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肺炎科普知识(1)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2
第1篇一、活动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肺炎的症状、传播途径以及预防措施。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学会正确佩戴口罩、勤洗手等卫生习惯。
3. 情感目标:增强幼儿对健康的关注,培养幼儿关爱他人的情感。
二、活动准备1. 教学课件:《肺炎知识科普》2. 互动道具:口罩、洗手液、纸巾等3. 活动场地:教室或户外活动区域三、活动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向幼儿展示肺炎患者的痛苦表情,引起幼儿对肺炎的关注。
2.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肺炎吗?肺炎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哪些不适?(二)讲解肺炎知识1. 教师讲解肺炎的定义、症状、传播途径等基本知识。
2. 结合图片或视频,让幼儿了解肺炎的危害,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
(三)互动环节1. 教师提问:肺炎是如何传播的?我们应该如何预防肺炎?2. 幼儿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预防肺炎的方法。
3. 教师总结幼儿的讨论成果,强调以下预防措施:a.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勤洗手,使用洗手液。
b. 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c. 多参加户外活动,增强体质。
d. 如有发热、咳嗽等症状,要及时就医。
(四)实践操作1. 教师演示佩戴口罩的正确方法,让幼儿跟随学习。
2. 幼儿分组练习佩戴口罩,教师巡回指导。
3. 教师讲解使用纸巾、洗手液等物品的正确方法,让幼儿学会正确处理个人卫生。
(五)总结1. 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强调预防肺炎的重要性。
2. 鼓励幼儿将所学知识分享给家人和朋友,共同预防肺炎。
四、活动延伸1. 教师布置家庭作业:让幼儿回家后,向家人介绍肺炎知识,提醒家人注意个人卫生。
2. 开展亲子活动:组织家长和幼儿一起学习佩戴口罩、洗手等卫生习惯。
五、活动反思1. 教师在活动中要注意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肺炎知识。
2. 教师要关注幼儿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3. 家长要积极配合幼儿园,共同关注幼儿的健康成长。
通过本次肺炎安全教育,希望幼儿能够了解肺炎的危害,学会预防肺炎的方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健康宣教儿科小知识一、预防传染病的基本知识随着儿童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传染病对其健康的威胁也不容忽视。
了解预防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将有助于保护孩子免受疾病侵害。
1. 保持手卫生正确洗手是预防传染病最基本且有效的方法之一。
孩子应养成勤洗手的习惯,特别是在触摸公共物品、接触宠物后以及进食前后。
2. 注重食品安全饮食是引发食源性疾病的主要途径之一。
家长应确保孩子摄入安全、卫生的食品,并教育他们不随地乱吃东西或进食未经烹饪处理的食物。
3. 建立良好的通风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对预防空气传播疾病至关重要。
家长可以经常开窗通风,或者使用空气净化器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4. 定期接种疫苗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关键措施之一。
家长应确保孩子按照疫苗接种计划及时接种,以增强其免疫能力。
二、如何应对儿童常见疾病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常见的疾病是不可避免的。
了解如何正确应对这些常见疾病,将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健康水平。
1. 发热发热是孩子常见的症状之一,可能是感冒、咽炎等感染所致。
家长要及时测量孩子体温,并根据医生的建议合理应用退烧药物。
2. 咳嗽儿童常因感冒、支气管炎等引起咳嗽,严重时可能影响睡眠和饮食。
家长可以给孩子做些温开水、水蒸气等缓解措施,如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
3. 腹泻腹泻可能由病毒、食物中毒或消化道感染引起。
家长应确保孩子补充足够的水分并控制饮食,必要时寻求医生的帮助。
