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个标准的伤害事件类型
- 格式:xlsx
- 大小:9.11 KB
- 文档页数: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国际上兴起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它与ISO9000和ISO14000等标准规定的管理体系一并被称为后工业化时代的管理方法。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贯彻这“三个标准”的重要性。
目前,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尚未成为国际标准,我国在参照《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规范》(OHSAS18001-1999)的基础上制定、发布了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为企业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提供了软件基础。
企业建立与运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目的是实现事故预防,而危险源是导致事故的根源。
所以危险源是职业健康安全的核心问题,而危险源辨识则是危险源控制的起点。
危险源的辨识是企业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初始评审阶段的一项主要工作,同时也是体系的核心要素。
因此危险源的辨识格外重要。
下面,笔者结合建筑施工企业简要谈一下如何做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中的危险源辨识工作,以求抛砖引玉。
一、几个术语1、危险源。
GB/T28001-2001-3.4条规定“危险源是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的根源或状态”。
危险源包括职业危险因素和职业危害因素两个方面。
职业危险因素是作业场所、设备及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是引发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
职业危害因素生产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可能使作业人员某些器官和系统发生异常改变、形成急性或慢性病变的因素。
广义的职业危害因素包括可引起工伤事故的职业性危险因素和可引起职业病变的职业性有害因素。
狭义的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指职业性有害因素。
2、危险源辨识。
GB/T28001-2001-3.5条规定“危险源辨识是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危险源辨识可以理解为从企业的施工生产活动中识别出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的因素,并判定其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别和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的过程。
安全生产事故性质分类1、事故的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种:自然事故,技术事故,责任事故. 出自哪里出自《企业事故管理规定范本参考》。
第二十二条事故调查组履行下列职责:1、查明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及直接经济损失;2、认定事故的性质和事故责任;3、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4、总结事故教训,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5、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在事故调查的过程中,通过对事故类型的分析和确定、事故原因的分析、事故责任的分析和确定、事故性质的认定和事故经济损失的分析,才能对一起事故的分析比较完整。
事故责任分析是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查清事故发生原因,是确定事故责任的依据。
责任分析的目的在于使责任者吸取教训,改进工作。
对事故性质的认定可以依据国家法规和标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等来评定。
(1)安全生产事故性质分类扩展资料注意事项:(1)区分事故的性质,按事故的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种:自然事故、技术事故、责任事故。
(2)确定事故的责任者,根据事故调查所确定的事实,通过对事故原因(包括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的分析;找出对应于这些原因的人及其与事件的关系,确定是否属于事故责任者;按责任者与事故的关系分为:直接责任者、领导责任者。
(3)事故责任分析的步骤。
①按照事故调查确认的事实;②按照有关组织管理(劳动组织、规程标准、规章制度、教育培训、操作方法)及生产技术因素(如规划设计、施工、安装、维护检修、生产指标),追究最初造成不安全状态(事故隐患)的责任;③按照有关技术规定的性质、明确程度、技术难度,追究属于明显违反技术规定的责任,不追究属于未知领域的责任;④根据事故后果(性质轻重、损失大小)和责任者应负的责任以及认识态度(抢救和防治事故扩大的态度、对调查事故的态度和表现)提出处理意见。
2、安全生产事故分为几个等级3、安全事故性质的认定有几种?4、安全生产事故性质认定用什么公文根据事故调查的结论,对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事故责任人进行处理,落实防范重复事故发生的措施,实现贯彻四不放过的原则要求。
事故分类及分级标准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事故分类及分级标准一、事故分类:事故按发生性质分为职工伤亡事故、交通事故、火灾事故、爆炸事故、生产事故、设备事故。
