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法学-张斌
- 格式:pdf
- 大小:2.58 KB
- 文档页数:2
汉语言文字学必读书目30种2009年10月修订1、《中国语言学史》王力2、《语文常谈》吕叔湘3、《基础语言学教程》徐通锵4、《普通语言学教程》 [瑞士]索绪尔5、《现代语言学流派》冯志伟6、《应用语言学概论》于根元7、《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赵金铭8、《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9、《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陆俭明、沈阳10、《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11、《汉语语法学》张斌12、《汉语语法入门》马庆株13、《汉语描写词汇学》刘叔新14、《现代汉字学纲要》苏培成15、《语义论》石安石16、《词汇语义学》张志毅张庆之17、《修辞学发凡》陈望道18、《古汉语通论》(《蒋礼鸿文集》)蒋礼鸿19、《训诂学原理》王宁20、《训诂学概论》方一新21、《古汉语词汇纲要》蒋绍愚22、《文字学概要》裘锡圭23、《音韵学教程》唐作藩24、《中国修辞学》杨树达25、《〈说文解字〉注》 [清]段玉裁26、《说文释例》 [清]王筠27、《经传释词》 [清]王引之28、《四书章句集注》 [宋]朱熹29、《训诂丛稿》(《郭在贻文集》)郭在贻30、《同源字论》(《同源字典》)王力研究生阅读、写作初步建议(09)壹、阅读一、文献文本:文献阅读的目的是增强语感,储存语料,了解语言面貌;精读(即参考注释,字句无窒碍)阅读量10-15万字(不包括注释),泛读(即不一定参考注释,基本理解)阅读量20-30万字;下列书目大致按难易排序,可以二选一(史书部头大,可以选读)。
1、《世说新语》/《坛经》2、《中古汉语读本》(方一新、王云路编著)3、《近代汉语读本》(刘坚编著)4、《论语》/《孟子》(杨伯峻译注)5、《史记》/《汉书》(传记部分)6、《庄子》(陈鼓应今注今译)/《荀子》(王先谦集解)7、《诗经》选读(100篇以上)/《左传》选读二、专著一:这部份阅读的目的主要是巩固和补充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其中有几种是材料书或兼属材料书。
1、蒋礼鸿、任铭善《古汉语通论》3、郭在贻《训诂学》4、齐佩瑢《训诂学》5、音韵学1种6、许慎《说文解字》7、顾野王《原本〈玉篇〉残卷》8、《尔雅》及郭璞注9、《汉语古文字字形表》/《古文字类编》10、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11、裘锡圭《文字学概要》12、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13、李玲璞《甲骨文文字学》14、张涌泉《汉语俗字学导论》15、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16、杨树达《中国修辞学》17、陈望道《修辞学发凡》18、徐国珍《仿拟研究》19、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20、李宇明《中国语言规划论》三、专著二:这部份阅读的目的是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和理论思考能力,可以根据计划的研究趋向选读,但是阅读量应该在书目的1/2以上。
对《新编现代汉语》(张斌主编)语法章的几点认识作者:杨静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08年第08期【摘要】本文对《新编现代汉语》(张斌主编)的语法一章进行了评述。
作者认为,《新编现代汉语》语法章展示了教学语法和专家语法的有效结合,注重语法事实的描写和解释,力求提高学生解决语法问题的实际能力,充分体现了新时期语言学研究的新成果。
【关键词】《新编现代汉语》(张斌主编);语法章《新编现代汉语》(张斌先生主编)是一部立足21世纪语言学的新发展,面向21世纪的大学生的新要求,充分展现新时期语言学研究的新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针对性的新教材。
诚如吕叔湘先生所言“一种教材的优劣,主要看它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这部教材在这方面的用力颇深,表现了编写者勇于创新,力求真正提高学习者实际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远见卓识。
眾所周知,在现代汉语教学中,语法一章几乎占了现代汉语教学总课时量的二分之一,因此,语法一章编写的成功与否,几乎决定着整个教材编写的成功与否,同时也几乎决定着这门课教学效果的成功与否。
较之与其他同类教材,《新编现代汉语》(以下简称《新编》)在这一章的编排上尤其表现出了鲜明的特色。
一、教学语法和专家语法的有效结合,体现语法研究的新成果由于对象不同,研究目的不同,便存在着各种语法,一般来说,专家语法是把语言作为一种规律的体系进行研究,目的在于揭示通则,对语法的系统和语法的规律做出理论的概括和说明,它的特点是往往借助新的理论,刻意求新,力求发现语言中尚未发现的规律,以能指导人们对语言的更准确的运用为主旨。
但同时又可能会出现陷于主观而只成为一家之言的倾向。
教学语法又称“学校语法”,它是利用理论语法科学研究的成果,专为教学目的服务的语法。
因此,教学语法是为了有利于学生把语言作为一种工具来学习,其根本目的是在了解语法知识的基础上掌握语言技能。
教学语法通常表现出较强的实用价值,但同时又可能因为缺乏创新和发展而表现出知识结构陈旧,无法适应新的语言现象的出现和语言现象的新变化的特点。
语言学、文学、文艺学等相关专业荐读书目(硕博阶段之硕士篇)语言文学硕士等专业推荐阅读书目汇总文艺学1. 柏拉图:《文艺对话录》,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
2.亚里士多德、贺拉斯:《诗学诗艺》,郝久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3.戴维·洛奇:《二十世纪文学评论》(上、下),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
4.罗钢等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5.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6.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7.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8.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全系共读书)9.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10.比厄斯利:《西方美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1.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 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
12.丹纳:《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
13.莱辛:《拉奥孔》,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14.英伽登:《论文学作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
15.刘勰著、周振甫注译:《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2011年。
16.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
17.詹姆斯·克利福德,乔治·E·马库斯:《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18.瑞恰慈:《文学批评原理》,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
19.瓦特:《小说的兴起》,三联书店,1992年。
20.韦尔施:《重构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一)语法学、语用学研究方向1.叶蜚声、徐通锵 2010 《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2.周荐 2016 《现代汉语词汇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阶段)经典书目推荐一、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1.普通语言学教程【瑞士】索绪尔高名凯译商务19822.方光焘语言论文集方光焘江苏教育19863.普通语音学纲要罗常培王均科学出版社 19814.简明语言学史 R.H.罗宾斯许德宝等译中国社会科学19975.语言学方法论桂诗春宁春岩外研社19976.语言论高名凯商务 19957.语言论【美】布隆菲尔德袁家骅译商务 19808.语言论爱德华·萨丕尔商务19859.历史语言学任通锵商务199910.语义学【英】杰弗里·利奇李瑞华译上海外语教育198711.语义学(修订本)徐烈炯语文 199512.句法结构乔姆斯基邢公畹译中国社会科学 197913.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语文198914.语言要略【美】Dwight Bolinger 方立译外研社 199315.现代语言学流派冯志伟陕西人民199916.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威廉·冯·洪堡特商务 199917.当代社会语言学徐大明陶红印谢天蔚中国社会 200418.语法化学说(第二版)梁银峰译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19.中国社会语言学(第3版)郭熙商务印书馆 2013二、现代汉语1.汉语方言概要(第二版)袁家骅等语文 20012.现代汉语方言概论侯精一上海教育 20023.语音学教程林焘王理嘉北京大学 19924.汉语描写词汇学刘叔新商务 19955.语法研究入门吕叔湘马庆株商务19996.中国文法要略吕叔湘商务 19827.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商务 19798.语法问答朱德熙商务 19859.语法讲义朱德熙商务 198210.汉语语法学张斌上海教育 200311.汉语修辞学(修订本) 王希杰商务 200412.修辞学发凡陈望道复旦大学 200813.现代汉语史刁晏斌福建人民 200614.规范语言学探索戴昭铭上海三联 199815.现代汉字学纲要(增订本)苏培成北京大学199416.词义的分析和描写符淮青语文 199617.汉语语法研究张斌胡裕树商务 198918.汉语口语语法赵元任吕叔湘译商务 197919.中国现代语法王力商务 198520.汉语语法学邢福义东北师范大学 199721.语法理论纲要范晓上海译文 200322.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陆俭明北京大学 200323.新编语用学概要何兆熊上海外语教育 200024.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冯胜利北京大学 199725.现代汉语词类研究郭锐商务200226.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四版)陆俭明北京大学201327.汉语语法研究的认知视野袁毓林商务200428.汉语功能语法研究张伯江、方梅,江西教育 1996三、古代汉语推荐书目1.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撰〔宋〕徐铉校订中华书局 19632.说文解字注〔东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3.文字学概要裘锡圭商务印书馆 19884.中国古文字学通论高明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5.宋本广韵〔宋〕陈彭年等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6.宋刻集韵〔宋〕丁度等中华书局20057.中原音韵校本张玉来,耿军校中华书局 20138.汉语音韵王力中华书局20039.汉语音韵学董同龢中华书局201110.