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形地势特征
- 格式:ppt
- 大小:6.25 MB
- 文档页数:21
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特点
1,地形: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山地、高原面积广大。
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
2,人口: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民族众多。
资源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较少。
中国可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部分。
中国的地理特征
1,地势: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复杂多样,各类地形占全国陆地面积的比例是:山地33.3%,高原26%,盆地18.8%,平原12%,丘陵9.9%。
2,地貌:中国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67%,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3%。
3,自然资源:中国幅员广大,地质条件多样,矿产资源丰富,矿产171种。
已探明储量的有157种。
其中钨、锑、稀土、钼、钒和钛等的探明储量居世界首位。
扩展资料:
自然灾害状况:
中国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有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其中气象灾害包括旱涝、台风、寒潮,而地质灾害包括海啸、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
中国是多地震的国家之一,主要分布地区: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华北太行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
— 1 —
省西部;④西北的新疆、甘肃、宁夏。
— 2 —。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 地形地势特征1、我国地势特征: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2、我国地势对交通、气候和水能的影响: A.地势西高东低,很多大河自西向东流,沟通了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地的联系。
B.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海洋上的暖湿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
C.地势呈三级阶梯,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3、我国地形特征: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我国各类地形中山地占比重最大占33%,高原占26%,丘陵占10%,以上三种统称为山区。
平原仅占12%。
4、我国主要山脉: 东西走向山脉:北列:a 天山山脉 f 阴山山脉 中列:b 昆仑山山脉g 秦岭 南列:n 南岭东北——西南向山脉:西列:i 大兴安岭 j 太行山 h 巫山 k 雪峰山中列:l 长白山 m 武夷山 东列:o 台湾山脉西北——东南向山脉:d 祁连山脉 p 阿尔泰山脉 q 小兴安岭 南北向山脉:e 横断山脉 r 贺兰山脉(请画出)弧形山脉:c 喜马拉雅山脉,其主峰是珠穆朗玛峰5、主要地形区及特征:四大高原:C 青藏高原:雪山连绵,冰川广布;D 内蒙古高原:地势平坦,一望无际,草场广布;E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黄土广布;G 云贵高原:地形崎岖,石灰岩广布。
四大盆地:A 准噶尔盆地:最位置北;B 塔里木盆地:面积最大,有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F四川盆地:紫色盆地,成都平原称为“天府之国”;K柴达木盆地:海拔最高,有“聚宝盆”之称。
三大平原:H东北平原:面积最大,黑土著称;I华北平原:又称“黄淮海平原”;J长江中下游平原:河网密布、鱼米之乡。
三大丘陵:a辽东丘陵b山东丘陵c东南丘陵6、我国沿北纬32°地形剖面图A青藏高原;B横断山脉;C四川盆地;D巫山;E长江中下游平原;F黄海。
我国沿北纬36°地形剖面图A青藏高原;B黄土高原;C华北平原;D黄海。
(注意:沿32°N和沿36°N的地形剖面图,图中海洋都是黄海;沿30°N的地形剖面图,图中海洋是东海。
中国的地势和地形一、地势1.特征: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第一级:青藏高原,海拔4千米以上第二级:第一级向北,向东。
海拔1千 — 2千米,以高原、盆地为主 第三级:第二级向东,海拔500米以下,以平原为主第一级与第二级界限:昆仑山脉 — 祁连山 — 横断山脉 第二级与第三级界限:大兴安岭 — 太行山 — 巫山 — 雪峰山 2.优点:①利于暖润气流深入内陆,带来丰沛降水。
②沟通沿海与内陆水上交通,利于经济文化交流。
