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 改编舒伯特版)Auf dem Wasser zu singen (Schubert) 原版 五线谱 钢琴谱 正谱
- 格式:pdf
- 大小:466.56 KB
- 文档页数:7
李斯特改编钢琴曲《弄臣》赏析弗朗兹·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 )是欧洲浪漫主义时期一位享有特殊地位的音乐家,他的名字与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评论家、教育家以及音乐社会活动家等名号相连。
但最先给李斯特带来名声、名望的当属“钢琴家”的称号。
作为钢琴家他那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演奏技巧使其成为了时代骄子,他极大地开发了钢琴技巧的表现力,对当时整个欧洲钢琴界的演奏风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作为钢琴作曲家,他用一种全新的语言来挖掘钢琴的巨大潜能,在这件“乐器之王”身上塑造出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音乐世界,使钢琴成为“万能乐器”。
李斯特的钢琴作品主要分为独创曲与改编曲两大类,他的钢琴改编曲范围包括歌剧、交响曲、室内乐,幻想曲、变奏曲、练习曲等等。
而大量优秀的钢琴改编曲的问世为李斯特赢得了“改编大师”的美誉。
李斯特生活在一个歌剧高度繁荣并不断追求变革的时代,在他人生的75 年时光中,欧洲伟大的歌剧作曲家群星灿烂,优秀的歌剧作品层出不穷,如韦伯有《自由射手》,瓦格纳《汤豪舍》,古诺《罗密欧与朱丽叶》,比才《卡门》,威尔第《里格莱托》《茶花女》《阿依达》等。
这些优秀的歌剧作曲家和歌剧作品,使歌剧艺术空前繁荣。
作为钢琴创作和钢琴演奏上有杰出贡献的音乐家,李斯特也深受歌剧影响并一直保持着对歌剧的狂热兴趣。
为了制造轰动的演出效果,李斯特经常在音乐会中作即兴演奏。
而人们提供给他即兴演奏的旋律多为歌剧旋律。
通过对人们熟知的歌剧旋律进行系统改编或创作,会使作品更具打动人的力量和强烈的亲切感。
这样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进入音乐的意境,就会顺利地跨越时空与演奏者、作曲家心灵碰撞而产生共鸣,由于以上原因,李斯特根据歌剧主题进行改编的工作一直持续到他的晚年。
李斯特用钢琴为当时歌剧推广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李斯特的钢琴就是一部戏剧艺术的钢琴李斯特是一位改编大师,在他手中改编过的经典曲目不计其数,而经过他所改编的曲子也都成为了经典。
舒伯特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Die schone Müllerin)赏析 《美丽的磨坊⼥》是舒伯特从德国浪漫主义诗⼈缪勒的同名长诗⾥,选出其中⼆⼗⾸谱写成的声乐套曲。
作于 1823 年。
舒伯特著名的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是浪漫主义题材声乐套曲的典范。
它不仅是舒伯特⾃⼰的经历和内⼼真实情感的写照,更是他对艺术歌曲的热爱和执着追求的更⾼形式上的成果,对这⼀体裁的形成起了重要作⽤。
长诗所描述的主⼈公是⼀个朝⽓蓬勃满怀幻想⾛向⽣活旅程的青年。
在孤独流浪中,他被雇为磨⼯,并深深地爱上了磨坊主⼈的⼥⼉。
但是,他的忠诚并没有打动磨坊主⼥⼉的⼼,她却爱上了⼀个猎⼈。
爱情的不幸使青年磨⼯陷⼊极度的悲观和苦闷之中,最后他投进清澈的河⽔,到⽔底去寻找慰藉。
这部具有鲜明抒情风格的套曲,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强烈的戏剧性,它反映了当时在奥地利反动统治下的⼩资产阶级知识分⼦的郁闷、悲愤和对于光明幸福的热切期望,在⼀定程度上反映了⼗九世纪欧洲封建复辟时期的社会现实。
同时,这部套曲也表达了作者对⾃⼰的命运和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怨恨。
套曲中除了青年磨⼯(第⼀⼈称)的形象之外,还有辅助的形象。
⼀个是⼈格化了的⼩河,它是主⼈公的忠实朋友、伴侣和唯⼀的安慰者;另⼀个是主⼈公的情敌——猎⼈。
它们都是在钢琴伴奏中加以体现的。
故事的结局是不幸的,但是整个套曲的情绪却是明朗、抒情的。
这说明当时舒伯特虽然处在苦闷、彷徨和悲观失望中,但他对⽣活却仍抱有幻想、充满希望。
他认为“悲痛使⼈的辨别能⼒敏锐起来,使⼈们的精神坚强起来”(1824 年 3 ⽉ 25 ⽇⽇记),“我的⾳乐作品是从我对⾳乐的理解和对痛苦的理解中产⽣的,⽽那些从痛苦中产⽣的作品,将为世⼈带来幸福”(1824 年 3 ⽉ 22 ⽇⽇记)。
《美丽的磨坊⼥》这部声乐套曲在创作思想上和作曲家所追求的理想是⼀致的。
歌词 1.流浪 流⽔是我们的好榜样,流⽔是我们的好榜样, 它们⽇⽇夜夜在奔流,不停奔流向远⽅, 学流⽔好榜样,好榜样。
北方音乐Northern Music浅谈舒伯特艺术歌曲中歌词与音乐的关系——以《水上吟》为例韩立民(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000)【摘要】在舒伯特的歌曲中,诗歌(歌词)和音乐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为了有效表达诗的内容和境界,舒伯特扩大了旋律与和声的表现力,并提高了钢琴伴奏的作用。
不管是歌唱者还是钢琴伴奏者,都要充分理解作品,特别是歌词,准确理解原作者之表达,不要仅凭自己的感觉去演绎。
【关键词】舒伯特;艺术歌曲;钢琴伴奏;音乐【中图分类号】J613.2 【文献标识码】A奥地利早期浪漫派作曲家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1828)在短短十几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了各种体裁作品将近一千件,其中数量、质量最高的是600多首艺术歌曲。
舒伯特的歌曲创作,主要是从18-19世纪德国诗篇中获得灵感。
为了能精准地将诗词的内涵与情感通过音乐的形式传递,舒伯特拓展了旋律与和声的表现力,并改变了钢琴伴奏在艺术歌曲中的角色地位,用更丰富的技法和乐器诠释诗歌德内涵与情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所以,我们在表演艺术歌曲时,要充分了解和感受歌曲中歌词的内涵以及歌词与音乐的关系。
一、歌词对情感表达的影响艺术歌曲与咏叹调作品相比在长度和体裁上偏小,但是其音乐结构和乐曲情感表达的内容却不亚于其他形式声乐作品。
学习艺术歌曲之前,对艺术歌曲的学习除了要尊重普遍对声乐作品学习的规律之外(如了解作品的背景、乐曲音乐结构等),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艺术歌曲有区别于其他体裁的声乐作品的地方—诗词,即艺术歌曲歌词的取材。
就舒伯特的大部分艺术歌曲为例,创作灵感来源主要是取自于18、19世纪德国的诗人,所以说,艺术歌曲不仅仅是在音乐艺术方面有极高的维度,它更是结合了极高文学艺术的内涵,从一名音乐艺术初学者的角度来看,不管我们是作为歌唱者还是钢琴伴奏者,在学习艺术歌曲时要准确理解原作者所想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不要仅凭自己的感觉去演唱。
舒伯特圣母颂钢琴曲简介舒伯特圣母颂钢琴曲是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创作的一首钢琴独奏曲。
这首曲子被认为是舒伯特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展现了他细腻的情感表达和优雅的钢琴技巧。
背景舒伯特是19世纪早期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作品的风格和情感受到了浪漫主义的影响。
舒伯特虽然早逝,但留下了大量的作品,其中舒伯特圣母颂钢琴曲被认为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曲式分析舒伯特圣母颂钢琴曲采用了典型的波兰舞曲形式,包括舞曲序曲、主题与变奏和尾声。
作品以一个悠扬的序曲开始,引入了主题的基本元素。
接着是一系列的变奏,每一变奏都对主题进行了巧妙的变化和发展。
最后,作品以尾声结束,回顾了全曲的主题和变奏。
情感表达舒伯特圣母颂钢琴曲的情感表达非常细腻而深沉。
作品通过琴键的细微变化和音乐的动态变化,表达了作曲家内心深处的情感。
这首曲子中旋律的起伏和和声的丰富性,使得听众能够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
钢琴技巧舒伯特圣母颂钢琴曲展示了舒伯特卓越的钢琴技巧。
曲子中有许多高难度的乐句和琴键的跳跃,要求钢琴家具备出色的技巧和灵活性。
演奏这首曲子需要对琴键的掌控力和音乐的表现力都有较高的要求。
演奏和演绎演奏舒伯特圣母颂钢琴曲需要钢琴家具备良好的音乐理解力和表现力。
通过对曲子的深入理解和感受,钢琴家可以展示出自己对作品的独特解读和表达。
同时,演奏这首曲子还需要有出色的指法和演奏技巧,才能真正将作曲家的意图传达给观众。
影响与传承舒伯特圣母颂钢琴曲作为舒伯特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对后世的音乐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首曲子无论从曲式上还是情感表达上,都为其他作曲家提供了灵感和借鉴的对象。
许多钢琴家都将舒伯特圣母颂钢琴曲作为音乐会的经典演奏曲目,传承了舒伯特音乐的精髓和艺术。
结语舒伯特圣母颂钢琴曲以其细腻的情感和卓越的钢琴技巧,成为了舒伯特音乐中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曲子的分析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体会这首曲子所蕴含的情感和美感。