汉语音韵学教程(第三版)唐作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1.诗词格律王力中华书局200912.经典释文〔唐〕陆德明中华书局 198313.方言笺疏〔清〕钱绎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14.尔雅义疏〔清〕郝懿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5.释名疏证补〔东汉〕刘熙撰〔清〕毕沅疏证〔清〕王先谦补中华书局200816.训诂学要略周大璞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017.训诂学(修订本)郭在贻中华书局 200518.古代汉语虚词词典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室商务印书馆199919.古代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修订本)杨伯峻,何乐士语文出版社 200120.中国语言学史王力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21.汉语语法史王力商务印书馆 201422.简明汉语史(修订本)向熹商务印书馆201023.历史语言学徐通锵商务印书馆 199124.中国古代语言学史(新增订本)何九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25.中国历代语言文字学文选洪诚选注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226.古汉语语法学资料汇编郑奠,麦梅翘编中华书局 196427.马氏文通读本吕叔湘,王海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四、中国古代文学先秦部分推荐书目1.中国古代神话袁珂华夏2.诗经选余冠英人民文学3.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4.孟子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5.庄子集释郭庆藩中华书局6.春秋左传注杨伯峻中华书局7.楚辞选马茂元人民文学五、汉魏晋南北朝部分推荐书目1《史记》中华书局2.汉魏六朝诗选余冠英人民文学3.汉魏六朝赋选翟蜕国上海古籍4.乐府诗选余冠英人民文学5.古诗十九首初探马茂元陕西人民6.陶渊明集逯钦立中华书局7.三曹诗选余冠英人民文学8.世说新语笺疏余嘉锡上海古籍9.搜神记【晋】干宝中华书局10.玉台新咏【南朝陈】徐陵中华书局11.汉书艺文志【汉】班固华中师大六、唐宋部分推荐书目1.唐诗选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人民文学2.唐人小说汪辟疆上海古籍3.李太白全集【清】王琦中华书局4.杜诗详注【清】仇兆鳌中华书局5.白居易集顾学颉中华书局6.《李商隐诗歌集解》刘学锴等,中华书局7.花间词【后蜀】赵崇祚文学古籍刊行社8.南唐二主词校订王仲闻人民文学9.唐宋词选释俞平伯人民文学10.苏轼词选陈迩东人民文学11.李清照集校注王学初人民文学12.稼轩词编笺注邓于铭上海古籍13.《宋诗选注》钱钟书人民文学14.宋文选四川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人民文学七、元明清部分推荐书目1.元杂剧选注王季思等北京出版社 19802.元散曲选注王季思等北京出版社 19813.牡丹亭【明】汤显祖人民文学4.桃花扇【清】孔尚任人民文学5.长生殿【清】洪升人民文学6.四库全书总目【清】纪昀等人民文学7.西厢记【元】王实甫上海古籍8.水浒传【明】施耐庵人民文学9.红楼梦【清】曹雪芹人民文学10.喻世明言【明】冯梦龙许政扬校注人民文学11.醒世恒言【明】冯梦龙顾薛颉校注人民文学12.警世通言【明】冯梦龙严敦易校注人民文学13.拍案惊奇【明】凌濛初王古鲁注释上海古籍14.二刻拍案惊奇【明】凌濛初王古鲁注释上海古籍15.儒林外史【清】吴敬梓张慧剑校注人民文学16.三国演义【明】罗贯中人民文学17.西游记【明】吴承恩人民文学18.金瓶梅词话【明】兰陵笑笑生载鸿森校点人民文学19.聊斋志异【清】蒲松龄张友鹤辑校上海古籍20.官场现形记【清】李宝嘉人民文学(注:对于古代文学的研究类论著如张舜徽、王国维、陈寅恪、钱穆、钱锺书、程千帆、萧涤非、缪钺、叶嘉莹等人专著可以参照,不一一列举)八、中国现当代文学推荐书目1.彷徨(鲁迅全集第二卷)鲁迅人民文学20052.呐喊(鲁迅全集第一卷)鲁迅人民文学20053.野草(鲁迅全集第二卷)鲁迅人民文学20054.围城钱钟书人民文学20035.茶馆老舍《收获》创刊号19576.骆驼祥子老舍人民文学19787.子夜(矛盾全集第三卷)茅盾人民文学 19848.废都贾平凹北京 19939.平凡的世界路遥人民文学200410.赵树理小说选赵树理山西人民197911.家巴金人民文学 198112随想录巴金三联书店 198713.青春之歌杨沫人民文学195814.文化苦旅余秋雨知识 199215.郁达夫小说集郁达夫浙江文艺198516.从文自传(沈从文全集第十三卷)沈从文北岳文艺 200217.流言张爱玲湖南文艺 200318.传奇张爱玲人民文学 198619.金光大道浩然京华 199420.绝对信号高行健刘会远《十月》1982第5期21.汪曾祺全集·小说卷汪曾祺北师大199822.金牧场张承志人民文学200723.太平风物李锐三联书店200624.边城(沈从文全集第八卷)沈从文北岳文艺 200225.啼笑因缘张恨水浙江人民198026.呼兰河传萧红人民文学200127创业史柳青中国青年 196028.在细雨中呼喊余华上海文艺200429.白鹿原陈忠实人民文学199330.私人生活陈染作家 199631.长恨歌王安忆作家 199932.海子诗全编海子三联书店199733.艾青艾青人民文学 200634.新感觉派小说选严家炎人民文学198535.新月诗选蓝棣之人民文学198936.朦胧诗选阎月君等春风文艺198537.穆旦诗全集穆旦中国文学199638.九叶集辛迪陈敬容江苏人民198139.流云小诗宗白华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640新编第三代诗洪子诚程光伟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641死水微澜李劼人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242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张贤亮作家出版社 2009九、外国文学推荐书目1.伊利亚特【古希腊】荷马罗念生、王焕生译人民文学19942.俄狄浦斯王【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罗念生译人民文学19983.神曲【意】但丁王维克译人民文学19974.十日谈【意】薄伽丘方平、王科一译上海译文19805.堂吉诃德【西】塞万提斯董燕生译浙江文艺出版社19956.哈姆雷特【英】莎士比亚朱生豪译人民文学19787.伪君子【法】莫里哀李健吾译人民文学20018.忏悔录【法】卢梭黎星、范希衡译人民文学 19809.浮士德【德】歌德董问樵译复旦200110.红与黑【法】斯丹达尔郭宏安译广西师范大学 200211.高老头【法】巴尔扎克傅雷译人民文学198912.包法利夫人【法】福楼拜许渊冲译译林199413.傲慢与偏见【英】奥斯丁王科一译上海译文 199014.名利场【英】萨克雷杨必译译林199415.大卫·科波菲尔【英】狄更斯董秋斯译人民文学 197816.父与子【俄】屠格涅夫巴金译人民文学197917.安娜·卡列尼娜【俄】托尔斯泰草婴译上海译文 198218.罪与罚【俄】陀斯妥耶夫斯基岳麒译上海译文197919.契诃夫小说选【俄】契诃夫汝龙译人民文学197920.变形记【奥地利】卡夫卡李文俊译武汉大学199521.《老人与海》【美】海明威吴劳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22.喧哗与骚动【美】福克纳李文俊译上海译文200723.等待戈多【爱尔兰】贝克特施咸荣译中国人民大学199624.尤利西斯【爱尔兰】乔伊斯萧乾、文洁若译译林199425.小径分岔的花园【阿根廷】博尔赫斯王永年译浙江文艺199926.百年孤独【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黄锦炎译浙江文艺1991十、文艺学推荐书目1.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柏拉图著,朱光潜译人民文学19632.诗学·诗艺亚尔斯多德贺拉斯著,罗念生杨周翰译人民19633.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研究室商务印书馆19804.论文学与艺术马克思恩格斯著,陆海林辑注人民文学19825.论文学与艺术列宁人民文学19836.美学黑格尔商务印书馆20097.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华商务印书馆20098.判断力批判康德商务印书馆20099.悲剧的诞生尼采商务印书馆201210.歌德谈话录艾克曼辑录,朱光潜译人民文学197811.西方美学史朱光潜人民文学196312.西方文论选伍蠡甫主编上海译文197913.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4卷)胡经之张首映主编,中国社会科学 198914.二十世纪文学理论佛克马等著,林书武等译三联书店198815.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拉曼.塞尔登北京大学200016.西方文论史马新国高等教育200817.文艺学方法通论赵宪章江苏文艺199018.20世纪外国美学文艺学名著精义赵宪章北京大学200819.文心雕龙注(上中下三册)刘勰著,范文澜注北平文化学社192920.诗品注钟嵘著,陈延杰注开明书店193421.沧浪诗话校译严羽著,郭绍虞校释人民文学198322.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语叶燮薛雪沈德潜著,霍松林、杜维沫校注人民文学 197923.艺概刘熙载上海古籍197824.蕙风词话况周颐人民文学196025.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含《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王国维商务印书馆201026.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二册)北京出版社199927.文学通论隋育楠元新书局193428.文艺心理学朱光潜开明书店193629.毛泽东论文艺毛泽东人民文学195830.谈艺录钱钟书中华书局198431.美的历程李泽厚文物出版社198132.华夏美学李泽厚天津社会科学院200133.美学散步宗白华上海人民 198134.意境宗白华北京大学 198735.中国历代文论选(上中下三册)郭绍虞中华书局196236.中国美学史资料汇编北大哲学系美学研究室中华书局 1980。
汉语语法学的一份书目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版。
———《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版。
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版。
———《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1版。
张斌、胡裕树《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9年第1版。
张斌《汉语语法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版。
——《现代汉语语法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
——主编(方绪军著《现代汉语实词》、张谊生著《现代汉语虚词》、齐沪扬著《现代汉语短语》、陈昌来著《现代汉语句子》、范开泰、张亚军著《现代汉语语法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邢福义《汉语语法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版。
———《汉语语法三百问》,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版。
陆俭明《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1版。
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
范晓、张豫峰等《语法理论纲要》,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第1版。