4. 结膜炎结膜炎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易通过密切接触传播。
家长应教育孩子不与他人共用眼镜、洗脸巾等个人用品,并定期检查眼睛健康。
5. 鼻炎孩子鼻炎的常见症状包括流鼻涕、鼻塞等。
家长应保持室内湿度,避免让孩子接触过敏原,同时适当疏导孩子情绪,以预防鼻炎的发生。
三、儿童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家长应积极引导孩子养成以下健康习惯:1. 规律作息孩子应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或睡眠不足。
有规律的作息可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儿科肺炎护理知识简介儿科肺炎是指儿童发生的肺部感染性疾病,是儿科常见病之一。
肺炎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包括病毒、细菌和真菌等。
儿童的肺结构尚未发育完全,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因此容易受到感染。
本文将介绍儿科肺炎的护理知识,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肺炎的预防和护理。
肺炎的症状儿童肺炎的症状常常包括:1.高热:儿童肺炎常伴有高热,体温可达39摄氏度以上。
2.咳嗽:儿童肺炎的咳嗽通常为干咳或咳粘痰,咳嗽频率较高。
3.呼吸困难:由于肺部感染,儿童可能出现呼吸急促、气短等呼吸困难症状。
4.疲倦和食欲不振:儿童肺炎患者往往会出现疲倦、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对于儿童出现以上症状时,家长应及时就医,并进行相应的护理。
儿童肺炎的护理1. 床位护理儿童肺炎患者需要在静止的状态下进行休息,家长应为其提供安静、温暖、通风良好的环境。
床上应该垫上干净柔软的床单,避免使用过多的枕头,以便更好地保持儿童的呼吸通畅。
2. 饮食护理儿童肺炎患者的食欲通常较差,家长应尽量提供易于消化、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和鸡蛋等。
饮食要清淡,避免油腻和辛辣食物的摄入。
此外,家长还应确保患儿充足的水分摄入,以保持体内水平衡。
3. 温度调节儿童肺炎患者对温度的适应能力较差,容易出现寒战或出汗等情况。
因此,家长应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室内的温度。
保持室温在20-24摄氏度之间,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以确保患儿的舒适。
4. 咳嗽护理儿童肺炎患者常伴有咳嗽症状,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缓解咳嗽:•给患儿提供充足的水分,保持喉部湿润,缓解咳嗽症状。
•帮助患儿保持正确的体位,如让患儿保持直立位或侧卧位,有助于排痰。
•避免刺激性的气味和烟雾,以免加重咳嗽。
5. 定期服药儿童肺炎患者通常需要服用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治疗,家长应按医生的嘱咐,按时给予患儿服药。
在给药时要注意剂量的准确性,避免过量或漏服药物。
6. 定期复诊儿童肺炎的治疗通常需要持续一段时间,家长应带患儿定期复诊,及时了解患儿的病情变化,协助医生进行治疗调整。
肺炎的健康教育内容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疾病,其主要病原体为冠状病毒。
为了提高公众对肺炎的认识和预防意识,以下是一些肺炎的健康教育内容。
一、肺炎的定义和症状肺炎是指肺部组织发生感染和炎症的疾病。
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胸痛、呼吸急促、乏力等。
有些患者还可能浮现头痛、肌肉酸痛、喉咙痛等症状。
二、肺炎的传播途径肺炎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当一个患者咳嗽或者打喷嚏时,病毒会通过飞沫悬浮在空气中,其他人吸入这些病毒就有可能感染肺炎。
此外,肺炎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口鼻分泌物或者被污染的物体传播。
三、肺炎的预防措施1.勤洗手:时常用肥皂和水洗手,特殊是在接触到公共场所、动物或者患者之后,或者咳嗽、打喷嚏后。
2.避免接触患者:尽量避免与患有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密切接触,特殊是在其咳嗽或者打喷嚏时。
3.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触摸眼睛、鼻子和嘴巴,因为这些部位容易感染病毒。
4.咳嗽和打喷嚏时注意礼仪:用纸巾或者肘部遮住口鼻,避免将病毒传播给他人。
5.保持良好的室内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病毒在空气中的滞留时间。
6.加强免疫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保持充足的睡眠,以提高免疫力。
四、肺炎的治疗方法如果浮现肺炎症状,应及时就医。
