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的初生结构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1
1.根的初生结构与次生结构有哪些区别和联系?试结合根的发育过程说明。
1,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构造将根的初生根,自着生有根毛部分作一横切片,自外而内可察见如下构造:1)表皮层:是根最外一层细胞,细胞排列紧密,具吸收能力,部分细胞向外延伸成为根毛。
2)皮层:紧接表皮层下方,由多层排列疏松或稍密的薄壁细胞组成,有外皮层、中皮层、内皮层之分。
外皮层:又称为下皮层,为靠近表皮层的一至数层细胞,通常排列较整齐紧密,于表皮层脱落后常呈木栓化增厚。
中皮层:为皮层的主要部分,排列疏松,细胞间隙通常较大。
内皮层:为皮层最内一层细胞,细胞排列整齐紧密、细小,除靠近木质部导管处的通过细胞未增厚,水分可在各个方向自由通过外,其余细胞的半径向(极个别亦同时在切线向)侧壁皆呈木栓化或木质化增厚,增厚的半径向侧壁称为凯氏点,内皮层上有凯氏点联续的部分又称为凯氏带。
3)中柱:为内皮层以内部分。
2,双子叶植物根的次生构造双子叶植物(包括裸子植物)的根,在完成初生生长后,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之间的薄壁细胞及初生木质部顶端的中柱鞘细胞恢复分生能力,形成了维管形成层(简称形成层),形成层向外分生分化次生韧皮部,加在初生韧皮部之内,向内分生分化次生木质部,加在初生木质部之外,这样就形成了次生维管组织。
此时,中柱鞘细胞也开始恢复分生能力,转化为木拴形成层。
木栓形成层向外分生分化木栓层,向内分生分化栓内层,木栓层、木栓形成层和栓内层合称为周皮。
因此,双子叶植物及裸子植物根的次生构造由外到内可分为周皮、初生韧皮部、次生韧皮部、形成层、次生木质部、初生木质部和射线。
2.结合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结构的特点说明为什么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进化?裸子植物是木本植物,其初生结构和次生结构和双子叶植物基本相似,只是韧皮部和木质部的成分有所不同。
裸子植物的韧皮部一般没有筛管和伴胞,而以筛胞执行输导作用。
裸子植物的木质部一般没有导管,只有管胞,无典型的木纤维,管胞兼输导水分和支持的双重作用。
实验二植物根、茎的初生结构和次生结构1一、实验目的2.学习镜下技能方法,掌握显微镜的操作和使用。
3.提高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根和茎是植物主要器官之一,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基础。
根和茎的结构包括初生结构和次生结构两部分。
1.植物根的初生结构:植物根的初生结构包括根尖、根毛区和根发生区。
根尖是植物根的生长点,包括分生组织、分化组织和形态组织。
分生组织是根尖中最外层细胞层,是根尖发生的细胞层。
分化组织是分生组织内向中枢方向进行分化的细胞组织。
形态组织是根尖最中央的细胞组织,是根发生的最终目的地。
根毛区是植物根的皮层细胞局部伸长和分裂形成纤维根和侧根的区域。
根发生区是指根尖上分化细胞的数量比分生细胞大,根发生产生了根毛和根架。
2.植物茎的初生结构:植物茎的初生结构包括茎的皮层、维管束和髓部。
茎的皮层是茎表面的组织,由表皮细胞和次生根皮层构成,不同植物的形态各异,有时能区分不同种之间的差异。
维管束是血管、组织元素和细胞的复合结构,是茎的重要组成部分。
髓部是维管束外的组织部分,由富含固定和可溶性胶质物的细胞组成。
3.植物茎和根的次生结构:植物茎和根的次生结构是指在原有茎和根的基础上再次发生增生的过程,主要指木本植物的次生生长。
