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42.50 KB
- 文档页数:10
课题1 分子和原子一、教材分析分子和原子是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观粒子,本节课是学生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首先将认识物质的可分性——分子、原子的存在,然后通过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这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基础和生活经验,在小学科学、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
学生能够在宏观角度理解物质的变化及性质,但缺乏对物质的微观认识,对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头脑中未形成分子、原子的化学概念。
三、课时安排本课程共分为二课时:课时1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课时2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可分为原子课时1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一、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2.知道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3.能用微粒的性质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生活现象。
三、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放一块喷过香水的手绢在讲台上。
读古诗,品自然:墙角数枝梅,临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咏梅》【提出问题】1.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的原因是什么?2.人为什么能闻到花香?3.湿衣服为什么能晾干?【新课引入】科学家研究发现,世界上的所有物质都是由人们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并把这些微粒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分子、原子等。
【播放视频】带你走进头发的原子世界。
【演示实验】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3.1分子和原子一、教学目标1.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2.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3.能够用简单的实验方法观察和验证分子和原子的存在。
二、教学重点1.分子的概念及其特点;2.原子的概念及其特点;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难点1.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2.如何用实验方法观察和验证分子和原子的存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你认为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2. 知识讲解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示意图,解释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特点。
2.1 分子的概念•介绍分子的定义: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个原子结合而成的微粒。
•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的特点:分子是物质最小的可独立存在和具有独特性质的基本单位。
2.2 原子的概念•介绍原子的定义: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化学元素的最小单位。
•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特点:原子具有质量和电荷,不可再分。
3. 实验探究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观察和验证分子和原子的存在。
3.1 实验材料和装置准备材料:细砂、食盐、小石子、碘酒、水杯、玻璃杯。
装置:实验台、滤纸、滤液漏斗。
3.2 实验步骤1.将细砂、食盐、小石子分别放入三个玻璃杯中,并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观察物质的溶解现象,思考其中的原因。
2.将碘酒倒入水杯中,观察碘酒的颜色并注意其变化。
3.将细砂溶液通过滤纸和滤液漏斗过滤,观察滤液的颜色和透明度。
4.对食盐溶液和碘酒分别进行上述滤液实验。
5.总结实验结果,讨论分子和原子在实验中的作用。
4. 讲解总结根据实验结果,讲解分子和原子在实验中的作用,总结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5. 拓展练习布置相应的拓展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拓展题目1:什么是分子?分子有哪些特点?拓展题目2:什么是原子?原子有哪些特点?6. 课堂讨论根据学生回答的拓展练习题目,展开课堂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独立思考能力。
7. 总结和评价总结本节课的要点,评价学生在实验和讨论中的表现和参与度。
初中化学分子原子教案(精选5篇)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分子原子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中化学分子原子教案【篇1】一、教学章节第一节分子二、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1)分子的概念(2)分子概念的运用(3)混合物和纯净物2、能力目标通过对物质及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化学教案-第三章第一节分子。
3、德育目标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1、重点(1)关于分子定义的建立以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
(2)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的思想方法。
2、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3、疑点(1)如何解释“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2)混合物与混合物有何区别?4、解决办法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发挥想象力,使学生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同时结合学生回忆物质在空气和纯氧气中燃烧的不同,讨论、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教育学生用科学的角度来分析认识问题,为以后学习打下牢固地认识基础,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安排水、酒精量筒(200Ml)2个;碘球;试管夹;酒精灯;火柴六、教学步骤(一)分子[新课引入]我们进入花园或饭店附近,就会闻到花或饭菜的气味;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中,会逐渐消失,而水有了甜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再来看两个演示实验]1、实验[3—1]碘的受热和冷却现象:固体碘受热变成蒸气,碘蒸汽遇冷又变成固体碘。