1、职工伤亡事故:职工工作时间在生产岗位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事故。
2、交通事故:指企业所属机动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车辆损坏、财产损失或人身伤亡的事故。
3、火灾事故: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火灾,并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事故。
4、爆炸事故: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爆炸,并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事故。
5、生产事故:由于违章指挥,或者违反工艺纪律、操作纪律和劳动纪律,造成停(减)产,以及跑、冒、漏、串物料的事故。
6、设备事故:由于设计、制造、安装、施工、使用、检维修、管理等原因造成机械设备、动力、电讯、仪表(器)、容器、管道等设备及建(构)筑物等损坏,造成损失或影响生产的事故。
事故分级1、职工伤亡事故等级划分:轻微事故、一般事故、重大事故和特大事故。
(1)轻微事故:①一次轻伤1至2人。
②一次事故直接经济损失5万元以下(含本数,以下同)(2)一般事故:①一次轻伤3至10人。
②一次重伤1至2人。
③一次事故直接经济损失5万元至30万元以下。
(3)重大事故:①一次轻伤11人以上(含本数,以下同)。
②一次重伤3至10人。
③一次死亡1至2人。
④一次事故直接经济损失30万元至100万元以下。
(4)特大事故:①一次重伤11人以上。
②一次死亡3人以上。
③一次事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
2、交通事故等级划分:轻微事故、一般事故、重大事故和特大事故。
(1)轻微事故:①一次轻伤1至2人。
②一次事故财产:机动车事故不足1000元,非机动车事故不足200元。
(2)一般事故:①一次重伤1至2人。
②一次轻伤3人以上。
③一次事故财产损失1000元至30000元。
事故分类1、按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根据2007年6月1日起施行的《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生产安全事故(以下简称事故)按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一般分为以下等级:按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分类2、按事故发生的行业分类根据《生产安全事故统计报表制度》,按照事故发生的行业,可将事故分为11类,即:煤矿事故、金属与非金属矿事故、工商企业(建筑业、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事故、火灾事故、道路交通事故、水上交通事故、铁路运输事故、民航飞行事故、农业机械事故、渔业船舶事故、其它事故等。
3、按伤害程度分类(对伤害个体)事故按伤害程度分类4、按《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按国标GB6441-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事故类别分为: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5、、按事故管理原因分类根据事故致因原理,将事故原因分为三类。
即人为原因、物及技术原因、管理原因。
人为原因的分类与物及技术原因的分类见后,管理原因的分类按下表进行。
6、按事故起因物分类根据2006年2月15日起施行的《生产安全事故统计报表制度》,事故按起因物分为:事故起因物分类表7、按事故致害物分类根据2006年2月15日起施行的《生产安全事故统计报表制度》,事故按起因物分为:8、按事故人为原因分类人为原因是指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事故发生。
人为原因分类表9、事故不安全状态分类物及技术原因是指由于物及技术因素导致事故发生,也就是导致事故发生得不安全状态。
不安全状态分类表10、事故伤害部位分类按身体伤害的部位分类。
事故伤害部位分类表11、国际事故分类方法1)国际劳工组织的分类国际劳工组织(ILO)对职业事故的分类方法是:按事故形式划分为:职业事故、职业病、通勤事故、危险情况和事件。
按事故类型分为:坠落人员、坠落物体打击、脚踏物体和撞击物体打击、卡在物体上或物体间、用力过度或过度动作、暴露或接触过低过高温度、触电、接触有害物或辐射、其它等。
生产安全事故分类目次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生产安全事故分类. (1)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3.1 生产安全事故Accident of Working (1)3.2 涉险事故Accident at Risk (1)4 生产安全事故分类 (1)4.1 事故对人的伤害程度分类 (1)4.1.1 死亡 (1)4.1.2 重伤 (1)4.1.3 轻伤 (1)4.2 事故的严重程度分类 (1)4.3 事故类型分类 (2)参考文献 (5)生产安全事故分类1范围本标准适用于生产安全事故的分类,不适用于环境污染事故、核设施事故、国防科研生产安全事故的分类。
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对生产安全事故分类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本标准是安全生产管理的基础标准,服务于生产安全事故的统计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GB/T15499 事故伤害损失工作日标准3 术语和定义3.1 生产安全事故Accident of Working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包括急性工业中毒)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3.2 涉险事故Accident at Risk指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危及人员、环境、设备设施、重要场所等安全的故障、险情。
