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3
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目的探究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方法方便选择该院自2010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诊断为高血压脑出血的18例,所有患者都选择有创颅内压监测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
结果根据Barthel 指数评分,其中良15例,中5例,差1例。
有1例患者由于循环衰竭出现死亡。
而所有患者在监测过程中,没有出现因置入颅内压传感器发生并发症,如颅内感染、出血等。
结论使用有创颅内压监测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及时观察病情变化,对其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有效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可以考虑在临床上借鉴及应用。
[Abstract] Objective Explore invasive intracranial pressure monitoring in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therapeuti application. Methods Convenient selection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0 to April 2015 were treated 18 cases diagnosed as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All patients have chosen to treat invasive intracranial pressure monitoring,analysis of the therapeutic effect.Results 18 cases of bleeding,all patients choose invasive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pressure monitoring,analysis of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result:According to Barthel Index score,which good in 15 cases,5 cases and poor in 1 case.One patient death due to circulatory failure occurs.And all patients in the monitoring process,there was no intracranial pressure sensor due to implantation complications,Such as intracranial infection,and bleeding. Conclusion The use of invasive intracranial pressure monitoring for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Timely observation of changes in its treatment provides a reliable basis,Reduce or avoid complications,may consider drawing and applica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Key words] Intracranial pressure monitoring;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Application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常因情绪激动或过度劳累所致[1],引起较为严重的临床症状。
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目的探讨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本院2010年6月~2013年5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3例纳入本研究,随机分组。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综合治疗,实验组患者同时接受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
比较两组患者的脱水剂使用量、预后情况等。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的甘露醇使用量明显较小,GOS评分明显较高(P<0.05)。
结论在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中进行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有助于根据病情调整脱水剂的使用剂量,对患者的预后有益。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continuous invasive intracranial pressure monitoring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Methods 83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admitted into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0 to May 2013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grouped.In control group,patients were treated by regular comprehensive therapy,while in experimental group,continuous invasive intracranial pressure monitoring was added.Amount of usage of dehydrating agent and prognosis in both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In comparison with the control group,amount of usage of mannitol was obviously less and the score of Glasgow outcome scale (GO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higher (P<0.05). Conclusion In the process of treating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continuous invasive intracranial pressure monitoring is helpful in adjusting amount of usage of dehydrating agent based on state of an illness,which is beneficial to patient′s prognosis.[Key words] Continuous invasive intracranial pressure monitoring;Hypertension;Cerebral hemorrhage;Dehydrating agent;Application effect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也是高血压患者常见的严重脑病并发症之一,多于情绪波动或活动中突然发病。
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摘要】目的:分析对在高血压脑出血(HICH)治疗中使用持续颅内压监测的效果。
方法:分别将2020年3月到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90例HICH患者作作为研究时间与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采取随机分组,各45例,对照组与试验组分别接受常规治疗及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持续颅内压监测,观察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1个月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生活质量(ADL)评分的变化情况、第1d、第5d、第7d、第10d的甘露醇使用量情况进行观察。