2、100mL酒精和100m L水混合在一起。
现象:混合后,酒精和水的总体积小于200mL ,化学教案《化学教案-第三章第一节分子》。
[结论]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分子在不停运动和分子间有间隔距离。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分子与原子教学设计篇一: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的教学设计教案人教新课标版《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本课题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
本课题的学习能把前面内容(如物理、化学变化,纯净物、混合物等)从微观结构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等内容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工具(指化学用语、化学计算等);它在本单元中能帮我们深切体会化学反应的实质,从微观角度解释生活常识;学好本课题是学好化学重要基础。
2.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在物理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分子和原子的知识,知道分子和原子的体积非常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但其确实客观存在。
因此,本课题的引入并不困难,但涉及的一些微观概念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学生能熟练掌握的是物理学上常提到的一些变化,如蒸发、扩散、物质三态及热胀冷缩。
3.设计思路:首先提出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发思考,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学生的活动探究,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继而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互相交流、分析与讨论,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从而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4.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生活实例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5.重点、难点重点:学会探究;分子、原子基本概念的形成;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及其区别;2.理解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3.能够识别常见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4.掌握将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和区别;2.常见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识别;3.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清晰明了的语言和适当的示意图进行讲解;2.示范法:通过具体的例子演示分子和原子的表示方法;3.练习法:通过识别化学式和转化为化学等式的练习来巩固学习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对话,引出本课的主题:分子和原子以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引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思考。
2. 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及区别(15分钟)首先,明确分子和原子的定义。
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组成的粒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的区别。
分子是由多个原子组成的,而原子是不可再细分的,是物质的最小单位。
3. 示范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识别(15分钟)通过示范几种常见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让学生学会识别分子和原子的表示方法。
例如:•水:H₂O(分子式),H(原子式)•氧气:O₂(分子式),O(原子式)4. 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20分钟)讲解将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首先,介绍一个例子:化学式:H₂ + O₂ → H₂O然后,分解化学式并转化为化学等式:2H + O₂ → 2H₂O解释每个符号和数字的含义,并演示如何将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
5. 练习巩固(15分钟)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提供一些化学式,要求学生将其转化为化学等式。
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评价。
六、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分子和原子的重要性以及化学式转化的步骤和方法。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下节课的学习。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设计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能列举出常见的由分子、原子构成的物质。
知道水、氧气、氢气、二氧化碳、氧化汞是分子、构成的,知道汞、硅由原子构成的。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能用分子、原子之间是有间隔的、并在不断运动着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3、知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即化学变化前后,存在于物质中的原子的种类不变。
4、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知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生没有变化,分子发生了变化。
教学重难点重点从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的概念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教学工具多媒体演示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见闻:1)糖放入水中为什么不见了?2)路过化妆品店就闻到香味?3)湿衣服晒干,水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实验3–2:品红的扩散: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么能扩散呢?(同步加做加热水中品红)[过渡]在很久以前许多学者就对上述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究,他们提出了物质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设想,用于解释以上现象。
