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污染和防治
- 格式:ppt
- 大小:2.76 MB
- 文档页数:12
第一篇:农药污染及防治措施.农药污染对土壤的影响及防治措施农药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投入物对农业发展和人类粮食供给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有资料表明,世界范围内农药所避免和挽回的农业病、虫、草害损失占粮食产量的1/ 3。
然而长期大量的使用农药其污染及危害是极为严重的,农药对土壤、大气、水体的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破坏已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更是农业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交换的枢纽,研究和探讨农药在土壤环境中的行为规律及土壤污染机制将有助于发挥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积极作用,并采取科学的手段消除或弱化农药对土壤乃至农业生态系统及人类健康的影响与危害。
土壤农药污染是一全球性问题。
在我国,受农药使用历史、施用技术以及产品结构等因素影响,土壤农药污染较为严重,成为制约食品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桎酷。
1.农药对土壤的影响1.1.农药对土壤的污染农药对土壤的污染是指人类向土壤环境中投入或排入超过其自净能力的农药,而导致土壤环境质量降低,以至影响土壤生产力和危害环境生物安全的现象。
农药对土壤的污染与施用农药的理化性质、农药在土壤环境中的行为及施药地区自然环境条件密切相关[1]。
农药的理化性质是农药对土壤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建国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我国使用的无机类、有机氯农药的性质极稳定,不易分解,尤其有机氯农药水溶性高、脂溶性低,表现高残留、易迁移的特性,致使此类农药禁用近20年后全国大部分地区土壤中仍有残留[2]。
如1992年国家环保总局测试表明,江苏南通棉区土壤中DDT最高残留量仍达1123 mg/ kg。
换代产品有机磷、氨基甲酸脂类、有机氮类杀虫剂和磺酰脲类除草剂的使用,相对缓解了土壤污染的程度,但污染范围却由于农药使用范围的扩大而扩大,污染形势亦不容乐观。
1.2.农药污染土壤的途径农药污染土壤的主要途径:一是施用于田间的各种农药大部分落入土壤中,附着于植物体上的部分农药因风吹雨淋落入土壤中;二是使用浸种、拌种等施药方式,或是将农药直接撒于土壤中,造成污染的累积;三是近年来采用喷射方法(如飞机喷射使用农药,估计有50%以上的农药从叶面落入土壤,也有大量的农药撒在或蒸发到空气中,一旦降雨,随雨水降落到土壤中,污染土壤[3]。
农药的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研究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化学物质,能有效地控制农作物的害虫和病虫害,提高农作物产量。
农药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潜在风险。
本文将介绍农药污染的现状,并探讨一些防治措施。
农药污染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水体污染:农药通过农田灌溉和雨水冲刷等途径,进入水体,对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农药残留会导致水中生物的死亡和生态失衡,甚至影响到下游的饮用水安全。
2. 土壤污染:农药在施用后会残留在土壤中,长期积累会导致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不仅使农作物含有农药残留,还可能通过食物链影响到人类的健康。
3. 空气污染:农药在施用和喷雾过程中,会产生农药的气溶胶,通过空气传播,造成空气污染。
这不仅对周围环境造成危害,也可能对人体呼吸系统产生影响。
为了减少农药污染,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具体如下:1. 合理使用农药:选择适当的农药种类和用量,并按照使用说明正确施用。
避免过量使用和密集喷洒,以减少农药在环境中的累积和残留。
2. 推广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寄生虫、细菌等生物来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方法。
推广生物防治可以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降低农药使用量,从而减少农药污染。
3. 加强监测和监管:建立健全的农药残留监测体系,定期对农作物、土壤、水体等进行检测,及时发现和解决农药污染问题。
加强对农药生产、销售和使用的监管,防止非法农药的滥用。
4. 推广绿色农药:绿色农药是指对环境友好、对作物和生物无毒性、低毒性的农药。
推广绿色农药的使用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农药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5. 增加农药残留物的处理手段:研发和推广有效的农药残留物处理技术,包括土壤修复、水体净化和生物处理等方法,以降低和清除农药在环境中的残留量。
农药的污染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对农作物产量提高和环境保护形成了一定的矛盾。
通过合理使用农药、推广生物防治、加强监测和监管、推广绿色农药以及增加农药残留物的处理手段等措施,可以减少农药污染,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土壤中农药的污染与防治(1)
农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农药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
然而,长期以来农药的大量使用也给土壤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问题,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害。
因此,在土壤中农药的污染与防治方面,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
一、土壤中农药污染的现状及原因
1.现状:土壤中农药残留含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化学合成农药更为突出。
2.原因:一方面是各类农药使用量的增加,另一方面则是人们对农药质量、使用方法等方面认知不足,导致农药在使用中的超标、滥用等行为。
二、土壤中农药污染的危害
1.对人体的危害:长期接触受污染的土壤会导致人体接触到农药,严重的会引发肝脏、神经系统等相关疾病。
2.对环境的危害:农药残留对植物、动物等组成的生态系统构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和威胁。
三、土壤中农药污染防治的方式和方法
1.改变化学合成农药的使用数量和比例,降低土壤中的农药含量。
2.改变每年种植的作物种类和数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频率和量。
3.建立土壤环境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土壤中农药含量的异样指标。
4.开展农药使用交流活动,提高群众农药使用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在农药使用的同时,我们应该始终保持对土壤的尊重与关爱,通过在
