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虚词、实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全注释
- 格式:doc
- 大小:313.00 KB
- 文档页数:9
五人墓碑记张溥一.古今词义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古义:行,品行,名词;为,成为,动词。
今义:行动。
2令五人者保其首领..。
古义:头颅。
今义:领导。
3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
古义:胸怀大志,情绪激昂。
今义:大方。
4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古义:,私党,亲信。
今义:指属于个人的。
5颜色..不少变。
古义:脸色。
今义:色彩。
6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古义:不同寻常。
今义:很,极。
二.词类活用1去今之墓.而葬焉(名作动修墓)2其疾病..而死(名作动患病)3缇骑按剑而前.(名作动走上前)4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名作动用木匣子装)5安能屈.豪杰之流(使动用法使……屈使……折服)6不能容于远近..(形容词作名词近处和远处)7人皆得以隶.使之(名词作状语,像奴隶那样)三.实词虚词以旌.其所为(表扬)去.今之墓而葬焉(距离)独五人之皦皦,何也(明亮的样子,这里指名声显赫)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申告)(查办)、素.不闻诗书之训(向来)之: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取消句子独立性)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前一个“之”:的后一个“之”:代词)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结构助词的)吾社之行为士先者(结构助词的)为之声义(代词)佯狂不知所之者(到)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取消句子独立性)以:以旌其所为(连词,表目的,来)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连词,表目的,来)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凭借……的身份)于是乘其厉声以呵(相当于“而”,表修饰)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因为)而:缇骑按剑而前(表修饰)抶而仆之(表承接)买五人之头而函之(表承接)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表转折)四.文言句式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判断句)2安能屈豪杰之流……发其志士之悲哉?(“安……哉?”古汉语中表示反问的常用句式)3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被动句)4即今傫然在墓者也。
(判断句)5斯固百世之遇也。
(判断句)6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五人墓碑记》原文注释翻译1.五人者,盖当蓼(liǎo)洲周公之被逮(dài),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盖:句首发语词,无义。
当:在……的时候。
蓼(liǎo)洲周公:周顺昌,号蓼洲,明末江苏人。
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激于义:被正义所激励。
激:激励。
于:介词,被。
而:连词,表结果。
焉: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之”代周公被捕一事,“于”即在。
于之,在这件事上。
…者,…也:判断句标志。
译文:这五个人,是当周蓼洲先生被捕的时候,被正义所激励而死在这件事上的。
2.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逆阉(yān)废祠(cí)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jīng) 其所为。
呜呼,亦盛矣(y ǐ)哉!至于今:到现在。
至于:到了。
于:本句三个“于”均为介词,第一个“到”,第二个“向”,第三个“在”。
郡之贤士大夫:苏州本郡的贤明士大夫们。
之:助词,的。
请:请示。
于:介词,向。
当道:古今异义。
古义:当权者,执掌政权的人。
今义:挡住了路。
