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卫风·氓》中赋比兴手法与女主人公的形象特征
- 格式:docx
- 大小:19.42 KB
- 文档页数:4
那一口两千七百岁的黑锅——关于《氓》人物形象及主题意义的再认识江苏省仪征中学(211900)刘祥在为数众多的解读文字中,《诗经·卫风·氓》的男主人公氓,都被定性为虚伪、狡诈、薄情、始乱终弃、背信弃义之徒。
有的解读者,还采用了逆推法,由氓后期的表现,逆推出氓最初对女主人公的情感,也属于“假老实”、“假温情”、“假忠诚”,认定氓在“用虚伪的手段,欺骗一位天真美貌的少女,获得了她的爱情、身体、劳动力、家私”。
这位解读者还从阶级属性的角度,将氓的行为上升至阶级压迫的高度,认为“氓是夫权的代理人”,氓和女主人公,“从夫妻关系而变为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透露了男尊女卑、夫权制度的社会现实”①我不反对所有针对氓的家庭暴力的批判,却不认同全盘否定式的粗暴定性,更反对将氓的行为上纲上线至身份属性、阶级属性的层面。
我认为,很多的解读文字,将太多的莫须有的罪名强加给了氓,让氓背负了并不属于他的黑锅。
一、被告缺席的道德审判本质上说,《氓》叙述的是一场家庭矛盾纠纷。
在这场矛盾冲突中,女主人公成了被侮辱、被侵损的对象。
跟普天下所有的被侮辱、被损害者一样,女主人公当然心有怨愤,需要找人倾诉,找地方说理。
于是,便形成了《氓》。
《氓》可以看成女主人公对邻家大婶的哭诉,也可以看作女主人公在家族会议上对氓的“恶行”的揭发,还可以看成地方法庭调解会议上的申诉。
不论属于何种形式,需要读者注意的,都在于诗歌中呈现出的仅只是女主人公的一面之词,而一面之词,就难免存在着朝向利己的一面进行“善”的夸张,朝向损他的一面进行“恶”的放大的特性。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暂时锁定在诗歌本身,研究一下女主人公呈现给我们的这起“案件”:《氓》全诗共六章,每章十句。
前两章,女主人公追叙自己由初恋而定终身,进而陷入情网,最终与氓结婚的过程。
第三章,以桑起兴,暗喻初嫁时的润泽,暗示新婚的甜蜜幸福;接着,借鸠之贪食桑葚而醉,抒内心懊恼之情,慨叹自己不该过分沉溺到对氓的爱恋中。
诗经《氓》原文翻译赏析诗经《氓》原文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 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氓》翻译憨厚农家小伙子,怀抱布匹来换丝。
其实不是真换丝,找个机会谈婚事。
送郎送过淇水西,到了顿丘情依依。
不是我愿误佳期,你无媒人失礼仪。
望郎休要发脾气,秋天到了来迎娶。
爬上那垛破土墙,遥向复关凝神望。
复关远在云雾中,不见情郎泪千行。
情郎即从复关来,又说又笑喜洋洋。
你去卜卦求神仙,没有凶兆心欢畅。
赶着你的车子来,为我搬运好嫁妆。
桑树叶子未落时,缀满枝头绿萋萋。
嘘嘘那些斑鸠儿,别把桑葚吃嘴里。
哎呀年轻姑娘们,别对男人情依依。
男人若是恋上你,要丢便丢太容易。
女人若是恋男子,要想解脱难挣离。
桑树叶子落下了,枯黄憔悴任飘摇。
自从嫁到你家来,三年穷苦受煎熬。
淇水茫茫送我归,水溅车帷湿又潮。
我做妻子没差错,是你男人太奸刁。
反覆无常没准则,变心缺德耍花招。
婚后多年守妇道,繁重家务不辞劳。
起早睡晚不嫌苦,忙里忙外非一朝。
谁知家业已成后,渐渐对我施凶暴。
兄弟不知我处境,个个见我哈哈笑。
静下心来细细想,独自伤神泪暗抛。
当年发誓偕白头,如今未老心先忧。
淇水滔滔终有岸,沼泽虽宽有尽头。
回想少时多欢乐,谈笑之间露温柔。
海誓山盟犹在耳,哪料反目竞成仇。
莫再回想背盟事,既已终结便罢休!诗经《氓》赏析《卫风·氓》是一首上古民间歌谣,以一个女子之口,率真地述说了其情变经历和深切体验,是一帧情爱画卷的鲜活写照,也为后人留下了当时风俗民情的宝贵资料。
经(诗三百)中,开创了赋、比、兴的创作手法,为今后的诗歌创作提供了范例。
一、《诗经》中的赋《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朱熹《诗集传》说:赋也。
方玉润《诗经原始》:殊知此诗之妙,正在其无所指实而愈佳也。
夫佳诗不必尽皆征实,自鸣天籁,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无限。
若实而按之,兴会索然矣。
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今世南方妇女登山采茶,结伴讴歌,犹有此遗风云。
二、《诗经》中的比兴《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郑玄《毛诗笺》:蒲以喻所说(悦)男之性,荷以喻所说(悦)女之容体也。
三,赋比兴表现手法的作用赋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它的特点就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比分为比喻和比拟。
比体诗的特点是以彼物写此物,诗中所描写的事物并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例如,《硕鼠》一诗中,就是运用了比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令人憎恶的老鼠,将奴隶主贪婪残忍的本性表现的淋漓尽致。
为什么不直接表达而要用比呢?运用比拟表达喜爱的事物,可以使它栩栩如生,给人亲切之感;用它表现丑恶的事物,可以使它原形毕露,给人厌恶之感。
兴,即起兴,在一首诗的开头,或一章诗的开头。
先让我们来看一首诗。