结果:治疗前,两组的NIHSS评分、ADL评分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P>0.05);治疗后1周、治疗后1个月,患者的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ADL评分明显提升,且试验组拥有更高的降低与提升水平,同时试验组的第1d、第5d、第7d、第10d的甘露醇使用量明显较少,两组比较具有十分显著差异(P<0.05)。
结论: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具有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持续颅内压监测;高血压;脑出血高血压脑出血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同时还具有发病急、进展快、致残与致死率均较高的特征[1]。
当患者出现该疾病后,颅内压会在较大程度上提升,进而会导致患者出现局部脑组织移位,甚至形成脑疝,二次损伤脑组织,最终对生命安全形成严重的不良威胁[2]。
手术是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方式,然而手术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的颅内压,改善患者的预后,但仍然有诸多患者在治疗后会再次发生颅内压升高的不良情况[3],因此为更加有效的改善患者的预后,则需要对患者实施持续颅内压监测[4]。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分别将2020年3月到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90例HICH患者作作为研究时间与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采取随机分组,各45例。
对照组中男性患者数量与女性患者数量分别为25例与20例,年龄范围为52-77岁,平均值是(64.5±0.9)岁;试验组中男性患者数量与女性患者数量分别为24例与21例,年龄范围为52-78岁,平均值是(64.9±1.1)岁。
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本研究选取了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我院门诊收治的4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4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持续颅内压监测,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对照组患者的预后情况为:优良14例,一般6例,差3例,预后优良率为60.9%;观察组患者的预后情况为:优良19例,一般3例,差1例,预后优良率为82.6%,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预后优良率明显提高(p<0.05)。
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GOS评分为(3.69±0.59)分;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GOS评分为(4.76±0.64)分。
观察组患者疗后的GO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
结论:持续颅内压监测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具有良好效果,值得推荐。
关键词:持续颅内压监测;高血压脑出血;治疗;应用高血压脑出血是较为常见的临床危急重症,也是高血压患者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高血压脑出血的好发人群为50岁以上患者,其中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患者发病多由于情绪激动、剧烈运动、用力排便而引起。
高血压脑出血的危害性极大,该病发病较急,患者颅内的出血容易压迫脑组织,形成水肿,并对颅腔壁产生较大压力,极容易导致继发性脑损害[1-2]。
由此可见,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进行颅内压监测,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选取了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我院门诊收治的4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4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持续颅内压监测,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现将具体研究报道如下。
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叶亮亮;赵鹏来;薛元峰;许健;杨平来【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中的指导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溧水区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50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对照组25例,主要手术方式为脑内血肿清除术;ICP监测组25例,主要手术方式为脑内血肿清除+颅内压监测术.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再出血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术后再出血:ICP监测组为2例(8%),对照组为8例(32%);术后并发症:ICP监测组为5例(20%),对照组为12例(48%);两组术后再出血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平均住院时间:ICP监测组为(12.08±3.46)d,对照组为(14.44 +4.2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通过持续监测颅内压值的变化,指导合理的治疗措施,可降低术后再出血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脱水剂对肝肾功能的影响,缩短平均住院时间.【期刊名称】《临床神经外科杂志》【年(卷),期】2018(015)006【总页数】4页(P469-472)【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颅内压监测;平均住院时间【作者】叶亮亮;赵鹏来;薛元峰;许健;杨平来【作者单位】211200南京,南京市溧水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11200南京,南京市溧水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外科;211200南京,南京市溧水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11200南京,南京市溧水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11200南京,南京市溧水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1中国大约有1.53亿人患有高血压,知晓率尚不足24%,知晓患者中接受治疗率不足20%[1]。
近年来,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患者逐年增多,其致残率、致死率非常高[2]。
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思考【摘要】目的:研究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中进行有创颅内压监测的效果。
方法:在2019.06-2021.06期间选择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50例患者进行分组,按照治疗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检查和治疗,观察组进行有创颅内压监测,分析其疗效和并发症状况。
结果:对比治疗有效率,观察组较高,对比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较低,这与对照组之间形成较大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手术治疗中采用有创颅内压监测可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将并发症情况显著减少,临床意义重大。