门德尔松作品⽬录(5)0167 5. Heute so ihr seine StimmehoretChœur, pour ténor et chœur(SATB), en sol mineur, avecorchestre(2 flûtes, 2 hautbois, 2clarinettes, 2 bassons, 2 cors, 2trompettes, timbales, 2 violons,alto, violoncelle et contrebasse)Andante 5.惟愿你们今天听他的话。
合唱曲,为男⾼⾳和合唱队(混声合唱)及管弦乐队⽽作。
(长笛2,双簧管2,单簧管2,⼤管2,圆号2,⼩号2,定⾳⿎,⼩提琴2,中提琴,⼤提琴和低⾳提琴)⾏板0168471839Gesange (6) pour voix avecaccompagnement de piano 为⼈声和钢琴伴奏⽽作的歌曲6⾸。
016911839Minnelied: Wie der Wuell solieblich klingetgesang, en la majeur, pourvoix avec accompagnementde pianoTexte: Ludwig Tieck Andante1.爱之歌:为何喷泉的声⾳这么可爱A⼤调为⼈声和钢琴伴奏⽽作的歌曲。
歌词:路德维格·蒂克⾏板017021839Morgengruss: Ueber dieBerge steigt schon die Sonnegesang, en ré majeur, pourvoix avec accompagnementde pianoTexte: Heinrich Heine Andantino2.早晨的问候:太阳已经升上⼭顶D⼤调为⼈声和钢琴伴奏⽽作的歌曲。
歌词:海因⾥希·海涅⼩⾏板017131839Fruhlingslied: Durch denWald, den dunklen, gehtgesang, en si bémol majeur,pour voix avecaccompagnement de pianoTexte: Nikolaus Lenau Allegro assai vivace3.春之歌:穿过森林,⿊暗来临b G⼤调为⼈声和钢琴伴奏⽽作的歌曲。
舒伯特所有著名艺术歌曲曲目名称和中文对照为了方便自己整理和记忆舒伯特大量的艺术歌曲我就把歌曲曲目整理了一下。
今天先把三大套曲整理了。
其实把这些整理成文本是很需要的,最关键的原因就是一大堆德语,看也看不懂有时候无论是网上还是CD看到的很多资源都是原文字没有中文这对于寻找和整理资源形成了巨大的困难。
所以整理是很有必要的就是。
太多了。
美丽的磨坊女 D795以米勒的20首诗谱曲,选自诗集《一个林中漫游号手的遗诗》1 Das Wandern 流浪2 Wohin 何处去3 Halt 停步4 Danksagung an den Bach 感谢小溪5 Am Feierabend 工余6 Der Neugierige 疑问7 Ungeduld 忍不住8 Morgengruss 早晨的问候9 Des Mullers Blumen 磨工之花10 Tranenregen 泪雨11 Mein 我的12 Pause 休止13 Mit dem Grunen Lautenbande 绿色的琴带14 Der Jager 猎人15 Eifersucht und Stolz 嫉妒与骄傲16 Die Liebe Farbe 可爱的颜色17 Die Bose Farbe 讨厌的颜色18 Trockne Blumen 憔悴的花朵19 Der Muller und der Bach 磨工与小溪20 Des Baches Wiegenlied 小溪催眠曲-----------我是作品分割线-------------- 冬之旅 Winterreise D911据米勒的24首诗谱曲。
1 Gute Nacht 晚安2 Die Weterfahne 风标3 Gefrome Tranen 冻泪4 Erstarrung 冻僵5 Der Lindenbaum 菩提树6 Wasser Flut 泪河7 Auf dem Flusse 在河上8 Ruchblick 回顾9 Irricht 鬼火10 Rast 休息11 Fruhlingstraum 春梦12 Einsamkeit 孤独13 Die Post 邮车14 Der Greise Kopf 白发15 Die Krahe 乌鸦16 Letzte Hoffnung 最后的希望17 Im Dorfe 在村中18 Der Sturmische Morgen 风雨的早晨19 Tauschung 迷惘20 Der Wegweiser 路标21 Das Wirtshaus 旅店22 Mut 勇气23 Die Nebensonnen 虚幻的太阳24 Der Leiermann 街头艺人------------我是作品分割线--------------Schwanengesang 天鹅之歌 D957舒伯特死后出版的歌曲遗作,故命名。
舒伯特作品⽬录(20)1084891106/4Gesang ("Was ist Sylvia, . . . "), songfor voice & piano("An Sylvia")Text: Ferdinand Mayerhofer vonGrünbühel after WilliamShakespeare (1564-1616), transEduard von Bauernfeld (1802-1890)歌曲(“谁是西尔维亚……”),A⼤调为⼈声和钢琴⽽作的歌曲。
歌词:费迪南德·迈耶霍菲尔·冯·加昂布赫尔根据威廉·莎⼠⽐亚(1564-1616)作品⽽作,爱德华·冯·鲍恩菲尔德(1802-1890)翻译A major18261085892posth.134Nachthelle ("Die Nacht ist heiter. . ."), for tenor, male voices & pianoText: J. G. Seidl夜光(“宁静的夜……”),为男⾼⾳独唱,男声合唱队和钢琴⽽作。
1826 091086893Grab und Mond ("SilberblauerMondenschein")quartet, forunaccompanied male voicesText: Johann Gabriel Seidl (1804-1875)⽉亮和坟墓(“银⾊的⽉亮”),为⽆伴奏男声⽽作的四重唱。
歌词:约翰·加伯利尔·塞德尔(1804-1875)1826 091087894078Piano Sonata No. 18 ("Fantasy")G⼤调第18钢琴奏鸣(幻想)。
G major1826 101088895070Rondo, for violin & piano ("RondeauBrillant")b⼩调为钢琴和⼩提琴⽽作的回旋曲(辉煌的回旋曲)。
当代音乐2021年第5期MODERNMUSIC理查 施特劳斯艺术歌曲的创作与演唱特色以«小夜曲»«明晨»为例王㊀娅[摘㊀要]作为晚期浪漫派杰出的代表作曲家ꎬ理查 施特劳斯在艺术歌曲创作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ꎮ本文从其生平㊁三个历史阶段的艺术歌曲创作及具体歌曲的演唱分析三个部分进行阐述ꎬ以期更好地把握其晚期浪漫派艺术歌曲的创作及演唱特色ꎮ[关键词]理查 施特劳斯ꎻ艺术歌曲ꎻ创作特征ꎻ演唱[中图分类号]J652 5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5-0089-03[收稿日期]2020-12-11[作者简介]王㊀娅(1975 ㊀)ꎬ女ꎬ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ꎮ(南通㊀226007)㊀㊀一㊁理查 施特劳斯 晚期浪漫派艺术歌曲的代表作曲家理查 施特劳斯(RichardStraussꎬ1864 1949)ꎬ是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德国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ꎮ他出生于慕尼黑一个充满音乐氛围的家庭中ꎬ其母亲是啤酒商的女儿ꎬ父亲是当地宫廷歌剧院乐队首席圆号手ꎬ富有良好的教养与音乐才华ꎮ在这样的家庭环境影响下ꎬ施特劳斯自幼便学习钢琴和小提琴ꎬ在梅耶尔门下又学习和声㊁对位和配器ꎬ为后来的音乐创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ꎮ其音乐创作早期专注于标题性交响音乐ꎬ代表作有«意大利交响幻想曲»ꎬ交响诗«麦克白»«死与净化»«唐璜»等ꎮ1900年后创作重心转向歌剧ꎬ其主要代表作品有«莎乐美»«埃勒克特拉»«玫瑰骑士»«没有影子的女人»等ꎬ成就非凡ꎮ不过正是这样一位被誉为李斯特交响诗㊁瓦格纳歌剧传人的作曲家ꎬ对艺术歌曲这种小型音乐体裁却是情有独钟ꎬ甚至其一生的音乐创作可以说是以歌曲开始ꎬ以歌曲结束ꎬ与其个人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ꎬ是作曲家本人最细腻的内心情感的表达ꎮ施特劳斯所创的200多首艺术歌曲在声乐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ꎬ既承接了浪漫主义时期舒伯特㊁舒曼等人的传统ꎬ又深受瓦格纳的影响ꎬ带有鲜明的晚期浪漫主义色彩ꎮ他充分发挥了自己在管弦乐及歌剧创作上的天赋ꎬ将其恰当地运用在歌曲创作中ꎬ使这种原本精致抒情的小型音乐体裁充满了歌剧咏叹般的戏剧性和震撼力ꎬ显示出诗意与戏剧性巧妙结合的独特风格ꎬ使艺术歌曲的创作ꎬ继勃拉姆斯㊁沃尔夫㊁马勒之后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ꎮ二㊁理查 施特劳斯艺术歌曲创作的三个主要阶段作为德国晚期浪漫主义乐派的重要作曲家ꎬ理查 施特劳斯精通德奥音乐的传统ꎬ谙熟欧洲音乐的成果ꎬ有着高超的作曲技巧ꎮ从他六岁开始创作出平生第一部歌曲«圣诞之歌»至逝世前一年为女高音与管弦乐团所创作的«最后四首歌»ꎬ共完成200多首艺术歌曲ꎬ这些歌曲可谓是多姿多彩㊁风格各异ꎬ既有感情充沛气质热烈的抒情歌曲ꎬ又有蕴含高度演唱技巧㊁充满戏剧性张力的深刻作品ꎮ总之ꎬ施特劳斯艺术歌曲中ꎬ自由流畅的旋律㊁精妙卓越的和声和新颖精巧的配器ꎬ让歌曲充满了 意大利式的温柔㊁绮靡ꎬ同时又兼有日耳曼的雄浑与严肃 [1]ꎬ无愧为德奥艺术歌曲中的瑰宝ꎮ纵观其创作的风格趋向ꎬ可大致分为三个时期ꎬ早期(1870 1884)ꎬ中期(1885 1906)ꎬ晚期(1918 1948)ꎮ(一)早期创作阶段施特劳斯早期写下了40多首歌曲ꎬ不过多数已经遗失ꎮ这一时期的歌曲创作主要是模仿19世纪早期艺术歌曲的风格ꎬ如分节歌㊁通谱歌及民歌等风格ꎮ一部分是为了家庭式社交音乐会而写的ꎬ另一部分是送给经常鼓励他创作的舅妈乔安娜 普秀尔的ꎮ由于受到其父亲对古典时期作曲偏好的影响ꎬ施特劳斯在此时期的艺术歌曲创作手法上较为保守ꎬ歌曲结构较为简短ꎬ音乐重于抒情ꎬ在调性上多为近关系转调模式ꎬ与中㊁晚期的歌曲调性比较显得单纯㊁平易ꎮ在诗词的选择上ꎬ这一时期的歌曲多以自然㊁超自然力量㊁幻想㊁死亡等为主题ꎬ大部分为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中期的诗人诗作ꎬ如歌德㊁海涅㊁伯恩斯㊁拜980伦㊁克鲁波㊁史提勒等ꎮ施特劳斯在以史提勒的诗词所作的«红玫瑰»(RoteRosen)一曲中ꎬ以织度厚实的和弦为伴奏ꎬ配以谐和的和声及抒情的旋律ꎬ传达出诗中的热情ꎬ唱出玫瑰在太阳下绚丽绽放的美丽景象ꎮ(二)中期创作阶段从1885年至1906年间ꎬ施特劳斯创作完成100多首艺术歌曲作品ꎬ占其艺术歌曲总量的一半左右ꎬ这也是作曲家在艺术歌曲创作上空前的成熟期ꎮ这个时期的歌曲旋律美妙抒情ꎬ既沿袭了浪漫乐派舒伯特㊁舒曼等人在诗词与音乐密切结合上的传统ꎬ又接受了新德国乐派的影响ꎬ如在歌唱旋律中加入变化半音和朗诵式旋律以增加歌曲的戏剧性等ꎮ1885年根据诗人H 吉姆的诗作创作的«万灵节»ꎬ诗词描写在每年五月 万灵节 这天ꎬ能与死去爱人的灵魂相会ꎬ以表达恋人间的相爱不渝ꎬ施特劳斯在此曲充分使用了半音变化技法ꎬ微妙地表现出现实生活与往昔回忆之间动摇的情绪ꎬ歌曲深邃的意境㊁执着的情感ꎬ使其成为艺术歌曲中的经典之作ꎮ根据吉姆另一首诗创作的«忍耐»ꎬ作曲家以级进或同音反复的宣叙调式旋律ꎬ表达了诗作中对逝去的年轻岁月的无奈感伤ꎬ曲调极其伤感优美ꎮ施特劳斯在这一时期的诗词选材较为特别ꎬ在1885年至1890年间ꎬ其歌曲取材多自较少为人所知的诗人的诗作ꎬ如达恩㊁吉姆㊁夏克等ꎮ而1891年后ꎬ作曲家又开始对当代诗人诗作产生兴趣ꎬ如亨克尔㊁戴梅尔㊁麦克等ꎬ歌词内容大都以表现爱情为主ꎬ情感真挚细腻ꎬ非常适合演唱ꎬ作曲家精心的创作为原本无名的诗作增添了光彩ꎮ施特劳斯这一时期创作的歌曲大都清新流畅ꎬ旋律线条悠长ꎬ充满歌唱性ꎬ无论是和声手法ꎬ伴奏织体ꎬ还是调式调性的变化ꎬ都较之早期有了很多新的突破ꎮ在19世纪末ꎬ他开始用管弦乐队为他以前创作的歌曲进行配器ꎬ使歌曲的情感幅度较之先前有了更大幅度的扩展ꎮ施特劳斯这一创作鼎盛时期的代表作品可谓精彩纷呈ꎬ如以吉姆诗集«最后的叶片»中的八首诗创作了作品编号 十 的艺术歌曲:«奉献»«夜»«大丽斯»«秋水仙»«万圣节»等ꎬ还有作曲家献给新婚夫人保丽妮的«平静ꎬ我的心灵»«瑟西莉»«秘密的邀请»和«明晨»ꎬ这些作品如今都已成为艺术歌曲史上的精品之作ꎬ得到了广泛的流传ꎮ(三)晚期创作阶段施特劳斯的晚期艺术歌曲包含从1918年至1948年间的创作ꎬ此时期的艺术歌曲作品在音乐风格上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ꎬ其创作手法以结合新古典乐派花腔式旋律与新德国乐派的半音及朗诵式旋律为主ꎬ巧妙地把18世纪的优美典雅与19世纪后期的丰饶多姿合为一体ꎮ旋律创作上深受瓦格纳㊁李斯特的影响ꎬ常是短小动机的连续ꎬ音域宽广开阔ꎬ爱好以跨音域大跳的方式来延展戏剧的张力ꎻ和声上多采用较多复杂或不和谐的手法ꎬ转调频繁ꎬ造成了调性模糊甚至是无调性的效果ꎬ使大小调体系走到了崩溃的边缘ꎬ也为20世纪无调性音乐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ꎻ歌曲的篇幅与情感幅度也较之早㊁中期的创作有了较大㊁较深的扩展ꎬ很多歌曲都有前奏㊁间奏和尾奏ꎬ情绪起伏更大ꎬ内涵更丰富ꎮ如«最后四首歌»中的«在晚霞中»ꎬ就长达10分钟左右ꎮ而管弦乐队的伴奏ꎬ更使得这些歌曲具有了歌剧咏叹调般的戏剧性和震撼力ꎮ此阶段施特劳斯在歌词的选择方面ꎬ除选取许多知名诗人的诗创作外ꎬ也增添了多部翻译自外国的诗作和东方诗集ꎬ更有倾向于对古希腊㊁古犹太传说描写的ꎬ表现出其创作意识中强烈的主观主义和唯美主义倾向ꎮ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品有«最后四首歌»以及«我要编花束»«坏天气»等ꎮ意义非凡的«最后四首歌»是为女高音和管弦乐而作ꎬ这套作品被认为是其最重要的声乐作品之一ꎬ 也是除了马勒的作品以外ꎬ艺术歌曲由管弦乐伴奏的典范:气势磅礴㊁旋律飞扬㊁乐句特长㊁高潮一个接一个ꎬ有时热情有时温和平静ꎬ有细致的描述也有热情的颂扬ꎮ施特劳斯的早期歌曲有时会被批评为矫揉造作ꎬ旋律迁就和声ꎬ但这套作品却被认为无比诚恳动人ꎬ充满深沉的个人情感 ꎮ[2]三、两首代表作品的演唱分析(一)«小夜曲»这首旋律欢快㊁充满青春活力的小夜曲是理查 施特劳斯于1886年去意大利旅行时根据FriedrichvonSchack的诗作谱写而成的ꎮ这是一首甜蜜的爱情诗歌: 草地上脚步轻轻ꎬ微风吹拂着树枝ꎬ我在这花园中等着你ꎬ溪水静静地流着ꎬ万物都睡了ꎬ而我的爱却醒着ꎮ 作曲家用细腻生动的音乐把情人间炙热的心情和月色下梦幻㊁朦胧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ꎮ此歌为二部曲式ꎬ全歌在愉快的呼声中展开ꎬ速度很快ꎬ情绪活泼而又柔和ꎬ采用了6/8和9/8拍子ꎬ而且几乎每一个乐句都是由最后一个八分音符起唱ꎬ演唱者在唱时要有每一小节二拍或三拍的感觉ꎬ做到在活跃的基础上大线条地演唱ꎬ这样才不至于使句子显得支离破碎ꎮ第一部分为两小段ꎬ各有22小节ꎬ描述一对恋人相约的情景ꎬ因钢琴部分已做了很好的描绘和铺垫ꎬ所以要求演唱者的声音既激动又不能随意放大音量ꎬ整个力度需控制在PPꎬ即使是大幅度的音程跳动ꎬ高音也不要太突兀ꎬ乐句要交代得清楚ꎬ把诗词清晰地念唱出来ꎮ在第二小段末尾小节演唱需做一点渐慢的处理ꎬ然后钢琴间奏再回原速ꎬ为转入下一部分作好准备ꎮ第二部分通过转调ꎬ音乐转入另一意境(见谱例1):在朦胧的夜色中ꎬ恋人依偎在菩提树下ꎬ甜蜜拥吻ꎬ沉浸在梦幻般爱情的喜悦里ꎮ此段增加了许多的临时变化音ꎬ要求演唱者在连贯歌唱的同时掌握好音准ꎮ随着音乐的不断发展ꎬ演唱者的情绪及音量要逐渐加强ꎬ最后达到歌曲最高㊁最饱满的#Aꎬ不过力度在此时还要有所控制ꎬ要符合作曲家 mf (中强)的要求ꎬ歌曲最后4小节又恢复到轻声ꎮ090当代音乐 2021年第5期㊀㊀谱例1:此曲的演唱难点在于音符快ꎬ歌词多ꎬ由于是小夜曲ꎬ又不能完全放声ꎬ即使音区较高ꎬ所以要求演唱者具备较高的弱声演唱技巧和良好的音乐感觉ꎮ演唱时尤其要重视气息的支持ꎬ避免用轻声演唱高声区时声音发虚ꎮ本曲适合于轻型抒情或花腔女高音演唱ꎬ舞台效果很好ꎮ(二)«明晨»1894年理查 施特劳斯在他30岁时创作了四首具有重要意义的套曲Op.27ꎬ他将这套作品作为新婚纪念送给了保丽妮ꎬ诗词由JohnHenryMackay创作ꎬ«明晨»是四首歌曲中最后一首ꎬ也是其中最为珍贵的一首ꎬ它向人们展现了一个充满光明的幸福梦境ꎬ也是处于爱情幸福中的施特劳斯内心的真实写照ꎮ此曲为带前奏和尾奏的一部曲式ꎬ歌曲开始的13小节由钢琴单独出现ꎬ理查 施特劳斯把乐思和诗意融合在他钢琴伴奏中ꎬ表达出早晨宁静㊁清纯的意境ꎬ演唱者最好能把这十几小节钢琴弹奏的旋律铭记于心ꎬ以便让自己更好的进入歌曲的意境之中ꎮ人声在第14小节的弱拍似宣叙调般插入ꎬ与伴奏声部步调并不一致ꎬ这与福列的«月光»有异曲同工之妙ꎮ歌声与琴声同时在唱ꎬ有时甚至把主要旋律给了伴奏ꎬ如果离开表现丰富的伴奏部分只唱旋律ꎬ演唱者不容易抓到要领ꎬ甚至可能会觉得旋律没有那么好听ꎬ所以伴奏与人声的相互融合显得尤为重要ꎮ曲末的13小节是全曲最为动人之处(见谱例2)ꎬ同音反复的旋律ꎬ音程变化很小ꎬ人声被要求一直保持安静且平稳的轻吟ꎬ钢琴伴奏部分被作曲家用了几个和弦带来微妙温暖的色彩变化ꎬ把歌声衬托得极为迷人ꎬ演唱者要用心去感受伴奏中所蕴含的深意ꎬ体味歌词表达的意境ꎬ歌声力度要轻ꎬ唱出连绵悠长的声乐旋律ꎬ细致入微地表现出一位沉浸在幸福回忆中的情人的喃喃自语ꎮ㊀㊀谱例2:此歌虽然简单ꎬ但要求歌唱者气息要沉着ꎬ声音连贯㊁均匀平稳ꎬ随着音乐的起伏音量可有所变化ꎬ但整个力度都必须控制在轻声的范围内ꎬ既使在#F或G这两个较高音的地方都不能用强音演唱ꎬ绝不能破坏宁静的气氛 ꎮ[3]演唱者在演唱时还要注意语气的变化ꎬ把握好语言的强弱规律ꎬ避免生硬呆板ꎬ同时注意与伴奏的配合交流ꎬ把作曲家沉浸于爱情幸福之中的内心情感完美地表现出来ꎮ结㊀语理查 施特劳斯的艺术歌曲ꎬ在德国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发展史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ꎬ西方音乐界给与了他很高的评价ꎬ他的作品被认为是用音乐来体现德语诗篇所饱含的诗情的典范ꎮ其艺术歌曲创作不拘泥于任何一种形式ꎬ作品既具备传统的高贵㊁典雅气质ꎬ又像一首首充满极强戏剧张力的交响诗ꎬ 他非常巧妙地将18世纪的高雅情致和瓦格纳式的丰富多彩融合为一体 ꎮ[4]歌曲中 简明抒情的旋律㊁丰富多彩的和声㊁变化多端的节奏以及精湛的配器技巧ꎬ将诗词的美和热情用音乐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出来ꎬ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ꎮ[5]施特劳斯把艺术歌曲从家庭音乐会或小型聚会的小世界引领入了一个由大乐队伴奏ꎬ从而获得更多掌声㊁吸引更多观众的广阔天地ꎬ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在古典与现代㊁传统与革新之间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创作道路ꎬ为晚期浪漫派艺术歌曲画上了绚烂的一笔ꎮ注释:[1]赵梅伯.唱歌的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ꎬ1999:140. [2]席慕德.有心如歌 席慕德谈歌艺[M].上海:文汇出版社ꎬ1999:211.[3]储声虹ꎬ徐㊀朗ꎬ余笃刚.外国艺术歌曲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ꎬ2004:143.[4]王大燕.艺术歌曲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ꎬ2009:210. [5]同[3].(责任编辑:张洪全)190王㊀娅:理查 施特劳斯艺术歌曲的创作与演唱特色 以«小夜曲»«明晨»为例。