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版。
———《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1版。
吴为善《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版。
邹韶华《语用频率效应研究》,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版。
———《求真集:对汉语语法问题的一些思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第1版。
龚千炎《中国语法学史》(修订本),语文出版社,1997年第1版。
邵敬敏《汉语语法学史稿》(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1版。
———《新时期汉语语法学史(1978—2008)》,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1版。
吕叔湘等著(马庆株编)《语法研究人门》,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版。
马庆株主编《二十世纪现代汉语语法论著指要》,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1版。
———主编《二十世纪现代汉语语法论文精选》,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版。
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现代汉语八大家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吕叔湘选集_吕叔湘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朱德熙选集_朱德熙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王力选集_王力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胡裕树、张斌选集_胡裕树、张斌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邢福义选集_邢福义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陆俭明选集_陆俭明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黎锦熙选集_黎锦熙三个平面的语法观_范晓中国语法学史稿_龚千炎俗语小词典_董小玉修辞学发凡_陈望道吕叔湘全集:中国文法要略_吕叔湘吕叔湘全集:吕叔湘语文论集_吕叔湘吕叔湘全集:汉语语法论文集_吕叔湘吕叔湘全集:汉语语法论文续集_吕叔湘吕叔湘全集:现代汉语八百词_吕叔湘吕叔湘全集:语文教学论著_吕叔湘吕叔湘全集:语文散论_吕叔湘吕叔湘全集:语法修辞讲话_吕叔湘吕叔湘全集:语言和文字_吕叔湘实用现代汉语语法_刘月华新华字典(第10版)_商务方言与中国文化_周振鹤、游汝杰普遍语法原则与汉语语法现象_徐杰朱德熙文集(第1卷)_朱德熙朱德熙文集(第2卷)_朱德熙朱德熙文集(第3卷)_朱德熙朱德熙文集(第4卷)_朱德熙李临定自选集_李临定汉字形义分析字典_曹先擢、苏培成汉语与中国文化_申小龙汉语功能语法研究_张伯江、方梅汉语口语语法_赵元任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_陆俭明、沈阳汉语复句研究_邢福义汉语成语词典_宋永培汉语描写词汇学_刘叔新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_詹伯慧汉语方言学_李如龙汉语方言学导论_游汝杰汉语方言概要_袁家骅汉语方言语法的参数理论_邓思颖汉语比较变换语法_李临定汉语语义语法范畴问题_马庆株汉语语法专题研究_邵敬敏汉语语法分析问题_吕叔湘汉语语法学史稿_邵敬敏汉语语法理论研究_杨成凯现代汉字学纲要_苏培成现代汉语(上)_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_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_北大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_胡裕树现代汉语八百词_吕叔湘现代汉语千题解_刘小南现代汉语句法论_陆俭明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_沈阳现代汉语虚词散论_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词汇_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学_葛本仪现代汉语词类研究_郭锐现代汉语语法十讲_张斌现代汉语语法教程_朱成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_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_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讲话_丁声树现代汉语通论_邵敬敏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_沈阳、郑定欧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第二辑)_袁毓林、郭锐生成语法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_沈阳、何元建、顾阳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_张敏词义的分析和描写_符淮青话题与焦点新论_徐烈炯、刘丹青语法丛稿_朱德熙语法研究入门_吕叔湘语法答问_朱德熙语言的认知研究和计算分析_袁毓林配价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_沈阳陆俭明自选集_陆俭明面临新世纪挑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_陆俭明音系学基础_王理嘉不对称和标记论_沈家煊词汇学简论_张永言词类辨难_邢福义词类问题考察_胡明扬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_戴浩一、薛凤生汉语词法句法论集_汤廷池汉语词语的产生与定型_贺国伟汉语的危机_朱竞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_冯胜利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_袁毓林汉语方言地理学_贺登崧汉语文化语用学_钱冠连汉语研究基本数据统计方法_张卫国汉语语法的意合网络_鲁川汉语语法基础_吕冀平汉语语法散论_朱英贵汉语语法学_邢福义汉语语法学_张斌汉语韵律句法学_冯胜利句法结构中的语义研究_邵敬敏林焘语言学论文集_林焘刘叔新自选集_刘叔新趋向补语通释_刘月华现代汉语短语_齐沪扬现代汉语方言概论_侯精一现代汉语句法分析_吴竞存、侯学超现代吴竞存、梁伯枢现代汉语句子_陈昌来现代汉语名词的多汉语句法结构与分析_ 视角研究_刘顺现代汉语实词_方绪军现代汉语通论参考文献精选_邵敬敏现代汉语语用平面研究_温锁林语法问题发掘集_邢福义语法问题思索集_邢福义语法问题探讨集_邢福义语法学探微_刘叔新语法研究和探索(二)_北大字本位与汉语研究_潘文国古代汉语《古代汉语》习题集_林海权、王尔康、陈玄荣《红楼梦》称呼语研究_陈毅平上古汉语词汇史_徐朝华上古汉语语法研究_方有国两汉汉语研究_程湘清中上古汉语音韵纲要_高本汉中国历代语言学论文选注_吴文祺、张世禄中国历代语言文字学文选_洪诚中国古代的语言和逻辑_陈汉生中国语历史文法_太田辰夫中国语言学史_王力北京大学百年国学文粹(语言文献卷)_北大古今汉语词类通解_杨伯峻古代汉语(一)_王力古代汉语(二)_王力古代汉语(三)_王力古代汉语(四)_王力古代汉语(四)附录天文图古代汉语_郭锡良古代汉语虚词词典_社科院古代汉语题解辞典_伍宗古汉语常用字字典_商务古汉语词义论_张联荣古汉语词汇纲要_蒋绍愚古汉语语法学_张文国、张能甫古汉语语法研究论文集_何乐士古汉语语法精讲_许威汉古汉语语法论集_郭锡良同源字典_王力同源字典补_刘钧杰吕叔湘全集:文言读本_吕叔湘吕叔湘全集:笔记文选读_吕叔湘吕叔湘全集:马氏文通读本_吕叔湘周祖谟学术论著自选集_周祖谟汉字古音手册_郭锡良汉语介词词组词序的历史演变_张赪汉语历史音韵学_潘悟云汉语史专书复音词研究_程湘清汉语史稿_王力汉语史论文集_宋绍年、张猛、邵永海、刘子渝汉语词汇学史_符淮青汉语语音史_王力汉语语音史讲话_邵荣芬汉语音韵_王力汉语音韵学常识_唐作藩王力《古代汉语》注释汇考_富金壁、牟维珍简明汉语史(上)_向熹简明汉语史(下)_向熹语言文字学术论文集_吕叔湘音韵学教程_唐作藩马氏文通_马建忠马氏文通与汉语语法学_侯精一、施关淦说文解字注_段玉裁《说文解字》与中国古文字学_祝敏申《说文解字》导读_张舜徽《说文解字》精读_殷寄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_高明中国文字学_唐兰中国文字学史_胡朴安古文字趣谈_陈炜湛文字学概要_裘锡圭朱德熙文集(第5卷)_朱德熙甲骨文_范毓周甲骨文字典_徐中舒许慎与《说文解字》_姚孝遂说文解字_许慎_中华书局版说文解字_许慎_九州版说文解字新订_臧克和、王平说文解字系传_徐锴说文解字通论_陆宗达比较文字学初探_周有光二十世纪甲骨语言学_张玉金古汉字与中国文化源_李玲璞、臧克和、刘志基古文字类编_高明古文字论集_裘锡圭古文字通假释例_王辉古文字学导论_唐兰古文字研究简论_林澐汉字阐释与文化传统_黄德宽、常森汉字学概要_王宁汉字学十讲_吕浩汉字演变五百例_李乐毅汉字源流字典_谷衍奎甲骨金文与古史研究_蔡运章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台湾师大甲骨文通检_香港中文甲骨文字释林_于省吾甲骨文字学述要会论文集__邹晓丽、李彤、冯丽萍甲骨文字研究?殷契余论_郭沫若甲骨学一百年_王宇信、杨升南简明金文词典_王文耀金文编_容庚说文解字讲稿_蒋善国殷虚卜辞综述_陈梦家殷虚甲骨刻辞的语法研究_管燮初殷墟甲骨分期研究_李学勤、彭裕商中国古代文明--从商朝甲骨刻辞看中国上古史_阿马萨里中国汉字源流_董琨语言理论《普通语言学教程》精读_申小龙《语言学纲要》学习指导书_徐通锵、胡吉成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_陈保亚中国文化语言学引论_游汝杰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_束定芳乔姆斯基语言学文集_乔姆斯基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_刘坚历史语言学_徐通锵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_梅耶句法理论概要_宋国明句法结构_乔姆斯基哲学中的语言学_万德勒基础语言学教程_徐通锵声学语音学纲要_Peter Ladefoged多角度研究语言_王德春对比语言学_许余龙应用语言学_刘涌泉、乔毅应用语言学_桂诗春应用语言学理论纲要_于根元当代国外语言学:学科综述_徐烈炯当代语言学探索_陈国华文化语言学_邢福义文化语言学发凡_张公瑾新编语用学概要_何兆熊普通语言学教程_索绪尔普通语音学纲要_罗常培、王均汉彝缅语比较研究_丁椿寿汉藏语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_瞿霭堂、劲松汉语非线性音系学_王洪君王力语言学词典_冯春田、梁苑、杨淑敏现代修辞学_王德春、陈晨现代语言学:理论建设的新思考_余志鸿现代语言学教程_霍凯特现代语言学流派_冯志伟现代语言学理论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_戴庆厦现代语言学词典_克里斯特尔生成语法理论_徐烈炯社会语言学_陈原社会语言学概论_祝畹馑简明语义学辞典_王寅简明语言学史_R?H?罗宾斯索绪尔:本真状态及其张力_裴文索绪尔与结构主义语言学_刘富华、孙维张结构语义学_A?J?格雷马斯胡明扬语言学论文集_胡明扬自然语言逻辑研究_邹崇理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_胡明扬认知语言学导论_Evans、Green认知语言学探索_王寅认知语言学概论_程琪龙认知语言学概论_赵艳芳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_洪堡特语义学_利奇语义学_徐烈炯语义学导论_伍谦光语义研究_石安石语用学教程_索振羽语用学概要_何兆熊语言与心理_乔姆斯基语言与文化_罗常培语言与理智--哈贝马斯普遍语用学研究_Cooke语言变异研究_陈松岑语言哲学对话_于根元语言学史概要_岑麒祥语言学常识十五讲_沈阳语言学纲要_叶蜚声、徐通锵语言文字百科全书_大百科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_刘润清、韩宝成语言的战争_罗宾?洛克夫(拉考夫)语言的符号性_丁尔苏语言的结构:20世纪语言学的焦点_云桂彬语言论_布龙菲尔德语言论_萨丕尔语言论_高名凯语言论--语义型语言的结构原理和研究方法_徐通锵语言问题_赵元任语音学和音系学词典L?特拉斯克语音学探微_石锋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选_赵元任隐喻--语言的家_R?园_王松鹤。