《风雨》中运用兴的表现手法的句子是“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风雨如悔,鸡鸣不已。
”为什么不直接说出要写的内容,而要先言他物呢?通过对《诗经》的研究,有些诗中的兴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例如,《风雨》写的是在傍晚时节,外面下班着小雨,刮着风,女主人公正在思念着自己的夫君,此时,听见了外面的鸡鸣声。
诗经的赋比兴手法赋、比、兴是《诗经》中运用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也是中国古代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归纳出来的诗歌表现手法,它们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对赋、比、兴手法的详细解释及举例:赋定义:赋就是铺陈直叙,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结合在一起用。
它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也可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能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举例:《豳风・七月》集中运用了赋的手法,按照季节物候变化的顺序,铺叙了农家一年四季的生活,如“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详细描述了每个月的气候、人们的劳作以及生活状态。
《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通过铺陈排比,细致地展现了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以及行军途中的情景。
比定义:比就是类比、比喻,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助一个事物作类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观点。
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能使诗歌的语言更加生动传神。
举例:《卫风・硕人》中,“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连续用“柔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蝤蛴”喻美人之领,“瓠犀”喻美人之齿,“螓首蛾眉”喻美人之容貌,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庄姜的美丽。
《诗经・小雅・鹤鸣》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用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雕琢玉器,比喻借助外力来提高自己或帮助自己改正缺点。
兴定义:兴又多称为“起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兴一般用于诗歌的开头,所借之物与下文所咏内容有一定联系,可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的运用首先,赋比兴在《诗经》中用于自然景物的描写。
中国古代诗歌中自然景物是一个重要的描写对象,而赋比兴则是增强其形象感的一种手法。
比如《关雎》中的“陟彼南山,言采其蕨”一句,将蕨与女子的美貌相比,通过比兴手法使得女子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另外,《诗经》中还有很多以花草树木来比喻美人的诗句,如《桃夭》中的“不以我妻美,美人其有之”和《卫风·汉广》中的“落花时节又逢君”等,通过比兴的手法,使得描写更加生动,形象更加深刻。
其次,赋比兴在《诗经》中用于描写人物的性格特点。
《诗经》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赋比兴成为一种细腻而生动的手法来描写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
例如《国风·邶风·绸缪》中的“雄雉于飞,泄泄其羽”,通过将雉鸟羽毛的飞扬与人物的傲慢态度相比,形象地描绘出了那个时代的人物心理状态。
同样,《国风·周南·白华》中的“士如回翼,公孙归矣”,通过比喻士人像归巢的大雁一样,传达了士人各自回归自己的家乡的忠诚精神。
再次,赋比兴在《诗经》中用于描写爱情。
《诗经》中的爱情诗歌包含了丰富的情感表达,而赋比兴则是表达这种情感的重要手法之一、通过将爱人比作自然界的美景,赋比兴起到了颂扬美人之美的作用。
比如《关雎》中的“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憔悴如也。
既见君子,终日言笑;与子偕老,以子之名”的诗句,将求爱之人与美丽的风景相比,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爱人之间的感情和期盼。
此外,赋比兴还在《诗经》中用于表达政治、社会等问题。
通过将现实问题和生活现象与自然景物、神话传说相比,通过比兴的手法来进行批判和讽刺。
比如《国风·秦风·蒹葭》中的“伊人在长街,心焉忉忉”,通过比喻蒲草在河边生长的情景,表达了人们在社会中的迷茫和苦闷,同时表达了对当时社会政治现象的不满和批评。
最后,赋比兴还在《诗经》中用于表达人生哲理和思考。