那么,他们的论断是否正确呢?展示图片:教材P48图3-6、3-7小结: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和原子构成的。
二、[提问]分子有何特点呢?(阅读)分子很小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活动与探究]做氨水的扩散实验请同学们猜想:为什么A杯中的溶液很快变红了?而B杯中的溶液过很久才变红呢?小结:氨水中氨分子不断扩散进入了酚酞溶液中,使酚酞溶液变成了红色。
该实验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提问]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运动速率怎样?能否举例子电脑:①1000ml酒精与100ml水的混合,思考为什么混合后体积不为200ml 呢?②一碗黄豆与一碗绿豆混合是否等于两碗?小结:分子之间有间隔思考题:用分子的观点分析:1、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2、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易凉干?3、物质为何有三态变化?三、作业与练习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设计「篇二」一、学习目标1.使学生了解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晶体结构模型及其性质的一般特点2.使学生理解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晶体类型与性质的关系3.使学生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4.常识性介绍氢键及其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二、重点难点重点: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结构模型;晶体类型与性质的关系难点: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结构模型;氢键三、学习过程(一)引入新课1.写出NaCl、CO2、H2O的电子式。
初中化学人教版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分子和原子》。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分子的基本性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掌握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分子和原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重点: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分子的基本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
学具:分子模型、原子模型、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分子现象,如香味的传播、湿衣服晾干等,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的关系。
2. 新课导入: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介绍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3. 实践情景引入:进行分组实验,观察分子的运动现象,如氨水与酚酞试液的显色反应。
4. 例题讲解:讲解分子和原子的相关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分子和原子的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2.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3. 分子的基本性质4. 实践情景引入:氨水与酚酞试液的显色反应5. 例题讲解:分子和原子的相关习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下列现象中涉及到的分子和原子:湿衣服晾干、香水扩散、铁生锈。
(2)简述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3)列举三个日常生活中的分子现象,并说明其原理。
答案:(1)湿衣服晾干:水分子蒸发;香水扩散:香水分子在空气中扩散;铁生锈:铁原子与氧气分子发生化学反应。
(2)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在一起,具有独立存在的能力;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分子和原子一、教课方案思路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首次接触到的细小的粒子,在此以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理性的认识。
我在教课过程中依照新课程标准,联合教科书上的例子,采纳多种教课手段来组织教课。
如演示实验、改良实验、增补分验、设计三维动画等。
我在教课方法上采纳了激趣──怀疑──驱动──反应四步程序教课法。
教课程序:创建问题情形,激趣──提出问题,怀疑──指引研究,驱动──指引剖析。
形成想象──稳固深入,反应沟通。
学习程序:明确问题,产生疑问──察看实验,记录现象──剖析现象,透析实质──借助三维动画,形成想象表象──依据想象,形成看法──理解看法,迁徙运用,表达沟通。
二、教课方案课题教课目的《分子和原子》讲课人学校1.认知目标: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真切存在,认识分子、原子的基天性质,理解分子、原子的看法,会用分子、原子的看法来解说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能力目标:经过对宏观现象和微观实质间互相联系的剖析、推理,提高学生抽象思想能力;3.感情目标:经过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解说,学会科学联系的方法;经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行分性的认识,学会辨证思虑问题的方法。
教课重点教课难点分子、原子看法的成立及对分子行为微观想象的形成。
成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初步领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一样。
教课方法教案导学、问题导思、实验研究、动画揭露微观的直观教课相联合。
仪器药品酒精、浓氨水、酚酞试液、胶头滴管、洒过香水的绢花、大小烧杯、试管、锥形瓶,分子间隔演示仪等等。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部分】一、分子的真切存在。
【激趣】请同学们分组实验,滴一滴着手实验,在衣服、纸创建情形、激医用酒精在纸上、手上或衣服上,并注意上、手上等处滴一滴医用酒发兴趣。
察看现象。
精。
【发问】你察看到了什么现象?回答:酒精挥发了。
经过生活中的【过渡】你知道这是为何吗?常有现象,启示思维。
【展现】一束洒了香水的绢花回答:闻到了花的香引导学生探【发问】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它能味,但看不见这类物质。
一、学科目标1.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关系。
2.能够根据化学符号写出化合物的式子。
3.了解分子和原子的量的表示方法。
4.能够用分子式表示化合物的种类和组成。
二、教学重点1.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2.化学符号的应用。