【关键词】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有创颅内压监测;治疗效果高血压患者近年来逐渐增多,这与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生活习惯以及饮食结构等方面的改变有着重要的关系[1],可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有创颅内压监测在患者手术中是常用的一种方式,尤其是重症颅脑损伤,却在重症高血压脑出血中少用。
有研究表明,有创颅内压监测对于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手术治疗具有明显的作用,鉴于此,本文中对50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手术中采用有创颅内压监测展开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以下是详细报告。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2019.06-2021.06期间选择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50例患者进行分组,按照治疗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年龄处于39-74岁(56.3±2.5)岁,有17例男性和8例女性,平均出血量是(46.2±1.8)ml,GCS平均评分是(7.6±2.9)分,观察组年龄处于岁(56.6±2.6)岁,有18例男性和7例女性,平均出血量是(46.5±1.9)ml,GCS平均评分是(7.8±2.8)分,组间基础资料相比无差异(P>0.05),有可比性,纳入标准:均为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经家属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脑动脉瘤、脑外伤、其他严重慢性疾病等。
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作者:蔡丹辉江楠李作士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7年第20期[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34例,按入院时间顺序分为两组,观察组16例,对照组1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血肿钻孔外引流术,观察组同时置入颅内压监测系统,进行持续颅内压监测,比较两组甘露醇使用量、并发症发生率及NIHSS评分。
结果观察组各时间点甘露醇用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NIHSS评分均有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下降较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持续颅内压监测;高血压性脑出血;应用效果[中图分类号] R74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07(b)-0052-03[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pplication of continuous intracranial pressure monitoring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Methods Altogether 34 cases of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patients who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4 to October 2016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time sequence of admission:16 cases in observation group and 18 cases in control group;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hematoma drilling external drainage;at the meanwhile, observation group was implanted with the intracranial pressure monitoring system for continuous monitoring of intracranial pressure.The mannitol dosage,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nd NIHSS(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score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mannitol dosage of observation group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was less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P0.05);the pre-and post-treatment NIHSS score of two groups wa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and the post-treatment NIHSS scor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decreased more significantly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Key words]Continuous intracranial pressure monitoring;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Application effect高血压性脑出血是一种临床上极常见的危急重症,亦是高血压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
脑出血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最常见的病因就是高血压疾病。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高血压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易发于50~70岁的男性高血压群体,死亡率高达30%~40%,如何有效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已成为临床研究热点。
目前持续颅内压(ICP)监测被广泛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疾病的临床治疗,但在高血压性脑出血中的应用报道相对较少[1]。
我院于2016年5月-2017年9月将持续ICP监测应用于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36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6年5月-2017年9月收治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36例,发病时间<24h,血肿量<100mL,入院后经头颅CT检查确诊。
排除合并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破裂、小脑出血及精神疾病患者。
所有患者均表示自愿参与试验观察,签订知情同意书。
36例患者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47~72岁,平均(55.37±6.28)岁;出血部位为基底节区。
方法:36例患者入院确诊后均行基础治疗:密切观察瞳孔、意识及生命体征指标变化,开展止血、营养神经及保护胃黏膜等常规治疗,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
清除血肿后血肿腔放置颅内压探头,脑室出血置入脑室型颅内压探头并引流,之后进行持续ICP监测。
监测仪器采用德国KG公司生产的Spiegelberg颅内压监护仪,监测方法:血肿腔、脑室内置入脑室型ICP监测探头,导线连同脑室引流管从穿刺点外侧皮下隧道引出并固定。
根据ICP值予以对症治疗,ICP<15mmHg仅给予常规治疗,无需复查头颅CT;15mmHg≤ICP<25mmHg,使用小剂量脱水剂,快速静滴甘露醇125mL,同时复查CT;25mmHg≤ICP<35mmHg,快速静滴甘露醇125mL,并静脉注射速尿20mg,复查CT;35mmHg≤ICP<45mmHg,复查CT后行急诊手术减压;ICP≥45mmHg,提示预后较差。
