国籍,并悬挂该国国旗的船舶4.PSC港口国监督,是指港口当局根据有关国际公约规定的标准,对进入其港口的外国籍船舶实施的一种监督与控制,以确保船舶及其设备符合国际公约要求,船员配备和操作符合使用的国际标准5.FSC船旗国检查:海事管理机构根据本国的法规对在本国港口的本国籍船舶所实施的安全检查6安全管理体系(SMS),是指能使船公司人员和船上人员有效地实施船公司安全和环境方针的结构化和文件化的体系。
7符合证明(DOC):签发给符合本规则要求的公司的文件。
8“安全管理证书(SMC)”:指签发给船舶,表明其公司和船上管理已按照认可的安全管理体系运作的文件9指定人员:为保证船舶营运安全,提供公司与船上之间的联系渠道,公司应当根据情况指定一名或数名能直接同最高管理层联系的岸上人员。
10关键操作:指其错误会立刻导致危机人员、船舶或环境的事故或险情的操作11特殊操作:指其错误仅在危险或事故已发生时才会明显看出的操作12高处作业:凡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m以上(含2m)有可能坠落的地方进行的作业 12舷外作业指在空载水线以上的船体外部进行工作。
13水面作业是指在漂浮于水面的浮具(艇筏)上进行的作业。
14驾驶台范围:船舶航行的指挥中心。
范围包括:操舵室、海图室、GMDSS设备室、两翼甲板和标准罗经甲板等处所15不符合规定情况”:指客观证据表明不满足某一具体规定要求的可见情况。
16 “重大不符合规定情况”:对人员或船舶或环境构成严重危险,并需要立即采取纠正措施的情况。
17最低安全配员原则确定配员时:种类、吨位、技术状况、主推进功率、航区、航程、航行时间、通航环境和船员值班、休息制度等因素。
18船舶签证:海事管理机构根据船舶或其经营人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对符合船舶签证条件的,准予其航行的行政许可行为19签证的补办船舶由于抢险、救生等紧急事由,不能按照规定程序办理船舶签证的,应当在开行前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并在任务完成后24h内补办船舶签证20国际航行船舶:进出中国口岸的外国籍船舶和航行国际航线的中国籍船舶。
航运公司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发证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证《国际船舶安全营运和防止污染管理规则》(以下简称“ISM规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安全营运和防止污染管理规则》(以下简称“NSM规则")的实施,规范公司和船舶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发证行为,明确审核方及被审核方的权利、责任与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航运公司安全与防污染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行政许可条件规定》等规定,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是实施本规则的主管机关(以下简称“主管机关”)。
主管机关全面负责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发证工作;主管机关指定的海事管理机构、委托的机构及授杈的认可组织按照主管机关确定的审核发证杈限开展审核发证工作。
第三条本规则适用于主管机关及其指定的海事管理机构、委托的机构(以下统称为“审核发证机构")对公司和船舶进行的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发证及其管理活动。
经主管机关授权的认可组织可参照本规则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发证办法,并报主管机关备案.第四条实施安全管理体系审核的人员应当具有经主管机关认定的审核员资格。
第五条审核发证机构对公司的审核种类包括:临时审核、初次审核、年度审核、换证审核、跟踪审核、附加审核;对船舶的审核种类包括:临时审核、初次审核、中间审核、换证审核、附加审核。
第二章公司审核发证第六条公司应当向注册地海事管理机构提交公司审核发证申请材料.第七条公司注册地海事管理机构收到审核发证申请材料后,应当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公司不属于本机构管辖范围的,应当即时做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并告知公司其管辖机构。
申请材料审查未通过的,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予以一次性书面告知补充材料.第八条申请材料审查通过后,审核发证机构应当及时安排审核组对公司进行审核。
第一节临时审核与发证第九条申请临时审核的公司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一)具有法人资格;1(二)新建立或重新运行安全管理体系,或者在“符合证明”上增加新的船舶种类;(三)已做出在取得“临时符合证明”后6个月内运行安全管理体系的计划安排;(四)申请人如为“(临时)符合证明”因故失效的公司,则还应当满足距前一“(临时)符合证明"失效日巳超过6个月。
NSM规则前言1 为了保障水上交通安全,保护水域环境,应用《国际船舶安全营运和防止污染管理规则》(ISM规则)的原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则。
2 本规则是为了提供船舶安全和防止污染的管理标准。
3 考虑到航运公司及其船舶状况各有不同,本规则依据安全和防污染要求的一般原则和总体目标制定。
4 本规则用概括性术语写成,船岸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应当对所列条款具有适应其岗位需要的理解和认识。
5 高级领导层的承诺是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各级人员的责任心、能力、态度和主观能动性则对船舶的安全和防污染起决定性作用。
第一部分实施1 总则1.1 定义以下定义适用于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1.1.1 "本规则"系指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安全营运和防止污染管理规则"。
1.1.2 "公司"系指中国籍船舶的所有人,或已承担船舶所有人的船舶营运责任并同意承担本规则规定的所有责任和义务的任何组织,如船舶管理人或光船承租人。
1.1.3 "主管机关"系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管理机构。
1.1.4 "安全管理体系"系指能使公司人员有效执行公司安全和环境保护方针的结构化和文件化的体系。
1.1.5 "符合证明"系指签发给公司,表明该公司符合本规则要求的证明文件。
1.1.6 "安全管理证书"系指签发给船舶,表明其公司和船上管理已按照认可的安全管系运作的证明文件。
1.1.7 "客观证据"系指通过观察、衡量或测试获得并被证实的有关安全或安全管理体系要素的量或质的信息、记录或事实声明。
1.1.8 "不符合规定的情况"系指已发现的客观证据表明不满足某一具体规定要求的情况。
1.1.9 "重大不符合规定的情况"系指已发现的对人员或船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或对环境构成严重危险,并需要立即采取纠正措施的事项或情况,包括未能有效和系统地实施本规则的有关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