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 国史大纲
- 格式:docx
- 大小:13.87 KB
- 文档页数:1
钱穆国史大纲写作背景和目的
摘要:
一、钱穆简介
二、国史大纲写作背景
三、国史大纲写作目的
四、国史大纲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正文:
钱穆(1895-1990),字宾四,原名钱良骏,江苏无锡人。
他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被誉为“现代儒学大师”。
他在中国历史、文化、哲学等领域的研究具有极高的成就,尤其在历史编纂学方面,钱穆的国史大纲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国史大纲的写作背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
当时,国内政局动荡,民族危亡,钱穆深感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的重要性。
他坚信一个民族的繁荣兴衰与对本民族历史的认识密切相关。
因此,在战乱纷扰的环境下,钱穆毅然决然地投入到了国史大纲的撰写工作。
国史大纲的写作目的在于系统梳理中国历史脉络,阐述中国文化的精神实质,揭示中华民族的发展规律,以期唤起国人对民族历史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钱穆认为,只有深入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历史,才能在面对国家民族危机时,坚定信心,奋发图强。
国史大纲在钱穆的笔下,具有很高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他以独特的史观、严谨的考证、生动的描绘,将复杂繁琐的历史事件叙述得条理清晰、通俗易
懂。
国史大纲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部面向广大读者的历史教材。
钱穆力求在书中传达历史智慧,启发读者思考,为民族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培育贡献力量。
总之,钱穆的国史大纲是一部富有时代背景、饱含民族情感、充满历史智慧的经典之作。
看《国史大纲》书评这本书是钱穆老先生写的,出自商务印书馆,钱穆老先生是中国历史学家,国学大师,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缪之后。
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
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
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了新亚书院,1966年,钱穆移居台湾台北市,1990年8月在台北逝世。
我从小就对历史很有兴趣,但是这些兴趣都被上高中的时候过历史会考给磨没了,说起历史教科书是怎么样的,大家恐怕都不会陌生。
以分阶段的社会进化史为纵线,阶级斗争为轴线,从政治辐射到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条目虽然清晰,但文字干枯发涩,千篇一律。
我们所做的是将一些冷冰冰的事件从历史长河中抽出来让你死记硬背,不许质疑书本,不许有独立思考,这根本不是学历史,这是把意识形态强行灌输到人们的潜意识中去。
我常常在想,如果没有对历史的反思,即使将整本课本都背的滚瓜烂熟,也不知道中国是怎样形成怎样兴盛起来的,又是怎样落后下去的。
但是读了国史大纲以后,又重新对历史性的书有了好感,因为钱穆老先生并不是千篇一律,而是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去看问题,解析问题,他不会其他人一样照搬历史,而是在历史的基础上,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理解,自己的个性在里面。
钱穆老先生历来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通”。
他可以说是学贯古今,从纵的方面看,自先秦到明清,他都可以写出质量一流的著作来;从横的方面看,经学、史学、文学、宗教诸多领域他都懂。
这样一种知识背景再加上他锐利的眼光,就使得他讨论问题时总能纵横驰骋,总有一种大视野、大气魄。
在全书的序言中,先生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反对两种倾向,一是全盘否定,以为整个中国封建史就是黑暗专制的代名词,没有任何光明可言;一种是全盘美化,以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这两种泾渭分明的倾向到现在依然如此,前段时间关于中医关于新儒学的争论就是很好的例子。
先生看来(其实我们也是这样看的,只是有时候不是这么做的)两种态度都失之偏颇,前者以西方现代政治理念为标准进行生搬硬套,自然看来事事不顺;后者则是抱残守缺,这种观点本来没什么市场,但现在有些却因着民粹主义而复活,说什么儒家文明是人类未来的出路这样不着边际的话。
引自《国史大纲》前言、自序及再序_腾讯新闻 ()《国史大纲》前言、自序《国史大纲》前言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
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
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较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否则其所改进,等于一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之改进,对其自身国家不发生关系。
换言之,此种改进,无异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缩与消灭,并非其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皇。