通过将自然景物与人生经历进行比较,传达了诗人对人生问题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高中语文古诗词大全《氓》拓展练习本诗核心手法:对比、比兴【练1·训练理由】《促织》是诗人听闻蟋蟀而感秋之作。
首联写蟋蟀哀音的不同寻常,中间两联写蟋蟀鸣声不断对人们心绪的影响,尾联以蟋蟀叫声不受礼俗影响作结。
全诗运用衬托、对比等手法,抒发了诗人的羁旅愁怀之感。
《氓》也运用了对比手法,比较阅读,体会对比手法的艺术效果。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促织①杜甫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
久客得无泪,放妻难及晨。
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
【注】①这首诗是杜甫于乾元二年(759)秋天所作。
当时杜甫还在秦州,远离家乡。
②天真:这里指促织自然真切的鸣声。
【小题1】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颔联写促织在野外草丛中叫得不畅,夜晚到屋里床下鸣叫,似与离家的诗人很亲近。
B. 颈联写促织叫声使久居在外的游子和被遗弃的妻子都无法安心,表现出离人的愁苦。
C. 尾联以“悲丝”“急管”代乐器演奏的音乐,衬托出促织鸣叫声的美妙动人和不同寻常。
D. 这首咏物诗托物言志,通过写促织动人的哀音表现出诗人羁旅思乡的凄苦孤独之情。
【小题2】1.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来表情达意,请简要分析。
[知识点]即事感怀,杜甫(712-770)[答案]【小题1】C【小题2】①首句“甚细微”与第二句的“何动人”构成对比,衬托促织哀音的不同寻常,暗示诗人的哀伤愁苦;②最后两句以“悲丝”“急管”同促织的啼叫对比,表明促织的哀音是任何乐器的演奏无法达到的,反衬诗人的羁旅思乡的愁苦之情。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衬托出促织鸣叫声的美妙动人”错误。
以“悲丝”“急管”代乐器演奏的音乐衬托促织“哀音何动人”的特点,把“哀音何动人”写到了极点,更加烘托出诗人的思乡愁苦之情。
故选C。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首联“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是说“蟋蟀的鸣叫声十分微细,那哀婉的声音多么动人”。
《诗经》赋比兴例释作者:徐中华来源:《文学教育》 2018年第3期内容摘要:赋、比、兴是《诗经》最基本、最成熟的表现手法,它们增添了诗歌的形象性、抒情性和韵味。
赋,在铺陈排比中直接叙事抒情;比,主要指比喻的修辞手法,在形象的描摹中抒发情感;兴,是诗歌开头的一种方法,其具体形式和作用可分为三类。
关键词:《诗经》赋比兴形象抒情铺陈排比开头渲染烘托《诗经》是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最高文学成就的代表,其最基本也是最成熟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古今很多学者对赋比兴的概念都有自己的界定。
宋代朱熹的解释最有代表性,他在《诗集传》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朱熹的解释突出了赋比兴的特征,对读者判断别赋比兴手法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魏晋时期的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文有尽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钟嵘的解说突出了赋比兴的文学功能,即增添诗歌的表现力,使之更加生动感人。
这对创作和鉴赏诗歌都有很大影响。
宋人李仲蒙说:“叙物以言情谓之赋。
情物尽者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
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
物动情者也。
”他对“赋、比、兴”的解说,最后都归结到一个“情”字上面,这就更符合文学的审美特征了。
朱、钟、李三家从不同角度解说赋比兴,各有其妙,是我们理解和鉴赏赋比兴手法及其审美特征的钥匙。
下文试就赋比兴的特征及其表达情感的功能玩味品赏一些篇目。
一.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直书其事,寓言写物”、“叙物以言情”,这些界定告诉我们:赋,在表达方式上是兼有叙事、描写、抒情和议论的;在修辞方式上是直接的,也就是不用婉曲的修辞手法,这一点与比兴是截然不同的;在结构形式上是铺陈排比的;在表达目的和审美效果上是抒情的。
赋是《诗经》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三百篇中大多数都用了赋的手法。
《豳风·七月》铺叙了奴隶们一年各个月份繁忙沉重的农事和杂役,描写了一年四季自然环境的变化及其带给奴隶们的感受,抒发了被压迫被剥削者的痛苦和无奈。
浅论《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应用由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运用的例子:1、赋是直铺陈叙述,是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2、比是“以彼物比此物”,是比喻之意。
