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电子文件登记表
- 格式:ppt
- 大小:626.00 KB
- 文档页数:28
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办法1.总则1.1对电子文件的形成、积累、鉴定、归档及电子档案的保管实行全过程管理,应当由主管部门统一协调,指定专门机构或人员负责,保证管理工作的连续性。
1.2 电子文件形成部门负责电子文件的积累、保管和整理工作,档案部门要进行指导与监督。
1.3 电子文件的管理由档案部门负责,电子文件形成部门要提供协助和支持。
1.4 应明确规定归档时间、归档范围、技术环境、相关软件、版本、数据类型、格式、被操作数据、检测数据等,以保证电子档案的质量。
1.5 为保证电子档案的可利用性,从电子文件形成就应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措施,确保其信息的真实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1.6 归档电子文件同时存在相应的纸质或其他载体形式的文件时,则应在内容、相关说明及描述上保持一致。
1.7 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必须适时生成纸质文件等硬拷贝。
进行归档时,必须将电子文件与相应的纸质文件等硬拷贝一并归档。
2.电子文件的收集与积累2.1 收集范围。
电子文件的收集范围,按国家关于文件归档的现行有关规定执行。
2.2 收集积累要求2.2.1记录了重要文件的主要修改过程,有查考价值的电子文件应被保留。
当正式文件是纸质时,如果保管部门已开始进行向计算机全文处理的转换工作,则与正式文件定稿内容相同的草稿性电子文件应当保留,否则可根据实际条件或需要,确定是否保留。
2.2.2 保存与纸质等文件内容相同的电子文件时,要与纸质等文件之间,相互建立准确、可靠的标识关系。
2.2.3在“无纸化”计算机办公或事务系统中产生的电子文件,应采取更严格的安全措施,保证电子文件不被非正常改动。
同时必须随时备份,存储于能够脱机保存的载体上,井对有档案价值的电子文件制作纸质或缩微胶片拷贝件保留。
2.2.4 用文字处理技术形成的电子文件,收集时应注明文件存储格式和属性。
2.2.5 用扫描仪等设备获得的图象电子文件,如果采用非标准压缩算法,则应将相关软件一并收集。
西安市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细则附表
20120214
201400313修改表3、6
表1
电子文件登记表(首页)
电子文件登记表(续页)
第页
电子文件移交与接收登记表
填写说明:
1.交接工作名称:按移交机构名称、移交文件年度、批次等描述
2.内容描述:按文件内容、类别、数据类型、格式、交接方式、过程等描述
3.移交电子文件数量:按文件总件、卷数描述
4.移交数据量:以Gb为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3位
电子档案登记表(首页)
电子档案登记表(续页)
表6
电子档案移交与接收登记表
填写说明:
1.交接工作名称:按移交单位或全宗号、移交档案年度、批次等描述
2.内容描述:按档案内容、类别、数据类型、格式、交接方式、过程等描述
3.移交电子档案数量:按档案总件、卷数描述
4.移交数据量:以Gb为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3位
表7
电子档案管理登记表
审核人(签名)年月日
单位(盖章)年月日
表8
电子档案迁移登记表
审核人(签名)年月日
单位(盖章)年月日
表9:
光盘盒封面标签图示例
注:长121mm,高121mm。
表10:
光盘盒封底标签图示例
精品文档
注:长151mm,高118mm;两边“光盘编号”栏宽各为7mm。
表11:
光盘盘面示例
精品文档
表12
电子档案机读目录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办法1.总则1.1 对电子文件的形成、积累、鉴定、归档及电子档案的保管实行全过程管理,应当由主管部门统一协调,指定专门机构或人员负责,保证管理工作的连续性。
1.2 电子文件形成部门负责电子文件的积累、保管和整理工作,档案部门要进行指导与监督。
1.3 电子文件的管理由档案部门负责,电子文件形成部门要提供协助和支持。
1.4 应明确规定归档时间、归档范围、技术环境、相关软件、版本、数据类型、格式、被操作数据、检测数据等,以保证电子档案的质量。
