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物理《升华和凝华》
- 格式:ppt
- 大小:18.32 MB
- 文档页数:55
优选精品欢迎下载
3.4 升华和凝华
一、升华和凝华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在严寒的冬天,冰冻的衣服也会晾干;放在衣橱内的樟脑丸越来越小,最后“消失”了。
※树枝上的雾凇、玻璃上的冰花、霜的形成过程中什么物质发生了怎样的物态变化?
二、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2.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的应用:
⑴用久了的灯泡的灯丝(钨)会变细,灯泡内壁会变黑。
⑵人工降雨:人们从陆地向云层发射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或从飞机上向云层撒干冰,从而达到降雨的目的。
这一实例中包括几种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分别是什么物态变化?
回答:固态二氧化碳,升华;空气中水蒸气,液化。
解析:固态二氧化碳升华吸收热量,造成温度降低,从而导致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液化。
三、物质的三态联系
1 / 1。
第4节升华和凝华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用水的三态变化说明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本节是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教材给出了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并用实验引入课题,学生观察碘升华的实验,分析实验说明碘没有变成液态,而是直接变成了气态。
教材联系实际分析了一些自然现象,说明了哪些属于升华现象,哪些属于凝华现象,对于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也是联系实际分析的,并分析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最后在“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中介绍了水循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培养学生保护地球的意识。
学情分析升华和凝华是初中学生最难理解的两种物态变化,原因是升华和凝华的发生过程在课堂中比较难观察,学生对这种转变的过程和转变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不理解,对自然界中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就更模糊,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从感性认知入手,从日常生活中大量的升华、凝华的事例出发,把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过程变成学生自主学习和活动的过程。
教学目标1.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
2.知道升华需要吸热和凝华需要放热。
3.能用物理语言简单解释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核心素养通过观察碘升华和凝华的过程,引导学生间接分析和推理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奥秘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关注环境和社会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
难点:能用物理语言简单解释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1)我们生活中的物质有几种状态?分别是哪几种?(2)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3)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4)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5)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物质能在固态和气态之间直接变化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内容。
第四节升华和凝华【基础知识讲解】1.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升华过程中要吸热。
升华吸热可以致冷。
如冰冻的衣服在0℃以下也会干,是因为冰直接升华变成了水蒸气。
放在衣箱内的樟脑丸会渐渐变小甚至消失,是因为升华变成了气体。
生活中常用升华吸热的现象得到低温,例如:常用固态二氧化碳(干冰)的升华吸热来冷藏食物。
又如,舞台上用的“云”就是干冰的升华。
2.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
凝华过程中要放热。
冬天的早晨教室玻璃窗上会出现一层冰霜,是因为室内水蒸气遇冷凝华产生的。
【典型例题】【例1】图1.5-1现象中不属于升华的是()图1.5-1[分析]从图中情景可以看出a c d中物质“雪、冰、樟脑”都是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属升华现象;而b图中则出现液态的“小水珠”属液化.答案 b.[例2] 冬天的早晨,常常看到霜,霜的形成是什么现象?卫生球放在箱子里,过几个月会变小或消失,又是什么现象?[分析]霜是小冰晶,是固态,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的,所以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卫生球是固态,放在箱子里过几个月变小或消失,是因为它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是升华现象。
[解] 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卫生球变小或消失是升华现象。
[例3] 在严冬温度较低的时候,窗上可以结霜,这是水蒸气______现象。
霜应结在玻璃的室______(填:“内”或“外”)侧。
[分析] 霜是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在玻璃窗上遇冷放出热量凝华成小冰晶而形成,是气体直接变成固体的过程。
[答] “凝华”、“内”[例4] 下列现象都是属于物态变化,其中属于升华的是 [ ]A.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干了B.江面上形成大雾C.水正在慢慢地结冰D.灯泡用了一段时间后,灯丝会变细[分析]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干了,这是水的蒸发所致;江面上形成大雾,这是液化现象;水正在慢慢地结成冰,这是液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固现象;灯泡用了一段时间后,灯丝会变细,这是钨直接变成了钨的气体所造成的,应该是升华现象。
教课方案方案课题名称《升华和凝华》姓名工作单位年级学科八年级物理教材版本人教版一、教课内容剖析(简要说明课题根源、学习内容、知识构造图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升华和凝华》根源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经过学习,知道升华与凝华现象;明确升华吸热、凝华放热;也认识生活中的升华与凝华现象。