《诗经》中的《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手法。
3、兴又多称为“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桃夭》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
扩展资料: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
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
它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
赋是与比兴并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
赋陈,一作铺陈、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
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
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
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比即喻,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
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诗经》爱情诗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诗经》用得最多的还是比兴手法。
“比”是比喻,比拟,“以彼物比此物”。
刘础说:“且何谓为比?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
”意为“比”是举出事物来附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用夸大的言词以切合事物的木质。
比有多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
《诗经》爱情诗中,常用“比”来描绘人物,摹写景物,以达到抒情的目的。
《卫风·氓》是弃妇诗的代则有畔”喻自己的苦海无边:淇水还有岸,河岸还有边,我的愁怨何时能完?这是反喻,抒发了满腔的悲愤之情。
再如《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以被风吹得东倒西歪的蓬草喻自己不思梳理装饰的颓容和低低心情;“其雨其雨,呆呆口出”,比喻事与愿违,表现出内心的失望情绪。
《土风·采葛》用“一口不见,如三秋兮”喻恋人们离别的愁苦和热切的盼望;《周南·汝坟》“未见君子,叔如调饥”,用肚子饿喻相思之苦,通俗感人;《邮风·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用“非席”“非石”从反面作比,表示自己决不随人摆布的坚定性格。
“兴”指借一物来引起他物,触景生情,以引起卜面的歌词,“托物以起兴,借物以表情”。
虽然“兴”只起个头,但它在诗中往往起到极巧妙的作用,或为发端,展开联想;或写景物,烘托气氛;或兴中有比,具有象征意义。
《秦风·兼霞》全诗三章都用秋景起兴,把一片水乡清秋的景物与委婉J凋怅的相思感情交铸在一起,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了情景交融的意境。
“兼霞苍苍,白露为霜”“兼霞凄凄,白露未稀”“兼霞采采,白露未己”,这是诗人所见客观景物,但诗人把这样的景裁入诗中,又何尝与情无关呢?它正与诗人困于爱情之中的凄惋心境相一致;换句话说,诗人的凄惋心境,也正借这样一幅凄凉萧飒的秋景渲染、烘托和表现出。
吟诵《兼霞》这首千占绝唱,我们确实不自觉地进入了一个凄清的境界:寂静的清秋早晨,天色微明,一望无际的青苍芦荻,凝寒的白露,蜿蜒的河道,迷雾朦胧的洲诸……构成一幅萧瑟苍茫的“秋水晨光图”。
浅析《卫风·氓》《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所受到的评价历来都很高。
风,又称国风,是《诗经》风、雅、颂三部分之一。
“国者,诸侯所封之域;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
”(朱熹《诗集传》)众所周知,爱情是诗歌的永恒主题。
《诗经》中的婚恋题材作品是极富情采的篇章,描写了古代劳动人民对于真正爱情和幸福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歧视、遗弃妇女现象的揭露和批评。
同时,诗歌涉及到婚恋之中的各种情感,相思与欢娱,离别与怅恨,波折与苦痛,应有尽有,对爱情中的各种表现和心理变化描摹得真挚动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氓》这首长诗,把女子恋爱、结婚、婚后生活和被遗弃的遭遇完整地描述出来,表现了她命运的不幸和性格的刚强。
一、《氓》的主旨及表现方法(一)《氓》的思想主旨《毛诗序》:“《氓》,刺时也。
宣公之时,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奔诱。
华落色衰,复相弃背,或乃困而自诲。
丧其妃耦,故序其事以风焉。
美反正,刺淫泆也。
”《齐说》:“弃妇自悔恨之辞。
”《诗集传》:“此淫妇为人所弃,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
