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人教版语文选修21春江花月夜 版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57.00 KB
- 文档页数:6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测试卷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第6课春江花月夜读王维的《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独对寒梅的发问,寓巧于朴,将满满的情思提纯,把平常的故乡事、生活景诗化、净化;读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战事之艰苦,将士之豪情,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境界阔大而悲壮;读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浪漫而舒展的情思,对比朱自清《荷塘月色》压抑惆怅的苦闷,《春江花月夜》则开阔浩渺,荡漾着柔情蜜意的未来召唤……子昂之慷慨,摩诘之画意,高岑之战事,工部之乱离,义山之深婉,杜牧之怀古……唐人善于在平常习见的生活中发现美,以敏锐诗意的眼光、卓越的艺术技巧表现生活之美和精神之美。
唐诗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美字体赏美文再读《春江花月夜》典雅,感受,春江花月夜忍耐不住地迸放出情感的火花淌满胸怀,灼上金灿灿的赞叹,让我不禁提笔携案,作诗一首:“自然流云呵作成,春江水暖袭月冷。
皓光飞曲拈花绽,此夜溺睡琵琶鸣。
金潮银波割弦紧,纡紫佩红染琴声。
愿任酒色永不复,只为纯听乐动灵。
”轻盈地融入《春江花月夜》,像被紧紧缠绕在透明波动的细线里,它们丝丝缕缕飘摇在万籁俱寂的空气中,密不透风。
跳动的乐符是起伏而花草缤纷的山丘,我却酣畅淋漓地穿梭在音乐国度柔软的怀抱里。
面前仿佛是一位茕茕孑立的多情的调酒师,长衫灰袖,焙酝一坛千年流传的琼浆佳酿;又好像观赏一位华衣丽裳、纤肢细腰的妙龄少女,尽情舞蹈一份脍炙人口的漂亮与大方,让我不觉怦然心动。
高尚,舒展,春江花月夜遍身的毛孔逐个张开饱和,羽翼渐渐丰满,思绪的门户飘满闪光的震撼!这一阵阵捉不住的恢宏与激昂荡漾在殷红的感情世界里,仿若乘舟轻行于性情温驯而黑暗披落的大江。
逐渐,黑白味调点染上平静的色彩,气温氤氲成雾气,画面燃烧起来绚烂成一片深蓝。
春江花月夜一、诗人名片张若虚,生卒年不详,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
唐中宗神龙年间,以文词俊秀,名扬京都。
又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被称为“吴中四士”。
张若虚现存诗仅《春江花月夜》和《代答闺梦还》二首。
这首堪称千古绝唱的名篇《春江花月夜》,使他在诗坛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地位。
二、诗词故事张若虚与他的《春江花月夜》浮沉录张若虚和他的《春江花月夜》在今天已家喻户晓,但是,这位诗人和这一杰作在明代以前的命运,却是坎坷的。
从唐到元,他和它被冷落了好几百年。
这篇杰作虽然侥幸地因为它是一篇乐府而被凡乐府皆见录的《乐府诗集》保存下来,但由宋到明代前期,还是始终没有人承认它是一篇值得注意的作品,更不用说承认它是一篇杰作了。
明代嘉靖时期(16世纪中叶),李攀龙的《古今诗删》选存此诗,可以说是张若虚及其杰作在文坛的命运的转折点。
随着“初唐四杰”的地位与作品被重新评估和重视,这篇属于这个流派的杰作开始闪耀其耀眼的光辉。
(程千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三、文题背景《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
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
或说“未详所起”,或说陈后主所作,或说隋炀帝所作。
今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除张若虚一首外,尚有隋炀帝两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两首,温庭筠一首。
它们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远不及张若虚此篇。
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手里,突发异彩,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
时至今日,人们甚至不再去考索旧题的原始创制者究竟是谁,而把《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的真正创制权归于张若虚了。
一、诵读,整体感知1.本诗共36句,朗读起来不方便,可据诗的内容和用韵特点(四句一韵)进行切分,不妨看成由九首绝句、三类诗组成:(1)写景诗(前八句),描绘春江花月夜的幽静纯美景色,景美。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第6课春江花月夜这首诗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讴歌了人间纯洁的爱情,并对人生哲理和宇宙奥秘进行了思考与探索,体现了对生命的热爱以及珍惜自己的青春年华的主题思想。
张若虚:真隐士,隐于心张若虚出生于初唐的扬州。
江南的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给予了他深厚的文学养分,使他很快成长为一位知书达礼、腹有诗书的青年才俊。
唐朝是唯才是举的开明朝代,腰缠万贯的大富翁未必受人尊敬,写得一手好诗的大才子却能潇洒走天下,处处被人善待。
张若虚立志要成为这样的才子。
渐渐地,江南的吴依软语满足不了他想去看世界的心,他希望结识更多有才华的人,同时也是为了完成父亲希望他出仕的心愿。
之后,他去了长安。
诗情才华俱佳的他用一首《代答闺梦还》为自己博得了长安人的好感,成了众人争相结交的对象。
人们无法想到,这个貌不惊人的书生竟能写出这样不事雕琢却美出锋芒的诗句。
唐中宗神龙年间,他因文辞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等并称“吴中四士”。
随后,他又被任命为兖州兵曹。
至此,他的人生翻开了华丽的新篇章。
他开始有名气、有权威、有地位,还见到了欣赏他才华的皇上,富贵自不必待言……但同时也有了奉承,有了逢场作戏的浮躁,还有了被压制的烦扰,他开始不安。
他害怕自己也变成那样的人,这不安让他恐惧,让他开始想念江南,想念他巴掌大的小酒壶,还想念与他同样热爱文学的好朋友下一个重阳日一同去看菊花的约定……于是,他坚定了终生归隐的心,从此,真正放下。