观察指标:治疗1个月后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价两组患者活动功能恢复情况,Ⅰ级为良好,Ⅱ~Ⅲ级为轻残,Ⅳ~Ⅴ级为重残。
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茂名市人民医院广东茂名 525000【摘要】目的:分析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方法:选取本院本次研究针对2016年-2019年在本院收治的76例脑出血患者进行,按照数字表法均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
参照组用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用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比较两组的GOS评分。
结果:治疗后,参照组的GOS评分显著差于观察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在脑出血治疗中的作用明显,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脱水药物应用、减少并发症,保障了患者的存活率,值得使用。
【关键词】有创颅内压监测;脑出血;持续脑出血患者的颅内压较高,容易出现迟发型血肿,甚至脑疝,因患者合并意识障碍,临床上难以观察。
为了提高治疗效果,预防迟发型脑内血肿,临床用常规综合治疗和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进行了研究,在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下患者的病情较稳定,为治疗提供了便利,提高了临床治疗对患者脑部情况的实时掌握能力,便于病情观察,减少脱水药物的应用,预防多种并发症,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详见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本次研究针对2016年-2019年在本院收治的76例脑出血患者进行,按照数字表法均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
所有患者均经过CT、MRI等颅内影像检查,排除患者为颅内动脉瘤等引发的出血情况,包括脑干出血22例,脑实质出血合并破入脑室31例,丘脑出血23例;。
参照组男女比例为15:23;平均年龄为(44.85±6.62)岁。
观察组男女比例为20:18;平均年龄为(44.71±6.25)岁。
两组基线资料(P>0.05),符合比较条件。
1.2方法1.2.1参照组用常规综合治疗,让患者绝对卧床,并持续心电监护,根据患者的生命体征、呼吸等情况进行重点关注,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吸氧、药物止血、脱水、稳定水电解质紊乱、预防感染等治疗,常规做好术前准备,必要时要进行手术治疗。
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中的应用陈世平;袁晓东;黄晓明;唐文华;郑安锡;张渝【摘要】目的比较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是否使用有创颅内压(ICP)监测方式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明确颅内压监测方式对重症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救治的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80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5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入院后行颅内压监测,根据颅内压变化的水平调整治疗方案,对照组55例患者不行颅压监测,根据患者的意识、生命体征及CT检查,进行常规治疗.结果 ICP监护组在疗效,预防并发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二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行颅内压监测对于降低并发症,改善预后方面有重要意义.【期刊名称】《四川解剖学杂志》【年(卷),期】2012(020)002【总页数】3页(P29-30,33)【关键词】颅内压;高血压脑出血;预后【作者】陈世平;袁晓东;黄晓明;唐文华;郑安锡;张渝【作者单位】成都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成都610081;成都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成都610081;成都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成都610081;成都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成都610081;成都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成都610081;成都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成都61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98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反应了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产生的压力,ICP 增高是引起脑灌注压降低、脑血流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颅内压增高可以引起脑血流量下降,脑组织缺血缺氧以及继发性脑损害。
通过持续颅内压监护,有利于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给予及时处理。
目前ICP 已广泛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1],但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救治中的运用较少。
我科自2008 年1 月~2011年12月收治80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现将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纳入标准:自发性脑出血,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8分;头颅CT 提示脑内血肿。
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左文博
【期刊名称】《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年(卷),期】2024(30)2
【摘要】目的:评价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工作中,应用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对其疗效及预后产生的积极影响。
方法:将2020年1月~2022年1月本院6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回顾性方式抽取,依据“是否接受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进行分组处理(确保每组34例病例),对照组未进行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观察组开展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
结果:(1)经与对照组32.35%的并发症数据对比,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2)经与对照组患者临床指标数据对比,观察组患者甘露醇使用时间较短且剂量偏少(P<0.05);(3)治疗后经与对照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情况指标相比,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情况良好,且QLQ-30生活质量量表各指标数值明显更高(P<0.05)。
结论: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较为显著的应用价值。
【总页数】3页(P85-87)
【作者】左文博
【作者单位】北京大望路急诊抢救医院神经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3