次生生长的结构包括:树干部位的新分生层、根组织的多年生生长和横生根的形成。
三、实验步骤1.取适量的植物根和茎,轻轻洗去表面的灰尘和泥沙,切成1~2cm的小块。
2.用卡夫培装置将根或茎片浸泡在甲醛溶液中,放入显微镜观察。
3.观察植物根、茎的初生结构和次生结构,结合课程讲解和教材资料,认真记录实验结果和特征。
四、实验结果1.植物根的初生结构:a.根尖:包含分生区、分化区和形态区;b.根毛区:根毛的发生和侧根的发生区;c.根发生区:分化的细胞组织,将分化成根的各种组织细胞。
a.茎皮层:由表皮细胞和次生根皮层构成;b.维管束:包括形态各异的导管和细胞组织;c.髓部:由富含固定和可溶性胶质物的细胞组成。
一. 问答题1.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第三章 P76)根的初生结构:初生分生组织( 1、厚表皮:表皮。
2、厚基本组织:皮层。
3、厚形成层:维管柱(中柱)有顶端分生组织分裂产生的细胞经生长分化形成的构造叫初生构造。
(1)表皮:位于根面,排列紧密。
从纵切看,长株形,横切看长方形壁薄,有的形成根毛,扩大了吸收面积。
(吸收组织)(2)皮层:位于表皮以内,维管柱以外的薄壁细胞,占比例较大。
外皮层:一层或几层,排列紧密,无间隙。
但根毛枯死后,表皮细胞被破坏,外表皮层细胞株质化增厚,保护。
薄壁细胞:排列疏松,贮藏,通道。
内皮层:最内一层排列整齐的形状较小的细胞常发生木质化,木质化增厚——凯氏带。
(内外切向壁,左右侧向壁,上下横壁。
)(3)维管柱(中柱)(4)中柱鞘:一层或几层薄细胞,使侧根,不定芽,形成层,木栓,形成层木栓性发生处。
初生木质部:位于中尖,呈辐射状分布。
(后生木质部:导管孔径小。
后生木质部:导管孔径大。
)初生韧皮部 :位于初生木质部辐射尖之间。
薄壁细胞:初生韧皮部和 [初生木质部之间,或可数双子叶植物根的中心也有薄壁细胞。
功能:产生侧根,不定芽 ;侧面分生组织;输导(纵向)2.禾本科植物根的初生结构(第三章 p77)在基本组成方面与双子叶植物类似,也分为表皮、皮层和中柱三部分。
(1)表皮(2)皮层靠近表皮的几层细胞较小,排列紧密,称为外皮层。
内皮层细胞大多五面加厚。
通道细胞:单子叶禾本科植物根的内皮层,对着初生木质部的内皮层细胞常停留在具有凯氏带阶段,保持薄壁状态,称通道细胞。
(3)中柱中柱鞘在根的发育后期常部分或全部木化,维管柱为多原型。
3.双子叶根的初生结构与禾本科根的初生结构比较(好像不是大题)(第三章 p77)比较: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内皮层具凯氏带五面细胞壁增厚次生生长木质部与韧皮部之间有薄壁细胞木质部与韧皮部之间无薄壁细胞能进行次生生长不能进行次生生长木质部辐射角少于 6 个多原型( 6 个以上)4.维管形成层的发生活动结果(第三章 p83 )发生部位:主要部分由初生木质部与初生韧皮部的未分化的薄壁细胞转变而成,另一个小部分由正对原生木质部的中柱鞘细胞恢复分裂形成。
根的初生结构和初生生长根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初生结构和初生生长。
下面将详细讨论根的初生结构和初生生长的过程。
1.根毛:根毛是由根的外生生长区的细胞发育而来的,通常位于根尖附近。
根毛主要起到吸收水分和矿质营养的作用。
根毛具有扩大根的吸收面积的功能,可以增加与土壤颗粒的接触面积,提高水分和营养的吸收效率。
2.根冠:根冠是由根的初生结构发育而成的。
它是根的上部可见的部分,通常呈锥形,和茎梗相连。
根冠的表面通常有一层细弱的保护层,称为根冠皮。
根冠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支撑和固定植物体的作用。
3.根冠下区:根冠下区位于根冠和根的初生生长区之间。
在这一区域,根的细胞已经开始分化,并形成了不同的外形、结构和功能的细胞类型。
在根冠下区发生的细胞分化和组织发达,为植物根的功能提供支持。