李斯特改编曲《魔王》特点《魔王》最初的创造者是德国诗人歌德,创作于1781年。
歌德是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所以他的诗作不受封建统治的束缚,主张天性解放。
在诗歌中父亲的呐喊,孩童的恐惧,魔王无休止的诱惑,都体现了歌德内心情感的变化。
舒伯特艺术歌曲《魔王》弗朗茨·舒伯特,奥地利作曲家,早期浪漫主义代表人物。
他这一生谱写600 多首艺术歌曲,《魔王》则是他众多艺术歌曲中极为好听的一首。
“《魔王》创作于1815年,是他在看到歌德创作的《魔王》之后,立刻脑海中就浮现出旋律并很快的记录下来。
”舒伯特经常为歌德的诗词谱曲,这背后也表明了歌德诗歌的“入乐性”——符合音乐旋律的走向,同时也能启发作曲家创作的灵感。
(一)李斯特钢琴作品的创作风格及特点李斯特的钢琴改编曲范围很广,包括歌剧、交响乐、室内乐,器乐和艺术歌曲等体裁。
改编过曲目的作曲家也有很多:诸如巴赫、贝多芬、柏辽兹、肖邦、门德尔松、帕格尼尼、罗西尼、圣一桑、舒伯特、舒曼、贝利尼、柴可夫斯基、威尔弟等等。
李斯特的创作风格和演奏风格是密不可分的,作品注重钢琴艺术的外在表现力,大都是外向性的。
总的来看李斯特的钢琴音乐都饱含了炽热的感情和激昂的热情,旋律像歌词一样朗朗上口,他所改编的作品往往比原作更受欢迎。
19世纪这个漫长而动荡的时期使他的思想充满了矛盾,有积极变革的热情,也有怀疑和失望的情绪,但前者是占主要地位的。
因此李斯特在创作上与那些庸俗保守的风气进行斗争,在艺术上他大胆的创新,与民族创作尤其是匈牙利民间音乐保持着联系,他创作的交响诗这一题材,运用交响音乐的构思方法来创作钢琴音乐。
他的钢琴音乐往往气势磅礴辉煌,和声的排列和配器相关,在他的复调作品中,各主题的对比可合理的视为各种乐器之间的冲突与交流。
李斯特虽然否定纯理论的规则,但却在创作中坚定的保持着自己的体系。
李斯特力求音乐诗意化,他的人文音乐与文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依靠并运用这种联系,音乐就能达到人的思想、感情、意志、愿望所交织成的一个焦点。
李斯特钢琴曲《弄臣》的音乐特征弗·朗兹·李斯特(FranzLiszt1811-1886),作为欧洲浪漫主义时期中著名的钢琴家与作曲家,其所生活的年代是正是歌剧全面繁荣并且持续寻求突破的时期。
作为一位著名的钢琴家与作曲家,李斯特利用钢琴改编创造了许多知名的歌剧,不仅使得歌剧得到了深入的推广与发展,并且让人们感受到钢琴改编的艺术魅力。
一、李斯特钢琴改编曲的创作时代背景(一)李斯特的生平简介李斯特是欧洲浪漫主义时期一位伟大的音乐家,音乐社会活动家、教育家、评论家、指挥家、作曲家以及钢琴家都是人们对其的尊称。
其出生于奥地利的莱丁,当时匈牙利隶属于奥匈帝国,李斯特的母亲是奥地利的日耳曼族人,父亲则是匈牙利人。
其父亲是一名业务的音乐一人,在李斯特5岁的时候,其父亲就已经教会其弹钢琴,在其8岁时就已经在尝试作曲,9岁首次登台,通过贵族的赞助去维也纳求学,师从卡尔·车尔尼。
李斯特在维也纳求学的时期,其不仅向车尔尼学习钢琴弹奏,同时还向安东尼奥·萨列学习作曲。
李斯特在1822年12月1日首次在维也纳国会音乐厅进行演奏,当其演奏完当时极为困难的胡梅尔、克列门蒂的作品以后,李斯特还通过观众传来的纸条要求,即兴演奏罗西尼与贝多芬的音乐,将两位音乐大师的作品进行了有效的融合,向人们展示了李斯特良好的歌剧创造力与理解力。
当李斯特被巴黎音乐学院拒绝以后,其开始向帕埃尔拜师,真正开始了作曲的学习。
1924年,在帕埃尔的影响与指导下,李斯特创造歌剧《唐·桑科》(S.1),这部歌剧顺利的通过了歌剧审稿委员会,是李斯特首个,也是唯一一个歌剧。
在1825年10月17日,《唐·桑科》在巴黎连续进行四天的上演,获得了巨大的反响。
尽管后来人们认为《唐·桑科》这部作品的成熟度不足,但对于当时年仅13岁的李斯特而言,《唐·桑科》已经充分证明了李斯特的才华横溢。
从钢琴家的层面来看,李斯特本身登峰造极、炉火纯青的钢琴能力使得人们尊称其为“钢琴之王”。
舒伯特歌德的艺术歌曲
舒伯特和歌德都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人物,他们的艺术歌曲作品在音乐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舒伯特(Franz Schubert)是一位德国作曲家,他创作了大量的艺术歌曲,其中包括《魔王》、《野玫瑰》、《菩提树》等。
这些歌曲以钢琴伴奏,人声独唱或合唱的形式出现,歌词多来自诗人歌德、克洛普施托克等人的诗歌。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将诗歌的情感和音乐的旋律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现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内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是一位德国文学家、剧作家、诗
人和政治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诗歌和戏剧作品对欧洲文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艺术歌曲方面,歌德的诗歌经常被舒伯特等作曲家用作创作素材,如《魔王》就是取材于歌德的同名诗歌。
总的来说,舒伯特和歌德的艺术歌曲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是欧洲音乐和文学史上的重要遗产。
1.1 Opera(歌剧)•S.1, Don Sanche, ou Le château de l'amour (1824–25) 歌剧《唐切桑》1.2 Sacred Choral Works(神圣的合唱作品)•S.2, The Legend of St. Elisabeth (1857–62) 清唱剧《圣伊丽莎白传奇》•S.3, Christus (1855–67) 清唱剧《基督》•S.4, Cantico del sol di Francesco d'Assisi [first/second version] (1862, 1880–81) 清唱剧《阿西西的圣方济圣歌》•S.5, Die heilige Cäcilia (1874)•S.6, Die Glocken des Strassburger Münsters (Longfellow) (1874)•S.7, Cantantibus organis (1879)•S.8, Missa quattuor vocum ad aequales concinente organo [first/second version] (1848, 1869)•S.9, Missa solennis zur Einweihung der Basilika in Gran (Gran Mass) [first/second version] (1855, 1857–58)•S.10, Missa choralis, organo concinente (1865)•S.11, Hungarian Coronation Mass (1866–67)•S.12, Requiem (1867–68)•S.13, Psalm 13 (Herr, wie lange ?) [first/second/third verion] (1855, 1858, 1862)•S.14, Psalm 18 (Coeli enarrant) (1860)•S.15, Psalm 23 (Mein Gott, der ist mein Hirt) [first version: chorus, soloist & orchestra] [second version: chorus, soloist & violin, piano, harp, organ] (1859, 1862)•S.15a, Psalm 116 (Laudate Dominum) (1869)•S.16, Psalm 129 (De profundis) (1880–83)•S.17, Psalm 137 (By the Rivers of Babylon) [first/second version] (1859–62)•S.18, Five choruses with French texts [5 choruses] (1840–49)•S.19, Hymne de l'enfant à son réveil (Lamartine) [first/second version] (1847, 1862)•S.20, Ave Maria I [first/second version] (1846, 1852)•S.21, Pater noster II [first/second version] (1846, 1848)•S.22, Pater noster IV (1850)•S.23, Domine salvum fac regem (1853)•S.24, Te Deum II (1853?)•S.25, Beati pauperes spiritu (Die Seligkeiten) (1853)•S.26, Festgesang zur Eröffnung der zehnten allgemeinen deutschen Lehrerversammlung (1858)•S.27, Te Deum I (1867)•S.28, An den heiligen Franziskus von Paula (b. 1860)•S.29, Pater noster I (b. 1860)•S.30, Responsorien und Antiphonen [5 sets] (1860)•S.31, Christus ist geboren I [first/second version] (1863?)