与王维、孟浩然的终南捷径相反,张若虚最终做到了真正的归隐,真正的不求闻达,完全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不被世俗所牵绊。
而作为伟大的哲学诗人,他的精神世界是自足的,完全陶醉于向着宇宙、向着未知发问,倾听着诗行间那迷人的回响。
在漫长的诗史中,他不能不说是寂寞的。
尽管他曾以“文辞俊秀”而名闻当时,但从同代诗人中,竟寻不到一首与他唱和的诗作。
这一罕见的情形,印证着他彻底的孤独,而正是这种孤独,让他不仅以自己的“孤篇”盖全唐,他本人也已成为一种象征。
春江花月夜学习目标1.赏析诗歌的景、情、理,提高理解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作者介绍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
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
曾任兖州兵曹。
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工诗,尤擅七言。
诗以《春江花月夜》著名。
今仅存诗两首。
解题《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
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对诗歌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七言歌行《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情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新自然的感觉,后人评价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诗用《西洲》格调“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
字词汇总滟滟(yànyàn):波光荡漾的样子。
霰(xiàn):雪珠。
扁(piān)舟子:飘荡江湖的客子。
扁舟:小舟。
课文精要理解主旨这首诗描写了春江花月夜的奇丽景色,展示了大自然的美,抒写了相思离别之情;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反衬出离愁之苦,而离愁又将美景染上了感情色彩;表现出对青春年华的珍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理清结构月亮是这首诗的最重要的意象,在本诗之中,月亮可谓是无处不在,按照景、理、情的逻辑顺序,月可以分为三种,景中之月,理中之月,情中之月。
景中之月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第6课春江花月夜读王维的《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独对寒梅的发问,寓巧于朴,将满满的情思提纯,把平常的故乡事、生活景诗化、净化;读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战事之艰苦,将士之豪情,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境界阔大而悲壮;读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浪漫而舒展的情思,对比朱自清《荷塘月色》压抑惆怅的苦闷,《春江花月夜》则开阔浩渺,荡漾着柔情蜜意的未来召唤……子昂之慷慨,摩诘之画意,高岑之战事,工部之乱离,义山之深婉,杜牧之怀古……唐人善于在平常习见的生活中发现美,以敏锐诗意的眼光、卓越的艺术技巧表现生活之美和精神之美。
唐诗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美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字体宿无限的心灵叩问中冥思永恒的千古之谜。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的评价委实不为过誉。
《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当我们重读这一经典美诗时,除了被那强烈的宇宙意识和由宇宙意识所升华的宇宙精神深深震撼之外,更被作者诗意化的心理时空所折服.这种折服简直是哲学的征服,即诗化哲学的征服。
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霰.雪(xiàn)发酵.(xiào)参与.(yù) 同仇敌忾.(kài)B。
滟.滟(yàn)内讧.(ɡōnɡ)恪.守(kè)垂涎.三尺(xián)C。
碣.石(jié)谄.媚(chǎn)懦.弱(nuò)莘.莘学子(shēn)D。
扁.舟(piān) 创.伤(chuānɡ)联袂.(mèi)戛.然而止(ɡá)解析:A项,“酵"应读jiào;B项,“讧”应读hònɡ;D项,“戛”应读jiá。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第6课春江花月夜读王维的《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独对寒梅的发问,寓巧于朴,将满满的情思提纯,把平常的故乡事、生活景诗化、净化;读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战事之艰苦,将士之豪情,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境界阔大而悲壮;读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浪漫而舒展的情思,对比朱自清《荷塘月色》压抑惆怅的苦闷,《春江花月夜》则开阔浩渺,荡漾着柔情蜜意的未来召唤……子昂之慷慨,摩诘之画意,高岑之战事,工部之乱离,义山之深婉,杜牧之怀古……唐人善于在平常习见的生活中发现美,以敏锐诗意的眼光、卓越的艺术技巧表现生活之美和精神之美。
唐诗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美字体赏美文再读《春江花月夜》典雅,感受,春江花月夜忍耐不住地迸放出情感的火花淌满胸怀,灼上金灿灿的赞叹,让我不禁提笔携案,作诗一首:“自然流云呵作成,春江水暖袭月冷。
皓光飞曲拈花绽,此夜溺睡琵琶鸣。
金潮银波割弦紧,纡紫佩红染琴声。
愿任酒色永不复,只为纯听乐动灵。
”轻盈地融入《春江花月夜》,像被紧紧缠绕在透明波动的细线里,它们丝丝缕缕飘摇在万籁俱寂的空气中,密不透风。
跳动的乐符是起伏而花草缤纷的山丘,我却酣畅淋漓地穿梭在音乐国度柔软的怀抱里。