医生会根据病情进行诊断,并根据病原体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决定治疗方案。
普通情况下,治疗包括使用抗生素、退烧药和止咳药等药物,同时歇息和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也是重要的。
五、特殊人群的防护措施老年人、儿童、孕妇和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更容易感染肺炎,并浮现严重症状。
对于这些人群,应加强防护措施,避免与患者接触,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
六、肺炎疫苗的接种目前,已经有一些肺炎疫苗可以接种,如肺炎球菌疫苗和流感疫苗。
接种这些疫苗可以有效预防肺炎的发生。
建议特殊人群和易感人群接种相应的疫苗,以提高免疫力。
七、肺炎的重要性和对策肺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严重时可能导致死亡。
为了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我们应该加强对肺炎的认识,采取预防措施,提高个人卫生意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免疫力,及时就医并接种疫苗。
儿科疾病科普小知识一、儿科常见疾病有哪些儿科最常见的有三种疾病,一种是呼吸系统的疾病,比如秋天和冬天,人体的呼吸系统疾病会比较多。
比如感冒、咳嗽、支气管炎等。
还有肺炎,在中医上称为哮喘、肺炎、喘嗽,属于呼吸系统的一种比较常见的病症。
第二种是消化系统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厌食、呕吐、腹痛、便秘等。
在夏季和秋季,儿童的消化系统会出现一种比较常见的症状,就是腹泻。
儿童腹中的疾病在夏季和秋季是不同的,但也是比较常见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系统疾病,比如心肌炎,肾脏疾病,以及多动症、抽动等神经系统疾病。
第三种是手足口病,它是一种很有传染性的病毒,一般是3岁以内的孩子。
严重的手口病还会引起孩子出现严重的脑炎等危险疾病。
二、儿科疾病的特点1.疾病种类:儿童患有先天性、遗传、传染性疾病的数量人数比成人多;心血管疾病以先天性心脏病为主,高血压、心脏病等发病率相对较低。
就像是儿童容易得支气管肺炎,而在成年人中,最常见的是大叶性的肺炎。
2.临床症状:儿童高热常致惊厥,但仅有高热致惊厥的成年人极少见;儿童的低钙可导致全身性抽搐,成年人会有手足抽搐的表现,儿童则是会表现为精神萎靡、面色发灰、拒奶、体温不升等现象。
所以,父母和医务工作者对儿科的密切关注是非常关键的。
3.诊断:因各年龄段儿童的疾病类型及临床症状均有差异,所以应注意年龄因素。
3岁以上儿童出现第一次高热惊厥的几率比较低,6个月到3岁的儿童比较多。
如果在学令之前的儿童极少数得风湿,而在学令期的儿童却更多。
4.治疗:儿童免疫功能差、代偿能力差,大多病情重,发展快,易出现并发症,应抓紧时机,及时有效地进行治疗。
儿童体液调节功能较弱,在疾病发生后,很容易出现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从而导致水、电解质、酸碱失衡,因此,开展儿童液体治疗非常重要。
5.预后:儿童的病死率较高,其改变速度较快,其调节功能较弱。
因年龄越小,死亡率越高,故应密切观察新生儿及幼童病情的改变,并及早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提高其预后。
101妇幼保健浅谈阿奇霉素与盐酸氨溴索联合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合并急性支气管炎牛朝莲 (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人民医院,四川攀枝花 617061)处于发育期的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易受各类疾病的侵扰,尤其在换季时生病者更多。
呼吸系统疾病是多种儿科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其中小儿肺炎更令患儿家长谈之色变。
临床研究认为,感染细菌、病毒、霉菌、肺炎支原体等是人体发生支气管肺炎的常见原因。
一旦机体出现了支气管肺炎,便会伴有发热、咳嗽、气促等临床症状。
通常,支气管肺炎患者从病发前2~3d 直到病情痊愈几周阶段,可在呼吸道分泌物中发现肺炎支原体。
肺炎支原体的细胞膜上含有大量的神经氨酸受体,对于人体呼吸道上皮细胞具有明显的吸附性,继而影响人体纤毛正常活动,对上皮细胞产生一定的伤害;同时,会生成过氧化氢物质,对患者局部组织加重损伤。
肺炎支原体的致病风险直接相关于人体对于病原体的过敏反应程度。
经感染,人体会出现明显的体液免疫性,由此,不少成年人群血清中出现抗体,这也是成年人群发病率低的关键原因。
一般患有支原体肺炎的患者会出现诸多不良症状,如呼吸变快、口周和指端发绀、肺湿啰音等。
支原体感染是小儿肺炎最常见的病因。
支原体是一类缺乏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其大小一般在0.3~0.5 mm,有球形、杆形、丝状、分枝状等多种形态。