减量、替代、改良等多个方面入手,最终实现对农药污染的有效控制,保证农产品的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农药的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研究农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农药作为农业生产中的重要辅助工具,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保障粮食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农药使用量的增加,农药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给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对农药污染的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并寻求有效的防治措施,已成为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农药污染的现状1. 农药污染的来源农药污染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农田土壤和地下水:随着农药的施用和农作物的生长,农药残留在土壤中,经过渗透和降解后,容易进入地下水中,从而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
(2)农产品:由于农药在农作物上的残留,食品中会存在农药残留问题。
(3)大气:农药在喷洒时,很容易随着气溶胶的形式扩散到空气中,造成大气污染。
(4)水域:在灌溉过程中,农药会随水流进入河流湖泊等水域,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2. 农药污染的影响农药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1)生态环境破坏:农药残留会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影响土壤的肥力和生态平衡。
(2)水源污染:农药残留在地下水和水体中会影响饮用水的质量,给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3)食品安全问题:食品中的农药残留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长期摄入可能引发慢性疾病。
(4)生物多样性丧失:农药对昆虫、鸟类等野生动物造成影响,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二、防治措施研究1. 加强农药使用管理加强农药的使用管理,采取严格的施用标准和技术规范,降低农药的使用量和频次,选择高效、低毒的农药品种,并按照农药的使用说明进行正确使用,避免农药的过量使用和乱喷乱洒的现象。
2. 推广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农药替代技术,它利用天敌、病原体或天然植物提取物等自然因素来控制农业害虫和病害,相比传统农药,生物防治技术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更小,对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更有利。
应该大力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替代化学农药的使用。
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与防范农药是农业生产中的一种重要工具,可以有效地控制病虫害,提高农作物产量。
然而,随着农药的广泛使用,农药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日益严重。
本文将详细介绍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情况,并提出一些防范措施。
一、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情况1. 地下水污染:农药在农田中施用后,随着降雨等因素的影响,农药会渗入土壤并进入地下水,造成地下水的污染。
这对于水源地和人类的饮用水安全构成了威胁。
2. 土壤污染:农药的使用不仅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也会对土壤造成污染。
农药残留在土壤中,会对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其他生物造成伤害,破坏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
3. 生物多样性减少:农药使用过程中,除了目标害虫被杀死外,其他的昆虫和动物也会受到农药的影响。
这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防范农药污染的措施1. 合理使用农药:农民在使用农药时应遵循使用说明书,按照推荐剂量和使用方式进行施用。
同时应尽量选择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2. 清理农药包装物:农民在使用农药后,应及时清理农药包装物,确保不留下任何残留物。
农药包装物应进行分类储存并集中处理,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
3. 推广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可持续的农作物病虫害控制方法。
通过引入天敌或者利用生物杀虫剂进行防治,可以减少对农药的依赖,降低农药的使用量。
4. 加强监管和执法:政府应加强对农药市场的监管和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销售和使用假冒伪劣农药行为。
同时应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5. 发展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一种对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方式。
在有机农业中,禁止使用合成农药和化肥,可以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6. 研发低毒、高效农药:科技的发展可以推动农药的研发,研制出低毒、高效的农药产品。
这些农药可以更好地控制病虫害,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三、结论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解决。
只有合理使用农药,加强监管执法,推广生物防治,发展有机农业,以及研发低毒高效农药等综合措施的应用,才能实现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农药的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研究农药是保护农业作物和畜禽免受病虫害的重要手段。
但是,农药的使用也带来了许多环境和健康问题。
目前,全球农药污染问题比较严重,以下就农药的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展开研究。
一、农药污染现状1、土壤污染:随着农药的广泛应用,许多农药都随着雨水或灌溉水流入土壤中,一些具有较高残留时间的农药在土壤中积累。
这些农药会对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及物种的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
2、水体污染:农药使用过量或不当使用会导致田间土壤中的农药随着降雨或灌溉水流入河流、湖泊等水体中,造成水体污染。
水生生物及其食物链上的其他生物,如鱼类、藻类、浮游动物,都会受到影响。
3、空气污染:一些农药在喷洒后,由于气温、气压等自然环境因素,很容易扩散到周边空气中,对空气造成污染。
空气中的污染物质进入人体呼吸系统后可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
二、防治措施1、合理使用农药:合理使用农药是防止农药污染的重要措施。
使用农药前,一定要对病虫害进行科学辨别,选择适宜的农药和使用方法,按照说明书中的使用剂量进行喷洒。