”方玉润《诗经原始》云:“此女始终为情误,固非私奔失节者比,特其一念之差,所托非人,以至不终,徒为世笑。
士之无识而失身以事人者何以异?是故可以为戒也。
”《氓》是一个古老的、至今仍不断重演的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故事,是一位女子通过回忆讲述的爱情悲剧。
全诗共六章,第一章写男子求婚的情景。
第二章写女子对男子的痴情眷恋以及结婚的欢乐。
第三章笔锋一转,以告诫斑鸠不要贪吃桑葚,以免被醉倒为比,劝说年青女子不要过分耽溺于情爱之中,男子耽于情爱,可以自我解脱,而女子沉陷其中就难以自拔,会造成深深的痛苦。
四、五两章回顾了婚后生活,她艰辛操劳,累死累活,但换来的却是男子性情的反复无常,态度的前后不一,甚至虐待施暴,以至于休弃。
凶顽不仁的男子。
诗的最后一章,她又回忆起男子“及尔偕老”信誓旦旦的表白,言犹在耳情已失,男子的“二三其德”令人痛心。
高中语文教案:《氓》高中语文教案:《氓》11、了解并掌握《氓》的故事情节,《诗经》的文学常识和现实主义风格2、熟读课文,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3、了解古人对真挚爱情的向往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2、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说《氓》是《诗经·国风·卫风》中最为有名的“弃妇诗”。
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恋爱风气比较自由,桑间濮上,幽期密约,用诗歌表达情愫,以选择配偶。
同时,封建意识正在发展,男尊女卑之风已形成。
妇女逐渐丧失了经济上和人格上的独立而处于从属地位。
阅读这首带有叙事性质的长诗,不仅可以对先秦人们关于爱情、婚姻的观念及其社会状况做个管窥,且可了解我国诗歌在童年时代达到了怎样的艺术高度。
2、作品简介《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
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按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明代文学家朱熹解释:“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
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诗经》中女性形象整理《诗经》中女性形象《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诗经》中女性形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诗经》中有关女性的诗篇众多,有141篇,占诗经篇目的三分之一左右,为后世诗歌所罕见。
这些有关女性的诗篇中描绘了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她们为国为家贡献着力气;她们的身影活跃在桑间河畔;恋爱生活中的大胆直率;婚姻生活中的被动无奈。
如此众多的女性形象进一步丰富了《诗经》的人物世界、理论内涵、艺术价值。
一、政治生活中的干练、无奈形象《大雅.绵》中的大姜、《大雅.大明》中的大任、《大雅.思齐》中的大姒,这三位女性在大周建国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大雅.思齐》写到: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周武王曾“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来确定其母亲大姒在社会政治生活的作用和社会地位。
周武王的话也为《大明》、《思齐》等诗进行了最好的解释,非常有利于我们了解西周初年女性在社会政治作用的与地位[1]。
当然对于女性的政治作用也有反面的意见,于是乎就有了许穆夫人《郁风.载驰》。
许穆夫人是卫国国君卫懿公的妹妹,嫁于许穆公。
后卫懿公因死于战乱,按当时礼仪,不能进行葬礼,因此许穆夫人想回国奔丧遭到了许国大夫的竭力阻挡。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女性在面对失去至亲之人时还要受到礼教的干预、政治的严峻束缚,即使许穆夫人这种国君之妻也无可奈何,可见,当时女性形象在政治生活中的悲愤、无助、无奈。
二、经济生活中的勤劳、朴实形象《诗经》所反映的殷周时期已经进入了农耕社会,这个时期,男子居于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女性形象在生产活动中主要集中在采集、蚕桑、纺织等方面。
《诗经》中关于女性采集的诗篇许多。
如《周南.关雌》:参差蒋菜,左右流之。
……参差蒋菜,左右采之;《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磋我怀人,置彼周行。
《诗经》时代,女性的蚕桑和纺织生产活动在物质生产活动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召南.采繁》是一首描写蚕妇为公侯养蚕的诗。
简论《诗经》爱情诗中的赋、比、兴手法《诗经》中的风诗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是反映爱情生活的篇章。
“无郎无姐不成歌”,这情形古今并无二致。
南宋朱熹曾经说过:“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歌咏,各言其情者也。