1.5 为保证电子档案的可利用性,从电子文件形成就应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措施,确保其信息的真实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1.6 归档电子文件同时存在相应的纸质或其他载体形式的文件时,则应在内容、相关说明及描述上保持一致。
1.7 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必须适时生成纸质文件等硬拷贝。
进行归档时,必须将电子文件与相应的纸质文件等硬拷贝一并归档。
2.电子文件的收集与积累2.1 收集范围。
电子文件的收集范围,按国家关于文件归档的现行有关规定执行。
2.2 收集积累要求2.2.1 记录了重要文件的主要修改过程,有查考价值的电子文件应被保留。
当正式文件是纸质时,如果保管部门已开始进行向计算机全文处理的转换工作,则与正式文件定稿内容相同的草稿性电子文件应当保留,否则可根据实际条件或需要,确定是否保留。
2.2.2 保存与纸质等文件内容相同的电子文件时,要与纸质等文件之间,相互建立准确、可靠的标识关系。
2.2.3 在“无纸化”计算机办公或事务系统中产生的电子文件,应采取更严格的安全措施,保证电子文件不被非正常改动。
同时必须随时备份,存储于能够脱机保存的载体上,井对有档案价值的电子文件制作纸质或缩微胶片拷贝件保留。
2.2.4 用文字处理技术形成的电子文件,收集时应注明文件存储格式和属性。
2.2.5 用扫描仪等设备获得的图象电子文件,如果采用非标准压缩算法,则应将相关软件一并收集。
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制度一、总则1.对电子文件的形成、积累、鉴定、归档及电子档案的保管实行全过程管理,应当由主管部门统T办调指定专门机构或人员负责, 保证管理工作的连续性。
2.电子文件形成部门负责电子文件的积累、保管和整理工作,档案部门要进行指导与监督。
3.电子文件的管理由档案部门负责,电子文件形成部门要提供协助和支持。
4.应明确规定归档时间、归档范围、技术环境、相关软件、版本、数据类型、格式、被操作数据、检测数据等,以保证电子档案的质量。
5.为保证电子档案的可利用性,从电子文件形成就应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措施,确保其信息的真实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6 •归档电子文件同时存在相应的纸质或其他载体形式的文件时,则应在内容、相关说明及描述上保持一致。
7.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必须适时生成纸质文件等硬拷贝。
进行归档时,必须将电子文件与相应的纸质文件等硬拷贝一并归档。
二.电子文件的收集与积累1•收集范围。
电子文件的收集范围,按国家关于文件归档的现行有关规定执行。
2•收集积累要求(1)记录了重要文件的主要修改过程,有查考价值的电子文件应被保留。
当正式文件是纸质时,如果保管部门已开始进行向计算机全文处理的转换工作,则与正式文件定稿内容相同的草稿性电子文件应当保留,否则可根据实际条件或需要,确定是否保留。
(2)保存与纸质等文件内容相同的电子文件时,要与纸质等文件之间,相互建立准确、可靠的标识关系。
(3)在"无纸化"计算机办公或事务系统中产生的电子文件,应采取更严格的安全措施,保证电子文件不被非正常改动。
同时必须随时备份,存储于能够脱机保存的载体上,井对有档案价值的电子文件制作纸质或缩微胶片拷贝件保留。
(4)用文字处理技术形成的电子文件,收集时应注明文件存储格式和属性。
(5)用扫描仪等设备获得的图象电子文件,如果采用非标准压缩算法,则应将相关软件一并收集。
(6)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或绘图等获得的图形电子文件,收集时应注意其对设备的依赖性,以及易修改性等问题,不可遗漏相关软件和各种数据。
档案电子化管理办法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办法电子文件是指在数字设备及环境中生成,以数码形式存储于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依赖计算机等设备阅读、处理并可以在通信网络上传递的文件。
归档,指将处理完毕且具有保存价值的事情或文件经系统后交档案室(馆)保存备案(备查)的过程。