在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二、教课目的(从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细化为本节课的详细要求,目标要清晰、详细、可操作,并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1.知道升华与凝华现象;2.知道升华吸热、凝华放热;3.认识生活中的升华与凝华现象。
三、学习者特点剖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认识状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状况,如何设计预习)八年级的学生,对这一现象比较感兴趣,教师要方法适当,教法得力,设计好预习的内容,分让学生察看、实践、思虑、动口,充足调换学生的学习踊跃性,能够让学生学得轻松快乐,讲堂上收到很好的成效。
四、教课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交融的创新点(依据教课内容,配置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工具,设计信息技术交融与创新点)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设计企图一、问题导入从平时下手学会生活二、新课教课研究点一碘的物态变化察看现象研究点二升华和凝华培育认知三、知识迁徙分组思虑,议论学致使用五、教课过程(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要求表现信息技术与整个教课过程的深度交融)一、情形引入指引学生思虑:一般灯泡和日光灯用久了,其灯丝为何会变细?玻璃壁为何会发黑?黑色的物质是怎么形成的?“雾凇”是如何形成的?漂亮的窗花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舞台上的白烟终究是什么?它又是怎么形成的呢?二、新课教课研究点一碘的物态变化仪器与器械:密封的修长玻璃瓶(内装有几粒碘 ),方座支架,试管夹,酒精灯等。
实验方法:1.实验装置如下图,第一察看密封在玻璃瓶内碘粒的外观。
2.将装有碘粒的玻璃瓶在方座支架的试管内夹持好,而后用酒精灯对玻璃管内的碘粒加热,注意察看碘粒能否经过融化再变为紫色气体。
这时碘发生了什么现象?3.熄灭酒精灯,注意察看在玻璃管冷却的过程中碘蒸气能否经过液化再变为碘。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物态变化》第4节升华和凝华讲义(知识点总结+例题讲解)序号知识点难易程度例题数变式题数合计一升华★ 2 210二凝华★ 3 3一、升华:1.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2.特点:吸热;3.常见升华现象:冰冻的衣服晾干了、樟脑丸慢慢变小、白炽灯泡灯丝变细等。
【例题1】北方寒冷的冬天,晾在室外结冰的衣服会慢慢变干,该过程的物态变化主要是()A.汽化 B.熔化 C.升华 D.凝华【答案】C【解析】解:寒冷的冬天,晾在室外结冰的衣服会慢慢变干,是冰直接升华为水蒸气。
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变式1】食品运输中,常使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防止食品腐烂变质,这是应用了干冰()A.液化吸热 B.熔化吸热 C.凝华放热 D.升华吸热【答案】D【解析】解:干冰是极易升华的物质,在干冰升华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从而使周围的温度降低,以获得低温,从而防止食品腐烂变质。
故选:D。
【例题2】下列现象中,属于升华的现象是()A.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B.冬天,玻璃窗上结冰花C.衣箱中的樟脑丸逐渐变小D.夏天,水缸外壁“出汗【答案】C【解析】解:A、由于冰棍的温度低,导致冰棍周围空气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降低变成小水珠,形成白气,这是液化过程,故A错误。
B、冬天,室外温度低,玻璃窗温度也低,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玻璃直接变成小冰晶,形成冰花,这是凝华过程,故B错误。
C、衣箱中的樟脑丸直接变成樟脑蒸气,这是升华过程,故C正确。
D、夏天,盛水的水缸温度比空气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水缸变成小水珠,出现水缸“出汗”的现象,这是液化过程,故D错误。
故选:C。
【变式2】图所示,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由升华形成的是()A.水壶嘴处冒白气 B.潮湿衣服被晾干C.灯泡的灯丝变细 D.玻璃窗出现冰花【答案】C【解析】解:A、水壶嘴处冒白气,是因为从水壶内出来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空气变成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故A错误。
升华和凝华一、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1)通过观察碘的升华与凝华实验,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直接转化的。
(2)知道升华是吸热过程,凝华是放热过程。
(3)了解生活、生产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利用建立的概念解释形成原因。
2.科学思维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3.科学探究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
4.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学生的实验探究、小组讨论,建立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并能够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了解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升华和凝华的吸放热规律及升华和凝华概念建立后,综合利用知识分析生产生活实例。
三、教学分析(1)学生在学习了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之后,已经了解了固态与液态、液态与气态之间的物态变化,但对于固态与气态之间直接转化的物态变化尚无认知,甚至可能会认为是“几乎不可能的”。
这正是本节课程的切入点,让学生在思维上与原有的认知形成激烈的碰撞,从而使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
(2)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归纳和分析能力,能对较简单的物理现象进行归纳并得出初步结论,但动手能力相对薄弱,观察现象的能力还不够全面。
本节课程通过教师的引导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讲解一、升华1、概念北方冬天室外结冰的衣服干了(幻灯片)这一现象过程中真的没有水出现吗?通过实验证明这个问题,介绍密封、透明的碘锤如何使用。
提问:加热前碘的状态?加热后碘的状态?变化条件?根据学生回答得出升华概念及条件(板书)2、进一步认识升华现象提问:除了结冰的衣服干了、碘升华,还见过哪些升华现象?让学生看、闻樟脑球3、升华吸热的应用生活中常常利用升华吸热来降温播放干冰课件、视频强调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会导致温室效应,所以要适度的使用二、凝华1、概念提问:在给碘加热时看到的碘是什么状态?再次观察碘锤里面紫色蒸气为什么消失了?请解释利用课件建构凝华概念(板书)生活中见过由水蒸气凝华成冰的现象吗?2、实验:霜的形成及条件器材:冰块、盐、易拉罐、筷子、温度计,指导学生如何操作提问:易开罐底部的白色物质是什么?怎样生成的?条件是什么?还看到什么现象?引导学生观察罐外部上端水珠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