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决策模型概述及案例分析PPT教学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92.00 KB
- 文档页数:12
【2】理性决策模型同学们好,刚刚我们用考研决策这个例子,初步回顾了一下生活中我们是如何做决策的,下面我们将进入到本节课程的第二个部分:理性决策模型。
我们将学习何为理性决策,它的步骤以及它的前提假设。
理性决策源自传统经济学,亚当斯密提出了“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假说”,他认为人都是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所以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追求最佳决策结果,就是理性决策。
其实经济学中,对于人的理性的假设,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或者说有3种不同的看法。
1870年代后,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亚当斯密,他认为人的理性是完全的,也就是人是全知全能的,这个也是古典经济学的一个基本的前提假设。
到了20世纪50年代,决策理论的创始人,西蒙,提出了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也就是人们所获得的信息和资源都是有限的,并非全知全能的,所以他不可能追求最优解,只能追求满意即可。
到了20世界80年代,行为金融学的创始人希勒,基于对股票市场的研究,提出人是非理性的。
我们都知道,所谓股神应该是在低点买入,高点抛出,但现实情况是,人们往往是在股票涨起来就喜欢买,股票跌了喜欢卖。
但是同学们这里要注意,虽然是三种截然不同的关于人的理性的假设,但第一个是关于人动机的假设,后两种是关于人行为的假设。
也就是每个人都是想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这个动机谁都一样,只是表现出来的行为,有的是有限理性,有的是非理性。
我们再来看一下理性决策的步骤,还记得我们刚刚一起分析的考研决策吗,它正好遵循了我们理性决策的4个步骤,即第一步,决定决策目标,两点,考得上,考得好;第二步,提出备选方案,列出哪些学校哪些专业;第三步,对方案的结果进行评估,结合自身的情况评估;第四步,比较选出最佳方案。
听起来,天衣无缝,完全没问题,对吧。
但是理性决策好苛刻哦,每一步都有一个前提假设。
首先,确定目标,你必须要有明确并且一致的目标;其次,提出备选方案,你要有高的信息搜集以及识别能力;第三,评估方案结果,这个结果应该是确定的;第四,选择最优方案,选择时应该是完全理性的,不能收到非理性因素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