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物理 教案 4.4光的折射
- 格式:docx
- 大小:96.92 KB
- 文档页数:10
第四节光的折射主备:修订:八年级物理备课组审核:一、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以及光发生折射的条件。
2、知道光的折射定律,能应用折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能列举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
二、学习过程1、光的折射现象。
2、光发生折射的条件:。
3、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探究(一):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中,折射光线向界面偏折,还是向法线偏折,画在图4-3-1上。
结论(一):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介质时,折射光线向偏折,折射角入射角。
探究(二):多改变几次入射光的方向,你还会发现什么规律?交流: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如何变化?当光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如何?结论(二):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
光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
探究(三):光从水(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折射光线向法线还是界面偏折?结论(三):光从其他透明介质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偏折,折射角入射角;光在折射时,光路是的。
光的折射规律:光在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或减小)而。
当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入射角;当光从水或其他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入射角。
光在折射时,光路是的。
三、基础过关1、在图2-9所示的四个情景中,可以用光的折射来解释的是()2、关于光的折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定发生改变B.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C.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但总小于入射角D.和光的反射现象一样,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3、如图2-11所示,是我们看到的筷子斜插入水中的情况,其中正确的是()4、潜入游泳池中的运动员抬头看天花板上的吊灯,他看到的吊灯的情况是()A.比实际位置高一些B.比实际位置低一些C.和实际位置一样高D.由潜水员潜入水中的深度决定5、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挖隧道用“激光准直”是利用了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B.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向上弯是光的折射形成的C.日食(在地球上看到太阳表面部分被月球遮掩的现象)是光的折射形成的D.小连庄的长廊在湖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6、一只白鹭在平静的湖面上飞翔,我们看到白鹭在湖中的倒影是由于光的_______造成的。
4.4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演示或播放视频并提问】在一个空碗中放一枚硬币。
请你慢慢蹲下,当低至某一个观察位置时,就无法看到硬币了。
但如果你慢慢往碗中倒水,在同一个观察位置就又能看到碗观看视频或演示实验,激发年级八年级授课时间课题 4.4 光的折射教学目标1. 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 知道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3. 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教材分析光的折射是生活中很常见的光学现象,在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对光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稍作铺垫就直奔主题,带领学生探究光折射的相关规律,并在得出规律后进一步深入讲解光的折射特点的广泛应用。
本节的教学要以物理实验为基础,让学生在观察现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开展探究、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本节知识是在学生学完“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后所学的又一节光学内容,学生对光的传播已有一个思维定势,所以本节知识既要对上一节知识进行延续突变,通过实验探究可以让学生更清楚更明白光的又一传播规律——折射。
八年级的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几个物理探究实验,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流程;在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自学习中具备有一定的光学作图能力,但对科学探究方案的科学制定、动手操作存在一定的难度,对几何光路可能会存在不规范现象,课堂上要密切观察学情采取有效措施,关注课堂,关注学生。
教学重点光的折射规律及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难点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光的折射现象。
教学器材激光笔、水槽(水)、光屏、碗、筷子、硬币、玻璃砖、光的折射演示器等。
多媒体ppt,包含视频:《探究光折射时的规律》、《海市蜃楼》、《神奇的硬币》等。
中的硬币了。
这是为什么呢?兴趣,进入情景。
学习新课一、光的折射1. 光的折射概念【提出问题】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如果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中,会怎么传播呢?(1)光的折射现象实验情景:如图所示,是让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情景。
《光的折射》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时是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第四节,是在学习光的传播及光的反射现象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同时又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
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
本节教学要求定位在认识光的折射规律上,注重学生的折射现象的感知、体验和折射规律的探究。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光的折射现象通过实验,认识光从空气射入其他介质,或者从其他介质射入空气的折射规律了解日常生活中由于光的折射而产生的一些现象(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猜想实验结果、设计实验过程、观察实验来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规律,在前几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边观察边记录的实验习惯能根据实验,学习画光的折射光路图,并用来解释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自发地去探究光的折射规律进一步领略光现象的美妙以及大自然中光现象的更全面了解3、难点和重点(1)重点:光的折射规律;光路可逆。
(2)难点: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关键:对入射角和折射角的确定。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面三节的学习,第一节《光的直线传播》第二节《光的反射》第三节《平面镜成像》,大多数学生学生对于基本的的光学现象及基本理论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由于学生只对于直观的内容感兴趣,欠缺对现象本质的思考和理性化的思维过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限,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从观察现象入手,通过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折射现象,了解折射规律,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方法本节在本章中处于中间位置,根据上下的承接关系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本节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让学生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从而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光的折射物理教案(优秀3篇)《光的折射》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时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光现象》第四节,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同时又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