即:立刻,就。
除:修整,修治。
阉废祠(cí):官魏忠贤被废弃的生祠。
之:助词,的。
址:地基。
以:连词,用来。
葬之:安葬他们。
之:代词,指他们(指上文五人);本段其余“之”为“结构助词‘的’”。
且:并且。
立石:竖立碑石。
于:介词,在。
其:代五人,他们,他们的。
墓之门:坟墓的门前。
墓:坟墓。
之:助词,的。
以:连词,来。
旌(jīng) :表扬,表彰,名作动。
其:代词,他们。
所为:指事迹。
为:做。
呜呼:叹词,表极度悲痛的感情,可译为“啊”或“唉”。
本文译为“啊”。
亦:也,也算。
盛:形容词,盛大,隆重。
矣(yǐ)哉:“矣”和“哉”连用,有加重惊叹语气的作用.译文:到现在,本郡的贤明士大夫们向当局请示,就修整宦官魏忠贤被废弃的生祠的地基来,并且在他们的坟墓之前竖立碑石,来表彰他们的事迹。
啊,也算是盛大隆重的事情呀!(第1段内容概括:本段写为五义士建墓立碑的经过和目的。
《五人墓碑记》一、掌握以下重点词语1、墓: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动词,修墓〕且立石于其墓之门〔名词,坟墓〕2、徒:慷慨得志之徒〔名词,指某人,含贬义〕哀斯墓之徒有其石〔形容词,空〕3、众:死而湮没缺乏道者,亦已众矣〔形容词,多〕众不能堪〔名词,众人〕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无矣〔形容词,一般的〕4、行:敛赀财以送其行〔动词,上路〕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名词,道德品行〕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名词,行为〕5、声: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动词,伸张〕哭声震动天地〔名词,声音〕6、发: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动词,拿出〕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动词,发动〕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名词,头发〕发其志士之悲哉〔动词,抒发〕7、易: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动词,改变〕贼易之〔意动用法,轻视〕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动词,交换〕8、按:按诛五人〔追究〕二、通假字1、赀: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钱财〕2、曷:蹈死不顾,亦曷故哉〔通"何",什么〕3、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通"又"〕三、一词多义1、盛:①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兴盛〕②呜呼,亦盛矣哉〔盛大〕③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装〕2、卒:①未及见贼而士卒散〔士兵〕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死,去世〕③买五人之脰〔du〕而函之,卒与尸合〔最终〕④五万兵难卒合〔通"猝",突然〕3、私:①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宠幸的〕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③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自私〕④项伯乃夜驰至沛公军,私见张良〔以私人身份秘密地〕。
五人墓碑记字词整理《五人墓碑记》字词整理一、常见的假话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同“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2、独五人之..(同“皎皎”,明亮的样子,这里指名声显赫)3.收钱送人(和“钱”一样,钱)。
现在这些伤疤仍在坟墓里(与“疲倦”一样,重叠堆积)。
有很多颜色。
变化(与“轻微”相同)2。
常用实词1、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在??的时候)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主持、执掌)然五人之当.刑也(接受、承当)2、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清理、整理)3、以旌.他所做的事(表扬)4。
他在草地上是闻所未闻的!(名誉、名声)从未听说过。
诗歌和书籍的指导(接受)。
收集并把财富寄给他。
谁在哀悼?(同情、同情)7。