分离于人体的多种支原体会增加机体致病风险,诱发泌尿系统感染或者呼吸道感染。
小儿一旦罹患支原体肺炎,常常起病急,在短时间内病情进展较快。
急性支气管炎是支原体肺炎的早期表现,随着病情加剧,可能引发严重的呼吸衰竭。
若同时损伤到患者气管或者支气管,被临床称为”急性支气管炎”,引起明显性咳嗽症状,部分患者也可能会出现支气管分泌物量增多现象。
对急性感染性支气管炎患者来说,鼻塞、寒战、低热、肌肉疼痛或咽喉痛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非常明显。
通常情况下,支气管炎的发生信号是剧烈性咳嗽,起初干咳,数小时或数天后可能伴有少量痰液,之后会发现较多粘液或脓性痰液。
支原体肺炎在儿童中的病例发生率和病情严重程度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是由支原体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感染。
在儿童中,支原体肺炎的病例发生率逐年增加,且病情严重度有所不同。
本文将重点介绍支原体肺炎在儿童中的病例发生率以及病情严重程度的特点。
1. 支原体肺炎在儿童中的病例发生率支原体肺炎在儿童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根据多项研究显示,支原体感染是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常见原因之一,占到儿童肺炎的10%-30%左右。
尤其在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中,支原体肺炎的发病率更高。
这可能与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以及易感性较高有关。
支原体肺炎的发病季节多呈现冬春季高发的特点。
尤其在幼儿园、小学等集体环境中,支原体感染易发生人群暴发,也容易造成病毒传播。
2. 支原体肺炎在儿童中的病情严重程度支原体肺炎的病情严重程度因个体差异而异。
大部分患儿病情较轻,呼吸症状通常为干咳、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一般不需要住院治疗。
儿童一般在感染后1-3周内逐渐恢复。
但部分患儿的病情可能较重,表现为咳嗽加重、气促、发热持续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在一些特定的人群中,支原体肺炎的病情严重程度更高。
比如,儿童哮喘患者感染支原体后,容易引发哮喘加重,需要密切关注和治疗。
此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儿,如艾滋病患者、免疫抑制剂使用者等,支原体肺炎的病情也可能较重,甚至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3. 预防与治疗为了预防支原体肺炎的发生,我们应该加强儿童的个人卫生习惯培养,如勤洗手、避免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等。
此外,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避免呼吸道感染的交叉感染也是预防支原体肺炎的措施之一。
对于确诊或疑似儿童支原体肺炎的患者,临床上常采用合适的抗生素治疗。
目前广泛应用的抗生素有红霉素、阿奇霉素等。
在治疗期间,应给予充分的休息、营养支持和适当的抗炎治疗。
对于病情较重的患儿,尤其是合并哮喘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儿,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观察和治疗,必要时住院治疗。
小儿肺炎的早期识别及防治肺炎是小儿常见病、多发病、占儿科住院第一位的疾病,开展中国家小儿死亡原因第一位〔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数据说明小儿肺炎占5岁以下小儿死亡数1/3-1/4〕,今天我们向大家介绍有关肺炎防治的科普知识,敬希垂注。
关注肺健康,就是关注我们的生命线。
1.什么是肺炎肺炎是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其他非感染因素〔如吸入、过敏〕等导致肺部炎性病变。
患肺炎时肺泡内充满了液体,会影响气体的交换功能从而限制氧的摄入,人体会因为缺氧导致一系列严重的病症。
以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以及肺部固定啰音为其共同临床表现。
肺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秋冬两季,天气寒冷及气候剧烈变换的时候好发。
2.哪些因素可以引起小儿肺炎一般由感染因素造成,这些因素包括细菌、病毒、支原体和真菌等。
在兴旺国家一般病毒感染较为多见,但在开展中国家,细菌性肺炎较病毒性肺炎的防治更重要;病毒病原在发病初始多见。
在咱们国家引起儿童肺炎较为常见的病原有:肺炎链球菌〔儿童细菌性肺炎的常见起因〕;B型流感嗜血杆菌〔细菌性肺炎第二种常见的起因〕;呼吸道合胞病毒〔年龄缺乏2岁,尤其6个月以内婴幼儿病毒性肺炎的常见起因〕;支原体〔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种病原体,学龄期儿童常见〕;肺孢子菌〔一种真菌,年龄缺乏6个月的艾滋病毒/艾滋病患儿中肺炎的主要病因〕。