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
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是为下一章学习活动进行充分准备。
所以本节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2.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出一些光的折射现象,说出什么是折射光线和折射角;说出光的折射规律,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观察现象,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动手做实验,培养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培养对自然现象热爱、亲近的情感。
通过对日常光现象的分析,破除迷信,热爱科学。
3. 难点和重点(1)重点:光的折射规律;光路可逆。
(2)难点: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
二、学生分析光的折射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
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选用的教具及设备1. 选择教具依据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
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
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地。
2. 教具:光的折射演示仪;碗;适量的水;筷子;多媒体课件;录像剪辑。
《光的折射》教材分析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之后,本节课学习光的折射,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和规律,为学习凸透镜的知识打基础,所以本节既是光的传播三种情况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为理解凸透镜知识做好铺垫。
教材中用大量的图片呈现了折射现象,留有充裕的探究时间来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及其应用,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领略物理的美妙,体会成功的快乐,体现了学生自主性探究的新课程标准。
教学中通过奇妙的折射现象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进而鼓励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用类比法分析和归纳结论,最后按照“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归纳的结论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相关问题,进一步激发和保持学生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思考和探究的习惯。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2.探究并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的偏折规律3.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过程与方法1.能在学习光的传播和反射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2.通过实验观察、认识折射现象,培养学生初步观察的能力3.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有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2.逐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感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并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教学难点:利用光的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课前准备玻璃砖、激光手电筒、水槽、白板、多媒体计算机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我们都知道渔民捕鱼有很多方法,如:用网网鱼、用鱼叉叉鱼等。
现在,我们也来体验一下“渔民叉鱼”,(出示塑料泡沫上画有鱼和玻璃水缸)学生进行叉鱼比赛。
当学生在比赛时,发现“鱼叉”都叉在“鱼”的上方后,很惊奇。
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叉在“鱼”的上方后呢?这是错觉还是与光有关的一种特殊现象呢?导入语:其实这些都是光的一种特殊现象——光的折射【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引起学生的的疑惑,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4.4《光的折射》教学设计清澈见底、看起来不过齐腰深的池水,不会游泳的人千万不能贸然下去,因为它的实际深度会超过你看到的深度,可能会使你惊慌失措而发生危险。
为什么池水看起来比实际浅呢?这与光的折射现象有关。
二、新课教学(一)光的折射我们说光沿直线传播,是指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传播的情形。
如果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例如,从空气进入水或玻璃时,情况又会怎样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
实验探究光折射时的特点让光从空气以不同的角度射入水中,如图所示,观察光束在空气中和水中的径迹。
光束进入水中以后传播方向是否发生了偏折?向那个方向偏折?如图所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时,在界面发生了反射和折射,在空气中发生了反射;进入水时发生了折射。
如图所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时发生了折射。
经过入射点O并垂直于水面的直线ON作为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入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折射角。
由实验可以发现,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时,传播方向发生了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分析论证:光折射时的特点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
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传播方向不变。
光折射时光路可逆如果让光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从水或其他介质射入空气中,可以看到,进入空气的折射光线逆着原来的入射光线射出。
也就是说,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二)生活中的折射现象用光的折射现象可以解释本节开始提出的问题,池底某点发出的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时会发生偏折,逆着折射光看去,就会感觉这点的位置升高了。
即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
用光的折射现象可以解释看见水中的鱼。
从鱼身上某点发出的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时会发生偏折,折射光线偏离法线,人逆着折射光线看去,看到的是鱼A的虚像A′,虚像A′的位置比鱼A的位置高。
从鱼身上发出的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时会发生偏折,折射光线偏离法线,人逆着折射光线看去,看到的是鱼的虚像,虚像的位置比鱼的位置高。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现象《第4节光的折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光的折射》是第四章《光现象》的第四节教学内容,它在初中的光学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习光的折射的知识基础是光的直线传播;总结光的折射规律时,知识迁移的基础是光的反射定律。
在新课标下,本节内容的知识点不多,难度不大。
在教学中,教师要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学生的观察讨论、合作探究和分析归纳能力的培养上。
因此,要想方设法使学生真正动起来:让学生多观察、多动脑、多动手、多分析、多总结、多应用、多拓展。
【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2.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3.使学生会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折射现象。
【教学重点】光的折射规律的探究。
【教学难点】光的折射规律的应用。
【教具准备】学生用器材:小激光器、光的折射实验器(若干套)。
教师用器材:激光器、光的折射演示器、玻璃水槽、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情景构建引入课题探究1:什么是光的折射?魔术表演:碗中窥币引导学生思考:你看到的硬币是真实的吗?碗里真的有硬币吗?为什么会出现神奇的现象?(猜想)引入:要解释这一现象,我们一起来学习光的折射。
展示教学目标。
引导:我们说光沿直线传播,是指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的情形。
如果让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例如从空气进入水中,或者光从玻璃进入空气,其传播方向又将会怎样呢?演示:让一束光从空气以不同角度射入水中,观察光束在空气中和水中的径迹。