③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二、地形1.特征:五种地形都有,山区(高原、山地、丘陵)面积最大,占2/3 2.主要地形分布⑴山脉⎪⎪⎪⎪⎪⎪⎪⎪⎩⎪⎪⎪⎪⎪⎪⎪⎪⎨⎧⎩⎨⎧⎪⎩⎪⎨⎧⎪⎩⎪⎨⎧山脉⑤弧形山脉:喜玛拉雅④南北向:横断山祁连山阿尔泰山东南—③西北东:台湾山脉武夷山—中:长白山雪峰山—巫山—太行山—西:大兴安岭西南—②东北湖南、广东分界南:南岭秦岭—中:昆仑阴山—北:天山①东西走向 )(⑵四大高原⎪⎪⎩⎪⎪⎨⎧⎪⎭⎪⎬⎫都在第二级阶梯,石灰岩广布④云贵高原:崎岖不平,水土流失严重③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坦②内蒙古高原:广阔平,“世界屋脊”:海拔最高,冰川广布第一级阶梯①青藏高原)( ⑶四大盆地:①柴达木盆地:海拔最高盆地(第一级阶梯,青海省境内②壁新疆境内,多沙漠、戈大,昆仑山以北,面积最塔里木盆地:天山以南,阿尔泰山以南准噶尔盆地:天山以北⎭⎬⎫⎩⎨⎧ ③四川盆地:秦岭以南,云贵高原以北; 横断山以东,巫山以西⑷三大平原:①东北平原:大兴安岭以东,东三省境内,有“黑土地”之称,海拔200m 以下 ②华北平原:太行山以东,由黄河冲积而成,海拔50米以下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为温带季风气候)③长江中下游平原:巫山以东,长江冲积而成,“鱼米之乡”。
(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⑸三大丘陵:⎪⎭⎪⎬⎫⎪⎩⎪⎨⎧)()()(浙闽丘陵江南丘陵、两广丘陵、南:东南丘陵山东半岛中:山东丘陵辽东半岛北:辽东丘陵1.盆地:a b. c. d. 2.高原:A B C D 3.在图上填出主要山脉名称:1 – 154.三大平原:E F G梯阶二第⎪⎪⎭⎪⎪⎬⎫ 第三阶梯梯阶三第⎪⎪⎭⎪⎪⎬⎫中国的气温和降水一、气温1.气温的变化日变化:(一天)最高值在午后2点,最低值“日出前后”年变化:(一年)最热月7月(夏季),最冷月1月(冬季)(表达方式:由平均气温画成的“气温曲线”)2.中国气温分布规律⑴冬季:自南向北降低,全年温差大。
地势和地形
地势概况
(1)特点:西部多为山地、高原和盆地。
东部则以平原丘陵为主。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3)我国地势特点带来的影响
①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
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丰沛的降水。
②对河流的影响:地势特征决定了我国的河流多数自西向东奔流入海洋;河流从高一
级阶梯流的第一级阶梯落差大,产生巨大水能。
③对交通的影响: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袁海和内陆的联系;但阶梯交
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④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我国东部的第三级阶梯地势较平,人口稠密,农业条件较好,
交通便利,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一)地貌的基本特征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级下降,形成一个层层降低的阶梯状斜面,成为我国地貌总轮廓的显著特征。
青藏高原雄踞我国西部,海拔平均达4000—5000米,是我国最高的一级地形阶梯。
高原周围耸立着一系列高大的山脉,南侧是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海拔平均在6000米以上,超过8000米的高峰有7座,以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著称。
北侧有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分布,东边有岷山和横断山等排列,地势以巨大落差降低与第二级地形阶梯相接。
与祁连山北麓相接的是河西走廊和阿拉善高原,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
这些盆地和高原由于深居内陆,干燥少雨,盆地中戈壁、沙漠广布;河渠沿线,绿洲农业,断续分布,为弟二级地形阶梯。
在第二级地形阶梯边缘的大兴安岭至雪峰山一线以东,是第三级地形阶梯,主要以平原、丘陵和低山地貌为主。
自北而南分布着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海拔多在200米以下,这里地势低平,长江以南为低山丘陵,广大地区海拔不超过500米,地面起伏不平,平坦的河谷平原、盆地与低缓的丘陵、低矮断续相连的低山交错分布。
2.山脉众多,起伏显著。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占全国总面积的1/3。
从最西的帕米尔高原到东部的沿海地带,从最北的黑龙江畔到南海之滨,大大小小的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貌的骨架,控制着地貌形态类型空间分布的格局。
如果把分割的高原、盆地中崎岖不平的山地性高原、丘陵性高原、方山丘陵性盆地包括在内,连同起伏和缓的丘陵合计来算,广义的山地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65%。
我国山脉虽然纵横交错,分布范围广泛,但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不仅是构成宏观地貌分布格局的骨架,而且也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地形的主要特征1.地形多种多样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有雄伟的高原、起伏的山岭、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大小盆地。
陆地上的5种基本地形类型,中国均有分布,这为中国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条件。
2.山区面积广大通常人们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称为山区。
中国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3,这是中国地形的又一显著特征。
山区面积广大,给交通运输和农业发展带来一定困难,但山区可提供林产、矿产、水能和旅游资源,为改变山区面貌、发展山区经济提供了资源保证。