在使用过程中,还要注意合理施药和选用新型高效低毒农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2、加强农药安全管理:实行农药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规范农药销售、存储、运输和使用流程,建立健全质量认证制度,完善生产、销售、检测、监督管理体系。
加强对销售渠道的监管,严格打击非法经营和销售假冒伪劣农药和兽药。
3、推广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利用天敌、微生物、化感物质等生物制剂来控制农作物病虫害,减少农药的使用。
生物防治技术能够保证农作物健康,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是一种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方法。
4、加强污染物治理:采用净化水体技术、土壤修复技术和空气净化技术等手段,改善污染环境,减少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例如,采用植物修复技术可以将化学方法难以去除的农药残留物质通过植物的吸附和分解作用排出人们的生活环境。
总之,防止和减少农药污染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农药污染:影响及预防措施引言: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滥用和不当使用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本文将详细介绍农药污染的影响,以及预防农药污染的有效措施。
一、农药污染的影响1. 对环境的影响农药常常通过空气、水源和土壤进入环境,对周围的土壤、水体和生物多样性造成潜在威胁。
农药的残留会导致土壤的退化,进而影响农作物的质量与产量。
此外,农药污染还会造成水源的污染,威胁到水生生物的健康与生存。
2.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经由农产品或食水摄入农药残留可能对人体产生潜在危害。
某些农药具有慢性毒性,长期摄入可能引发慢性病,例如癌症、生殖系统问题和神经系统疾病。
此外,农药残留还可能通过食物链的传递进入人体,进一步危害人类的健康。
二、预防农药污染的措施1. 合理使用农药农民应根据农作物种类、病虫害程度和农药特性合理使用农药。
避免过量使用、频繁使用同一种农药,以及在禁用期使用。
同时,选择具有较低毒性和高效率的农药,确保其与目标作物相适应。
2. 推广有机农业有机农业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和化肥,通过生物农药和有机肥料控制病虫害。
推广有机农业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农药污染的产生。
3. 加强监管与培训政府和相关管理机构应建立健全的农药监管制度,加强对农药的登记审批和市场监管。
同时,加强农民的培训与指导,提高其对农药使用的认识,教育农民遵守农药使用的最佳实践。
4. 强化农业废弃物处理正确处理农业废弃物是避免农药污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农残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应得到重视,确保废弃物的有效处理和处置,防止农药残留进一步污染环境。
5. 鼓励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来控制病虫害的一种无公害防治方法。
鼓励农民使用生物防治,不仅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还可以提高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结论:农药污染给环境、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的风险。
预防农药污染是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重要举措。
通过合理使用农药、推广有机农业、加强监管与培训、强化废弃物处理以及鼓励生物防治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预防农药污染,实现可持续的农业发展。
农药的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研究一、农药的污染现状农药的广泛使用已成为现代农业中不可避免的环境问题。
农业生产中,为了保障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农民们经常使用各种农药来防治病虫害。
长期的大量使用农药也给土壤、水源等环境带来了不可逆转的破坏。
在农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农药的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的问题,影响着整个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健康。
一方面,农药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导致了环境中的农药残留问题。
据统计,全球范围内,每年约有200万人因接触农药而导致中毒,农作物中的农药残留也成为了人们食品安全的隐患。
农药的使用还会对土壤、水源和空气产生严重的污染。
农药通过土壤中的渗透、流失和蒸发等方式进入水体中,造成了水资源的污染。
而且,在空气中,一些挥发性农药的颗粒也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遗憾的是,农药污染的问责追溯非常困难,一旦造成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后果往往难以挽回。
农药污染的防治已经成为了当今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中的重要课题。
二、农药污染的防治措施研究1. 推广绿色农药绿色农药是指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对目标有害生物有毒作用的农药,通常是指微生物杀菌剂和植物源农药。
与传统的化学农药相比,绿色农药不易产生环境残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更小。
推广和应用绿色农药已成为了当前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举措。
政府可以采取资金扶持、技术推广和政策引导等方式,鼓励农民广泛使用绿色农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 加强监管和管理当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对农药的使用和管理都有一套完整的监管制度。
这些监管制度包括了对农药的使用量、使用方法、使用时机等进行详细的规定,督促农户合理使用农药,减少农药的滥用和残留。
政府还可以加大对农药市场和销售渠道的监管,杜绝农药市场的非法农药流通,保障农村地区的农药使用的质量和安全。
3. 提倡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指在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根本目标,保持农业生态平衡的一种农业模式。
相对于传统农业,生态农业更加注重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和环境的保护性。
农药的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研究【摘要】农药是保障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工具,但其过度使用和不当管理导致了严重的农药污染问题。