画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大致的折射光线和法线,并标出入射角和折射角。
引领学生根据现象总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结合图示介绍:通过魔术神奇的效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
畅所欲言,积极猜想。
学生进行猜想,可能的情况有:(1)继续沿直线传播;(2)可能弯曲了。
(3)……观察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的传播路径。
建立光的折射光路图模型。
第4节光的折射
教材分析
一、课标分析
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学习光折射的规律,了解光折射的应用。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
本节是光的折射,先从现象入手,研究光的折射规律,再用知识去研究生活中的规律。
这节内容承上启下,上要对光的反射做一个总结,下要利用光折射的规律,来解释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非常重要。
学情分析
光的折射是生活中常见的光学现象,在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对光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教学中,学生可以较好地理解光折射时的相关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的教学要以物理实验为基础,让学生在观察现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开展探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折射光线、折射角的含义,了解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斜射入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2.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3.了解生活中的光的折射现象,并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进行解释。
核心素养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在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光的折射规律。
难点: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教学过程
续表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做一做:1.器材准备:陶瓷碗、硬币一枚、适量水2.按要求进行操作并思考:(1)坐在桌前,将硬币放在空碗底。
保持坐姿,使自己能够看到硬币。
请思考:此时观察者能够看到硬币的原因是什么?(2)保持坐姿不变,将装有硬币的空碗向前推(远离身体),直至刚好看不到碗底硬币。
请思考:此时看不到硬币,原因是什么?(3)保持坐姿不变,向碗中缓慢注水,直至碗底硬币重现。
请思考:此时又能看到硬币了,原因是什么?3.分析、讨论光在均匀空气和均匀水中都沿直线传播,但光路在水面处发生偏折。
教师介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光的折射。
二、折射概念及命名1.演示实验: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
要求学生:观察光的传播路径,并描述出现象。
介绍现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发生了偏折,这是由于光发生了折射。
2.演示实验,完善折射条件:光从空气垂直射向水面。
引出定义: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叫作光的折射。
空气法线射光 射角折折射角线发生偏 折,仍 沿直线 传播。
借 鉴光的反射定 律光路 模型完 成 命 名。
回 顾光的 反射定律,对 折射现 象中折 射角与 入射角 的大小 关系进 行大胆 猜想。
观采用类比迁移的方法,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合理的猜想。
鼓励学生迁移已有经验,加深对新规律的理解和记忆。
提升学生的证据意识,建立严谨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提升学生数据分析与科学推理的能力。
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1.提出问题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 是否相等?2.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1)介绍实验器材,探究 光的折射现象中,两角大小是否相等。
演示实验: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改变入射角i,测 量折射角r,并记录。
(2)数据汇总,分析归纳提问:若入射角i 减小 至0,折射角r 的大小将是 多少?水N3.提出新问题: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折射现象是否也如此?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现有器材进行验证。
《光的折射》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2.知道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3.能够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二、难点和重点:(1)重点: 知道光的折射现象,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2)难点: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
三、教具:激光笔,玻璃砖,杯子适量的水铅笔,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㈠复习提问: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如何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2.当光射到不透明物体表面会发生什么现象?(光的反射)㈡新课引入:问:当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会怎样呢?演示:当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发生弯折问:当光从空气射入其它透明介质,也弯折吗?介绍仪器,出示板图,让学生合作,激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学生回答:弯折总结:光的折射现象定义㈢新课教学1.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同时在黑板示范作图特别强调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2.研究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的物理规律复习光反射时规律,(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提出问题:光的折射有无规律?提出问题1:①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者是否在同一平面?②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是否分居法线两侧?③折射角是否等于入射角?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实验,结合图得出结论:①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三线共面)②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法线居中)③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即: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教师补充:如果光从空气进入玻璃、水等透明物质时,折射情况与上述相同。
)提出问题2: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也这样吗?利用课件演示:光路可逆同时引导此时:折射角,入射角,发现:①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即: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②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提出问题3:若光线垂直射水中呢?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并思考规律,得出结论。
光线垂直射入水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3.物理、生活、社会:过渡:正是光折射时遵循这样的规律,所以我们生活中会看到:筷子弯折(多媒体)板书:筷子弯折作图多媒体:钢笔错位,池水变浅,海市蜃楼,铅笔弯折4.知识小结(1)光的折射现象光由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的现象叫光的折射(2)光的折射规律①折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共面)②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法线居中)③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折射光线偏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④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⑤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5.交流与评价练习:(多媒体)1.下图中,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的光路图正确的是()A. B. C. D.2.指出下列中的影子遵从光在传播过程中哪些规律:A、立竿见影B、水中的倒影C、插入水中的筷子弯折3.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A、我们可以从各个方向看到书上的字B、平静的河面能映出岸上的“倒影”C、灯光下,人的身后会有影子出现D、人看到水中有鱼在游动第4节光的折射1.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折射角:折射光线与的夹角。