3.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势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
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其北部与东部边缘分布有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是地势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分布着大型的盆地和高原,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其东面的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是地势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分布着广阔的平原,间有丘陵和低山,海拔多在500米以下。
如果通过北纬32°线,自西向东作一幅中国地形剖面图,从西部的大高原,到中部的盆地,再到东部平原,西高东低,呈阶梯状逐级下降的地势特点十分明显。
从中国陆地的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面以下延伸,就是浅海大陆架,这是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一般深度不大,坡度较缓,海洋资源丰富。
中国近海大陆架比较广阔,渤海和黄海的海底全部、东海海底的大部分和南海海底的一部分,都属浅海大陆架。
目前,开发海洋资源,尤其是石油资源主要是在大陆架上进行的。
1.山脉山地延伸成脉状即为山脉。
山脉构成中国地形的骨架,常常是不同地形区的分界,山脉延伸的方向称作走向,中国山脉的分布按其走向可分为5种情况。
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有3列(主要包括5条山脉):北列为天山一阴山;中列为昆仑山—秦岭;南列为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多分布在中国东部,主要也有3列(主要包括7条山脉):西列为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列为长白山—武夷山;东列为台湾山脉。
中国地理地貌中国地理地貌我国幅员辽阔,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地貌景观千姿百态。
综观全境,同世界各国相⽐,中国地貌有以下基本特征:⼀、地势西⾼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我国地势西⾼东低,⾃西向东逐级下降,形成⼀个层层降低的阶梯状斜⾯,成为我国地貌总轮廓的显著特征。
1、西⾼东低的地势:最西端的咯喇昆仑⼭脉均⾼6000多⽶,祁连⼭为4000多⽶,秦岭⼭脉在2000---3000⽶之间,东⾯的华北平原仅200⽶左右,西⾼东低的地势⼗分明显。
2、三级阶梯:我国地势由西向东下降的趋势并不是连续均匀的变化,⽽是呈阶梯状、跳跃式下降。
由两组⼭脉构成的地貌界限,明显的把我国陆地划分为三级阶梯。
第⼀级:位于昆仑⼭—祁连⼭—岷⼭—横断⼭⼀线以南以西。
第⼀级阶梯由⾼原,⾼⼤的⼭脉和宽⾕组成。
第⼆级:由青藏⾼原往北向东⾄:⼤兴安岭—太⾏⼭—巫⼭—雪峰⼭⼀线之间,是我国第⼆级阶梯。
主要由⼴阔的⾼原、盆地组成,中间也分布着⼀系列的⾼⼤⼭地。
第三级:在⼤兴安岭—太⾏⼭—巫⼭—雪峰⼭⼀线以东,是第三级阶梯。
这⼀级阶梯地势低平,主要以辽阔的平原、起伏和缓的丘陵和低⼭地貌为主。
3、地理意义:1)、对⽓候的影响:阶梯状分布是地势在⼀定程度上加强了东部地区季风影响的强度和范围。
同时抑制了西部地区南北冷暖⽓流的交换,加剧了我国⽓候的地区差异。
2)、地势对河流的影响:我国西⾼东低的地势使得我国的河流⼤多⾃西向东滚滚流,使青藏⾼原成为⼤河的发源地,影响了河流的分布。
同时在各阶梯的交界处河流产⽣巨⼤的落差,⽔能资源⼗分丰富。
3)、地势对交通的影响:这有两个⽅⾯,⼀⽅⾯,向东流淌的⼤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便了沿海和内陆的经济联系,有利于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区经济的⼤开发;⼀⽅⾯,阶梯交界处的⾼⼤⼭脉也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障碍。
⼆、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地、⾼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等动态地貌在我国均有⼤⾯积分布。
五⼤基本类型中,以⼭地和⾼原的⾯积最⼴,分别占全国⾯积的33%和26%;其次是盆地,占19%;丘陵和平原占的⽐例都较少,分别为10%和12%。
中国的地形特点①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我国地处亚欧大陆的东南部,地势西部高而东南低,西部多高山和高原,东部沿海多丘陵和平原,形成一个以西南部的青藏高原最高,由西向东逐级下降的阶梯状斜面。
由两列山岭组成的地形界线,将我国地形明显地分成三级阶梯。
中国地形上最高一级的阶梯: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面积达23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
它雄踞西南,在高原上横卧着一列列雪峰连绵的巨大山脉,自北而南有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唐古拉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冈底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
第二级阶梯:越过青藏高原北缘的昆仑山—祁连山和东缘的岷山—邛崃山—横断山一线,地势就迅速下降到海拔1000~2 000米左右,局部地区可在500米以下,这便是第二级阶梯。
它的东缘大致以大兴安岭至太行山,经巫山向南至武陵山、雪峰山一线为界。