”(《诗集传序》)《诗经》中的许多爱情诗,生动地反映了当时青年男女在爱情发展道路上各种不同的典型情感,表现了他们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写出了他们在热恋过程中的感情波澜,其中也有思妇之情,弃妇之怨,还有男女双方对亡夫亡妻的深沉悼念。
凡属青年男女在爱情中的忧喜得失,都在这些作品中得到了毫不掩饰的反映。
这些爱情诗,大都诚挚、朴素、健康,洋溢着浓郁的泥土芬芳,充满了热烈的生活气息,内容清晰,情思优美,两千多年来,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这些原始牧歌式的爱情诗,或炽热、或倩巧、或凄惋、或柔媚、风格多样,秀姿纷呈,是《诗经》中最具异彩、最有美趣、最富魅力的篇章。
《诗经》中的爱情诗,因题材内容不同,表现角度不同,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色。
在相互自然的总风格之下,又有刚健直率、委婉含蓄、言约意远等多种风格,但其主要艺术特色是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赋”、“比”、“兴”是古代研究《诗经》,对《诗经》表现手法的概括总结,体现在爱情诗中也是如此。
但历来对这三种手法的解释区分,众说纷纭,似有看重比兴手法而轻赋体之意。
大概是因为照朱熹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以为“直陈其事”不如比兴手法形象含蓄,具有某种象征意味,容易勾起读者的无限想象,能加强诗歌形象的空灵感。
其实,用现代眼光来看,“赋”本质上是一种铺陈,一种叙述,更带有散文化的特征。
在《诗经》爱情诗中,“赋”的手法用得较多,既直陈其事,也叙物言情,有的甚至通篇用“赋”,不借“比”“兴”。
《郑风·溱洧》生动地描绘了三月上已之辰,郑国青年男女在溱、洧河畔相约游春,嬉戏谈爱的情景。
全诗用赋的手法,写出了当时的地点、景物、对话和动作,形象生动,情节曲折。
《诗经·卫风·氓》阅读理解与理解性默写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诗经·卫风·氓》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诗经·卫风·氓》理解性默写《诗经•卫风•氓》理解性默写(一)⑴《卫风•氓》中借新鲜的桑叶来比喻女子的青春年华的诗句是“,”。
⑵《卫风•氓》中写女子登上倒塌的墙遥望男子的诗句是“,”。
⑶《卫风•氓》中写女子没有看到男子到来伤心不已的诗句是“,”。
⑷《卫风•氓》中写女子乘车回娘家的情景的诗句是“,”。
⑸《卫风•氓》中写女子婚后日夜辛苦劳作的诗句是“,”。
⑹《卫风•氓》中写女子回娘家遭到弟兄们的嘲笑的诗句是“,”。
《诗经•卫风•氓》理解性默写(二)⑺《卫风•氓》中写男女主人公少年时一起愉快玩耍的诗句是“,”。
⑻《卫风•氓》中写男子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的诗句是“,”。
⑼《卫风•氓》中写女子和男子两人很顺利地结婚的诗句是“,”。
⑽《卫风•氓》中女子静下心思考过后痛斥男子任何事物都应该有个限制的诗句是“,”。
⑾《卫风•氓》中写男子忠厚老实老实的诗句是“,”。
⑿《卫风•氓》中劝诫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的诗句是“,”。
《诗经•卫风•氓》理解性默写答案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⑵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⑶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⑷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⑸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⑹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⑺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⑻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⑼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⑽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⑾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⑿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1《诗经·卫风·氓》阅读理解阅读《卫风·氓》最后两章,完成1~2题。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氓赋比兴手法⑴“赋”的表现手法:“赋”即“铺”,是陈述铺叙的意思。
如《卫风·氓》叙述古代一个女子从恋爱——婚变——决绝的过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
这个男子一脸憨笑、耍着小小的花招,假装卖丝,向女主人求婚。
一方面男子有点嬉皮笑脸不太严肃,另一方面这一男子求婚心切,不惜乔装冒险。
这一句描写既表现了男子的狡黠、急切,又为下文两人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并构成对比。