著作部分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商务印书馆1982年曹逢甫《主题在汉语中的功能研究——迈向语段分析的第一步》语文出版社 1995年陈爱文《汉语词类研究和分类试验》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年陈建民《现代汉语句型论》语文出版社1986年储泽祥《现代汉语方所系统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方经民《汉语语法变换研究——理论、原则、方法》(日本)白帝社1998年范晓(主编)《汉语的句子类型》书海出版社1998年傅雨贤周小兵《现代汉语介词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傅雨贤《现代汉语语法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年高更生王红旗等《汉语教学语法研究》语文出版社 1996年龚千炎《汉语的时相时制时态》商务印书馆 1995年龚千炎《中国语法学史》语文出版社 1997年郭志良《现代汉语转折词语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年侯学超《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胡明扬(主编)《词类问题考察》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6年胡裕树范晓《动词研究综述》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1996年林玉山《汉语语法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3年李临定《现代汉语动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年李临定《现代汉语句型》商务印书馆1986年李珊《现代汉语被字句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刘月华《趋向补语通释》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8年李子云《汉语句法规则》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1年陆俭明《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1993年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吕冀平《汉语语法基础》商务印书馆 2000年吕淑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 1979年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商务印书馆 1984年马庆株《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2年孟琮、郑怀德等《汉语动词用法词典》商务印书馆 1999年缪锦安《汉语的语义结构和补语形式》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0年饶长溶《汉语层次分析录》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7年邵敬敏《汉语语法学史稿》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年邵敬敏《中国理论语言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年邵敬敏《句法结构中的语义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宋玉柱《现代汉语特殊句式》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王国璋吴淑春等《现代汉语重叠形容词用法例释》商务印书馆 1996年王珏《现代汉语名词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吴竞存侯学超《现代汉语句法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2年吴竞存梁伯枢《现代汉语句法结构与分析》语文出版社 1992年邢福义《汉语语法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邢福义(主编)《汉语法特点面面观》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9年徐枢《宾语和补语》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5年杨成凯《汉语语法理论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6年俞如珍金顺德《当代西方语法理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年袁毓林《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8年于思《句法的逻辑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年张斌胡裕树《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1989年张斌《汉语语法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年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学林出版社 1994年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吕淑湘译)商务印书馆 1979年郑怀德孟庆海《形容词用法词典》湖南出版社 1991年中国语文杂志社编《汉语析句方法讨论集》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4年周国光《汉语句法结构习得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7年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1980年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 1985年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1982年论文部分词类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副词数词、量词虚词重叠短语句法成分句法分析句型句类复句句群一、词类刘丹青《从汉语特有词类问题看语法的宏观研究》《江苏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陆俭明《关于汉语词类的划分》《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马庆株《影响词类划分的因素和汉语词类定义的原则》《语法研究和探索》(五)语文出版社1991年文炼《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中国语文》1982年第1期文炼《与分类有关的几个问题》《汉语学习》1993年第3期邢福义《词类问题的思考》《语法研究和探索》(五)语文出版社1991年徐枢《兼类和处理兼类时遇到的一些问题》《语法研究和探索》(五)语文出版社1991年杨成凯《词类的划分原则和谓词“名物化”》《语法研究和探索》(五)语文出版社1991年尹斌庸《汉语词类的定量研究》《中国语文》1986年第6期张伯江《词类活用的功能解释》《中国语文》1994年第5期张连生《词性确定的原则和方法》《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年第4期朱林清《论词类的语法功能及词性的确定》《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5年第4期TOP二、名词陈宁萍《现代汉语名词类的扩大——现代汉语动词和名词分界限的考察》《中国语文》1987年第5期廖秋忠《空间方位词和方位参考点》《中国语文》1990年第1期邵敬敏《论名词的动态性及其鉴测方法》《汉语学习》2001年第6期邢福义等《时间词“刚刚”的多角度考察》《中国语文》1990年第1期袁毓林《现代汉语名词的配价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3期袁毓林《一价名词的认知研究》《中国语文》1994年第4期张谊生《名词的语义基础及其功能转化与副词修饰名词》《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4期TOP三、动词邓守信《汉语动词的时间结构》《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年第4期郭锐《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中国语文》1993年第6期刘月华《动词重叠的表达功能及可重叠动词的范围》《语法研究和探索》(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范晓《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区分及其再分类》《中国语言学报》(四)商务印书馆1991年马庆株《时量宾语和动词的类》《中国语文》1981年第2期马庆株《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中国语言学报》(三)商务印书馆1988年马庆株《能愿动词的连用》《语言研究》1988年第1期马希文《与动结式动词有关的某些句式》《中国语文》1987年第6期马希文《关于动词“了”的弱化形式/lou/》《中国语言学报》(一)商务印书馆1983年王希杰华玉明《论双音节动词的重叠性及其语用制约性》《中国语文》1991年第6期吴为章《“成为”类复合动词探讨》《中国语文》1985年第4期吴为章《动词研究述要》《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尹世超《试论粘着动词》《中国语文》1991年第6期朱德熙《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方言》1979年第2期朱德熙《包含动词“给”的复杂句式》《中国语文》1982年第5期TOP四、形容词、区别词崔永华《与褒贬义形容词相关的句法和语义问题》《语言学论丛》(九)商务印书馆1982年齐沪扬《区别词的语法性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2期石毓智《现代汉语的肯定形容词》《中国语文》1991年第3期谭景春《双向和多指形容词及相关的句法关系》《中国语文》1992年第2期张国宪《现代汉语的动态形容词》《中国语文》1995年第3期朱德熙《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0年吕淑湘、饶长溶《试论非谓形容词》《中国语文》1981年第2期TOP五、副词白梅丽《现代汉语中“就”和“才”的语义分析》《中国语文》1987年第5期聂仁发《否定次“不”与“没有”的语义特征及其时间意义》《汉语学习》2001年第1期沈开木《不”字的否定范围和否定中心的探索》《中国语文》1984年TOP六、数词、量词方梅《宾语和动量词的词序问题》《中国语文》1993年第1期郭继懋《也谈量词重叠形式的语法意义》《汉语学习》1999年第4期马庆株《数词、量词的语义成分和数量结构的语法功能》《中国语文》1990年第3期邵敬敏《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名词的双项选择》《中国语文》1993年第3期宋玉柱《关于数词“—”和量词相结合的重叠问题》《现代汉语语法论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张万起《试论现代汉语复合量词》《中国语文》1991年第4期TOP七、虚词陈刚《试论“着”的用法及其与英语进行式的比较》《中国语文》1980年第1期方梅《北京话句中语气词的功能研究》《中国语文》1994年第2期郭锡良《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起源和发展》《语言学论丛》(六)商务印书馆 