•S.32, Christus ist geboren II [first/second version] (1863?)•S.33, Slavimo Slavno Slaveni! [first/second version] (1863, 1866)•S.34, Ave maris stella [first/second version] (1865–66, 1868)•S.35, Crux! (Guichon de Grandpont) (1865)•S.36, Dall' alma Roma (1866)•S.37, Mihi autem adhaerere (from Psalm 73) (1868)•S.38, Ave Maria II (1869)•S.39, Inno a Maria Vergine (1869)•S.40, O salutaris hostia I (1869?)•S.41, Pater noster III [first/second version] (1869)•S.42, Tantum ergo [first/second version] (1869)•S.43, O salutaris hostia II (1870?)•S.44, Ave verum corpus (1871)•S.45, Libera me (1871)•S.46, Anima Christi sanctifica me [first/second version] (1874, ca. 1874)•S.47, St Christopher. Legend (1881)•S.48, Der Herr bewahret die Seelen seiner Heiligen (1875)•S.49, Weihnachtslied (O heilige Nacht) (a. 1876)•S.50, 12 Alte deutsche geistliche Weisen (Chorales) [12 chorals] (ca. 1878-79) •S.51, Gott sei uns gnädig und barmherzig (1878)•S.52, Septem Sacramenta. Responsoria com organo vel harmonio concinente (1878) •S.53, Via Crucis (1878–79)•S.54, O Roma nobilis (1879)•S.55, Ossa arida (1879)•S.56, Rosario [4 chorals] (1879)•S.57, In domum Domino imibus (1884?)•S.58, O sacrum convivium (1884?)•S.59, Pro Papa (ca. 1880)•S.60, Zur Trauung. Geistliche Vermählungsmusik (Ave Maria III) (1883)•S.61, Nun danket alle Gott (1883)•S.62, Mariengarten (b. 1884)•S.63, Qui seminant in lacrimis (1884)•S.64, Pax vobiscum! (1885)•S.65, Qui Mariam absolvisti (1885)•S.66, Salve Regina (1885)• 1.3 Secular Choral Works(世俗的合唱作品)•S.67, Beethoven Cantata No. 1: Festkantate zur Enthüllung (1845)•S.68, Beethoven Cantata No. 2: Zur Säkularfeier Beethovens (1869–70)•S.69, Chöre zu Herders Entfesseltem Prometheus (1850)•S.70, An die Künstler (Schiller) [first/second/third verion] (1853, 1853, 1856)•S.71, Gaudeamus igitur. Humoreske (1869)•S.72, Vierstimmige Männergesänge [4 chorals] (for Mozart-Stiftung) (1841)•S.73, Es war einmal ein König (1845)•S.74, Das deutsche Vaterland (1839)•S.75, Über allen Gipfeln ist Ruh (Goethe) [first/second version] (1842, 1849)•S.76, Das düstre Meer umrauscht mich (1842)•S.77, Die lustige Legion (A. Buchheim) (1846)•S.78, Trinkspruch (1843)•S.79, Titan (Schobert) (1842–47)•S.80, Les quatre éléments (Autran) (1845)•S.81, Le forgeron (de Lamennais) (1845)•S.82, Arbeiterchor (de Lamennais?) (1848)•S.83, Ungaria-Kantate (Hungaria 1848 Cantata) (1848)•S.84, Licht, mehr Licht (1849)•S.85, Chorus of Angels from Goethe's Faust (1849)•S.86, Festchor zur Enthüllung des Herder-Dankmals in Weimar (A. Schöll) (1850)•S.87, Weimars Volkslied (Cornelius) [6 versions] (1857)•S.88, Morgenlied (Hoffmann von Fallersleben) (1859)•S.89, Mit klingendem Spiel (1859–62 ?)•S.90, Für Männergesang [12 chorals] (1842–60)•S.91, Das Lied der Begeisterung. A lelkesedes dala (1871)•S.92, Carl August weilt mit uns. Festgesang zur Enthüllung des Carl-August-Denkmals in Weimar am 3 September 1875 (1875)•S.93, Ungarisches Königslied. Magyar Király-dal (Ábrányi) [6 version] (1883)•S.94, Gruss (1885?)1.4 Orchestral Works(管弦乐作品)1.4.1 Symphonic Poems(交响诗)•S.95, Poème symphonique No. 1, Ce qu'on entend sur la montagne (Berg Symphonie) [first/second/third version] (1848–49, 1850, 1854) 第一交响诗山间所闻•S.96, Poème symphonique No. 2, Tasso, Lamento e Trionfo [first/second/third version] (1849, 1850–51, 1854) 《塔索,哀叹与胜利》•S.97, Poème symphonique No. 3, Les Préludes (1848) 第三交响诗“前奏曲”•S.98, Poème symphonique No. 4, Orpheus (1853–54) 第四交响诗《奥菲欧》•S.99, Poème symphonique No. 5, Prometheus [first/second version] (1850, 1855) 第五交响诗《普罗米修斯》•S.100, Poème symphonique No. 6, Mazeppa [first/second version] (1851, b. 1854) 第六交响诗《马捷帕》•S.101, Poème symphonique No. 7, Festklänge [revisions added to 1863 pub] (1853) 第七交响诗《节日之声》•S.102, Poème symphonique No. 8, Héroïde funèbre [first/second version] (1849–50, 1854) 第八交响诗《英雄的葬礼》•S.103, Poème symphonique No. 9, Hungaria (1854) 第九交响诗《匈牙利》•S.104, Poème symphonique No. 10, Hamlet (1858) 第十交响《哈姆雷特》•S.105, Poème symphonique No. 11, Hunnenschlacht (1856–57) 第十一交响诗《匈奴之战》•S.106, Poème symphonique No. 12, Die Ideale (1857) 第十二交响诗《理想》•S.107, Poème symphonique No. 13, Von der Wiege bis zum Grabe (From the Cradle to the Grave) (1881–82) 第十三交响诗《从摇篮到坟墓》1.4.2 Other Orchestral Works(其他管弦乐作品)•S.108, Eine Faust-Symphonie [first/second version] (1854, 1861)•S.109, Eine Symphonie zu Dante's Divina Commedia (1855–56)•S.110, Deux épisodes d'apres le Faust de Lenau [2 pieces] (1859–61)•S.111, Zweite Mephisto Waltz (1881)•S.112, Trois Odes Funèbres [3 pieces] (1860–66)•S.113, Salve Polonia (1863)•S.114, Künstlerfestzug zur Schillerfeier (1857)•S.115, Festmarsch zur Goethejubiläumsfeier [first/second version] (1849, 1857)•S.116, Festmarsch nach Motiven von E.H.z.S.