根的初生生长:根的初生生长是通过细胞分裂和细胞伸长来实现的。
1.细胞分裂:在根尖的细胞分裂区,细胞会不断地进行有丝分裂产生新的细胞。
这些新细胞会不断地向外延伸,同时旧细胞也会向后移动,形成根的初生生长。
细胞分裂主要发生在根尖的增长锥区,这个区域主要由活跃的形成细胞组成。
2.细胞伸长:在根尖的细胞分裂区产生的新细胞会向外伸展,从而使根尖不断延长。
细胞伸长是通过细胞内压力的增加和胶原物质的逐渐软化来实现的。
细胞的伸长主要发生在根的生长锥的后部,这个区域主要由伸长区细胞组成。
在初生生长过程中,根的细胞会逐渐分化成不同的细胞类型和组织。
这些细胞和组织会形成不同的根结构,如导管细胞、树皮组织和维管束等。
这些根结构的形成和发育直接影响到根的吸收水分和营养的能力,也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总结起来,根的初生结构主要包括根毛、根冠和根冠下区。
根的初生生长是通过细胞分裂和细胞伸长来实现的。
根的初生结构和初生生长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画出根和茎的初生结构简图并说明两者的差距
根的初生结构
茎的初生结构
1.根表皮具根毛、无气孔,茎表皮无根毛而往往具气孔。
2.根中有内皮层,内皮层细胞具凯氏带,维管柱有中柱鞘;而大多数双子叶
植物茎中无显著的内皮层,更谈不上具凯氏带,茎维管柱也无中柱鞘。
3.根中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都相间排列,各自成束,而茎中初生木质部与初生韧皮部内外并列排列,共同组成束状结构。
4.根初生木质部发育顺序是外始式,而茎中初生木质部发育顺序是内始式。
5.根中无髓射线,有些双子叶植物根无髓,茎中央为髓,维管束间具髓射线。
根与茎的这些差异是由二者所执行的功能和所处的环境条件不同决
定的。
根的伸长生长与初生构造初生分生组织分裂、生长和分化的过程,称为初生生长。
经初生生长所形成的成熟组织称为初生组织。
由初生组织组成植物的构造称为初生构造。
根的初生构造包括:表皮、皮层和维管柱三部分。
(一)表皮:源于初生分生组织的原表皮,细胞排列紧密,细胞壁薄,水和无机盐可以自由通过,表皮细胞的外壁向外伸长,形成根毛,扩大了根的吸收面积。
植物移栽时,常因根毛损伤而影响水分吸收,使植物由于失水而暂时萎蔫。
(二)皮层:位于表皮与维管柱之间,占初生构造大部分,由多层薄壁细胞组成。
有贮藏营养物质和通气的作用。
当根毛枯死,表皮细胞遭到破坏,外皮层细胞的胞壁栓化,代替表皮起保护结构。
内皮层的细胞侧壁(茎向壁)和上下的细胞壁(横向壁)有木化和栓化的带状增厚,称为凯氏带。
在横切面上、棉,其侧壁增厚的部分呈点状,叫凯氏点。
凯式带的这种结构,使由皮层进入中柱的水分和无机盐被凯式带阻隔,不能通过胞间隙、细胞壁或壁与质膜之间进入,而必须全部经过内皮层的质膜及原生质体系统才能进入中柱,不仅起到了控制作用,同时也减少水分和溶液的散失而保证其进入导管中。
许多单子叶植物和少数双子叶植物的胞壁五面(两个侧壁、上下壁、内壁)增厚,只有靠近皮层的外壁不增厚,所以横切面呈马蹄形。
这种细胞为死细胞,物质很难通过。
在正对中柱木质部的一些内皮层细胞仍保持薄壁状态,这种细胞为通道细胞。
皮层的水分和无机盐可通过通道细胞进入中柱木质部导管。
(三)维管柱:也称中柱,指皮层以内部分,由原形成层发育而来。
包括中柱鞘、维管束和髓。
1.中柱鞘:中柱在外层,紧靠内表皮,通常由一层薄壁细胞组成,也可多层。
有潜在分生能力,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侧根、不定芽、木栓形成层、形成层的一部分、乳汁管和树脂道。
2.维管束:维管束内,由初生韧皮部和初生木质部组成。
初生木质部呈辐射状,初生韧皮部则在两个初生木质部辐射角之间,中间有薄壁组织相隔,这种排列为根所特有。
有次生生长的植物,这种薄壁组织可转化为形成层。