本文从农药污染的来源和影响、农药在环境中的残留和转移、农药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农药污染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以及农药使用管理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通过分析发现,农药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必须加强农药管理与监测,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以减少农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风险。
文章最后提出未来农药污染防治的重点,强调了加强管理和监测的重要性,呼吁社会各界重视农药污染问题,共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药污染、农药使用管理、环境残留、生态系统、监测、防治措施、研究进展、重要性、严重性、未来方向1. 引言1.1 农药的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研究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化学物质,可以有效地控制害虫、杂草和病虫害,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农药的过度使用和不当施用导致了农药污染问题的严重性日益凸显。
农药在农田、水体和空气中的残留及转移,对生态系统及人类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农药污染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环境问题,亟待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来减少其危害。
为了解决农药污染问题,各国科研人员一直在进行相关研究。
从农药的来源和影响入手,分析农药在环境中的残留和转移规律,探讨农药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研究农药污染防治措施的进展,并强调农药使用管理的重要性。
通过对农药污染问题的深入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其严重性,加强农药管理与监测,制定科学合理的农药使用政策,以期减少农药对环境及人类健康的损害,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
2. 正文2.1 农药污染的来源和影响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化学物质,用于防治病虫害、杂草等农作物的危害。
农药在不恰当使用的情况下会产生污染,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农药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农田、水体和空气。
在农田使用农药时,部分农药会残留在土壤中,导致土壤污染。
农田中使用的农药还可能通过水体污染物的形式进入河流、湖泊等水体,对水生生物产生危害。
农药的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研究随着农业的发展和生产水平的提升,农药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农药的过度使用和不当使用也导致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农药污染已成为当前环境保护的一大难题,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对农药的污染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一、农药污染的现状1. 农田土壤污染农药的使用对土壤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长期使用高毒、高效和广谱的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会对土壤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
这些污染物在土壤中积累,降低了土壤的肥沃度,破坏了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平衡,使得土壤质量明显下降。
2. 地下水污染由于大量的农药在农田中使用,其中的化学物质很容易渗入地下水中,导致地下水污染。
特别是在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农业发达地区,地下水资源一度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对周边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在灌溉和雨水冲刷的过程中,农田中使用的农药会随着水流进入河流、湖泊等水域,导致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不仅影响水域生物的生存,还会对人类饮用水和渔业产生影响。
4. 空气污染农药的喷洒和挥发会导致空气污染,对周边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潜在危害。
特别是在大面积的农田中,长时间的农药使用会造成局部空气质量下降,甚至对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
以上这些农药污染现状表明,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已成为环境保护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农药污染防治措施研究1. 合理使用农药农药的合理使用是防治农药污染的首要措施。
农民在使用农药时应注意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使用,避免大面积、无目标的喷洒,选择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控制使用的剂量和频次。
同时要注意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和作物情况,科学合理地选择农药品种和使用方法,以减少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2. 推广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可行的防治农药污染的手段,通过引进天敌、天然病原微生物等生物控制因子,达到对害虫、病害的控制。
相比传统的化学农药,生物防治具有环保、安全、有效的优势,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农产品的化学残留。
农药污染对土壤的影响及防治措施农药污染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被使用过量或不当使用,导致农药残留在农田土壤中,从而对土壤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农药污染对土壤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土壤质量下降:农药对土壤中的有机质、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微生物和酶活性有抑制作用,降低了土壤的肥力。
同时,农药的残留会累积在土壤中,导致土壤重金属负荷增加,使土壤质量下降。
2.生态系统失衡:农药对土壤中的微生物、线虫、蚯蚓等有害无害土壤生物的数量和多样性产生影响,破坏了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食物链的起始环节,对维持土壤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动态平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药的使用破坏了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多样性,进而影响了土壤生物链的稳定性和功能。
3.土壤侵蚀加剧:农药污染破坏了土壤的结构,降低了土壤的持水能力和抗侵蚀能力,从而加剧了土壤侵蚀的风险,导致土壤流失和水土流失。