这里分布着一系列海拔在1500米以上的高山、高原和盆地,自北而南有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秦岭山脉;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等。
第三级阶梯:翻过大兴安岭至雪峰山一线,向东直到海岸,这里是一片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和平原,它们可作为第三级阶梯。
在这一阶梯里,自北而南分布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以南还有一片广阔的低山丘陵,一般统称为东南丘陵。
前者海拔都在200米以下,后者海拔大多在200~500米之间,只有少数山岭可以达到或超过千米。
②地形多种多样。
我国地质条件很复杂,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内外营力相互作用下塑造成多种多样的地貌类型,既有纵横交错的山脉,也有面积辽阔的高原,有巨大的盆地,也有一望无际的平原,还有坡度和缓的丘陵。
其中,山地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33%,高原约占26%,盆地约占19%,平原约占12%,丘陵约占10%。
在我国独特的自然条件下,还发育了山岳冰川地貌、冻土地貌、风沙地貌、黄土地貌、红层地貌、岩溶地貌、火山地貌、海岸地貌等多种多样的地貌类型。
中国地理知识点--中国的地形1.我国的地形特征:①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②地形类型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③西部以高原山地为主,东部以平原丘陵为主。
2.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界线:①第一级与第二级分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②第二级与第三级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地形对我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1)有利影响:①西高东低的地势,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②西高东低使大河东流入海,沟通了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③在地势阶梯的过渡带,大河形成巨大落差,形成了丰富的水能资源;④地形类型多种多样,为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山区大力发展林业、采矿业及旅游业、水电业)。
(2)不利影响:①山区面积广大,平原面积较小,耕地资源不足;②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经济发展滞后;③海拔较高的高寒山地和高原,不利于农业发展;④山区易发地质灾害。
4.山脉成为地形区界线,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5.我国地形区之最:6.我国地震多发的主要原因是——位于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三大板块交界地带附近,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交会处。
7.我国的主要地震带有:①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②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③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④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的山地。
8.我国的火山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南部、东北山区、台湾、海南岛等地。
9.滑坡灾害——分布在山区的陡坡。
形成的基本条件是:地形坡度陡;岩石破碎,坡面物质疏松(断裂面、植被破坏严重);多暴雨。
10.泥石流灾害——分布在山区的沟谷。
形成的基本条件是:地形崎岖,地面物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多暴雨。
11.描述某区域的地形特征——一般从海拔、地势起伏状况(包括起伏大小,哪里高、哪里低或由某方向某方倾斜等)、地形的种类及分布、特殊地貌类型及分布等方面说明。
12.某地地势特征主要指——起伏大小(相对高度大小),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哪里高、哪里低或由某方向某方倾斜)等。
我国的地势特征
中国地势特点:中国地形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
一方面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另一方面使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
河流自西向东,逐级下降,河流落差大,水能蕴藏丰富。
多种多样的地形为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副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
山区在发展林业、牧业、旅游业、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但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发展种植业。
由于山区面积广大,平原较少,造成耕地资源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