逮捕公众的原因。
(主犯、煽动者)每个人都可以是下属。
8.自吴人起义以来。
请去朝廷的太监起义(暴动,暴动)(残忍和无法无天)9。
惩罚五个人(调查和调查)10。
以中成的名义发誓。
11.典当与尸合(最后、终于)12、且矫.诏纷出(矫,假托、诈称,可特指假托君命)13、钩.党之捕遍于天下(牵连)14、不敢复有株.治(株连、牵连)15、而又有剪发杜.门(封闭)16、视.五人之死(和??比较)17、轻重固.何如哉?(究竟、到底)斯固.百世之遇也(实在、确实)18、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显露)19、令.五人者保其首领(假如、如果)20、慷慨得志之徒.(同类的人)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空)三、古今异义1.至于今天(古意:到;今意:① 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
② 意思是提到另一件事。
)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古义:心腹、党羽;今义:①个人(就从事某种活动或拥有财产而言,区别于“公家”)。
②指个人和个人之间。
③因私交、私利而依附于自己的人)3.吴志民方很苦恼。
严(古意:恨;今意:极度悲伤。
)4.(古代含义:表达;现代含义:① 意志和精神。
② 兴趣和性格。
③ 由主观性和极端性引起的情绪。
)5.精神饱满(古义:自若貌;今义:得意的样子。
《五人墓碑记》原文注释翻译1.五人者,盖当蓼(liǎo)洲周公之被逮(dài),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盖:句首发语词,无义。
当:在……的时候。
蓼(liǎo)洲周公:周顺昌,号蓼洲,明末江苏人。
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激于义:被正义所激励。
激:激励。
于:介词,被。
而:连词,表结果。
焉: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之”代周公被捕一事,“于”即在。
于之,在这件事上。
…者,…也:判断句标志。
译文:这五个人,是当周蓼洲先生被捕的时候,被正义所激励而死在这件事上的。
2.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逆阉(yān)废祠(cí)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jīng) 其所为。
呜呼,亦盛矣(y ǐ)哉!至于今:到现在。
至于:到了。
于:本句三个“于”均为介词,第一个“到”,第二个“向”,第三个“在”。
郡之贤士大夫:苏州本郡的贤明士大夫们。
之:助词,的。
请:请示。
于:介词,向。
当道:古今异义。
古义:当权者,执掌政权的人。
今义:挡住了路。
即:立刻,就。
除:修整,修治。
阉废祠(cí):官魏忠贤被废弃的生祠。
之:助词,的。
址:地基。
以:连词,用来。
葬之:安葬他们。
之:代词,指他们(指上文五人);本段其余“之”为“结构助词‘的’”。
且:并且。
立石:竖立碑石。
于:介词,在。
其:代五人,他们,他们的。
墓之门:坟墓的门前。
墓:坟墓。
之:助词,的。
以:连词,来。
旌(jīng) :表扬,表彰,名作动。
其:代词,他们。
所为:指事迹。
为:做。
呜呼:叹词,表极度悲痛的感情,可译为“啊”或“唉”。
本文译为“啊”。
亦:也,也算。
盛:形容词,盛大,隆重。
矣(yǐ)哉:“矣”和“哉”连用,有加重惊叹语气的作用.译文:到现在,本郡的贤明士大夫们向当局请示,就修整宦官魏忠贤被废弃的生祠的地基来,并且在他们的坟墓之前竖立碑石,来表彰他们的事迹。
啊,也算是盛大隆重的事情呀!(第1段内容概括:本段写为五义士建墓立碑的经过和目的。
五人墓碑记张溥1五人者2,盖3当蓼洲周公4之5被逮6,激7于8义而9死焉10者11也12。
至于今,郡之13贤士大夫请于14当道15,即16除魏阉17废祠之18址19以20葬之21;且立石于22其墓之23门,以24旌25其26所为27。
呜呼,亦盛28矣29哉!1.张溥:pǔ (1602-1642),字天如。
号西铭,太仓(今属江苏)人。
明思宗崇祯四年(1631)中进士。
2.者:与(11)“也”组成“者......也”格式,典型的判断句格式。
3.盖:句首语气词,无实际意义。
4.蓼洲周公:liǎo 周顺昌(1584-1626),号蓼洲,明末吴县(今江苏)人。
明熹(xī)宗时任吏部郎中,因得罪魏忠贤而被逮捕,死在狱中。
5.之:<连>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逮:dài 逮捕。
7.激:鼓动,激发。
激于义,被义理所激发。
8.于:<介>介绍原因。
9.而:<连>顺承关系,连接的前后两项在事理上前后前后相承。
10.焉:指示代词,指代处所。
11.者:与动词性词组组成名词结构,“......的人。
”12.也:参考注释(2)。
13.之:<助>用于定语与中心语之间。
14.于:<介>介绍对象。
15.当道:执掌政权的人。