第二节植物的营养器官——根1、根尖的结构根尖由根冠、生长点(分生区)、伸长区和根毛区(成熟区)四部分构成。
根冠是根感受重力的部位,根冠前端细胞中的淀粉体有平衡石的作用,,分生区的最远处,细胞不分裂或分裂活动微弱,被称为不活动中心。
最早的筛管和环纹导管,往往出现在伸长区。
成熟区的明显标志是表皮上产生根毛,内部已分化出各种成熟组织。
2.根的初生结构初生生长主要是植物的伸长生长,经初生生长所形成的根的结构,为根的初生结构。
观察根尖成熟区的横切面,可以看到根的初生结构由外至内分化为表皮、皮层和维管柱(图1-2-14、1-2-15)。
(1)表皮表皮细胞壁很薄,排列紧密,部分细胞的外壁向外突出,延伸成根毛。
表皮具有吸收和保护作用。
(2)皮层由多层薄壁细胞组成,细胞排列疏松,通常无叶绿体,水生植物的皮层可能分化为通气组织。
皮层最内一层细胞排列整齐紧密,无细胞间隙,称为内皮层(图1-2-16)。
内皮层细胞的初生壁上,常有栓质化和木质化的带状加厚,这种环绕细胞径向壁(侧壁)和横向壁(即上下面)的特殊结构,叫做凯氏带。
在凯氏带区,物质无法通过内皮层的壁(因栓质化和木质化),无法在壁与细胞质之间移动(由于质膜紧贴着凯氏带),也无细胞间隙可移动,只有穿过内皮层细胞的原生质体,才能进入维管柱,因而可控制物质的运转。
单子叶植物根的内皮层细胞在内切向壁(向维管柱的一面)上也增厚(五面增厚),在横切面观察,加厚壁呈马蹄形(图1—2-17),存在少数通道细胞(具凯氏带,但壁不增厚),在皮层和维管柱之间提供了物质的通道。
(3)维管柱(中柱) 由中柱鞘和初生维管组织组成。
中柱鞘是维管柱的外层组织,紧贴内皮层。
中柱鞘细胞保持着潜在的分生能力,可以形成侧根、不定根、不定芽、木栓形成层和一部分维管形成层等组织。
初生维管组织包括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
初生韧皮部位于两木质部束中间,与初生木质部相间排列(图1-2-15)。
被子植物根的初生木质部由导管、管胞、木纤维和木薄壁组织组成。
根的初生结构的名词解释在植物界中,根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作为植物的地下器官,根的初生结构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今天,我们来探索一下根的初生结构的含义和重要性。
根是植物的主要吸收和固定水分与养分的器官。
初生结构是指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根从幼嫩的状态逐渐发育、成熟的过程。
它是根部发展和生长的起点,也是根系结构的基础。
根的初生结构经历了许多阶段。
在种子发芽后,幼苗的根会通过细胞分裂和伸长来形成原生根。
原生根是根的基本型态,由根母细胞形成。
这些根通常生长较慢,但在土壤中起着关键的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
随着原生根的生长和发展,它们逐渐形成侧根。
侧根是从原生根的侧面分生出来的辅助根系,使根系更加丰富和强大。
侧根的形成是根的初生结构向更复杂的根系统过渡的重要指标。
侧根的数量和分布对植物的营养摄取和生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除了侧根,根的初生结构还包括根发展的两个关键生理过程:根毛的形成和根顶的维持。
根毛是原生根的一种特殊结构,通常位于根尖附近。
它们是由细胞分裂、伸长和分化形成的细长突起物,具有大量微细的根细胞表面。
这些根毛的细胞壁薄且富含毛细胞质,使它们能够极大地增加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表面积。
根毛的发育和存在对植物的水和养分摄取至关重要。
另一个重要的初生结构是根顶。
根顶是根的尖端区域,它包含着细胞分裂和不断形成新细胞的生长区域。
根顶是根持续不断地扩大和生长的动力中心,也是根发展的维持者。
