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第七章肾脏的排泄
- 格式:ppt
- 大小:13.90 MB
- 文档页数:126
CABEB ADEDB A第七章排泄与渗透压调节一、选择题1、原尿成分与血浆相比不同的是()。
A.葡萄糖含量 B.钾离子含量 C.蛋白质的含量 D.钠离子的含量2.“Cl-转移”指的是血浆中的Cl-与红细胞哪种离子交换()。
A.HCO B.H+ C.OH- D以上都不是。
3.狭盐性海水软骨鱼保持体内水分动态平衡的主要因子是()。
A.氧化三甲胺 B.尿素 C.氨 D.无机盐4.血液流经肾小球时,促进血浆滤出的直接动力是()。
A.全身动脉血压 B.肾动脉血压 C.入球小动脉血压D.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E.出球小动脉血压5.在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过率的直接调节者是()。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流量B、肾小管毛细血管血压C、肾小球囊内压D、血浆胶体渗透压E、肾血浆流量6. 由肾小球滤过NaCl和水绝大部分在何处重吸收()。
A. 近球小管B. 远近球小管C. 集合管D. 髓袢升支粗段E. 髓袢升支细段7. 目前认为致密斑的主要功能是()。
A. 直接释放肾素颗粒,调节泌尿机能B. 直接感受入球小动脉的血压变化C. 引起入球小动脉收缩D. 感受流经远曲小管的NaCl浓度变化E. 以上均不是8. 血液流经肾小球时,促进血血浆滤出的直接动力是()。
A. 全身动脉血压B. 肾动脉血压C. 入球小动脉血压D.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E. 出球小动脉血压9. 毁损视上核后,动物的尿液将发生如下变化()。
A. 尿量增加,渗透压升高B. 尿量减少,渗透压升高C. 尿量减少,渗透压降低D. 尿量增加,渗透压降低10.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 +的重吸收主要受( )的调节。
A. ADHB. 醛固酮C. 糖皮质激素D. 肾上腺素11. 大量饮清水后尿量增多,主要由于()。
A. ADH分泌减少B. 醛固酮分泌减少C. 肾小球滤过率增加D.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CDACA DBCD12. 渗透性利尿是直接由于( )所致。
A. 滤过率增加 C.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内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升高B. 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D.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13.淡水鱼与海水鱼比较,淡水鱼的特点是()A. 体液渗透压与外环境相同B. 肾小球缺乏C. 肾的重吸收作用弱D. 肾小体数目多E. 小管液中含有大量无机盐。
第七章泌尿附皮肤生理【目的要求】1.复习肾脏组织结构2.掌握尿的生成过程及影响因素3.了解排泄对维持机体稳态的意义4.自学皮肤的基本生理机能【讲授重点】1.尿的生成过程及影响因素2.尿生成的调节方式【学习难点】尿浓缩和稀释的机制【课时】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肾脏的结构特点和肾脏血液循环的特征一、肾脏的解剖特点肾脏的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称为肾单位(nephron)。
肾单位与集合管(collection duct)共同完成泌尿功能。
集合管不包括在肾单位内,但在功能上与肾单位密切相关。
(一)肾单位1.肾单位的组成(1)肾小体肾小体包括肾小球和肾球囊。
肾小球是一团毛细血管网,其其端分别和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相连。
肾球囊为肾小球的包囊。
由两层上皮细胞组成,两层上皮之间形成肾囊腔。
(2)肾小管肾小管起于肾球囊腔,止于集合管,分为近曲小管、髓袢降支粗段、髓袢降支细段、髓袢升支细段、髓袢升支粗段、远曲小管。
2.肾单位的分类(1)皮质肾单位主要位于皮质浅表部位,它的肾小球较小,髓袢短,一般只伸入髓质外带,甚至达不到髓质。
(2)髓旁肾单位集中分布于皮质较深处靠近髓质部位,它的肾小球较大,髓袢较长,可深入到髓质内带。
(二)肾小球旁器(juxtaglomerular apparatus)(肾小球旁复合体)1.球旁细胞(juxtaglomerular cells)位于近球小动脉中膜内的肌上皮样细胞,内含有肾素的分泌颗粒。
当血流量减少时,可分泌肾素。
2.球外系膜细胞(extraglomerular mesangial cells)3.致密斑(macula densa)位于远曲小管的起始部,可感受小管液中Na+的含量,并与间质细胞共同参与调节近球细胞对肾素的释放。
二、肾脏血液循环的特征(一)肾脏的血液供应特点1.直接来自腹主动脉,血压高、流量大,分布不均匀。
2.两套毛细血管网,压力高,有利于肾小球的滤过,管周围毛细血管网血压较低,胶体渗透压高,有利于重吸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