《国史大纲》序文自序一国家当动荡变进之时,其已往历史,在冥冥中必会发生无限力量,诱导着它的前程,规范着它的旁趋,此乃人类历史本身无可避免之大例。
否则历史将不成为一种学问,而人类亦根本不会有历史性之演进。
中国近百年来,可谓走上前古未有最富动荡变进性的阶段,但不幸在此期间,国人对已往历史之认识,特别贫乏,特别模糊。
作者窃不自揆,常望能就新时代之需要,探讨旧历史之真相,期能对当前国内一切问题,有一本源的追溯,与较切情实之考查。
寝馈史籍,数十寒暑,发意著新史三部:一通史,就一般政治社会史实作大体之叙述。
一文化史,推广及于历史人生之多方面作综合性之观察。
一思想史,此乃指导历史前进最后最主要的动力。
要之,根据已往史实,平心作客观之寻求,决不愿为一时某一运动某一势力之方便而歪曲事实,迁就当前。
如是学术始可以独立,而知识始有真实之价值与效用。
钱穆国史大纲读后感
《钱穆国史大纲》是中国现代史学大师钱穆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系统、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中国历史的著作。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深刻感受到了钱穆先生对中国历史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
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首先,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对中国历史的起源和发展进
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对中国历史
的各个时期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了中国历史的脉络和规律。
他对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评述,使我
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其次,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阐述。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的灵魂
和根基,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
他对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
思想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
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他还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念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使我对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对中国历史的未来进行了展
望和思考。
他认为中国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迁的过程,中国人民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开拓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他对中国历史的未来进行了乐观的展望,使我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通过阅读《国史大纲》,我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对中国的未来有了更乐观的展望。
我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中国成为世界上更加繁荣昌盛的国家。
钱穆先生《国史大纲》评述:中国历史的精髓与脉络钱穆先生是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和哲学家,他的著作《国史大纲》被誉为中国史学的经典之作。
该书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中国历史的精髓与脉络,被广大读者视为了解中国历史必读之书。
钱穆先生以独到的见解和深邃的思考,为我们带来了对于中国历史的独特解读和思考。
《国史大纲》一书的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文章通俗易懂,引人入胜。
钱穆先生以自己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知识储备,将中国历史分为上古、中古和近代三个阶段,探讨了每个时期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以及历史发展的脉络。
他以简明扼要的语言,将重点放在了历史发展的主线上,一笔一画地勾勒出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
在《国史大纲》中,钱穆先生对于中国历史的精髓和脉络进行了深入评述。
他指出中国历史的核心在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和道德,将中国历史视为一部道德史。
他认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不断追求“仁爱”和“和谐”的过程,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和中国人独有的价值观念。
他还谈到,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社会制度的变迁和政治的演变并不是历史的主导力量,而是受到文化和道德的影响。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也探讨了中国历史的脉络。