⑵“比”的表现手法:“比”,就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等,不是单纯的比喻,包括的面较宽,这就是朱熹所说的“以彼物比此物也”。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
另一说,用桑叶茂盛比喻男子情感旺盛之时。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
另一说,喻男子情意的衰落。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比喻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
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
这是多么沉痛的语言!⑶“兴”的表现手法:“兴”就是朱熹所说的“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兴”的意思是“起”,是托物寓情,是寄托,是联想,其作用是含蓄、蕴藉,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有些情感如果直言表达,容易穷尽。
把情感寄寓在形象之中,让读者不知不觉地从形象中受到感染,产生意味无穷的效果。
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如果舍去景物,不过是说“去时是春天,回来是冬天”,还有什么意味呢?《氓》中的第3、4两章——这两章以抒情为主,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
《诗经·卫风·氓》中赋比兴手法与女主人公的形象特征本文结合《诗经·卫风·氓》的内容,对其中采用的赋比兴手法详加分析,并阐释其对塑造女主人公形象的作用。
所附原文在参考其它译注的基础上重新选注。
附原文及注释氓之蚩蚩,抱布贸丝1。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2。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3。
匪我愆期4,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5,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6。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7。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8。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9。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10。
1.氓(méng):民,指诗中的男子。
蚩(chī)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
贸:交易。
抱布贸丝是以物易物。
2.“匪来”句:是说那人并非真来买丝,是找我商量婚事。
匪:同“非”。
即:就。
谋:商量。
3.子:对男子尊称。
涉:渡过。
淇:卫国河名。
今河南淇河。
顿丘:卫国邑名,今河南浚县西。
4.愆(qiān):错过,延误。
这句是说并非我要拖延约定的婚期而不肯嫁,是因为你没有找好媒人。
5.将(qiāng):愿,请。
无:通“毋”,不要。
6.乘:登上。
垝(guǐ)垣(yuán):断墙,倒塌的墙。
垝:倒塌。
垣:墙壁。
复:返。
关:关卡,关门。
复关:这里指代经过关门的男子。
7.涕:眼泪;涟涟:涕泪下流貌。
她初时不见氓回到关门来,以为他负约不来了,因而伤心泪下。
8.载(zài):于是,又(表示同时做两个动作)。
9.尔卜尔筮(shì):烧灼龟甲的裂纹以判吉凶,叫做“卜”。
用蓍(shī)草占卦叫做“筮”。
体:卦象,卜筮的结果。
咎(jiù):不吉利,灾祸。
咎言:凶辞。
10.贿:财物,指嫁妆,妆奁(lián)。
这几句说只要卜筮的结果好,你就打发车子来迎娶,并将嫁妆搬去。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11。
于嗟鸠兮12,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13。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14。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15。
《诗经·卫风·氓》中赋比兴手法与女主人公的形象特征
本文结合《诗经·卫风·氓》的内容,对其中采用的赋比兴手法详加分析,并阐释其对塑造女主人公形象的作用。
所附原文在参考其它译注的基础上重新选注。
附原文及注释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1。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2。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3。
匪我愆期4,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5,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6。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7。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8。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9。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10。