3.分子和原子的量的表示方法。
三、教学难点1.用分子式表示化合物的种类和组成。
四、教学准备化学实验装置和化学实验试剂,如瓶装稀盐酸、片状锌、烧杯、长气瓶、吸水纸等。
五、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1)通过实验现象引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稀盐酸和锌粉反应后可以生成氢气?(2)引导学生思考:氢气是由什么物质构成的?(3)请同学们根据实验现象思考,进而引出概念:“分子和原子”。
2.概念讲解(1)引导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分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组成。
”(2)引导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原子是构成分子的基本微粒,是一种非常微小的粒子。
”(3)分子和原子的关系:“分子是原子的组合。
”3.实验演示(1)让学生观察稀盐酸和锌粉反应产生气体的现象。
(2)实验过程中讲解化学方程式,引导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代表分子和原子的关系。
(3)引导学生根据化学方程式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分子式。
4.练习解析(1)让学生自主进行小组讨论,思考如何用分子式表示化合物的种类和组成。
(2)引导学生以化学符号的形式表示化合物的分子式,例如:H2O表示水,NaCl表示氯化钠。
5.实践应用(1)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练习用分子式表示化合物的种类和组成。
(2)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和记录常见化合物的分子式。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关系,了解了化学符号的应用,掌握了分子和原子的量的表示方法,能够用分子式表示化合物的种类和组成。
七、拓展延伸1.请学生利用化学实验装置进行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进一步巩固对分子和原子的理解。
2.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自主探索和总结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关系。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一、教材内容分析(一)、课程标准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组成的;2、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通过对日常生活实例的介绍和小组实验探究,讨论等方法,学会自己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常见的生活现象。
(二)、教材分析《分子和原子》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第课题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了宏观世界的变化之后,迈向微观世界的变化的开端,开始初步探究构成物质世界的奥秘。
本节课是学生形成微观想象力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化学式和化合价、质量守恒定律的重要保障,因此本节课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一)、知识基础学生在学习本课题之前,主要是通过看得见的现象来认识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对于物质变化的内在实质比较陌生,本课题的内容也比较抽象。
但是学生在物理和生物学科中对于物质的微观构成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微粒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等,加上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了实验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因此教师只需通过实验、Flash动画、生活中的具体实例等将抽象的东西多加具象化,学生也不难理解。
(二)、思维特点本次课的授课学生为九年级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初步学习化学,接触化学实验,对于他们而言,通过自主探究来得出结论具有一定的热情和好奇,并且他们乐于追求自我表现,求知欲强,但是看待问题有大多只停留于表面现象,缺乏深思,因此可以通过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小组合作观察得出结论,以及理论联系实际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多角度多方面思考的习惯。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可以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实验探究活动,认识微粒的基本特征,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体会实验探究的乐趣。
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教学设计-3.1分子和原子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并能够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2.掌握分子的组成和结构特点,能够用化学式表示分子的组成;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的能力,通过实验验证分子组成及特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学习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区别,掌握分子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子观念的形成,以及运用分子模型解释现象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备课材料、黑板、粉笔、PPT等。
2.学生准备:教材、练习册、笔和纸。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新知识(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新知识,让学生回忆起化学的基础知识,并了解到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即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步骤二:概念讲解(10分钟)1.讲解分子的概念: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形成的,是化学元素或化合物的最小单位。
2.讲解原子的概念: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步骤三:分子和原子的区别(10分钟)1.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区别:分子由两个或更多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而原子是构成分子的最小单位。
2.通过例子和图示对比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步骤四:分子的组成和结构特点(15分钟)1.分子的组成:分子由两个或更多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