他将中国历史分为三个大的时期,每个时期又以不同的朝代划分,将历史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梳理。
他以历史事件为线索,串联起了中国历史的脉络,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把握整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钱穆先生通过详实的史料和深入的研究,展现了中国历史的绵延和发展,使读者对历史的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
除了对中国历史的精髓和脉络的评述,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还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观点和见解。
他对于历史的评价并不局限于政治和战争,而是更加关注文化和道德的发展。
他认为中国历史的价值在于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了独特的思想和智慧。
他还指出了一些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对其作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通过对这些事件和人物的评述,钱穆先生对于中国历史的解读更加立体和丰富。
总之,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是一本关于中国历史的精品之作。
浅谈《国史大纲》我要分享的是一部鼎鼎有名的教科书,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
读本科时就通读过一遍,这十多年来时常想重读一遍。
直到最近才如愿。
钱先生这部书当之无愧是一部经典了。
不过我对钱穆没有什么研究,所以这里只能谈一点非常肤浅的读后感。
请各位批评指教。
在谈《国史大纲》之前,想介绍两篇文章。
一篇是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王汎森先生的《钱穆与民国学风》,这篇文章收在他的一本小册子里,书名叫《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有香港三联版,大陆有复旦大学版。
另一篇是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林志宏先生的文章,是他为钱穆晚年的回忆录《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作的导读。
林志宏是王汎森的弟子,他的文章在中研院近史所的个人网页上可以下载。
《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是极好的书,我买过好几本,都是三联的版本。
这回因为要分享《国史大纲》的读后感,又从图书馆里借了来。
不过这回偶然借到的是九州出版社的本子。
这个本子是个新校订的版本,我没有把三联版和九州版对照着看,不知道哪些地方有订正。
不过九州版的一个好处是,它增加了附录,附录的都是钱穆先生的回忆文章,可以跟《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正文对照着看。
这本钱穆晚年的回忆录我读过好几遍,但看了林志鸿的文章,才发现很多地方没有注意到。
同样的,我也看过几本钱穆的作品,但是前几年看了王老师的文章,觉得要讨论的方面和层次实在太多了。
所以我先在这里推荐这两篇文章。
下面说说钱穆自己笔下的《国史大纲》。
钱穆在一篇纪念张其昀的文章(《纪念张晓峰吾友》)里说——张其昀曾在浙江大学史地系任教,抗战期间创办《思想与时代》杂志,钱穆也是撰稿人——他的治学在《国史大纲》以前主要是写历史考证方面的论文,在《大纲》以后则更多讨论文化、民族这类比较宏大的题目。
或者可以这么说,《大纲》以前更偏向学术,以后则更偏向思想。
也就是说,《国史大纲》可以看作钱穆一生学问思想的转折点。
另外,《师友杂忆》中多处提到《国史大纲》。
比如1940年,《国史大纲》刚刚完成,为了预防空袭,想早一点印刷,钱穆就跟商务印书馆的王云五商量,希望能早日出版,王云五也答应了,但钱穆提出在付印之前要交给他的老师吕思勉先生看一遍校样。
钱穆国史大纲历史之温情与敬意钱穆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著作《国史大纲》为中国史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国史大纲富有温情与敬意,深刻地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人性的坚韧力量。
一、国史大纲的温情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在这些历史事件的背后,钱穆先生强调了人性的温情和爱的力量,在他笔下的历史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温暖的情感。
例如,在描述三国时期典籍、文化的传承时,钱穆先生写道:“若非后魏太常史广,收典籍保存,文禄后推荐张华、势介经传,典籍或灭或于世不臣,所谓批了几篇,尚不成一志。
”这句话既体现了历史真相,又充满着对这些文化守护者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同样,在描述历史上的优秀人物时,他也经常用“仁”、“义”、“忠”等温情的词语来描述人物的品质,表现出人性的温暖。
二、国史大纲的敬意在钱穆先生的笔下,历史的所有人物都得到了足够的敬意,每个人物都被描绘得逼真而深刻。
例如在描述商代殷墟遗址时,钱穆先生写道:“文化遗存异常壮伟,墓葬布陈巍峨,甲制玉器器型奇异,青铜器制造模式也为独特。
此文化的独特性或许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人们的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然而,这不掩饰它为现代人的魅力。