1980年黄国营《“的”字的句法、语义功能》《语言研究》1982年第1期陆俭明《汉语中表示主从关系的连词》《北京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马学良史有为《说“哪儿上的”及其“的”》《语言研究》1982年第1期倪宝元《也谈“的、地、得”的分合》《汉语学习》1983年第6期沈开木《表示“异中有同”的“也”字独用的探索》《中国语文》1983年第1期石毓智《时间的一维性对介词衍生的影响》《中国语文》1995年第1期张炼强《人称代词的变换》《中国语文》1982年第3期周刚《连词的范围和分类之再认识》《中国语学》(246号)日本中国语学会 1999年周刚《连词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回顾》《现代中国语研究论集》日本中国书店1999年朱德熙《北京话、广州话、文水话和福州话的“的”字》《语法丛稿》商务印书馆朱德熙《说“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0年TOP八、词语的重叠卞觉非《AABB重叠式的语义、语法、修辞和语用功能》《语法研究和探索》(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年李宇明《论词语重叠的意义》《世界汉语教学》1996年第1期于江《动词重叠研究概述》《汉语学习》2001年第1期张敏《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的角度看汉语重叠现象》《国外语言学》1997年第2期TOP九、短语范继淹《论介词短语“在+处所”》《语言研究》1982年第1期马庆株《词组的研究》《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齐沪扬、王爱红《形容词性短语与形容词的功能比较》《汉语学习》2001年第2期TOP十、句法成分陈平《试沦汉语中三种句子成分与语义成分配位原则》《中国语文》1994年第3期储泽祥《“在”的涵盖义与句首处所前“在”的隐现》《汉语学习》1996年第4期范继淹《形名组合间“的”字的语法作用》《中国语文》1958年第5期郭熙《“放到桌子上”“放在桌子上”“放桌子上”》《中国语文》1986年第1期金立鑫《成分的定位和状语的顺序》《汉语学习》1988年第1期李英哲《汉语语义单位的排列词序》(陆俭明译)《国外语言学》1983年第3期廖秋忠《现代汉语并列名词性成分的顺序》《中国语文》1992年第3期刘月华《状语的分类和多项状语的顺序》《语法研究和探索》(一)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年刘月华《定语的分类和多项定语的顺序》《语言学和语言教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年陆丙甫《定语的外延性、内涵性和称谓性及其顺序》《语法研究和探索》(四)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陆丙甫《汉语定语的分类及其顺序》《华文世界》1989年第4期马庆株《时量宾语和动词的类》《中国语文》1981年第2期马庆株《动词后面时量成分与名词的先后词序》《语言学论丛》(13)商务印书馆 1984年马庆株《顺序义对体词语法功能的影响》《中国语言学报》1991年第4期马庆株《多重定名结构中形容词的类别和词序》《中国语文》1998年第5期孟庆海《动词+处所宾语》《中国语文》1986年第4期屈承喜《汉语的词序及其变迁》《语言研究》1984年第1期屈承喜《汉语词序与词序变迁中的问题》《语言学论集:理论、应用及汉语语法》台北艾鹤出版有限公司 1986年邵敬敏《从语序的三个方面看定语的移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史有为《施事的分化与理解》《中国语言学报》(四)商务印书馆1991年王光金《动词直接做定语时的位置》《中国语文》1993年第1期项开喜《体词谓语句的功能透视》《汉语学习》2001年第1期徐枢《从语法、语义和语用角度谈“名受十名施+动”句式》《语法研究和探索》(四)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杨成凯《广义谓词性宾语的类型研究》《中国语文》1992年第1期俞咏梅《论“在+处所”的语义功能和语序制约原则》《中国语文》1999年第1期余志鸿《补语在句中的语义联系》《汉语学习》1991年第6期袁毓林《定语顺序的认知解释及其理论蕴涵》《中国社会科学》张伯江《关于动趋式带宾语的几种语序》《中国语文》1991年第3期张伯江《动趋式宾语位置的制约因素》《汉语学习》1991年第6期郑怀德《“住了三年”和“住了三年厂”》《中国语文》1980年第2期朱德熙《句法结构》《中国语文》1962年8月—9月号朱德熙《“在黑板上写字”及相关句式》《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年第1期TOP十一、句法分析方经民《哈里斯的变换理论》《语言学通讯》1989年第1—2期李临定《试谈汉语语法分析方法——从〈汉语句法的灵活性〉一文说起》《中国语文》1992年第5期陆俭明《十年来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管见》《国外语言学》1989年第2期陆俭明《变换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0年第3期陆俭明《语义特征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汉语学习》1991年第1期陆俭明《汉语句法分析方法的嬗变》《中国语文》1992年第6期吕冀平《两个平面,两种性质:词组和句子的分析》《学习和探索》1979年第4期马庆株《层次、语法单位和分布特征》《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王维贤《句法分析的三个平面与深层结构》《语文研究》1991年第4期吴为章《运用变换理论的先驱——〈中国文法要略〉学习札记之二》《汉语学习》1994年第5期徐枢《十多年来现代汉语语法分析方法述评》《语法研究与探索》(七)商务印书馆 1995年朱德熙《变换分析中的平行性原则》《中国语文》1986年第2期TOP十二、句型陈建民《如何整理与归纳口语句型》《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范芳莲《存在句》《中国语文》1963年第5期范继淹《多项NP句》《中国语文》1984年第1期范继淹《无定NP主语句》《范继淹语言学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范晓《动谓句的定型问题》《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范晓《VP主语句》《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范晓《施事宾语句》《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范晓《“兼语”句》《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胡裕树《如何确定句型》《中文自修》1984年第4期李临定《谈谈句型研究》《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吕文华《“被”字句和无标志被动句的变换关系》(《句型和动词》)语文出版社1987年马庆株《现代汉语的双宾构造》《语言学论从》(十)商务印书馆1983年施关淦《动词谓语句型简论》《语法研究和探索》(七)商务印书馆1996年宋玉柱《经历体存在句》《汉语学习》1991年第5期宋玉柱《谈谈特殊句式的研究》《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王还《英语和汉语的被字句》《中国语文》1983年第6期王维贤《说“省略”》《中国语文》1985年第6期文炼《句子的理解策略》《中国语文》1992年第4期易绵竹《汉语把子句和被字句探析》《求是学刊》1992年第4期殷志平《“被”字句研究综述》《中国语文天地》1990年第1期詹开第《有字句》《中国语文》1981年第1期周小兵《汉语“连”字句》《中国语文》1990年第4期朱德熙《包含动词“给”的复杂句式》《中国语文》1983年第3期朱德熙《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中国语文》1980年第2期朱德熙《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0年邢福义《一种似乎要流行开来的可疑句式》《语文建设》1997年第4期TOP十三、句类:范继淹《是非问句的句法形式》《中国语文》1982年第6期胡炳忠《有关“呢”的两个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年第2期黄国营《吗字用法研究》《语言研究》1985年第2期黄正德《汉语正反问句的模组语法》《中国语文》1988年第4期李宇明《NP呢句式的理解》《汉语学习》1989年第3期李子凡《也谈“反复问句”》《语言学和汉语教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年林裕文《谈疑问句》《中国语文》1985年第2期刘月华《语调是非问句》《语言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2期陆俭明《关于现代汉语的疑问语气词》《中国语文》1984年第5期陆俭明《由“非疑问形式+呢”造成的疑问句》《中国语文》1985年第2期吕淑湘《疑问?否定?肯定》《中国语文》1985年第4期邵敬敏《关于疑问句的研究》《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 1999年邵敬敏《语气词“呢”在疑问举中的作用》《中国语文》1989年第3期沈开木《反问语气怎样起否定作用》《汉语学习》1992年第5期徐杰、张林林《疑问程度与疑问句式》《江西师大学报》1985年第2期于根元《反问句的性质和作用》《中国语文》1984年第6期袁毓林《祈使句式和动词的类》《中国语文》1991年第1期朱德熙《关于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中国语文》1985年第1期TOP十四、复句:范晓《补重复句》《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龚千炎《现代汉语的假设让步句》《语言文字探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4年梅立崇《现代汉语的“即使”假言句》《世界汉语教学》1995年第1期邢福义《“越X,越Y”句式》《中国语文》1985年第3期邢福义《复句的分类》《句型与动词》语文出版社 1987年邢福义《现代汉语的“要么P,要么Q”句式》《世界汉语教学》1987年第2期邢福义《反递句式》《中国语文》1986年第1期邢福义《汉语复句格式对复句语义关系的反制约》《中国语文》1991年第1期邢福义《现代汉语复句与单句的对立和纠结》《世界汉语教学》1993年第1期徐杰《“即使A,也B”句的语法逻辑问题》《汉语描写语法十论》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3年王维贤《论转折句》《中国语言学报》(4)商务印书馆 1991年周换琴《“不但……而且……”的语用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1期TOP十五、句群:田小琳《句群的修辞》《修辞学新探》论文集(香港)1995年吴为章《句群研究兴起的原因》《汉语学习》1988年第3期吴为章《解证句群的类型和作用》《学语文》1989年第6期吴为章《汉语句群研究的价值》《中国语言学报》(6)商务印书馆 1996年邢福义《选择问的句群形式》《汉语学习》1993年第6期。
语言学概论考研张斌《新编现代汉语》考研真题集一、一、填空题1语言,就其结构而言,它是以______为物质外壳,以______为建筑材料,以______为结构规律的一种音义结合的______。
作为一种交际工具,语言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是其______功能。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案】语音;词汇;语法;符号系统;人际互动~@【解析】语言的三要素是语音、词汇和语法,它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的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语言的社会功能有信息传递功能和人际互动功能,而作为交际工具,语言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是人际互动功能。