3.光的折射规律:(1) 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上;(2)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3)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角入射角(折射光线法线);当光从水或其它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入射角(折射光线法线)。
(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4)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
(5)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4. 光的折射在生活中应用:筷子弯折,池水变浅,分币升高,海市蜃楼作业:(1)83页回家与父母合作做实验,练习画图解释。
画在书上。
(2)84页“动手动脑学物理”4道题。
《光的折射》说课授课人:马志钰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课时是初中物理第一册第四章《光现象》第四节“光的折射”。
本节是光的反射的后续课程,既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光学的有关知识,又是后面透镜及其应用的基础,在教材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低位。
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
学生通过对光学现象的分析,可以丰富知识,开拓思维;培养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
所以本节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2.知道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3.能够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4. 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经历规律的产生过程。
(2)能力目标: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4)德育目标:通过对日常光现象的分析,热爱科学,进行唯物主义教育。
3. 难点和重点根据新修订的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确定(1)重点: 知道光的折射现象,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2)难点: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
4.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
学生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规律,应以学生身边事物和现象引入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教师需要通过创设情境,层层设疑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在观察、实验、分析、推理、归纳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体验探索和成功的乐趣。
二、选用的教具及准备1.选择教具依据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可以提高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
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
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地。
2. 教具激光笔,玻璃砖,杯子、适量的水、铅笔,多媒体课件。
三、教材处理光的折射规律的认识,宜先提出问题及研究方法,通过学生猜想,对照学生实验的观察,辅以多媒体模拟演示,学生思维清晰、准确,有利于规律的总结归纳,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知识的应用,让学生遵循认识的规律,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
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法、学法1. 教法根据教学内容的上下承接关系,学生刚学完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及平面镜,对光的现象已有一些简单的认识,对光学研究中的一些物理量已有初步的了解,如入射角、法线等。
针对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节采用观察分析、启发式教学法。
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分析、启发对比、总结归纳得出规律。
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和计算机的模拟实验的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
而不是生硬地死记硬背,同时在观察中培养能力,开展思维训练重视知识的应用,理论紧密联系实际。
2. 学法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
在教学中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在做好演示实验时,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实验,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
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
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本节采用观察、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通过思考讨论总结归纳出光的折射规律,应用折射规律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第4节光的折射1.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折射角:折射光线与的夹角。
3.光的折射规律:(1) 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上;(2)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3)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角入射角(折射光线法线);当光从水或其它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入射角(折射光线法线)。
(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4)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
(5)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4. 光的折射在生活中应用:筷子弯折,池水变浅,分币升高,海市蜃楼练习:1.如图所示,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向水面,请画出折射光线并标出折射角.2.如图所示,一束光斜射向一块玻璃砖,并穿过玻璃砖,画出这束光进入玻璃和离开玻璃后的光线3.如图是光在玻璃和空气两种介质界面同时发生了反射和折射,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入射角为60°,界面右侧是空气B.折射角为40°,界面右侧是玻璃C.入射角为30°,界面左侧是空气D.折射角为50°,界面左侧是玻璃4. 下列事例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5. 小明在一只空碗中放一枚硬币,后退到某处眼睛刚好看不到它.另一位同学慢慢往碗中倒水时,小明在该处又看到硬币.这种现象可以用下列哪个光路图来解释()A.B.C.D.6. 下列关于光的折射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一定改变B.发生折射时,折射角一定小于入射角C.当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其传播速度不发生变化D.当入射光线靠近法线时,反射光线、折射光线都靠近法线第4节光的折射1.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折射角:折射光线与的夹角。
3.光的折射规律:(1) 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上;(2)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3)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角入射角(折射光线法线);当光从水或其它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入射角(折射光线法线)。
(4) 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
(5) 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4. 光的折射在生活中应用:筷子弯折,池水变浅,分币升高,海市蜃楼作业:1.动手实验:课本83页回家与父母合作做实验,练习画图解释。
(画在书上)2.课本84页“动手动脑学物理”1,2两题。
(画在书上)。