【相关文献】
1.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体会
2.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3.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4.实时、持续无创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5.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闫晓丹【摘要】目的探讨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永城市人民医院脑外科收治的8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照是否接受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甘露醇用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观察组GOS评分高于对照组,甘露醇用量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应用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可提高脱水治疗效果,并有利于避免过度脱水,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期刊名称】《河南医学研究》【年(卷),期】2018(027)009【总页数】2页(P1662-1663)【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作者】闫晓丹【作者单位】永城市人民医院脑外科河南商丘 4766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类由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所引起的脑内小动脉破裂出血症状[1]。
随着近年来我国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发病率的逐年上升,高血压脑出血发生率同样呈增加趋势。
相关资料显示,高血压脑出血病情进展较快,临床治疗多需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对治疗措施进行调整[2]。
以往临床多根据患者意识昏迷状态、瞳孔变化、颅脑影像学检查结果作为治疗方案调整依据,但其效果较为有限。
随着近年来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在临床的逐渐应用,有报道指出此种方式可有效提高甘露醇等降压药物的使用效率。
本次研究以8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以探讨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对于此类疾病临床治疗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永城市人民医院脑外科收治的8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照是否接受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
对照组中男26例,女15例,年龄为45~71岁,平均(55.1±7.9)岁。
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孙卫东;杨琨;周盾
【期刊名称】《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年(卷),期】2017(10)16
【摘要】目的探讨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应用于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的价值。
方法将76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创新组与传统组各38例,传统组采用常规性监测方法和治疗方法治疗,创新组患者则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加以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并由医院专业医护人员就2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甘露醇使用量和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创新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7.37%高于传统组患者的7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创新组的甘露醇用量少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创新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63%低于传统组的36.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给予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常规监测和常规治疗的前提下进行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可进一步改善患者病情,并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总页数】2页(P124-125)
【作者】孙卫东;杨琨;周盾
【作者单位】湖南省娄底市中心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34
【相关文献】
1.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应用于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的价值探讨
2.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体会
3.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4.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5.实时、持续无创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发布时间:2021-08-27T04:04:29.872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21年8月8期作者:栾慧付英德杨柳石淇源[导读] 高血压作为一种慢性病,对人体危害极大甚至造成患者残疾、死亡。
瓦房店市中心医院辽宁大连 116300【摘要】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采样时间: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研究样本:本研究的研究样本为100例在我院进行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的患者。
随机将样本分为两组,其中一组采取常规方法治疗为对照组,另一组采用持续颅内压监测为观察组。
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与对照组相比有效率较高,并且临床用药量、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结论: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用药过程中增加持续颅内压监测可提供相关数据支持,从而有利于对患者的有效治疗。
【关键词】持续性颅内压监测;高血压脑出血;治疗效果;高血压作为一种慢性病,对人体危害极大甚至造成患者残疾、死亡。
由于该病发病季节多为冬春过渡期,患者可能在短时间内有生命危险,其危害性不言而喻。
在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症状方面,患者会根据自身特点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1]。
本研究对样本患者采用不同方案进行临床治疗,希望探究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是否对临床效果有应用价值。
具体总结和分析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采样时间:2020年6月-2021年6月;样本数量:在我院治疗的10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