2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的基本性质表现在两个方面,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与意义之间没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只有社会约定关系,这是语言符号的______性,语言符号不占有空间,以符号序列依次出现,这是语言符号的______性。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案】任意;线条~@【解析】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是20世纪初瑞士的语言学家索绪尔作为语言符号的基本性质提出的。
语言符号的这两个性质和语言符号的系统性密切相关。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规定:“______。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专门法是2000年10月制定的《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案】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9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在新时期里,推广普通话就更为重要。
2000年10月,根据我国《宪法》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经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于2001年1月1日起施行。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专门法,它首次明确规定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为加强语言文字应用的管理和促进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提供了法律依据。
4现代汉语不送气的塞擦音有______,送气的塞音有______。
焦点概念及相关的几个问题(上)“焦点”这个术语是英语focus的汉译。
在我们看来,用“焦点”这个词来对译focus并不准确。
(详见陈立民2006)不过现在许多学者都这样用了,考虑到改换术语可能造成误解,所以本文仍然沿用这个术语。
刘丹青、徐烈炯(1998)说:“人们在使用‘焦点’这个概念时,含义并不十分明确,各人之间的理解也不完全统一,这给焦点及与焦点有关的研究带来了一些混乱。
例如,徐杰、李英哲(1993)一文……由于作者在界定和使用‘焦点’概念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使论文的某些看法不尽合理,甚至带来具体分析上的失误。
”有鉴于此,两位学者决心“提出我们对‘焦点’含义的重新认识,并据此给焦点分类”,并在这个基础上对汉语‘连’字句中涉及焦点的部分“提出我们的认识”。
然而仔细读完刘丹青、徐烈炯(1998)全文,我们感到两位学者并没有完全解决他们想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有关焦点的问题还需要继续研究。
有两点需要先指出来:1.目前研究汉语焦点问题的许多学者都把自己的研究的理论根据追溯到西方语言学(主要是英语语言学),其实国内学者对这个问题有深入的讨论,如赵元任(1968)、吕叔湘(1985)、徐世荣(1960)、朱德熙(1962)、罗常培、王均(1981/2002)、马希文(1987a、1988)、李临定(1986)、范继淹(1985)、范开泰(1986)等。
这些讨论虽然缺乏系统性,术语也不统一,但学者们对汉语焦点现象的描写是准确的,见解是深刻的。
其实,要不是一些人漠视国内已有研究成果,我们下文所批评的三个错误(第1.8 节、第2.2节、第4节)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2.我们立足汉语来研究焦点问题,从汉语事实中归纳概括出焦点的定义。
这样做也许有重复劳动之嫌,但是我们认为这是真正理解焦点概念的一个必要的步骤。
举例来说,在英语语言学中,对于焦点和新信息这两个概念到底是什么关系,西方学者并没有能够说清楚,我们很多学者也说不清楚。
张斌新编现代汉语第2版知识点总结课后答案第0章绪论0.1复习笔记一、语言符号1.语言是一种符号(1)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的关系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约定的,包括自我约定和社会约定,语言符号属于后者。
语言符号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使用语言的人共同约定的。
(2)语言是听觉符号人们识别符号主要依靠视觉或听觉,语言是听觉符号。
语言的能指是声音,所指是意义,能指和所指的关系密不可分。
2.人类语言的特点(1)系统性①语言的子系统人类的每种具体语言都是一个丰富、复杂、缜密的符号系统。
语言系统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子系统,每个子系统都包括许多不同特点的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但有规律可循。
②语言单位的系统性每个语言单位(例如一个词)而言,它的语音形式是依照语音系统的规则构成的,它的意义与词汇系统中的许多方面发生联系,它的功能受语法规律的支配。
(2)生成性语言单位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
不同的语音都是有数的音位按照一定的结构原则生成的。
用有限的词按照一定的规则生成句子,正是这个特点使语言成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3.非语言符号(视觉符号)(1)语言符号的缺点用声音表达意义,让人们用听觉接受信息。
在时间上出口即逝,在空间上距离有限。
为了弥补语言符号的缺陷,人们常利用视觉符号传达信息(2)非语言符号①以具体语言为母本产生的如旗语、电码。
要懂得这类符号,必须掌握它的结构特点和规律,还须熟悉它的母本。
这种非语言符号已经逐渐消失,让位于语言符号。
②不受具体语言制约而创造的如信号灯、气象标志。
这种符号是超语言的,仍在应用,但结构简单,表达的内容也趋于单一,使用范围受到限制。
二、语言符号的符号1.文字的能指和所指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
文字的能指是书写形式,所指是语言,语言包括声音和意义。
不论拼音文字还是汉字,记录的都包括语音和语义。
没有哪种文字专记录语音或语义的,只是记录的方式有所不同。
2.口语和书面语(1)通常认为说出来的话是口语,用文字写下来的话是书面语。
武汉大学文学院语言学考研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重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
参考书目:(1)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专题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2)张斌:《汉语语法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教材:徐通锵、叶蜚声:《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
参考书目:(1)高名凯、石安石:《语言学概论》,中华书局,1987年重排版。
(2)马学良等:《普通语言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
(3)[英]罗宾斯:《普通语言学概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
于根元的《应用语言学概论》《语言学概论》思考训练题一、判断题1. 现代汉语属于共时语言学,古代汉语书历时语言学。
()2. 语言学概论课程内容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关于人类语言的性质、功能等总体论述;第二,从语言的各个部门和领域进行专门论述。
() 3. 比较语言学既可以属于共时语言学,也可以属于历时语言学。
() 4. 从语言发展的一个横切面上进行研究就是个别语言学。
() 5. 广义的语言学既有社会科学性质,又有自然科学性质。
() 6. 语言学概论与普通语言学是平行的两门语言学科。
() 7. 会说很多语言的人就是语言学家。
()8.“近代汉语”属于历时语言学。
()9. 结构语言学的出现使语言的系统得到了充分的认识。
() 10. 历史比较语言学重视语言系统的内容结构部分。
()11. 结构主义语言学重视语言的形式分析,而有些忽略语言的意义。
()12.传统语言学重视功能,而不太重视结构。
()13. 转换生成语言学只重视语言的深层意义,不管语言的表层结构。
()14. 从语言发展路线来看应先重视口语的研究再重视书面语的研究。
() 15. 国际音标只能记录像英语那样的语音,不能记录汉语拼音表示的语音。
()16. 音高的不同是由振幅的大小,也就是声音是否响亮决定。
() 17. 清音和浊音在现代英语里的作用比在现代汉语里的作用更加重要。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人文传媒学院学生阅读书目一、汉语言文字学1、《汉语如是观》史有为著,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2、《汉语词汇史》王力著,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3、《语法答问》朱德熙编著,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4、《语法讲义》朱德熙著,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5、《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朱德熙著,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6、《汉语语法研究》张斌,胡裕树著,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7、《语法研究入门》吕叔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8、《马氏文通》马建忠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9、《汉语修辞学》王希杰著,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10、《三个平面的语法观》范晓著,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11、《汉语语法史》王力著,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12、《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著 1979年版13、《汉语语义语法范畴问题研究》马庆株著,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14、《汉语语法的立体研究》劭敬敏编著,商务印书馆 