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2课《我们有精神》课堂实录(第一课时)
- 格式:docx
- 大小:65.22 KB
- 文档页数:5
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
第2课《我们有精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6.素材:你笑起来真好看学习文本
观看图片
了解文本
分析文本
感悟文本
反思文本
观看视频
生活实际联系
起来,拓展延
伸,让孩子们从
生活中明白“有
精神”是怎样的
表现。
课堂小结有精神带给别人的感受是赏心悦目,是自信,也是朝气蓬勃。
有精神不仅仅是在集会和重大活动
的时候我们集体的精神面貌,也是生活和学习中认
真朗读、高兴歌唱、响亮说话、友好相处的精神面
貌,更是在遇到困难和误解时的努力进取和乐观积
极。
相信你一定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个内
外都有精神的学生。
总结、归纳并
汇报本节课的
收获有哪些。
总结升华本节课
的知识要点。
板书设计 1.我们有精神
作业布置
1.我们有精神
课后选取一张自己认为最精神的照片,写上鼓励自己的一句话,放入成长资料袋里,让它激励自己茁壮成长!
......。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单元第2课《我们有精神》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有精神》是部编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单元第2课的一篇课文。
本课主要围绕“我们有精神”这一主题,通过活泼有趣的故事和插图,引导学生了解和培养良好的精神风貌。
课文内容丰富,涵盖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如积极向上、乐观开朗、勤奋努力等。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也具备一定的模仿能力。
在学习本课内容时,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插图、听故事、参与讨论等方式,了解和掌握良好的精神风貌。
然而,由于年龄较小,学生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可能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引导,举例说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良好的精神风貌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开朗、勤奋努力等良好的精神风貌。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自信自强的情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良好的精神风貌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2.难点:培养学生具备积极向上、乐观开朗、勤奋努力等良好的精神风貌。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故事、插图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单元第2课《我们有精神》。
2.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PPT课件。
3.教学资源: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4.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快乐和困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课文内容,让学生边听课文边观察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具备的良好精神风貌,并互相鼓励和学习。
第2课《我们有精神》教学设计天津市和平区万全小学蔡薇一、教材分析《我们有精神》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2课。
本课旨在从不用的方面让学生认识到拥有良好精神面貌的重要性,并激发起学生内心的冲动,愿意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正确的姿势。
知道良好的精神风貌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
二、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对于“我们有精神”理解得比较简单,他们认为的“有精神”只是外在的“有精神,比如坐姿端正、声音响亮、穿戴干净整洁等。
但是就算是外在的“有精神”,学生能坚持下来也很困难。
因此,引导学生理解“精神”就是“精”“气”“神”,并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时常保持这种自然、舒适的有精神的状态,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有精神,懂得外在表现与内在精神的结合才是真正的有精神。
2.关注自己的精神状态,知道有精神是良好精神面貌的体现,对身体健康有重要意义。
3.掌握保持良好精神面貌的方法,让有精神成为一种长久的生活状态。
四、教学重点关注自己的精神状态,知道有精神是良好精神面貌的体现,对身体健康有重要意义。
五、教学难点掌握保持良好精神面貌的方法,让有精神成为一种长久的生活状态。
六、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思考保持天天有精神的办法。
教师准备:体现有精神的图片、教学课件。
七、教学过程【环节一】这样真精神(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展示照片,由成人生活中的“有精神”是什么样子过渡到学生生活中的“有精神”是什么样子,由正式场合过渡到日常生活,让学生初步感受“有精神”的状态。
教师分别出示阅兵式、国旗班、运动员入场等图片,请学生来谈谈感受。
预设:若学生答不出“有精神”,可以引导:他们的站姿怎么样?动作怎么样?表情怎么样?衣着怎么样?眼神怎么样?生:站得很直很正,动作很整齐,特别精神。
师:在阅兵式、大型比赛、升旗仪式等这样庄严、正式的场合,我们要有精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有精神”的表现呢?同学们先思考,再进行全班汇报。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2课《我们有精神》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有精神》这一课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让学生认识到拥有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对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精神风貌的内涵,学会如何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可塑性。