4生产安全事故分类4.1 事故对人的伤害程度分类4.1.1 死亡指事故中死亡或事故发生之日起30日以内(道路交通、火灾事故自发生之日起7日以内)死亡的(因医疗事故死亡的除外,但必须得到医疗事故鉴定部门的确认)。
事故发生后下落不明的,自事故发生之日起30日以后(道路交通、火灾事故自发生之日起7日以后)统计为死亡。
1A420110 常见安全事故类型及其原因 复习要点 1A420111 常见安全事故类型 1A420112 常见安全事故原因分析 考点分析 1.建筑业施⼯现场最常发⽣的事故: (1)⾼空坠落; (2)物体打击; (3)机械伤害; (4)触电; (5)坍塌。
2.伤亡事故分级: 国务院《⽣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把伤亡事故分为特别重⼤事故、重⼤事故、较⼤事故、⼀般事故四个等级,具体如下: (1)特别重⼤事故,是指造成30⼈以上死亡,或者1 00⼈以上重伤(包括急性⼯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2)重⼤事故,是指造成1 0⼈以上30⼈以下死亡,或者5 0⼈以上1 00⼈以下重伤,或者5 000万元以上1亿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3)较⼤事故,是指造成3⼈以上1 0⼈以下死亡,或者1 0⼈以上5 0⼈以下重伤,或者1 000万元以上5 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4)⼀般事故,是指造成3⼈以下死亡,或者1 0⼈以下重伤,或者1 000万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条例中所称的“以上”包括本数,所称的“以下”不包括本数。
3.事故报告: 事故发⽣后,事故现场有关⼈员应当⽴即向施⼯单位负责⼈报告;施⼯单位负责⼈接到报告后,应当于lh内向事故发⽣地县级以上⼈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
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员可以直接向事故发⽣地县级以上⼈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
实⾏施⼯总承包的建设⼯程,由总承包单位负责上报事故。
事故报告后出现新情况的,应当及时补报。
⾃事故发⽣之⽇起30d内,事故造成的伤亡⼈数发⽣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
道路交通事故、⽕灾事故⾃发⽣之⽇起7d 内,事故造成的伤亡⼈数发⽣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
4.报告事故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事故发⽣单位概况; (2)事故发⽣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 (3)事故的简要经过; (4)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数(包括下落不明的⼈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 (5)已经采取的措施; (6)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中小学生校园意外伤害事故的种类、原因和防治对策一、中小学生校园意外伤害事故种类分析从已发生的事故看,容易发生以下类型的事故。
1.拥堵挤压,主要集中在楼道、通道、台阶、厕所、校门等处。
校园的栏杆、围墙、水泥地面等也可能成为“隐性杀手”。
2002年9月23日,丰镇二中发生一起严重的校园安全事故,因楼梯栏杆倒塌且无灯,导致在黑暗中挤死21名学生、挤伤47名学生。
2005年10月25日晚8时许,市通江县广纳镇小学四至六年级寄宿制学生晚自习结束后,在下楼梯时发生拥挤踩踏事故,造成8名学生死亡,45名学生受伤。
2014年9月26日,市通明小学学生踩踏事故造成6死26伤。
2.运动伤害:跑、跳、投过程中的意外伤害,或因运动器械管理不善造成的伤害。
体育活动中,学生踢足球踢坏眼睛,练习跳箱摔断胳臂,甚至突发疾病被夺去生命的意外事故令人防不胜防。
2001年,市同和镇启明小学一名四年级女学生,在上体育课时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死亡。
东山区某小学一男生把篮球打出了围墙,男生翻墙捡球,不幸摔伤手臂。
2012年我校学生上体育课时,从单杠上掉下来,给学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万余元。
3.学生之间互相嬉戏、玩耍造成的打斗伤害:此等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例不胜枚举:雨伞刺中学生眼睛的、铁锹铲到学生额头的、扫把打破学生头皮的等等。
4.食物中毒;中毒事故涉及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夏季为多发季节。
发生在校的占81.3%,其中发生在学校食堂的占61.5%。
中毒原因多为扁豆(四季豆、无筋豆)未炒熟、空心菜等易发虫害蔬菜农药残留超标、外购食品变质、购买无证摊贩有毒米粉等,还有食堂条件差、不按有关要求操作等原因,也有个别投毒事件。
2003年,省海城近3000名学生由于饮用有问题的豆奶导致集体中毒;2003年3月19日,市技工学校学生因吃了学校食堂的青菜、猪肉、面条、河粉、鸡粥、黄豆后普遍出现肚痛、腹泻、头晕现象,先后有208名学生食物中毒。
5.学校的教学、生活设施质量不合格,存在安全隐患的:2003 年1 月21 日下午,德阳市旌阳区德新镇金玉村小学校发生校舍垮塌事件,在教室玩耍的小学生被垮塌下来的房顶砸伤,1名学生当场死亡,另有18人受伤。
2024年事故、事件报告、调查与分析制度范文目录一、尾矿库事故、事件报告管理制度二、事故、事件调查制度三、尾矿库事故、事件调查与分析管理制度四、事故、事件回顾制度尾矿库事故、事件报告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为了及时报告矿尾矿库库区范围内所发生的安全事故、事件,规范尾矿库库区生产安全事故、事件的报告程序,及时有效地采取相应措施,防止事故、事件进一步扩大,确保安全事故、事件后续调查分析处理顺利进行,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矿尾矿库区范围内所发生的各类生产安全事故、事件报告管理。