2.分子的结构特点:分子有确定的结构和空间取向,不同分子结构对应不同的性质。
步骤五:化学式表示分子的组成(15分钟)1.讲解化学式的概念和作用:化学式是用化学符号和数字表示分子中各元素的种类和数量。
2.教学示范:通过示例演示如何用化学式表示分子的组成。
3.练习:让学生根据示例练习用化学式表示分子的组成。
步骤六:实验验证分子组成及特性(20分钟)1.安排实验:通过实验验证分子的组成和特性,例如通过电解水实验验证水的分子组成为H2O。
2.实验操作:给出实验步骤和材料,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观察结果。
课题2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学生对物质的认识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开始的。
在第一、二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对身边的物质及其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
他们会以燃烧、分解、化合、扩散、蒸发、溶解、热胀冷缩等化学、物理学概念来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加以解释。
但对物质的内在变化及其原因却很少接触。
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在进行分子、原子抽象的概念、原理性教学,我试图以在自然界司空见惯的水变化的现象和简单、趣味的实验作为串联知识,带动研究的主要线索,学生在分析熟悉的水蒸发、天下雨、下冰雹、糖在水中“消失”、水电解等物理和化学变化时,大脑思维直接与客观存在的事实和现象反复、充分地接触,积极展开想象的空间,在看得见的宏观现象获得启发下,通过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理解化学想象的本质,宏观与微观环环相联,物质的微粒观被学生“确认”,顺理成章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
本课学习后,学生能增添一个“心眼”去看微观世界,去理解事物的本质。
给学生在今后理解化学问题带来无穷的便利。
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处理不当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想:将一个个明确的、具体的知识点、技能点和能力发展点“溶解”于实际之中,进行情景化处理。
将分子、原子、物质微粒性、微粒运动性、微粒可分和不可分性等裸露的化学知识包装在以水的变化为线索的问题情景中,围绕着“物质变了,其内部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中微粒怎么变?用微粒的观点怎么解释变化?”的化学问题,所设置的有真实背景,纵向独立,横向递进的驱动性问题:《不解之谜》──水为什么会“跑”,《趣味实验》── 铁树开花来推进学习,让学生在问题或任务驱动下展开自主、合作、开放、互动的活动。
二、设计的另一个特点是:以学生熟悉的素材设计的探究活动,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STS三条内容线索拧成一股,学生解释着人类生活以及自然界中的各种化学现象,回答着各种现实的化学问题。
不断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自然界,从现实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
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从丰富的实际中“结晶”出来,建构着学生科学的知识体系、技能体系和能力体系,体现化学素质教学的建构观。
课题2 分子和原子教案主讲教师付启贵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认识分子、原子的概念和特性。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日常生活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式,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3、情感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重点: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难点: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方法:实验探究实验准备:烧杯、量筒、水、品红、浓氨水、酒精,多媒体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由多媒体展示)请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以下问题:(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减少,如果受热减少得更快,为什么?(2)、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后会变干?(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5)、中国古代认为事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构成?你是认为怎样认为的?(6)、读古诗,品自然,通过趣味实验切入学习: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2、讲授新课:课题2 分子和原子[实验3-2] 品红溶于水图3-5品红在水中扩散如图3—5品红在水中在扩散,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在静置的水中,品红为什么能扩散?这样的问题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究兴趣,他们提出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并用以解释上述这类现象。
现象:品红逐渐向水中扩散。
但时间较长后才扩散均匀。
提问: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明确:学者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
这些微小的粒子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的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的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和基本性质(板书)思考:1:我们用肉眼可以看见分子吗?2:用普通的显微镜能观察到分子吗?3:那怎样才能看见分子呢?阅读:用肉眼和普通显微镜都不能观察到分子,必须用比较先进的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可见分子是一种非常小的粒子。
如果拿水分子跟乒乓球相比,就好象拿乒乓球跟地球相比一样。
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6 Kg,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一百个,日夜不停,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出示:图3-6和图3-7图3-6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图3-7通过移动硅原子构成的文字说明:这两幅图都证明了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从而也证实了科学家的设想。