16.即:<副>表示急速。
立即,立刻。
17.魏阉:yān 此处指魏忠贤,明熹宗时为秉笔太监,兼管特务机关东厂,权倾一时,各地纷纷给他建生祠(cí)。
阉,指宦官。
18.之:<助>同<14>。
19.址:<名>地基。
20.以:<连>连接前后两项,后项是前项的目的。
21.之:<代>代指此五人。
22.于:<介>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地发生。
23.之:<助>用于定语与中心语之间。
24.以:<连>连接前后两项,后项是前项的目的。
25.其:<代>代指五人。
五人墓碑记练习答案《五人墓碑记》基础练习答案一、通假字:1、敛赀财以送其行:“赀”同“资”,资财,钱财。
2、独五人之曒曒:“皦皦”同“皎皎”明亮的样子,这里指名声显赫3、蹈死不顾,亦曷故哉:“曷”通“何” ,什么4、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有”同“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尔”同“耳”,罢了5、颜色不少变:“少”同“稍”,略微二、古今异义词:1、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颜色”古:脸色今:颜料或染料2、非常之谋难于猝发“非常”古:异乎寻常今:十分,很3、吾社之行为士先者“行为”古:两个词——品行+成为今: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4、吾之民方痛心焉“痛心”古:痛恨今:难过心伤5、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私人”古:自己人,此处可译为“党羽”、“爪牙” 今:个人6、令五人者保其首领“首领”古:头颅,借指性命今:头儿7、慷慨得志之徒“慷慨”古:意气激昂今:不吝啬,大方三、词类活用:1、众不能堪,抶而仆.之:自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倒下2、安能屈.豪杰之流: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身3、人皆得以隶.使之:名词作状语,象奴隶一样的4、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名词活用为动词,生病5、去今之墓.而葬焉:名词活用为动词,修墓6、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名词动用,用盒子装,这里指用棺材装殓7、缇骑按剑而前.:方位名词作动词,上前8、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名词动用,出任……巡抚9、亦以明.死生之大:形容词用如动词,表明四、重要实词和虚词:1、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介词,被;兼词,于之2、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的;向;当权者3、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清理;的;来;代词,指五人4、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在;的;来;表扬,表彰5、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的;距离;消独;名词活用为动词,修墓;顺承;兼词,于此6、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不过;“有”同“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尔”同“耳”,罢了7、慷慨...不足.道者...死,死而湮没..,其疾病而..得志之徒意气激昂;这;类;名词活用为动词,生病;修饰;顺承;埋没;值得8、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还;消独;的;农历每月十五9、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品行成为读书人榜样的人。
五人墓碑记张溥1五人者2,盖3当蓼洲周公4之5被逮6,激7于8义而9死焉10者11也12。
至于今,郡之13贤士大夫请于14当道15,即16除魏阉17废祠之18址19以20葬之21;且立石于22其墓之23门,以24旌25其26所为27。
呜呼,亦盛28矣29哉!1.张溥:pǔ (1602-1642),字天如。
号西铭,太仓(今属江苏)人。
明思宗崇祯四年(1631)中进士。
2.者:与(11)“也”组成“者......也”格式,典型的判断句格式。
3.盖:句首语气词,无实际意义。
4.蓼洲周公:liǎo 周顺昌(1584-1626),号蓼洲,明末吴县(今江苏)人。
明熹(xī)宗时任吏部郎中,因得罪魏忠贤而被逮捕,死在狱中。