下文是关于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办法,欢迎阅读!第一,电子文件是由电子计算机生成和处理,其信息以二进制数字代码记录和表示,因此亦可称为“数字文件”。
这是电子文件与以往所有其他形式文件的基本区别,也是电子文件信息与其他数字信息的共同点。
数字信息使用0和1两种两种数码的组合来记录信息,每一个0或1叫做1个比特,需要记录的信息用一串比特存储于计算机存储器(包括内存储器和各种外存储器)中,并可通过通信网络进行传输。
第二,电子文件是文件的一种类型,应该具有文件的各种属性,特别是要有特定的用途和效力。
这是电子文件与其他数字信息的基本区别,也是电子文件与其他形式文件的共同点。
从逻辑上说,电子文件是“数字信息”和“文件”两个概念的交集,它是具有文件特征的数字信息,又是以数字信息为特征的文件。
1.总则1.1 对电子文件的形成、积累、鉴定、归档及电子档案的保管实行全过程管理,应当由主管部门统一协调,指定专门机构或人员负责,保证管理工作的连续性。
1.2 电子文件形成部门负责电子文件的积累、保管和工作,档案部门要进行指导与监督。
1.3 电子文件的管理由档案部门负责,电子文件形成部门要提供协助和支持。
1.4 应明确规定归档时间、归档范围、技术环境、相关软件、版本、数据类型、格式、被操作数据、检测数据等,以保证电子档案的质量。
1.5 为保证电子档案的可利用性,从电子文件形成就应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措施,确保其信息的真实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1.6 归档电子文件同时存在相应的纸质或其他载体形式的文件时,则应在内容、相关说明及描述上保持一致。
1.7 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必须适时生成纸质文件等硬拷贝。
电子文件档案管理规范(ISO9001:2015)1主要工作依据1.1《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 18894-20021.2《电子文件归档光盘技术要求和应用规范》DA/T 38-20081.3《公司音像档案管理办法》2基本术语2.1电子文件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在处理公务过程中,通过计算机等电子设各形成、办理、传输和存储的文字、图表、图像、音频、视频等不同形式的信息记录。
2.2归档电子文件指具有参考和利用价值并作为档案保存的电子文件。
2.3背景信息指描述生成电子文件的职能活动、电子文件的作用、上下文关系以及对其产生影响的历史环境等信息。
2.4元数据指描述电子文件数据属性的数据,包括文件的格式、和软件环境、文件处理软件、字处理和图形工具软件、字符集等数据2.5电子档案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归档电子文件及相应的元数据、背景信息和支持软件。
2.6真实性指对电子文件的内容、结构和背景信息进行鉴定后,确认其与形成时的原始状况一致。
2.7完整性指电子文件的内容、结构、背景信息和元数据等无缺损。
2.8有效性指电子文件应具各的可理解性和可被利用性,包括信息的可识别性、存储系统的可靠性、载体的完好性和兼容性等。
3管理职责与要求3.l档案部门是电子文件的归口管理部门。
3.l.l档案部门负责本单位电子文件存储载体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和利用;负责监督、检查、指导本企业相关业务部门归档电子文件的形成、积累和移交等工作。
3.l.2企业相关业务部门的兼职档案员,应负责本部门归档电子文件的形成、积累和管理,并在专职档案员的指导下按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完成电子文件存储载体的整理与移交工作。
3.2管理要求3.2.1电子文件归档就是把符合归档条件的电子文件,按照档案管理要求的格式存储到可长期脱机保存的载体上,电子文件存储载体类型有光盘、磁盘、可移动存储设备等(以下电子文件存储载体以光盘为例)。
3.2.2档案部门应按规范,对各业务部门移交的电子文件光盘,在信息人员的协助下,进行检测与验收,确保载体记录的信息与纸质档案内容的一致性,以及电子文件光盘的安全性、有效性、完整性。