当然除了感染因素外还有诱发因素及环境因素。
3. 这些病原是怎么传播的肺炎可通过多种方式传播。
有些细菌和病毒可以停留在儿童的鼻腔或咽喉处,一般情况下不致病,如被吸入那么可感染肺部。
细菌和病毒也可通过咳嗽或打喷嚏后在空气中产生的飞沫经呼吸道吸入而传播。
孩子如有感冒病症,如呼吸急促、频繁咳嗽、连续3天以上高烧至39℃以上不退、精神气色不好、嘴唇发紫甚至是惊厥时,有可能是肺炎,应尽快到医院就诊。
4.为什么儿童容易患肺炎儿童因机体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全,抵抗力弱,容易受到各种微生物侵犯,尤其是6个月到2岁的儿童,全球每年有200万以上的婴幼儿死于肺炎;营养不良或营养缺乏可使儿童免疫系统虚弱,尤其是在非完全母乳喂养的婴儿中。
浅谈大叶性肺炎该如何护理春秋季温度差异大,通常是呼吸道疾病患病高峰期,儿童患大叶性肺炎也增多,且患儿年龄跨度大,从几个月到十几岁不等。
那么到底什么是大叶性肺炎呢?大叶性肺炎是由肺炎双球菌等细菌感染引起的呈大叶性分布的肺部急性炎症,每年的10月到次年的4月是肺炎的高发期。
肺炎的趋势在近几年发生了较大变化,小儿重症肺炎、大叶性肺炎正在逐年增加,家长们需要提高警惕,于此科普阐释相关常识。
近五年来,儿童当中极为罕见的大叶性肺炎呈上升趋势,发病率相当高。
每到春秋季节,重症肺炎、大叶性肺炎的患儿呈明显增多的趋势,病区床位更是一床难求。
临床上起病急骤,常以高热、恶寒开始,继而出现咳嗽、胸痛、咳铁锈色痰、呼吸困难等,并有肺实变体征及外周白细胞计数增高等。
大一点的孩子免疫力稍强,可以把病菌限制在肺叶局部,大多病菌在肺泡中繁殖并感染相邻肺泡,最终蔓延至一个肺段或整个大叶。
大叶性肺炎病情更严重,病程也更长,并且可能合并胸腔积液、胸膜炎、肺不张、肺坏死和肺外凝血异常、肝功能损害等病症,严重的可能需要将感染的肺段切掉。
一旦确诊,通常需要住院进行系统治疗,多数患儿2~3周才能治愈。
值得注意的是,大叶性肺炎一般发病比较急,初期与普通的感冒很相似,很容易误诊,典型症状就是高烧、咳嗽、咯痰。
但有一些患儿症状不典型,可能只是偶尔咳嗽或者轻微咳嗽,甚至没有咳嗽症状只是反复高烧,有的孩子抽血化验血象也不高,只表现为高热,通常在39度以上。
孩子如果高烧2~3天持续不退,应立即到医院就医,根据医师建议做胸片、肺CT等相关检查,以免拖延疾病造成严重的后果。
大叶性肺炎到底如何护理呢?(一)宜食清淡食物,如稀粥,面条汤,凉拌芹菜,冬瓜汤等。
另外,水果选择可以生津止渴的,如梨,香蕉,山楂等,也利于排便。
加强口腔和皮肤的护理,做好患儿口腔护理,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洁口腔1次或2次,在喂奶前后或饭前、饭后应喂少量白开水,较大患儿应漱口,以增进食欲,减少口腔内继发感染,防止口腔炎。
11.预防新冠肺炎(教案)五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五四制)一、教学内容分析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预防新冠肺炎。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新冠肺炎的基本知识,掌握预防新冠肺炎的方法和措施。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有关联。
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病毒的知识,了解病毒的基本特征和传播途径。
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将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新冠肺炎的特点和预防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新冠肺炎的正确认识和预防意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围绕科学探究、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展开。
首先,在科学探究方面,学生将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新冠肺炎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学生还将学习如何科学地分析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并通过实验验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其次,在科学态度方面,本节课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认识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以及科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同时,学生还将学习如何尊重事实,客观地看待科学问题,培养科学的态度。
最后,在社会责任方面,本节课将引导学生关注新冠肺炎对社会的影响,认识到每个人都应该为预防新冠肺炎做出贡献。