板书: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特性提问:我们能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看到分子吗?那怎样才能看到分子呢?讲解: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都不能观察到分子,必须用比较先进的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可见分子是一种非常小的粒子,如果拿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与地球相比。
分子虽然很小但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结论1:分子质量很小,体积很小。
探究活动1:图3-8 A、B烧杯中的溶液会发生变化吗操作:1、向盛有约40 mL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现象:溶液仍为无色操作:2、在试管中加入浓氨水,再加入酚酞试液现象:溶液变为红色操作:3、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 mL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图所示)。
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现象: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而烧杯B中的酚酞溶液仍为无色。
结论2、分子在做不停的运动。
处于永恒的运动中,温度越高,运动的速度越快。
接着设计并指导学生完成下列实验:[实验1]取4条长15 cm的细铁丝,下端拧在一起,插在胶塞上,放在玻璃片上,上端分开成树形,将浸有酚酞试液的棉花团绑在树枝上制成“花树”,在玻璃片上滴一滴浓氨水,罩上大烧杯,如下图1,观察现象。
图1学生清楚地看到,过一会儿,棉花团由白色变成红色,犹如一株开满红色花朵的“铁树”。
[实验2]如图2图2棉花上浸有浓氨水,玻璃片上滴几滴酚酞试液,我鼓励学生预测实验现象后,完成该实验。
学生将实验现象和已知知识相结合进行深入的、积极的思维,并通过讨论总结出结论:①分子在不停地运动;②氨水能使酚酞变红;③氨水具有挥发性,酚酞试液不具有挥发性。
解释:(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减少,如果受热减少得更快,为什么?图3-4中的水为什么会减少图3-9不同温度下水分子的运动速率不同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逐渐减少;如果受热会减少得更快。
为什么敞口容器中的水会逐渐减少?为什么温度越高减少得越快?这是由于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而水分子在不停运动,而且随着温度的升高,水分子运动的速率也加大(2)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后会变干?(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思考:物质存在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物质有热胀冷缩的现象,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实验] (1)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2)1升黄豆和1升面粉混合活动探究2、酒精与水混合操作:用100毫升的量筒分别量取100毫升水和酒精,相混合后,观察所得溶液体积是否等于200毫升?现象:100毫升酒精与100毫升水混合后,所得溶液体积小于200毫升。
讨论: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结论3:分子之间有间隔。
解释:(1)为什么物质存在固、液、气三种状态?(2)为什么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3)夏天自行车的气为什么不能打得太足?(4)铁路上的铁轨之间为什么留些空隙?分子可分提出问题:1、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的情形与电解水时水“跑”走的情形是否一样?为什么?2、一种分子是如何变成新分子的?以水的电解为例,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与讲解,引导学生从分子的角度,理解水的蒸发与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分子是保持化学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巩固与提升氢气(H2)是一种新型能源,用氢气(H2)和氧气(O2)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可以得到水(H2O),试用图示表述其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微粒变化情况。
反复利用几种物质——氢气(H2)、氧气(O2)、水(H2O)化学变化中分子的各种变化,刺激学生思维,使“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的认识得到深化和升华。
总结:板书内容:一、分子的存在及其特点: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2:分子的特点(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2)分子是不停的运动的;(3)分子间是有间隔的;(4)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作业:1、p53第二题和第三题。
2、复习本节课的内容,预习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当堂检测:1.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
A.分子的大小发生了变化B.分子的质量发生变化C.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D.分子的形状发生变化2.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A.分子大、原子小B.分子的质量大,原子的质量小C.分子可直接构成物质,原子则要先构成分子后再构成物质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原子则不能再分3.下列变化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分的是()A.铁矿石磨成粉末B.碘受热升华C.加热水有水蒸气生成D.加热氧气汞生成汞和氧气4.构成二氧化碳气体的分子与构成液态二氧化碳的分子具有()A.相同的质量B.不同的质量C.相同的化学性质D.不同的化学性质5.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酒精的挥发是由于酒精分子不断的运动而扩散到空气里去的缘故B.相同体积的冰和水含有相同数目的水分子C.从空气中分离得到的氧气分子和高锰酸钾分解得到的氧气分子性质相同D.1体积的水与1体积的无水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体积,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6.在电解水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粒子是,保持不变的粒子是和,生成的新粒子是和。
该实验证明,在化学反应中可再分,而则不能再分。
7.盛酒精、汽油的瓶子为什么要塞紧瓶塞?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化学反应中,分子的种类改变,但分子的数目不变B.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所以水中含有氢气和氧气C.分子能构成物质,有些原子也能直接构成物质D.氧气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9.由分子参加的化学反应,反应前后一定发生变化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