5.之:<连>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逮:dài 逮捕。
7.激:鼓动,激发。
激于义,被义理所激发。
8.于:<介>介绍原因。
9.而:<连>顺承关系,连接的前后两项在事理上前后前后相承。
10.焉:指示代词,指代处所。
11.者:与动词性词组组成名词结构,“......的人。
”12.也:参考注释(2)。
13.之:<助>用于定语与中心语之间。
14.于:<介>介绍对象。
15.当道:执掌政权的人。
16.即:<副>表示急速。
立即,立刻。
17.魏阉:yān 此处指魏忠贤,明熹宗时为秉笔太监,兼管特务机关东厂,权倾一时,各地纷纷给他建生祠(cí)。
阉,指宦官。
18.之:<助>同<14>。
19.址:<名>地基。
20.以:<连>连接前后两项,后项是前项的目的。
21.之:<代>代指此五人。
22.于:<介>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地发生。
23.之:<助>用于定语与中心语之间。
24.以:<连>连接前后两项,后项是前项的目的。
25.其:<代>代指五人。
26.旌:jīng 表彰。
27.所为:“所+动”表示行为的对象。
28.盛:shèng 盛大,隆重。
29.矣:“了”。
通常情况下“矣”报道一种新情况。
夫30五人之31死,去今之32墓33而34葬焉35,其36为时37止38十有39一月耳40。
夫41十有42一月之43中,凡44富贵之45子,慷慨得志46之47徒48,其49疾病50而51死,死而52湮没53不足道者54,亦已众矣55;况草野56之无闻57者58欤?独五人之皦皦59,何也60?30.夫:指示代词,表示近指。
31.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2.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3.墓:名词作动词,挖墓,建墓。
34.而:<连>顺承关系。
连接的前后两项在时间上前后相承。
35.焉:指示代词,指代处所。
36.其:此处的“其”,代替“主语+之”。
37.为时:从时间的早晚、长短上看。
38.止:通假字,通“只”。
39.有:“有”的一种特别用法,嵌入数目字的中间,表示整数和零数的关系。
40.耳:助限止语气。
罢了。
41.夫:指示代词,表示近指。
42.有:“有”的一种特别用法,嵌入数目字的中间,表示整数和零数的关系。
43.之:<助>用于定语与中心语之间。
44.凡:表示总的论述。
大凡,凡是。
45.之:<助>用于定语与中心语之间。
46.慷慨得志:此处作贬义用,洋洋自得、踌躇满志的样子。
47.之:<助>用于定语与中心语之间。
48.徒:同一类的人。
49.其:此处的“其”,代替“主语+之”。
50.疾病:疾,病。
一般的病叫“疾”;重病叫“病”。
论语子罕:“子疾病。
”注:“疾甚曰病。
”译成现代汉语是:“孔子病了,病得很重。
”51.而:<连>顺承关系,连接的前后两项在事理上相承。
52.而:<连>表示并列关系。
53.湮没:yān mò埋没无闻。
54.者:“者”字词组,表示“......的人”。
55.矣:与时间副词“已”连用,把事物发展的现阶段当做新情况告诉别人。
56.草野:乡野,民间。
57.闻:wèn 名声,名誉。
58.者:“者”字词组,表示“......的人”。
59.皦皦:通“皎皎”jiǎo 明亮的样子。
60.何也:疑问句,问什么呢?予犹记周公之61被逮,在丁卯62三月之63望64。
吾社65之66行为士先67者68,为之69声70义,敛71赀72财以73送其74行75,哭声震动天地。
缇骑76按剑而77前78,问:“谁为哀者79?”众不能堪80,抶81而仆82之83。
是84时以85大中丞抚吴86者,为魏之87私人88,周公之逮所由使89也90。
吴之91民方92痛心焉93,于是乘其94厉声以95呵,则噪96而97相逐。
中丞匿98于溷藩99以100免。
既而101以102吴民之103乱104请于朝,按105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106傫然在墓者也107。
61.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2.丁卯:mǎo 即明熹宗天启七年,1627年。
63.之:<助>用于定语与中心语之间。
64.望:农历的每月十五日或十六日,小月为十五日,大月为十六日。
此日太阳西下时,月亮正从东方升起,遥遥相望,故称。
65.社:志同道合者组织的社会团体。
66.之:<助>用于定语与中心语之间。
67.行为士先:道德品行作为读书人的表率。
68.者:“者”字词组,表示“......的人”。
69.之:<代>代周公顺昌。
70.声:名词用作动词,伸张。
71.敛:聚集。
72.赀:zī同“资”资材,钱财。
73.以:<介>表示目的。
74.其:<代>代指周公。
75.行:动词,走,走路,引申为走了,不留在原来地方了。
76.缇骑:tí qì缇,橘红色。
古代皇帝出行时的随从骑士因服装橘红色,骑马,故称缇骑,后来用作抓犯人的官役的统称,这里指东厂和锦衣卫特务机关的吏役。
77.而:<连>连接状语和谓语。