2000年版15、《认知语言学概论》赵艳芳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16、《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刘丹青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二、文学理论17、《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陆梅林辑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18、《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著,见《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邓小平论文艺》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20、《中国历代文论选》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21、《文心雕龙选译》刘勰著,周振甫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22、《诗学》亚里斯多德著,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23、《西方文艺理论史精读文献》章安祺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24、《20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蒋孔阳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25、《西方美学史》朱光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26、《文学理论》(美)韦勒克、沃伦著,刘象愚等译,三联书店1984年版27、《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美)韦斯坦因著,刘象愚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三、中国古代文学28、《诗经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29、《楚辞选》马茂元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30、《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31、《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32、《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译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33、《乐府诗选》余冠英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34、《史记选》王伯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35、《陶渊明集》逮钦立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36、《李白诗选》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37、《杜甫诗选》萧涤非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38、《李商隐选集》周振甫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39、《唐宋八家文选》牛宝彤选,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40、《唐宋传奇集》鲁迅校录,齐鲁书社1997年版41、《唐人小说》汪辟疆校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42、《唐诗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43、《唐宋词选》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44、《宋诗选注》钱钟书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45、《苏轼选集》王水照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46、《元杂剧选注》王记恩选注,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47、《辛弃疾词选》朱德才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48、《西厢记》王实甫著,王季思校注,人民文学出版1978年版49、《三国演义》罗贯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50、《水浒传》施耐庵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51、《西游记》吴承恩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52、《今古奇观》抱瓮老人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53、《牡丹亭》汤显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54、《聊斋志异选》张友鹤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55、《儒林外史》吴敬梓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56、《红楼梦》曹雪芹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57、《长生殿》洪昇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58、《桃花扇》孔尚任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59、《老残游记》刘鹗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四、中国现当代文学60、《鲁迅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61、《野草》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62、《女神》郭沫若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重印版63、《郁达夫小说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64、《新月诗选》陈梦家编,上海书店复印1985年65、《子夜》茅盾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66、《家》巴金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67、《沈从文小说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68、《骆驼祥子》老舍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69、《曹禺选集》曹禺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70、《艾青诗选》艾青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71、《围城》钱钟书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72、《赵树理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73、《现代派诗选》蓝棣之编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74、《创业史》(第一部)柳青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60年版75、《茶馆》老舍著,收《<茶馆><龙须沟>》,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76、《王蒙代表作》张学正编,黄河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77、《白鹿原》陈忠实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78、《余光中精品文集》,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79、《台湾小说选》,《台湾小说选》编辑委员会选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80、《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王庆生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五、外国文学81、《希腊的神话和传说》(德)斯威布著,楚图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82、《俄狄浦斯王》(《索福克勒斯悲剧二种》)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83、《神曲》(意)但丁著,王维克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84、《哈姆莱特》(《莎士比亚悲剧四种》)卞之琳译,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85、《伪君子》(法)莫里哀著,李健吾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86、《浮士德》(德)歌德著,董问樵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87、《悲惨世界》(法)雨果著,李丹、方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1983年版88、《红与黑》(法)司汤达著,郝运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89、《高老头》(法)巴尔扎克著,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版90、《双城记》(英)狄更斯著,石永礼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91、《德伯家的苔丝》(英)哈代著,张谷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92、《卡拉马佐夫兄弟》(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耿济之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93、《安娜·卡列尼娜》(俄)托尔斯泰著,周扬、谢索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94、《母亲》(俄)高尔基著,瞿秋白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95、《百年孤独》(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著,黄锦炎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96、《喧哗与骚动》(美)福克纳著,李文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97、《等待戈多》(法)萨缪埃尔·贝克特著,收《荒诞派戏剧选》外国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98、《约翰·克里斯朵夫》〔法〕罗曼·罗兰著,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99、《沙恭达罗》(印)迦梨陀娑著,季羡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100、《泰戈尔诗选》(印)冰心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101、《雪国》(日)川端康成著,高慧勤译,漓江出版社1985初版102、《一千零一夜》(阿拉伯)纳训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103、《外国文学作品选》(两卷本)郑克鲁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六、文秘类A类:必读书目104、《秘书学概论》陆瑜芳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版105、《秘书学与秘书工