-C.-G. (1857)•S.117, Rákóczy March (1865)•S.118, Ungarischer Marsch zur Krönungsfeier in Ofen-Pest (am 8 Juni 1867) (1870)•S.119, Ungarischer Sturmmarsch (1875)1.5 Piano and Orchestra(钢琴与乐队)•S.120, Grande Fantaisie Symphonique on themes from Berlioz Lélio (1834)•S.121, Malédiction (with string orchestra) (1833) 诅咒钢琴与弦乐队•S.122, Fantasie über Beethovens Ruinen von Athen [first/second version] (1837?, 1849) •S.123, Fantasie über ungarische Volksmelodien (1852) 匈牙利民歌主题幻想曲为钢琴与乐队而作•S.124, Piano Concerto No. 1 in E flat [first/second version] (1849, 1856) 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S.125, Piano Concerto No. 2 in A major [first/second version] (1839, 1849) A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S.125a, Piano Concerto No. 3 in E flat (1836–39)•S.126, Totentanz. Paraphrase on Dies Irae [Feruccio Busoni's 'De Profundis'/final version] (1849, 1859) 死之舞为钢琴与乐队而作•S.126a, Piano Concerto "In the Hungarian Style" [probably by Sophie Menter] (1885)1.6 Chamber Music(室内乐等)S.126b, Zwei Waltzer [2 pieces] (1832)•S.127, Duo (Sonata) - Sur des thèmes polonais (1832-35 ?)•S.128, Grand duo concertant sur la romance de font Le Marin [first/second version] (ca.1835-37, 1849)•S.129, Epithalam zu Eduard. Reményis Vermählungsfeier (1872)•S.130, Élégie No. 1 [first/second/third version] (1874)•S.131, Élégie No. 2 (1877)•S.132, Romance oubliée (1880)•S.133, Die Wiege (1881?)•S.134, La lugubre gondola [first/second version] (1883?, 1885?)•S.135, Am Grabe Richard Wagners (1883)1.7 Piano Solo1.7.1 Studies(钢琴练习曲)•S.136, Études en douze exercices dans tous les tons majeurs et mineurs [first version, 12 pieces] (1826) 12首钢琴练习曲•S.137, Douze grandes études [second version, 12 pieces] (1837) 《12首超技练习曲》•S.138, Mazeppa [intermediate version of S137/4] (1840) 练习曲“玛捷帕”•S.139, Douze études d'exécution transcendante [final version, 12 pieces] (1852) 12首超技练习曲•S.140, Études d'exécution transcendante d'après Paganini [first version, 6 pieces] (1838) 帕格尼尼超技练习曲•S.141, Grandes études de Paganini [second version, 6 pieces] (1851) 6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S.142, Morceau de salon, Étude de perfectionnement [Ab Irato, first version] (1840) 高级练习曲“沙龙小品”•S.143, Ab Irato, Étude de perfectionnement [second version] (1852) 高级练习曲“愤怒”•S.144, Trois études de concert [3 pieces] (1848?) 3首音乐会练习曲1. Il lamento2. La leggierezza3. Un sospiro•S.145, Zwei Konzertetüden [2 pieces] (1862–63) 2首音乐会练习曲1. Waldesrauschen2. Gnomenreigen•S.146, Technische Studien [68 studies] (ca. 1868-80) 钢琴技巧练习1.7.2 Various Original Works(各种原创作品)•S.147, Variation on a Waltz by Diabelli (1822) 狄亚贝利圆舞曲主题变奏曲•S.148, Huit variations (1824?) 降A大调原创主题变奏曲•S.149, Sept variations brillantes dur un thème de G. Rossini (1824?)•S.150, Impromptu brilliant sur des thèmes de Rossini et Spontini (1824) 罗西尼与斯蓬蒂尼主题即兴曲•S.151, Allegro di bravura (1824) 华丽的快板•S.152, Rondo di bravura (1824) 华丽回旋曲•S.152a, Klavierstück (?)•S.153, Scherzo in G minor (1827) g小调谐谑曲•S.153a, Marche funèbre (1827)•S.153b, Grand solo caractèristique d'apropos une chansonette de Panseron [private collection, score inaccessible] (1830–32) [1]•S.154, Harmonies poétiques et religieuses [Pensée des morts, first version] (1833, 1835) 宗教诗情曲•S.155, Apparitions [3 pieces] (1834) 显现三首钢琴小品•S.156, Album d'un voyageur [3 sets; 7, 9, 3 pieces] (1835–38) 旅行者札记•S.156a, Trois morceaux suisses [3 pieces] (1835–36)•S.157, Fantaisie romantique sur deux mélodies suisses (1836) 浪漫幻想曲•S.157a, Sposalizio (1838–39)•S.157b, Il penseroso [first version] (1839)•S.157c, Canzonetta del Salvator Rosa [first version] (1849)•S.158, Tre sonetti del Petrarca [3 pieces, first versions of S161/4-6] (1844–45) 3首彼特拉克十四行诗•S.158a, Paralipomènes à la Divina Commedia [Dante Sonata original 2 movement version] (1844–45)•S.158b, Prologomènes à la Divina Commedia [Dante Sonata second version] (1844–45)•S.158c, Adagio in C major (Dante Sonata albumleaf) (1844–45)•S.159, Venezia e Napoli [first version, 4 pieces] (1840?) 