1.氓(méng):民,指诗中的男子。
蚩(chī)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
子。
贸:交易。
抱布贸丝是以物易物。
2.“匪来”句:是说那人并非真来买丝,是找我商量婚事。
匪:同“非”。
即:就。
谋:商量。
3.子:对男子尊称。
涉:渡过。
淇:卫国河名。
今河南淇河。
顿丘:卫国邑
名,今河南浚县西。
4.愆(qiān):错过,延误。
这句是说并非我要拖延约定的婚期而不肯嫁,是
因为你没有找好媒人。
5.将(qiāng):愿,请。
无:通“毋”,不要。
6.乘:登上。
垝(guǐ)垣(yuán):断墙,倒塌的墙。
垝:倒塌。
垣:墙
壁。
复:返。
关:关卡,关门。
复关:这里指代经过关门的男子。
7.涕:眼泪;涟涟:涕泪下流貌。
她初时不见氓回到关门来,以为他负约不来
了,因而伤心泪下。
8.载(zài):于是,又(表示同时做两个动作)。
9.尔卜尔筮(shì):烧灼龟甲的裂纹以判吉凶,叫做“卜”。
用蓍(shī)草
占卦叫做“筮”。
体:卦象,卜筮的结果。
咎(jiù):不吉利,灾祸。
咎言:凶辞。
10.贿:财物,指嫁妆,妆奁(lián)。
这几句说只要卜筮的结果好,你就打发
车子来迎娶,并将嫁妆搬去。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11。
于嗟鸠兮12,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13。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14。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15。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16。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17。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18。
11.沃若:茂盛,肥泽。
12.于(xū):吁嗟,叹词。
鸠:斑鸠。
传说斑鸠吃桑葚过多会醉而伤身。
13.耽(dān):迷恋,沉溺。
说:通“脱”,解脱。
14.陨(yǔn):坠落,掉下。
这里用黄叶落下比喻女子年老色衰。
黄:变黄。
15.徂(cú):往;徂尔:嫁到你家。
食贫:过贫穷的生活。
16.汤(shāng)汤:水势浩大的样子。
渐(jiān):浸湿。
帷裳(wéi
cháng):车旁的布幔。
17.不爽:没差错。
贰:“忒”(tè),差错,过失。
这里指爱情不专一,前
后行为不一致。
18.罔:无,没有;极:标准,准则。
罔极:反复无常。
二三其德:在品德上三
心二意,言行前后不一致。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19;夙兴夜寐,靡有朝矣20。
言既遂矣21,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22。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23。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24。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25。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26。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27。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28!
19.靡:无,不。
此句指不以操持家务为苦。
20.夙:早。
兴:起来。
此句指起早睡迟,不止一日,日日如此。
21.言:语助词,无义。
既遂:已经很久。
22.咥(xì):笑的样子。
23.静言思之:静下心来好好地想一想,言:助词,无实义。
躬:自身。
悼,伤
心。
24.“及尔”二句:当初曾相约白头到老,这种约定现在使我徒生怨恨而已。
25.隰(xí):低湿的地方;水名,就是漯河。
泮(pàn):“畔”,水边,边
岸。
以上二句承上文,以水流必有畔岸,喻凡事都有边际,而自己愁思无尽。
26.总角:男女未成年时把头发扎成发髻,称总角。
这里指代少年时代。
宴:快
乐。
晏晏(yàn):欢乐,和悦的样子。
27.旦旦:诚恳的样子。
反:即“返”字。
不思其反:不曾想过会违背誓言。
28.是:代词,指誓言。
已:了结,终止。
焉哉:语气词连用,加强语气。
亦已
焉哉:就这样算了吧。
《氓》是《诗经·卫风》中较有代表性的—首弃妇诗。
全诗共分六章。
诗歌采用赋比兴手法,她女子从恋爱、结婚到最终遭受遗弃的全过程,塑造了古代采桑女的丰满的性格特征。
所谓赋,赋直接铺陈叙述,即用朴实的语言对人物和事件进行描述。
诗歌第一、二章以赋的手法叙述了女主人公被表面憨厚的“氓”追求,允婚后对“氓”一片痴情,尽管她冷静地要求她占卜吉像,明媒正娶,但仍然送他涉过淇水,又送到顿丘,郑重许诺她秋天作为婚期。
之后,她每日在残墙瞭望,热切地盼望他的到来。
从失望时的泪水涟涟,到见到他时的又笑又说,表现了女子的纯真、体贴、与痴情和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