”他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历史文化的敬意和浓厚的感情。
此外,在钱穆先生的笔下,每个历史事件和人物都被分析得深入透彻,反映了他对历史人物的钦佩和尊敬。
在他的著作中,每个被描述的历史人物都有其价值和深远的影响力。
他的作品,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辉煌历程和文化的精神内涵,也展现了他的敬意和崇高的品格。
总之,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是一部唯美的历史作品,富有温情和敬意,通过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重要性和人性的温暖。
他的贡献和影响力将会一直流传下去,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钱穆国史大纲读后感《钱穆国史大纲》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钱穆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全面系统地概括中国历史的著作。
在这部书中,钱穆以其独特的历史观点和深厚的历史功底,对中国历史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和总结,展现了中国历史的宏伟和壮丽。
读完《钱穆国史大纲》,我深受启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对中国历史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总结。
他从古代的夏商周到清末民国,对中国历史进行了概括性的阐述,将历史发展的脉络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的描述,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其次,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对中国历史的特点和规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指出中国历史的特点是“以政治为中心,以道德为纲”,强调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特征和规律。
通过对中国历史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深入的剖析,读者能够更好地把握中国历史的本质和内在逻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此外,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对中国历史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他认为中国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和灵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通过对中国历史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深入的探讨,读者能够更加珍视和热爱中国历史,更加自觉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总之,《钱穆国史大纲》是一部具有深刻历史洞见和丰富历史内涵的著作,它不仅是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著作,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宝贵遗产。
通过阅读《国史大纲》,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心。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懂《国史大纲》,珍视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共同开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钱穆:国史大纲·中原华夏文化之发祥二、中原华夏文化之发祥现在讲比较可靠的古史,姑从虞、夏起。
【尚书始于尧、舜,论语亦仅道古亦仅及尧、舜,史记乃上溯黄帝。
此从孔子与六经,实不失为谨严之态度。
】唐、虞时代的情形,决不能如尚书、尧典所记之美盛。
尧典虞廷九宫,【上有百揆,即宰相。
】禹为司空,【主治水而司内政。
】弃后稷,【司农政。
】契司徒,【司教化。
】皋陶为士,【主司法与军事。
】垂共工,【司工务。
】益掌虞,【司山泽。
】伯夷为秩宗,【司郊庙祭祀。
】夔典乐,【司诗歌音乐助祭。
】龙纳言,【司出纳诏命,如周之内史、汉之尚书。
】较之秦、汉九卿,意义深长远矣。
此正见为儒者之托古改制。
否则唐、虞时中国政制已如此完美,何以二千年后至秦、汉之际,转倒退乃尔。
大抵尧、舜、禹之禅让,只是古代一种君位推选制,经后人之传述而理想化。
唐、虞当为今山西南部之两部落。
陶唐氏殆为今山西南部【尧都平阳。
】一精于烧窑的氏族,【“陶”、“唐”、“尧”皆指烧窑事业言。
】有虞氏则为一山泽渔猎的氏族,【“虞人”掌山泽猎事。
】而与陶唐氏居地略相近。
【舜都蒲阪,相近有虞乡县。
】而夏人则起于今河南省中部,正是所谓中原华夏之地。
鲧与禹则又别为一族,其居地殆起于河南嵩山山脉中。
曰“有崇伯鲧”崇即嵩也。
山海经“南望禅渚,禹父之所化”,禅渚在河南陆浑。
禹都阳城,【世本。
】阳城在嵩山下。
【又有言禹都阳翟者。
阳城河南登封;阳翟,今禹县,出入数百里间。
游牧之民习于移徒,古人都邑,同时有两三处不足异。
】华夏连称者,嵩山山脉亦得华名。
国语“前华后河,左洛右济”,华在洛东,即今嵩山。
又史记魏有华阳,司马彪曰:“华阳,亭名,在密县。
”周礼职方豫州“其山镇华”。
皆其证。
即舜之故事,亦先起于与夏氏族相近之地。
世本“舜居妫汭”,在汉中西城县。