威尼斯和拿波里•S.160, Années de pèlerinage. Première année; Suisse [9 pieces] (1848–55) 旅行岁月(第一集)- 瑞士游记•S.161, Années de pèlerinage. Deuxième année; Italie [7 pieces] (1839–49) 旅行岁月(第二集)- 意大利游记•S.162, Venezia e Napoli. Supplément aux Années de pèlerinage 2de volume [3 pieces] (1860) 旅行岁月(第二集补遗)- 威尼斯和拿波里•S.162a, Den Schutz-Engeln (Angelus! Prière à l'ange gardien) [4 drafts] (1877–82) •S.162b, Den Cypressen der Villa d'Este - Thrénodie II [first draft] (1882)•S.162c, Sunt lacrymae rerum [first version] (1872)•S.162d, Sunt lacrymae rerum [intermediate version] (1877)•S.162e, En mémoire de Maximilian I [Marche funèbre first version] (1867)•S.162f, Postludium - Nachspiel - Sursum corda! [first version] (1877)•S.163, Années de pèlerinage. Troisième année [7 pieces] (1867–77) 旅行岁月(第三集)•S.163a, Album-Leaf: Andantino pour Emile et Charlotte Loudon (1828) [2] 降E大调纪念册的一页•S.163a/1, Album Leaf in F sharp minor (1828)降E大调纪念册的一页•S.163b, Album-Leaf (Ah vous dirai-je, maman) (1833)•S.163c, Album-Leaf in C minor (Pressburg) (1839)•S.163d, Album-Leaf in E major (Leipzig) (1840)•S.164, Feuille d'album No. 1 (1840) E大调纪念册的一页•S.164a, Album Leaf in E major (Vienna) (1840)•S.164b, Album Leaf in E flat (Leipzig) (1840)•S.164c, Album-Leaf: Exeter Preludio (1841)•S.164d, Album-Leaf in E major (Detmold) (1840)•S.164e, Album-Leaf: Magyar (1841)•S.164f, Album-Leaf in A minor (Rákóczi-Marsch) (1841)•S.164g, Album-Leaf: Berlin Preludio (1842)•S.165, Feuille d'album (in A flat) (1841) 降A大调纪念册的一页•S.166, Albumblatt in waltz form (1841) A大调圆舞曲风格纪念册的一页•S.166a, Album Leaf in E major (1843)•S.166b, Album-Leaf in A flat (Portugal) (1844)•S.166c, Album-Leaf in A flat (1844)•S.166d, Album-Leaf: Lyon prélude (1844)•S.166e, Album-Leaf: Prélude omnitonique (1844)•S.166f, Album-Leaf: Braunschweig preludio (1844)•S.166g, Album-Leaf: Serenade (1840–49)•S.166h, Album-Leaf: Andante religioso (1846)•S.166k, Album Leaf in A major: Friska (ca. 1846-49)•S.166m-n, Albumblätter für Prinzessin Marie von Sayn-Wittgenstein (1847)•S.167, Feuille d'album No. 2 [Die Zelle in Nonnenwerth, third version] (1843) a小调纪念册的一页•S.167a, Ruhig [catalogue error; see Strauss/Tausig introduction and coda]•S.167b, Miniatur Lieder [score not accessible at present] (?)•S.167c, Album-Leaf (from the Agnus Dei of the Missa Solennis, S9) (1860–69)•S.167d, Album-Leaf (from the symphonic poem Orpheus, S98) (1860)•S.167e, Album-Leaf (from the symphonic poem Die Ideale, S106) (1861)•S.167f, Album Leaf in G major (ca. 1860)•S.168, Elégie sur des motifs du Prince Louis Ferdinand de Prusse [first/second version] (1842, 1851) 悲歌•S.168a, Andante amoroso (1847?)•S.169, Romance (O pourquoi donc) (1848) e小调浪漫曲•S.170, Ballade No. 1 in D flat (Le chant du croisé) (1845–48) 叙事曲一•S.170a, Ballade No. 2 [first draft] (1853)•S.171, Ballade No. 2 in B minor (1853) 叙事曲二•S.171a, Madrigal (Consolations) [first series, 6 pieces] (1844)•S.171b, Album Leaf or Consolation No. 1 (1870–79)•S.171c, Prière de l'enfant à son reveil [first version] (1840)•S.171d, Préludes et harmonies poétiques et religie (1845)•S.171e, Litanies de Marie [first version] (1846–47)•S.172, Consolations (Six penseés poétiques) (1849–50) 6首安慰曲•S.172a, Harmonies poétiques et religieuses [1847 cycle] (1847)•S.172a/3&4, Hymne du matin, Hymne de la nuit [formerly S173a] (1847)•S.173, Harmonies poétiques et religieuses [second version] (1845–52) 诗与宗教的和谐•S.174, Berceuse [first/second version] (1854, 1862) 摇篮曲•S.175, Deux légendes [2 pieces] (1862–63) 2首传奇•1. St. François d'Assise. La prédication aux oiseaux (Preaching to the Birds)•2. St. François de Paule marchant sur les flots (Walking on the Waves)•S.175a, Grand solo de concert [Grosses Konzertsolo, first version] (1850)•S.176, Grosses Konzertsolo [second version] (1849–50 ?) 独奏大协奏曲•S.177, Scherzo and March (1851) 谐谑曲与进行曲•S.178, Piano Sonata in B minor (1852–53) b小调钢琴奏鸣曲•S.179, Prelude after a theme from Weinen, Klagen, Sorgen, Zagen by J. S. Bach (1859) 前奏曲“哭泣、哀悼、忧虑、恐惧”S.179 - 根据巴赫第12康塔塔主题而作•S.180, Variations on a theme from Weinen, Klagen, Sorgen, Zagen by J. S. Bach (1862) 巴赫康塔塔主题变奏曲•S.181, Sarabande and Chaconne from Handel's opera Almira (1881)•S.182, Ave Maria - Die Glocken von Rom (1862) 圣母颂“罗马的钟声”•S.183, Alleluia et Ave Maria [2 pieces] (1862) 哈利路亚与圣母颂•S.184, Urbi et orbi. Bénédiction papale (1864)•S.185, Vexilla regis prodeunt (1864)•S.185a, Weihnachtsbaum [first version, 12 pieces] (1876)•S.186, Weihnachtsbaum [second version, 12 pieces] (1875–76) 钢琴曲集《圣诞树》•S.187, Sancta Dorothea (1877) 圣多萝西娅•S.187a, Resignazione [first/second version] (1877)•S.188, In festo transfigurationis Domini nostri Jesu Christi (1880) 我主耶稣基督之变形•S.189, Klavierstück No. 1 (1866)•S.189a, Klavierstück No. 2 (1845)•S.189b, Klavierstück (?)•S.190, Un portrait en musique de la Marquise de Blocqueville (1868)•S.191, Impromptu (1872) 升F大调即兴曲“夜曲”•S.192, Fünf Klavierstücke (for Baroness von Meyendorff) [5 pieces] (1865–79) 5首钢琴小品•S.193, Klavierstuck (in F sharp major) (a. 1860) 升F大调钢琴小品•S.194, Mosonyis Grabgeleit (Mosonyi gyázmenete) (1870) 在莫佐尼墓前•S.195, Dem andenken Petofis (Petofi Szellemenek) (1877) 纪念裴多菲•S.195a, Schlummerlied im Grabe [Elegie No 1, first version] (1874)•S.196, Élégie No. 1 (1874)•S.196a, Entwurf der Ramann-Elegie [Elegie No 2, first draft] (1877)•S.197, Élégie No. 2 (1877)•S.197a, Toccata (1879–81) 托卡塔•S.197b, National Hymne - Kaiser Wilhelm! (1876)•S.198, Wiegenlied (Chant du herceau) (1880) 摇篮曲•S.199, Nuages gris (Trübe Wolken) (1881) 灰色的云•S.199a, La lugubre gondola I (Der Trauergondol) [Vienna draft] (1882)•S.200, La lugubre gondola [2 pieces] (1882, 1885) 葬礼小船。
