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控制论 第一章 绪论
- 格式:ppt
- 大小:2.03 MB
- 文档页数:27
控制论与经济控制论4第一章概论5第一节控制论与经济控制论5一、控制论5(一)控制论的基本含义5(二)控制论的历史发展51.控制论的创立6<2.控制论的发展7(三)控制论的基本概念71.系统8<2.控制83.输入和输出84.状态95.反馈96.信息9二、经济控制论9(一)经济控制论的概念91.它是控制论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9<2.用于分析研究经济活动的调节与控制过程;93.它是一门新的科学(或学科)。
10(二)经济控制论的历史发展101.孕育阶段(<20世纪40年代-50年代初)10<2.创建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中期)103.继续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至今)10(三)经济控制论的基本结构101.受控系统与施控系统11<2.输入和输出。
113.目的和目标1<24.信息及其传输和反馈1<25.决策和措施1<2(四)经济控制论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1<21.管理简介13<2.经济管理中的控制职能133.经济控制论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的作用14第二节内部控制概论14一、内部控制的产生161.企业加强内部管理要求促进了现代内部控制的发展16<2.股份制经济的发展促使企业建立和强化内部控制制度163.审计方法的演变,进一步推动了现代内部控制的发展174.审计人员法律责任增强,使内部控制的评价成为一项法定的审计内容18二、内部控制的演进18(一)萌芽期——内部牵制(<20世纪40年代前)19(二)发展期——内部会计控制与内部管理控制(<20世纪40年代末-70年代初)191.第一个具有权威性的定义19<2.定义的第一次修正<203.定义的第二次修正<204.定义的第三次修正<21(三)成熟期——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架构(<20世纪70年代至今)<211.内部控制结构(Internal Control Structure)<2<2<2.内部控制整体架构(Internal Control-Integrated Framework)<23三、内部控制的要素<23(一)控制环境(Control Environment)<24(二)风险评估(Risk Appraisal)<25(三)控制活动(Control Activity)<25(四)信息与沟通(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26(五)监督(Monitoring)<26四、内部控制的目标<271.保护资产<27<2.保护会计记录的可靠性<273.及时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274.盈利和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花费<275.避免无意地面临风险<276.预防或查明错误和不正常的现象<277.保证授予的职责得到正确履行<288.保证法律责任的确实履行<28五、内部控制的作用<28六、内部控制的局限性<29第三节内部会计控制概论<29一、会计的控制职能30(一)会计的记录过程是一个控制的过程30(二)管理会计是一个控制过程30(三)会计是一个控制系统301.反馈控制系统31<2.前馈控制系统3<23.防护性控制系统33二、我国内部会计控制的现状34三、内部会计控制的概念34四、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35五、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原则35六、内部会计控制的分类351.根据内部会计的性质分为前馈控制、反馈控制和防护性控制36<2.根据控制进程和时序,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363.根据控制程序,分为集权控制和分权控制364.根据控制力度,分为结果控制和过程控制365.根据控制者态度,分为积极控制和消极控制366.根据控制力来源,分为借力控制和自力控制367.根据控制对象,分为行为控制与事务控制368.根据控制层次,分为制度控制和观念控制36第四节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和方法37一、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371.货币资金控制37<2.实物资产控制373.对外投资控制374.工程项目控制375.采购与付款控制376.对外筹资控制387.销售与收款控制388.成本费用控制389.担保控制38二、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38(一)组织规划控制38(二)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39(三)授权批准控制391.一般授权39<2.特定授权403.建立授权批准检查制度。
经济控制论《经济控制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一、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本课程是为数理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运筹与控制方向开设的专业限选课程。
本课程将系统地讲授现代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包括系统的能控性、能观性和稳定性分析,变分法与最大值原理、动态规划以及有关的数值计算问题;同时结合案例讲解控制理论在动态经济系统中的应用,例如人口预测、市场调节与价格波动、经济最优增长、投入产出结构优化、双头垄断竞争对策、生态平衡、可再生与不可再生资源最优利用、最优货币政策与财政税收政策设计、经济波动周期分析等。
课程结合经济控制论的最新发展趋势讲解有关的控制论原理和相关应用。
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现代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系统分析与控制的基本思想,学习如何将控制理论知识应用于管理学科,掌握动态经济系统的分析与控制技术。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方法第二章离散时间动态经济系统的运动分析和稳定性分析了解离散时间函数及z变换;会进行离散时间系统运动分析;理解离散时间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第三章连续时间动态经济系统的运动分析和稳定性分析了解连续时间函数及拉普拉斯变换;会进行连续时间系统运动分析和连续时间系统稳定性分析;了解连续时间系统与离散时间系统相互关系。
第四章动态经济系统的调节与控制了解经济系统受控变量的目标跟踪;理解线性系统能控性及逼近目标的可能性;掌握线性动态系统的极点配置与系统逼近目标的速度和起伏等。
第五章线性系统鲁棒调节器和鲁棒经济策略第六章连续时间动态经济系统优化与决策了解变分法与泛函优化;理解动态系统最优控制;掌握极大值原理;能解决最小能量控制问题等。
第七章离散时间动态经济系统优化与决策掌握离散时间动态系统极大值原理;理解宏观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时的最优增长的“快车道”定理等。
第八章应用实例与发展趋势三、实践环节和要求:无四、教学时数分配:理论:48实验:上机:其它:教学内容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离散经济系统的分析连续经济系统的分析动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线性系统经济策略连续经济系统优化与决策离散经济系统优化与决策应用实例与发展趋势合计学时分配2666688648教学内容学时分配五、其它项目(含课外学时内容):无六、有关说明:1、教学和考核方式:本课程属考试课,考核方式为闭卷。
第一章绪论本章目录1.1 控制理论发展概述1.2 控制系统的组成1.3 控制系统的分类1.4 自动控制系统分类1.5 对控制系统的基本性能要求和本课程的任务自动控制,是指在无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控制装置(控制器)使被控对象(如生产过程中的位移、速度、温度,电力系统中电压、电流、功率等物理量或某些化合物的成分等),依照预定的规律进行运动或变化。
这种能对被控制对象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的系统称为自动控制系统。
它一般由控制装置和被控对象组成。
控制理论分为经典和现代两部分,本课程主要讲授经典的控制原理。
学习在已知控制系统结构和参数的基础上,求取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并找出这些性能指标与系统参数间的关系,这就是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
而在给定对象特性的基础上,按照控制系统的应具备的性能指标要求,寻求能够全面满足这些性能指标要求的控制方案并合理确定控制器的参数,则是控制系统的设计。
自动控制理论则是对自动控制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的一般性理论。
1.1控制理论发展综述自动控制系统的早期应用可追溯到两千年前的古埃及的水钟控制和中国汉代的指南车控制。
指南车是三国曹魏著名机械制造家马钧于公元233~237年创制的,图1.1是复原图,它的机械原理是利用齿轮的传动作用,在车子改变方向时,前辕随之转动,后辕绳索提落,变换齿轮系的组合,使车上木人保持既定方向。
图1.1指南车1788年英国科学家James Watt为设计内燃机设计的飞锤调速器可以认为是最早的反馈控制系统的工程应用。
由于当时应用的调整器出现振荡现象,所以产生了Maxwell 对微分方程系统的稳定性的理论研究,后来又出现了Routh 和Hurwitz等人的稳定性研究成果,控制器的设计问题是由Minorsky等人在1922年开始研究的,其研究成果可以看成是现在广泛应用的PID控制器的前身,而在1942年,Ziegler和Nichols提出了调节PID控制器参数的方法,其方法对当今的PID整定仍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