根顶的生长还受到外界环境和内部激素的调节,通过控制根的生长速率和方向,以适应植物的生存需要。
根的初生结构是植物生长和生命活动的基础。
通过不断形成新的根细胞,它保证了根系的持续扩张和生长,使植物能够在土壤中获取足够的水分和养分。
它还提供了植物稳定地固定在地下的能力,以抵抗外部环境的影响。
综上所述,根的初生结构是指根在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
它包括原生根、侧根、根毛和根顶等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初生结构不仅为植物提供了吸收水分与养分的能力,还保证了根系的持续生长和发展。
一、实验目的1. 通过观察植物根的结构,了解根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2. 掌握根尖结构的组成和各部分的功能。
3. 理解根的初生生长和次生生长过程。
二、实验原理根是植物地下部分的重要器官,负责吸收水分和养分,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物质基础。
根的结构主要包括根尖、初生结构和次生结构。
根尖是根的最幼嫩、生命活动最旺盛的部分,包括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
初生结构由表皮、皮层和维管柱组成,次生结构包括次生维管组织和周皮。
三、实验材料小麦根系、洋葱根尖纵切片、蚕豆幼根、老根横切片、苹果根横切片、玉米根横切片、蚕豆侧根横切片。
四、实验仪器显微镜、解剖刀、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油、酒精灯、镊子等。
五、实验步骤1. 观察根尖结构(1)将洋葱根尖纵切片放置在载玻片上,滴加显微镜油。
(2)用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结构,注意区分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
(3)观察各区域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2. 观察根的初生结构(1)将小麦根系、蚕豆幼根、苹果根横切片放置在载玻片上,滴加显微镜油。
(2)用显微镜观察根的初生结构,包括表皮、皮层和维管柱。
(3)观察各组织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3. 观察根的次生结构(1)将蚕豆老根横切片、玉米根横切片、蚕豆侧根横切片放置在载玻片上,滴加显微镜油。
(2)用显微镜观察根的次生结构,包括次生维管组织和周皮。
(3)观察各组织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根尖结构(1)根冠:位于根尖最前端,呈三角形,由排列不整齐的薄壁细胞构成。
根冠具有保护分生区的作用。
(2)分生区:位于根冠之后,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负责根的生长。
(3)伸长区:位于分生区之后,细胞逐渐伸长,是根生长最快的区域。
(4)成熟区:位于伸长区之后,细胞分化为不同的组织,包括表皮、皮层和维管柱。
2. 根的初生结构(1)表皮:位于根的最外层,具有保护作用,细胞壁较厚,细胞质较少。
(2)皮层:位于表皮下方,细胞壁较薄,细胞质较多,负责储存养分。
根的初生结构
总之,根就是植物机体的一个基本部分,位于地质根和地表,固定植物、吸取水分和养分,支撑植物体的生长和发育的部分。
根的初生结构指的是植物幼苗离土壤中第一次出现的根部结构。
根的初生结构多为穗状,称为着生根,有的初生结构还伴有几个小羽状分树,会生长出更多的小根,形成一个比较丰富的根系结构。
植物根的初生结构体现了植物体与土壤之间完成水、养料过渡、物质运作和功能效率的新生结构。