但在日常生活中,部分学生可能对精神风貌的认识不足,需要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加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精神风貌的内涵,认识拥有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对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精神风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精神风貌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交往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精神风貌的内涵,认识拥有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对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性。
2.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精神风貌,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得以体现。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和感知精神风貌的重要性。
2.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榜样示范法:以优秀的精神风貌榜样为例,让学生模仿和借鉴,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收集有关精神风貌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3.教学环境: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精神风貌良好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讨论。
示例:同学们,你们看看这些图片,他们有什么特点?你们希望自己在学校里展现出怎样的精神风貌呢?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精神风貌的内涵,让学生了解拥有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对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性。
示例:同学们,精神风貌是指一个人的精神状态、言行举止和气质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点。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我们有精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2.我们有精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第2课《我们有精神》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有精神的样子表达了人的精神面貌,欣赏精神面貌良好的人。
2.初步懂得人体姿势与身体健康、精神面貌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保持良好精神面貌也是一种文明的表现。
3.知道怎样做到每天都有精神,重视自己的仪态、仪表,形成保持良好精神面貌的愿望,对良好精神面貌有自我认同感。
4.学会与同学合作、交流,提供感受、想法和活动成果。
教学重难点1.初步懂得人体姿势与身体健康、精神面貌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保持良好精神面貌也是一种文明的表现。
2.知道怎样做到每天都有精神,重视自己的仪态、仪表,形成保持良好精神面貌的愿望,对良好精神面貌有自我认同感。
教学活动设计活动一:欣赏有精神1.展示图片(视频):欣赏军人、运发动、交警、航空乘务员等人物的精神面貌,理解“有精神”的多重含义。
用生活中的人物帮助学生理解,良好的精神面貌的表现是什么,产生对良好精神面貌的欣赏。
2.交流:欣赏完图片后的感觉怎么样?喜欢他们这样的仪态吗?3.提问:说一说你在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姿势,在学生讨论和发言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进行归纳和提升(端正、优美、规范、整齐、文明的姿势或行为都表达了有精神)。
4.展示:学生展示课前准备的照片,表达自己精神饱满和自信的状态。
5.评价:小组评一评,同学的样子哪里表达了有精神,感到有精神会带给自己和他人愉悦的感受。
6.小结:精神面貌好代表着一种形象,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非常重要。
从小养成好习惯,才能为将来身体的健康和文明礼仪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本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有精神的表现是什么,认识到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的重要性,唤起学生对精神面貌好的人的欣赏。
活动二:寻找有精神1.展示图片(视频):学校生活中能表达学生精神面貌的图片。
如站在校门口的值日生、参加各种大型活动的同学、参加升国旗仪式、学生上操、上课发言等。
我们有精神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有精神”,认识到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对个人和集体的重要性。
2.学生能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
3.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并体验良好的精神状态。
4.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学会在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
5.激发学生对保持良好精神状态的向往和追求,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6.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人精神状态对集体氛围的影响,增强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有精神”的内涵,学会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
难点:将良好的精神状态转化为持久的日常行为习惯。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展示不同精神状态的图片、视频等。
实物道具,如奖章、小红花等,用于奖励表现良好的学生。
学生课前准备的相关小故事或经历分享。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情境导入:展示一张学生精神饱满地参加活动的照片和一张学生无精打采地坐在教室里的照片,引导学生讨论更喜欢哪种状态,并说明理由。
提出问题:什么是“有精神”?为什么我们要保持有精神的状态?(二)新课讲解1.“有精神”的内涵:“有精神”是指一个人在面对生活和学习时,能够保持积极、乐观、自信的心态,充满活力地投入到各项活动中去。
“有精神”不仅体现在个人的情绪状态上,还体现在个人的行为举止和仪表仪态上。
2.保持“有精神”的意义:有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集体氛围和人际关系。
有利于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实现个人价值。
3.如何保持“有精神”: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运动。