面前仿佛是一位茕茕孑立的多情的调酒师,长衫灰袖,焙酝一坛千年流传的琼浆佳酿;又好像观赏一位华衣丽裳、纤肢细腰的妙龄少女,尽情舞蹈一份脍炙人口的漂亮与大方,让我不觉怦然心动。
高尚,舒展,春江花月夜遍身的毛孔逐个张开饱和,羽翼渐渐丰满,思绪的门户飘满闪光的震撼!这一阵阵捉不住的恢宏与激昂荡漾在殷红的感情世界里,仿若乘舟轻行于性情温驯而黑暗披落的大江。
逐渐,黑白味调点染上平静的色彩,气温氤氲成雾气,画面燃烧起来绚烂成一片深蓝。
不!那要更深一点,是月光抚揉下汹涌翻滚的水流。
1.积累诗歌素材,了解作家风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置身诗境,发挥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
3.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品读诗歌形象。
一、置身诗境古典诗歌,富有诗情画意,意境优美。
欣赏时,要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将意象再现。
意境是诗中意和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情感,境是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
一般来说,意境包括物、情、意三个方面,三者有所侧重。
二、缘景明情根据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及情景之间的关系,要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
篇幅较短、意象常见的诗歌,欣赏时只需将意象连缀起来即可。
意象跳跃较大,且色彩不一,情绪起伏,出语新警,诗思奇妙的诗歌,要根据诗中的关键点来补充连缀。
某些诗歌,精妙之处在于一联、一句、一字之美之妙,以小见大,可以对这些佳句多加吟咏、玩赏。
春江花月夜一、字音认读1.滟.滟(yàn) 2.霰.(xiàn) 3.扁.舟(piān)4.砧.石(zhēn) 5.芳甸.(diàn) 6.拂.去(fú)7.皎.皎(jiǎo) 8.江畔.(pàn) 9.纤.尘(xiān)10.徘徊..(pái huái) 11.南浦.(pǔ) 12.碣.石(jié)二、词语积累1.滟滟..随波千万里滟滟:波光荡漾的样子2.江流宛转绕芳甸..芳甸:开满花草的郊野3.应照离人..妆镜台离人:此处指思妇4.碣石潇湘无限路...无限路:极言离人相距之远5.月照花林皆似霰.霰:雪珠6.汀.上白沙看不见汀:沙滩7.愿逐..月华流照君愿:希望逐:追随8.谁家今夜扁舟..子舟:小船9.人生代代无穷已.:尽10.但.见长江送流水:只11.青枫浦上不胜.愁:忍受三、佳句诵读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2.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3.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4.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春江花月夜》课后练习一、佳句默写1、《春江花月夜》中,。
两句,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
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
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
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
2、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描写了一幅境界深远的图画: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
与此相应的诗句是:,。
3、《春江花月夜》中,。
两句,描写了一幅意境优美的江月图:月光闪耀着千万里光辉,明月朗照在茫茫的春江之中,波光荡漾,清明澄澈。
4、《春江花月夜》中,。
,。
四句,写在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
托物寓情,白云飘忽,“扁舟子”的行踪不定。
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5、《春江花月夜》中,。
,。
四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
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把“月”拟人化,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
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
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
6、《春江花月夜》中,。
,。
四句,写思妇与离人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
以鸿雁、鱼龙与自己渴望夫妻团聚的急切心情相比,就更显出了思妇的离愁之深。
7、《春江花月夜》中,。
,。
四句,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游子的思归之情。
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
8、《春江花月夜》中,。
,。
四句,写游子的思归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遥远。
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江树。
9、《春江花月夜》中,。
,。
四句,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幽美恬静的境界: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
《春江花月夜》原文赏析及练习题附答案《春江花月夜》原文赏析及练习题附答案引导语:《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
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
下文是全文赏析与相关的练习题,我们一起学习吧。