舜二女为湘神,湘即襄水,乃今汉水也。
四岳、三涂齐称,亦皆在嵩山山脉。
夏氏族自此北向移动,河南、陕西、山西三省相交环黄河西部之一隈,【谓“西部”者,对此下称“东部”者而言。
台版国史大纲
《国史大纲》是钱穆先生的一部中国通史著作,被誉为中国历史学的经典之作。
台版《国史大纲》是钱穆先生在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版本,装帧为精装,分为上下两册,总共有1104页。
这本书的豆瓣评分为,49人评价,
其中5星占比达到了%。
这本书自1940年出版以来,被视为治史者必读的一部中国通史。
它以深厚而独到的史观,贯通了中国各朝代的经经典之作。
全书的剖析了中国各朝代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学术各层面的发展,分辨了如何运用历史知识、历史资料,建立历史思维。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阅读原书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国史大纲》是钱穆所著的一本通史性论著,该书对中国历史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解读。
以下是对《国史大纲》的解读:
1. 内容取材:在内容取材上,钱穆详述了汉、唐时期的历史,而略写了辽、金、元、清的历史。
此外,他对中原地区的描述较为详细,而略写了周边少数民族的历史。
在阐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制度方面,钱穆详于阐述,而在具体的人与事方面则力求简要,仅举大纲,删其琐节。
2. 政治制度:钱穆将中国古代的政治演进划分为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秦汉时期完成的封建集权大一统;第二个阶段是西汉中期到东汉完成的政府构成演变;第三个阶段是隋唐时期完成的科举竞选制度,至此,科举取代世族门第成为了中国延续千年的首要政治制度。
3. 经济发展: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强调了经济建设与文化、政治建设的相互谋和。
他认为,三者的发展在整个中国历史中虽然并非每时每刻相互适应,但其总体趋势是在相互调和中的向前发展。
4. 文化学术:钱穆认为,前秦过后,中国的文化学术逐渐开始脱离于宗教与政治势力,以一种平民化的气象氛围一脉相承,历久弥新,这在北宋时期达到极盛。
5. 现实意义: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研究历史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应对现时代的社会问题。
他强调史学要与当下的现实相联系,不能将历史知识和历史材料进行单纯的堆砌,那样作出的只是号称客观的无人的历史。
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钱穆书中的内容处处以国家、民族为中心,主张发掘出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内在的精神力量。
总的来说,《国史大纲》是一部全面而深入地研究中国历史的著作,对于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钱穆的治史方法和视角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钱穆先生——《国史大纲》书成自记明国二十二(公元1933 年)年秋,余始于国立北京大学任“中国通史”讲席。
是课每周四小时,一年而毕。
自念讲通史,非委悉周备之难,而简要明当之尤难也。
若求委悉周备,则二十五史、十通以及充栋塞屋者,其书具在,学者昕夕从事焉,斯委悉周备矣,然非一周四小时、一年之功所能赴也。
欲求简要明当,则于繁重之国史,先必有所取舍。
又必先有一系统之观点,以为其取舍之标准。
必先立一“体”,乃能有所取裁。
凡所裁之宽狭长短,一视与其“体”之相副相称以为度。
然而言何容易?此固古人所谓专门名家之业也。
否则左右采获,牵引拼凑,可以至于无穷。
于其牵引拼凑之中,而调和斟酌焉,以求其分量篇幅之略相当,此仅似于一种狭义之类书,非史业也。
大抵余于此课,以两小时为一讲,以一讲毕一题,一年凡四十余讲。
共毕四十余题。
欲求于此四十余题中,叙述我先明国史大体,约略明备,则每讲之标题,为尤所尽心焉。
教授通史,最为不易。
舍钱先生这样的博学硕儒,谁能当此重任越一年(二十二年秋至二十三年夏。
),学者苦于听受,群要余为讲义。
余曰:通史大业,殊不敢轻率为之。
无已,姑约余所讲为纲要,聊备诸生笔记之一助,可也。
自是每一讲,必编一纲要,仅具伦脊,悉削游辞,取便总揽。
然又恐诸生久习于此,则事近策括,以谓治史可以空腹也。
史学首先应是史料之学。
学史之人,须牢记“实事求事”四字,立论时不可有一字一句无出处。
乃别选一参考材料以副之。
凡与余所讲纲要相牵涉者,采摘前史陈文或昔人考订论著为参考,以便学者之自相阐证。
纲要编至东汉,自嫌太简,遂未继续。
并谓讲堂大义,学者自可笔记,乃独发参考材料。
如是者一年,(二十三年秋至二十四年夏。
)觉参考材料,杂碎零乱,无纲要以贯通之,则如散钱无串,学者得此,华离斑斓,若可喜而未必可用也。
遂又改计,另编国史读本,供学者课堂外之阅读。
并诏诸生,治通史必贵有“系统”,然系统必本诸“事实”。
见仁见智,系统可以相异,而大本大原,事实终归一致。
国史大纲引论钱穆国史大纲引论钱穆一中国为世界上历史最完备之国家,举其特点有三。
一者“悠久”。
从黄帝传说以来约得四千六百余年。
从古竹书纪年以来,约得三千七百余年。
(夏四七二,殷四九六,周武王至幽王二五七,自此以下至民国纪元二六八一。
)二者“无间断”。
自周共和行政以下,明白有年可稽。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从此始,下至民国纪元二七五二。
)自鲁隐公元年以下,明白有月日可详。
(春秋编年从此始,下至民国纪元二六三三。
鲁哀公卒,左传终,中间六十五年史文稍残缺。
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资治通鉴托始,至民国纪元凡二三一四年。
)三者“详密”。
此指史书体裁言。