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53~72岁,平均(62.96±2.52)岁。
观察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54~70岁,平均(63.84±1.11)岁。
1.2方法对照组以常规治疗方法为主,观察组采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持续性颅内压监测的方法。
具体内容如下:(1)常规治疗:对照组与观察组均进行常规治疗,主要通过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治疗中的常用手段进行治疗。
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标签:颅内压监测;高血压脑出血
监测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能准确测定颅内压力,是现代神经外科中的一项重要监测指标。
颅内压增高是神经外科常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可导致脑血流量下降,甚至会引发脑疝危象,因此持续有创ICP监测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对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持续有创ICP监测,现将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高血压脑出血60例,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39~80岁,均有明确高血压病史,入院时血压明显增高,排除颅内动脉瘤或脑血管畸形等出血的诊断。
出血部位:基底节区31例,丘脑出血21例,其中破入脑室19例,小脑出血6例,脑干出血2例。
1.2 治疗及监测方法
60例均行侧脑室额角穿刺置管引流术,置入脑室内或硬膜下颅内压监测探头,探头及引流管从穿刺点外侧经皮下隧道引出并固定,其中幕上血肿大于30 ml 或小脑血肿大于10 ml,同时行颅内血肿清除术。
采用Pressio颅内压力监测系统进行持续监测。
当ICP在20~25 mm Hg时,可用甘露醇125 m1静点,同时间断引流脑脊液治疗。
当ICP持续大于25 mm Hg时,复查CT,如再出血达到手术指征再次手术治疗,无手术指征者加大脱水药物剂量并持续脑脊液引流。
破入脑室者行尿激酶脑室引流管冲洗。
颅内压监测时间为3~5 d,平均4 d,每小时记录颅内压,绘制颅内压波动曲线,动态监测颅内压。
1.3 疗效评价标准
患者治疗1个月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按Barthel指数评分,(1)良:评分>60分,有轻度功能障碍,能独立完成部分日常活动;(2)中:评分为41~60分,有中度功能障碍,需要极大的帮助方能完成日常生活活动;(3)差:评分≤40分:,有重度功能障碍,大部分日常生活活动不能完成或需他人服侍。
2 结果
根据治疗结果,对60例患者进行评分,其中良24例,中19例,差15例;2例死亡。
所有病例未出现颅内感染及颅内穿刺出血等并发症。
3 讨论
持续有创ICP监测可以随时准确监测到颅内压的真实情况,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病情分析和治疗及预后评估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ICP 增高通常是血肿占位效应及其周围脑组织水肿或脑室出血引起的梗阻性脑积水所致。
对GCS评分≤8分、有小脑幕切迹疝征象、伴有明显脑室出血或脑积水者可以考虑行ICP监测和降颅压治疗,并将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 CPP)控制在50~70 mm Hg之间[1]。
脑出血的治疗原则为及时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挽救患者生命。
持续有创ICP监测过程中显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ICP的改变往往先于临床表现,故ICP监测有利于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情[2]。
笔者认为当ICP变化范围较大时,应排除其他干扰因素,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镇静控制躁动,暂停一些护理操作,保持适当体位,控制高热及内环境失衡等。
ICP在短时间内急剧升高,常提示急性脑水肿的发生,如果患者ICP持续增高或脑脊液引流后ICP仍持续不降应高度警惕再出血可能。
目前,有创ICP需要治疗的阈值,大多数中心取20 mm Hg,ICP高于此指标为增高,需进行治疗,要了解患者ICP增高是否处于高危状态[3]。
笔者认为,在颅内压>20 mmHg后,可使用脱水药物降颅压,根据颅内压监测情况使用甘露醇,多数情况下经验用药是可行的,但有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有时会过度脱水,而有时又不够。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多为中老年患者,长期高血压病史,一般存在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持续有创ICP监测有助于针对性地应用脱水药,使脱水药的肾脏损害和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降至最低。
同时采用脑室导管型颅内压探头监测患者还可间断或持续性引流脑脊液降低颅内压,减少脱水药物的使用。
患者颅内压>25 mm Hg,脑水肿高峰期及存在颅内再出血可能,应及时复查CT。
颅内压可以持续监测,是CT检查所不及的,有助于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提示复查CT,判断是否需要手术。
如再出血达到手术指征行手术治疗,无手术指征者加大脱水药物剂量并持续脑脊液引流。
2例死亡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ICP持续高于40 mm Hg,提示预后差和高死亡率。
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 CPP)与患者预后有密切关系,通过连续监护ICP及血压,可测定CPP。
应采取降ICP 治疗,同时指导血压控制,保证适当的CPP,有利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降低死亡率。
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相关并发症主要为颅内感染及出血,有创颅内压监测感染率为0~9%,出血率为1.4%~5%[4],颅内感染病例通常与脑室内置管有关,主要为脑室炎,笔者的经验是尽量减少监测时间,可使感染风险降低,一般颅内压监测探头放置时间不超过5 d,也有学者认为脑室内型及脑实质型之间感染发生率无差异。
注意避免潜在的颅内出血风险,置入探头可能引发脑内血肿,笔者所在科室目前所有病例尚未出现颅内感染及颅内穿刺出血等并发症。
另外监测时基线漂移也可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多见于放置时间超过5 d以上,其累积零漂移可达±6 mm Hg,故长期监测需更换传感器,重置探头监测。
综上所述,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中可及时发现ICP 的变化。
在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中它能指导用药降低颅内压、帮助及时判断手术
时机及判断预后。
同时还能引流脑脊液,降低颅内压,在降低残死率,改善患者预后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玉洁,王健,刘相玉,等.自发性脑出血治疗指南[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0,18(8):185-193.
[2] Stendel R,Heidenreich J,Schilling A,et al. Clinical evaluation of a new intracranial pressure monitoring device[J].Acta Neurochir(Wien),2003,145(3):185-193.
[3] Iacono L A. Exploring th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severe head injury[J].J Neurosci Nurs,2000,32(1):54-59.
[4] Picard P,Waleckx P,Bonnard-Gougeon M,et al.Intracranial pressure monitoring in france,and French-speaking belgium and switzerland[J]. Ann Fr Anesth Reanim,1997,16(4):420-428.
(编辑:王春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