它是植物在地下空间吸收水及养分和固定土壤,调节水、养料平衡,建立起植物生长发育���稳定泥炭土自身块度
和侵蚀性的基本结构。
从另一方面讲,植物根的初生结构有利于养分营养的吸收。
由于植物的根系不断地向外扩展,增多了植株的根表面积,并且提高了可利用土壤中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吸收率。
总之,根的初生结构使植物体能够掌握、有效地利用土壤中有限的水、养料,从而得以正常生长发育,促进植物有效利用水资源,实现水土保持环境的绿化,为当地居民带来健康的生活环境。
千里之行家合万事兴
大好河山始于足下天下为公
人各有志江山千里日出东方
旭日东升中秋明月上善若水
志同道合皓月当空皓月千里
根的初生构造及次生构造
[目的要求]
1.根的初生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特点。
2.根的次生构造及侧根的产生。
[材料及用具]
根的切片、根头(洋葱)
[方法步骤]
一. 根的初生结构
1.表皮:
2.皮层:内皮层(凯氏带)
3.维管柱:
4.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区别:
①.内切的壁也增厚
②.通道细胞
二. 侧根的形成
1.来源:根毛区→中柱细胞
↓
小分裂能力
2.与根毛区别:
①.根毛为细胞的一部分:侧毛为薄管
②.根毛为单细胞:侧根多细胞形成
①.根毛不能无限增长,侧根可无限加长
三. 根的次结构
1.维管形成层的产生(内部与细胞)
①.
②.
2.木柱形成层的产生→固皮
由中柱细胞
3.由外→内依项是:
4.固皮→初韧→次韧→形成层→次木→初木[考核标准]
[相关链接]。
根的初生构造从横切面可以看出,根的初生结构分为表皮、皮层和维管柱三部分。
1.表皮:位于根的最外围,由单层细胞排列整齐、紧密、无间隙、壁薄、无角质化、通透、无气孔组成。
一些细胞的外壁突出形成根毛。
它被称为吸收表皮。
根被:一般根表皮由一层活细胞组成,表皮有多层,形成根被。
2.皮层:表皮内部,细胞层数多,壁薄,排列疏松,有间隙,空间大。
1)外皮层:位于皮层的最外层,排列紧密,整齐无空隙。
表皮被破坏后,外皮层的细胞壁可被栓塞,以增强保护作用。
2)皮层薄壁组织:位于外皮层,壁薄,排列疏松,有间隙,具有运输和贮藏功能。
3)内皮层:皮层的最内层,紧密整齐,无间隙,壁特别增厚。
a、凯氏带:径向壁(侧壁)和上下壁(横壁)局部增厚(木质或木栓化),呈带状环绕一圈。
横切面观呈点状,又称凯氏点。
多见于双子叶植物。
b、马蹄形加厚:径向、上下及内切向壁五面加厚,只有外切向壁较薄,在横切面观时,增厚部分呈马蹄形。
多见于单子叶植物。
c、全面加厚:外切向壁也加厚(木栓化)。
d、通道细胞:在马蹄形或全面加厚时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有少数正对初生木质部角的内皮层细胞壁不增厚,有利于水分和养料内外流通,称通道细胞。
3.维管柱根的内皮层内的所有组织结构统称为维管柱,分为中柱鞘、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有些植物还有髓。
1)中柱鞘:也称维管柱鞘,是维管柱靠近内皮层的最外层组织,通常由一层细胞组成,具有潜在的分生能力。
2)初生木质部:根的输导组织,一般分为若干束,与初生韧皮部成一定角度排列,每束称为辐射维管束。
它由导管、管胞、木材薄壁细胞和木材纤维组成。
裸子植物只有管胞。
成熟的顺序是从外向内再到向心,这叫外部启动。
3)初生韧皮部:具有与初生木质部相同的束数,交替排列,其间有薄壁组织间隔,其发育方向也是向外的,初生韧皮部在外,后生韧皮部在内。
被子植物由筛管、伴胞和韧皮薄壁细胞组成,偶见韧皮纤维,而裸子植物只有筛胞。
4)髓:一般双子叶植物向中心分化,没有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