作》丁晓昌、冒志祥著,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06、《秘书实务》陆瑜芳编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107、《应用写作学》,丁晓昌等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108、《中国秘书史》,杨剑宇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109、《文书学》,王建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120、《档案管理学》,冯慧玲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121、《公共关系学》,居延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必读法规122、《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9704-1999)123、《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2000年8月24日国务院发布)124、《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1996年5月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125、《秘书国家职业标准》(2003年发布)B类:选读书目公文研究类:126、《中国公文发展史》,丁晓昌等著,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27、《历史文书》,裴燕生等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128、《公文语言学纲要》,袁晖、郭其智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129、《中国公文研究》,闵庚尧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130、《中国公文学》,苗枫林著,齐鲁书社,1998年版秘书史类:131、《中国秘书史》,聂中东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132、《中国秘书史》,杨树森等著,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133、《中国秘书史》,刘演林著,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档案类:134、《档案史》,赵延艳编,收录于《中国全史》(简读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秘书工作类:135、《公文处理新规范——国务院<国家行政机关处理办法>释解》,傅西路主编,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版。
简答题1.请分析汉语上声连读时的音变特征和语气词“啊”的音变特征,并进一步说明它们属于语流音变中的什么类型?[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上声的变调和“啊”的变调规则及其各自所属语流音变的类型具体如下:(1)上声的变调上声音节单念时调值是214,在语流的末尾时调值不变,在下列情况下,调值变成35或21。
①两个上声紧相连,前一个调值从214变成35。
这种语音变化属于逆行异化。
214+214—35+214:水果了解领导要注意,在原为上声现改读为轻声的音节前头,则有两种不同的变调。
a.214+轻声—35+轻声:捧起等等讲讲想起b.214+轻声—21+轻声:姐姐嫂子毯子奶奶②三个上声相连,前两个上声的变调视词语内部的语义停顿而定。
可分两种:a.前两个上声音节语义紧凑,语义停顿在第二个音节后,可称之为双单格,则前两个音节都变成35。
(214+214)+214—35+35+214:展览馆手写体洗脸水b.后两个音节语义紧凑,语义停顿在第一个音节后,可称之为单双格,则前两音节有21+35的变化:214+(214+214)—21+35+214:纸老虎有理想很勇敢③如果连着念的上声字不止三个,要根据词语的语法结构和语义紧密度划分出语义停顿来,由语义停顿确定出语义段,再根据上述规律进行变调。
如“理想/美好”划分两段,念成35+21+35+214。
又如:彼此/友好买把/雨伞种马场/养有/五百匹/好母马④在非上声(阴平、阳平、去声)的前面,调值由214变21,在原为非上声改读轻声的音节前,变调情况也相同。
例如:在阴平前:首都北京统一女兵在阳平前:祖国海洋语言改良在去声前:解放土地巩固鼓励在轻声前:尾巴起来宝贝里头汉语上声连读时的音变属于语流音变中的异化现象。
(2)“啊”的变调由图表可知,“啊”的变调属于语流中的同化现象。
2.“走”是个多义词,至少具有以下几个义项:(1)移动;(2)人或鸟兽的腿交互行进;(3)去世;(4)离开。
语言学概论考研张斌《新编现代汉语》考研资料笔记一、复习笔记一、语言符号1语言是一种符号(1)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的关系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约定的,包括自我约定和社会约定,语言符号属于后者。
语言符号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使用语言的人共同约定的。
(2)语言是听觉符号人们识别符号主要依靠视觉或听觉,语言是听觉符号。
语言的能指是声音,所指是意义,能指和所指的关系密不可分。
2人类语言的特点(1)系统性①语言的子系统人类的每种具体语言都是一个丰富、复杂、缜密的符号系统。
语言系统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子系统,每个子系统都包括许多不同特点的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但有规律可循。
②语言单位的系统性每个语言单位(例如一个词)而言,它的语音形式是依照语音系统的规则构成的,它的意义与词汇系统中的许多方面发生联系,它的功能受语法规律的支配。
(2)生成性语言单位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
不同的语音都是有数的音位按照一定的结构原则生成的。
用有限的词按照一定的规则生成句子,正是这个特点使语言成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3非语言符号(视觉符号)(1)语言符号的缺点用声音表达意义,让人们用听觉接受信息。
在时间上出口即逝,在空间上距离有限。
为了弥补语言符号的缺陷,人们常利用视觉符号传达信息。
(2)非语言符号①以具体语言为母本产生的如旗语、电码。
要懂得这类符号,必须掌握它的结构特点和规律,还须熟悉它的母本。
这种非语言符号已经逐渐消失,让位于语言符号。
②不受具体语言制约而创造的如信号灯、气象标志。
这种符号是超语言的,仍在应用,但结构简单,表达的内容也趋于单一,使用范围受到限制。
二、语言符号的符号1文字的能指和所指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
文字的能指是书写形式,所指是语言,语言包括声音和意义。
不论拼音文字还是汉字,记录的都包括语音和语义。
没有哪种文字专门记录语音或语义的,只是记录的方式有所不同。
2口语和书面语(1)通常认为说出来的话是口语,用文字写下来的话是书面语。
汉语言文字学Chinese Linguistics and Philology(050103)●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和要求培养汉语言文字方面高层次的教学人才、研究人才,为其进入博士生阶段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而宽广的基础。
造就汉语言文字方面高级应用专门人才,为其从事与汉语言文字相关的实际工作培育基本而扎实的应用技能。
获得本专业硕士学位的毕业生应当在普通语言学理论指导下具备有关的汉语言文字现状、历史的系统知识,基本具备在汉语言文字学的某一或某些领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素质和能力,能够胜任对内对外较高层次的汉语汉字教学工作,能够承担与汉语言文字实际应用有关的各种社会工作、咨询工作,以及合作研究等工作等。
(二)研究方向1、现代汉语语法Grammar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2、对外汉语Teaching and Study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3、汉语史与方言学History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Dialectology of Chinese4、计算语言学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5、汉语语法与词汇Modern Chinese Grammar and lexicology6、汉语语音与音系Phonetics and Phonology of Chinese Language7、汉语文字学Philology of Chinese(三)学制三年(四)课程设置1、必修课程:(1)学位公共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Theory and Practice of Scientific Socialism哲学Philosophy第一外国语First Foreign Language(2)学位基础课:语法学syntax语义学Semantics语用学Pragmatics汉语语法学Chinese Grammar汉语音韵学Phonology of Chinese Language汉语方言学Dialectology of Chinese语音学Phonetics近代汉语Modern Chinese古文字学Philology of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s(3)学位专业课:语法理论Syntactic Theory语言类型学Typology计算语言学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词汇史The History of Chinese V ocabulary现代汉语语法Grammar of mandarin Chinese近代汉语词汇学Lexicology of Modern Chinese近代汉语语法学The Syntactic of Modern Chinese Grammar文字学Philology训诂学Exegetics专业外语Specialized Foreign Language2、选修课程:语言类型学Linguistic Typology汉语方言学Dialectology of Chinese汉语语法史The History of Chinese Grammar近代汉语语法学Syntactic of Modern Chinese敦煌学The Study of DunHuang Documents训诂学Exegetics语音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 Phonetic Signal Processing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Studies on the Valence Grammar of mandarin Chinese语法化理论与汉语虚词的语法化The Theory of Grammaticaliz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Function Words说文解字研究The Study of Shuo Wen Jie Zi文字学研究方法The Methodology of Philology Study3、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报考者补修课程:现代汉语语法Grammar of Modern现代语言学专题Modern Columns about Linguistics语言学理论Linguistic Theories4、实习5、社会实践活动(五)教学和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方面,本学科充分发挥指导老师的积极性,尽可能系统地开出一系列既具有科学性、理论性,又具有时代性、先进性的语言学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