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制度第一条总则(一)为规范企业文件材料的归档工作,完善、系统保存企业档案,参照《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制定本企业电子文件材料归档、保管、利用等有关制度;(二) 本制度适用于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内的部分,产生的电子的归档与管理;(三) 企业文件材料归档工作纳入相关部门的岗位责任制。
第二条电子文件的收集与积累(一)对用文字处理技术形成的文本电子文件,收集时应注明文件存储格式、文字处理工具等,必要时同时保留文字处理工具软件,文字、数据表格型电子文件以DOC、XML、RTF、TXT、 XLS为通过格式。
(二)对用扫描仪等设备获得的采用非通过文件格式的图像电子文件,收集时应将其转换成通用格式,如无法转换,则应将相关软件一并收集.扫描型电子文件以JPEG、TIFF为通用格式。
(三)对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或绘图等设备获得的图形电子文件,收集时应注明其软硬件环境和相关数据.(四)文件收集负责人,应检查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五)每份电子文件均应在《电子文件登记表》中登记。
(六)电子文件登记表应与电子文件同时保存。
第三条电子文件的归档(一)电子文件的归档范围参照纸质文件材料归档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归档时间参加纸质文件的规定定期完成。
(三)归档时,应充分考虑电子文件的技术环境、相关软件、版本、数据类型、格式、被操作数据、检测数量等技术因素.(四)经整理标识的电子文件集中,拷贝至耐久性好的载体上,一式二套,一套封存保管,一套供查阅使用,对加密电子文件,则应在解密后再制作拷贝。
(五)存储电子文件的载体或装具上应贴有标签,标签上应注明载体序号、类别号、密级、保管期限、存入日期等,归档后的电子文件的载体应设置成禁止写操作的状态。
(六)将相应的电子文件机读目录、相关软件、其他说明等一同归档,并附《归档电子文件登记表》。
(七)档案保管部门在接收电子文件之前,由办公室主任对归档的每套载体及技术环境进行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交接.(八)经检验合格后,由移交部门(人)、接收部门(人)填写《归档电子文件移交、接收检验登记表》,完成签字等环节。
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办法电子文件是指在数字设备及环境中生成,以数码形式存储于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依赖计算机等设备阅读、处理并可以在通信网络上传递的文件。
归档,指将处理完毕且具有保存价值的事情或文件经系统整理后交档案室(馆)保存备案(备查)的过程。
下文是关于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办法,欢迎阅读!电子文件基本特征第一,电子文件是由电子计算机生成和处理,其信息以二进制数字代码记录和表示,因此亦可称为"数字文件"。
这是电子文件与以往所有其他形式文件的基本区别,也是电子文件信息与其他数字信息的共同点。
数字信息使用0和1两种两种数码的组合来记录信息,每一个0或1叫做1个比特,需要记录的信息用一串比特存储于计算机存储器(包括内存储器和各种外存储器)中,并可通过通信网络进行传输。
第二,电子文件是文件的一种类型,应该具有文件的各种属性,特别是要有特定的用途和效力。
这是电子文件与其他数字信息的基本区别,也是电子文件与其他形式文件的共同点。
从逻辑上说,电子文件是"数字信息"和"文件"两个概念的交集,它是具有文件特征的数字信息,又是以数字信息为特征的文件。
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办法1.总则1.1 对电子文件的形成、积累、鉴定、归档及电子档案的保管实行全过程管理,应当由主管部门统一协调,指定专门机构或人员负责,保证管理工作的连续性。
1.2 电子文件形成部门负责电子文件的积累、保管和整理工作,档案部门要进行指导与监督。
1.3 电子文件的管理由档案部门负责,电子文件形成部门要提供协助和支持。
1.4 应明确规定归档时间、归档范围、技术环境、相关软件、版本、数据类型、格式、被操作数据、检测数据等,以保证电子档案的质量。