春江花月夜朝代:唐代作者:张若虚原文: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以“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论唐诗诸家源流》)的张若虚,千百年来正如他的名字一样若隐若现的在唐诗的星河中闪烁着别具一格的光芒,他仅存的两首诗歌之一《春江花月夜》以真挚的离情、睿智的哲理、优美的语言、幽雅的韵律、神韵的境界使读者折腰,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技压群芳,丰富的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流传千古。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
诗篇题目的春、江、花、月、夜五个诗歌意象,它们之间的唇齿相依的关系有机地构成了一个魅力的艺术境界。
这首诗歌以月为线索,以春、江、花、月、夜为明珠的链式结构,是很明显的。
更何况清代的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早已阐述:“起用出生法,将春、江、花、月逐字吐出;结用归消法,又将春、江、花、月逐字收拾。
……此诗如连环锁子骨,节节相生,绵绵不断,使读者眼光正射不得,斜射不得,无处寻其端绪。
”春江花月夜“五个字,各各照顾有情。
赏析示例春江花月夜新提升·跟踪训练一、名句默写1.补写出下列语句空缺部分。
(1)春江潮水连海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江流宛转绕芳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皎皎空中孤月轮。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月何年初照人?(5)白云一片去悠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玉户帘中卷不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鱼龙潜跃水成文。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潭落月复西斜。
【答案】(1)海上明月共潮生(2)月照花林皆似霰(3)江天一色无纤尘(4)江畔何人初见月(5)青枫浦上不胜愁(6)捣衣砧上拂还来(7)鸿雁长飞光不度(8)江水流春去欲尽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2~3题。
阮郎归无名氏①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②。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围棋术语。
2.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
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示例春江花月夜一、夯基达标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潋滟.(yàn)芳甸.(diàn)青枫浦.(bǔ)潸.然泪下(shān)B、皎.洁(jiǎo)沙汀.(dīng)扁.舟子(piān)白头偕.老(xié)C、雪霰.(xiàn)江畔.(pàn)捣衣砧.(zhēn)倜傥.(tǎnɡ)D、拂.拭(fó)碣.石(jié)月徘徊.(huái)鱼龙潜跃.(yuè)解析:A项,“浦"应读“pǔ”;B项,“汀"应读“tīng";D项,“拂"应读“fú"。
答案:C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扼腕委宛惋惜婉约细腻B、竭诚遏制渴望怒不可遏C、交付符合师傅复水难收D、决策秘诀决别绝处逢生解析:A项,“委宛”应为“委婉”;C项,“复水难收”应为“覆水难收”;D项,“决别"应为“诀别”.答案:B3、对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50710010)A、愿逐.月华流照君逐:追随。
滟滟..随波千万里滟滟:色彩鲜明的样子。
B、月照花林皆似霰.霰:雪珠.江流宛转绕芳甸..芳甸:开满花草的郊野.C、汀.上白沙看不见汀:沙滩.江天一色无纤尘..纤尘:微细的灰尘。
D、鱼龙潜跃水成文.文:波纹。
不知乘月..几人归乘月:趁着月光。
项,“滟滟”意为“波光荡漾的样子”。
4、下列诗句中,在诵读时音节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B、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C、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D、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项,应为“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5、下列诗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导学号50710011)A、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B、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C、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D、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项,使用了比喻;B、C、D三项均使用了对偶。
6、填空.(1)对于情深感锐的文人,美好的春天,更容易触动他们心中那根长在似倾危柱上的哀切急弦!正如苏轼《水龙吟》:“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
”而那无尽的江水又是中国文人伤春叹花的绝好伴侣。
李煜《虞美人》,“,”则是绝咏。
满目春江,在诗人眼中,是离人泣血汇成的无尽哀愁;遍地落红,在诗人眼中,是雨横风狂之夜摧杀的狼藉尸骸.杜甫有“感时花溅泪,”。
晏殊《浣溪沙》有“无可奈何花落去,”。
(2)张若虚(生卒年不详),其与、、并称为“吴中四士”.《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恨别鸟惊心似曾相识燕归来(2)贺知章张旭包融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7~10题。
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7、诗中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与刘希夷的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内涵有什么区别?,江月年年望相似”意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