要别有三:一曰编年,(此本春秋。
)二曰纪传,(此称正史,本史记。
)三曰纪事本末。
(此本尚书。
)其他不胜备举。
(可看四库书目史部之分类。
)又中国史所包地域最广大,所含民族分子最复杂,因此益形成其繁富。
若一民族文化之评价,与其历史之悠久博大成正比,则我华夏文化,与并世固当首屈一指。
然中国最近,乃为其国民最缺乏国史知识之国家。
何言之?“历史知识”与“历史资料”不同。
我民族国家已往全部之活动,是为历史。
其经记载流传以迄于今者,只可谓是历史的材料,而非吾侪今日所需历史的知识。
材料累积而愈多,知识则与时以俱新。
历史知识,随时变迁,应与当身现代种种问题,有亲切之联络。
历史知识,贵能鉴古而知今。
至于历史材料,则为前人所记录,前人不知后事,故其所记,未必一一有当于后人之所欲知。
然后人欲求历史知识,必从前人所传史料中觅取。
若蔑弃前人史料而空谈史识,则所谓“史”者非史,而所谓“识”者无识,生乎今而臆古,无当于“鉴于古而知今”之任也。
今人率言“革新”,然革新固当知旧。
不识病象,何施刀药?仅为一种凭空抽象之理想,蛮干强为,求其实现,卤莽灭裂,于现状有破坏无改进。
凡对于已往历史抱一种革命的蔑视者,此皆一切真正进步之劲敌也。
惟藉过去乃可认识现在,亦惟对现在有真实之认识,乃能对现在有真实之改进。
故所贵于历史知识者,又不仅于鉴古而知今,乃将为未来精神尽其一部分孕育与向导之责任也。
国史大纲文言文
《国史大纲》是钱穆所撰写的中国通史,采用文言文写成。
以下是《国史大纲》的部分内容:
自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禁天下人私藏一切书。
博士之官所藏的书,皆留中不下。
至孝武帝时,为长久之计,命设校书之官,行天下收书之役,遂成后世所谓秘阁。
于是天下书籍之浩富,远非后此所能及。
然当时著书者亦不多,大抵只存秦所遗下之《六经》而已。
至西汉中叶,学者渐有为著作之业者,如贾谊、董仲舒、司马迁等,而未有集著述之大成者。
及东汉初,班固作《汉书》,而著述渐有体例。
自是以后,经、史、子、集四部之书乃大备。
然学者当一翻高简之《汉书》时,已觉其难读。
而高简之中,又多去取失当,条理欠明。
故后此欲为集著述之大成者,如唐之刘知几、杜佑,皆以班固为不足法。
要之,自魏晋以后,直至唐初,士大夫皆好讲纵横捭阖之术。
此术既盛,而著述亦有未能详其本末者。
纵横家之书又多出于依托,不尽可信。
故后此欲著集著述之大成者,颇感困难焉。
如上所述,中国史籍在秦、汉以前多辗转抄写,故其字句皆极简略。
此乃自然之淘汰,后此不能追改者也。
又当时之学人以身殉道的精神重于著述,故传世之文虽极简略,然其真可传于后世则无疑也。
此又后此史籍不能及者也。
故今所欲著录者乃后此数百年来事耳。
此数百年中,一方面士大夫之清节笃行,事功文章皆有足录以垂示万世者。
然其精神皆有限,不能及上下千古而一以贯之者也。
即无抄写困难,犹不足辑为国史长编也。
国史大纲写作特色
国史大纲写作特色
《国史大纲》是著名历史学家钱穆的代表作之一,其写作特色独特,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以下是对其写作特色的分析:
目录大纲:
一、引言
1.1 背景介绍
1.2 钱穆的学术贡献
1.3 《国史大纲》的简要介绍
二、内容概述
2.1 史观与历史分期
2.2 历史研究的方法与视角
2.3 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
三、写作特色分析
3.1 严谨的学术态度
3.2 生动流畅的语言风格
3.3 丰富的历史细节描写
3.4 以小见大的历史分析法
3.5 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问题
四、具体章节分析
4.1 第一章:中国历史的开端
4.2 第二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4.3 第三章: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
4.4 第四章:古代中国的教育文化
4.5 第五章:古代中国的民族与疆域
4.6 第六章:中古时代的政治演变
4.7 第七章:中古时代的经济演变
4.8 第八章:中古时代的教育文化
4.9 第九章:中古时代的民族与疆域
4.10 第十章:近古时代的政治演变(宋元明清)
4.11 第十一章:近古时代的经济演变(宋元明清)
4.12 第十二章:近古时代的教育文化(宋元明清)
4.13 第十三章:近古时代的民族与疆域(宋元明清)
4.14 第十四章:近代史的曙光(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
4.15 第十五章:清末民初的政治变迁
4.16 第十六章:清末民初的经济变迁
4.17 第十七章:清末民初的教育文化变迁
4.18 第十八章:清末民初的民族与疆域问题
4.19 第十九章:抗日战争与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简要分析。
1从创作背景上讲:
国史大纲写于抗战时期。
钱穆当时随西南联大辗转大半个中国。
在云南昆明岩泉寺,钱穆开始关注中国通史的考证与写作之上。
当时生活的窘困,内忧外患的状况都使钱穆将对中国未来的思考贯穿于全书。
钱穆认为,研究中国历史首先要在民族内部自身求得其独特精神之所在。
这也表达了钱穆对祖国的深情和强烈的忧患意识。
2从内容上看
全书详述汉、唐时期而略写辽、金、元、清,详写中原地区而略写周边少数民族。
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钱穆书中的内容都以国家、民族为中心,主张发掘出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内在的精神力量。
它是一部在民族危亡时期,用以唤醒国魂的佳作。
3从主旨上来看
钱穆认为史学一定要与自身现实相关,但又不能急于联系现实,不是宣传口号与改革现实之工具。
他强调对于本民族历史文化认同的重要性,如果一民族对其以往历史无所了解,缺乏起码的尊重,此必成为无文化的民族,无历史意识与智慧的民族。
他主张开发国家民族内部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为今日的国学热打了一个基础。
钱穆先生研究历史为国又为民,是当今研究历史者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