4.土壤污染传递风险:农药在农田土壤中残留的时间较长,会进一步渗透到地下水、河流和湖泊等水体中,导致水体污染,对水生生物产生危害。
同时,农药还可通过土壤颗粒的迁移和沉积,对地表水体形成污染,进而影响到周围的生态环境。
为了解决农药污染对土壤的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防治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2.制定农药使用规范:各地应根据当地的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作物种植特点,制定相应的农药使用规范。
规范农药的使用剂量、施用方式和使用方法,合理安排农药施用的时间和频率,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和残留。
3.推广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敌、寄生虫、微生物等自然界存在的生物因素来控制害虫和病害的发生。
可以通过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引进和培育益虫等方式,增加土壤中有益生物的数量和多样性,提高土壤的自然抵抗力。
4.加强农药环境监测:建立农药残留监测体系,定期对农田土壤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农药残留情况,并对超标的土壤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整治措施。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农药生产和使用环节的监管,确保农药的合规使用和环境安全。
农药污染与防治措施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 又是具有毒物属性的有害化学物质, 不合理使用将导致对人体键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 人们对环境质量和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
由于种种原因, 我国当前的农药污染状况不容乐观, 某些地方还相当严重。
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 防治农药污染越来越重要。
我国化学农药污染的现状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药使用品种多、用量大, 其中70%-80%的农药直接渗透到环境中, 对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农产品造成污染, 并进一步进入生物链, 对所有环境生物和人类健康都具有严重的、长期的和潜在的危害性。
例如, DDT又叫滴滴涕, 化学名“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 化学式(ClC6H4)2CH(CCl3), 白色晶体, 不溶于水, 溶于煤油, 可制成乳剂, 是有效的杀虫剂。
化学结构中的苯环是致毒部分, 三氯乙烷基是脂溶性部分, 它对害虫几丁质层的高度亲和力, 能使DDT 透过体壁进入虫体, 起到触杀作用。
该产品几乎对所有的昆虫都非常有效, 在20世纪上半叶防止农业病虫害, 减轻疟疾伤寒等蚊蝇传播的疾病危害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但由于其对环境污染过于严重, 目前很多国家和地区已经禁止使用。
科学家们发现滴滴涕在环境中非常难降解, 并可在动物脂肪内蓄积, 甚至在南极企鹅的血液中也检测出滴滴涕。
鸟类体内含滴滴涕会导致产软壳蛋而不能孵化, 尤其是处于食物链顶极的食肉鸟几乎因此而灭绝。
因此从70年代后滴滴涕逐渐被世界各国明令禁止生产和使用。
除此以外, 体内蓄积滴滴涕DDT的妇女有较高的早产率, 新生儿的早产和初生时体重的增加也和DDT 有某种联系。
已有的医学研究还表明了它对人类的肝脏功能和形态有影响, 并有明显的致癌性能。
农药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农药既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 又是对生物体有害作用的化学物质, 即具有毒物的属性。
农药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三条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中毒, 其中包括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等。
农药的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研究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化学物质,可以有效地控制害虫和病虫害,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随着农药的大量使用,农药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农药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加强农药的管理和防治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农药污染的现状:1. 农产品污染:农药残留是当前农产品安全的一个重要问题。
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导致农产品中农药残留严重。
一些高毒、高残留的农药会超出安全使用标准,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2. 土壤污染:农药在施用后往往会在土壤中残留较长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农药在土壤中积累,导致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会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性,破坏土壤生态系统,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
3. 水体污染:农药残留会通过雨水或灌溉水流到河流、湖泊等水体中,引起水体污染。
一些有机磷、有机氯农药对水生生物具有毒性,造成水生生物死亡,破坏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4. 生态环境影响:大量使用农药会破坏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影响农田的生物多样性。
农药通过生物链传递,对非目标生物产生影响,威胁生物多样性。
农药污染的防治措施研究:1. 严格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农药生产、销售和使用的管理制度。
加强对农药的登记、审批和监督,规范农药的使用,严格限制高毒、高残留的农药的使用。
2. 推广绿色农药:加大对绿色农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
绿色农药是指对环境友好、对人体安全的农药,它们对土壤和水体污染少,可以有效控制害虫和病害,具有潜力替代传统农药。
3. 科学施药技术:推广科学的施药技术,减少不必要的农药使用。
采用精准农业技术,结合气象、作物生长等因素,合理确定施药时间和剂量,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4. 生物防治替代:发展生物防治技术,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资源对害虫和病害进行防治,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降低农药残留。
5. 农药残留监测:加强对农产品农药残留的监测力度,确保农产品农药残留在安全范围内。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加强对农产品的抽检和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