培养积极的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
学会自我激励和自我调整,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的心态。
注意个人仪表仪态,保持整洁、得体的穿着打扮。
(三)实践操作自我反思: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保持了有精神的状态,存在哪些不足。
情境模拟:设置不同的生活场景,如课堂学习、体育活动、集体活动等,让学生模拟如何在这些场景中保持有精神的状态。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2 我们有精神》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我们有精神》的主题是培养学生的精神风貌。
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精神风貌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良好的精神风貌。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好奇心,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热情。
在这个阶段,学生开始逐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对于培养良好的精神风貌有较强的需求。
然而,由于年龄较小,学生的自律性和自控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精神风貌的概念和重要性。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增强自信心。
3.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精神风貌的概念和重要性。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精神风貌的重要性。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培养良好的精神风貌。
3.游戏教学法:通过趣味游戏,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用于教学导入和呈现。
2.设计互动讨论环节,引导学生参与。
3.准备趣味游戏,用于巩固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学生精神饱满地参加运动会,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我们有精神。
让学生初步了解精神风貌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呈现几个关于精神风貌的生活实例,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等。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这些实例,让学生认识到精神风貌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互动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精神风貌表现,以及如何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
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巩固(5分钟)设计一个趣味游戏,如“精神风貌接力赛”,让学生在游戏中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通过游戏,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展现精神风貌,如遵守纪律、关爱他人等。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一单元《我的好习惯》课堂实录
第2课《我们有精神》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内容分三个栏目:这样真精神、有精神才好、我们天天有精神。
第一个栏目“这样真精神”呈现了学生生活中典型的五个场景,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在正式场合和日常生活中“有精神”的状态。
第二个栏目“有精神才好”,通过两组对比图,让学生体会有精神与身体健康、精神面貌之间的关系。
第三个栏目“我们天天有精神”意在让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经验,讨论怎样才能做到天天有精神,让有精神成为一种生活常态。
教材副本《谁精神?》以绘本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精神”不仅仅指外表,而是外在表现和内在精神的结合。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主要学习第一个栏目的内容。
学情分析:
通过观察、访谈后发现,一年级学生对于“有精神”的理解比较单一,局限于对外在精神的感受,往往认为坐得端正、声音响亮、穿得干净漂亮就是有精神了。
而对内在精神的理解比较欠缺,如他们会认为读书只要读正确就好了,不需要大声朗读;有些学生读书、做作业时姿势做好了,但不够用心;唱歌只要会唱就行,不需要感情投入等。
通过家长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在生活中比较懒散,精神面貌不佳。
如认为孩子写字时坐姿不够端正;阅读时注意力不够集中;孩子不能长时间保持“有精神”的状态,需要家长提醒等。
教学目标:
1.认识在正式场合、日常生活中有精神的状态;初步了解有精神是外在表现与内在精神的结合。
2.喜欢自己有精神的样子,产生良好的自我认同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在正式场合、日常生活中有精神的状态;初步了解有精神是外在表现与内在精神的结合。
难点:1.理解“内在精神气质”的表现,初步了解有精神有外在表现与内在精神的结合。
2.喜欢自己有精神的样子,产生良好的自我认同感。
教学准备:课件(含音乐、视频等)、“有精神”奖章等
教学过程
一、学习绘本《谁精神?》
(一)导入
师:小朋友们,森林王国里马上要举行一个“看看谁精神”的比赛了。
好多小动物都来参加了呢!小熊是比赛的裁判,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设计意图:利用有趣的绘本故事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同时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有精神”的状态。
(二)学习故事
1.观看故事
2.互动交流:你觉得小动物们谁有精神?
预设:
(1)孔雀长得漂亮有精神;
(2)猴子眼睛明亮有精神;
(3)黄莺唱歌响亮有精神;
(4)大白鹅姿势美有精神……
(三)小结
师:对!像小动物们一样,漂亮、眼睛大又明、声音响亮、姿势美等都是有精神的表现。
(板贴:我们有精神)不过,小熊裁判有点烦恼了,人人都能有精神,这可怎么办呢?别急,我先到小朋友们这儿来看看再说。
我们也一起来看看。
二、这样真精神
(一)导入
师:小熊裁判来到了校园的操场上,看到哥哥姐姐们正在进行升旗仪式呢!
设计意图:
从学生真实生活场景引入,通过观察辨析、交流互动的方法,初步让学生理解在正式场合“有精神”的状态。
(二)升旗仪式真精神
1.观察交流
(1)欣赏小朋友升旗仪式时特别有精神的照片;
(2)观察、交流、夸夸他们有精神的具体表现。
(板贴:服装洁、站姿挺、脚步正、眼神亮)
(3)小结:在学校升旗仪式上,“服装洁、站姿挺、脚步正、眼神亮”都是有精神的状态。
(二)其他正式场合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