浅议李斯特改编曲《水上吟》的音乐特色李斯特(Franz Liszt)是19世纪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和钢琴演奏家,被认为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涉及多种音乐风格和形式,其中包括改编曲(transcriptions),即将其他作曲家的作品改编成钢琴独奏曲的形式。
其中一首著名的改编曲就是《水上吟》(Auf dem Wasser zu singen),这是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的一首声乐作品,被李斯特改编成了精彩的钢琴独奏曲。
《水上吟》是一首充满浪漫气息的歌曲,原曲以轻盈的旋律和优美的词语描绘了在湖面上轻轻漂泊的情景,歌颂了大自然的宁静和美丽。
李斯特在将这首歌曲改编成钢琴独奏曲时,不仅保留了原曲的旋律和情感,还增加了丰富的音乐特色和技术要求。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李斯特改编曲《水上吟》的音乐特色。
李斯特在改编曲中加入了丰富的和声变化和和声处理。
他通过巧妙的和声编排,使得整个曲目的音乐质感更加丰富多彩。
在某些地方,他采用了变化丰富的和弦进行,使得旋律在和声的衬托下更加醒目和动人。
他巧妙地处理了和声的转换和过渡,使得整个曲目在和声结构上更加丰富和富有层次感。
李斯特还在改编曲中加入了丰富的音乐形式和结构变化。
在保留了原曲的基本结构和情感基调的他对曲目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加工和改动,使得整个曲目更加符合钢琴独奏曲的演奏要求和审美风格。
通过变化的乐章形式和结构化处理,使得整个曲目在表现力和音乐感染力上都得到了增强。
李斯特在改编曲中加入了大量的音乐主题和变奏处理,使得整个曲目更加丰富和多样。
他通过对主题的变奏和发展,使得整个曲目更加具有戏剧性和音乐张力。
在某些地方,他还加入了一些即兴和发挥,使得整个曲目更加富有个性和表现力。
68 MUSIC LOVER“钢琴之王”李斯特在音乐史上有着无可比拟的承前启后的地位。
“李斯特的音乐是辉煌的,他不仅将其‘金帛珠玉’倾化于键盘之上,更是把作品推向了时代的巅峰。
他的音乐风格宏伟,跨越了所有的界限,那热烈和激情令人着迷。
”美国钢琴家艾米·费伊(Amy Fay )如此评价道。
李斯特一生共作有一百多首钢琴改编曲,他将前辈及同时代作曲家著名的管弦乐曲、声乐曲等非钢琴音乐改编为钢琴曲,极大地扩展了钢琴的表现力,为音乐爱好者们带来了不一样的听觉享受。
李斯特的钢琴改编曲有五十八首舒伯特作的钢琴改编曲。
唱片中的《水上吟》(Au fdem Wasser zu singen )、《莎士比亚的小夜曲》(Ständchenvon Shakepeare )、《我的问候》(Sei mir gegrüsst )、《慕春》(Frühlingsglaube )、《你是安宁》(Du bist dieRuh )、《纺车旁的格丽卿》(Gretchen am Spinnrade )和《流浪者之歌》(D e rWanderer )均选自《十二首艺术歌曲》(12 Lieder )。
《水上吟》改编自德国诗人F. L. 格拉夫·祖·施托尔贝格-施托尔贝格(F. L. Graf zu Stolberg-Stolberg )1782年创作的同名诗歌。
在改编曲中,李斯特按照原诗歌的形式,将其划分为三段规整的分节歌。
多声部的特点贯穿全曲,李斯特在舒伯特原有伴奏旋律的基础上额外增加了一条背景旋律,因而整首歌曲在三声部与四声部之间不断变换。
的艺术歌曲,他宣称舒伯特是所有作曲家中最富有诗意的,体现了其对舒伯特的倾心之情。
本期附片是李斯特《钢琴音乐全集·第五卷:舒伯特歌曲改编》,专辑共收录了十四首李斯特根据舒伯特艺术歌曲创当琴键唱响艺术歌曲的旋律When Piano Keys Sing the Melodies of Art Songs李斯特《钢琴音乐全集·第五卷:舒伯特歌曲改编》文字_朱泱衡Liszt’sComplete Piano Music · Volume 5: Schubert Song Transcriptions李斯特69《莎士比亚的小夜曲》歌词出自莎士比亚神话戏剧《辛白林》(Cymbeline )剧本中的第二幕第三场,是乐手唤醒女主角伊莫琴所唱的晨歌。
测试音响器材效果《喇叭的二十八道试炼》2CDDTS-ES[WAV]专辑名称:喇叭的二十八道试炼 2CD专辑艺人:群星唱片公司:DG/普洛文化发行时间:2016年资源格式:WAV DTS-ES6.1专辑简介:喇叭的二十八道试炼,选这二十八首曲子的标准有二,一是好听,二是要有测试喇叭的效果。
不好听的音乐,音响效果再突出也没用,毕竟音乐是用来享受的,不是苦自己的。
而除了享受、让自己快乐之外,这些音乐当然还要有测试音响器材的功能,这样才能对音响迷的调声有帮助。
原本我总共选了二百多分钟,足足可以制作四张CD。
不过我因为我们一次只推出二张CD,所以又在这二百多分钟的音乐中严格挑选,最后选中这二十八首,总共超过132分钟的音乐。
为何老是选择与DG唱片合作?一来这家唱片公司的录音哲学走的是重现音乐会现场的气氛,不夸大音效,注重平衡自然,这样的录音效果对于追求音响器材的平衡调音有正面帮助。
也就是因为录音效果不夸张,注重自然平衡,所以许多音响迷往往误以为DG的录音是平庸的。
其实,如果有现场音乐会聆听经验的人,就会发现DG的录音其实是真实的,尤其在保留音乐家诠释风格的完整上,更是比玩弄突出效果的录音还要认真。
另外一个选择DG唱片合作的原因更直接,那就是我们有过数次合作经验,驾轻就熟。
音乐的好听与否有时是主观的,我听了会感动的音乐,您不一定有相同的感觉。
但是,对于哪些音乐的表现能够测试喇叭则是有客观性的标准,就算不是100%客观性,也能保有共识性的客观。
例如,当一位男高音发出全部能量唱歌时,受到压力的不仅是中音单体,连高音单体、低音单体都同样承担强烈的能量。
所以,如果能够让男高音唱得好听,这对喇叭的整体平衡性应该是不差的。
又例如,如果能够把大提琴轻轻擦弦的振动表现出来,那就代表这对喇叭的中音单体与低音单体反应非常灵敏,而且控制力很好。
喇叭单体反应灵敏与否,对于音乐演奏再生的真实程度起了关键性的影响力,理论上喇叭单体的振动应该跟录音时麦克风的振膜一样灵敏,这样才能把麦克风所拾取的细微振动完整再生。
舒伯特《b小调第八交响曲》作品分析b小调第八交响曲《未完成》,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作于1822年,作者时年25岁,但直到43年后乐谱才被发现,并于1865年首次公演。
本交响曲唯有第一、第二两乐章拥有完整的曲谱,第三乐章只有九小节改编为管弦乐曲,其它部分仍停留在钢琴曲谱的形态,第四乐章则连草稿都没有。
但由于此曲的已完成部分乐章出彩,故在形式上虽然未完成,但实际上完整无缺,并因此引出许多穿凿附会的传说,影响颇大。
但第一、第二两个乐章无论在形式上或感情处理上,都能搭配得天衣无缝,整个内容至此已表达得十分完整,再加任何诙谐曲乐章或终乐章,均有画蛇添足的感觉。
所以,此曲在形式上虽然未完成,但实际上是完整无缺的,并因此而显得结构新颖,这恐怕是作者始料不及的。
此曲不仅是舒伯特交响曲中最杰出的作品,也是浪漫音乐的一部绝世佳作。
它抒发了作者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忧伤情绪充满了整个乐曲。
透明清纯、优美丰富的旋律,不加装饰和声和音色,这种作曲手法非常新鲜,这是此曲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交响曲之一的重要原因。
本曲未完成而终,这为它增添了许多穿凿附会的谣言传说,甚至有人将它杜撰成故事,拍成电影。
如此一来,此曲更是家喻户晓。
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b小调——3/4拍,这是比较简单的奏鸣曲形式,最开始没有引子,第一主题初由低音弦奏出富有暗示性的旋律,名指挥家温加纳形容为“好像是来自地底世界的声音”。
这段旋律,在第一乐章和第二乐章中都担任重要的角色。
这是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亮相,奏出一段极为低沉的下行旋律,包含了忧郁、压抑的情绪,又好像是作者在沉思,思考着一些不愉快的、难以解决或面对的事实……接下来弦乐器共同奏出较为急促的的十六分音符,营造出了一种紧张的气氛,并以此作为第一主题的背景。
在这种气氛的烘托下,木管乐器奏出了b小调的第一主题。
这个主题听起来带有淡淡的悲剧色彩,给人一种沉重的、抑郁的感觉,像是作者的脑海里此刻充满着对现实悲观的思绪……·圆号在第一主题的尾部吹奏出一个长音,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回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