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与绝望,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刘希夷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则表达了风物依旧而人生易老的感慨,无奈、伤感之情浓厚。
8、“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两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紧承上句的“望相似”而来,自然地把笔触由上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下文的人生图景,引出下文对男女相思离愁的描写。
9、“可怜楼上月徘徊”一句中“徘徊"妙在何处?试简要分析.,光影明灭不定;其次,月儿在天上来回走动,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玉户帘、捣衣砧上,仿佛月儿对思妇怀着无限的怜悯不忍离去,它要和思妇做伴,为她解愁,“徘徊”一词将月儿拟人化了。
10、有人说,《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超越了以前的山水景物诗,你认为呢?试简析。
情诗.诗人将这传统的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描写,与对人生哲理、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二)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1~12题。
(导学号50710012)代答闺梦还[唐]张若虚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
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
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
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11、诗的前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场景?,通过“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中的“关塞"二字可知,本诗的内容与戍守边疆有关,以此来说因为戍守边疆,年轻的丈夫要与妻子分离,而妻子站在楼台之上望着一步三回头的丈夫,场景凄清动人.戍守边疆,无奈与心爱的妻子分别,而妻子只能站在楼台之上望着一步三回头的丈夫. 12、诗中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情感?诗人在表达这一情感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而诗人表达情感总要运用一定的表现手法.诗句借对外物的描写来烘托女主人公的心境。
同时,该诗对人物心理描写的方式别具一格,句句写心境.表现手法.(2015·福建高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4题.(导学号50710013)秋夜纪怀[宋]陆游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
④(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天空。
③散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13、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
,以动衬静,写出了秋夜的寂静。
分析时应紧扣诗句描绘的意象,及其营造的氛围.;③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
(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14、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解题时要从诗歌的内容入手,找出能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
“诗从半睡成"“还思散关路”等体现了诗人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的思想。
: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
(意思对即可)三、语言运用15、将下面的长句改写成三个语意连贯的短句。
唐代诗人张若虚笔下那姣好和媚人的被中国人寄托了无尽的美好想象和幸福向往的在人们心目中是圣洁、美好、吉祥的象征的明月常常在皓月当空、清辉泻地的夜晚激起异乡游子炽烈的乡思。
月”,以此为中心,把其余信息变成短句按正确顺序列出即可.的象征,对它寄托了无尽的美好想象和幸福向往之情。
它常常在皓月当空、清辉泻地的夜晚,激起异乡游子炽烈的乡思。
16、请运用拟人和衬托等手法,以“我望着一轮中秋之月"为开头续写一段文字。
要求:赋予“月"某种性格、气质,表达一个中心。
(200字左右)"进行描绘,而是要求在写景的同时,赋予“中秋之月"以人格化的色彩,从而做到虚实结合。
在写法上,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将使得“中秋之月”具有人格的魅力;衬托手法的运用使得“中秋之月”的形象更为丰满,更为突出,更为生动。
此外,整个文段还要能表达一个中心,如表达思乡之情、念亲之情。
因此,要先明确写作的对象,由“中秋之月”联想到团圆、幸福、美满,寄托思乡念亲之情;同时,“月"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最具中国特色、最具中华传统文明特质的意象.,想起了那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中秋的月如一个银盘,在天空中垂挂着.它把皎洁的银辉洒向大地,轻轻地亲吻着小院的每一个角落.桂花仿佛在等待着一次与月的约会,散发着令人心醉的芳香,婆娑的身影在月光的映照下显得更为多姿。
想念吧,在月圆的时候,我们有权利思念,月的圆,月的美,月的柔,都给远方的亲人带去思念.月是远的,而相思的人的心是近的,是相连的。
月圆之夜,思念和团圆是紧紧相连的.让我们面对月亮,在月饼香的伴随下,进入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