1.5 为保证电子档案的可利用性,从电子文件形成就应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措施,确保其信息的真实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1.6 归档电子文件同时存在相应的纸质或其他载体形式的文件时,则应在内容、相关说明及描述上保持一致。
电子文件归档、电子档案管理办法电子文件归档、电子档案管理办法提要:每满1年,对电子档案涉及的形成单位和档案保管部门的设备更新情况进行一次检查登记。
每满2年进行一次抽样机读检验。
抽样率不低于10%如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恢复措施电子文件归档、电子档案管理办法1.总则1.1对电子文件的形成、积累、鉴定、归档及电子档案的保管实行全过程管理,应当由主管部门统一协调,指定专门机构或人员负责,保证管理工作的连续性。
1.2电子文件形成部门负责电子文件的积累、保管和整理工作,档案部门要进行指导与监督。
1.3电子文件的管理由档案部门负责,电子文件形成部门要提供协助和支持。
1.4应明确规定归档时间、归档范围、技术环境、相关软件、版本、数据类型、格式、被操作数据、检测数据等,以保证电子档案的质量。
1.5为保证电子档案的可利用性,从电子文件形成就应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措施,确保其信息的真实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1.6归档电子文件同时存在相应的纸质或其他载体形式的文件时,则应在内容、相关说明及描述上保持一致。
1.7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必须适时生成纸质文件等硬拷贝。
进行归档时,必须将电子文件与相应的纸质文件等硬拷贝一并归档。
2.电子文件的收集与积累2.1收集范围。
电子文件的收集范围,按国家关于文件归档的现行有关规定执行。
2.2收集积累要求2.2.1记录了重要文件的主要修改过程,有查考价值的电子文件应被保留。
当正式文件是纸质时,如果保管部门已开始进行向计算机全文处理的转换工作,则与正式文件定稿内容相同的草稿性电子文件应当保留,否则可根据实际条件或需要,确定是否保留。
2.2.2保存与纸质等文件内容相同的电子文件时,要与纸质等文件之间,相互建立准确、可靠的标识关系。
2.2.3在“无纸化”计算机办公或事务系统中产生的电子文件,应采取更严格的安全措施,保证电子文件不被非正常改动。
同时必须随时备份,存储于能够脱机保存的载体上,井对有档案价值的电子文件制作纸质或缩微胶片拷贝件保留。
归档电子文件移交、接收检验登记表 TY-16-1工程说明TY-04说明:由工程施工、无损检测或监理单位分别填写。
填写工程主要内容以及开工时间、完工交接时间、重大设计变更、工程质量初评、以及无损检测、监理、工程交工技术文件编制情况等。
为加强工程资料的可追溯性,防止产生歧义,本次修订将交工技术表格中“工程编号”的含义明确如下:工程编号在开工前进行检验批划分的过程中确定(参见TY-33工程划分明细表),一般采用数字编码分级表示,它是交工技术表格内容所对应的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检验批编号,应填写表格内容所涵盖范围的同级编号,例如,隐蔽记录、安装记录中的工程编号应填写对应的检验批编号,工程说明中的工程编号应填写单位工程编号,主要设备及备品、备件交接清单可视交接范围填写分部或单位工程编号。
施工单位图纸会审记录TY-24施工日志TY-19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报审表JL-A02技术交底记录TY-31工程质量保修承诺书为保证×××××××工程在合理使用年限内正常使用,×××××××建筑公司向工程业主××××××××有限公司,在工程质量保修期内作以下承诺:一、工程质量保修范围和内容:。
二、质量保修期:质量保修期从工程实际竣工之日算起。
分单项竣工验收的工程,按单项工程分别计算质量保修期。
保修期限如下:1、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工程,为设计文体规定的该工程的合理使用50年。
2、屋面防水工程,有防水要求的房间和外墙有防渗漏,为5年。
3、电气系统,给排水管道,设备安装为2年。
4、装修工程为2年。
5、仪表控制系统1年。
三、质量保修责任:1、属于保修范围和内容的项目,承包人应在接到修理通知之日后3天内派人修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