学生将学习如何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预防新冠肺炎,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新冠肺炎的基本知识:学生需要了解新冠肺炎的病毒特征、传播途径和感染症状。
(2)预防新冠肺炎的方法:学生需要掌握预防新冠肺炎的有效措施,如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等。
(3)新冠肺炎的应对策略:学生需要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对新冠肺炎,如加强身体锻炼、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等。
2.教学难点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学生对新冠肺炎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的理解和掌握。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病毒传播途径的理解:学生需要理解新冠肺炎病毒是如何通过空气、接触等途径传播的。
儿童肺炎科普知识小儿肺炎是婴幼儿时期的常见病,我国以冬春季多见,是婴幼儿死亡的常见原因。
预防小儿肺炎,是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关键。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小儿肺炎相关知识,学习如何预防和护理肺炎患儿,让您的孩子远离肺炎。
肺炎
肺炎是指各种不同病原菌(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及其他因素(如吸入植物、矿物油等,以及过敏)等引起的肺部炎症。
临床表现
一般上感数日后发病,主要表现为发热(热型不一)、咳嗽、气促、肺部可闻及固定的干湿罗音。
严重者呈点头样呼吸、三凹征阳性、唇周发绀。
重症肺炎由于严重缺氧及毒血症,常有全身中毒症状及其他系统受累表现。
肺炎和感冒鉴别
1、肺炎与感冒的共同点:
①同样具有呼吸道的症状;②咳嗽,均可以表现白天和夜间的咳嗽;③咳痰,小婴儿大多以呕吐的形式排痰;④发热,均可以表现高热或低热,甚至肺炎也可以表现不发热。
2、肺炎与感冒的区别:
①感冒除咳嗽外大多伴有流涕,打喷嚏的卡他症状;②小婴儿的肺炎多表现呼吸增快;③体格检查可以听到固定的湿罗音;④胸片检查有助于诊断肺炎;⑤发热时间较长,持续不退要警惕肺炎。
儿童容易患肺炎的原因:
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患肺炎,主要因为以下三个方面:
1、儿童的呼吸道的生理特点:
①气道短:咽部到支气管的整个气道较短,空气中的细菌和病毒容易进入气道;如果它们进入肺泡,肺泡容易被感染,就会形成肺炎。
②气道窄:气管和支气管狭窄。
一旦有呼吸道感染,就会有分泌物,它会导致气道堵塞,会出现呼吸增快或困难。
③气道柔软:气道柔软,它缺少弹力组织,气道有分泌物难以排除。
④气道粘膜很柔嫩:气道粘膜柔嫩,容易被损伤。
一旦感染,发生炎症,就会容易被损伤。
⑤肺泡数量少:即使是足月孩子的肺泡都是逐步增加,一个生长的过程,从出生到8岁,肺泡可增加6倍,对小婴儿来说,肺泡数目少,一旦感染肺泡内有炎性渗出就会导致呼吸困难。
2、儿童免疫系统发育的特点:
①大量IgG孕晚期通过胎盘主动转运至胎儿。
②生后IgM快速上
升。
③IgA是发育最迟的Ig,青春期才达成人水平。
④细胞免疫相对未成熟。
3、儿童行为发育的特点:
①自我控制能力较差;②对寒冷感受相对迟钝;③语言表达发育未成熟;④对精神压力比较敏感。
诊断:
1、咳嗽,咳痰,呼吸增快,呼吸困难;
2、持续发热(个别不发热);
3、肺部听到固定的湿罗音;
4、胸片或肺CT异常。
治疗:
治疗原则综合治疗,积极控制炎症,改善肺的通气功能,防止并发症。
1、一般治疗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室温以18-20℃为宜,相对湿度60%。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上呼吸道分泌物。
加强营养,饮食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少量多餐,重症不能进食者,可给予静脉营养。
2、病原治疗按不同病原体选择药物:
1)抗生素使用原则:①根据病原菌选择敏感药物;②早起治疗;
③联合用药;④选用渗入下呼吸道浓度高的药物;⑤足量、足疗程。
2)抗病毒治疗
① 对症治疗:
①氧疗凡有呼吸困难、喘憋、口唇发绀、面色苍灰应立即吸氧;
②保持呼吸道通畅使用祛痰剂、雾化吸入;③支气管解痉剂;④治疗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腹胀、感染性休克、脑水肿,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
4、糖皮质激素的应用适用于中毒症状明显;严重喘憋;胸膜有渗出伴脑水肿、中毒性脑病、感染性休克、呼吸衰竭。
5、并存症和并发症的治疗。
6、其他胸部理疗、免疫调节剂等有助于疾病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