第三条术语与定义事故:凡是引起人身伤害、导致生产中断或财产损失的所有事件。
事件:导致或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事情。
第二章职责第一条尾矿工负责在第一时间将库区内所发生的事故、事件真实客观地向选矿厂报告,并保护好现场。
第二条选矿厂根据事故、事件轻重程度分别向调度室、安全环保部及分管副总报告,并立即组织相关人员进入现场进行救援。
第三条调度室负责向分管领导报告工作,组织协调相关单位对已经发生的事件、事故进行处理,确保通讯畅通。
第四条安全环保部负责组织相关单位和职能部门(或技术人员)及时进入现场进行调查,并向分管副总报告。
第五条副总经理负责向公司领导班子其他成员报告。
第六条总经理当发生重大事故时,总经理负责向上级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报告。
第三章工作内容及要求第一条事故、事件类别1.在《企业员工工伤事故分类》标准中,划为20类。
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其它伤害等。
2.尾矿库事件主要有山体滑坡、泥石流、尾矿溢流等。
第二条事故、事件等级划分1.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____人以上死亡,或者____人以上重伤或者____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2.重大事故,是指造成____人以上____人以下死亡,或者____人以上____人以下重伤,或者____万元以上____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事故案例分析事故案例分析(精选5篇)事故案例分析原因及措施篇一坐井观天是非常有趣的寓言。
文章经过生动有趣的对话,对孩子们讲述了深刻的故事。
有名人说,学习寓言应该让课堂充满孩子的兴趣,还有孩子的童真,不能唯一,标准的意思框定学生的思想。
在案例中,我对教育的处理体现了我对童心的重视,重视童趣。
老师:同学们,青蛙听说井外的世界这么棒,想跳出井看看。
(提示课件:青蛙跳出井。
青蛙跳出井后,会怎么样呢?(生活思维活跃,争相发言)生:看绿草,有五颜六色的花。
生:看到学校里满是桂花,闻到了花香。
生:看到果园里挂着黄澄澄澄的梨、红苹果、丰收的景象!生:到处游览,看美丽的风景,看拔地而起的大楼。
(正当我听到学生对生活的赞美时,一个学生忍不住叫他说话)生:老师,我认为青蛙可能看不到这么美的景色。
老师:你是怎么想的?生:看到路边的垃圾堆积如山,苍蝇的蚊子堆积如山,闻到刺鼻的臭味。
(一石引起千层浪,学生有各种意见)生:看到人们在小河里倒垃圾,河上漂浮着鱼的尸体,心里很害怕。
出生:看到有很多砍伐树木的人,鸟儿不在家了。
生:看到青蛙捕获的伙伴很多,残忍地把同胞卖给酒店的酒店做饭。
出生:看到汽车在路上疯狂奔跑,不注意行人,汽车排出的污垢窒息了。
生:我觉得外面的世界不像我们说的那么美。
我想回到安全的井里。
(师灵机一动)老师:我们可以用什么好方法挽留青蛙?让它安心愉快地和我们一起生活。
(学生想一会儿,想跳跃试试,兴趣盎然)生:我们做招牌,上面写着保护动物,每个人都有责任,告诉我们应该和动物成为好朋友。
生:砍树,杀动物的人们报警,让警察抓坏人。
生:我们要保护环境,不要弄脏动物家。
生:我们不仅要了解环境知识,还要向同学、家人、朋友宣传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知识。
…………………………老师:同学们说得很棒!只要大家一起保护环境,保护家庭,青蛙就会被我们挽留,动物们就会幸福地生活在我们身边!事故案例分析原因及措施篇二(一)因事而异所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事情发生了先要看严重程度如何,能自己处理的尽量自己处理,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要事事都与家长沟通,因为孩子在园有了问题尤其是像这种事情,家长总是有些避讳。
20种安全事故分类及相应防范措施安全事故是指由于生产、作业或其他活动中的各种因素引起的,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等不良后果的事件。
在各个领域,安全事故都可能发生,所以了解不同类型的安全事故及相应的防范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20种常见的安全事故分类,并提供相应的防范措施。
一、交通事故交通事故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安全事故。
为了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人们应该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信号,保持车辆稳定并正确使用安全带。
二、火灾事故火灾事故可能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预防火灾,应定期进行电气设备的检查和维修,储存易燃物品时要谨慎,并配备灭火器和火灾报警器。
三、爆炸事故爆炸事故极具破坏性,其原因可能是气体、液体或固体物质的不适当储存、处理或使用。
为了防止爆炸事故的发生,我们应该确保使用正确的容器存储易燃易爆物品,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并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
四、坍塌事故坍塌事故主要发生在建筑工地、矿山等地方。
为了防止坍塌事故,应加强对建筑物和地下工程的质量监督,定期检查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并提供足够的逃生通道和紧急救援设备。
五、溺水事故溺水事故经常发生在游泳池、河流、湖泊等水体附近。
为了防止溺水事故,人们应该学会游泳并注意水域的安全标志,不要擅自靠近深水区,同时加强对儿童的监护。
六、触电事故触电事故通常是由于电器设备或线路的安装维护不当而引起的。
为了预防触电事故,我们应该定期检查电气设备,确保接地良好,并遵守正确的使用方法。
七、施工事故施工事故在建筑、道路等工程项目中较为常见。
为了保证施工安全,我们需要进行详细的规划和前期准备工作,确保工人配备所需的个人防护装备,并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指导。