78.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
79.谁为哀者:疑问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需要前置,正常句式为“为谁哀者。
”,翻译为:替谁哀伤。
80.堪:忍受。
81.抶:chì笞(chī)打用竹板打。
82.仆:pū使动用法,向前倒下,使......仆。
83.之:<代>代指缇骑。
84.是:<代>这。
85.以:<介>凭借的身份。
86.大中丞抚吴:掌管公卿奏事、举荐、弹劾的官员。
抚吴,做吴郡的巡抚,吴,今天的苏州。
抚,名词用作动词,出任......巡抚。
87.之:<助>用于定语与中心语之间。
88.私人:自己人,此处“党羽”、“爪牙”。
89.所由使:“所+介+动”结构,具有名词性,此处表示主使的人。
90.也:判断句的标志。
91.之:<助>用于定语与中心语之间。
92.方:介绍时间,当,在,正。
93.痛心焉:痛心,古今异义,痛恨;焉,语气词兼指示代词。
94.其:<代>代指缇骑。
95.以:<连>连接状语和谓语。
96.噪:喧哗,叫嚷。
97.而:<连>表示顺承关系,前后两项在时间上前后相承。
98.匿:隐藏,躲藏。
99.于溷藩:作动词“匿”的状语,状语后置。
100.以:<连>后项是前项的结果。
101.既而:表示事隔不久。
随后,不久。
102.以:介词,介词结构表示凭借的方式。
103.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谓结构作介词的宾语。
104.乱:反叛。
105.按:追究,核查。
106.之:<助>用于定语与中心语之间。
107.也:判断句的标志。
然五人之108当刑也109,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110詈111之112,谈笑以113死。
断头置城上,颜色114不115少116变。
有贤士大夫发117五十金,买五人之脰118而119函120之121,卒122与尸合。
故今之123墓中全乎为五人也124。
108.之:<助>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此处主谓句用作表时间的关系句。
109.也:“也”的用法之一,在句中用在时间词组之后。
110.而:<连>前后两项并列关系。
111.詈:lǐ大骂。
112.之:代词,代指中丞。
113.以:<连>连接状语和谓语。
114.颜色:面容,脸色。
115.不:无,没有。
116.少:通假字,通“稍”,稍微。
117.发:拿出。
118.脰:dòu 颈项。
这里指头。
119.而:<连>顺承关系。
120.函:匣子,这里名词用作动词,用匣子装起来。
121.之:<代>代指“五人之脰”。
122.卒:zú表示终竟。
终于。
123.之:<助>定中。
124.也:判断句的标志。
嗟乎125!大阉126之127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128,四海之大129,有几人欤?而130五人生于编伍131之132间,素133不闻诗书134之训135,激昂136大义,蹈死137不顾,亦曷138故哉?且矫诏139纷出,钩党140之141捕遍于天下142,卒以吾郡之143发愤144一击,不敢复有株治145;大阉亦逡巡146畏义,非常之谋147难于猝148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149,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150。
125.嗟乎:表示感叹,唉!126.大阉:指魏忠贤。
127.之:<助>定中。
128.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jìn 古代官员上朝将笏hù板插在腰带里,后来代指官员。
缙通“搢”插,绅,腰带。
定语后置,按“能不易其志之缙绅”。
129.四海之大:定语后置。
130.而:<连>连接分句,表示转折关系。
131.编伍:代指平民。
古代以五户编为一“伍”132.之:<助>定中。
133.素:一向,平素。
134.诗书:指《诗经》《尚书》。
这里指儒家的传统教育。
135.训:教育。
136.激昂:激昂,形容词用作动词,振奋昂扬。
137.蹈死:dǎo sǐ就义,赴死。
138.曷:hé通“何”。
139.矫诏:假借皇帝名义发出的诏书。
140.钩党:相牵连的同党。
141.之:<助>宾语前置的标志。
142.这句话正常语序“逮构党于天下遍”143.之:<连>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44.发愤:发泄愤怒。
145.株治:动词用作名词,株连治罪的事情。
146.逡巡:qūn 犹豫不前的样子。
147.非常之谋:非常,异乎寻常;指篡夺帝位的阴谋。
148.猝:cù表示突然。
149.投缳道路:huán 在道路上自缢(yì)。
缳,绳索。
据《明史》记载,崇正皇帝即位后,将魏忠贤放逐到凤阳,后又下令将他押回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