八、化学品泄漏事故化学品泄漏可能对人员和环境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避免化学品泄漏事故,我们应正确储存和处理化学品,建立相应的泄漏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泄漏演练。
九、物体打击事故物体打击事故常发生于建筑工地、工厂车间等场所。
事故的原因和类型一、事故致因模型1931年海因里希(W.H.Heinrich)首先提出了事故因果连锁论,用以阐明导致事故的各种原因因素之间及与事故之间的关系。
该理论认为,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尽管事故发生可能在某一瞬间,却是一系列互为因果的原因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
在事故因果连锁论中,以事故为中心,事故的原因概括为三个层次: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基本原因。
海因里希最初提出的事故因果连锁过程包括如下五个因素:遗传及社会环境,人的缺点,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伤害。
人们用多米诺骨牌来形象地描述这种事故因果连锁关系,得图l那样的多米诺骨牌系列。
在多米诺骨牌系列中,一颗骨牌被碰倒了,则将发生连锁反应,其余的几颗骨牌相继被碰倒。
如果移去连锁中的一颊骨牌,则连锁被破坏,事故过程中止。
海因里希认为,企业事故预防工作的中心就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机械的或物质的不安全状态,中断事故连锁的进程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图1 海因里希连锁论海因里希的事故因果连锁论,提出了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这个工业安全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
但是,海因里希理论也和事故频发倾向理论一样,把大多数工业事故的责任都归因于人的缺点等,表现出时代的局限性。
美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局(OSHA)模型认为,事故通常是复杂的,一个事故可能有10个或更多的前导事件。
细致的事故分析应当揭示三个原因层次。
最低一级--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人或物接收了一定量的不能被接收的能量或危害性物质;而这是由于一种或多种不安全行为或不安全状态或两者的组合而造成的--这是间接原因或"征兆";间接原因是由基本原因--不良的管理方针和决策或人的或环境的因素导致的。
如图2所示。
图2 OSHA事故致因模型日本劳动省认为事故是由于物与人之间发生了不希望的接触所致,之所以发生这种接触,是因为存在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而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安全管理的缺陷造成的。
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众所周知,安全是人类最重要、最基本的需求,是人民生命与健康的基本保证,一切生活、生产活动都源于生命的存在。
如果失去了生命,生存也就无从谈起,生活也就失去了意义。
如果因事故残疾,因职业危害身患职业病,将大大降低生活质量。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罗形象地描述了人类的生产和社会活动中,各种需要所占的地位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生理需求是第一位的,其次就是安全上的保障,人们只有满足生理和安全上的需求后,才能有积极参加生产和社会活动的需求,并从中获得社会的承认以及取得较大的成就,人类社会因此才能不断向前进步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反过来又更加广泛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安全培训教育是预防人的不安全行为的一项根本措施。
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因素,而物的不安全状态归根结底很多都是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
如防爆电气设备失爆与维护检修有关,机车制动装置失灵与机车维护调试质量有关。
安全意识差与无知是最大的隐患,预防事故的发生应从两个方面去努力:一是减少作业环境和机器设备中的事故隐患,二是干预职工的不安全行为和心理因素,安全教育培训就是干预技术的一种。
为了保障生产安全,减少或避免事故的发生,就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安全工作方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管理”。
“安全第一”是指如何处理安全和生产,以及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
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往往潜伏着一些不安全的因素,当生产或其他工作与安全发生矛盾时,安全是最主要的,要把保护职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放在第一位,把它作为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
许多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重生产、轻安全、不能处理好安全与生产、安全与经济、安全与改革的关系造成的。
“预防为主”是实现“安全第一”的前提条件,是安全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原则,只有认真做到预防为主,从人、物、环境、管理四个方面消除隐患,才能把事故和职业危害消灭在发生之前,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